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關於《變形記》讀後感多篇

關於《變形記》讀後感多篇

《變形記》讀後感1

卡夫卡和格里高爾後者是《變形記》一文中蛻變爲一巨型甲殼蟲的主人公,旅行推銷員。而前者則是這隻巨型甲蟲的一手製造者,現代派文學作家,〈變形記〉的作者。

細讀《變形記》,竟發現以上兩位人物頗有相似之處。

同樣的無歸屬感。

這一點在卡夫卡身上表現得尤爲明顯。記傳中提到,他是猶太人,出生在布拉格,講德語,臣服於奧匈帝國,集猶太,斯拉夫,德意志民族的成分混雜於一身。如此複雜的身世,無疑使這位文壇巨匠陷入了重重的歸屬選擇中。可是事實並沒有更多的迴旋餘地——他最終成爲孤獨流浪的遊客。在一封信中,他這樣寫道:“可是我沒有祖國,因此什麼也不能拋棄,而是想着如何去尋找或創造一個祖國。”

同樣的情形發生在格里高爾身上。他的身體發生了突變,失去了說話能力,也同時使他被排除在人類之外。因此,“他扭了扭腦袋,痛苦而憤懣地把頭挨在地板上磨蹭着”,他沒有勇氣提高嗓門讓妹妹聽到他的聲音。

同樣但卻又相反的情形發生在格里高爾身上。同樣,是因爲他倆都與陌生有着瓜葛,只是卡夫卡對別人陌生,而格里高爾則陌生於別人——這是相反之處。

他(格里高爾)到處碰壁,先是嚇着了祕書主任,然後又遭到父親的攻擊,最後,連一向關心他的妹妹竟也開始表現得不友好。莫大的陌生感讓他的心理遭受了空前巨大的打擊。心理的創傷成爲格里高爾最終死亡的重要因素。

同樣的孤獨感。

“實際上,孤獨是我唯一的目的,是對我極大的誘惑。”——卡夫卡語。

“因爲家人忽視自己而積了一肚子火。”——格里高爾。

很顯然,卡夫卡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自己的情緒,文如其人,莫不如是。

如果我在某天早上醒來發現自己也變成了一隻大甲蟲,我一定會絕望得當場死掉。這是多大的災難啊!雖然看似荒唐,但畢竟不是沒有可能。命運難以捉摸,誰知道哪天災難就降臨到自己頭上來!更可悲的是,多數這樣的災難都來得無緣無故——至少受害者本人根本就是無辜的——自然災害,戰爭等等莫名其妙地落到自己頭上。想躲避當然是沒用的,我們每個人或早或晚都會遭遇到或深或淺的災難,主人公遭到的災難看似脫離現實卻又再經典不過了。極爲悲哀的是,對於絕大多數災難,不管我們如何努力也擺脫不了。

甲蟲本身,甲蟲是什麼甲蟲是一種成天忙碌不堪的低等動物。格里高爾是什麼他是一個成天忙碌不堪的高等動物。從某種角度來說,人類形式的格里高爾就是一隻甲蟲,或者,甲蟲就象徵着格里高爾這樣的人類。機械化生活,工作的人,在令人壓抑的一天天中變得幾乎成了物質的奴隸,甚至到了非人的地步,這又是多麼悲慘!這樣恐怖的事實終於被寫成了真正的故事情節,這種人變成甲蟲的現象真的少見嗎?

《變形記》讀後感2

我在高中時第一次讀這篇小說,覺得讀不懂。多年之後重讀,覺得卡夫卡真是太深刻了。

從人物的歸屬感和價值感角度觀察,我從主人公身上發現,他沒有價值感,就像我們今天認識的很多人一樣,認爲自己沒什麼價值,只能通過自己做的事情來獲得他人的認可,這算是一種交換得來的價值吧。格里高爾工作特別努力,要爲他的家人提供生活保障,在職場獲得成績,以此建立自己的存在價值。這正是現代人的處境,我自己本身也有這樣的問題。如果從心理學上來解釋,這是從交換價值來獲取自身的存在價值。

再有一個是歸屬感的問題。卡夫卡是猶太人,在他生活的時代,猶太人普遍受歧視。他自己所屬的民族不被這個世界所接納,不被這個世界所認可,有一種與其他民族之間的疏離感。

這種疏離感也反應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他給父親寫過一封信,反映出他與父親之間的關係很糟糕,這也反映到小說中主人公與自己父親的關係——始終不被父親所接納和認可。

