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歐陽修醉翁亭記原文多篇

歐陽修醉翁亭記原文多篇

賞析 篇一

文章第一段由“醉翁亭”引出“樂”字,點出全篇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第二段具體描寫山中朝暮與四季景物的變幻,寫出了自然山水之樂。第三段具體描寫遊人的和平恬靜以及宴遊的歡樂喧鬧,寫出了滁人遊山之樂和太守宴遊之樂。第四段以禽鳥之樂襯托遊人之樂,又以遊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在議論中含蓄點名自己的思想感情。

本文在寫作上很有特色:無論是寫景寫人都能抓住特徵,山間朝暮四時之美景、滁人扶老攜幼之遊樂、太守醺然之醉態恍若圖畫呈現在眼前,精煉卻形象;句法上大量運用駢偶句,並夾有散句,既整齊又富有變化,使文章越發顯得音調鏗鏘,形成一種駢散結合的獨特風格。又多用判斷句,層次及其分明,抒情淋漓精緻“也”、“而”的反覆運用,形成迴環往復的韻律,使讀者在誦讀中獲得美的享受。

歐陽修醉翁亭記原文及賞析 篇二

醉翁亭記

宋代: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爲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衆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文

環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幾座山峯,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裏,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峯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着山峯折繞,沿着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裏,寄託在酒上。

至於太陽的升起,山林裏的霧氣散了;煙雲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風高霜潔,天高氣爽,水落石出,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風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於揹着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後面的答應;老人彎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着走。來來往往不斷的行人,是滁州的遊客。到溪邊釣魚,溪水深並且魚肉肥美;用釀泉造酒,泉水清並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橫七豎八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於音樂;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鬧的人,是歡樂的賓客們。一個臉色蒼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衆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裏的枝葉茂密成林,鳥兒到處叫,是遊人離開後鳥兒在歡樂地跳躍。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遊人的快樂爲快樂啊。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呢?是廬陵歐陽修吧。

創作背景

《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曆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於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呂夷簡等人蔘與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運動,而反對保守的夏竦之流。韓範諸人早在慶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後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外甥女張氏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雖然政治開明、風調雨順,但卻不思進取、沉溺於現狀,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着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悲傷又有一份歡喜。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裏的。

主旨

本文描寫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自然風光,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擊的複雜感情。 全文描寫醉翁亭秀麗的環境、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和遊人的山水之樂、遊宴之樂,表現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抒發了他貶謫後的抑鬱心情。

作者對滁州優美山水風景的謳歌,對建設和平安定、與民同樂的理想社會的努力和嚮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悶,這對宋仁宗時代的昏暗政治,無疑在客觀上是一種揭露,這些自然都閃爍着思想光芒。尤其是這篇文章的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優美,句式整齊而有變化,全文重複運用“……者……也”的判斷句句式,並且連用二十一個“也”字,增強文章特有的韻律。

