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道德經》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2.24W

《道德經》讀後感【多篇】

《道德經》讀後感 篇一

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十分快,備受矚目,中國文化也一向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道德經》就是我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書。《道德經》中包含着我們中國人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們的思想和行爲。

《道德經》裏面蘊含的資料也在塑造着中國人的行爲方式。《論語》裏面講“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我不想要的東西,也不要硬塞給別人,這是從反面來論證你應當怎樣對待別人,是一種“防禦性”的方式。另外《孟子》裏面講“惟仁者爲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意思是當你身居高位,或者處於優勢地位時,要包容比你差的人,構成一種和諧的氛圍,不要讓人對你恨之入骨,這是中國人的行爲方式。

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強調要建設一個學習型社會,從《論語》到《孟子》,我們看到了一個人應當怎樣學習。中華經典中《道德經》的作者就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以往老子的出生地是一個謎,爲了解決這個謎1990年以來繼清代所以前賢做了很多艱苦細緻的工作,才得知老子出生在今渦陽縣閘北鎮太清宮的流星原址。兩千多年以來,在老子故里渦陽人民心田裏,長期浸潤着老子光輝的智慧和思想。老子對於人類的貢獻,在於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老子思想是中國人揭示自然界奧祕的一種嘗試,在中國哲學史上,老子第一個系統提出了“道”,這個“道”來源於自然,以“無”爲本,以“有”爲用,以“反始守柔”爲處事之方。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與無”成爲《老子》五千言的綱領。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尼采曾評論《老子》一書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是能夠闡說的,可是並非完全等同於渾然一體,永恆存在,運動不息的大道。無,稱天地的初始;有,稱萬物的本原。所以,從常無中,將以觀察道的微妙;從常有中,將以觀察道的端倪。這無,有二者,同出於道而又玄妙,正是天地萬物變化的總源頭。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爲天地不爲自我而生,所以能夠長久。所以,聖人把自身置於衆人之後,卻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佔先;把自身置於度外,卻能保存自我。不正是由於他不自私嗎?反而能夠成就自我,所以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樣我們才能從《道德經》中汲取營養。

道德經讀後感 篇二

輕輕翻開《道德經》的扉頁,我彷如夢迴春秋……

函谷忽見騎牛像,心中方明是老聃。

若無一部一言道德天荒破,世事幾多盡渾沌?

那令人驚歎的五千言,是一位智者思考的結晶;是一位隱士對後世的囑託;亦是歷史沉澱下來的哲學的成果!

說到《道德經》,中外很多人都曾給其寫過書評。譬如魯迅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再比如說盧川芳郎,他認爲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而作爲讀者的我,更加切身的感受到,八十一章、五千字的《道德經》,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以說,它是一部曠世奇書!

它森羅萬象,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智慧。但是,其中給我思考最多的,還是“上善若水”。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致堅。”“上善若水”,僅此一句話,便叫人體會到了水的意境、善與德的境界。

的確,“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歷來是中華美德的一種概括。低調,不爭,適應,柔韌,恰似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因此,何謂“道”?“水”即是!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萬物生長,皆賴於水。水有如此之功,卻並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她,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衆生而德行謙卑。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事事計。人進我退,彼擠我溢,能屈能伸。她,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裏而成杯之形狀,倒碗裏而成碗之形狀,倒鍋裏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儘管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但她卻蘊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再回過頭來,品味老子對於水的看法。

在老子看來,天下最大的善性莫若水,水不僅是衡量個人道德品質的標準與處世修養的尺度,同時更體現出一種順其自然而與世無爭的人生心態。上善若水,老子認爲水是天地之間最有善德的事物。水柔弱而不爭,養育萬物,無所不容,無所不用而澤被萬物;水行天道,順自然,處卑下而不亢,始終如一而勇往直前。

