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烏合之衆》讀後感(通用多篇

讀後感5.1K

《烏合之衆》讀後感(通用多篇

《烏合之衆》讀後感1

《烏合之衆》的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是法國人,說到法國是繞不過去革命的,全書的觀察基點就建立在大革命之後的過渡時代,羣體的意志逐漸進入國家政治生活,慢慢成爲統治階層,這個背景也讓羣體心理學變得更值得被研究。

心理學定義中的羣體,最顯著的特徵是個體的消失,羣體中個體的思想何感情會全部朝着一個方面邁進,這使羣體具有無人可擋的巨大力量。由於受到更爲強大的無意識因素影響,羣體存在幾種基本特徵:一是衝動、易變和急躁,原因在於羣體中個體缺少了對刺激反應的加工能力,社會對個體的約束在羣體的庇護下消失了;二是易受暗示和輕信,從這個角度看,歷史也變得不可信了;三是感情的誇大和簡單化;四是偏狹、裝橫和保守,自大但有渴望被奴役;五是羣體的道德水平無論是低下還是高尚,都十分極端。此外,羣體沒有理性的推理能力,只是把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攪在一起,但有豐富的想象力,容易受到暗示的影響。

羣體的基本特徵讓他們的一切信念都具有宗教形式,被某個羣體擁戴的領袖,在這個羣體看來就是真正的神。因此,成爲羣體的領袖,首先要通過個人魅力或者社會地位、財富獲取聲望,用堅信的意志不斷成功保住聲望,再通過斷言、重複、傳染三類手段驅動羣體。但這種驅動往往不會長久,因爲羣體觀念雖然呈現了表面的多變性,但內核頑固,產生漫長,改變困難,領袖一旦與羣體的普遍信念和情感背道而馳,便不會持久。

羣體觀念主要受到積蓄因素和即時因素的決定,前者是深層次因素。積蓄因素有種族、傳統、時間、政治和社會制度、制度和教育,其中種族是最強大的因素;即時因素包括形象、詞語和套話,幻覺,經驗的無用和理性的缺位。

全書最後對犯罪羣體、陪審團羣體、選民羣體、議會羣體四個涵蓋來自各種特點、職業、智力水平的個體的異質性羣體進行了分析,並重點就文明進化的共同階段進行了總結:文明誕生之初,一羣來自四面八方的個體聚集在一起,自然形成的法律結成整體的唯一紐帶,漫長的時間和一致的環境造就了一個種族,種族獲得某種理想般的基本觀念,一種包含制度、信念和藝術的文明圍繞這個理想開始誕生,但當文明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是不可避免的破壞,作爲民族支持的理想開始衰弱,宗教、政治和社會結構開始動搖,人羣最終變成了缺乏團結一致的個體,文明只徒有其表,國家開始發揮引人注目的影響,等到所有文明的積累消耗殆盡,烏合之衆開始執行歷史使命,革命開始,摧毀文明,終結信念。這是民族的生命循環過程,因此,書中說,沒有傳統,文明是不可能的,沒有對傳統的破壞,進步是不可能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以羣體爲支點,看社會和文明的歷程,這無疑是一個有趣的角度,但書中的觀點毫無疑問和社會主義是不一致的。全書總結下來,雖然也承認羣體或羣衆是歷史的推動者,但一個是毀滅一個是創造。這點值得商榷。另外,書中流露出的對女性心理和智力的歧視,讓人無法苟同。

《烏合之衆》讀後感2

《烏合之衆》這本書是我學習社會心理學接觸的第一本心理學著作,看完之後我對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有了近乎兩極化的印象,一方面我被他對羣體行爲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對羣體心理細膩的刻畫所折服,另一方面我卻也對他過分宣揚個人英雄主義以及強烈的種族歧視而感到不可理喻。《烏合之衆》是一部美麗與醜惡共存的作品,接下來我將根據我的理解對這部作品做一些解讀。

1、羣體心理的確存在

我們總認爲自己能夠隨時保持自我,所以一直忽視了羣體心理學的存在,但實際上羣體心理學不光存在而且對我們的生活還有着巨大的影響。勒龐在《烏合之衆》中提出:當個人融入一個集體後,他的行爲軌跡和思維方式將趨向於羣體共性,人們開始放棄了自我思考而是開始聽從一些指令,接受一些的暗示,容易被煽動,行爲上也開始表現得順從羣體意志。

2、羣體心理的產生原因

一旦個體混跡於羣體當中,在喪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後,他們對事物批判的標準便變成了一些簡單的外在標尺,例如身處羣體的人們總是覺得自己所在的陣營人越多其在倫理道德上佔的優勢就越大。勒龐在書中提到這種錯覺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與更多的同伴呆在一起既是對他人判斷的一種依賴,也是即使自己犯錯但因爲人多逃避處罰的可能性就越大這種心態在作祟。

