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教育必須剛剛好》讀書心得4篇

讀後感7.86K

閱讀是發展的根本課堂是一個生命場

《教育必須剛剛好》讀書心得4篇

《教育必須剛剛好》讀書心得1

剛開始拿到這本書,就被書名所吸引,如何做到剛剛好?於是迫不及待的翻開來讀。從中瞭解到關於“教育的剛剛好”的解釋:這是一種各得其所、恰如其分的教育。如同教育是農業之喻,水分和養料即不能匱乏也不能過度;而且要順應時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要有耐心、有定力,如春風化雨,水到渠成。

捧書品讀,教育必須剛剛好,給我啓迪,引人深思。從給君子蘭澆水的事例中發現,世間萬物的生長莫不如此,它們的生長都是有規律有定數的,若違背則事與願違。世間萬事的成敗莫不如此,“過之”和“不及”都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教育工作同此道理,現實生活中,學校、家庭在教育過程中“過之”的例子數不勝數。學校教育中,“奇葩”招數頻頻迭出,過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讓社會瞠目,讓學生生厭;家庭教育中,家長因望子成龍心切,過度教育引發衝突,最終導致殺父弒母的悲劇時有發生。“不及”的情況也很常見。如有的學校美其名曰“張揚個性”,罔顧學生的興趣激發和習慣培養,採取“放羊式”管理,教師不以育人爲己任,課堂上花拳繡腿,學生在這樣的地方既學不到知識,也無法健全人格。回到家裏,有的家長或忙於工作,或忙於娛樂,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忽略了孩子是否需要你管,孩子需要你管什麼,不需要你管什麼。許多崇尚“散養”的父母對孩子不聞不問,當孩子出現嚴重問題時才後悔不已。所有這些現象和結果都告訴我們:教育必須剛剛好!

不給學生的大腦和心靈戴上桎梏,引導學生探討自己提出的有意思的問題,對於每個思考,有想法的學生給予鼓勵和肯定,儘管他們的有些想法並不是那麼有邏輯。我們的教育目的從來都不是培養出個性統一的人才,而是培養有創新能力和創造精神的新世紀人才。“百家爭鳴”、“ 百花齊放”往往更能促進學生個性能力的培養,從而推進我們國家的進步與長遠發展。書中還告訴我們,閱讀能擴大心靈的半徑。讓我們明白學校之關鍵在於眼中有人,要學生的立場,要卓越更要幸福。這些真知灼見都是作者的讀書心得,讓我茅塞頓開。

沒有一個老師不想成爲好老師,沒有一個老師願意被別人說誤會人子弟,如何做一個好老師?陳文老師自己的成長故事給我們答案。“課堂是師生的一個生命場,學習是師生生命的成長方式”——在陳文老師著作《教育必須剛剛好》中,這句話值得我去細細琢磨。這是基於教育必須立足“人本”,堅守“人性”,富有“人道”,尊重“人權”。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爲人師表。教師要以自己的信念去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下幾個觀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留住易逝的好奇心孩子剛進學校對學校裏的一切都充滿好奇,他們會提出很多我們認爲無聊的問題。有時這些問題會打斷課堂教學,我們會變得不耐煩,時間長了孩子們變得循規蹈矩,試着去揣摩老師心裏的標準答案,也許他們成爲了老師和家長心目中的“好孩子”,但他們的好奇心開始慢慢喪失,成爲了沒有問題的人。“把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教的沉默無語,讓他們來到學校不久就失去了好奇心,這是我們絕大多數中國小校的教育現狀”,“教育中沒有問題是最大的問題”。美術教育的重要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發散學生的思維。

二、傾聽是教師的必備本領

避免出現虛假交流。有時在我們講完課後會習慣性問學生:“聽懂了嗎?”“是這樣嗎?”學生只會點點頭,其實有的學生心裏有不同的看法,是我們沒有給他們時間和機會去表達。

文中針對這個問題,提出兩點建議:要求教師消除急躁的情緒和功利的思想,懷着關愛生命的意識去傾聽學生的心聲,俯下身子,安靜地傾聽學生的訴求;讓學生有安全感願意說出他們的真實感受;要求教師換位思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育教學情境。

三、老師請關注課堂中的“邊遠地區”

課堂上,師生互動時我們往往習慣關注自己周邊的學生。這就導致位置離我們遠的同學在感受不到老師的關注後,慢慢地變得對課堂失去興趣。有的時候我們課堂上的“差生”可能就是被我們這樣煉成的。

