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烏合之衆》有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2.56W

讀《烏合之衆》有感【精彩多篇】

《烏合之衆》讀後感 篇一

終於花了2周的時間把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衆》看完了,這本書是以我認爲相當緩慢的速度看完的,看完之後居然是一頭霧水,無奈又拾起再看了一遍,心境不同,收穫不同。

這本書在同學的推薦下看的,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它,那還是弗洛伊德說的:“勒龐的《烏合之衆》是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爲精彩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從頭到尾我都覺得這本書中偏見很多,可以說我應該是集體主義觀念支持者,但勒龐這本書卻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羣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羣體的思想佔據統治地位,而羣體的行爲表現爲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這就徹底顛覆了我的觀念,集體(羣體)原來遠遠不是我所認識和接受的那樣。羣體的心理、意見和信念,在很多的時候,竟會讓人如此的失望和害怕。

在羅伯特·莫頓的《勒龐《烏合之衆》的得與失》中,他指出這本書確實對人們理解集體行爲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的思考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勒龐生逢一個羣衆重新崛起的時代,他敏感地意識到了這種現象中所包含的危險,並且以他所掌握的心理學語言,坦率地把它說了出來。勒龐的思想是超意識形態的,他在此書的這裏或那裏,以十分簡約甚至時代錯置的方式,觸及到了一些今天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如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羣衆的反叛、大衆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羣衆運動、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逃避自由投向領袖的懷抱,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爲中的作用,等等。也就是勒龐考察了一大堆現代人面臨的社會問題和觀念,這使這本《烏合之衆》具有持久的意義。

羣衆,烏合之衆。羣體是相對於個體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幾個人就能構成羣體。羣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爲了達到共同的目標,以一定的方式聯繫在一起進行活動的人羣。可見羣體有其自身的特點:成員有共同的目標;成員對羣體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羣體內有結構,有共同的價值觀等。羣體具有生產性功能和維持性功能。羣體的價值和力量在於其成員思想和行爲上的一致性,而這種一致性取決於羣體規範的特殊性和標準化的程度。羣體中的個體與他人發生相互作用,這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刺激。個體對這個刺激必然要做出反應,於是表現出與個人獨處時不同的行爲方式。在勒龐看來,當人們變成了一個羣體後,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爲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頗爲不同,而羣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羣體沒有能力做任何長遠的打算或思考,而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應行爲的能力(“當人們聚集成一個羣體時,一種降低他們智力水平的機制就會發生作用”,“從他們成爲羣體一員之日始,博學之士便和白癡一起失去了觀察能力”)。

羣體總是受着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它的行爲主要不是受大腦,而是受脊椎神經的影響,因此羣體是刺激因素的奴隸,羣體具有衝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評精神、易受暗示和輕信的特點。書中列舉了1792年法國曆史上有名的大屠殺事件。當時,在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成千上萬市民幾天之內虐殺盡關在監獄裏的僧侶貴族一千五百多人,連十二三歲的孩子也不放過。更不可思議的是,在極刑現場,婦女們以一睹貴族受刑爲榮。這些平時裏的店員夥計、家庭主婦,都相信自己的正義行爲是在消滅“共和國的敵人”。因此,“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爲羣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並且會立刻屈從於這種誘惑,出乎意料地障礙會被狂暴地摧毀。”同樣,這也可以解釋。。。期間紅衛兵的瘋狂行徑,他們失去作爲個體時的理智,只知道和接受極端的感情和觀念,還對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識的暗示者惟命是從,一經煽動鼓舞,便形成了一股極爲瘋狂可怕的力量,這時理性完全被壓倒。

在勒龐看來,羣體的產品不管性質如何,與孤立的個人的產品相比,總是品質低劣的。在現實意義下,我們應警惕自身,認識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個清醒的自由人,尤其是在羣體更要凸顯。

烏合之衆的讀書筆記 篇二

出於好奇,用這一學期的時刻,仔細閱讀了吉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衆》大衆心理研究。勒龐身處思想混亂,歧視紛呈的世紀末,屬於法國思想界中“親英派”的邊緣人物。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觸發了勒龐對羣衆心理研究的敏感神經。

勒龐對於犯罪羣體的剖析中指出其同樣貼合所有羣體中能看到的特徵。“羣體相對於孤立個體而言缺乏主宰自己反應行爲的潛質。羣體的衝動、易變和急躁性。羣體中的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傳染性暗示過程的起點,這便體現的是羣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性。”