3、羣體心理的愚蠢

歷史上最能反映羣體心理愚蠢的案例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發生的對猶太人的種族清洗。希特勒在當上德國總理後在全國範圍內大肆宣揚熱爾曼民族的高貴以及猶太民族的低劣,並將德國一戰的失利也歸咎於猶太人,將猶太人塑造成了一幅魔鬼的形象。按常理而論,他的這些言論是如此的低俗和幼稚,一個成年人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他這番言論背後其實是想要掠奪猶太人手中的財富,可就是號稱嚴謹的德國人卻對猶太低劣論狂熱地追捧,據不完全統計二戰中死在種族清除中的猶太人達600餘萬,這個就是羣體的愚昧。

對於書中所提到的不同民族在羣體心理中的不同反應我沒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但在道德上對於這種種族歧視我不能苟同。整本書讀下來我對“人多力量大”這句話有了更爲深刻的認識,但在瞭解了羣體劣根性的同時我也更加明白了合作在我們生活中的可貴。

《烏合之衆》讀後感3

《烏合之衆》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95年。本書描寫了羣體心理、羣體的觀念與信念、不同羣體的分類及特性,其中有意思的是分析了社會教育問題和羣體領袖及其演講。

一羣具有什麼樣特性的人才能定義爲羣體,是首先要討論的問題。他們也許是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或者屬於某個階層,亦或是有着共同的政治立場,什麼樣的一羣人不是羣體呢,一個廣場上的人,一個國家的人,因爲你沒法用一個共同的心理特性去描述他們。

羣體的特性是衝動的,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惡的,他們對複雜的事情無法處理,哪怕他們是一羣大學生,平時理性和富有知識,成爲一個羣體後,對複雜問題也是無法處理的,對羣體的任務是越簡單越好。

本書討論的教育問題,放到現在同樣是問題,一百多年了仍未解決。社會生產發展提高了基礎教育,但基礎教育的目的和社會就業的不穩定,讓年輕人羣體的就業目標變成了公務崗位,又由於崗位的稀缺性,造成了大量的年輕人無法成爲公務員,他們接受了公務員式的教育,卻無法獲得相應崗位。巨大的失落感,讓年輕羣體無所適從。前段時間看到消息,教育撥款傾向中職教育,好的中專學校錄取分數接近本科,希望以後的孩子,能夠從工科學校學到更專業技能,走出美好的未來。

本書講解了如何成爲一個領袖,羣體領袖具有什麼樣的特質。羣體領袖一定要有威望,他在羣體的中演講,憑藉自己的威望就可以讓羣體安靜,演講稿也不需要有什麼具體的數據和理論支撐,他的演講只需要斷言,並把斷言不停的重複,將自己的情緒傳染給羣體。這樣的觀點就會深入人心,哪怕你回家後發現他講的就是一坨狗屎,但是身在羣體之中你一定會對此深信不疑。

這本書我剛讀完了第一遍,全憑印象寫的讀後感,其中偏見和誤讀望指正。

《烏合之衆》讀後感4

讀勒龐在一個世紀前寫的這本《烏合之衆》,就像是在讀一本二十世紀的人類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見,察覺了羣體——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元——的各種特點及影響,並預見到,羣體在一個愈加明主的社會中必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龐該是個種族主義者。恕我可能對西方大衆文化批判無知,但縱覽全本書,“種族”這個詞出現得最多次。勒龐認爲:種族是決定人類行爲最深層的因素。正是種族保留下來的“生理解剖學的”因素,決定了人類的無意識動機,而無意識動機又是羣體行爲的動因。所以,即使羣體一律的無知、多變、衝動……但表現出來的方式又因種族而有所不同。

勒龐應該也是個精英主義者。在書中,他毫不掩飾對安德魯撒克遜民族的崇拜,深爲認同後者個人主義的民族特性。而他卻多次地將法國大革命歸結於本民族羣體意識的主導,失望之情可見一斑。

看書時不時被他武斷、不加推導的結論所煩,認爲其要是放在當代,可能連出版的機會都沒有,或是很快就銷聲匿跡。然而,這本書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後,還能被人所關注,被許多社會學家尊爲“研究社會心理影響力最大的一本書”,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依本人拙見,還應歸功其對於未來強大的預見能力。二十世紀世界的兩次大戰,不都是羣體行爲被誘導出、傳染、放大後的結果嗎?在看我們中國解放後的那場浩劫,不也是一場羣體的狂歡嗎?儘管勒龐的論證缺乏依據,但他仍能不無預見力地指出:“那些領袖們,杜撰一個模棱兩可的詞彙,描述一個偉大的圖景,鼓動羣體……而這些新東西不過是過去的專制換了張面孔……”正是羣體最深層的無意識動機的穩定,人類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覆過去——看看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和封建社會有什麼區別?