如何在教育生涯中,做到教育必須剛剛好?我想除了對自己的實踐進行總結,還要善於讀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會更加富有智慧。書中告訴我們,作爲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不僅要學會自己所教授的知識,也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話。教學是個雙向溝通的過程,要讓學生髮出自己的聲音。學會傾聽,教師就必須消除急躁的情緒和功利的思想,用關愛學生的想法去傾聽學生的心聲,不着急把知識一股腦的灌進學生的腦子裏,而是讓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利用課堂課外時間大家一起來愉快地探討這些新奇的想法。學會傾聽,教師就必須學會換位思考,當設計教案的時候,要學會用孩子們的喜愛的方式或者感興趣的角色來舉例說明,吸引孩子的好奇心,專注於問題本身。我們常常在各種場合大談“面向全體”,這需要從每一節課實施,做到了這些課堂纔會成爲生命場,不僅僅是學生的成長,教師也會感受到成長的幸福。

《教育必須剛剛好》讀書心得2

剛開始拿到這本書,就被書名所吸引,如何做到剛剛好?於是迫不及待的翻開來讀。從中瞭解到關於“教育的剛剛好”的解釋:這是一種各得其所、恰如其分的教育。如同教育是農業之喻,水分和養料即不能匱乏也不能過度;而且要順應時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要有耐心、有定力,如春風化雨,水到渠成。

捧書品讀,教育必須剛剛好,給我啓迪,引人深思。從給君子蘭澆水的事例中發現,世間萬物的生長莫不如此,它們的生長都是有規律有定數的,若違背則事與願違。世間萬事的成敗莫不如此,“過之”和“不及”都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教育工作同此道理,現實生活中,學校、家庭在教育過程中“過之”的例子數不勝數。學校教育中,“奇葩”招數頻頻迭出,過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讓社會瞠目,讓學生生厭;家庭教育中,家長因望子成龍心切,過度教育引發衝突,最終導致殺父弒母的悲劇時有發生。“不及”的情況也很常見。如有的學校美其名曰“張揚個性”,罔顧學生的興趣激發和習慣培養,採取“放羊式”管理,教師不以育人爲己任,課堂上花拳繡腿,學生在這樣的地方既學不到知識,也無法健全人格。

回到家裏,有的家長或忙於工作,或忙於娛樂,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忽略了孩子是否需要你管,孩子需要你管什麼,不需要你管什麼。許多崇尚“散養”的父母對孩子不聞不問,當孩子出現嚴重問題時才後悔不已。所有這些現象和結果都告訴我們:教育必須剛剛好!

如何在教育生涯中,做到教育必須剛剛好?我想除了對自己的實踐進行總結,還要善於讀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會更加富有智慧。

書中告訴我們,作爲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不僅要學會自己所教授的知識,也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話。教學是個雙向溝通的過程,要讓學生髮出自己的聲音。學會傾聽,教師就必須消除急躁的情緒和功利的思想,用關愛學生的想法去傾聽學生的心聲,不着急把知識一股腦的灌進學生的腦子裏,而是讓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利用課堂課外時間大家一起來愉快地探討這些新奇的想法。學會傾聽,教師就必須學會換位思考,當設計教案的時候,要學會用孩子們的喜愛的方式或者感興趣的角色來舉例說明,吸引孩子的好奇心,專注於問題本身。

不給學生的大腦和心靈戴上桎梏,引導學生探討自己提出的有意思的問題,對於每個思考,有想法的學生給予鼓勵和肯定,儘管他們的有些想法並不是那麼有邏輯。我們的教育目的從來都不是培養出個性統一的人才,而是培養有創新能力和創造精神的新世紀人才。“百家爭鳴”、“ 百花齊放”往往更能促進學生個性能力的培養,從而推進我們國家的進步與長遠發展。書中還告訴我們,閱讀能擴大心靈的半徑。讓我們明白學校之關鍵在於眼中有人,要學生的立場,要卓越更要幸福。這些真知灼見都是作者的讀書心得,讓我茅塞頓開。

沒有一個老師不想成爲好老師,沒有一個老師願意被別人說誤會人子弟,如何做一個好老師?陳文老師自己的成長故事給我們答案——閱讀,向上發展的根本。

《教育必須剛剛好》讀書心得3

“教育發展,教師第一”

