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合集32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32篇《醉翁亭記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醉翁亭記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合集32篇)

篇1: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朗讀、背誦全文;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彙;鞏固對“駢散結合”句式特點的理解。

2.能力目標:引導學生發揮想像,再現美文的意境,由此體會文章所構造的優美意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懂得並學會在受到挫折不幸時,應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具有曠達的情懷。

【教學要點】

重點:正確理解文章意思,體會本文婉轉化美的語言特點,欣賞作者構造的優美意境,這一學習重點,主要在反覆誦讀中感悟。

難點:歐陽修的“山水之樂”,爲什麼不是他消沉墮落的表現,而是他曠達情懷,積極的“與民同樂”的思想的`體現?

【教學設想】

本文的語言代美,適於反覆誦讀,在誦讀中體會語氣、語調,再現文章所構造的優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過找關鍵句,分析作者情感脈絡來完成。

【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千古傳誦的名文,古往今來,多少人們對此文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感慨萬千,沉醉於其中。那麼人們爲何而醉?本文有何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文吧。

【新課探究】

一、解題

1.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列爲“唐宋八大家”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三蘇、曾鞏、王安石]之一,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寒,母以荻杆畫地教讀。24歲考取進土,先後在地方和朝廷任職,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

2.背景

本文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慶曆5年( 1045),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爲其辯解而被貶爲滁州太守。第二年,寫了本文。歐陽修寫此文時不過39歲,文中所說“年又最高”“蒼顏白髮”,都是誇張的寫法。文章極其生動的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並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

3.解題

歐陽修被貶爲滁州太守後,心情鬱悶,他經常去滁州西南的琅耶山飲酒抒懷,並與山寺內的住持智仙和尚結爲莫逆之交。智仙爲方便好友遊訪,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歐陽修休息、飲酒。歐陽修用自己的別號“醉翁”爲這座亭子命名。後來,便寫了(醉翁亭記)。

二、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朗讀課文

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

要求: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語句流暢,注意音韻鏗鏘。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yá) 潺(chán)釀(niàng) 僧(sēng) 輒(zhé) 霏(fēi)暝(míng)朝(zhāo)而往 傴僂(yu)(lǚ)洌(liè 蔌(sù) 射者中(zhòng) 弈yì 觥籌(gōng) 翳(yì)

2.讀課文,讀清句讀。

讀清句讀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此次朗讀,完全可以藉助課文下的註解,理解字義、詞義,把握句意。這樣在重新朗讀時,就能體味出語句的停頓,讀得韻味十足。

指導:本文駢散結合。讀駢句,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其餘按意義劃分,不要讀破句。相鄰的兩組驕句之間,要有稍長的停頓。

3.學生有感情的自讀,並根據文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可逐段講解)。

4.熟讀課文,對照註釋,翻譯並理解課文。

原文:

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chán chán),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爲酒,泉香而酒洌(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衆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峯巒,樹林和山谷尤其秀美。遠看一片鬱郁蒼蒼,顯得幽深秀麗的,那就是琅琊山。順着山路走六七裏,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峯之間飛瀉而下,這就是釀泉。繞過山峯,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翹像張開的鳥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邊上,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誰?是山裏的和尚智仙。給它命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的。太守跟賓客們到這裏來喝酒,他喝得很少卻總是喝醉,年紀又最大,因此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麗的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內心領會到了,而後把它寄託在喝酒上。

看吧,太陽出來,林間的霧氣逐漸消盡;暮雲四合,巖谷洞穴變得昏暗起來,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間的清晨和傍晚。野花開了,散發着幽微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葉繁茂,濃蔭遍地;西風起,霜露降,天空顯得空闊明亮;水位下落,石頭顯露出來——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進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於背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後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來我往,絡繹不絕——這是滁州的人們在出遊。到溪邊來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來釀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樣的野味、野菜錯雜地擺在面前——這是太守舉行酒宴。酒宴上暢飲的樂趣,不是說有人彈琴奏樂;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籌碼雜亂交錯,人們時起時坐。大聲喧譁——這是賓客們歡樂的圖景。一個面容蒼老、滿頭白髮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衆人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陽落在西山,人影縱橫散亂,這是賓客們跟着太守回去了。(這時)樹林裏變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鳥啼聲,遊人離去後,鳥兒歡樂起來。然而,鳥兒只懂得山林的樂趣,卻不懂得人們的樂趣;人們只懂得跟着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樂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樂,酒醒後(又)能用文章來表述這種快樂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誰呢?就是廬陵人歐陽修啊。

篇2: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設計思路

《醉翁亭記》是一篇美文,應注重誦讀和語言的品味,積累語料,積澱語感。同時引導學生掌握賞析方法。

本設計注重誦讀和涵泳。美讀是文言教學最省力、最便捷的方法,精心組織學生美讀,讓學生輕鬆愉快地潛入文境,盡情涵泳,自主體會名家名品的精妙。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實詞;反覆誦讀,體味“也”之精妙;背讀課文。

2.學習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3.沉潛涵泳,體悟作者“與民同樂”的社會理想和政治理想。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反覆吟誦,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難點:體會“醉”與“樂”之關係,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吟誦美讀

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千古傳誦的名文。古往今來,多少人對此文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感慨萬千,沉醉於其中。那麼人們爲何而醉?本文有哪些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文吧!

板書課題、作者。(醉翁亭記歐陽修)

1.比比誰字音讀得準

首先提出舉行一次讀書比賽,看誰字音讀得最準,給學生5分鐘時間,讓學生主動地大聲地朗讀課文。同時藉助工具書和註釋解決生字問題。5分鐘後,比賽開始。8分鐘後,讓學生齊讀全文,同時思考:文章寫了什麼?從哪兒看出來的?

明確:欣賞山光水色,飲酒只爲了助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此環節學生不僅在正音,還初步瞭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對作品進行了初步感知,主動而自然。)

2.比比誰停頓得對

先用2分鐘時間講授如何把握停頓。如:頓號停頓的時間最短,逗號比頓號長一點,接下來是分號、句號、段落間的停頓等。接下來,進行賞讀,聽著名朗誦家(童自榮或喬臻等)的配樂朗讀。讓學生感悟停頓的要領,時間約4分鐘。然後讓學生試着讀出停頓,學生評價,比較誰停頓的最好。

接下來舉例爲學生介紹劃分句中停頓的方法和符號。句中停頓有長短之分,大的停頓根據句子的語法結構來劃分,小的停頓根據句中詞語表達的意思來劃分。

(此環節學生主動疏通了文意。因爲想讀準句中的停頓,就要理清句子結構,理解詞義。)

3.比比誰重音讀得好

吟誦要讀出感情,必須處理好重音問題。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話,都會有作者想要強調的東西,在吟誦時,需要加重語氣來表現。讓學生自主討論哪些詞語應該重讀,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再讀。

(此環節學生在確定哪個詞語需要重讀時,實際上是在品味語言,揣摩作者遣詞造句的用意,逐步走進文境。)

4.比比誰語氣、語調、語速讀得巧

全文共用了21個“也”字和24個“而”,產生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使行文顯得瀟灑自如,增強了語調的節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氣氛,也使作者怡然自樂的情致得以盡情的抒發。讓學生進行對比朗讀,體會去掉“也”後,語氣、語調、語速有何不同,傳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此環節學生在對比誦讀中體會文章行文瀟灑自如的特點,體會“也”字使用的精妙之處,體會作者怡然自樂的情致。)

5.比比誰能背下來

學生一遍又一遍吟誦,帶着感情反覆熟悉文字,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礎上不斷加深記憶。

篇3: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熟讀課文,疏通文意,瞭解課文內容,掌握寫作思路。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養學生再造想象,創新思維的能力,激發學習積極性。

過程與方法:

1、採用旅遊賞景、依圖配文、看圖糾錯等形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疏通文意,進而掌握作者的寫作思路。

2、採用研討的方式瞭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探尋古人足跡,感受祖國美麗山水風光和燦爛的文化,理解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課前準備:

1、要求學生課前預習,熟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2、指定兩名學生擔任導遊,蒐集相關資料: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歐陽修的生平經歷,思想;滁州地理環境、琅琊山、醉翁亭的圖文介紹;與《醉翁亭記》相關的小故事。

3、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春暖花開的季節,正是外出旅遊踏青的好時機。前面兩節課我們遊賞了清幽寂靜的小石潭,觀賞了行爲壯麗的岳陽樓,今天老師再帶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遊覽一番。

2、出示作者簡介,學生填空。

3、雖然現在我們身處教室,無法親臨安徽滁州,但有一件法寶可以幫助我們。是什麼法寶呢?對,想象。我們就以《醉翁亭記》爲基礎展開想象,穿越時空隧道回到北宋慶曆年間的安徽滁州,去飽覽醉翁亭風光,感受那裏的風土人情。

二、神遊醉翁亭,疏通文意。

(一)、檢查預習

同學們,今天我們終於和“夢幻旅遊公司”聯繫好了,在公司導遊的帶領下,一同去欣賞醉翁亭的美麗風光。在出發之前,我要先來驗收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成果。

1、屏幕出示生字詞,學生自讀後指名讀,齊讀。

2、請同學們齊誦課文。(配樂)

3、既然同學們都準備好了,那我們就事不宜遲,有請導遊——

導遊1:各位旅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乘座我們“夢幻旅遊公司”的大巴,再過幾分鐘,我們就要到醉翁亭風景區了,我們已經爲大家做好了遊覽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爲了不耽誤大家的時間,我們直接在導遊的帶領下去領略醉翁亭的風光。我們公司全體人員將熱情爲您提供周到地服務。假如您在旅途中有什麼困難,請隨時與我們聯繫,謝謝您的合作!現在趁班車行駛的時間,有請另一位導遊來爲大家介紹此行的目的地。

導遊2:滁州,地處安徽省東部,是座美麗的歷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綺麗的自然風光。滁州還有豐富的人文古蹟,是歷代文人墨客的遊覽勝地。唐宋文人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等曾先後在此作官,其他詩人如蘇軾、王安石等也曾到此遊覽,寫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不知那位同學記得他們寫的詩?(韋應物《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二)行程走馬

1、同學們,我們現已到達滁州。那位同學能從文中第一段找出我們今天的遊覽路線呢?

學生讀書後發言,教師適時板書:

環滁——琅琊山——釀泉——醉翁亭

2、剛纔導遊介紹了滁州的總體情況,那麼歐陽修是怎麼介紹滁州地理特點的呢?

環滁皆山也。這裏還有一個小故事呢!

導遊1:《朱子語類》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的是有人買得歐陽修《醉翁亭記》的手稿,開頭寫道“滁州四周山”,有數十字之多,多次修改之後,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真真是修改到了妙處。

3、我們沿途都領略了哪些迷人風光呢?現在請同學參照課文內容和圖片來說一說。

屏幕展示課文相關景物圖片,學生賞景並分別用課文內容和自己的話描述。

導遊適時補充琅琊山、醉翁亭相關景點介紹: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萊之後無別山”的美譽。它是天然的植物園,1985年被列爲全國重點森林公園,1988年被確定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琅琊山不但林壑優美,風景如畫,而且還有許多人文景觀。全山現已發現從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處,及多處亭臺樓閣。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與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並稱“中國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蹟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寫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寫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獨特,具有江南亭臺特色。它緊靠峻峭的山壁,飛檐凌空挑出。數百年來雖屢次遭劫,又屢次復建,終不爲人所忘。

4、現在,我們已經到了醉翁亭(屏顯醉翁亭圖像),請大家好好觀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學生觀察後發言描述。點撥“翼然”“臨”的含義。

5、剛纔我們遊覽了醉翁亭,俗話說飲水思源,大家知道“醉翁亭”的來歷嗎?學生依據課文內容評說,導遊補充介紹。

(三)、風光掠影

1、這裏的景色美不勝收,清晨傍晚、春夏秋冬各不相同。先讓導遊休息一下,我們盡情遊覽吧!(幻燈出示圖片文字)清晨山間景色是怎樣的呢?傍晚呢?一年四季呢?

學生根據圖片和文字加以描述,鼓勵學生加入自己的想象。

2、歸納:如果說第一段文字是從空間角度寫景的話,本段就是從時間角度寫景的。

朝暮之景——四時之景

(四)、宴遊之樂

1、這裏不僅風景美,風俗更美。有位導演想要將文中第三節內容拍攝出來,大家幫他參謀一下,看需要拍攝哪幾個鏡頭呢?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滁人遊——太守宴——衆賓歡——太守醉

2、看圖糾錯:屏幕出示滁人遊圖片,學生觀察圖片,說說哪些內容沒有表現出來。

(四)、踏上歸途吧

1、太陽就要下山了,我們隨太守一起踏上歸途吧!齊讀最後一段。

2、歸途景緻如何?你的心情如何?你能體會太守的心情嗎?

禽鳥樂——人之樂——樂其樂

三、理清思路,明確主旨。

醉翁亭的景色怎麼樣?我們非常感謝“夢幻旅遊公司”導遊精彩的講解,我們不但領略了美麗的景色,還豐富了相關的課外知識,謝謝你們。

《醉翁亭記》是山水遊記的典範之作,《滁州志》中還記載了一個小故事,(屏顯)歐陽公記成,遠近爭傳,疲於摹打。山僧雲:寺庫有氈,打碑用盡,至取僧室臥氈給用。凡商賈來,亦多求其本,所遇關征,以贈官,可以免稅。《醉翁亭記》流傳之廣可見一斑。

1、我們跟作者遊賞了這一番,假如要你把今天觀賞的內容寫出來,你準備怎麼寫?

2、作者是怎麼寫的呢?現在,我們來梳理文章的寫作思路。

學生小結,教師適時補充板書:

路線:環滁——琅琊山——釀泉——醉翁亭

風景:朝暮之景——四時之景

風俗:滁人遊——太守宴——衆賓歡——太守醉

心情:禽鳥樂——人之樂——樂其樂

教師小結:本文采取敘事說明的筆調,層次清晰,脈絡分明。全文用了21個“也”字,每一個“也”字不僅幫助煞尾,還成了文意轉折的標誌。這樣文隨意轉,層層道出,織成一篇錦繡文章。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開頭都有領起詞語,引出下文。從“若夫”到“至於”到“已而”,展開了從景物到遊樂到歸來的一幅幅畫卷。

3、如果用一個字概括這篇文章思想感情的話,你會選哪個字?(醉、樂)

4、從文中勾畫出寫“醉”“樂”的句子,說說作者是因何而“醉”?又在“樂”些什麼?

這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個“樂”字貫穿全文,層層展開記敘:山水樂——四時樂——宴酣樂——禽鳥樂——遊人樂——太守樂。但本文表述主題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與民同樂”的濟民之情隱含在描寫敘述之中,沒有一語道破,而是在醉中寫樂,在樂中寫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一起來,畫龍點睛般地道出全文的主旨。

5、歐陽修被貶,尚能與民同樂,對你有什麼教育意義?

無論在何種人生境地,都不應該沉溺於個人得失,應採取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尤其是當代青年,在競爭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懷與氣度。

結束語:今天,我們隨着歐陽修遊覽了滁州,觀賞了琅琊山優美的風光,探尋了古人足跡,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希望同學們今後既讀萬卷書,也行萬里路,成爲知識淵博,閱歷豐富的人。

篇4: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3.積累文言詞彙,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理解文章內容和主題。

(2)積累文言詞彙。

2.難點: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一、簡介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舊時列爲“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本文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慶曆5年(1045),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爲其辯解而被貶爲滁州太守。第二年,寫了本文。歐陽修寫此文時不過39歲,文中所說“年又最高”“蒼顏白髮”,都是誇張的寫法。

作背景簡介:作者當時被貶,遭到打擊,心情依然樂觀。“記”古代一種文體,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全文線索:“樂”

二朗讀課文,掌握字音

滁chú壑hè琅琊lánɡyá潺chán釀niànɡ僧sēn輒zhé暝mínɡ朝而往cháoérwǎnɡ傴僂yǔlǚ蔌sù射者中shèzhězhōnɡ觥籌ɡōnɡchóu翳yì

朗讀課文。朗讀時要注意21個“也”語氣不盡相同。“也”大致表達了以下幾種語氣:

(1)陳述(用於描述景物)。如:環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於介紹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謂也。

(3)感嘆(用於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間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讀時,應通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後面應有較長的停頓。

朗讀時還要注意25個“而”字,讀時應分辨輕重。一般來說,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凡作爲連接詞語的“而”和有調整音節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如:朝而往,暮而歸。

三翻譯課文

重點詞: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樹木)茂盛的樣子。

②有亭翼然而臨於泉上者: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③名之者誰:爲……命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發而幽香:香花⑥佳木秀而繁陰:發榮滋長

⑦傴僂提攜:指老老小小的行人。⑧宴酣之樂:盡興地喝酒

⑨觥籌交錯:酒杯;酒籌

四分析

課文結構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名字的由來及醉翁的樂趣。

⑴自然環境

寫景的順序:視覺角度:俯——仰空間角度:遠——近;大—小;整體—局部—個體

總領寫景的句子:環滁皆山也

⑵ 亭名的由來及醉翁的樂趣現在還用的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

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爲:羣山環繞圖→琅琊秀色圖→釀泉流水圖→溪亭展翅圖。

環滁皆山→西南峯→琅琊(鳥瞰)→釀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點題);第二層寫亭的得名

建亭者→名亭者→樂(題眼,主線)。

自號醉翁的原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與四時之景。

⑴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寫早晚景色變化,抓住“明

“晦”的特點,用“日出”“雲歸”寫出“林開”“巖暝”的變化景象,成爲對比鮮明的兩

畫面。

⑵四時之景: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⑶ 總結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野芳發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陰”暑氣逼人,“風霜高潔”秋高氣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寫四時景抓住了山間獨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寫出了迥然有異的四幅圖景。

作者寫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都蘊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懷,因而作者感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句話把景與情直接聯繫了起來。

第三段:寫滁人的遊歷之樂和太守的宴飲之樂。

⑴四層(一句一層):滁人遊太守宴衆賓歡太守醉(核心)②描寫“宴酣之樂”的句子?“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

③描寫太守形象的句子?“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

人們的歡樂體現在哪裏?