老子以水喻道;以水喻德;以水喻政。以水喻道,說的是道的雄渾而不張揚;以水喻德,說的是侯王的虛懷若谷心懷天下;以水喻政,說的是以百姓心爲心的無爲而治。不得不說,老子思想的哲學體系是嚴密的。因爲侯王心中有道,就會有德,而後就能依照心中的道與德爲政,而達到無爲而治的高境界了。道,德,政,此三者,是統一的,特點也是相似的,老子找了個最爲貼近的喻體,那便是水了。

道如水,德如水,政如水,一國便達到了長治久安的最高境界。水,純淨、透明、如此簡單。其實,往往,最簡單的東西卻是最好的。它以無招勝有招,以不變應萬變。這也是寫老子所倡導的無爲,是順應民心的無所作爲,是一種簡單的爲政之道,也是一種最高境界的治世之道。

老子說水,他說恆道像水,玄德像水,聖王治國也應當像水。我說,純淨如水,會收穫一份純美的結果;穿過世俗的紛繁,會回到最初的純淨。我想,這就是老子“上善若水”的處世哲學在如今的現實意義吧!

“上善若水”堪稱我們的座右銘!

一句“上善若水”,使《道德經》更多了幾分玄妙外的靈動。水映《道德經》,萬古英靈智慧開。俯覽人間多少事,至今思聖人,函谷關口,一片紫氣東來!

《道德經》讀後感 篇三

其實一直不知道到底要讀什麼書,還是回姥姥家看到小妹讀《道德經》就捧起它看了一下,也就是這樣我開始讀起了《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是東方文化的代表,是中國哲學的主根。短短的文字,卻如同迷宮一樣,玄達數千年,被世人視爲稀世珍寶。老子僅憑一雙犀利的眼睛就看穿了人間的種種是非,他嚮往的是安寧恬適的生活方式,他想避開現實中的種種煩惱和憂愁,去追尋自己心靈之中的自由。而這種超脫的生活方式,給世人以啓迪,令人心馳神往。這是老子的智慧所在也是他做人的一種選擇。

老子做人的態度,總是與一個字相關,這就是“道”!“道”是什麼?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意思是,到可以派生出萬事萬物,但是“道”又是不可見的,他依照自己的方式而存在着。由此引申而來做人之道也是不可見的,但卻直接決定一個人的品格,決定一個人做什麼樣的事情。因爲無論你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情,一定要認真地想一想老子所說的“道”,認真地思一下這之中的道理,並且將這與自己的人生髮展結合在一起,考慮自己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是糾結於世間的是非,還是尋找一種可以使自己身心放鬆方式過屬於自己的生活,那種生活是你自己想要的,是可以使你全身心投入的。

那句“好武力者,志不可得”讓人看起來就覺得很贊同。在老子看來兵器是戰爭的禍端,不管是正義之戰還是非正義之戰,結果都是會有人員傷亡,而這些都是凶事,都會有人員傷亡。正是因爲這一點老子有兵器是不祥之物的言論。老子不贊成用武力解決問題,武力只會帶來不好的結果,國與國之間動用武力就會死人無數,血流成河;個人與個人之間動用武力,就會激化矛盾,損傷性命。由此可見,我們與人相處,應儘量避免與人動用武力,因爲一旦動用了武力總會有一方受傷,而另一方也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所以做人做事能不用武力解決就不要用武力解決,否則害人害己。

“以人爲先,以己爲後”聖人明白自然之道滿招損而謙受益,所以絕不自滿自驕而是自謙益人。他們不會爲自己而積蓄,所有的積蓄都會盡量幫助別人,正是由於他們自謙益人所以他們就會受益,反而會得到更多。其實“以人爲先,以己爲後”對於我們來說並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損失,我們幫助了別人,收穫了以人爲先的快樂,與此同時我們自身也沒有太大的損失,這樣算來我們還收穫了兩份快樂,但沒有損失什麼,還多得到了一處益處。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人士爲別人而生存的。”這是一種最簡單的,最樸素的責任感,人如果沒有了責任感對任何事情都不是特別上心,那這個人便失掉了人性和良心。