就寫這些吧,大多數感想還是要邊看書邊才能蹦出來的。最後勉勵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

《烏合之衆》讀後感5

《烏合之衆》是研究社會心理學的經典之作,早有耳聞,細讀起來,頗爲震驚,覺得應該早點。

“烏合之衆”並不是一個正面的詞彙,聽起來有一種魚龍混雜的感覺。從某些層面來說,這本書與其說是社會心理學的書籍,不如說更像是一本政治心理學或者說是宗教心理學的書籍。書名上寫的是大衆心理學,個人感覺它卻並不適用於所有羣體,但確實比較適合用於研究“烏合之衆”。結合很多社會現實,它很多時候的確可以解釋一些頗爲令人難以理解社會現象,讀着頗有意思,同時又不停的反思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覺中也成爲了“烏合之衆”。

書裏強調,孤立的個人可能是個很有教養的個人,但在羣體中個人卻會變成了野蠻人—即一個行爲受本能支配的動物,他表現得身不由己,殘暴而狂熱。個體在羣體中是沒有智力的,也許是爲了成爲羣體的一部分,或者依附於羣體,會自覺或者不自覺的進入盲從狀態。人們在某種需求的驅使下,形成或者被形成一個羣體,這個羣體一旦形成,就成爲一個沒有智力的野蠻巨人,這個巨人沒有邏輯推理能力的,不能辨別真僞或對任何事物形成正確的判斷。這個羣體特別容易走向極端,易於受到煽動,受到情緒和想象力的支配,失去理性,並且變得膽大妄爲起來。這個巨人也許就是由我們身邊的某些人組成的,但這些人又不全是他本人,比如一個人平時謹小慎微,什麼都不敢做,可當他處在這個羣體中,就有可能變得爲所欲爲,像在某些遊行中砸陌生路人的車、圍攻門店等等行爲的人也許平時就是個謙謙君子。有時候某些明明不合常識的觀念或事物,羣衆們卻非常追捧趨之若鶩。比如某些養生專家提出的綠豆、茄子治百病理論,吃生泥鰍等等,其追隨者不乏高學歷精英。

個人進入到羣體中的變化,是道德、情感、觀念、理性、信仰等等一系列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候讓人覺得難以理解、難以置信,讀了此書,又覺得是在清理之中。借用別人說的一句話,一個人是孤獨的,和一羣人在一起時是愚蠢的,並且孤獨的。

書裏還有許多不太合理的地方,並不全是理性的分析,甚至還有杜撰和偏見的內容,但我也是“烏合之衆”的一員,所以覺得書裏的理論也是能夠自圓其說,某些時候還是頗有道理,很值得一讀。這本書至少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機會,我屬於哪個羣體?這個羣體到底是什麼?在某些時候,我們到底是誰?代表了誰?又被誰代表了?

《烏合之衆》讀後感6

《烏合之衆》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作者是一位法國人,他的血液裏帶有法國人特有的激進與狂熱。我並不是十分認同勒龐的觀點,勒龐在書中闡述個人一旦形成羣體,羣體就會擁有個人永遠都不會擁有的一些心理與思想,一個溫和的人在融入了羣體之後,在一定的條件下,例如革命爆發,他就可能會成爲一個暴力的人。他還認爲羣體所體現出來的種種特質是人類處於原始狀態纔會出現的一種現象。在他的筆下。羣體毫無理智可言,他們極容易受到暗示和煽動。羣體對既有真理的維護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無論是誰只要動搖了真理的權威性,羣衆就會十分殘忍的對待他。希帕蒂婭是生活在東羅馬帝國時期的女數學家。她既聰慧又美麗。

由於宗教迫害,希帕蒂婭在回家的路上被人們脫了衣服,對這位偉大的女數學家施以暴行——他們用蚌殼割下了她的肉,又將她的屍體焚燬。這在我們看來是十分殘忍的舉動,可是羣衆們卻可以做出來。我相信在他們只是個體的時候是絕對不會做出如此可怕的事情來的,也許連想都想不到。

尚且不說勒龐的觀點是否有些不妥,但他在書中舉出了大量的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例如十字軍的遠征(勒龐在書中舉了大量與十字遠征軍相關的例子)以及拿破崙。除了這些耳熟能詳的例子之外還有關於馬薩羅尼的故事,布瑞維利爾夫人等等。這使你即便不認同他的觀點,卻還是不得不說他的觀點是那麼的令人信服,但是既然是研究大衆心理的書,舉例子的話是不是不光要舉西方國家的例子,更應該有亞洲,拉丁美洲等世界各地的例子呢。