滁人遊,前呼後應,扶老攜幼,自由自在,熱鬧非凡;太守宴,溪深魚肥,泉香酒冽,美味佳餚,應有盡有;衆賓歡,投壺下棋,觥籌交錯,說說笑笑,無拘無束。

作爲太守,見此其樂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我們如何來理解太守的醉呢?學生討論。師總結:太守是太高興了。爲何高興呢,因爲能與老百姓一起同樂。這是以醉寫出他的快樂呀。板書。(以醉寫樂)找出帶樂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寫樂,但這樂真的是無憂無慮的樂嗎?明確:也不是的。是樂中含悲呀,爲何?因爲他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內心世界很複雜,只好借酒澆愁呀。所以,他樂中也含悲呀

用“至於”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平列。

這段的結構有什麼特點?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用三個並列的層次來突出最後一個層次。

在大小環境和衆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第四段:寫太守醉歸,自得其樂。

⑴禽鳥鳴林的樂趣

遊人的樂趣太守的樂趣(最高的境界)

太守,衆賓爲何而“樂”?

太守: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

衆賓客:從太守遊而樂

找出文中一議論語句,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有什麼含義

明確:“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分析了不同層次的樂,鳥樂是本能享受山水之樂。賓客的樂是隨從太守而樂,境界不高。只有樂其樂——與民同樂纔是最高層次的樂。進而點明太守不僅樂於山水。更重要的在於與名同樂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瞭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卒章顯志”這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

“太守之樂其樂”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裏含蓄地抒發了自己複雜的感情,既包含娛情山

排遣鬱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績——政通人和後的欣慰。

“太守之樂其樂”是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前後照應:“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與“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相照應。

歐陽修爲這裏的景、人、情而醉,寫出瞭如此優美的一篇散文。而我們誦讀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濃濃的醉意呢?那麼,我們爲何而醉?

中心歸納:本文以“樂”字爲線索,表達了作者歲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五本文的記敘、寫景、抒情是如何相結合的?

以抒情貫穿於記敘寫景之中。第1段寫亭之概況,第二層寫朝暮圖、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爲主線貫穿起來。景中處處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爲散句,但也間有駢句,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環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這些名句要熟記、牢記,並理解其蘊涵。

六作業:課後習題

七板書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及名字的由來與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與四時之景民

醉翁亭記

第三段:寫滁人的遊歷之樂和太守的宴飲之樂同

第四段:寫太守醉歸,自得其樂樂

篇5: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以一個“樂”字貫穿全文。教學要結合九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學習的時候除了要注意讓學生掌握本課的難解生字詞和句子外,還要抓住“樂”這條主線,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敘:山水樂——四時樂——宴酣樂——禽鳥樂—太守樂。抓住了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也就能順利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學習目標:

1、學習,掌握本課中的難解字詞。

2、體會古人“與民同樂”的思想。

3、理解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並介紹寫作背景。

複習《岳陽樓記》由范仲淹導出歐陽修:慶曆5年(1045),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爲其辯解而被貶爲滁州太守。第二年,寫了。《醉翁亭記》是歐陽醉翁亭修被貶爲滁州太守後寫的一篇散文,在這裏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鬱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消融於與民同樂之中,描繪出了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嫵媚的優美圖畫。

二、投影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通過展示學習目標,哪些是重點難點,通過這一課要學習什麼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

三、檢查預習情況。

請說出下列紅色字的正確讀音

林壑暝暝傴僂凜冽

佳餚陰翳觥籌交錯

四、新課學習

一、簡介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

二、聽錄音初步感知課文。

三、學生自學交流。

四、重點字詞檢查。

望之翼然若夫山水之樂

林霏開晦明至於傴僂

提攜絲竹觥籌交錯陰翳

五、結合問題思考。

1、第一段作者是從哪裏落筆,如何觀察按什麼順序寫的?

作者是從遠山落筆,立足於滁州,先是定點觀察環視,然後把焦點對準西南諸峯,點出瞭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動點觀察,景隨步移,山行六七裏,先聞水聲,後見泉水,最後峯迴路轉,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寫出了亭的環境,按照由遠而近的順序來寫。

2、第二段作者寫了哪些風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你的感受如何?

作者主要寫了一天中清晨和傍晚之景,讓人遐想神弛。然後又寫了春天,野花香氣無處不散,夏季綠樹成蔭,微風習習。秋天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日裏的嶙嶙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種詩情畫意,真是美不勝收。

3、第三段主要寫了哪幾幅圖?爲什麼寫太守宴圖之前先寫滁人遊?

滁人遊圖、太守宴圖、衆賓歡圖、太守醉圖。駝背彎腰的龍鍾老人,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絡繹不絕的遊人,可以看出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於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與民同樂之中。

4、第四段中,作者寫了哪些樂趣?這些樂中誰的樂的涵義最豐富?

山林之樂、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

5、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麼?文章如何表現主旨的?

主線是“樂”字。“醉”與“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爲了寫“樂”。到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一起來,畫龍點睛般的勾出全文的主旨。

6、結合課文說說寫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討論並歸納:

(l)寫亭的環境:從遠到近

(2)寫山間之朝暮:從早到晚

(3)寫山間之四時:從春到冬

(4)寫宴飲場面:從外到內

六、全文總結

1、結構嚴謹。

2、寫景、抒情、敘事緊密結合,景中有情,情亦有景。

3、語言極具特色。

七、課外延伸

《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對比閱讀

相同點:

兩篇散文都是借觸景生情來抒發自己的抱負和情懷,都表述了自己雖遭貶謫卻仍懷濟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兩篇散文的語言都非常優美,讀起來琅琅上口。

不同點:

1.結構技巧有別。

《嶽》文開頭扼要記事,中間生動寫景,借景生情,最後精闢議論,點明主旨。作者把記事、寫景、抒情、議論四者巧妙融合,從而使得文脈結構嚴謹而不板滯、條理清晰而有波瀾,行文變幻跌宕,曲徑通幽,引人入勝。《醉》文則以“樂”字提挈全篇,環環相扣,構思精巧。開篇用長鏡頭層層推進的寫法,點出“醉翁亭”,以後又從解釋“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樂”,接着連用幾層描寫和敘述來抒寫“山水之樂”。作者還巧妙地運用了照應和伏筆。細品全篇,“醉”字或隱或現,聯前顧後;“樂”字或明或暗,前伏後應。總之,整篇文章以“樂”“醉”來貫通,不蔓不枝,一氣到底,形成了嚴謹而完整的藝術構架。

2.語言表述有別。

《嶽》文在語言上駢句散句結合,抑揚頓挫,參差溢美;四字短語成雙成對,琅琅上口,婉轉有力。文章既整飭嚴密,句麗辭暢,又張弛有度,議論縱橫。且立意深刻,造詞精警。讀之,音調鏗鏘;思之,文情壯美。《醉》文雖也使用駢散結合的句式,但多用長句,且又有創新。僅用對偶句式就別具一格,獨領風騷。有單句成對的,有雙句成對的;還有三句成對的。醉翁用它敘事,則明快簡潔;用它寫景,則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則深沉含蓄。特別是二十多個“也”字的運用使得文章層次分明,聲律節奏起伏,音韻和諧悅耳。這些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飛昇。

3.主題深度有別。

《醉》文表述主題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與民同樂”的濟民之情隱含在描寫敘述之中,沒有一語道破,而是在醉中寫樂,在樂中寫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千古名句。而《嶽》文表達主題的方式是直抒胸臆。範公在比較了“遷客騷人”的仕途進退的悲喜之情後,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懷,並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爲己任的高風亮節。這精警之句振聾發聵,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奮進。從這一點來說,範公明顯高出醉翁一籌,也是醉翁難以企及的。

篇6: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課前自主學習】

(1)學生藉助工具書課下注釋理解課文二、三、四段的意思。

(2)注意詞語

林霏開雲歸巖穴瞑晦明變化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風霜高潔傴僂提攜山餚野蔌宴酣之樂觥籌交錯頹然乎其間

鳴聲上下樂其樂同其樂樹林陰翳蒼顏白髮

【課堂學習】

1複習提問

(1)指名讀二段,並說出二段大概意思。

(2)指名讀三段,試譯課文。

(3)指名讀四段,試譯課文。

2導入

看了同學們的學習成果,我很高興。這堂課,我們的任務就是理解文章二三四段的意思。同學們掌握的已經很好了,我領大家再強化一下

3學習過程(精講內容)

(1)學習二段,填空

寫早晨景色的句子“日出而林霏開”寫晚上景色的句子“雲歸二巖穴瞑”

春景“野芳發而幽香”、夏景“佳木秀而繁陰”

秋景“風霜高潔”、冬景“水落石出”

二段點題句子“樂亦無窮”

(2)學習第三段,回答:這一段都寫了哪些內容?分別用原文語句概括

寫了四方面的內容,“滁人遊”“太守宴”“衆賓歡”“太守醉”

(3)學習第四段,分析文章思路---太守歸賓客從、遊人去禽鳥了、鳥不知人、人不知太守、樂其樂、同其樂----點明主旨

4練習

解釋詞語

林霏開雲歸巖穴瞑晦明變化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風霜高潔傴僂提攜山餚野蔌宴酣之樂觥籌交錯頹然乎其間

5反饋練習

填空:寫早晨景色的句子、寫晚上景色的句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主旨句。

6知識總結

這堂課,我們學習了課文二三四段,大致理解了課文內容。希望同學們課下認真鞏固今日所學

7板書設計

早晚四季之景---樂無窮

滁人遊、太守宴、衆賓歡、太守醉

遊人去禽鳥樂、樂其樂、同其樂

8作業

篇7: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歐陽修的主要經歷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2、瞭解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端的自然風光,體會作者娛情山水以排解抑鬱的複雜思想感情和“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3、學習寫景與抒情自然結合,語言駢散相融,節奏富於變化的寫法。

教學設想:

1、對文章字詞的學習,用自主參與教學法,充分利用課內時間,學生進行閱讀思考,教師解疑釋難,減少講解和分析。

2、通過示範朗誦、自讀和齊讀等環節掌握“也”和“而”字的語氣,瞭解本文語言駢散相融,節奏富於變化的寫法。

3、通過“線條串聯法”理清文章脈絡、理解文章的主旨,從而背誦全文。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理解導入

二、解題

“記”是古文中一種以記敘和描寫爲主要表達方式的體裁,多用來描寫作者的旅行見聞。它的取材範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類似的文章有:《岳陽樓記》、《小石潭記》、《始得西山宴遊記》、《滿井遊記》、《桃花源記》等;類似的古文文體還有:“銘”(《陋室銘》)和“說”(《馬說》、《愛蓮說》)。 s

三、簡介作者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

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後來他考取進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範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

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歐陽修在歷史上以獎掖後進著稱。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詢、蘇軾、蘇轍、曾鞏,還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門下,得到過他的栽培。

歐陽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曉暢,委婉多姿,自成風格,在北宋以至後來的文壇上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我們通過《醉翁亭記》,對歐文的風貌也可窺見一斑。歐陽修不僅以散文著稱,他的詩詞、文評也有很高的成就。

歐陽修還是著名的史學家。“二十四史”中有兩部是他編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書》。

歐陽修稱得上是位飽學之土。他一生對我國的文學、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師範讀文章,學生標示生僻字的讀音和句子的停頓。

2、學生齊讀一遍文章。

四、學生分四人小組疏通文字障礙(提醒學生利用課下註解和古漢語字典等工具書)。

教師解疑釋難,明確:

1、需重點掌握的字詞。

環:環繞尤:尤其、特別山:沿着山路

翼然:像鳥的翅膀的樣子臨:高踞、靠近作:建造

名:取名、命名謂:稱呼、叫、是輒:就

在乎:在於開:消散歸:聚集、回家

幽香:散發出幽幽的香味繁陰:形成濃郁的樹蔭

傴僂:代指老人提攜:代指小孩

前:在前面酣:正濃絲竹:代指音樂

頹然:醉醺醺、搖搖晃晃的樣子已而:不久

陰翳:枝葉茂密成蔭樂:樂趣、快樂、以┅┅爲快樂

2、需重點掌握的句子。

①環滁皆山也。

②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④若夫日出……山間之朝暮也。

⑤野芳發而幽香……山間之四時也。

⑥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⑦至於負者……往來而不絕者。

⑧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五總結歸納每段大意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解釋“醉翁”及“醉”的意義時轉入對寫山水之愛,點出“樂”字。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點“樂”字。

第三段寫滁人、賓客、太守遊山的情形。仍與“樂”有關。

第四段寫宴罷歸去情形,並點出作者名姓,仍點到“樂”而“樂”中又嵌入兩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

由此縱觀全文,“樂”字貫穿全篇始終,“樂”是全篇“文眼”,主旨之所在。

第二課時

一、導入:這節課我們接着學習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瞭解了作者的情況和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並且疏通了字詞障礙。這節課我們要在此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誦全文並且理解文章的寫法和主旨。

二、播放《醉翁亭記》的朗誦錄像,學生注意欣賞和模仿。

三、學生分段朗讀。

1、學生齊聲朗讀文章的第一和第二段(教師事先標明朗讀的節奏和生僻字的讀音)。

2、教師簡單點評學生齊聲朗讀的情況,並提出新的要求: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讀第三和第四段(難度加大,沒有標明節奏和生僻字的讀音)。

3、教師點評學生單獨朗讀的情況之後全班齊聲朗讀第三和第四段。

四.思考下列問題(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樂”二字提摯全篇。“醉”是事物的現象;“樂”是事物的本質。“醉”“樂”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說出,全文脈絡十分清楚,試根據你的理解填空:

(1)開頭一段介紹了醉翁亭,它包含兩個銜接得十分自然的層次;前一層介紹;後一層介紹,其中跟文章脈絡關係最爲密切的是“”這句話。

(答案:(l)開頭一句話含兩個層次:前一層次介紹醉翁亭的環境美;後一層次介紹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脈絡關係最爲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間兩段描寫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兩層;第一層寫,先用“”一詞領起,後用“”總收一筆。第二層寫,先用“”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並列的,然後依次寫了、、和四項內容。這四項內容是爲結尾“”三個字作鋪墊,又以“太守醉”一句照應第一段“”這句話。

(答案:(2)中間兩段描寫醉翁亭的遊樂,也可以分爲兩層:第一層寫山間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樂,先用“若夫”一詞領起,後用:“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總收一筆。第二層寫太守衆賓、遊人之樂,先用“至於”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路前一層是並列的,然後依次寫了滁人遊、太守宴、衆賓歡、太守醉四項內容。這四項內容是爲結尾“太守醉”三個字作鋪墊,又以“太守醉”一句照應第一段“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這句話。)

(3)結尾部分也可以分爲兩層,第一層寫,第二層寫,這兩層中間用“”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換。結尾部分用“”這句話,把“醉”和“樂”統一起來,點明瞭全文的主旨。

(答案:(3)結尾部分也可分爲兩層:第一層寫宴會散、賓客歸、禽鳥樂的情景:第二層寫人“不知太守之樂其樂”,這兩層中間用“然而”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換。結尾部分用“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這句話,把“醉”與“樂”統一起來,點明瞭全文的主旨。

五總結、拓展

本文通過對醉翁亭秀麗風光的描寫和對遊人之樂的敘述,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和與民同樂的情懷,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懷的複雜感情。寫景和抒情相結合,文字簡練而生動句式錯落有致。

文中“山水之樂”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墮落的表現。因爲,本文描摹山水,抒寫遊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後的沉淪表現,實質上,作者筆下如此美妙的勝景,抒發的自得其樂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勝景、享樂折射出來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績,是積極從政的結果,是“與民同樂”的積極思想。

六、師生共同探討文章的寫法(線條串聯法)。

1、通過剛纔的反覆朗讀,我們對文章的內容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大家能不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呢?