這本書讀了一點還沒有全讀完,選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挑着看的,寫了一些東西,有的是書中的內容,加上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就這樣寫完了。

《道德經》讀後感 篇四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瑰寶,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候跟着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候還不知道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說是什麼意思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鉅作,雖然還是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自己的感想。

《道德經》提倡清心寡慾、無爲而治。 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裏面找到自己的人生準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纔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纔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鑑,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爲而無不爲”,老子的無爲思想並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爲,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爲,而有作爲。只有“不妄爲”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爲,也就是說“不妄爲”是有所作爲的保證。什麼是“有爲”呢? 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幹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爲”。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於靜心、淨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淨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淨心是盡心幹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絃,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紮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的創新能力。實是佩服佩服!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照應前文,昇華主題,把作者自己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感動和惆悵,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道德經》讀後感 篇五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生成了萬物,德養育了萬物,萬物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環境使萬物生長起來。因此,萬物沒有不尊敬道而重視德的。道之所以受到尊敬,德之所以受到重視,就在於它不加干涉而順其自然。所以,道生成了萬物,德養育了萬物;使萬物生長髮育,使萬物成熟結果,使萬物得到撫養和保護。(它)產生了萬物卻不據爲已有,養育了萬物卻不自恃其功,導引了萬物而不做萬物的主宰。這纔是極大極深遠的“德”啊。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諡伯陽,出生於周朝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爲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爲而治、不言之教、物極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著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大道生成了萬物,但是不把萬物據爲已有;撫育了萬物,但是不自恃有功;引導了萬物,但是不強加干涉,不以萬物的主宰自居。大道深厚無私,是人類行事的楷模。人們追求禮尚往來,並以此作爲我們行動的指南,這其實是不合乎大道的,也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大道遵循自然,無慾無求,即便在付出的時候也從沒想過要得到回報。大道沒有分別之心,所以也就沒有付出和回報的分別了。當大道付出了很多卻得不到回報的時候,它也不會感到煩惱和怨恨。人類卻不同,一旦我們的付出多於回報,或是慾望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就會感到煩惱和怨恨,有的人甚至還會做出極端的事情來,這樣不但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別人。

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人都無法躲避別人有意或無意的傷害。如果我們因爲怨恨曾傷害過我們的一個人而怨恨起整個社會來,就會變得憤世嫉俗、心胸狹窄起來。以充滿仇恨的眼睛看社會,勢必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力,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誰能保證從未傷害過人呢?既然我們也曾傷害過別人,又怎能奢望不被別人有意或無意地傷害呢?因此,當我們的付出和回報不能劃等號時,就一定要冷靜地看待得與失,不要因爲得不到足夠的回報而心生怨恨。老子在這一章中,闡述了只知付出不求回報的思想,這一處世哲學充滿了智慧,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有益的教導。

道德經讀後感 篇六

地球上萬物的生長髮育,自然界草木的榮枯,潮起潮落,晝夜的交替;動物界的弱肉強食;人類的演變,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道”。

什麼是“道”?自從學了老子的《道德經》以後,我明白了“道”。原來,“道”就是規律。

春天小草發芽了,到了冬天就會枯萎,而它卻把種子悄悄地撒落在土地裏,靜靜地等待來年的再次萌芽;潮水因爲地殼的運動而漲落;白天晝夜因爲地球的轉動而規律的更替……

世間萬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規律不停地循環變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規律。在七十八章中有這樣二句: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啊!水看起來是最柔弱的東西。如果你正確的利用它,它就會給人類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擊它,你還不一定能勝利。人們說的“洪魔’’就是它。

一點點的雨露彙集成了小溪,小溪匯成江河,江河彙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爲它的謙遜和自強不息變得強大了。水,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無所不能克。天下沒有什麼能代替它。