勒龐的用詞也大多帶有完全肯定的色彩。“必須”“一定”之類的詞語在他的書中經常出現,相反“可能”“也許”之類的詞卻很少出現,甚至可以說是幾乎沒有。這樣大膽的用詞也是我對這本書十分癡迷的原因之一。

我十分喜歡心理學,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而選擇了學習新聞。我認爲新聞學可以幫助我認清大衆的心理,他們是怎樣思考的,他們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心理,又爲什麼會像勒龐說的那樣出現“羣衆是盲目的”類似這樣的觀點,又是否因爲羣衆是盲目的,是狂熱的,又是容易受到暗示的,所以纔會出現法西斯時期那樣瘋狂的狀態。我對人們的思想着迷,但是我更對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着迷。

《烏合之衆》這本書讓我們接觸到了羣衆這種行爲、心理產生的原因。我認爲也許你無法認同勒龐的觀點,但你一定會被他字裏行間中所體現出的魅力折服。

《烏合之衆》讀後感7

爲了每個星期的一篇小文章,我也真的是絞盡腦汁、橙汁、西瓜汁啦,美其名曰記錄生活也要加油的去寫。本週和大家分享一本書——《烏合之衆》。

這本書有一個很奇怪的觀點和大家正常思維的觀點有點不同,本書認爲,一羣人的在一羣的力量會相對於一個人削弱,一羣人在一起智慧會下降,一羣人在一羣會更加容易傳遞負能量,並列舉出了許多事實證據。讓人看了,馬上就覺得,好像是有些道理。現在的社會還是比較提倡人多力量大的觀點的,而這本書也是從反面的角度去說明,大衆的一個心理,打一個比方來說,三人成虎的成語大家都聽說過,一個人說和你說,在大街上看到老虎,你是不相信的,當有第二個人和你說他在大街上看到老虎,你可能會有點遲疑,他怎麼和別人說的一樣,當第三個人說到大街上有老虎,你就真的在懷疑,大街上是否真的有老虎在,當有一堆人都在談論這大街上的老虎,你也相信加入到裏面了,這就是“羣衆效應”。而實際上大街上並沒有老虎,只是大家湊在一塊一羣討論,大家上就出現了一隻老虎,相對於來說,羣衆給了他們自己相信的力量,讓他們的智慧被阻擋,變得愚昧無知,實際上大街並沒有老虎。這個例子說明,當羣體在一塊,相對於正能量,他們是更容易產生負能量了,所以本書戲稱羣衆爲烏合之衆。哪怕是世界上卓越聰慧的人,也難逃“羣衆的魔爪”。

對比我們相信生活中一樣,本來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思考能力、聰慧,但是當身邊出現一些羣體,不斷在否定你認爲的很多事情,不斷的去批評許多東西,慢慢的你也會變的和羣體一樣,愚不可及。出淤泥而不染的個體其實還是比較難的,這是心理學上比較有趣的現象,大家都是羣居動物,很容易就會在一起,也會很容易被影響。維持本心,確實艱難,連偉人們也很難走出這樣的困境,更何況芸芸衆生的普通人呢?

開個玩笑的總結,如果你想要別人認同你的理念或者其他東西,首先你可以找一些託,不斷在別人面前說這些裏面這些東西怎麼怎麼的好,自然而然,你就可以達到你的目的。這也是心理學上比較有興趣的東西。

題外話,可能是自己太久沒看書,所以其實這本書也不是很看得下,經常看了後面,忘記了前面,專注力不夠,要加強閱讀能力才行了。另外最近也不斷在做一個夢,夢到自己正在逐漸喪失一些能力,夢裏又描述不出來,不過也是,很多能力本來就是用進廢退的,不用自己會生疏或者消失了,還是趕緊讓自己跳出來這個舒適的圈子,多去爲自己努力點。

《烏合之衆》讀後感8

翻看《烏合之衆》那幾個小時裏,內心不經感慨到羣體的可敬可畏。或許受時代的限制,書中的一些觀點不敢苟同,但僅從羣體心理和行爲的角度而言,《烏合之衆》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無論時間久遠,羣體心理和行爲異常契合的現象,或許是來自人類本身的某個基因。

現代信息社會中,我們也宛如“烏合之衆”,也會盲從跟風。在全球信息化時代,多元化的價值體系與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們愈發依賴信息共享,並追求羣體的認同感和權威的支持,往往忘記獨立思考。