還有一種感覺很觸動我,就是卡夫卡在《變形記》裏寫出了人類的異化過程。在這個變形的過程中,他的所有體驗,放在今天的我們身上也是非常貼切的。

我們都有一個殼,只不過我們都不知道。在小說中,主人公失去了人的形象,以變形的蟲的形象出現在他人面前,不被人接納。事實上,我們也在被異化,我們都戴着面具,都心懷恐懼。面對這個異化我們的世界時,我們都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與家人的關係,都害怕用真實的面貌去面對彼此時,會不會仍然被認可和接納。

卡夫卡受尼采的影響很深。有一本書專門講卡夫卡和尼采的思想關係,雖然他沒有接受尼采的意志學說,但尼采的“上帝已死”的思想對卡夫卡的影響很大。卡夫卡認爲,尋求真理是沒有用的,人在社會的擠壓之下,只能被異化,只能沉淪。他作爲猶太人,不能被世界所接納,作爲個體的人也不能被家庭所認可,所以,他始終是孤獨的、懦弱的。

他寫小說時,就把這種孤獨和無奈表現出來。我發現,他的好多小說講述的都是這種孤獨感和疏離感。他用很荒誕的方式去展現他的這些情感,以及在現代文明中,在“上帝已死”的境況下,真理之不可尋的殘酷。現代文明摧殘着他的精神和肉體,他只能無奈地忍受荒誕地死亡,卻沒有得救的盼望。

《變形記》讀後感3

卡夫卡和梵高一樣,都是死後出名。《變形記》是他的代表作,受卡夫卡影響的大作家很多,闡釋卡夫卡作品風格的文章也很多。

但一個作品,不可能只有口口相傳的偉大,它必定還有直擊人心的偉大,否則第一張口從何而來?所以我打算,什麼都不要看,只看《變形記》本身,然後談談感想。

一覺醒來,男主變成了一隻大甲蟲,這個想象力在今天不算牛,放在遙遠的神話時代,也不算太出挑。

作者爲什麼要這麼寫呢?這種變形僅僅只是無來由的一次想象嗎?

男主是個旅遊推銷員,一個人養着父母和妹妹,欠老闆一大筆債務,需要四五年才能還清。這個基本設定很普通,如你我。

變成大甲蟲的男主,無法工作,成了廢物。除了要被供養,還嚇人。

請想一下,我們現實生活中會出現類似的事情嗎?答案是,會的。

如果以大甲蟲來象徵突然喪失工作能力的人,一切都說的通了。

比如因外界刺激而精神崩潰的人,又如因某些事件而突然殘疾的人,再或者,由於違反法律而身陷囹圄的人。

在本該賺錢的年紀,沒有了賺錢的能力,會發生什麼?這也是男主變成大甲蟲之後要面對的事情。

卡夫卡筆下看似荒誕的想象,卻深深隱喻着現實。在一次不現實的變形以後,刻畫了那麼多現實的細節和人性,可能纔是作品的最難寫、最有價值、也最有共鳴的地方。

作品藉由細節反映了人性,是西方小說的常見筆法。但作者並沒有用過於諷刺、過於辛辣的語言,因爲他的目的也並不完全是控訴男主的家人。

正是由於大家都是無可奈何,所有的'鈍角最後卻突出了一個尖銳的銳角,才讓人覺得這不是某些特定人的悲劇。而是,將這鋒利的銳角直指社會和人性。

我們可以看到,家人對於男主的厭惡是一個依時間漸變的合理過程。從人物看,父親最爲堅決,妹妹是逐步鬆動的,母親到最後還是模棱兩可。這可能正是符合人性的。

看這部作品,讓人不僅同情男主,也同樣同情他家人。家庭間的矛盾在日常本就是不可避免,而現在失去經濟來源,無異於塌天。

作者的天才在他詳盡的細節描寫中展露無遺,情節合理的向前推進,而人物的刻畫、變化,人性的揭露,都那麼深刻而自然地完成了。

這種控訴,是無聲的,但卻深深地刺激人的神經。正因爲他寫的那麼漫不經心、那麼自然而然,才讓人猛地回頭一想:怎麼會這樣?

