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道德經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1.04W

道德經讀後感精品多篇

道德經讀後感 篇一

每個人都想從書本中汲取點什麼,不同層次的人考慮會有所不同。由於這種差異性的原因,我的眼光從當今移開,去古書中找尋。讀點自己不懂得東西,瞭解一些高深的理論,以期提升自己的素質。經朋友的推薦,找到一本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道德經》,試讀之後,雖不甚理解,僅得皮毛,但堅持靜靜看完,零散地記載了些東西。結合現實,生髮些個人的東西,爲我所用。

老子,公元前571年出生於楚國。本姓李,名耳,李聃是他的稱,而老子是人們對他的敬稱。曾做過小官,職位不高。這和傳統的文人沒有太多的不同,後來辭官歸隱,生活平靜,精通修養之術。據說活了200歲,是道教的開山鼻祖,都尊他爲太上老君。他的哲學思想與其他的偉人有太多的不同,我們總說自己缺乏信仰,那麼什麼支撐我們活下去。“道法自然”、“無爲而治”,想探尋一下“道”爲何物。

老子的《道德經》中,說“道”是空虛無形,但不是空無所有。如果從物質層面而言,創萬物的(自然界)是“道”,由自然之道引申到治國之道,再回歸到個人的修身之道,可以說“道”的作用是巨大的。支配一切事物,是一種宇宙萬物存在和發展所依賴的力量。

“道”,是對付應變之術,是法則和智慧,是自然規律。“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言說的,它一落到語言上,人就無法理解其超越形象的內涵。”就大的方面,老子的治國之道是清靜無爲的統治方式,就個人而言,我們該成爲一個有“道”之士。

《道德經》告訴我們,“道”是人類自然和社會的法則。其實讀書學習要遵道,做人做事要遵道。安然,順天道,合人道。生生不息,永恆長存。領悟之後,尋求解脫。心浮氣躁的我們,孔子的“禮”“仁”,有時顯得蒼白。莊子亦如老子一樣,看開了,活得坦然。自然存活的愉悅,我亦滿心期待,於是記之。

《道德經》讀後感 篇二

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看完後雖然覺得不能完全地讀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還是感覺一片坦蕩,覺得此書對我們深有益處。

《道德經》這部著作是老子所寫,但不是介紹老子生平事蹟,而是講道論德,所以叫做《道德經》。《道德經》全書原本分爲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規律。我對《道德經》的理解是無爲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於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於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啓示。

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麼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

老子說“是以聖人出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爲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爲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爲,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爲”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不言的教導;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的萬物又不據爲自己所有;爲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爲卻不認爲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爲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

無爲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爲,那麼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定。如今社會物慾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慾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爲,那麼我們也將活得更輕鬆、更快樂。

道德經讀後感 篇三

縱觀幾千年來各家對道德經的瞭解可謂是百花奇放,從修身到治國,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種種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過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現象學上,我對老子的道的解釋用一句話來概括:靜是相對的,動是絕對的。這即是道。

對道的瞭解首先不執着於道這個名字,老子起這個道也是不得已而爲之,我能夠打個比如:就我們生活的地球來說,人從現象去看地球它是靜止,所以說是相對的,但是地球又是從白晝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變化,所以說地球又是運動着的,循環不息,而且也是絕對的。有了這個絕對的動之後,地球展示給我們面前的並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運動而是展示在我們面前是靜,而這種靜是人客觀所發覺不到的。我能夠用風來比喻,風吹到你的臉上你覺得一絲的涼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看似無其實有,由於你不曉得它什麼時分吹過來,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觀,而從人的角度上,要到達這種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這種修行是要讓人理解萬物變化開端,老子說過人的道就如嬰兒的一樣,人從生命降生開端,運動曾經存在了,而這種運動不斷到人死爲止,而老子的道並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對一個絕對運動着的生命要做到像風一樣的靜靜的運動着,只要做到靜你才幹到達這個道,而我說的這個靜不是絕對的靜,而是運動着的靜,老子的水就是一個最好的比喻,水是運動着的,而這種運動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飾!

對如今所謂的唯心唯物強加給道是不適宜,由於道曾經包括了一切現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道德經》讀後感 篇四

9月27日,在學校會議室聽取了尼爾基一中範永勝老師針對《道德經》的視頻講座,受益匪淺。正如範老師所說,大道,可以說出來,就不是恆常的大道了,許多道理是用心去領會的,也就是同一本經典不同的人理解起來是不一樣的,下面我就針對本次視頻學習,淺談兩點體會。

一、“無”與“有”。

第一章中有這樣的內容:“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其中提到了“有”與“無”,按我們正常理解有與無應該是一對反義詞,但這裏所說的“無”是指的大道,而“有”則是由道而產生的萬物。這可以用一句成語來解釋“無中生有”,也就是先“無”然後才能“有”,同時也闡明瞭從無到有的自然規律。“無”還是一種境界,一種虛無的境界,一種無法描繪的廣闊,所以有“虛懷若谷”的成語。說到這裏範老師講了一個小故事,給我的印象很深刻。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青年覺得自己很有學問“恃才放曠”。他想拜當時的一位聖賢爲師,卻不肯放下姿態。聖賢爲其倒茶,已經溢出來了還在倒。青年人提醒“已經滿了。”聖賢接過話茬:“你都已經滿了,我還能教給你什麼呢?”生活中,往往越淺薄的人越覺得自己了不起,而越淵博的人越覺得自己需要充實。所以我國

自古就有“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名句,還有“欲速則不達”、“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陰”的至理名言。從“有”和“無”的辯證關係中使我懂得,放下姿態,心胸開闊纔是爲人之“道”。

二、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句話13個字道出了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人離不開生活的地球,地球離不開其運轉的宇宙,而宇宙是有運行規律的,這種規律是自然的,不是隨意改變的。我個人理解所謂“道法自然”,就是尊重事物的發展規律,不刻意地去改變。尊重客觀比主觀武斷更有說服力。老子的學說主張“無爲而治”,這裏的“無爲”不是不做爲,而應該是勸誡統治者順應天道、民心。這種理論同樣適用於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作爲老師,當我們面對學生時,是不是也應該尊重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尊重每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應以我們的主觀認識去改變學生、塑造學生。讓學生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自己的生命歷程,用自己的體驗去開啓自己的心智,我們只是學生成長曆程中的引領者,而不是指路人,我們沒有權力讓任何人按我們指定的路前進。

《道德經》作爲我國第一部哲學著作,其中蘊含的道理很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學習。就我個人而言,很願意深入地去解讀《道德經》,它將成爲我工作、生活中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