賞析

文學佳作引來了有關寫作上的佳話和軼事。這種文學史上有趣的情形在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是非常典型的。《朱子語類》所記載的歐陽修改定本文開頭的一則軼事,差不多可以和《醉翁亭記》的文章本身齊名。那故事是說,歐陽修《醉翁亭記》的原稿上,“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後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我們也確實能夠感受到,文章的開頭是簡潔有力的(不過,後來也有人指出過歐陽修的這描寫並不屬實,說除了琅琊之外,當地並沒有什麼山,見錢鍾書《管錐編》引郎瑛《七修類稿》。我們不妨把它看做一種文學家的筆法,用不着過多地糾纏於此)。從“環滁皆山也”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以說是全文整體結構中的第一部分。我們不難看出,作者的筆法是很講究的,其描寫線索是:從全景慢慢地收縮視野,由羣山轉入“林壑尤美”的“西南諸峯”,再轉入“蔚然深秀”的琅琊山(琅琊山,在滁縣西南十里,東晉時元帝爲琅琊王,曾避居此山),然後具體到山間的泉水,即釀泉,最後幾經迴環,纔在“峯迴路轉”之後出現臨於泉上的一座玲瓏剔透的亭子,即醉翁亭,而“翼然”兩字,特別能夠加強描述中的形象性,富於動感。歐陽修採用這種由大及小,層層深入的寫法,有助於引起讀者身臨其境和探勝索幽的興致。再往下,作者仍採用陳述句式,寫出了建造亭子的人,以及自己給它起了“醉翁亭”的名字,並解釋了“醉翁”二字的由來。歐陽修看來不是善飲之人,所以“飲少輒醉”,但卻爲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之間也”,的全篇主旨(與民同樂)伏了一筆。所以作者寫道,鳥兒知道山林裏的快活,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人們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之所以快樂是因他能使滁州人民快樂,喝醉了酒能同滁人一起歡樂,醒了酒後能將歡樂的滁人記述到文章裏的,是“廬陵歐陽修也”。

《醉翁亭記》是一篇記體散文。“記”的人,一種就是那些“傲逸狂醉”的人。所以,在初貶夷陵時,他就“益慎職,無飲酒”。然而有趣的是,在十年之後,他卻在滁州改變了自己的形象。這種神奇的轉變無疑具有現實背景,也體現着歐陽修思想變化的痕跡,因爲在這以後,醉酒的情趣在歐陽修的詩文中竟成了經常性的主題。

此外,《醉翁亭記》大量運用駢偶句,並夾有散句,句法既整齊又富於變化,這不僅使文章越發顯得音調鏗鏘,而且形成一種駢散結合的獨特風格。

拼音 篇三

zuì wēng tíng jì

ō yáng xiū

huán chú jiē shān yě 。 qí xī nán zhū fēng , lín hè yóu měi 。 wàng zhī wèi rán ér shēn xiù zhě , láng yá yě 。 shān xíng liù qī lǐ , jiàn wén shuǐ shēng chán chán, ér xiè chū yú liǎng fēng zhī jiān zhě , niàng quán yě 。 fēng huí lù zhuǎn , yǒu tíng yì rán lín yú quán shàng zhě , zuì wēng tíng yě 。 zuò tíng zhě shuí ? shān zhī sēng zhì xiān yě 。 míng zhī zhě shuí ? tài shǒu zì wèi yě 。 tài shǒu yǔ kè lái yǐn yú cǐ , yǐn shǎo zhé zuì , ér nián yòu zuì gāo , gù zì hào yuē “ zuì wēng ” yě 。 zuì wēng zhī yì bù zài jiǔ , zài hū shān shuǐ zhī jiān yě 。 shān shuǐ zhī lè , dé zhī xīn ér yù zhī jiǔ yě 。

ruò fū rì chū ér lín fēi kāi , yún guī ér yán xué míng, huì míng biàn huà zhě , shān jiān zhī zhāo mù yě 。 yě fāng fā ér yōu xiāng , jiā mù xiù ér fán yīn , fēng shuāng gāo jié , shuǐ luò ér shí chū zhě , shān jiān zhī sì shí yě 。 zhāo ér wǎng , mù ér guī , sì shí zhī jǐng bù tóng , ér lè yì wú qióng yě 。

zhì yú fù zhě gē yú chú , xíng zhě xiū yú shù , qián zhě hū , hòu zhě yìng ,gōu lóu tí xié , wǎng lái ér bù jué zhě , chú rén yóu yě 。 lín xī ér yú , xī shēn ér yú féi ; niàng quán wéi jiǔ , quán xiāng ér jiǔ liè; shān yáo yě sù, zá rán ér qián chén zhě , tài shǒu yàn yě 。 yàn hān zhī lè , fēi sī fēi zhú , shè zhě zhōng ,yì zhě shèng ,gōng chóu jiāo cuò , zuò qǐ ér xuān huá zhě , zhòng bīn huān yě 。 cāng rán bái fā , tuí hū qí zhōng zhě , tài shǒu zuì yě 。