在社會中,人都是無力的;面對命運,人也同樣無力。但無力時,我們的人性還發着光。誰也不知道,自己哪一天會不會變成一隻“大甲蟲”,遭人嫌棄。

最後我想說,哪怕是父母,也有自己的生活要過。若用生命做考驗,只有一部分父母做的到。還有比瞬間丟失生命更痛苦的事,那就是長久無盡的折磨。

我們不能指望父母能爲我們獻出一切,因爲反過來說,我們爲他們,也不見得做的到。

如果你變成“大甲蟲”,或者親人變成“大甲蟲”,你會怎麼做?

誰知道,男主最後不吃不喝,悄無聲息的死亡,不是他最好的選擇呢?

《變形記》讀後感4

這是寓言,還是夢魘?卡夫卡的《變形記》究竟是預示了一個未來,還只是偶然的一場噩夢?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一般把卡夫卡和他的作品歸入“表現主義文學”中。

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裏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格里高爾一朝成了大、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蕩然無存。格里高爾雖然成了甲甲蟲,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蟲,但作爲人的思想感情還在。他爲不能按時上班而着急,他爲老闆要炒他的“魷魚”而焦慮,他爲父親暗暗地存了一筆錢而欣慰,他爲妹妹明年上音樂學院的事而籌劃,他爲今後一家人的生計而憂心……專橫暴躁的父親卻全忘了昔日的父子之情,害怕“家醜”外揚,要把他趕回房間,關起來。他甚至懷疑兒子會對家人採取暴力行爲,而恫嚇他、用蘋果砸他,想要致他於死地。慈父之愛在他身上已消失殆盡,暴露出來的是極端的自我中心主義。母親對兒子的感情似乎要深一點,她同情兒子遭受的厄運,她不能接受兒子變成甲蟲的事實,因此悲痛欲絕,但她內心已把兒子當作一個沉重的累贅了。更可恨的是妹妹葛蕾特。當哥哥最初變形後,她尚能做一點照料工作,如打掃房間、送飯等。但時間一久,她就再也“受不了了”。她痛哭着向父親請求:“我們必須設法擺脫他”,“他必須離開這兒”。並狡猾地辯解說:這隻大甲蟲並不是格里高爾,如果是的話,他就應該“自願跑掉”。這實際是在暗示格里高爾。她還無中生有地說:格里高爾會“要了你們倆(指父母親)的命”,他在“迫害大家”,“想佔領整幢寓所”。(讀後感)這一番歇斯底里的哭訴,把她內心的自私、狡黠、冷酷暴露得淋漓盡致。格里高爾對一家人的言語行動,並沒有驚詫,也沒有憤怒,而是用一種清醒的、“平和”的、“沉思”的心態,接受了這種事實。他一邊“懷着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一邊悄悄地死去了。他的死,使薩姆沙一家如釋重負,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風,一身輕鬆出外郊遊去了。格里高爾的死並沒有影響了別人的生活。

人爲什麼我們自私、狡黠、冷酷?因爲懼怕我們的無能爲力。卡夫卡作品含有的空虛、固執的懷疑,向前追求一種無信仰的安全感,這種焦慮,正是人類文明千百年發展中不曾除去的隱痛。這種痛楚並沒有因爲文明的日趨完善,人類改造能力的日益增強而減弱,反而愈加凝重。

弗蘭茨·卡夫卡是奧地利的小說家,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變形記》是卡夫卡中篇小說的代表作。小說主要從主人公的視角出發,描寫了家庭與社會的壓迫下的人的異化現象。《變形記》並不是只關係到格里高爾·薩姆莎,作品還涉及到一種既包含着他同時又超越着他的變形。

一、格里高爾的異化

格里高爾是一家公司的推銷員,一天早上醒來,他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長着許多細腿的大甲蟲,從此厄運便降臨。當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之後,他首先關心的並非是自己的身體,而卻是工作,他擔心自己遲到了老闆會如何對待他或者是請病假了老闆會懷疑是他的慵懶,他甚至下決心七點一刻之前一定得下牀。格里高爾彷彿成了一個只會工作的機器,他在乎的只是自己能否正常的工作,他甚至等待着一切恢復真實和自然的正常狀態進而可以像往常一樣去工作。