巴士底獄監獄長遇害的典型事例:堡壘被攻破後,極度興奮的人把他圍住,拳腳相加,反抗中他偶爾踢到一個在場的人,有人推薦讓挨踢的人割斷監獄長的喉嚨,而他的推薦立刻博得了羣衆的贊同。這個挨踢的剛剛乾完活的廚子只是出於好奇心進入了人羣中,然而由於普遍意見就是如此,於是他也堅信這是一種愛國行爲,他用一把借來的刀切開那裸露的脖子,成功的執行了命令。這警醒着我們,處於羣體之中應提醒自己持續冷靜的思考。在歪曲的傳染過程中,用個體獨立的思考代替這種輕信。

透過勒龐對這三點的解釋,我有兩方面的思考。首先,如果你居於一個領導的地位,你能夠應用簡潔有力的斷言,不斷重複的說法,在人羣中的傳染性,使某種說法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深層區域,而我們的行爲動機正是那裏構成的。到了必須時候,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疑。廣告的影響,原因似乎就在那裏。其次,另一方面,當你處於羣體中的一員,無論是領導還是候選人,無論是透過斷言、重複還是傳染進行的思想灌輸,於我們而言還是要強調清醒的頭腦。也許候選人想要保證自己取得成功,他用最離譜的哄騙手段才能征服選民,也許他寫成文字的綱領避免了絕對,他毫無懼色地承諾着最重要的改革。作爲青年的我們不能只看事物表面,有着自己獨特的思考,自己的看法,敢於表達我們的新思想。

烏合之衆的讀書筆記 篇三

羣體雖然智力低下,但有時會表現出“高尚”的道德。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發生了駭人聽聞的“九月慘案”,一羣店主、泥瓦匠等普通市民聚集在一起,在愛國主義的鼓動下,在巴黎城內展開了大屠殺,在無意識的狂熱氛圍中,這些市民喪失了理性,認爲自己的屠殺不是犯罪,而是在履行光榮的愛國主義任務,甚至在殺人後還前往政務要求請賞。但殺人的同時這個羣體又表現出高尚的道德。比如在凌遲犯人時,他們非常紳士地遵循了女士優先原則,把最好的觀看座位讓給女士。這種道德和罪惡一樣,都來源於羣體極端而偏執的情感,並且都是無意識的。

而這種“高尚”的道德也在其他領域有所體現。

爲一個罪大惡極的罪犯辯護的律師遭到百姓的指責與謾罵,在震驚韓國的“n號房”案件中尤其明顯,伴隨着市民的無數抗議電話與對律所官網的攻擊,沒有律師願意爲主犯趙博士辯護。因爲很多市民並不瞭解法律,只知道你身爲律師“爲惡人說話”,那麼你也是“幫兇”。主犯趙周斌的確罪大惡極,所犯罪行也沒有任何洗白的餘地。而辯護並非洗白,另一方面也是在捍衛司法尊嚴與公正。如今不再是那個存在“陶片放逐法”的年代,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鑿情況下,有律師也是不能逃離應有的制裁。掩藏在歡呼與正義的氛圍下,皆是腐爛與臭味。這不是那些人性的電影,而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司法潰爛成這樣,就是他們所說的“正義”嗎?

本書雖然沒有進行科學研究全憑經驗總結,但是精準描述了羣體社會種種問題因此極具現實意義。時時刻刻都在提醒我們,在這個羣體洶涌的時代,我們要時時警惕,不斷反思,保持清醒,理性思考。跟風沒有錯,錯在於盲目跟風。

烏合之衆讀後感 篇四

這本書是研究羣體心理學的,也就是大衆都是怎麼想的,心理學上的羣體概念,從字面來看就是一堆人聚集在一起,可能不分國籍,不分性別,就是單純的聚集在一起,他們往往會產生一個一致的想法,這個想法就代表了這羣人一致的意見,這個意見讓這其中很多個性化的想法消失了。

作者依託於法國大革命的時間背景寫的這本書,主旨告訴大家,個體一旦融入羣體,將會失去自我的意識。從而會讓自己心性大變。羣體一旦形成,不管是多麼高知的人聚合在一起,最後也會形成羣體白癡或者羣體無意識,非常容易被別人影響,蠱惑。失去理性的判別能力,要影響一個羣體,遠比影響一個人要容易的多。

我們該有怎樣的思考呢,在投資中我們該如何來運用這種大衆心理學?