yǐ ér xī yáng zài shān , rén yǐng sàn luàn , tài shǒu guī ér bīn kè cóng yě 。 shù lín yīn yì, míng shēng shàng xià , yóu rén qù ér qín niǎo lè yě 。 rán ér qín niǎo zhī shān lín zhī lè , ér bù zhī rén zhī lè ; rén zhī cóng tài shǒu yóu ér lè , ér bù zhī tài shǒu zhī lè qí lè yě 。 zuì néng tóng qí lè , xǐng néng shù qí wén zhě , tài shǒu yě 。 tài shǒu wèi shuí ? lú líng ōu yáng xiū yě 。

全文共四段,條理清楚,構思極爲精巧。 篇四

此文第一段寫醉翁亭之所在,並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環滁皆山也”五字領起,將滁州的地理環境一筆勾出,點出醉翁亭座落在羣山之中。作者縱觀滁州全貌,鳥瞰羣山懷抱之景。接着作者將“鏡頭”全景移向局部,先寫“西南諸峯,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諸峯之中,視野集中到最佳處。再寫琅琊山“蔚然而深秀”,點山“秀”,照應上文的“美”。又寫釀泉,其名字透出了泉與酒的關係,好泉釀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後寫醉翁亭,“行六七裏,峯迴路轉,有亭翼然”,照應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爲下文的活動安排了一個優美獨特的背景。作者接着轉向敘事抒情,用兩個短句自問自答,道出亭的來歷:“作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同時點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說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與情直接聯繫起來。這段層與層間過渡巧妙,由山而峯,由峯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樂”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銜不着痕跡,給人完整的“山水之樂”印象。

第二段,分述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瞑”描繪出山間兩幅對比鮮明的朝暮畫面。接着用“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一句話概括了山間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風光,一季一幅畫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結,作者直接抒發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歡樂心情。“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這是上一段總寫“山水之樂”的具體化。這裏用對偶句描寫,散句收束,抑揚頓挫,音韻諧美。

第三段寫滁人的遊樂和太守的宴飲。此段描寫由景物轉移到人事上。先寫滁人之遊,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遊樂圖。遊樂場景映在太守的眼裏,便多了一層政治清明的意味。接着寫太守設宴,衆兵宴飲之樂。宴席豐盛而充滿野趣,衆兵起坐喧譁,樂不可支。太守樂中酒酣而醉,此醉是爲山水之樂而醉,更爲能與吏民同樂而醉。體現太守與下屬關係融洽,“政通人和”纔能有這樣的樂。

第四段,寫宴會散、衆人歸的'情景。“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之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鳥之樂襯托遊人之樂,又以遊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但太守之樂與衆不同,不是衆人所能理解的。作者並沒有袒露胸懷,只含蓄地說:“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與醉翁亭的名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前後呼應,並與“滁人遊”、“太守宴”、“衆賓歡”、“太守醉”聯成一條抒情的線索,曲折地表達了作者內心複雜的思想感情。

譯文及註釋 篇五

譯文

環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幾座山峯,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裏,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峯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着山峯折繞,沿着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裏,寄託在酒上。

至於太陽的升起,山林裏的霧氣散了;煙雲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風高霜潔,天高氣爽,水落石出,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風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於揹着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後面的答應;老人彎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着走。來來往往不斷的行人,是滁州的遊客。到溪邊釣魚,溪水深並且魚肉肥美;用釀泉造酒,泉水清並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橫七豎八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於音樂;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鬧的人,是歡樂的賓客們。一個臉色蒼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衆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裏的枝葉茂密成林,鳥兒到處叫,是遊人離開後鳥兒在歡樂地跳躍。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遊人的快樂爲快樂啊。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呢?是廬陵歐陽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