明確:醉翁亭的地理環境和得名的原因、山間朝暮四時的景色、衆人出遊的情況、醉罷晚歸的情景。

或者:亭外山水風光——山中朝暮四時——亭下官民同樂——宴後太守醉歸

2、如果每一部分都與醉翁亭掛上鉤的話,可以歸納爲:點出亭——亭外景——亭中宴——離亭歸(此處爲教師專門做出的範例)

3、那麼我們能不能讓每一部分都含有“醉”字呢?

明確:醉翁之意在山水——醉於山間朝暮四時——醉於衆人出遊——醉在自己的樂趣

4、如果要求大家每一部分都用含有“樂”字的短語來歸納,該怎樣歸納呢?

明確:總寫樂——山水之樂——宴酣之樂——醉歸之樂

或者:總寫山水之樂——賞景之樂——與民同樂——自知其樂

5、能不能每一部分都含有“醉翁”和“樂”呢?

明確:醉翁喜山水之樂——醉翁愛賞景之樂——醉翁樂遊人之樂——醉翁醉自己之樂

教師小結:這個環節我們通過線條的串聯理清了文章的層次,不難發現貫穿全文的線索是“醉”和“樂”字。而“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面現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爲了寫“樂”。那麼作者想通過這種寫法表達什麼樣的主旨呢?

五、師生共同探討文章的主旨。

1、請大家通過以上分析,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兩人小組討論一下:作者寫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麼?

明確:(圍繞以下三點發揮均可)

①作者自號“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實際上是借寄情山水來排遣內心抑鬱的心情。

②在寫“太守宴”之前先寫“滁人遊”,是爲了表現與民同樂的旨趣。作者被貶到滁州,由於自己的努力,滁州變得“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太守之樂其樂”乃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裏含蓄地抒發了自己複雜的情感,既包含娛情山水排遣鬱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績,——政通人和的欣慰。

2、知識拓展:文章告訴我們,作者此時的身份爲滁州太守,他怎麼能不務政事而整天遊樂呢?

明確:作者雖然被貶謫,但並沒有消沈,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得滁州“政通人和”(滁人遊、溪深魚肥、山餚野蔌),是一種盡責之樂。

梁啓超:盡責最樂;盡得大的責任,便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便得小快樂。<<飲冰室文集>>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江澤民:無官一身輕(盡了責任後的最大放鬆)。(黨的十六大結束後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六、佈置學生綜合全文的內容設計文章的板書。

七、在設計板書的基礎上理解性背誦全文。

孫洪娟

篇8:醉翁亭記的教學設計

醉翁亭記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朗讀、背誦全文;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彙;鞏固對“駢散結合”句式特點的理解。

2.能力目標:引導學生髮揮想像,再現美文的意境,由此體會文章所構造的優美意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懂得並學會在受到挫折不幸時,應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具有曠達的情懷。

二、教學要點

重點:正確理解文章意思,體會本文婉轉化美的語言特點,欣賞作者構造的優美意境,這一學習重點,主要在反覆誦讀中感悟。

難點:歐陽修的“山水之樂”,爲什麼不是他消沉墮落的表現,而是他曠達情懷,積極的“與民同樂”的思想的`體現?

三、教學設想

本文的語言代美,適於反覆誦讀,在誦讀中體會語氣、語調,再現文章所構造的優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過找關鍵句,分析作者情感脈絡來完成。

四、教學步驟

四課時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千古傳誦的名文,古往今來,多少人們對此文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感慨萬千,沉醉於其中。那麼人們爲何而醉?本文有何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文吧。

【新課探究】

一、解題

1.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列爲“唐宋八大家”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三蘇、曾鞏、王安石]之一,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寒,母以荻杆畫地教讀。24歲考取進土,先後在地方和朝廷任職,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

2.背景

本文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慶曆5年( 1045),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爲其辯解而被貶爲滁州太守。第二年,寫了本文。歐陽修寫此文時不過39歲,文中所說“年又最高”“蒼顏白髮”,都是誇張的寫法。文章極其生動的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並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

3.解題

歐陽修被貶爲滁州太守後,心情鬱悶,他經常去滁州西南的琅耶山飲酒抒懷,並與山寺內的住持智仙和尚結爲莫逆之交。智仙爲方便好友遊訪,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歐陽修休息、飲酒。歐陽修用自己的別號“醉翁”爲這座亭子命名。後來,便寫了(醉翁亭記)。

二、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朗讀課文

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

要求: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語句流暢,注意音韻鏗鏘。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yá) 潺(chán)釀(niàng) 僧(sēng) 輒(zhé) 霏(fēi)暝(míng)朝(zhāo)而往 傴僂(yu)(lǚ)洌(liè 蔌(sù) 射者中(zhòng) 弈yì 觥籌(gōng) 翳(yì)

2.讀課文,讀清句讀。

讀清句讀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此次朗讀,完全可以藉助課文下的註解,理解字義、詞義,把握句意。這樣在重新朗讀時,就能體味出語句的停頓,讀得韻味十足。

指導:本文駢散結合。讀駢句,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其餘按意義劃分,不要讀破句。相鄰的兩組驕句之間,要有稍長的停頓。

篇9:《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及其積極意義。

3、背誦全文。

4、積累文言詞語,掌握常用實詞的意義和重要虛詞的用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本文寫景抒情的特點

2、文言詞語的積累和課文背誦。

教學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作者簡介。

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導入。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本文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慶曆5年(1045),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爲其辯解而被貶爲滁州太守。第二年,寫了本文。歐陽修寫此文時不過39歲,文中所說“年又最高”“蒼顏白髮”,都是誇張的寫法。

六一居士的由來:歐陽修自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由棋一局,常置酒一壺,再加醉翁一個

二、聽配樂朗讀課文。正音

1、解釋主要詞語:

林壑尤美( )名之者誰?翼然臨於泉上者4、飲少輒醉(

在乎山水之間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負者歌於途( )傴僂提攜( )( )觥籌交錯( )

頹然乎其間者 ( )

2、自由朗讀課文。朗讀時要注意21個“也”字,讀起來語氣不盡相同。

(1)陳述(2)肯定(3)感嘆(用於直抒胸臆)。朗讀時,應通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後面應有較長的停頓。

朗讀時還要注意25個“而”字,讀時應分辨輕重。一般來說,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凡作爲連接詞語的“而”和有調整音節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如:朝而往,暮而歸。

此外,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句式,讀時節奏要富於變化,悅耳動聽。

三、藉助課下註解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把握結構。

第一部分(1)醉翁亭記的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來(琅琊山間、釀泉邊上)

第二部分(2)山間朝暮四季景色

第三部分(3、4)太守與民同醉同樂的情景

第二課時:

一、教師指導學生研讀第一段。欣賞第一個景點——醉翁亭

總領全文的是哪一句?(環滁皆山也)

2、劃分段落內部層次,理清文脈:

這段總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

分兩層:第一層寫環境並點題:環滁皆山→西南諸峯→琅琊(鳥瞰)→釀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點題);

第二層寫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樂(題眼,主線)。

3、分析第一層的寫景方式:自遠而近,從大環境寫起,層層烘染,步步推進,一步步把讀者帶入佳景,並交代了下文的遊樂路線與環境。

4、對照圖片將學生帶到美麗誘人的風景區去感受自然之美。

5、根據提示背誦此段。

6解釋“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義: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後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二、按上述步驟,學生自讀第二段,教師點撥,欣賞景點之二:琅琊山早晚及四季美景。

這段分述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樂”的具體化。作者在寫朝暮圖及四時景物時抓住各自特點來寫。

寫朝暮圖就是一天時間的縱面展開,寫四季景則是橫向鋪排。寫早晚景色變化,抓住“明”“晦”的特點,用“日出”“雲歸”寫出“林開”“巖暝”的變化景象,成爲對比鮮明的兩幅畫面。

寫四時景抓住了山間獨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寫出了迥然有異的四幅圖景。

三、研讀第三段,欣賞景點三:官民同遊。

1、第三段寫什麼:可分爲哪幾層?段首的“至於”有什麼作用?

寫滁人、賓客、太守遊琅琊山的情形。

可分爲四小層。分別是“滁人遊——太守醉——衆賓歡——太守醉”。

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襯,寫“醉”也是寫“樂”。

用“至於”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平列。

2、爲什麼在寫“太守宴”前要先寫“滁人遊”?爲了給“太守宴”創設一個歡樂的氛圍,並蘊含着作者與民同樂的旨趣。

3、這段的結構有什麼特點?這樣寫有什麼作用?用三個並列的層次來突出最後一個層次。在大小環境和衆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4、文中怎樣寫出了滁州百姓之樂?“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5、滁人歡樂情狀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的。從寫滁州百姓之樂中間,可以體會出什麼內涵?有沒有太守之樂在裏邊?

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遊”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采烈出遊,是因爲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爲此而樂,也爲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四、獨立閱讀第四段。

1、先朗讀(勾劃出山間夕照的起止句),後分析,再背誦。

2、太守,衆賓爲何而“樂”?

太守: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衆賓客:從太守遊而樂

3、如何理解“太守之樂其樂”?

“太守之樂其樂”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裏含蓄地抒發了自己複雜的感情,既包含娛情山水排遣鬱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績—政通人和後的欣慰。“太守之樂其樂”是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第三課時

一、背誦課文。

指導背誦,重點在引導學生從內容理解入手,儘量不死背。如第一段,共11句話,分作三層來理解背誦。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遠而近寫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這裏寫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號的由來。最後兩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誦,先分一分層,將內容相關聯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於記憶。

二、由學生自己邊背邊理清文章脈絡。

1、開頭部分介紹了醉翁亭,包括兩個銜接得十分自然的層次:前一層介紹亭的環境;後一層介紹亭名由來。

2、中間部分描寫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兩層:第1層寫山間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詞領起,後接“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第2層寫人遊琅琊山之樂,先用“至於”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平列,然後依次寫了滁人遊、太守宴、衆賓飲和太守醉四項內容。

3、結尾部分也分兩層,第1層寫遊人去,禽鳥樂;第2層寫太守樂其樂—與民同樂。這兩層中間用“然而”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換。

4、貫穿全文的主線是:全文圍繞“樂”這一主線展開。

5、找出文中的成語:水落石出、峯迴路轉、醉翁之意不在酒

6、本文的切入點是什麼?(醉)

7、太守爲何而醉?(爲景而醉:琅琊秀麗,釀泉迷人。爲人而醉:滁人遊,衆賓歡。爲情而醉:與民同樂

三、本文的記敘、寫景、抒情是如何相結合的?

以抒情貫穿於記敘寫景之中。第1段寫亭之概況,第二層寫朝暮圖、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爲主線貫穿起來。景中處處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四、小結:

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爲散句,但也間有駢句,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環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這些名句要熟記、牢記,並理解其蘊涵。

五、作業設計:

1、本文生字詞聽寫積累。

2、按要求從文中摘句並翻譯。

①寫山間四時的句子。②寫滁人遊的句子。

3、運用本課所學,向大家介紹一處旅遊景點。要求能寫出景點的特色。

篇10:《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2.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其中蘊涵的道理。

3.積累文言詞彙,朗讀並背誦全文。

4.學習課文寫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理解文章內容和主題。

(2)積累文言詞彙。

2.難點: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體會其中蘊涵的道理。

教學準備

1.準備課文的朗讀錄音帶。

2.將本課知識點製作成多媒體。

3.學生準備漢語詞典、文言文詞典等工具書。

設計思路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文言文的教學內容和要求,重點要放在熟讀和背誦上,在此基礎上基本理解課文的內容。基於此,本文教學從讓學生熟讀課文開始,通過反覆誦讀,使學生對課文大意有個初步感知;然後,指導學生以小組和全班討論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對於基本理解課文內容這一教學目標,擬化繁爲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體會作者文中蘊含着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學生對此有所體會或瞭解,便能達到這一教學目標。

本文語言駢散結合,讀起來上口。因此,將朗讀、背誦確定爲教學的主要目標。背誦一定量的名篇,對學生是終生有益的,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內容和寫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讀的東西,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讀、背爲本課教學的第一重點。同時,並不忽視引導學生對全文基本內容的理解,只不過處理上採用了較爲簡潔的思路而已抓住一個樂字,體會作者所樂的之事。應該說,學生能夠理解了這個樂,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歐陽修被貶爲滁州太守後,心情鬱悶,他經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飲酒抒懷,並與山寺內的住持智仙和尚結爲莫逆之交。智仙爲方便好友遊訪,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歐陽修休息、飲酒。歐陽修用自己的別號醉翁爲這座亭子命名。後來,便寫了《醉翁亭記》。

本文是慶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爲滁州太守時寫的。文章極其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並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編者評語:一上來不必告訴學生,應讓學生在後邊的閱讀中體會品味)

二、研習課內容

1.聽讀。

(屏幕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要求: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漢語拼音。

2.正音。

(屏幕出示下列字詞,請學生讀準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釀( )

僧( ) 輒(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3.瞭解作者:《醉翁亭記》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作者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江西永豐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四歲喪父,家境貧寒,母以荻杆畫地教讀。24歲考取進士,先後在地方和朝廷任職,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3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朗讀課文。朗讀時要注意21個也字,讀起來語氣不盡相同。

(1)陳述

(2)肯定

(3)感嘆(用於直抒胸臆)。朗讀時,應通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後面應有較長的停頓。

朗讀時還要注意25個而字,讀時應分辨輕重。一般來說,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凡作爲連接詞語的而和有調整音節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如:朝而往,暮而歸。

此外,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旬式,讀時節奏要富於變化,悅耳動聽。

4.學生互讀課文。

5.指定一位學生朗讀,集體糾正讀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學習

二人合作,參考註解,疏通全文大意。沒有註解的語句,憑藉學過的文言常識解決或查閱工具書解決;解決不了的,畫下來,待全班集體討論解決。

說明:引導學生利用書上註解和工具書獨立學習,這也是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設立二人小組來討論全文大意,是爲了互相啓發,並利於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集體解難。

各小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問題,集體討論,教師適時點撥或給予解答。

(多媒體)

難點提示:

四、研究,探討

研讀課文一段。

1.找出描寫醉翁亭環境的句子

2.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

3.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義

4.屏幕展示:醉翁亭及其周圍環境的圖片

5.再讀課文,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

研讀課文二段。

1.找出描寫朝暮之美的句子

2.屏幕展示:朝暮之景的圖片

3.找出描寫四季變化之美的句子

4.屏幕展示:四季變化之美的圖片

研讀課文三段。

1.讀課文理解感受內容

2.從文中劃分層次用幾個字概括層意

3.屏幕展示:太守與滁人共樂的圖片

4.再讀課文體會其中蘊含的感情

研讀課文四段。

1.感受文中的幾種樂趣

2.從文中找出與樂相關的內容

探究:表達全文主旨的一個字是什麼?

明確:樂。

3.文中寫出了哪些樂?

明確:太守樂,衆賓樂,滁人樂。

4.太守、衆賓爲何而樂?

明確:

太守: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

衆賓客:從太守遊而樂。

5.文中怎樣寫出了滁州百姓之樂?

明確: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6.滁人歡樂情狀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的。從滁州百姓之樂中,可以體會出什麼內涵?有沒有太守之樂在裏邊?

明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遊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彩烈出遊,是因爲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爲此而樂,也爲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五、討論交流

本文寫景上有什麼特色?

討論並歸納:寫景與抒情相結合。

(1)寫亭的環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現亭賞心悅目的外景;又用水聲潺潺峯迴路轉表現亭幽清的環境;接着寫亭的近景,用鳥翼作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後借解釋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寫景抒情的基調。

(2)寫亭四周的朝暮、四時之景,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

(3)寫滁州官民同樂的圖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樂和衆賓盡歡的情態,並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俗人情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小結:

1.貫穿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與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爲了寫樂。作者的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着一個樂字。在破題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後再補一筆,便借山水之樂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線。下文又承山水之樂稍稍展開,寫山中朝暮和四時之景並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漸入佳境。但這種樂趣,是人人都能體會到的,還不算奇。待到滁人遊太守宴衆賓歡時,樂的內涵就加深了。因爲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表現了與民同樂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結束這一歡樂場面,也是有深意的,說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間,同時也在於一州之人。到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一起來,畫龍點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寫景抒情自然結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爲散句,但也間有駢句,特別是使用21個也字作句尾,韻味濃郁;巧妙地用了25個而字使文章流暢優美,從容婉轉。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環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這些名句要熟記、牢記,並理解其內涵。

六、片段訓練

家鄉是美的,你一定熱愛自己的家鄉,寫一寫家鄉的美景,借景抒發一種情懷。

篇11:《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實詞,瞭解文中“也”、“於”、“之”、“而”等虛詞的用法。

2、理解本文寫景抒情的特點。

3、認識文中所表現的作者的曠達情懷和美好理想。

二、難點、重點分析

1、第1段主要寫醉翁亭的什麼?