集體無意識,這是勒龐著述的一個基本理論前提,他揭示的是人一旦到了羣體之中,或者說羣體屬性的人智力逐漸爲零!這是全書的中心論點。勒龐說“一個羣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這個比喻非常恰當,生動形象的體現了個人被羣體化後的表現。這也是爲何如今隨波逐流現象愈發強烈的原因。社會中傳銷組織及網絡暴力和網絡假消息,體現的不僅僅是羣體易衝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徵,還有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的特徵,而在網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若單純認定一種真理或繆誤,就易被洗腦,而這麼多腦子中只有一種思維,便是羣體思維。

要想打動羣體,不能靠抽象的邏輯討論,而是要靠形象說明,在洶涌的想象波濤之下,羣體看不見事實,只願看念想,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烏合之衆》因此提出,羣衆並不需要真理:“羣衆從來就沒有渴望過真理,面對那些所謂的證據,他們會拂袖而去,假如謬論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論。誰能向他們提供念想,也可以很輕易地成爲他們的主人。”也就是說無明衆生,衆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

在現代社會,人們非常渴望獲得正確的信息,得到真理,正確認識世界和萬物,前提是學識和科學,才能辨證。

合上書之後,腦海裏面浮現着路遙在《平凡的世界》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但覺醒的早晚決定個人的命運。”在社會進步和個人進步層面上而言,對於個人,要做到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很難,但是個人獨立意識的保留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輕信他人言論,不盲目選擇被迫社交,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爲個人我們能做到的,用辯證的思維邏輯看待事情及個人追求,正所謂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

《烏合之衆》讀後感9

閒暇之餘,我翻閱了《烏合之衆》,獲得了頗多有用的啓示。

《烏合之衆》系統化的爲我們闡述了羣體以及羣體心理的特徵。勒龐站在心理學上的角度爲我們闡述了心理學的各方面,他認爲:當人是一個孤獨的個體,有着鮮明的個性化特徵,當個體融入羣體的時候,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羣體淹沒,甚至被“無意識剝奪你的思想”,取代你的思想。而當一個羣體存在時,他就有着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徵。

在當今愈加複雜的社會,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隨波逐流。在此之前還沒有徹底瞭解人性的多變面,輕浮,自身缺乏安全感,面對他人的“善意”沒有辨別善惡的靈敏度,輕則丟失其自尊,重則無厘頭的行爲會讓自己變得患得患失。在人性沒被掀開醜惡的那一面,則矇在鼓裏,曾經的行爲極大愚蠢!至交真情好友至關重要,融入到一個好的羣體易爲改造自我,從而共同進步。

不盲目從衆,不隨大流,這是21世紀最寶貴的品質之一,向內保持本心,潔身自好,君子獨善其身是高尚的節操,不輕易受某一方影響。向外延展處看,這也是當今社會,穩定社會秩序所必須的法寶。

理智而堅固的個體一旦陷入“怪圈”羣體,就會被任其宰割,不理智和沒有自主能力是最大的危害。書中也提到:“根據羣體受到的刺激不同,他們聽從的衝動可能是仁慈或殘暴的,也可能是英勇或怯懦的。但是有一點不變,這些衝動總是極爲強烈,就連個人利益甚至自我保護意識都無法控制它。羣體受到的刺激因素五花八門,並且總是屈從於這些刺激,因此羣體極端善變。”更爲可怕的是個體所固有的本質一旦受到羣體影響便消失無蹤。當個體受到摧殘,而失去了本真的意義,走向極端,不單單對自身也是對社會帶來了危害。

當一個羣體愈來愈龐大時將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就拿網上的“鍵盤俠”來說,總拿別人痛苦娛樂,殊不知受害者背後是多麼令人心疼的一面,這往往需要當事人內心強大,如果沒有那結局會是怎樣?一個鍵盤俠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羣鍵盤俠羣爆小宇宙,有可能會導致公正的聲音被淹沒,歪曲事實,把輿論引向對受害者及家人不利的一面。

社會快速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如今的大環境卻是更加重視“羣體”,並且不易分割。我們一方面要融入社會,紮根羣體,另一方面,也要在其中保持自己道德觀、情感、想象力、信念等諸多層面的獨立,堅持自我意識不喪失。如此,才能避免在集體意志的壓迫下成爲盲目、衝動、狂熱、輕信的“烏合之衆”的一員。

《烏合之衆》讀後感10

“人多力量大”“衆人拾柴火焰高”“團結就是力量”,各種古往今來的詞句對“羣體”的態度無外乎讚頌,很少見到另類的聲音,可是仔細想想,爲什麼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自己的小世界裏恣意妄爲,一旦融入羣體中反而覺得不自在的緊,是個人志趣的選擇,還是一直被束之高閣的羣體同樣有其不合理之處呢?

