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醉翁亭記》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85W

《醉翁亭記》讀後感(精品多篇)

《醉翁亭記》讀後感 篇一

《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這篇散文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確是不可多得的。

優美的意境。好的散文應爲詩,要創造優美的意境。所謂意境包含着意和境兩個方面的範疇,它是浸潤着作者主觀感情的藝術畫面。優秀的散文應該有風光綺麗的圖畫美,給讀者獨特的審美感受,以悅目而致賞心。

《醉翁亭記》開頭這一段描寫,把我們帶到了一個景色優美的環境裏,產生了愉悅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寫,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幕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這裏寫到了清晨飄散開來的淡霧,傍晚聚擾來的煙雲,春季發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蒼翠的綠樹,秋季潔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頭。一切都那麼恬靜簡樸,淡雅自然。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的名作,作爲我個人十分喜愛這篇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十分樂觀。寫作時背景是歐陽修由於參加范仲淹的改革,後失敗,歐陽修被株連被貶,此問就是被貶滁州時作者創作的。

《醉翁亭記》讀後感 篇二

至今閱古文已有百餘篇,最喜歡的還是《醉翁亭記》。

這篇八年級所學的古文,是值得反覆看的,記得它與《小石潭記》、《岳陽樓記》在一個單元裏,上到這兒時,老師說:“這三篇中,《小石潭記》是最淺的,因爲僅僅是以愁而寫愁,《醉翁亭記》其次,因爲他寫出了與民同樂,而《岳陽樓記》爲最高,他不僅僅寫景,更抒發了自己心繫天下的報負。”我當時點頭稱是。但實則我並不同意,《小石潭記》主題雖然不高,但此文的寫景是三篇中最細膩的,而《岳陽樓記》雖然主題高深,但“心繫天下”,這東西實在是虛的很,而又是最無用的,設想:一個人心繫了天下,別人依舊處在混沌中,一個人的吶喊必定是羸弱的社會精神所不能理解的,一個人的號召會招來更多的禍害。看來,那倒不如像歐陽修那樣,心繫永州,與民同樂,自己也落個痛快。

我們不妨看一看《醉翁亭記》的行文安排:按語文考綱的要求——第一段是寫醉翁亭的地理位置與名字由來,第二段寫景緻變化,第三段爲永州人民的快樂登山之景,第四段點名身份和抒發淡淡愁緒,我看實則不然。這篇散文是用一種喝醉了的筆調寫的——二十一個“也”,一句三嘆,全文以一種超脫的基調所展開,那歐陽修好似凌於萬人之上,成仙了。致使全文“仙氣”很重。首節單“林壑尤美”四個字表層裏層都有無比的超脫之感,而“漸聞”、 “瀉出”、“峯迴路轉”等詞語可謂無一詞可換,可見其用詞之極致。“醉翁之意不在酒”以成千古名句,“得之心而寓之酒”——呵,多完美!第二段大用對偶,這古文中的常見手法在歐陽修的手下又活靈活現了:他把對偶與比較相結合,使得第二節五光十色,明暗多端,香氣撲面,樂亦無窮,仙氣縱橫。第三段與民同樂便很有講究了。永州人放下工作,前來跟隨太守遊玩。

可見歐陽修在當地的聲望還是很好的,號召力不錯,更顯出他統治方針的正確和當地民風的樸實。當地人和太守不分彼此地位的差異,共飲而樂,更見得其當官當到了極致——與民同樂。我以爲便是如此,這一段有一些爲自己歌功了。而我最愛的第四段,從醉眼中看到的景象果然不同——聲形兼備。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完此段的當天,在我騎車回家的路上,居然真的就有一幕醉了的夕陽景在等我。橘紅的光撒在每一處,又好像隨風動起來了。霎時,橘紅,金黃和說不出的顏色交織在一齊,似在流淌。我醉於期中了好久。對於其中淡淡的愁緒,我總認爲我是有的。歐陽修雖然快樂,但終是與永州人不同,這種格格不入的反差,也只能溶在酒裏了,而我——與別人不同之感與日俱增。

白天我與同學嬉笑怒罵,到了晚上卻有說不出的孤寂,害怕應對自己。這種東西我不可能溶在酒裏,呵!那就溶在成堆的作業中了,呵!也許隨着我閱讀數量的'增加,《醉翁亭記》的地位可能會被動搖甚至顛覆,但我只可會記着它給我帶來的感受,因爲這是我最初而最真實的心路歷程。

《醉翁亭記》讀後感 篇三

早在九年級時,我就學過大文豪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那時爲了應付會考,只不過當做一篇考試古文,沒有深入研究。而今,再次細細品讀,卻有着別樣的思考。

全文簡潔明瞭,一氣呵成,讀起來朗朗上口,渾然天成。當時老師強調了“樂”字是貫穿整篇文章的文眼。但我個人認爲,文章更側重一個“醉”字。

縱觀全文,歐陽修“醉”於美酒之中,“醉”於美景之中,“醉”於賓客。遊人。百姓的興致之中,可他豈是真醉?他醉而亦醒,醒而亦醉,縱情山水,喜於民樂,如此豪放醉人的文章,醉翁何醉?

縱觀歐陽修一生,無不散發出古代文人的高貴人格,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歐陽修做到了,做的坦坦蕩蕩。朝廷的排擠,政治上的失意,沒有使他就此頹廢,在遭貶的歲月裏,他反而意志更加堅強,做得更好。但你能說,他沒有悲觀,他把失利全化爲動力了嗎?不,他沒有。因爲他沉浸在了“醉”中,最最醒醒何爲頭?歐陽修把它掩藏的很好,他的《醉翁亭記》表面上在寫景,實際在抒情。“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歐陽修能夠很清楚地看清自己,他沒有偏激,沒有沉淪,有的只是霧裏看花,水中望月之感。

這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有時不一定要表達出自己最內心的感受,不管好壞,都應淡忘,就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同一個“醉”字,沒有“貴妃醉酒”的搔首弄姿,也不是逃避現實,不是李青蓮的“舉杯消愁愁更愁”。它反而更能讓人看清原來的自我。“醉”只是一時的,歐陽修不會永遠這樣“醉”着,但他可以永遠擁有這種“醉”感--去沖淡,消解人生的沉重。這纔是歐陽修讓人敬佩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