首先,人多的地方不去,因爲無論站在哪個人羣之中,都不可避免的成爲傻子,即使是專業投資者,各個都是身經百戰,但當他們聚集在一起,往一個方向看的時候,往往悲劇也就會發生。

其次,獨立思考纔是王道。

第三,時刻警惕羣體無意識,當被別人煽動的時候,要多想想這本書,多站在理性的層面思考,不要被幾個簡單的詞彙所感召。

第四,充分利用羣體無意識。

第五,不要迷信權威,特別是關於未來的學問裏,專家也是猜的。

我們一向的認識,站在人堆裏最安全,但這本書的理論告訴我們,很多事情,不要相信羣衆,尤其是投資這樣的事。

《烏合之衆》讀後感 篇五

何爲烏合之衆?勒龐在全書最後寫道:“它僅僅是一羣獨立的個人,因回到了自己的原始狀態——而成爲一羣烏合之衆。”這種原始狀態下的羣體野蠻、組織結構鬆散。羣體理性缺乏是勒龐在本書中用反覆強調的羣體特徵,而羣體理性的缺乏又恰恰發生在羣體力量崛起的時代,由此引出這一不得不予以關注的重要問題——烏合之衆。

一、框架、內容與理論

全書共分爲四個部分,分別從時代特徵,羣體的精神結構與思維方式,羣體意見和信念的形成與影響因素以及不同類型羣體的具體特點來闡述。

(一)時代特徵

《烏合之衆》出版於1895年,勒龐生活的年代在法國大革命結束後不久,人們從攻佔巴士底獄到發動熱月政變,經歷了法國大革命法國曆史進入了維護大革命成果的時期,羣衆的聲音開始取得優勢,民衆得有機會進入政治生活。在百年之後的今天,勒龐所描述的時代背景仍然適用且發展更甚。

勒龐在書中所描述的羣體並非我們日常所說的羣體,而是一種組織化的心理羣體,即羣體有一定的共同目的。在這個羣體中個性消失並形成作爲個體時所不具備的新的特徵。個體受羣體精神統一定律的支配而表現出無意識從衆,趨於平庸,狂熱且易受暗示。

(二)精神結構與思維方式

首先是羣體情感特點。羣體情感特點的變化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羣體衝動、多變又急躁。所有的刺激因素對羣體都會產生作用,受情感的影響也會加劇,數量 上的優勢使他們充滿熱情與自信。第二,羣體易受暗示又易於輕信。期待注意而又時常處於無意識狀態之中,正所謂三人成虎,羣體往往輕易將幻覺當做現實。第三,羣體的誇張與單純。羣體會受到感染而放大自己的感情,使自己輕易陷入極端並輕易被極端的感情所感染。第四,羣體的偏執、專橫與保守。因爲羣體的極端,他們難以忍受懷疑與不確定,人多勢衆而專橫與偏執,對強權低聲下氣而保守與缺乏革命精神。

其次羣體的道德觀也會發生變化。作爲個體,人能夠保持理性尊重習俗,作爲羣體,羣體的行爲則代表了多數的習慣。羣體衝動又多變不可能代表道德,正如情感的極端一般,羣體的道德也會極端。人們不再爲私人利益行動而情願爲信仰獻身,無論這信仰是要他殺人放火還是慷慨赴死。

第三是羣體觀念、理性與想象力的特點。羣體的觀念有長期穩定的基本觀念和一時環境影響下形成的次要觀念,基本觀念和次要觀念即便矛盾也可以共存,勒龐對此的解釋是因爲羣體缺乏批判與推理能力。之所以觀念只有簡單明瞭才能爲羣體所接受,而與其是否是真理無關也正是因爲如此。羣體並非毫無理性但其推理能力十分低下,羣體的推理只是表面有相似形與連續性的事物,所接受的判斷也只是不經推理的直接判斷。羣體的想象力因推理能力的缺乏而強大活躍又敏感,它是權力和權威的基礎,越是來源祕不示人的神祕事物,越是形象鮮明引人注目,越能夠撼動羣體的想象力。

最後是羣體宗教形式的信仰。宗教具有崇拜想象事物,畏懼其力量並盲目服從於該事物的特點。信仰之所以強大是因爲採取宗教形式,激發羣體的想象力才能在羣體中紮根,無論是對於無神論者還是有神論者。這種宗教形式的感情纔是大事件發生的根源而非個人意志。

(三)羣體的意見與信念產生影響的因素

影響因素分爲間接因素和直接因素兩類。

1、間接因素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種族因素。勒龐所說的種族不同於人類學所嚴格定義的種族,更多的是民族。種族的影響作用於信仰、制度和藝術等並通過它們表現出來,這種影響與一時的環境影響相比是長久的並能夠世代繼承。

第二,傳統因素。傳統是種族的產物,人們能夠輕易對傳統造成的變化不過是名稱和形式上的變化。因爲羣體的保守主義精神,改變一個民族的理想方式是以不易察覺的方式改變,且這種改變很難真正實現。