對《烏合之衆》早就有所耳聞,僅從其書名,便可以看出作者對於羣體的態度。作爲社會心理學領域影響力深遠的著作,深入閱讀後,便對作者關於羣體一針見血的定義不禁讚歎。現實的描寫,淋漓盡致的批判,結合人們耳熟能詳的歷史史實,更加論證了作者的觀點,其對個人心理的描寫,與個體由於羣體的影響而產生的可怕的轉變,令人感同身受的同時,也打破了長時間以來人們主動形成或是被灌輸的固定觀念。

沒有任何人是單獨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或者可以說,人無法脫離其他的事物而存在,每一個個體之間,彼此相互牽連,無外乎時間空間,貧窮富有,身份高低,每一個個體都是構成羣體的一部分。或許這也是個體無法擺脫羣體帶來的消極影響的本質原因。

書中從羣體的特徵、觀念等來說明人們由單獨的個體成爲羣體的一員後是如何模糊了自我意識,喪失了主觀思考、邏輯與判斷能力,漸漸同化於羣體智慧,進而做出無法想象、駭人聽聞的舉動。羣體可以奮起推翻專制的統治階級,呼喚自由與平等,卻也同樣可以彙集成烏合之衆,失去自我,失去基本的道德判斷能力,進行屠殺與清洗。

現如今的社會新聞與主要的輿論陣地,評論下到處都充斥着網絡暴力、鍵盤俠,無論是“圍觀者因一時新奇便慫恿輕生者跳樓身亡,直播間的觀衆紛紛留言想要觀看主播自殺”,還是“快樂源泉—沙雕網友們的一句抖機靈便讓不快的心瞬間輕鬆起來”這就是所謂的羣體可以滋養人們生存,也可以促進大衆死亡,這,就是羣體輿論的力量。

書中列舉了羣體的衝動、異變和暴躁,羣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等。集體暗示會瞬間形成這個羣體感情的一致傾向。因此,羣體便在毫無目的的狀態下聽從於所有外界的暗示,缺乏自己的主見與判斷、沒有批判精神。若是將書中的概念放置於當下,也是貼合現實的緊,甚至是泱泱華夏,這個愛觀望的民族,卻也是具有烏合之衆的氣質。

本書作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正值法國大革命時期,其中的某些觀點固然有些偏頗,但是作者的思想卻並不過時,勒龐說,羣體只會幹兩件事——錦上添花與落井下石。個體的思想與情緒過於弱小,無論其利弊,產生的影響力並不大,並很難轉化爲外部行爲,若是其昇華爲羣體思想,便可以對社會造成極大的損害

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烏合之衆》可以很好的爲我們提供警醒,警惕羣體潛移默化的同化。

《烏合之衆》讀後感11

《烏合之衆》是由法國古斯塔夫—勒龐的經典著作,也是一部影響世界的羣體心理學奠基之作。書中講述了羣體的心理所受到哪裏因素的影響,羣體與個體的差別,羣體與領袖的關係等;本書有很多例子講述了羣體心理學的特徵,並對社會產生的影響。

龐勒說“一個羣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我覺得這個比喻非常的恰當,生動形象的體現了個人被羣體化後的表現。這也是爲何如今隨波逐流現象愈發強烈的原因。在之前所說的網絡暴力的例子中,體現的不僅僅是羣體易衝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徵,還有的是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且強烈的道德感的特徵,在網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羣體往往不善於思考,他們只會單純認定一種真理或繆誤。因爲他們具有太多的“腦子”了,而這麼多腦子中只有一種思維,便是羣體的思維。這是龐勒口中的羣體積累在一起,只有愚蠢,而不是聰明。這是個人意識在羣體中不斷缺失的體現,這樣一種有意識人格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得勢,會讓人完全完全服從於使之有意識人格消失的人,甚至在暗示下做出一些有違常理或者與他性格矛盾的事情。

人們會因爲自己強烈而偏執的道德感去迫使他人做一些滿足他們道德感的事情,例如在一場災害中強迫富豪捐款、公交車上不考慮他人身體原因便強迫其讓座等等,倘若你選擇了拒絕,便會有一羣人蜂擁而至對你加以指責。這些舉動在羣體看來是替天行道。然而現實是人們在不明真相下的指指點點,或許對於當事人而言纔是最爲痛苦的,那些頂着道德光環的人或許纔是真正的施暴者。

所以在社會進步層面上而言,對於個人,有意識人格的保留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輕信他人言論,不盲目選擇被迫社交。作爲個人我們能做到的,只有讓自己的思想不成爲他人的跑馬場。要做到保留自我意識最重要的便是對於自我的認可,唯有自信於自己的觀點、對於是非的判斷,纔會做到堅守。