在全權代理與格里高爾溝通時,格里高爾哀求道:“一個人可能暫時失去工作能力,但這時也是想着他以前做出的成績的時候,還可以考慮到,當他排除障礙之後,他會比先前更加勤勞更加盡力的工作的。”格里高爾希望的是這家公司能夠在自己恢復正常後繼續讓他工作,並且還保證自己能比以前工作的更加勤勞盡力。格里高爾對全權代理說的那些話都是在懇求公司不要解僱自己,甚至表示出自己願意立刻動身上路去工作的心情。他絲毫不在意自己的生理上的變化,而是在意工作的得失。

格里高爾的異化並非是從他變成甲蟲開始的,而在他投身於工作之時就已經開始了。格里高爾在家庭生意的失敗後就熱情的投入工作,從小夥計成爲推銷員,逐漸格里高爾負擔了全家的開銷,家人也習慣了由他來養家。從此格里高爾便不再是格里高爾,而是一個掙錢養家的機器。他之後對工作上的回憶也無非就是老闆和代理,夥計們和學徒工,最甜蜜的回憶也僅僅只是向一個帽店的女取款員求婚被拒。可見格里高爾完全喪失了自我,他只是一味的麻木的工作,他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讓自己老老實實的五年從沒有請過病假的投身與工作中。

二、家人的異化

在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後,他家人對此十分吃驚,但很快恢復常態。母親怕他,一見他就嚇得暈死過去,得知格里高爾死去後,不由得露出如釋重負的笑容;父親甚至用蘋果砸他,致使他身心備受摧殘;就連一直關心照顧他的妹妹最終也厭棄了他,將他視爲“我們一切不幸的根源”。這體現出在當時的社會中,人一旦失去了謀生能力和手段,失去了和他人交往的經濟聯繫,人就無異於蟲。當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不能工作後,他便無法再像之前那樣爲家庭提供經濟來源,格里高爾失去了他的價值,因而被家人殘忍的拋棄,最終陷入絕望,在孤獨寂寞中悽然死去。

格里高爾的父親是最先拋棄他的,當他發現格里高爾變成了甲蟲時,便充滿敵意的握緊拳頭想把格里高爾推回房間。父親對格里高爾的遭遇沒有絲毫的同情,而是對他越來越嫌惡,父親跺着腳、揮動手杖和報紙、發出“噓噓”聲來將格里高爾趕回房間,完全把格里高爾當成了真正的大甲蟲。“從他新生活的第一天起,父親就認爲只有以最嚴厲的方法對待他是合適的”,父親對格里高爾的每一次舉動都給格里高爾的身心造成了創傷。父親朝着格里高爾扔蘋果,導致他背後嵌入一個蘋果、視力消失,這些傷害對格里高爾是致命的。格里高爾被父親認爲是甲蟲、是敵人,他希望的是家人不要拋棄他,像以前那樣對待他,可是毫無價值的格里高爾是不可能回到從前的那種生活。

格里高爾的妹妹和媽媽之前對格里高爾抱有幻想,她們希望格里高爾能夠正常起來,重新變回人類,像從前那樣工作掙錢。在妹妹準備搬走格里高爾房間裏的傢俱讓格里高爾有更舒適的生存環境時,母親則說道:“搬走傢俱好像藉此向他表明我們放棄了他會好轉的希望,毫不在乎地讓他自生自滅?我想,最好還是讓房間維持原狀。這樣,格里高爾回到我們中間來的時候,就會發現什麼都沒有變,可以比較容易忘記其間發生的一切。”她們都希望哪一天格里高爾能夠好起來,可是格里高爾卻絲毫沒有好轉的跡象,於是妹妹和母親也失去了耐心,對格里高爾產生了厭惡。直至最後妹妹說道:“我們一定得設法弄走它,我們已盡我們的所能去照顧它容忍它了,沒有人可以對我們有絲毫的指責。”家人都想擺脫掉格里高爾,認爲他只是一個讓人厭惡的負擔。在這裏,沒有了親情的溫暖,有的只是利益的得失,失去利用價值的格里高爾的結局就是被拋棄。在格里高爾淒涼的死去後,他的家人並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悲傷,而是如釋重負,他們還“舒適地靠着椅背談論着對未來的展望”,計劃着今後美好的生活。