分析:第1段主要描寫醉翁亭的位置環境,說明醉翁亭的命名緣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樹木茂盛,深幽秀麗的琅琊山間釀泉邊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號“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2、這段採用什麼方式寫出醉翁亭的位置環境?

分析:這段由遠而近,從面到點寫出醉翁亭的位置環境。先寫滁州四面環山,再寫西南諸峯中的琅琊山,接着寫琅琊山中的釀泉,最後寫建在釀泉邊上的醉翁亭。

3、第2段包含幾層意思?

分析:這段包含兩層意思:

①“若夫日出……四時也。”寫山間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

②“朝而往……無窮也。”寫太守來此,無論春夏秋冬,都能欣賞“山水之樂”,其樂趣無窮無盡。

4、本段描寫山!司朝暮、四時之景,採用什麼方式?

分析:本段描寫山;司朝暮之景,採用先分別描寫,後總收說明的方式。分寫,從早到晚,“日出而林靠開,雲歸而巖穴瞑”;總收,“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描寫四時之景,也採用這種方式。分寫,由春到冬,“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總收,“山間之四時也”。

5、第3段包含幾層意思?

分析:本段包含兩層意思:

①“至於……滁人遊也”描寫滁州百姓來此遊山賞景一路上的歡快情景。

②“臨溪而漁……太守醉也。”描寫太守與衆賓客在此食野味,品冽酒,戲射下棋的`“宴酣之樂”。

6、這段爲什麼寫滁人之遊?這個內容與上段有何聯繫?

分析:上段寫太守觀賞四時不同之景“而樂亦無窮”,寫了太守之樂的一因。這段寫太守見到滁人遊山賞景,來來往往,歡歌笑語,眼前是一幅百姓歡悅和樂的圖景,而此乃太守之樂的另一因。(歐陽修在滁州寫的另一文《豐樂亭記》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

7、這個結束段寫了兩個重要內容,是什麼?

分析:這兩個重要內容是:

①太守自有爲人所不知之樂,此即第3段所寫的觀賞山間四時之景之樂,尤其是第4段所寫的見到滁人遊山、與衆賓客宴酣之樂。這個內容是全文主旨所在。

②太守就是廬陵的歐陽修。篇末點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讀者可知本文並非泛寫山水,虛擬故事,而實乃歐陽修謫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寫照。

8、這篇文章抒寫了作者的什麼思想情懷?

分析:本文抒寫了作者“與民共樂”的政治理想和賞景自適的曠達情懷。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的《醉翁亭記》是膾炙人口的一篇古文。爲了有助於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先把作者和有關本文寫作的情況作個簡略的介紹。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後來他考取進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範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歐陽修在歷史上以獎掖後進著稱。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詢、蘇軾、蘇轍、曾鞏,還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門下,得到過他的栽培。

歐陽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曉暢,委婉多姿,自成風格,在北宋以至後來的文壇上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我們通過《醉翁亭記》,對歐文的風貌也可窺見一斑。歐陽修不僅以散文著稱,他的詩詞、文評也有很高的成就。

歐陽修還是著名的史學家。“二十四史”中有兩部是他編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書》。

歐陽修稱得上是位飽學之土。他一生對我國的文學、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二)講讀第1段

結構剖析

【板書設計】

重點句解釋。

①環滁皆山也。

②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講讀第2、3段

結構剖析。

【板書設計】

重點句解釋。

①若天日出……山間之朝暮也。

②野芳發而幽香……山間之四時也。

③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④至於負者……往來而不絕者。

⑤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四)講讀第4段。

結構剖析。

【板書設計】

(五)討論問題。

1、貫穿全文的主線是什麼?作者是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的。

2、作者在寫朝暮圖及四時景時各抓住了什麼特點?

3、作者寫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麼?如何理解“太守之樂其樂”一句含義?

①作者自號“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實際上是借山水來排遣內心抑鬱的心情。

②在寫“太守宴”之前先寫“滁人遊”,是爲了表現與民同樂的旨趣。作者被貶到滁州,由於自己的努力,滁州變得“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太守之樂其樂”乃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裏含蓄地抒發了自己複雜的情感,既包含娛情山水排遣鬱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績,——政通人和的欣慰。

4、本文怎樣把記敘寫景抒情結合起來的?

5、本文語言有何特色?(魯昌樂)

篇12:《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及要求:

1、總結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學習本文的藝術特色。

3、完成課後練習。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總結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學習本文的藝術特色。

教學過程:

一、背誦課文。

二、逐段背誦。每段限定背誦時間,以強記。

三、指導背誦,重點在引導學生從內容理解入手,儘量不死背。如第一段,共11句話,分作三層來理解背誦。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遠而近寫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這裏寫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號的由來。最後兩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誦,先分一分層,將內容相關聯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於記憶。

四、由學生自己邊背邊理清文章脈絡。

(1)開頭部分介紹了醉翁亭,包括兩個銜接得十分自然的層次:前一層介紹亭的環境;後一層介紹亭名由來。

(2)中間部分描寫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兩層:第1層寫山間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詞領起,後接“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第2層寫人遊琅琊山之樂,先用“至於”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平列,然後依次寫了滁人遊、太守宴、衆賓飲和太守醉四項內容。

(3)結尾部分也分兩層,第1層寫遊人去,禽鳥樂;第2層寫太守樂其樂——與民同樂。這兩層中間用“然而”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換。

(4)。貫穿全文的主線是:全文圍繞“樂”這一主線展開。

五、本文的記敘、寫景、抒情是如何相結合的?

以抒情貫穿於記敘寫景之中。第1段寫亭之概況,第二層寫朝暮圖、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爲主線貫穿起來。景中處處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六、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爲散句,但也間有駢句,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環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這些名句要熟記、牢記,並理解其蘊涵。

七、總結全文:

1、用不同的虛詞過渡,層次分明。

2、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

3、語言精練優美,流暢傳情。

八、完成課後練習。

篇13:《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品味文美、情美,背讀課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顯志”的手法。

3、教學過程之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讀能力。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難點:體會“醉”與“樂”之關係,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課時安排:

(1)《醉翁亭記》第二課時。

(2)課型:賞析課。

教學步驟:

一、問題的提出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千古傳誦的散文名篇,古往今來,多少人們對此文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感慨萬千,沉醉於其中。那麼人們爲何而醉?本文有什麼獨特的魅力?現在讓我們共同來欣賞一下這篇美文吧

師板書課題、作者。(醉翁亭記,歐陽修)

學生思考:亭名由何而來?太守爲何自號爲“醉翁”?

討論後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太守即歐陽修,號醉翁,其特點是易醉。那麼,醉翁的“醉”由何而生?僅僅是酒醉嗎?

出示兩個問題:

1、太守爲什麼而醉?

2、我們爲什麼而醉?

二、合作探究

一):太守爲什麼而醉?領悟其思想內容。

1、依據自己預習時讀書的感受,大家談談太守爲什麼而醉。

討論後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爲景而醉,爲人而醉,爲情而醉。板書:

2、那課文中那些句子描繪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

(1)指名朗讀描繪的句子,想象畫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變萬化,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寫景的順序怎樣?

討論後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爲:羣山環繞圖→琅琊秀色圖→釀泉流水圖→溪亭展翅圖。

第二段,利用時間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野芳發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陰”暑氣逼人,“風霜高潔”秋高氣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寫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都蘊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懷,因而作者感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句話把景與情直接聯繫了起來。

(3)再讀寫景文字,讀出欣喜、熱愛之情。

3、領略文中的人歡。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來欣賞。那麼,課文又是如何描寫人們歡樂的場面呢?

(1)指名朗讀第三小節,思考:人們的歡樂體現在哪裏?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嗎?太守見到這些,有着怎樣的神態?

討論後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滁人遊,前呼後應,扶老攜幼,自由自在,熱鬧非凡;太守宴,溪深魚肥,泉香酒冽,美味佳餚,應有盡有;衆賓歡,投壺下棋,觥籌交錯,說說笑笑,無拘無束。

作爲太守,見此其樂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2)、那麼,我們如何來理解太守的醉呢?

討論後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太守是太高興了。爲何高興呢,因爲能與老百姓一起同樂。這是以醉寫出他的快樂呀。板書。(以醉寫樂)找出帶樂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寫樂,但這樂真的是無憂無慮的樂嗎?明確:也不是的。是樂中含悲呀,爲何?因爲他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內心世界很複雜,只好借酒澆愁呀。所以,他樂中也含悲呀

(3)學生齊讀第三小節,讀出歡樂的氣氛。

(4)、那什麼樣的樂纔是作者所向往的?齊讀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議論語句,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有什麼含義?

討論後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分析了不同層次的樂,鳥樂是本能享受山水之樂。賓客的樂是隨從太守而樂,境界不高。只有樂其樂——與民同樂纔是最高層次的樂。進而點明太守不僅樂於山水。更重要的在於與名同樂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瞭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卒章顯志”這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

二):我們爲何而醉?賞析其寫作特色。

歐陽修爲這裏的景、人、情而醉,寫出瞭如此優美的一篇散文。而我們誦讀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濃濃的醉意呢?那麼,我們爲何而醉?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讀,要用心去體會。思考:這些句子或段落爲何能讓我們陶醉?

討論後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描寫形象、精練,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無論繪景還是寫人,都只有寥寥數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徵,生動傳神。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板書。(2)句式靈活,對散結合。有的單句成對,有的雙句成對,有的三句成對,它們工整貼切,形式和諧,節奏明快,易誦易記。加之對散穿插,富有變化,搖曳多姿。板書(3)韻律獨特,迴環往復。全文共用了21個“也”字和24個“而”,產生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使行文顯得瀟灑自如,增強了語調的節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氣氛,也使作者怡然自樂的情致得以盡情的抒發。總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書

三、反思閱讀方法:通過本課學習,你認爲應如何欣賞一篇散文佳作?

學生朗讀課文、討論後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①誦讀感悟內容②探究思想背景③賞析行文特色

四、遷移練習:根據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記》中的語句填空。

1、美國在聯合國大唱人權高調,真是“”意在干涉別國內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這個案情十分複雜,撲朔迷離,但偵察人員決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個不可。(水落石出)

五、作業

1、學生朗讀背誦課文,要求動情、動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濃濃的醉意與樂趣。

2、課後習題2、3、4。

板書設計:

醉翁亭記

歐陽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時

以醉寫樂

太守醉醉人:滁人遊,衆賓歡

樂中含悲

醉情:與民同樂

形象精練,融情入景

文美

我們醉句式靈活,對散結合

情美

韻律獨特,迴環往復

篇14:《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語言的優美。

2、掌握“而”、“也”的用法。

3、理解歐陽修的曠達情懷,“與民同樂”的積極政治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1、“而”、“也”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方法】

啓發式教學、誦讀式教學。

【教具】

錄音機,投影機。

【教學內容】

一、導入新課

1、由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課文。

2、簡介歐陽修的生平。

參考課文註釋①並補充有關內容:

歐陽修早年曾協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觸動保守派官僚們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貶滁州。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時寫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難伸,於是寄情山水,與民同樂。他雖被貶謫,卻不消沉,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樂。他自號“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其實“醉”是表象,“樂”是實質。他的志趣,不在山水之間,而在一州之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樂而樂的。

3、聽錄音朗讀,學生輕聲跟讀。

4、教師介紹“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礎上,學生反覆朗讀,體會本文的語言美、意境美。

5、齊讀課文,要求邊讀邊揣摩語氣。

提示:本文共用21個“也”字,語氣不盡相同,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⑴ 陳述(用於描述景物)。

⑵ 肯定(用於介紹人名)。

⑶ 感嘆(用於直抒胸臆)。

本文還用了25個“而”字,讀時要分辨輕重,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凡連接詞語而有調整節奏作用的,則可輕讀。

朗讀時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特點,注意節奏的緩急,語調的高低。

6、思考下列問題(投影),理解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樂”二字提挈全文,“醉”是表象,“樂”是本質。“醉”、“樂”二字借“醉翁亭”說出,全文脈絡清晰,試根據你的理解填空:

⑴ 開頭一段介紹醉翁亭,包括兩個層次:1層介紹醉翁亭的_______;2層介紹醉翁亭的__________。其中跟文章脈絡關係最爲密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

⑵ 中間兩段寫醉翁亭的景色,也分兩層:1層寫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詞領起,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總收一筆。2層寫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並列的,然後依次寫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項內容。這四項內容是爲結尾“太守醉”三個字作鋪墊,又以“太守醉”一句照應第一段“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這句話。

⑶ 結尾部分也可分兩層:1層寫___________,2層寫___________,這兩層中間用“____________”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換。結尾用“__________”這句話,把“醉”和“樂”統一起來,點明全文的主旨。

提問學生,然後教師作糾正、補充。

7、參考文中的註釋,請三位同學翻譯文章

8、教師小結,並板書: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寫滁人、賓客、太守遊山的情形。

第四段:寫宴罷歸去並點出作者名姓。

二、總結全文

本文通過對醉翁亭秀麗風光的描寫和對遊人之樂的敘述,表達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和與民同樂的情懷,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懷的複雜感情。

三、佈置作業

誦讀課文,熟讀優美的寫景佳句。

篇15:《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文中寫景順序,學習“移步換景”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反覆誦讀課文,評析語句,感受課文精煉優美、流暢自然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接受課文美好情感的薰陶,學習作者熱愛大自然、與民同樂的情懷。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精煉優美、流暢自然的語言風格。

【教學難點】

理解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完成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

【課時安排】

兩課時,本節課爲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宋代有這麼一個人,他幼年喪父,家境又十分貧寒,他的母親就以河邊的荻杆畫地來教他認字讀書,就是這麼艱辛的求學環境,通過他不懈的努力,在24歲參加科舉考試時中了進士,這是一個才華橫溢、博學多識的人。但後來他由於支持當時的政治改革,在改革失敗後,屢遭貶斥。有一次他被貶到了滁州,任滁州知州,對於和他一樣被貶的人來說,難免會心情抑鬱,憤懣不平,那怎麼辦呢?他們往往會寄情山水,借山水美景來抒發自己的這種傷心抑鬱之情,這個人呢,也是如此。在他被貶滁州期間,他寫下了一篇遊記,這篇遊記佳作一出,盛傳不衰。滁州人唯恐失之,就請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後來又嫌字小字淺了,怕日久磨滅,又請大文學家蘇軾用真、草、行三種字體書寫重刻,往來文人墨客乃至商賈都爭相摹拓,可見此文感人的藝術魅力。那麼這是怎樣的一篇遊記呢?它的作者又是誰呢?大家知道嗎?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板書課題。

好,前面大家已經通過探究研討,瞭解了此文的主要內容,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他筆下這篇遊記中所描繪的美麗風光,感受作者精煉優美、流暢自然的語言,去體會他遊覽山水的樂趣和與民同樂的情懷。(出示學習目標)

請大家齊讀課文。

二、朗讀課文,把握寫景順序,學習“移步換景”的寫法。

1、文題《醉翁亭記》,即交代了本遊記的遊覽地點,就是醉翁亭。那麼作者在首段是如何引入醉翁亭的呢?請各人自讀第1自然段,分析第1自然段的寫景順序。這是什麼順序?(空間順序)

分析寫景順序:

全景——————————————局部

羣山環繞圖→琅琊秀色圖→釀泉流水圖→溪亭展翅圖

這是什麼寫法?(移步換景)

播放微課《移步換景——醉翁亭》——移步換景:移步換景是遊記最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視點(即立足點和觀察點),按照地點的轉移和一定的視角,對所看到的不同事物進行敘述或說明。視點和要說明的對象都在移換。運用“移步換景”的手法一定要把立足點的空間變換順序交代清楚。

2、如果說第一自然段的寫景順序是空間順序的話,那麼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寫又是怎樣的順序呢?