要做到教育好,是否應該先做到教師好呢?什麼是好教師呢?那什麼樣的教師纔是好教師呢?首先,能引導學生喜歡上你所教的學科,課堂上,讓學生懷着探索的心去傾聽,讓他們能發現知識的聯繫與變化,教師像演員一般在演繹學科,用獨有的魅力去吸引、打動孩子們。其次,經常教一些課本外的東西,這不是不求重點,而是一種爲“人師”的匠氣。其實就是引導學生學號文化知識外,經常聯繫現實生活,爲人處世的道理。再次,對學生充滿感情,對工作充滿激情,對生活充滿熱情,要“目中人有人”。我們在教育教學中才能有民主的態度、平等的理念。陶行知先生的詩激勵自已“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爲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銘記教好書,育好人,這就是我們作爲教師一生最大的事。然而我們還要保持一份內心的寧靜,一份生活的熱情。

當今教師要具備基本的知識素養?我們在教學中總是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卻忽視了教師自身的知識素養和知識傳授。“金字塔”結構建構着知識的結構,廣博的通用知識構成底座,學科專業知識構成寶塔中部,教育教學知識構成寶塔頂部,這一堅實的構圖,成就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堡壘。知識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影響力。教師本身所扮演的角色就是“通才”,因爲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學生對新知識的追求慾望也日益強烈。教師只有擁有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才能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融會貫通、得心應手;纔能有效的加法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學生生機盎然、豐富多彩,給學生提供獲取多方面知識的機會;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並及時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特長;才能把所教學科與其他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

說起“學科專業知識”,是指教師對任教學科應具備的相關知識。這種知識包括學科的體系框架、學科中各邏輯知識點的內容以及學科所需要的技能知識等。教師要圓滿的完成教學任務教師要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首先要精通所教學科的知識,對自己所教學科的全部內容有深入透徹的瞭解。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教師呢?首先,我們應該牢記自己的職責,增強職業的使命感(育人教書)。陶行知說過:“在教師手裏操着幼年人的命運,便操着民主和人類的命運。”基礎教育爲孩子的一生打基礎,需要我們有強烈的擔當和教育使命感。只有不斷的增強職業使命感,才能抵禦時時襲來的物質誘惑和職業倦怠,善待每一個孩子,因材施教,將他們從黑暗矇昧引向光明幸福。其次,我們應該自覺的學習,來增強職業的認同感。再次,努力工作,增強職業的成就感。最後,樂於奉獻,增強職業的自豪感。教師尋回了職業幸福,把這種幸福的感受傳遞給學生,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這種正能量將影響生活的現在的未來,影響家庭和社會,從而對社會進步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教育必須剛剛好》讀書心得4

“課堂是師生的一個生命場,學習是師生生命的成長方式”——在陳文老師著作《教育必須剛剛好》中,這句話值得我去細細琢磨。這是基於教育必須立足“人本”,堅守“人性”,富有“人道”,尊重“人權”。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爲人師表。教師要以自己的信念去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下幾個觀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留住易逝的好奇心

孩子剛進學校對學校裏的一切都充滿好奇,他們會提出很多我們認爲無聊的問題。有時這些問題會打斷課堂教學,我們會變得不耐煩,時間長了孩子們變得循規蹈矩,試着去揣摩老師心裏的標準答案,也許他們成爲了老師和家長心目中的“好孩子”,但他們的好奇心開始慢慢喪失,成爲了沒有問題的人。“把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教的沉默無語,讓他們來到學校不久就失去了好奇心,這是我們絕大多數中國小校的教育現狀”,“教育中沒有問題是最大的問題”。美術教育的重要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發散學生的思維。

二、傾聽是教師的必備本領

避免出現虛假交流。有時在我們講完課後會習慣性問學生:“聽懂了嗎?”“是這樣嗎?”學生只會點點頭,其實有的學生心裏有不同的看法,是我們沒有給他們時間和機會去表達。

文中針對這個問題,提出兩點建議:要求教師消除急躁的情緒和功利的思想,懷着關愛生命的意識去傾聽學生的心聲,俯下身子,安靜地傾聽學生的訴求;讓學生有安全感願意說出他們的真實感受;要求教師換位思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育教學情境。

三、老師請關注課堂中的“邊遠地區”

課堂上,師生互動時我們往往習慣關注自己周邊的學生。這就導致位置離我們遠的同學在感受不到老師的關注後,慢慢地變得對課堂失去興趣。有的時候我們課堂上的“差生”可能就是被我們這樣煉成的。

我們常常在各種場合大談“面向全體”,這需要從每一節課實施,做到了這些課堂纔會成爲生命場,不僅僅是學生的成長,教師也會感受到成長的幸福。

標籤:讀書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