而在羣體方面,一個積極的暗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爲“羣體根本沒有預先策劃。他們可以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勵,但是又經常受當前刺激因素的影響,他們就像被狂風捲起的樹葉,朝着各個方向飛舞,接着又落在地上。”這樣的一種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羣體的“可塑性”。他們並非都是負能量的集合,某種程度上而言,剛剛形成的羣體就像是一張白紙,最後成爲怎樣的一張畫取決於沾有色彩的畫筆。一個積極向上的暗示可以使得羣體向一個好的方面發展。暗示會在羣體中形成一種信念,而信念正是一種文明的基礎。

羣體會爲了某一種信念的成功而捨身取義,所以古往今來,在亂世之時會有各種理念的革命去推翻原有依然衰敗的制度,去創造新的制度。而在盛世安穩的時代,羣體理應是一種穩定劑,是真善美的踐行者。唯有羣體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了,社會纔會愈發向上,一個國家名族纔會穩定進步吧。

《烏合之衆》讀後感12

《烏合之衆》這本書首次出版於1895年,國內翻譯的出版年份主要集中在2011—2013年,目前豆瓣上書評基本上都在8分以上。我讀的國內翻譯版本是2018年1月出版本的,翻譯人員是:董強,這個人曾在法國遊學12年,是傅雷翻譯出版獎組委會主席,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董強翻譯的這版書,從出版後,到現在憑藉着口碑,獲得不少網友的一致好評,由於我本人在閱讀此版本之前,並未閱讀過其他譯者出版的版本,所以,不好對其它版本的書進行評論,但是,從豆瓣的評分上還是可以看得出來實力如何的。這個版本的《烏合之衆》從出版到現在在豆瓣中的評分爲8。5分,可以想像書友們對這個版本的肯定。

看完這本書後,我第一反應是,不得不佩服國外專家的學術研究精神,他們能對於某些社會現象,進行深入地研究,邏輯推測下去,最後,再給你得出個結論。這就像是,中國古人所提出的觀點: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這本書中的經典語錄也不少,網上也有很多整理的文章,這裏本人就不一一列舉了,有需要的可以自己去搜索瞭解一下。

首先,作者對“羣體”的研究、思考可謂是相當深厚。羣體,是毫無邏輯可言的,羣體,又是非常可怕的,因爲,一旦被羣體的思緒所左右,羣體會產生巨大的破壞力。

其次,作者在書中也闡述了,個人一旦入了羣體之中,他就會喪失他自己原有的個性以及邏輯判斷力,接管他個人思維的就是羣體的'思想。

再者,羣體又需要引領者,引領者需要個人威望,而威望又來源於成功。所以,你會發現凡是比較牛的成功者,TA所說的很多話,都會有N多人相信,會有N多人願意追隨TA。這就讓我聯想到現今社會的粉絲經濟,粉絲可以爲偶像做出N多非理性的事情,這就是羣體思維的體現。所以,對於互聯網上的各種刷屏的營銷案例,背後能夠火的本質原因,就是能聚集到某個“羣體”的人羣,而這個“羣體”就會按着“設計者”之初的劇本走下去。

最後,作者也在書中表達了對於西方社會普選的觀點,這裏引用一下書中的一小段文字:“全民普選的缺陷自然是太明顯了,所以不可能不看到。我們不能不承認,人類文明就是由一小批高級精英構建起來的,他們構成了一個金字塔的頂尖。金字塔隨着價值的遞減而向下擴展,每一層都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深層階層。一種文明的偉大,自然不能取決於低級成員的普選,因爲他們代表的只是數量。而且,羣體的普選可能還是危險的。他們已經給我們招來了好幾次入侵”

這段文字給我的印象比較深刻,同時,自己也有感而發,做了一次讀書筆記:“本書首版是1895年,這段話,在百年後的今天,就在西歐國家慢慢得到驗證了,看看現在的西歐國家被所謂的“政治正確”的“難民”移民搞成什麼樣了?巴黎聖母院就這麼一把火給燒了。同樣的,美國的民粹主義正在吹起,後面的路,可想而知。”

這本書,可以給自己時刻地提醒,不要被“羣體”思想所左右,要時刻地保持“批判性思考”,時刻反思,多問自己爲什麼。

《烏合之衆》讀後感13

《烏合之衆》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最爲著名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這本並不是很厚的書卻精緻、深刻又犀利的描述了當人們形成一個羣體時別樣的心態。讀完關於羣體的一般特徵,我恍然大悟,原來人、聚集在一起的人、心理羣體,三者是如此的不同。

個人是最簡單的構成,一個人思考,一個人採取行動,這些個性並不一定在個人聚集成羣后依舊保持下來。聚集在一起的人,如果只是單純的很多人站在一起,這隻能稱之爲擁擠,也不是心理學所研究的羣體。只有當聚集成羣的人進入一種狀態,形成一種獨特的存在,受羣體精神統一支配時,才構成心理羣體。