利用時間推移,抓住了朝暮及四季的景物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

提示:對於時間順序,要注意抓住文中的關鍵詞,找到時間點之間的銜接關係。

三、賞讀課文,品味語句。

1、我們掌握了本文中寫景的順序,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怎樣寫景的。

請每人找出文中你覺得最美的景物描寫的句子,讀一讀,並在旁邊寫下你的感悟,寫好後在小組內交流一下。(1—4小組賞析第1自然段,5-8小組賞析第二自然段。)

⑴環滁皆山也。

賞析參考:雖然只有五個字,但卻領起了全文,將滁州的地理環境一筆勾出。言簡意賅。

⑵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

賞析參考:

這裏先寫,後寫,再寫,最後推出醉翁亭,層層遞進,托出主景,引人入勝。

“水聲潺潺”“峯迴路轉”“有亭翼然”幾句話,寫水,寫山路,寫亭,都神形兼備,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從大山深處引出一個亭子,僅用了幾十個字,文筆十分簡練。

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是一張山水畫,有山,有泉,有林,有亭,這些交織爲一體,各盡其美又多樣統一。

“蔚然而深秀”,這樣寫琅琊山,使得琅琊山風光秀奇,迤邐連綿,蒼翠欲滴。

羣山作爲背景,一泉環繞而過,有亭翼然臨於泉上,壯麗的羣山映襯下,越發顯得山泉的清朗,而亭子偏又踞臨於泉上,更別有一番風光。

沒有山,那泉就不美,沒有泉,顯得山很孤單。沒有亭子,那山泉就會失色,有了亭子,就有了趣味。山水亭臺,輝映成色,有了詩一般的優美境界。

⑶朝暮變化之美。

賞析參考:

作者寫出了醉翁亭早晚變化的優美景色。

日上東山,陽光奔瀉大地。蓊鬱的樹林本來被薄紗般的霧氣籠罩,經日光一照,霧釋露消,又顯示出了清新翠綠的顏色。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靄遍地,岩石洞穴一片昏暗。作者傳神的寫出早晚不同的景色,早晨有寧靜之狀,清新之息,傍晚則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氣。說明作者對景色變化的觀察既深又細,可以根據不同的景象寫出不同的境界。

⑷四季變幻之美。

賞析參考:

作者生動的寫出了四季的景物變化。他細心的選取了最富有特徵的景物來加以描繪。芳草萋萋,幽香撲鼻是春天;林木挺拔,枝繁葉茂是夏景;風聲蕭瑟,霜重鋪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隨四季變幻,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好像四幅畫面,變化有致,給人不同的美學享受。

四幅畫面互相映襯,春光如海映襯了秋色肅殺,夏日繁茂映襯了冬景寒冽。

齊讀第2自然段。

2、在這麼美麗的風光下,自然免不了人的活動。下面讓我們跟着醉翁的腳步一起,也去分享一下滁人的遊玩和太守宴飲的樂趣吧!

把第3自然段中你覺得最有趣味的活動場景找下來,讀一讀,並寫下你的感悟,寫好後在小組內交流。

賞析參考:

滁人遊玩,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遊樂圖。有背東西的人,有走路的人,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後擁,往來不絕,十分熱鬧。從側面反映出太守的治理十分好,老百姓生活富足而安定。

宴飲所需要的東西,無論是酒還是魚,無論是肉還是菜,都是就地取材,不用外求,說明了滁州這個地方十分富饒。

宴飲之樂,沒有嘈雜的絲竹打擾,但有投壺的,下棋的,喝酒的,划拳的,十分熱鬧,充滿了野宴的樂趣。

對於太守的描寫十分簡練,他醉在其中,也說明他樂在其中了。

四、研讀課文,體會情感,把握主旨。(課後第2題)

1、全文中,洋溢着濃濃的樂趣,請分析課文最後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寫了“樂”的哪幾種情境?

禽鳥樂

遊人樂 樂什麼?

太守樂

2、小組探討“樂什麼”,再把自己作爲文中的一員,說說你感悟到的樂。

融入情境,說“樂”:

禽鳥樂:大自然是禽鳥的家園,遊人的到來驚擾了它們的正常生活,所以當人去山空後,鳥兒們又和鳴林間,唱出歡樂的歌。

遊人樂:遊人們跟着太守一塊遊山玩水,生活的十分富足而安定,當然十分快樂。

太守樂:太守既知禽鳥之樂,又樂遊人之樂,既能同醉,又能自醒,還能寫文章來記述這些事。他做到了與民同樂。

3、誰樂的境界最高?爲什麼?

鳥樂是本能的享受山水之樂,賓客的樂是隨從太守而樂,只有太守與民同樂纔是最高層次的樂。

五、小結。

讀罷此文,我們彷彿聽見了啾啾的鳥鳴和潺潺的流水聲,聞到了空氣中醞釀的野花的芳香,看到了一幅幅早晚變化、四時各異的美妙圖畫。而這一切都來源於醉翁——歐陽修曠達自放的品性,他擺脫宦海浮沉、人事紛擾,把自己的心靈沉浸到閒適、恬淡的情境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領略風光之美,人情之美,真正享受遊賞之樂,同樂之樂以及人生之樂!好,學完本課,你有什麼收穫?

六、作業:背誦課文。

篇16:《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

朗讀背誦、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言虛詞“而”、“也”的作用。

2、過程和方法:

發揮想象,再現美文意境,體會文章的意境美。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識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鬱悶的心情及“與民同樂”的思想。

【教學的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難點】

體會“醉”與“樂”之關係,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課時安排】

2課時(連上)。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千古傳誦的名文,古往今來,多少人們對此文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感慨萬千,沉醉於其中。那麼人們爲何而醉?本文有何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文吧!

問:亭名由何而來?太守爲何取號爲醉翁?

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太守即歐陽修,號醉翁,其特點是易醉。那麼,醉翁的“醉”由何而生?僅僅是酒醉嗎?

提示兩個問題:

1、太守爲什麼而醉?

2、我們爲什麼而醉?

二、探究問題一

1、太守爲什麼而醉?領悟其思想內容。

⑴ 依據自己預習時讀書的感受,大家談談太守爲什麼而醉。

學生自由發言,師總結概括:爲景而醉,爲人而醉,爲情而醉。

⑵ 那課文中那些句子描繪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

① 指名朗讀描繪的句子,想象畫面。

② 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變萬化,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寫景的順序怎樣?指名學生回答。

③ 教師小結: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爲:羣山環繞圖→琅琊秀色圖→釀泉流水圖→溪亭展翅圖。

第二段,利用時間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野芳發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陰”暑氣逼人,“風霜高潔”秋高氣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寫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都蘊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懷,因而作者感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句話把景與情直接聯繫了起來。

④ 再讀寫景文字,讀出欣喜、熱愛之情。

2、領略文中的人歡。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來欣賞。那麼,課文又是如何描寫人們歡樂的場面呢?

⑴ 指名朗讀第三小節,思考:人們的歡樂體現在哪裏?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嗎?太守見到這些,有着怎樣的神態?

⑵ 六人小組討論明確:滁人遊,前呼後應,扶老攜幼,自由自在,熱鬧非凡;太守宴,溪深魚肥,泉香酒冽,美味佳餚,應有盡有;衆賓歡,投壺下棋,觥籌交錯,說說笑笑,無拘無束。

作爲太守,見此其樂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⑶ 如何來理解太守的醉呢?

學生討論。

師總結:太守是太高興了。爲何高興呢,因爲能與老百姓一起同樂。這是以醉寫出他的快樂呀。板書。(以醉 寫樂)找出帶樂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寫樂,但這樂真的是無憂無慮的樂嗎?明確:也不是的。是樂中含悲呀,爲何?因爲他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內心世界很複雜,只好借酒澆愁呀。所以,他樂中也含悲呀。

⑷ 學生齊讀第三自然段,讀出歡樂的氣氛。

3、什麼樣的樂纔是作者所向往的?齊讀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議論語句,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有什麼含義?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分析了不同層次的樂,鳥樂是本能享受山水之樂。賓客的樂是隨從太守而樂,境界不高。只有樂其樂──與民同樂纔是最高層次的樂。進而點明太守不僅樂於山水。更重要的在於與名同樂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瞭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卒章顯志”這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

三、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二:我們爲何而醉?賞析其寫作特色

歐陽修爲這裏的景、人、情而醉,寫出瞭如此優美的一篇散文。而我們誦讀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濃濃的醉意呢?那麼,我們爲何而醉?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讀,要用心去體會。思考:這些句子或段落爲何能讓我們陶醉?

2、學生六人一小組討論。

3、師歸納:

⑴ 描寫形象、精練,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無論繪景還是寫人,都只有寥寥數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徵,生動傳神。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板書。

⑵ 句式靈活,對散結合。有的單句成對,有的雙句成對,有的三句成對,它們工整貼切,形式和諧,節奏明快,易誦易記。加之對散穿插,富有變化,搖曳多姿。板書。

⑶ 韻律獨特,迴環往復。全文共用了21個“也”字和25個“而”,產生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使行文顯得瀟灑自如,增強了語調的節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氣氛,也使作者怡然自樂的情致得以盡情的抒發。總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書)。

四、學生讀背課文

要求動情、動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濃濃的醉意與樂趣。

五、作業佈置

完成校本教材“達標訓練”部分。

【板書設計】

篇17:《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作爲九年級學生可以藉助工具書解決翻譯問題,因此課前預習要求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熟讀課文,疏通文意,翻譯好課文。課內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解釋難句,不多費時。採用“旅遊賞景”的形式,激發學生興趣,用自主參與教學法,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利用課內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再造想象,創新思維的能力,激發學習積極性。

2、探尋古人足跡,感受祖國美麗山水風光和燦爛的文化。

3、掌握作者寫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教學設計:

1、採用“旅遊賞景”的形式。

2、使用多媒體設備。

教學要求:

作爲九年級學生可以藉助工具書解決翻譯問題,因此課前預習要求熟讀課文,疏通文意,翻譯好課文。

材料準備:

1、韋應物的《滁州西澗》。

2、歐陽修的生平經歷,思想。

3、滁州地理環境的圖文介紹。

教學實錄片段:

師:同學們,歡迎乘坐旅遊班車。今日我們要隨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到滁州旅遊。現趁班車行駛的時間,我請導遊爲大家介紹我們的目的地。

生:滁州,地處安徽省東部,是座美麗的歷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綺麗的自然風光。

生:滁州還有豐富的人文古蹟,是歷代文人墨客的遊覽勝地。唐宋文人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等曾先後在此作官,其他詩人如蘇軾、王安石等也曾到此遊覽,寫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師:不知那位同學記得他們寫的詩?

生:《醉翁亭記》。

生:還有《滁州西澗》。

師:對!誰來背誦韋應物的《滁州西澗》?

生:《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師:很好。同學們,我們現已到達滁州。哪位同學來說說我們的行程?

生:(播放琅琊山旅遊景區示意圖及相關風景片。)滁州——琅琊山——釀泉——醉翁亭

師:剛纔介紹了滁州總體情況,現在請同學來介紹我們所見到的滁州的地理特點,以及琅琊山的風光。

生: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師:誰來解釋?

生:鳥瞰滁州四周都是山。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郊的琅琊山。羣峯連綿,樹林陰翳,草木茂盛,山谷深邃。遠望去,又幽深又俊秀,生: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萊之後無別山”的美譽。它是天然的植物園,1985年被列爲全國重點森林公園,1988年被確定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琅琊山不但林壑優美,風景如畫,而且還有許多人文景觀。全山現已發現從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處,及多處亭臺樓閣。

師:現在,我們已經到了醉翁亭,請同學們好好觀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它位於琅琊山深處,醉翁泉上。生:(播放醉翁亭圖像)醉翁亭的造型古樸美觀,有飛檐翹角,全亭共有十六根立柱,周圍設有欄杆,側旁刻有“醉翁亭”三個巨大的篆字。

師:剛纔我們遊覽了醉翁亭,俗話說飲水思源,那我們知道“醉翁亭”這亭子的來歷嗎?

生:這亭子的建造者是山上的智仙和尚,取名的是當時的太守歐陽修。

師:我們經常到各地旅遊,如何把我們在遊覽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呢?《醉翁亭記》這篇課文就是很好的示範。現在我們來分析作者是如何展開描寫的。

生:文中第一、二段以描寫爲主,描繪了琅琊山秀麗的環境,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第三、四段以記敘爲主,敘述人物遊山玩水的情景,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

師: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麼特點來寫?

生:寫景主要突出“美”的特點。筆下所繪山、林、泉、亭,無處不美;四時朝暮變幻,無時不美。

師:作者寫景時是按什麼循序展開的?

生:作者寫景是按由遠而近,由靜到動展開的。

師:敘事時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生:(播放“賓客宴”的畫面)寫了滁人遊、賓客宴、禽鳥歸、太守醉等內容。其中“太守醉”是核心。

師:怎麼理解“醉翁”這個形象?

生:文中“醉翁”是歐陽修有意塑造的自我形象。

師:我們又如何理解他“醉”這個現象?

生:從“飲少則醉”來看,作者並不勝酒力,而從“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可看出歐陽修之醉並不在酒,而在於山水秀美,百姓安居樂業。

師:當時的情景、人物的心情可以用什麼字概括?

生:可以用“樂”字概括。

師:本文在山水風光的描繪,遊人活動的敘述中抒發了個人情感,抒情貫穿全文始終。作者是如何寫“樂”的?

生:全篇共用了十個“樂”字。第一段“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首次出現“樂”字,與結尾“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形成首尾呼應;“然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則進一步抒發情感。

師:作者借遊山玩水表現了怎樣的感情?

生:表現了歐陽修寄情于山水以排遣鬱悶的複雜感情和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師:作者爲什麼要寄情于山水,從中可以看出歐陽修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當年,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爲滁州太守。當時的滁州偏僻貧窮,作者爲政以寬,以自己的政績和才能,使滁州政通人和,人民樂於山野之間,歐陽修也常與民衆同遊。

師:今天,我們隨着歐陽修遊覽了滁州,觀賞了琅琊山優美的風光,探尋了古人足跡,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希望同學們今後既讀萬卷書,也行萬里路,成爲知識淵博,閱歷豐富的人。

教學後記

一、新穎求異,激發興趣。《醉翁亭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作者歐陽修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美不勝收的大自然畫卷,抒發了自己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如何上好這一課呢?回想起來,以前上這一課時,都是按“讀——譯——析——背”這一路子,其實也不單這一課,絕大部分文言文都是這樣上的,就像輸入了電腦程序的生產線,一成不變,總是按部就班。也因爲這樣,語文教學引起了很多爭異,外界的爭議倒罷了,關鍵的是學生在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下變得沉默不語,原有的學習積極性、興趣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退、泯滅了。學生沒有積極性學習起來就不自覺,教學效果也就出不來。其實學生的積極性並不難激發,關鍵是教師如何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保持新鮮感。因此上《醉翁亭記》這一課時我抓住它是遊記性散文這一特點,從“遊”字上做。讓老師成爲導遊,學生成爲遊客,把課上成“旅遊課”,使學生“走出”課堂,進入大自然中。“旅遊課”這嶄新的課型一提出立即吸引了學生。學生都有好奇心,因此一有新事物出現,他們都會以極大的熱情去關注,精神也會爲之一振。興趣來了,熱情也就高了。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聲畫同步,並且介紹一些課外相關知識,這樣既能讓學生增長見識,也能讓他們保持新鮮感

二、探究多種授課形式。要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中一點就是要採用靈活多變的授課形式,讓他們常有新鮮感。要有新課型,首先要有創新精神,要敢於拋開原有的舊模式,熟套子,雖然這樣會給老師帶來不少麻煩,增加不少備課時間,但只有這樣才能從語文低谷中走出來,開創教育的新局面。其次要有創新思維。語文其實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不少課文涉及到其他學科,因此我們在備課是要考慮到這一點,開動腦筋,找出課文的特點,構思出不同的授課形式。第三是要培養創新能力。把課上得一成不變往往是缺乏這種能力的表現。現在信息技術日益普及,我們要掌握這一技術手段,這樣可讓我們掌握多方面信息,使我們在備課時獲得更多的資源和靈感。上這課時我就從互聯網上查到了許多資料和圖片,一些圖像的運用使學生對知識不但有理性認識,也有感性認識。

三、做學生探索路上的引路人。我們在上課時常強調統一答案,久而久之,很多學生誤認爲只要我在課堂上抄好了筆記,考試前背熟答案就行了,因此不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唯標準答案是聽”,沒了好奇心,也就沒了求知慾、探索能力,最終扼殺了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現在,我們要重視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努力增強他們的求知慾,積極培養他們的探索能力。在學習中,我們要創造機會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勇於探索,敢於求異,不拘泥於標準答案的權威。在課堂上,我們要營造一個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放開學生的手腳,激勵他們在課堂上暢所欲言,甚至展開爭論。不少學生有強烈的表現欲,爲在課堂上能“舌戰羣雄”,自然會在課前做足準備功夫。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能激發思維,使學生在有意無意中把知識遷移轉化,最終實現“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

篇18:《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朗讀背誦、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中重點文言詞語和警句,體會文言虛詞“而”“也”的作用。

2.發揮想象,再現美文意境,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認識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鬱悶的心情及“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學習重點:

1.背誦課文,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學習難點:

體會“醉”與“樂”之關係,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以練習題的形式出現)

(一)基礎達標

1.作者作品介紹:

歐陽修,字,號,晚年號居士,(朝代)文學家,史學家,“”之一,有《歐陽文忠公集》。

2.文體、背景介紹

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歐陽修因上書爲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辯護,被貶爲滁州知州。這篇遊記寫於他到滁州上任後的第二年。歐陽修寫本文時不過三十九歲,其中的“醉翁”、“蒼顏白髮”都是誇張的寫法。

3.字音、字形、詞語(給加點字注音)

環滁( )琅玡()林壑()輒醉()弈者勝()

陰翳()酒冽( )山餚( )野蔌()巖穴暝()

提攜()頹然()傴僂()()觥籌交錯()()

(二)初讀感知

1.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逐步達到以下要求:讀準字音、節奏,流暢。

2.對照註釋,查找工具書,疏通文意。

3.指導朗讀,注意“也”“而”的語氣,讀出味道。

(1)“也”的語氣:

a.陳述語氣(用於描述景物)

b.肯定語氣(用於介紹人名)

c.感嘆語氣(用於直抒胸臆)

(2)“而”字讀時分辨輕重

a.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重讀.

b.作爲連接詞語和調整音節作用的而可以輕讀。

二、合作探究

(一)研讀賞析

1.找出貫穿全文的線索,表現作者情感的一個字。

2.作者圍繞“樂”字寫了哪些具體的景和事?怎樣描寫這些景?