當然,在變成大甲蟲後,格里高爾也力圖讓家人理解他,他體恤家人的想法。他認識到自己必須鎮定從事,要有耐心,要極端體恤家人,使他們比較容易忍受他在目前的狀況下不得已給他們造成的煩惱、難堪。他也爲自己無力再供給家庭的花銷而羞愧和傷心。但他卻揹負着甲蟲殼,他的一片心永遠無法被人理解和接受。正是他的那層甲蟲殼,不僅阻礙了他和他的家人進行交流,也沉重地宣告了一切交流和溝通企圖的失敗;也正是他心底不斷增強的希翼贏得他人理解的渴望,導致了他徹底被拋棄乃至形體收到了毀滅,釀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悲劇。

三、社會的異化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的悲劇不僅僅是他個人的,作者想表明的是在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和現代化社會大工業生產中,存在着許多和格里高爾一樣的人們,忘我的投身於工作,成爲掙錢的機器。人異化成物的奴隸,當人因爲種種原因喪失了工作能力時,就不再爲社會和家人承認,人就無異於物和工作。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卡夫卡便是藉着格里高爾這一人物形象反映出西方社會人性的異化、人無法掌握自身命運、生活在恐懼與孤獨中的生活本質。

卡夫卡所運用的語言是客觀冷漠的,彷彿在給我們講述一個很平常很常見的故事。“一天清晨,格里高爾·薩姆莎從一串不安的夢中醒來時,發現自己在牀上變成一隻碩大的蟲子”,語言平實普通,沒有修飾,暗示着人變成蟲是一個普遍存在於社會的讓人能夠瞬間接納的事實。卡夫卡只是講述,而不對所述的人和事進行評論;他讓人物按客觀邏輯來行動,在自己的行動中顯示出個性和品格,讓讀者直接進入人物意識,通過作者提供的客觀描寫和人物的活動方式來得出自己的結論。小說中多用簡短的句子,質樸自然,語調超然、平淡,並不設置懸念和衝突。如此敘事方式,讓我們相信在社會中人的異化是一個普遍現象,讓我們關注自己是否也發生了異化。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是個荒誕的不可能發生的事件,但卡夫卡在對主人公心理的描寫、身邊人物的反應都顯得十分的逼真。他將荒誕與現實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讓荒誕中透露出現實,而現實中又是虛幻的,這也便是“卡夫卡式”創作的藝術特色。

這就是卡夫卡,他關注的是陌生孤獨、憂鬱痛苦以及個性消失、人性異化的感受。卡夫卡是荒謬的,但是他的荒謬更多地體現出失敗的痛楚而不是滑稽;卡夫卡的作品是一個個寓言,它們大都寓指了我們無法迴避的生存困境。

《變形記》讀後感5

《變形記》並不易讀,說其不易讀是因爲這本書沒有優美的文筆,而且讀起來會覺得有些枯燥。但這本書的內核卻揭示了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異化。

小說其實並不複雜,講的是旅遊推銷員格里高爾有一天一早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大甲蟲,他並沒有非常驚慌,而是擔心自己能不能立即去公司上班,因爲如果不能去上班,就會被開除,沒有工資可拿(從這也或許可以看出資本對人的一種異化)

故事接下來就很荒誕又自然的進展下去,家裏人發現格里高爾變成了大甲蟲,從一開始的照顧慢慢到厭煩。厭煩的原因我猜測主要是因爲格里高爾不能再做出貢獻,不能再爲家人提供金錢。最後文章結尾以格里高爾的死亡,他的父母以及妹妹愉快的外出旅遊爲結局。

這篇小說的故事其實不復雜,而且全文以一種近乎平淡的語言被敘述,但我們或許可以看到卡夫卡向我們揭示出了一種道德異化,如書中的親戚在人變爲非人的情況下,親情又會成爲什麼?我們也可以設想,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依靠什麼來維持的?倘若一個人沒有了人類的軀體,之前的感情還會存在嗎?或許還可以再設想一下,感情道德的本質又是什麼?

這些問題很複雜並且很難去回答,回到《變形記》這本書,卡夫卡無疑是悲觀的,從文中他向我們揭示了感情的本質是金錢,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是用金錢來維繫的。最後文章的結尾,有一個細節,當格里高爾的父母與妹妹外出旅遊時,文中寫到:“當到達目的地時,女兒第一個站起來並舒展她那富有青春魅力的身體時,他們覺得這猶如是對他們新的夢想和良好意願的一種確認。”

當格里高爾的死亡沒有金錢上的價值時,他們很快便選擇了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