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登飛來峯》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24W

《登飛來峯》讀後感精品多篇

《登飛來峯》讀後感 篇一

青年壯志不言愁,誰都曾很有理想和抱負。每個人年輕時都懷有五彩繽紛的夢,立志要像雄鷹一樣在天空自由翱翔。多少豪言壯志,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憑的是一腔熱血和滿腹的豪情。

夢,總有一天會醒,不敢睜開眼睛看殘酷的現實

很害怕回首往事,更不願看到以前的'人事,曾經的理想現在早已遺忘。常常捫心自問:我真的已經沒有理想了嗎?

曾經很喜歡一首歌: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像朵永不凋零的花,陪我經過那風吹雨打啊,看世事無常,看滄桑變化。

那首歌我已經許久不唱了,我反覆欺騙着自己,其實無所謂理想,也許能快樂地活着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時間會變,人也會變。當我長大了,才陡然發現,事實並不如我所想的那樣簡單。多少人也曾有過雄心壯志,豪言壯語,但最後又有多少人功成名就?無可奈何無能爲力的事多了,慢慢也就變得麻木了。

我不知道王安石一生經歷多少,但我想雖然歲月的沉澱,王安石是越來越不快樂。想必在齒搖發落之際,他興許能突然想起自己年輕時曾有過這樣的熱情,那又能怎樣呢,一笑而過吧。

《登飛來峯》讀後感 篇二

登上山頂,看着高高的山峯,我想,這就是登山的'高原吧!

坐了一天的車,終於到達了山頂。山上綠樹成蔭,鳥兒歡歌,空氣清新,讓人神清氣爽。在這個風景秀麗的城市,我感覺我是個登山的好孩子。我站在山頂上,俯視着這片大草地,心情頓時激盪起來。

我們一路往山下走,來到一個平緩的山坡上。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麼美麗的風景。在平緩的山坡上,風吹着樹葉,發出沙沙的響聲,好像在向我訴說這裏的景色,這裏的空氣十分新鮮。

我坐在纜車上,看到了許多的高山,這裏的山坡有好多好多,有山之間的距離,有海之間的距離,有人羣,還有人羣,我們都不由得讚歎了幾聲,彷彿我們就是這麼一羣人。

我們在這裏吃了午飯,就開始向山頂爬去。在爬山的過程中,有的同學爬得很快,有的同學則彎着腰,背上揹包,還不停地喘氣,但是爲了我們的身體,爲了我們的精神,爲了我們的安全,同學們不顧一切地向上爬。

在半山腰,我們就要登上山頂。此時,我感覺到我們一路的歡聲笑語。

登上山頂,俯視山下的風景,我感覺就像是在一幅畫裏一樣。山下有一片樹林,它是那麼的茂盛。一陣風吹來,那樹枝發出“沙沙沙”的響聲,彷彿在向我們招手問好,這裏的空氣真新鮮。

我們在山頂休息了一會兒,就繼續向山頂爬去。爬着爬着,我看到路上有許多的樹木,它們的葉子變成了一把把小扇子,風一來,它就“扇”着扇子,讓我們感覺像在給我們扇風。

我們在山頂休息了一會兒,就繼續向上爬去。這時,有人在樹下喊:“累死了,累死了!”原來,這是一場夢。

這次登山讓我感受到了登山的高雅,登山的快樂,登山的刺激。

《登飛來峯》讀後感 篇三

王安石是封建社會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詩人和散文大師。他在北宋文壇上有傑出的地位。他的詩繼承了杜甫、韓愈的傳統,善於翻新出奇,它有獨創性,無論是思想內容或是藝術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飛來峯在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現在的浙江寧波)做知縣,任滿以後回江西臨川故鄉,路過杭州的時候,寫了這首詩。這一年王安石三十歲。

第一句“飛來峯上千尋塔”,八尺是一尋,千尋塔是極言塔高。第二句“聞說雞鳴見日升”的“聞說”,就是“聽說”。作者說:我登上飛來峯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升起。第三、四句寫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層,站得高自然看得遠,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覽無餘,不怕浮雲把視線遮住。 “自緣身在最高層”的“緣”,當“因爲”、“由於”講。我們不要小看這首登高遊覽的小詩,它體現了詩人的理想和抱負。

雞鳴看日出是很壯麗的景緻。今天我們還把太陽比革命領袖,把陽光普照大地象徵革命的輝煌勝利。在北宋仁宗時候,國家表面上平安無事,實際上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銳起來了。王安石作爲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懷着要求變革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嶺塔頂,就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對這種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對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雲遮望眼”這句看去很淺近,其實是用了典故。西漢的人曾把浮雲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矇蔽(陸賈;《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寫過兩句詩:“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見《登金陵鳳凰臺》)意思說自己離開長安是由於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雲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爲我站得最高。這是多麼有氣魄的豪邁聲音!後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時候做了宰相,任憑舊黨怎麼反對,他始終堅持貫徹執行新法。

他這種堅決果斷的意志,早在這首詩裏就流露出來了。我們認爲,這首詩和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的。

這首絕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時的作品。前兩句寫飛來峯塔的形象,後兩句寫登飛來峯塔的感想。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峯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峯那聳雲天的氣勢吧!

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遊蕩的雲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乍聽起來,是在談論觀賞風光的體會;可一尋味,便會從中領悟到一條人生哲理: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在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讀者,這是引人向上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