3.作者自號醉翁,他的“醉”與“樂”有什麼關係(結合背景資料)?如何理解太守的“樂其樂”?

(二)展示交流

點撥引導:研讀賞析問題2(怎樣描寫這些景?),可從寫作技巧進行賞析:

1.構思精巧,脈絡分明2.運用虛詞,表情達意

3.遠近映襯,動靜結合4.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示例:

三、拓展延伸(內容必須包含一篇與課文相關的課外閱讀訓練)

比較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回答文後問題

【A段】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爲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彝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衆賓歡也。已而夕陽在山,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B段】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僚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田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壘矣,莊子日:“請循其本。子日‘出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意思。

(1)傴僂提攜。()(2)起坐而喧譁者()

(3)俯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4)請循其本。()

2、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爲酒,泉香而酒洌。

(2)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3、這兩個語段講的都是出遊之樂。【A段】主要寫的是;

【B段】主要寫的是。

4.這兩個語段圍繞一個“樂”字,描繪了兩幅不同的圖景,你怎麼看待這兩段文字中的“樂”?

四、佈置作業

(一)記憶作業:在理解基礎上背誦全文

(二)積累作業:

1.指出下列句子中詞類活用現象。

山行六七裏:名之者誰: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2.古今異義。

頹然乎其間者(古義:今義:)

遊人去而禽鳥樂也(古義:今義:)

野芳發而幽香(古義:今義:)

3.特殊句式。

(1)環滁皆山也()

(2)太守與客來飲於此()

(3)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

(4)得之心而之酒也()

4.流傳至今的成語,並解釋。(3個)

5.翻譯句子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③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④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6.用課文原句填空。

(1)文中描寫“山間四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點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3)文中“傴僂提攜”所指的兩種人是《桃花源記》

中則是用“”來指代。

(4)文中照應“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

五、板書設計

28.醉翁亭記

美酒山水

醉美景酒不醉人人自醉與民同樂樂無窮四時樂

人和遊宴

理想樂其樂

篇19:《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難詞難句,掌握部分實詞的古今異義,體會部分虛詞的一詞多義。

2、理清本文的段落層次,體會語句的形式特點及其與表意的關係。

3、理解本文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4、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時數:

2課時。

三、導入

1、指名度閱讀提示,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2、畫書下註解①瞭解歐陽修。

四、教學步驟

第1課時

(一)第一段釋義講解

1、學生逐句翻譯,從“環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師點撥。

2、提問:這一部分寫的是什麼?

明確:寫醉翁亭的周圍環境,引入醉翁亭。

3、周圍環境是怎樣的?映入我們眼簾的第一個鏡頭的角度是什麼?

明確:鳥瞰鏡頭,從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環山。環滁皆山

4、接着鏡頭還是全景嗎?(否,移向局部)寫什麼?

明確:西南諸峯尤其指出琅�e山

5、接下來又寫什麼?最後寫什麼?還是鳥瞰嗎?爲什麼?

明確:釀泉醉翁亭作者與亭周環境的相對位置是身在山中。“瀉”“臨於泉上”角度應該是仰望。

6、這些景觀中誰是主景?

明確:醉翁亭

7、作者怎樣引出主角醉翁亭的??

明確:“環滁皆山也”先寫大環境,凝鍊概括地寫出滁州的地理特徵;接着以視覺角度:俯――仰和空間角度:遠――近外――內的變換層層推進

通過周圍環境我們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樹木茂盛,深幽秀麗的琅琊山間釀泉邊上

8、學生逐句翻譯後半部分,教師點撥。

9、提問:這一部分交待了什麼?

明確:亭的來歷

10、如何交待的?先?後?

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爲飲酒只是內心快樂的一種外在表現,不是因爲飲酒而快樂,而是因爲內心領會到山水的樂趣要通過飲酒的活動表現出來。所以醉翁的情趣在於山水之樂。從這句話中脫化出一個常用的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現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別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這句話中那就是“樂”。這兩句將景與情直接聯繫在一起。

小結:本段主要寫醉翁亭秀麗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並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釋義講解

1、學生默讀

2、提問:學生邊回答邊翻譯

①朝暮之景的特點?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

②四時之景的特點?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見3

③“樂亦無窮”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

3、作者在寫朝暮圖及四時之景時抓住什麼來寫?

明確:寫早晚抓住“明”“晦”的特點,寫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風霜、冬水石等景物來寫,更富表現力。

4、找出本段的對偶句和散句。體會偶散結合的抑揚頓挫之美。

5、本段寫的是什麼?

明確: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2課時

(三)第三段釋義講解

1、學生逐句翻譯,教師點撥。

2、本段共四句話,一句話是一幅圖畫,給每幅圖起名字。

明確:滁人遊圖太守宴圖衆賓歡圖太守醉圖

3、滁人遊圖中共寫了哪幾種人?太守宴圖中有哪些佳餚?衆賓靠什麼歡?太守醉圖中,太

守的神態怎樣?

4、本段寫的什麼?

明確:滁人、賓客、太守遊山飲宴場景

前呼後應: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後面的人在應答。現多用來比喻寫文章首尾呼應。

觥籌交錯:本意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現在多形容許多人相聚飲酒的熱鬧情景(常含貶義)。

(四)第四段釋義講解

1、學生逐句翻譯,教師點撥。

2、宴飲結束就要“歸”

3、本段點出了三種“樂”,分別是什麼?這些樂中誰的樂境界最高?爲什麼?

明確: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禽鳥只知道自然的樂趣卻不知道遊人的樂趣,在人去山空後才樂;遊人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是以他們的快樂作爲自己的快樂。太守既能與民同醉同樂,又能在醉後體察萬物反思人情,寫文章來記述這些人和事。此句作者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襯托:用禽鳥之樂襯托遊人之樂,用遊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

4、太守一詞全文出現了九次,直到最後才道出它是誰,揭開謎底。

5、縱觀全文作者到底在“樂”些什麼?包含哪些方面?

明確:一是“山水之樂”,並因“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寄情山水排遣鬱悶的歡樂;二是“宴酣之樂”,就地取材“山餚野蔌”,佐酒“非絲非竹”,衆人“起坐喧譁”,太守“頹然其間”;三是“樂其樂”,自己雖被貶滁州,但經過自己的努力,使滁州百姓安居樂業,縱情山水,作者爲他們的安樂而感到快樂,爲經過自己的勵精圖治達到政通人和的地步而感到快樂。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一種“與民同樂”的理想境界。

本文中心思想把握兩點:①作者借山水之樂派遣內心的鬱悶②表現“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篇20:《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醉翁亭記》是歐陽醉翁亭修被貶爲滁州太守後寫的一篇散文,在這裏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鬱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消融於與民同樂之中。描繪出了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嫵媚的優美圖畫。一提起《醉翁亭記》我們首先會想起裏面的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也”這裏面的“醉翁”就是著名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歐陽修。歐陽修寫此只有39歲,一個不到40的人,怎麼就以老翁自許了呢?對於這一點作者有兩句自白可釋我們疑團:他說:“我時四十猶強力,自號醉翁聊戲客。”也就是說他年屆四十,身強體壯並未衰老的感覺,不過是起個綽號開個玩笑罷了,是否是真的開個玩笑呢?讀文知意。

一、配樂欣賞,整體感知

放錄音配《春江花月夜》古箏曲要求同學們隨錄音想象文中所描的畫面,思考每段所寫的內容是什麼?

總結:歐陽修的文筆清新流暢,文辭委婉,雍容自如,能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二、逐段分析,探究鑑賞

1、分析第一自然段:

齊讀之後指導學生們思考:此段是概括寫了亭子的環境和亭子命名的由來,寫亭子的環境,作者是從哪裏落筆,如何觀察按什麼順序寫的?寫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結合抒情的?

總結:是從遠山落筆,立足於滁州,先是定點觀察環視,然後把焦點對準西南諸峯,點出瞭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動點觀察,景隨步移,山行六七裏,先聞水聲,後見泉水,最後峯迴路轉,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寫出了亭的環境,按照由遠而近的順序,寫完景過後層層設問,通過作亭者誰,名之者誰,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讓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閱讀課文弄清文意,思考:作者寫了哪些風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你的感受如何?

總結: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間朝暮四時無一不美,清晨,日驅之霧,怡紅快綠頓現眼前,傍晚谷歸山各,讓人遐想神弛。春天,野花香氣無處不散,夏季綠樹成蔭,微風習習。秋天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日裏的嶙嶙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種詩情畫意,真是美不勝收,難怪作者抒發到“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作者的眼裏,他周圍的景物無一不美,這也說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樂的,他的心情爲什麼這麼好呢?我們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話(一個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話爲一幅圖時,我們可命名爲:滁人遊圖、太守宴圖、衆賓歡圖、太守醉圖。看課文分析:滁人遊圖中共寫了哪幾種人?太守宴圖中有哪些佳餚?衆賓歡圖中,衆賓的形爲和神態如何?太守醉圖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態怎樣?

思考:爲什麼寫太守宴圖之前先寫滁人遊?

總結:這就應了我們剛剛學過的《岳陽樓記》中的後天下之樂而樂,太守周圍的人情事物無一不讓他愉悅動情,駝背彎腰的龍鍾老人,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絡繹不絕的遊人,一切都那麼有生氣有色澤。在他所治理的滁州這一方水土,可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於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與民同樂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兩個相同的句式點出了四種樂即:山林之樂、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

思考:這些樂中誰的樂的涵義最豐富?其樂的涵義有哪一些呢?(可先做提示,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作者的政治生涯考慮)

總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看到了作爲一方太守的作者,目接山水之樂而樂,耳聽禽鳥之聲而樂,眼見滁州遊人之樂而樂。這種帶有“民胞物與”情調的寬廣襟懷正是宋人“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遠理想的一種執著追求。但是這美好的人生境界畢竟只是在作者所治理的滁州局部一方閃現,而在作者曲折的政治生涯和所生活的憂患從生的北宋生活中再現的則是那種力不從心,年邁無力的感覺,這也正是他39歲便以翁自居的原因。

充滿憂患的社會迫使作者在閒適生活中尋覓愉悅之境,而他所覓得的愉悅之境又難以擺脫整個社會憂患陰影的籠罩,故意做出來的平靜畢竟掩飾不住政治失意所帶來的淒涼心情,在沖淡纖禾農,疏野超詣的外在形式下,帶有深深孤寂和悽苦、秀美的山水之間悄然流動的是一股若隱若現的憂鬱和悲哀,正是“先天下之憂而憂”。

三、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回顧全文,總結歐陽修的這篇《醉翁亭記》可謂是一篇千古名文,它有着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打下了鮮明的時代印記,面對艱難的國運,歐陽修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取得了可

觀的成績,而且還以精美的文筆給我們留下了文筆,給我們留下了這篇寶貴的文化遺產,真可令人讚歎。

篇21:《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感受音韻美,積累文言字詞;

2.感悟文意美,體會思想內涵。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組織學生藉助工具書疏通、理解文言字、詞、句。

難點:引導學生深入品悟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

【三】設計思路:

《醉翁亭記》是慶曆六年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爲滁州太守時所作。全文僅有四百多字,卻意蘊豐厚――景美、人美、情美、文美――創造出一種詩一般的意境美!所以學習本文打算從兩方面入手:

其一,抓住21個“也”字,25個“而”字,反覆誦讀,體會音韻美。

其二,抓住10個“樂”字,拎出相關語句,深入品析,體會思想美。

【四】設計理念:

1.誦讀,花樣繁多的朗讀貫穿整堂課,使課堂“活”起來。

2.品析,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挖掘思想內涵,使課堂“深”起來。

3.活動,適當介入多種形式的活動,使課堂“動”起來。

4.拓展,適時補入相關材料、信息,使課堂“寬”起來。

【五】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

多媒體顯示:歐陽修圖片

知道他是誰嗎?(歐陽修)誰爲大家介紹一下歐陽修?

多媒體顯示: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24歲考取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多媒體顯示:醉翁亭圖片

知道這個亭子的名子嗎?(醉翁亭)醉翁亭與歐陽修之間有什麼關係嗎?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去探尋答案!

二、範讀感知

多媒體顯示:活動一:我是小導遊

1.聽讀課文,要求:邊聽邊提煉出醉翁亭的地理和人文信息。

活動:你來做導遊,把醉翁亭介紹給遊客。

注:此環節在於引導學生通過聽讀全文,提煉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圍的環境”、“當年的歷史”等有效信息,既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使學生對課文有了大致的瞭解。

聽了這幾位同學的講解,相信大家一定對醉翁亭有了初步的印象,那就讓我們帶着這些印象和了解把這篇文章齊讀一遍。

多媒體顯示:

2.齊讀課文,要求:(1)讀準字音

(2)以導遊的身份,讀出對風景名勝――醉翁亭的欣賞和讚美。

注:此環節的目的在於組織學生落實字音,並初步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三、朗讀探究

剛纔同學們朗朗的讀書聲,讓我想起了許多古文鑑賞家對《醉翁亭記》的評價,他們說:“《醉翁亭記》讀起來,朗朗上口,錯落有致,極富音韻美”。你們認爲本文的音韻美表現在什麼地方?

多媒體顯示:活動二:走進錄音棚

1.自讀課文,思考:本文的音韻美表現在什麼地方?

篇22:《醉翁亭記》 教學設計

28.醉翁亭記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3.積累文言詞彙,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理解文章內容和主題。

(2)積累文言詞彙。

2.難點: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教學準備

1.準備課文的朗讀錄音帶。

2.將本課知識點製作成課堂使用的幻燈片。

3.學生準備漢語詞典、文言文詞典等工具書。

設計思路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文言文的教學內容和要求,重點要放在熟讀和背誦上,在此基礎上基本理解課文的內容。基於此,本文教學從讓學生熟讀課文起始,通過反覆誦讀,使學生對課文大意有個初步感知;然後,指導學生以二人小組和全班討論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這是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

對於基本理解課文內容這一教學目標,擬化繁爲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體會作者文中蘊含着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學生對此有所體會或瞭解,便能達到這一教學目標。

本文語言駢散結合,讀起來上口。因此,將朗讀、背誦確定爲教學的主要目標。背誦一定量的名篇,對學生是終生有益的,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內容和寫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讀的東西,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讀、背爲本課教學的第一重點。同時,並不忽視引導學生對全文基本內容的理解,只不過處理上採用了較爲簡潔的思路而已——抓住一個“樂”字,體會作者所樂的內涵。應該說,學生能夠理解了這個“樂”,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內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歐陽修被貶爲滁州太守後,心情鬱悶,他經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飲酒抒懷,並與山寺內的住持智仙和尚結爲莫逆之交。智仙爲方便好友遊訪,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歐陽修休息、飲酒。歐陽修用自己的別號“醉翁”爲這座亭子命名。後來,便寫了《醉翁亭記》。

本文是慶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爲滁州太守時寫的。文章極其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並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

二、讀課文

1.聽讀。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要求: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漢語拼音。

2.正音。

(幻燈出示下列字詞,請學生讀準字音。)

滁()壑()琊()潺()釀()

僧()輒()霏()暝()洌()

蔌()弈()翳()射()觥()

僂()朝()而往

3.學生試讀課文。

朗讀課文。朗讀時要注意21個“也”語氣不盡相同。“也”大致表達了以下幾種語氣:

(1)陳述(用於描述景物)。如:環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於介紹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謂也。

(3)感嘆(用於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間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讀時,應通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後面應有較長的停頓。

朗讀時還要注意25個“而”字,讀時應分辨輕重。一般來說,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凡作爲連接詞語的“而”和有調整音節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如:朝而往,暮而歸。

此外,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旬式,讀時節奏要富於變化,悅耳動聽。

4.學生互讀課文。

方法:二人小組,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錯誤;各讀一遍。

5.指定一位學生朗讀,集體糾正讀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學習。

二人合作,參考註解,疏通全文大意。沒有註解的語句,憑藉學過的文言常識解決或查閱工具書解決;解決不了的,畫下來,待全班集體討論解決。

說明:引導學生利用書上註解和工具書獨立學習,這也是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設立二人小組來討論全文大意,是爲了互相啓發,並利於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集體解難。

各小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問題,集體討論,教師適時點撥或給予解答。

(幻燈展示。)

難點提示:

(1)第1自然段。

環滁皆山也:環滁,環繞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別。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深秀,幽深秀麗。

山行六七裏:山行,沿山而行。

峯迴路轉:回,曲折迴環。轉,盤旋彎轉。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翼然,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指亭四角飛檐翹起。臨,靠近。

名之者誰:名之者,給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謂也:自謂,自稱,太守用自己的別名(‘‘醉翁”)來命名。

飲少輒醉:輒,就。

故自號日醉翁也:自號,給自己起了個別號。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樂:欣賞山水的樂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領會在心裏。寓之酒,寄託在飲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i若夫,文言裏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層意思時常用,I近乎“要說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樹林裏的霧氣。”

雲歸而巖穴暝:雲歸,雲霧聚攏在山中。巖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變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發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氣。

佳木秀而繁陰:佳木,好的樹木。秀,枝葉繁茂。繁,濃密的'。

風霜高潔:即風高霜潔,形容秋高氣爽,霜色潔白。

(3)第3自然段。

至於負者歌於途:至於,連詞,多用於句子開頭,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負者,揹負着東西的人。、

傴僂提攜:傴僂,彎腰駝背的樣子,這裏指老人。提攜,拉着手行走,這裏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餚野蔌:山餚,野味。餚,葷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雜然而前陳者:雜然,錯雜。陳,擺放。

宴酣之樂:酣,盡興地喝酒。

非絲非竹:絲、竹,指音樂。絲,絃樂器。竹,管樂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飲時以飲酒爲賞罰的一種遊戲。

弈者勝:弈,下棋。

觥籌交錯:觥,用XX角做的酒杯。籌,酒籌,宴會上行令或遊戲時飲酒計數用的籤子。交錯,交互錯雜。

蒼顏白髮:蒼顏,臉色蒼老。

頹然乎其間者: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裏指醉醺醺的樣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陽在山:已而,過了一會兒,不久。

樹林陰翳: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鳴聲上下:上下,樹上樹下。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其樂,樂他所樂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樂趣。第一個“樂”字是動詞,第二個“樂”字是名詞。

醒能述以文者:述,記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謂誰:謂,爲,是。

3.詞語小結。

(幻燈展示。)

(1)而

表並列泉香而酒洌

表承接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表修飾雜然而前陳者

錶轉折而不知人之樂

(2)也

表陳述環滁皆山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嘆在乎山水之間也四、再讀課文

集體朗讀全文。要求:注意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一個字,畫出來。五、佈置作業

熟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集體朗讀課文

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一個字。二、主旨探究

1.表達全文主旨的一個字是什麼?