《道德經》裏還講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它讓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變得強大。

俗話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將不斷地用這句話警醒自己。

道德經讀後感 篇七

看到新華網發的這尊老子金像,我激動萬分!因爲我從三歲起就背誦《老子道德經》了。如今我對這本書還是情有獨鍾、愛不釋手。

我一個小小的女孩兒,爲什麼喜歡洋洋五千字的道德經呢?因爲背經誦典,就可以“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爲友”;還因爲“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與高人爲伍,你能登上巔峯”。老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兩千五百年前,他寫下了道德經。這本書是人類智慧的源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無論是什麼人,都可以學習,都可以受益。連魯迅和愛因斯坦都喜歡道德經呢!這本書裏有許多經典名句,經常縈繞在我的耳邊,激勵我不斷前進。

記得我剛上國小的時候,有一次數學考試,我一看卷子,高興得幾乎跳起來!哈哈!太簡單了,我準能得一百分!於是,我急急忙忙地答完,也不檢查,就得意洋洋地交了卷子。還暗暗地嘲笑同學像蝸牛一樣慢。第二天老師說:“大家考得很好,劉愷溪100分……”我伸着長長的脖子,瞪着圓溜溜的大眼睛,着急地盼着喊我的名字……徐嘉88分!我的心一下子跳到了嗓子眼兒,嚇得目瞪口呆!我蒙了!這時,我感到老子爺爺貼着我的耳朵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我頓時明白了:要從頭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

從那以後,我刻苦地學好每一門功課,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三年多下來,我取得了累累碩果:我年年都被評爲校、區三好學生,在學校、區、市和全國共得了四十多個獎項和證書,其中有作文全國一等和二等獎,英語青島市金獎,DV市一等獎,鋼琴市銀獎並考出了八級……我打心眼兒裏感謝老子爺爺!感謝《老子道德經》!是他老人家領着我,是道德經撫育着我,走過了一年又一年,使我懂得了很多很多……使我變得知書達理,心胸開闊,聰慧堅強!

我多麼想天天拉着老子爺爺的手,騎着青牛,背誦着他的經典著作,和億萬個“國學熱”們一直走啊走,攀啊攀,登上光輝的頂點……

《道德經》讀後感 篇八

“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爲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每每讀到這裏,我的心中總會涌起一種複雜的情感。慶幸?惋惜?我不得而知。

千里之行

國小的第一堂課,老師問道:“你長大了想當什麼?”

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爺爺也問我:“今天是你上學的第一天,你想好以後要做什麼了嗎?”

白衣天使、杏壇園丁、辛勤科者……一個個自豪的身影在我腦海中轉換,讓我時常改變想法。而要實現這種。種想法,對於當時的我來說,又顯得過於遙遠。我想不出答案。

每個孩子大概都會在童年夢想着自己長大後成爲這樣那樣的“家”,然而,當這些孩子長大之後,又有多少人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願望呢?

少之又少。

見我沉默了一路,爺爺慈祥地笑了。“你看那要旅行千里的人,哪一個不是從腳下第一步的跨出開始?人的一生,不就像這千里之行,看似漫長,總也要從邁出第一步開始。無論你想要長大後做什麼,都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從現在開始,打好基礎。”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我懵懂地點點頭。爺爺的話,語重心長。

持執盈滿

常憶兒時夏夜,天氣炎熱,又被蚊蟲叮咬,睡不着覺時,便纏着正在書桌前看書的爸爸,要他給我講個童話故事才肯入睡。

那天,爸爸放下那本薄薄的卻被看了許久的《老子》,起身到我的牀前開始講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阿拉伯的一個山洞裏埋着一大堆被封印起來的寶藏。有一個人聽說了這件事,便決定要找到寶藏,並將所有寶藏據爲己有。他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藏寶的山洞。在山洞裏,這個人找到了一個寶瓶。寶瓶上貼着一張紙條,上面寫着‘打開瓶蓋,裏面就會冒出金沙。請在取到足量金沙後把蓋子蓋上。’”

