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楊絳《我們仨》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1.13W

楊絳《我們仨》讀後感【精彩多篇】

我們仨讀後感 篇一

《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這本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痛定之後,只剩下滿紙洞徹生死的達觀。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認識楊絳緣於錢鍾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爲一種時尚,彷彿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愛好者。由此,也進一步瞭解了錢鍾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瞭解畢竟不同於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同於我們。但是,一直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本書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中,楊絳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爲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爲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爲楊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鬆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裏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裏記錄着生活裏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對於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爲了乾枯的老井。楊絳說:生了獨女錢媛這麼多年,也就牽掛了這麼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髮人送黑髮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着走過了這麼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餘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着孤單的身影,對着寂寞的檯燈嘆息。

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特別是錢瑗先去後,對於楊絳女士這樣不喑廚事,專做學問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起居更是簡單、不容易了。所有經歷過的悲歡離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裏是一種淡定自然,如魚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讀者那裏卻常常禁不住感慨萬千、長嘆不已。

楊絳說: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但是她還是願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爲她的心裏已經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一個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們仨讀後感 篇二

“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你,結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這是錢鍾書曾寫給楊絳先生的一段很美的文字。他們的愛情十分令人羨慕,而最令我感動的還是先生回憶她們一家三口在一起的日子,那本《我們仨》。

先生以夢境的方式絮絮叨叨給我講述那些一件件小事,也許很是平常,但這就是生活。

我們倆老了:先生和鍾書都老了,而先生做了個找不到丈夫的夢,我看到這時略感心酸,但看到鍾書不爲夢中的自己辯護,只安慰先生說那是老人常做的夢,我又覺得先生十分幸福。

我們仨走散了:先生回憶了一家三口相依爲命的那段日子,在媛媛和丈夫相繼離世後,家就變成了“客棧”。

“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這是一次在船上,骨瘦如柴的鍾書問她是否還做夢時,先生的感觸。我覺的先生以一種平淡、樸實的筆調把感情慢慢融入其中,讓人讀起來十分感動,也許是這纔是伉儷情深的愛情。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先生全面地回憶了一家三口與世無爭的日常,從夫妻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有了女兒,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鍾書相繼逝世。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這是先生在痛失至親後難受且迷茫的狀態,透過紙張,我能深深感受到先生那種低落的情緒我,以及那種錐心的疼痛。

文章讀起來笑中有淚,溫馨卻又略感些許沉重,也許,這纔是先生的心,或許可能是一片空白,僅存的,是對我們仨的思念,最深的思念。

他發願說: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於是,他們仨從此團聚,不再死別,亦無生離。

《我們仨》讀後感 篇三

從知道他開始,一直很敬佩錢鍾書先生,他是一個真正置身於知識海洋中的人,是知識的創造者,在生活中卻是最純真的孩童。

從錢先生認識楊先生,於是驚呼所有的愛情都在他們身上體現得如此的淋漓盡致,從娓娓道來的生活裏,更驚訝於他們仨如此的獨立,又如此親密。這本書很好的詮釋了,一個家最溫馨的生活方式,他們心中有自己所要堅持的,他們懂得生活都會有不易,但正因爲他們懂得所以倍加珍惜在一起的那些時光。

他們仨,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命價值的追求,不因是誰的妻,誰的夫,誰的女,而放棄自己的路,也不因爲我是誰的妻,誰的夫,誰的女,而去要求,去依靠,去強求,更沒有,是爲了你好,類似的道德綁架,他們仨,對於家人首先是最最尊重的,尊重你,尊重選擇,然後是毫無條件的支持,相伴。他們會相互牽掛,擔憂,但從不干涉。

這一路走來他們也有許多和我們一樣的困難,挫折和苦痛。婆媳之間,兄弟姐妹間,生活艱苦,社會的動盪,他們所經歷苦難並不少。可對於生活他們總是能苦中作樂,不僅因爲心胸開闊,更因爲他們不曾迷茫,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這是多麼難得呀,終其一身,或許到頭來,都不知道自己在這世間走一遭,做了啥,爲了啥。

不會再有生離,只有死別。他們相互扶持,走過不平常的年代,卻過着屬於自己仨的歲月,只要在一起,何處都是家,靜待歲月,有你,歲月不在孤寂。

只此一生,能遇見,真好。

我們仨讀後感 篇四

我曾做了一個夢,夢裏有我,有鍾書,還有我們的圓圓。夢裏似真似幻,想要脫離這夢境,卻又不知從何而醒。

夢裏鍾書一聲不響地和人走了,說是開會,然而他已上了年紀,又有什麼會要開。興得阿圓最靠得住,三兩下就領着我找到了鍾書暫居之地。這裏驛站密佈,家家卻開得相似。阿圓牽着我走着驛道,叫我小心些走。古道狹長,看不見盡頭,兩旁栽的有柳樹,花絮紛吹,自開自賞。我們走了好久,直到正午烈焰散去,方見一處殘損道路,斷口前有湖,一片幽藍延伸至遠處黑點。湖很廣,稀稀落落置着些小船,有幾隻沒有拴繩,飄得老遠。阿圓左右尋了一陣,指着艘有“311”墜飾的木船叫喊,說就是那隻。我同她踏了進去,果真是鍾書的船。船上空得嚇人,不見衣櫃也沒有簾窗。再去俯身瞧鍾書,瘦了,不過幾天未見,就薄得像一片枯葉,套在肥大的中衣裏。眼鏡沒了,手提包該是也不見了,看着像個落難的災民。我低聲喚他,他動了動,彷彿睜不開眼睛似的,臉上纏着扭曲的淚痕,伸手去探我的身子,阿圓也跪坐下來去理他的發。然而不過短暫相遇,阿圓要回家裏備課,我也必須在天黑前回客棧,這是這兒的規矩。

柳樹綠了又黃,黃了又綠,新枝未盡,枯枝已襲。我在客棧與木船之間穿梭,阿圓也在週末來看望,倒也樂得悠閒,混過了幾個春冬。只一天週末,女婿忽然駕車來了,是來接阿圓的,阿圓說是久病再犯,不過有專家說如今已可根治,只是要住院半年左右。我真心爲圓圓高興,過往這病折騰了她不少。送他們遠走,孤寂了些,我想也無可厚非。唯有一點,自從圓圓住院後,我夜夜泛起了夢魘,夢到阿圓躺在病牀上,與護工聊着天。女婿爲她添了冰箱,放着許多吃食,不過阿圓胃口小,總分一半給護工大媽吃了。應當的確是不嚴重了,阿圓也是這麼認爲的,還想要起來批作業。然而沒有幾周,病情越來越嚴重,翻身也成了難事,我焦急地發慌,講給鍾書聽,鍾書聽的專注,叫我別亂想,老人就愛做這種夢。直至一日又是夢魘,夢中女婿與專家交談,方得知早已無藥可救,能拖一陣是一陣了。阿圓依然不知道。我忙跑去同鍾書講,他這次沒有懷疑我這夢是假的,只是悽然,心中流着淚,他應當也是夢到了。阿圓沒過多久就死了,在睡夢中,走得很安詳。我從未想過我會有白髮人送黑髮人之窘境,其實也說不上,阿圓也早已成了白髮。不過說着也奇怪,阿圓逝後,我再沒犯過夢魘。

於是兩個老人照心不宣地“忘記”阿圓的死。

大約過了幾個月,鍾書發了高熱。

留我一人活在夢裏,“忘記”他們的死。

不知道兩個癡子,會不會忘了吃早飯。我早教訓過他們早飯一定是要吃的,不知道忘記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