明確:樂。

2.文中寫出了誰“樂”?

明確:太守樂,衆賓樂,滁人樂。

3.太守,衆賓爲何而“樂”?

明確:

太守: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

衆賓客:從太守遊而樂。

4.文中怎樣寫出了滁州百姓之樂?’

明確: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5.’滁人歡樂情狀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的。從滁州百姓之樂中,可以體會出什麼內涵?有沒有太守之樂在裏邊?

明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遊”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彩烈出遊,是因爲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爲此而樂,也爲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6.小結。

本文以“樂”爲主線,用“醉”與“樂”的統一,寫出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三、寫法探究

1.提問:本文寫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討論並歸納:

(1)寫亭的環境:從遠到近。

(2)寫山間之朝暮:從早到晚。

(3)寫山間之四時:從春到冬。

(4)寫宴飲場面:從外到內。

2.提問:本文寫景上有什麼特色?

討論並歸納:寫景與抒情相結合。

(1)寫亭的環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現亭賞心悅目的外景;又用“水聲潺潺”“峯迴路轉”表現亭幽清的環境;接着寫亭的近景,用鳥翼作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後借解釋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寫景抒情的

基調。

(2)寫亭四周的朝暮、四時之景,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

(3)寫滁州官民同樂的圖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樂和衆賓盡歡的情態,並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俗人情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見,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運用上是相當出色的。

四、小結全文

1.貫穿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與“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爲了寫“樂”。作者的“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着一個“樂”字。在破題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後再補一筆,便借“山水之樂”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線。下文又承“山水之樂”稍稍展開,寫山中朝暮和四時之景並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漸人佳境。但這種“樂”趣,是人人都能體會到的,還不算奇。待到“滁人遊”“太守宴”“衆賓歡”時,“樂”的內涵就加深了。因爲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表現了“與民同樂”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結束這一歡樂場面,也是有深意的,說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間”,同時也在於一州之人。到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一起來,畫龍點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寫景抒情自然結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爲散句,但也間有駢句,特別是使用21個“也”字作句尾,韻味濃郁;巧妙地用了25個“而”字使文章流暢優美,從容婉轉。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環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這些名句要熟記、牢記,並理解其內涵。

五、背誦課文

1.指導背誦,重點在引導學生從內容理解人手,儘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話,分作三層來理解背誦。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遠而近寫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這裏寫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號的由來;最後兩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層,將內容相關聯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於記憶。’

2.逐段背誦。每段限定背誦時間,以培養強記能力。

六、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

資料鏈接

《醉翁亭記》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作者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江西永豐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四歲喪父,家境貧寒,母以荻杆畫地教讀。24歲考取進士,先後在地方和朝廷任職,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篇23:《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思路】

針對中學生中存在的背書難問題,教師試圖通過的自己的示範,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然後通過對文章線索的梳理,幫助學生找到背書的方法,並最終背下文章。

【教學目標】

1、初步感知文章,體會本文層層深入的寫法。

2、品讀、理解基礎上背誦第一、二段。

【教學重點】

理清第一、二段寫作順序,背誦第一、二段。

【教學難點】

依行文順序理解背誦文章。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早讀時我們瞭解了畫荻教子的故事,同時也熟悉了作者和寫作背景,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傳世佳作《醉翁亭記》。

二、請同學們打開語文書199頁,結合課下註解默讀全文

三、教師示範背誦全文,學生注意一些字的讀音

四、學生齊讀全文,老師正音

峯迴路轉 巖穴 人影散亂 若夫

五、討論翻譯第一二段,圈出解決不了的字詞,投影展示重點詞語的`翻譯

環(環繞)滁皆(都是)山也。其西南諸(衆多、各個)峯,林壑(樹林和山谷)尤美。望之蔚然(茂盛的樣子)而深秀(幽深秀麗)者,琅琊(山名)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泄(飛泄)出於(從)兩峯之間者,釀泉(泉水名)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像張開的鳥翅似的)臨(靠近,坐落)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造)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命名)之者誰太守自(用自己的名號)謂(命名)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就)醉,而年又最高,故(所以)自號(取別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領會)之心而寓(寄託)之酒也。

若夫(至於那)日出而林霏(林中霧氣)開,雲歸而巖穴暝(洞穴昏暗),晦明(明暗)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開)而幽香,佳木(美好的樹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天高風清,霜色潔白。),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四季)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六、請學生翻譯第一段、第二段

明確:

1、環滁皆山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文言判斷句)

聯繫學過的內容:

蓮,花之君子者也。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古今意義的差別)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也比喻別有用心。

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顯露。

3、辨析:“瞑、暝”兩字的區別。

4、“暮”的演變過程。

七、請同學們看一看我們怎麼才能儘快地把第一段背下來

理清第一段的寫作線索、依線索背誦:

第一段:此段是概括寫了亭子的環境和亭子命名的由來,寫亭子的環境,作者是從哪裏落筆,如何觀察按什麼順序寫的寫亭子的命名作者又是如何寫的

醉翁亭周圍優美的自然環境:

滁州(整體)→(局部)西南諸峯→(一點)瑯琊山→(移步換景、未見先聞)釀泉→(路轉亭現)醉翁亭 (由遠而近)

亭子命名的由來:

建亭者:山之僧智仙──命名者:醉翁──命名原因──醉翁自號的由來──醉翁之意

依順序,快速背誦第一段。

提問學生背誦第一段。

八、讀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寫了哪些風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描寫醉翁亭早晚四季景色的變化。

朝:(日出而林霏開)

暮:(雲歸而巖穴暝)

春:(野芳發而幽香)

夏:(佳木秀而繁陰)

秋:(風霜高潔)

冬:(水落石出)

朝往暮歸,樂無窮。

依順序,快速背誦第二段。

提問學生背誦第二段。

九、按照線索背誦第一、二段

學生齊背第一、二段。

十、教師總結

大家都知道理解基礎上才更容易背誦,其實我能背下全文並長久不忘,就是因爲我理解了文章的內容,並找到了文章的線索。相信大家理解了之後會背的更快。

十一、作業

背誦默寫第一、第二段。

【板書設計】

主板書:

篇24:《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歐陽修

醉翁亭周圍的環境、得名的原因

朝暮四時的美景、樂趣無窮

副板書:

環滁皆山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文言判斷句

琅岈 暝、瞑

篇25:《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歐 陽 修

山水之樂:山水、朝暮、四時

遊人之樂

宴酣之樂

禽鳥之樂

教案審覈 曹衛萍

篇26:《醉翁亭記》經典教學設計

《醉翁亭記》經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以“樂”爲主線,前後呼應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景物描寫作用,學習本文寫景與抒情自然結合的方法。

2、理解作者遊覽山水的樂趣及其與民同樂的情懷。

3、積累文言詞語,掌握一些常用實詞的詞義和重要虛詞的用法。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遊記散文。大量運用駢偶句,加強了韻律美;大量運用“也”“而”,加強了迴環詠歎的意味。這些都需在反覆朗讀中體會。

本文的結構很有特色,課文以抒情貫穿於記敘寫景之中。第1段寫亭之概況,第二層寫朝暮圖、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爲主線貫穿起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在寫了太守觀賞四時不同之景“而樂亦無窮”,寫了太守之樂的一因,後又太守見到滁人遊山賞景,與衆賓客宴酣之樂眼前是一幅百姓歡悅和樂的圖景,而此乃太守之樂的另一因。(歐陽修在滁州寫的另一文《豐樂亭記》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而這些內容最後都統攝在“太守之樂其樂”中。理解文章結構,把握作者思想情感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作者的思想情感並沒有採取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寄託在敘事寫景之中,特別是描寫滁人之遊的內容,與文章上下文之間的關係,學生不易直接把握。所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是教學難點。

教材設想:

在熟讀課文,在學生掌握文言知識,疏通課文內容,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以問題切入,課堂學習主要以課文誦讀,問題討論,品味鑑賞,比較閱讀等形式,感受文章音韻美,把握文章結構,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懷。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因爲他參與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推行“慶曆新政”。這次改革失敗,受貶謫的不止滕子京一個人,范仲淹本人在慶曆五年也被貶到鄧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也在同一年被貶謫到滁州。范仲淹在被貶謫鄧州的第二年,也就是慶曆六年,寫下了《岳陽樓記》,寄託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歐陽修也在滁州寫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本文,看看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抒發的是什麼樣的情懷呢?

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作者介紹: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學家。宋代文學革新運動的領導人物,被後世尊爲“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詩詞、史傳等都有相當成就。

背景介紹:

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歐陽修曾參加了以范仲淹爲首的改革派,推行“慶曆新政”,不久在政敵的打擊下,改革失敗,范仲淹等降調外任。歐陽修被貶爲滁州知州。作爲執政者的反對派,有很多政見要說,有滿腹的抑鬱不平要發泄。但現在只能從側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與作者同一時期寫的另一篇文章《豐樂亭記》是姊妹篇。

三、解題

“記”是古文中一種以記敘和描寫爲主要表達方式的體裁,多用來描寫作者的旅行見聞。它的取材範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類似的文章有:《岳陽樓記》、《小石潭記》、《桃花源記》等;類似的古文文體還有:“銘”(《陋室銘》)和“說”(《馬說》、《愛蓮說》)。

四、聽讀課文,掌握朗讀節奏

學生讀課文,讀通順,讀準節奏

教師出示重點讀音

滁(chu) 壑(he) 琅琊(langya) 潺(chan)釀(niang) 僧(seng) 輒(zhe)

霏(fei) 暝(ming) 朝(zhao)而往 傴僂(yu)(lv) 洌(lie) 蔌(su)

射者中(zhong) 弈(yi) 觥籌(gong) 翳(yi)

五、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疏通課文大意,不懂問題可以向老師或其他小組的同學提問。(教師可出示參考譯文作爲學習輔助)。

六、完成下列資料練習。

1、解釋下列加點字

蔚然:茂盛的樣子。 翼然:(像鳥)張開翅膀的樣子。

頹然:精神不振的樣子。 雜然:錯雜的樣子。

傴僂提攜:駝背。 山餚野蔌:蔬菜。

2、一詞多義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靠近)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轉折連詞)

臨溪而漁(到)朝而往, 暮而歸(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詞,不必譯出)

泉香而酒洌(順接連詞)

雲歸而巖穴暝(聚攏) 山水之樂(樂趣,名詞)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回去)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以……爲樂趣,動詞)

遊人去而禽鳥樂也(歡樂,形容詞)

七、再讀課文,注意體會“也”的不同語氣和“而”的輕重音;通過推究文理,梳理文脈,讀出詞、句、段間的邏輯停頓和邏輯重音,旨在讀得流暢。

教師在學生疏通文句的基礎上作朗讀提示:

第一段,“環滁皆山也──琅琊也──釀泉也──醉翁亭也──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謂也──自號曰醉翁也──在乎山水之間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中,前四個“也”表判斷;五、六、七個“也”表解釋;第八個“也”表肯定,語氣堅定,“也”的語調要較重;第九個“也”表肯定,但語氣較平穩。

第二段,這一段中“而”較多。關於“而”的讀法,凡錶轉折或遞進意味,都需重讀;凡連接詞與詞,有調節節奏作用的,則應輕讀。

第三段,四個“也”均表解釋語氣,六個“而”有的表修飾,如“雜然而前者”;有的表因果,如“溪深而魚肥”“泉香而酒冽”。這些句子均應輕讀。

第四段,一、二句“也”表陳述語氣,四、五句“也”表解釋。“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除第三個“而”表順接需輕讀外,其餘三個均應重讀。

八、作業1、熟讀課文,背誦第二段。

2、訂正並複習課堂練習。

篇27:《醉翁亭記》的教學設計

《醉翁亭記》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語言的優美

2、掌握“而”、“也”的用法

3、理解歐陽修的曠達情懷,“與民同樂”的積極政治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1、“而”、“也”的用法,《醉翁亭記》教學設計2。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方法:

啓發式教學、誦讀式教學

教具:

錄音機,投影機

教學內容:

一、導入新課

1、由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課文

2、簡介歐陽修的生平

參考課文註釋①並補充有關內容。

歐陽修早年曾協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觸動保守派官僚們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貶滁州。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時寫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難伸,於是寄情山水,與民同樂。他雖被貶謫,卻不消沉,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樂。他自號“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其實“醉”是表象,“樂”是實質。他的志趣,不在山水之間,而在一州之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樂而樂的。

3、聽錄音朗讀,學生輕聲跟讀。

4、教師介紹“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礎上,學生反覆朗讀,體會本文的語言美、意境美。

5、齊讀課文,要求邊讀邊揣摩語氣。

提示:本文共用21個“也”字,語氣不盡相同,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1)陳述(用於描述景物)(2)肯定(用於介紹人名)(3)感嘆(用於直抒胸臆)。本文還用了25個“而”字,讀時要分辨輕重,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凡連接詞語而有調整節奏作用的,則可輕讀。

朗讀時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特點,注意節奏的緩急,語調的高低。

6、思考下列問題(投影),理解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樂”二字提挈全文,“醉”是表象,“樂”是本質。“醉”、“樂”二字借“醉翁亭”說出,全文脈絡清晰,試根據你的理解填空:

(1)開頭一段介紹醉翁亭,包括兩個層次:1層介紹醉翁亭的;2層介紹醉翁亭的。其中跟文章脈絡關係最爲密切的是“”這句話,國中二年級語文教案《《醉翁亭記》教學設計2》。

(2)中間兩段寫醉翁亭的景色,也分兩層:1層寫,先用“”一詞領起,後用總收一筆。2層寫,先用“”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並列的,然後依次寫、、和四項內容。這四項內容是爲結尾“太守醉”三個字作鋪墊,又以“太守醉”一句照應第一段“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這句話。

(3)結尾部分也可分兩層:1層寫,2層寫,這兩層中間用“”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換。結尾用“”這句話,把“醉”和“樂”統一起來,點明全文的主旨。

提問學生,然後教師作糾正、補充。

7、參考文中的註釋,請三位同學翻譯文章

8、教師小結,並板書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寫滁人、賓客、太守遊山的情形。

第四段:寫宴罷歸去並點出作者名姓。

二、總結全文

本文通過對醉翁亭秀麗風光的描寫和對遊人之樂的敘述,表達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和與民同樂的情懷,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懷的複雜感情。

三、佈置作業

誦讀課文,熟讀優美的寫景佳句

篇28:《醉翁亭記》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

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語言的優美

2、掌握“而”、“也”的用法

3、理解歐陽修的曠達情懷,“與民同樂”的積極政治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1、“而”、“也”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方法:

啓發式教學、誦讀式教學

教具:

錄音機,投影機

教學內容:

一、導入  新課

1、由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課文

2、簡介歐陽修的生平

參考課文註釋①並補充有關內容。

歐陽修早年曾協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觸動保守派官僚們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貶滁州。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時寫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難伸,於是寄情山水,與民同樂。他雖被貶謫,卻不消沉,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樂。他自號“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其實“醉”是表象,“樂”是實質。他的志趣,不在山水之間,而在一州之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樂而樂的。

3、聽錄音朗讀,學生輕聲跟讀。

4、教師介紹“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礎上,學生反覆朗讀,體會本文的語言美、意境美。

5、齊讀課文,要求邊讀邊揣摩語氣。

提示:本文共用21個“也”字,語氣不盡相同,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1)陳述(用於描述景物)(2)肯定(用於介紹人名)(3)感嘆(用於直抒胸臆)。本文還用了25個“而”字,讀時要分辨輕重,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凡連接詞語而有調整節奏作用的,則可輕讀。

朗讀時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特點,注意節奏的緩急,語調的高低。

6、思考下列問題(投影),理解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樂”二字提挈全文,“醉”是表象,“樂”是本質。“醉”、“樂”二字借“醉翁亭”說出,全文脈絡清晰,試根據你的理解填空:

(1)開頭一段介紹醉翁亭,包括兩個層次:1層介紹醉翁亭的      ;2層介紹醉翁亭的      。其中跟文章脈絡關係最爲密切的是 “                                             ”這句話。

(2)中間兩段寫醉翁亭的景色,也分兩層:1層寫         ,先用 “      ”一詞領起,後用                   總收一筆。2層寫           ,先用“       ”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並列的,然後依次寫    、     、     和      四項內容。這四項內容是爲結尾“太守醉”三個字作鋪墊,又以“太守醉”一句照應第一段“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這句話。

(3)結尾部分也可分兩層:1層寫        ,2層寫        ,這兩層中間用“    ”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換。結尾用“     ”這句話,把“醉”和“樂”統一起來,點明全文的主旨。

提問學生,然後教師作糾正、補充。

7、參考文中的註釋,請三位同學翻譯文章

8、教師小結,並板書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寫滁人、賓客、太守遊山的情形。

第四段:寫宴罷歸去並點出作者名姓。

二、總結全文

本文通過對醉翁亭秀麗風光的描寫和對遊人之樂的敘述,表達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和與民同樂的情懷,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懷的複雜感情。

三、佈置作業

誦讀課文,熟讀優美的寫景佳句

附:板書設計 :

醉翁亭記

歐陽修

山水之樂

引出    脈絡

歸 結

“醉能同其樂”(主旨)

作者郵箱: 

篇29:《醉翁亭記》教學設計4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一  背誦全文。

二  基本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設想:

《九年義務教育國中語文教學大綱》規定的文言文的教學內容和要求,重點放在熟讀和背誦上,同時能夠基本理解課文的內容。基於此,本文教學從熟讀課文起始,通過反覆誦讀,使學生對課文大意有個初步感知;然後,指導學生以二人小組和全班討論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這是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

對於基本理解課文內容這一教學目的,擬化繁爲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體會作者文中蘊含着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學生能對此有所體會或瞭解,即達到這一教學目的。

擬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一  熟讀課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  抓住“樂”字,基本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

一  看“閱讀提示”,瞭解作者歐陽修和本文寫作背景;瞭解本文主要內容。

二  讀課文。

△ 教師範讀,或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要求學生: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漢語拼音。

△ 教師提出下列字詞,請學生讀準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            壑()            琅琊()   潺()

釀()  僧() 輒()    霏()

暝()  朝()而往     傴僂()

洌()  蔌() 射者中()  弈()

觥籌()  翳()

△ 學生試讀課文。

要求:放聲讀書。

△ 學生互讀課文。

方法:二人小組,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錯誤;各讀一遍。

△ 請一位學生讀書,集體糾正讀音。

(或請四位學生,每人讀一段)

[說明]從正音入手,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是爲了熟悉課文內容。以上學生已經聽讀了兩遍,自己讀了兩遍,對課文內容大致瞭解了一些。本文語言淺易,熟讀利於疏通全文大意。

三  疏通全文大意。

△ 二人小組,參考註解,疏通全文大意。沒有註解的語句,憑藉學過的文言常識解決或查閱工具書解決;解決不了的,畫下來,待全班集體討論解決。

[說明]引導學生善於利用書上註解和工具書獨立學習,這也是在培養自學能力。設立二人小組,討論全文大意,是爲了互相啓發,並利於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 集體解決疑難

方法:二人小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問題,由其他小組同學幫助解答。學生們都解決不了時,教師適時點撥或給予解答。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

(3)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4)山間之朝暮也。

(5)山間之四時也。

(6)歌於途

(7)行者

(8)臨溪而漁

(9)釀泉爲酒,泉香而酒冽。

(10)雜然而前陳者

(11)起坐而喧譁者

(12)已而夕陽在山

(13)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說明]學生閱讀中遇到問題,由誰來解決呢?同學之間相互啓發,自己解決最好。必要時,教師點撥或講解。學習是學生的事,教師儘可能調動他們自己解決問題。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就會增強。

△ 學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課文的意思用白話說一遍,要出聲音。

四  再讀課文。

齊讀,或各自放聲讀。

要求:注意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一個字,畫出來。

佈置作業 :

一  熟讀全文

二  完成課後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一  抓住“樂”字,基本理解課文內容。

二  背誦全文。

教學步驟 :

一  讀課文。

集體讀或個人讀。

二  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一個字;討論問題。

最終明確:樂。

△ 文中寫出了誰“樂”?

最終明確:太守樂,衆賓樂,滁人樂。

△  太守,衆賓爲何而“樂”?

最終明確:

太守: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

衆賓客:從太守遊而樂

△ 文中怎樣寫出了滁州百姓之樂?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 滁人歡樂情狀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的。從寫滁州百姓之樂中間,可以體會出什麼內涵?有沒有太守之樂在裏邊?

最終明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遊”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彩烈出遊,是因爲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則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爲此而樂,也爲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說明]以上四個問題,由淺入深,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寫的“樂”的主要內涵。最後一個問題,難度較大。教師適當講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發揮得過多,點到爲止。

三  背誦課文。

逐段背誦。每段限定背誦時間,以強記。

指導背誦,重點在引導學生從內容理解入手,儘量不死背。第一段,共11句話,分作三層來理解背誦。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遠而近寫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這裏寫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號的由來。最後兩句放

篇30:課文《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

朗讀背誦、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言虛詞“而”、“也”的作用。

2、過程和方法:

發揮想象,再現美文意境,體會文章的意境美。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識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鬱悶的心情及“與民同樂”的思想。

【教學的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難點】

體會“醉”與“樂”之關係,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課時安排】

2課時(連上)。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千古傳誦的名文,古往今來,多少人們對此文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感慨萬千,沉醉於其中。那麼人們爲何而醉?本文有何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文吧!

問:亭名由何而來?太守爲何取號爲醉翁?

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太守即歐陽修,號醉翁,其特點是易醉。那麼,醉翁的“醉”由何而生?僅僅是酒醉嗎?

提示兩個問題:

1、太守爲什麼而醉?

2、我們爲什麼而醉?

二、探究問題一

1、太守爲什麼而醉?領悟其思想內容。

⑴ 依據自己預習時讀書的感受,大家談談太守爲什麼而醉。

學生自由發言,師總結概括:爲景而醉,爲人而醉,爲情而醉。

⑵ 那課文中那些句子描繪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

① 指名朗讀描繪的句子,想象畫面。

② 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變萬化,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寫景的順序怎樣?指名學生回答。

③ 教師小結: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爲:羣山環繞圖→琅琊秀色圖→釀泉流水圖→溪亭展翅圖。

第二段,利用時間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野芳發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陰”暑氣逼人,“風霜高潔”秋高氣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寫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都蘊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懷,因而作者感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句話把景與情直接聯繫了起來。

④ 再讀寫景文字,讀出欣喜、熱愛之情。

2、領略文中的人歡。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來欣賞。那麼,課文又是如何描寫人們歡樂的場面呢?

⑴ 指名朗讀第三小節,思考:人們的歡樂體現在哪裏?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嗎?太守見到這些,有着怎樣的神態?

⑵ 六人小組討論明確:滁人遊,前呼後應,扶老攜幼,自由自在,熱鬧非凡;太守宴,溪深魚肥,泉香酒冽,美味佳餚,應有盡有;衆賓歡,投壺下棋,觥籌交錯,說說笑笑,無拘無束。

作爲太守,見此其樂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⑶ 如何來理解太守的醉呢?

學生討論。

師總結:太守是太高興了。爲何高興呢,因爲能與老百姓一起同樂。這是以醉寫出他的快樂呀。板書。(以醉 寫樂)找出帶樂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寫樂,但這樂真的是無憂無慮的樂嗎?明確:也不是的。是樂中含悲呀,爲何?因爲他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內心世界很複雜,只好借酒澆愁呀。所以,他樂中也含悲呀。

⑷ 學生齊讀第三自然段,讀出歡樂的氣氛。

3、什麼樣的樂纔是作者所向往的?齊讀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議論語句,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有什麼含義?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分析了不同層次的樂,鳥樂是本能享受山水之樂。賓客的樂是隨從太守而樂,境界不高。只有樂其樂──與民同樂纔是最高層次的樂。進而點明太守不僅樂於山水。更重要的在於與名同樂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瞭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卒章顯志”這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

三、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二:我們爲何而醉?

歐陽修爲這裏的景、人、情而醉,寫出瞭如此優美的一篇散文。而我們誦讀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濃濃的醉意呢?那麼,我們爲何而醉?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讀,要用心去體會。思考:這些句子或段落爲何能讓我們陶醉?

2、學生六人一小組討論。

3、師歸納:

⑴ 描寫形象、精練,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無論繪景還是寫人,都只有寥寥數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徵,生動傳神。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

⑵ 句式靈活,對散結合。有的單句成對,有的雙句成對,有的三句成對,它們工整貼切,形式和諧,節奏明快,易誦易記。加之對散穿插,富有變化,搖曳多姿。

⑶ 韻律獨特,迴環往復。全文共用了21個“也”字和25個“而”,產生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使行文顯得瀟灑自如,增強了語調的節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氣氛,也使作者怡然自樂的情致得以盡情的抒發。總之,此文文美、情也美。

四、學生讀背課文

要求動情、動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濃濃的醉意與樂趣。

五、作業佈置

完成校本教材“達標訓練”部分。

篇31:課文《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文本,梳理出文段層次。

2、作者遊覽山水的樂趣及與民同樂的情懷。

3、能合作探究出太守醉的本質。

二、教學重點、難點

1、作者遊覽山水的樂趣及與民同樂的情懷。

2、能合作探究出太守醉的本質。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點撥式。

四、教學過程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重修了岳陽樓;催生了《岳陽樓記》,慶曆五年秋,歐陽修謫守滁州城,開發了醉翁亭,寫作了《醉翁亭記》;兩個人都受人愛戴,兩篇文章都堪稱經典;不同的是,滕子京在重修岳陽樓竣工之後,扶着欄杆慟哭數十聲,心境慘淡;而歐陽修卻在人民豐衣足食的時候,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遊山玩水,樂在其中。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醉翁亭記》,欣賞滁州城的美景,領會歐陽修的情懷。

課前複習

一、聽,整體感知

配樂輪讀。用一個字概括對文本的感受,說說理由。

二、寫,文本品讀

1、齊讀第三段,將所描寫的四副畫面找出來。

2、把畫面改寫成現代文。

3、小組合作交流。

三、悟,文載情懷

1、自由朗讀,畫出含有“醉”和“樂”字的句子。

2、思考太守因何而“醉”,“醉”的本質是什麼?

3、合作探究,各抒己見。

四、論,叩擊心靈

醉與醒 樂與憂。

五、作業

請同學們以《醉與醒》或《樂與憂》爲題,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觀點。

結束語:醉不是真醉,是世人皆醉我獨醒,通過自己滁州城的實踐更加清醒的明白,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能讓天下的百姓都和樂。樂不是真樂,是處江湖之遠的憂,是另一種形勢的反抗。

篇32:課文《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作爲九年級學生可以藉助工具書解決翻譯問題,因此課前預習要求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熟讀課文,疏通文意,翻譯好課文。課內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解釋難句,不多費時。採用“旅遊賞景”的形式,激發學生興趣,用自主參與教學法,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利用課內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再造想象,創新思維的能力,激發學習積極性。

2、探尋古人足跡,感受祖國美麗山水風光和燦爛的文化。

3、掌握作者寫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教學設計:

1、採用“旅遊賞景”的形式。

2、使用多媒體設備。

教學要求:

作爲九年級學生可以藉助工具書解決翻譯問題,因此課前預習要求熟讀課文,疏通文意,翻譯好課文。

材料準備:

1、韋應物的《滁州西澗》。

2、歐陽修的生平經歷,思想。

3、滁州地理環境的圖文介紹。

教學實錄片段:

師:同學們,歡迎乘坐旅遊班車。今日我們要隨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到滁州旅遊。現趁班車行駛的時間,我請導遊爲大家介紹我們的目的地。

生:滁州,地處安徽省東部,是座美麗的歷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綺麗的自然風光。

生:滁州還有豐富的人文古蹟,是歷代文人墨客的遊覽勝地。唐宋文人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等曾先後在此作官,其他詩人如蘇軾、王安石等也曾到此遊覽,寫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師:不知那位同學記得他們寫的詩?

生:《醉翁亭記》。

生:還有《滁州西澗》。

師:對!誰來背誦韋應物的《滁州西澗》?

生:《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師:很好。同學們,我們現已到達滁州。哪位同學來說說我們的行程?

生:(播放琅琊山旅遊景區示意圖及相關風景片。)滁州——琅琊山——釀泉——醉翁亭

師:剛纔介紹了滁州總體情況,現在請同學來介紹我們所見到的滁州的地理特點,以及琅琊山的風光。

生: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師:誰來解釋?

生:鳥瞰滁州四周都是山。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郊的琅琊山。羣峯連綿,樹林陰翳,草木茂盛,山谷深邃。遠望去,又幽深又俊秀,生: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萊之後無別山”的美譽。它是天然的植物園,1985年被列爲全國重點森林公園,1988年被確定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琅琊山不但林壑優美,風景如畫,而且還有許多人文景觀。全山現已發現從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處,及多處亭臺樓閣。

師:現在,我們已經到了醉翁亭,請同學們好好觀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它位於琅琊山深處,醉翁泉上。生:(播放醉翁亭圖像)醉翁亭的造型古樸美觀,有飛檐翹角,全亭共有十六根立柱,周圍設有欄杆,側旁刻有“醉翁亭”三個巨大的篆字。

師:剛纔我們遊覽了醉翁亭,俗話說飲水思源,那我們知道“醉翁亭”這亭子的來歷嗎?

生:這亭子的建造者是山上的智仙和尚,取名的是當時的太守歐陽修。

師:我們經常到各地旅遊,如何把我們在遊覽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呢?《醉翁亭記》這篇課文就是很好的示範。現在我們來分析作者是如何展開描寫的。

生:文中第一、二段以描寫爲主,描繪了琅琊山秀麗的環境,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第三、四段以記敘爲主,敘述人物遊山玩水的情景,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

師: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麼特點來寫?

生:寫景主要突出“美”的特點。筆下所繪山、林、泉、亭,無處不美;四時朝暮變幻,無時不美。

師:作者寫景時是按什麼循序展開的?

生:作者寫景是按由遠而近,由靜到動展開的。

師:敘事時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生:(播放“賓客宴”的畫面)寫了滁人遊、賓客宴、禽鳥歸、太守醉等內容。其中“太守醉”是核心。

師:怎麼理解“醉翁”這個形象?

生:文中“醉翁”是歐陽修有意塑造的自我形象。

師:我們又如何理解他“醉”這個現象?

生:從“飲少則醉”來看,作者並不勝酒力,而從“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可看出歐陽修之醉並不在酒,而在於山水秀美,百姓安居樂業。

師:當時的情景、人物的心情可以用什麼字概括?

生:可以用“樂”字概括。

師:本文在山水風光的描繪,遊人活動的敘述中抒發了個人情感,抒情貫穿全文始終。作者是如何寫“樂”的?

生:全篇共用了十個“樂”字。第一段“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首次出現“樂”字,與結尾“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形成首尾呼應;“然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則進一步抒發情感。

師:作者借遊山玩水表現了怎樣的感情?

生:表現了歐陽修寄情于山水以排遣鬱悶的複雜感情和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師:作者爲什麼要寄情于山水,從中可以看出歐陽修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當年,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爲滁州太守。當時的滁州偏僻貧窮,作者爲政以寬,以自己的政績和才能,使滁州政通人和,人民樂於山野之間,歐陽修也常與民衆同遊。

師:今天,我們隨着歐陽修遊覽了滁州,觀賞了琅琊山優美的風光,探尋了古人足跡,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希望同學們今後既讀萬卷書,也行萬里路,成爲知識淵博,閱歷豐富的人。

標籤:醉翁亭記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