“尋寶人欣喜若狂,打開了瓶蓋,果然是寶物。一開蓋,金沙就像禮花炮一樣飛射出來,黃金閃亮,就像是在做夢一樣。”

“‘我要發大財啦!’這個人手忙腳亂,用袋子裝,用帽子接,用衣服兜,用雙手捧,甚至鞋襪裏也盛滿了金子。寶瓶裏的金沙像涌泉噴涌而出,越噴越多。漸漸地這人沒東西裝了,金沙從他手上溢出……溢出……溢出,但他還是一動不動地,跪在地上捧着手接。他太過高興,過於瘋狂,過於癡迷,只顧着欣賞金沙狂涌的美景,想象着獨佔所有財物的情景,而忘了瓶上的告誡:‘請在取到所有金沙後把蓋子蓋上。’最後,他被埋葬在厚厚的金子堆裏。”

“孩子,你要知道,當你擁有了不能再多的東西時,不如適時的停止擁有。如果仍然不知滿足,放縱自己的慾望,無休無止地追求那些對於你來說過多的東西,那麼你最終會受到私慾的毒害。”

我伴着父親的輕語朦朧入夢,夏夜的風輕輕撫過那本還未合攏的書扉,月光淡淡,映在“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這句話上,彷彿在訴說着一個個未曾適可而止的悲劇故事。

寵辱得失

中學時代,我的成績十分優異,曾是班上公認的“學霸”之一。考試名列前茅,老師對我青睞有加,同學們也十分樂意與我交朋友。漸漸地,我有了一種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到後來便發展成驕矜之情。一次月考,分數不盡人意,我擔心會失去人前人後的顏面,立志下次的期會考試一定要翻身。在中期考試中,我卻更加慌亂,不但沒有翻身,反而退步。中期家長會開完,看見媽媽走出教室,我趕緊躲得遠遠的,以免被瞧見又招來一頓訓斥。家長們都散盡,同學們陸續回教室,我才坐到座位上。

我的座位,一張紙,分外熟悉的筆跡。

“寵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我盯着這張紙,反省良久。

古人詩云:“世事如庭前花,花開也有花落,又如天邊雲,雲舒也有云卷。”若是面對得失,斤斤計較,瞻前顧後,猶豫不決,那麼再拿手的事恐怕也做不好,若是有着“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心境,心態平靜,淡泊自然,有些事反倒水到渠成。不患不得,亦不患得而復失,這是一種自然、曠達、超然的人生態度。

我·《道德經》·家

年年歲歲,我在父親的慈愛,母親的溫柔下長大,家中那本承載者厚厚情意的薄薄典籍,早已發黃褪色,但當我再次翻開它,一行行文字便立即化爲家中長輩從前的諄諄教誨,幕幕鮮活,恍如昨日,從未褪色。書頁翻動,纖塵輕舞,書香撲面,我在這充滿書香的家中長大,伴着書香,向天際遠航。

《道德經》讀後感 篇九

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看完後雖然覺得不能完全地讀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還是感覺一片坦蕩,覺得此書對我們深有益處。

《道德經》這部著作是老子所寫,但不是介紹老子生平事蹟,而是講道論德,所以叫做《道德經》。《道德經》全書原本分爲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規律。我對《道德經》的理解是無爲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於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於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啓示。

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麼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

老子說“是以聖人出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爲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爲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爲,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爲”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不言的教導;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的萬物又不據爲自己所有;爲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爲卻不認爲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爲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

無爲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爲,那麼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定。如今社會物慾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慾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爲,那麼我們也將活得更輕鬆、更快樂。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道理還得我們親自閱讀才能理會,《道德經》是一部值得永遠學習,永遠研究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