自覺個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轉向一個相同的方向,是即將變成組織化羣體的人所表現出的首要特徵。聽起來很晦澀難懂,但現實確實如此,人作爲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人性必然是複雜多變的,俗話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當個人融入羣體時也是如此。一個人不敢做的事,周圍的一羣人都做了,於是自己也心安理得地做了,好事或者壞事都不例外。

心理羣體最驚人的特點在於,一旦構成羣體的這些個人獲得了集體心理,不論他們作爲獨立的個人時有着怎樣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或者智力,不論他們之間相同與否,他們那些固有的思想感情都將發生變化,組成一個羣體的個人不同於孤立的個人。正如書中所說:“若不是形成了一個羣體,有些念頭或感情在個人身上根本就不會發生,或不會變成行動。”就像疫情期間搶雙黃連的事件一樣。

書中在分析心理羣體的特點的形成原因時指出:羣體更容易讓人喪失責任感,宣泄本能的慾望。羣體間有着傳染的現象,就好像無形中的催眠,足以使人隨時爲集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受傳染的影響,羣體更易於接受暗示。在作者的細緻分析後,羣體在我心裏突然間變成了一個詭異甚至有魔力的力量,由於羣體的存在,有時可以引發最血腥的暴行,有時卻又只需要一句悅耳的言辭就可以將其喚醒。

誠然,中國作爲一個強調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社會主義國家,心理羣體的特徵表現的更爲明顯。但是,公衆情緒的高漲與氾濫並非是“中國特色”,任何一個社會在轉型時期,都會面臨這樣的過程,這可以說是一個社會從富足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歷史已經讓我們看到了1890年—1920年間,美國如何在兩代人的努力下,變成了一個相對幸福、公正的社會,抑或是1976—2021年間,西班牙如何從佛朗哥年代的壓抑、封閉,變成了開放、自由、富有創造力新國家。

隨着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逐漸納入世界,對於民意狂熱的現狀,我們應做冷靜理性的認識,不應消極悲觀,更不應盲目樂觀。但是我們需要警惕的是:不能讓一種模糊的情緒成爲一種真正的信仰。如果當這種誇張和單純的情緒成爲一種真正能夠主宰羣體的力量,它對社會的傷害將難以估量。

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社會現在的處境只是個過渡階段。雖然前面的道路佈滿荊棘,但我們終能走過去。

《烏合之衆》讀後感14

《烏合之衆》是一本心理學類讀物,讀起來有些生澀,通篇都是作者基於某些歷史現象或者對民衆有較大影響的歷史名人來發表自己的看法。將這些看法總結起來就成了這本書——《烏合之衆》。

行文結構先是部分提綱類的提要,隨後基於這些提要,作者開始詳細解說與闡述,這之間夾雜着部分例子。書中通過三個羣體特徵來統籌全書:羣體心理,羣體的意見與信念,不同羣體的分類及其特點。在作者眼中,羣體是一羣“烏合之衆”,只是因爲這個社會是由數量衆多的烏合之衆所構建的,因此羣體纔會被需要,纔會被重視。羣體就像洪流,任何處在洪流中的個人,無論品性,才智如何,只要處在羣體中都只能任由洪流裹挾,難以自主。作者只對羣體思維與行爲進行解剖如同醫生通過手術將病人的病變的部分展示出來卻沒有治療手段。

書中部分觀點個人覺得有所偏頗,這些偏頗符合西方世界看待事物的價值觀以及對一些體制或制度的潛在看法。作者作爲西方人這個羣體的一員,對一些問題的認識有所偏頗也能有理解。看完本書,內心想法與情緒都有些複雜。不可否認作者揭示的羣體特徵在當下的世界確實存在,甚至有時覺得自己就是其中一員。比如網絡這個羣體,就像是茶餘飯後無所事事的閒人,聚在一起八卦。部分媒體爲吸引眼球,不調查真相,只是順勢推波助瀾,然後網絡暴力,誣陷等等層出不窮。更有甚者網絡公關都能成爲一種職業,只要給錢就能顛倒黑白。網絡之外,現實中的事實如何都抵不過網絡上大衆所認同的事實。

任何社會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任何現實都應該可以更好。這種正確與更好應該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結果。不能因爲追求民主或者自由,然後多元發展。社會的正確發展是客觀的,與標榜民主和自由無關,與個人意願也無關,所以不應該被民主和自由所綁架。每個人所認同的民主與自由的邊界不同,這可以求同存異,但對一件事的正確看法可以達成共識,這便是和而不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因此每個人在方方面面都有差距,不能等量齊觀。

也正因爲如此,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歸宿,各得其所,各安其命。這種安身立命追求的就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大家普遍追求的應該是這樣一個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