第三,時間因素。在這一因素的解讀上,勒龐頗有順其自然意味,在時間之中意見與信念將獲得力量也會失去力量,制度與社會組織也終將從無序走向有序乃至消亡。

第四,政治與社會制度。勒龐說:“各種制度是觀念、感情和習俗的產物,而觀念、感情和習俗並不會隨着改寫法典而一併被改寫。”因此,整體而言勒龐認爲制度是無用的而真正起作用的是羣體的想象力。

第五,教育因素。簡而言之,教育讓人掌握了派不上用場的知識,信仰教師而貶低自我導致喪失判斷力與主動性是造成羣體意見與信念反叛的原因。

2、影響羣體意見和信念的直接因素有四個:

第一,形象、詞語和套話。意義不明確的詞語越是神祕的詞語越力量強大。它的含義是暫時的,隨時代與民族變動的,政治家就是給舊事物換上新名詞。

第二,幻覺。它與形象、詞語和套話的共同之處在於其影響力來源於羣體的想象力,與幻覺的影響相比,真理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第三,經驗。真理要想產生影響需要在大範圍反覆出現的經驗來驗證,只有這樣觀念才能在羣衆頭腦中紮根。

第四,理性。勒龐認爲羣體是缺乏理性的,羣體受無意識情感支配且能夠輕易被調動。少數哲人的理性足矣,文明的動力不是理性而是感情。

羣體有跟隨頭領的需要,羣體的意志往往跟隨着羣體領袖的意志。羣體總是傾向於服從,他們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被領導、被統治。領袖要動員羣衆主要通過三種手段:斷言、重複與傳染。前兩種手段得以發揮作用的原因在前文中基本已經提到了,而第三種手段傳染則是往往被歸因於模仿的頭腦中的傾向,終將從下層蔓延至上層。我認爲在《烏合之衆》一書中,勒龐本人也很好運用了這寫手段,斷言式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以及在不同章節中反覆強調。

觀念或人獲得權力都要通過名望,名望有先天與後天之分,它是說服羣衆的一個基本因素。因爲成功人們獲得名望,缺少成功人們也將失去名望。正如今年因里約奧運會而被舊事重提的劉翔,人們可以因爲兩次奧運會的退賽輕易忽視他取得的所有成績而破口大罵。這也正如勒龐在敘述羣體的想象力時所說:“上千次小罪或小事件,絲毫不會觸動羣衆的想象力,而一個大罪或大事件卻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總而言之,羣體有重要而持久的信仰與短暫而易變的意見,他們反覆無常。

(四)同質性羣體與異質性羣體

在最後一部分,勒龐將羣體以同質性羣體與異質性羣體分類,並對異質性羣體中的犯罪羣體、陪審團羣體、選民羣體與議會的特點一一進行了分析。

二、貢獻、不足與啓發

勒龐全書幾乎只是在敘述 自己的觀點,缺乏量化的、系統的研究。羅伯特·墨頓說:“它們全是他頭腦的產物,因此他顯然對它們一概厚愛有加。”相較於有系統分析論證的著作而言,勒龐更近於觀點的提出。正如弗洛伊德對本書所做評價,勒龐作爲問題的發現者,指出了羣體生活的重要方面,但並沒有對它們做出解釋。羣體的心理特徵及思維方式,個體與羣體的差異以及影響羣體的種。種因素是研究羣體必不可少的基本問題,勒龐貢獻正是在於他發現了這些問題並對它們進行了闡釋,這也是《烏合之衆》一書即便存在已被證實有誤導作用或錯誤的觀點卻仍然是長盛不衰的經典。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強調民衆的作用。從國家層面來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將人民民主權利概括爲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總統制共和制的美國大選全民投票,君主立憲的英國也會舉行全民公投,無關政治體制與意識形態,羣衆的發聲是必然的趨勢。從社會生活層面來看,網絡通訊技術、社交軟件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事件發生的同時信息已經能夠即時傳播到各處,人們通過網絡可以匿名發表各種意見,輿論的壓力可以影響到方方面面 ,控制羣衆的思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通過對羣體心理的分析,可以瞭解影響羣體心理和輿論的機制,瞭解如何利用羣體的心理以不令人生厭的方式達到目的,在輿論的洪流中保持有限理性也遠遠好過隨波逐流的非理性。

通篇來看,勒龐最主要的觀點即羣體理性的缺乏。勒龐描述的羣體是愚昧衝動且善變的,這種說法未免有些尖銳卻也不無道理。從衆有主動的從衆,也有被動的從衆。很多時候人們的觀點往往無意識地害怕與多數作對,無意識地趨於平庸,但羣體是否無法眼光長遠,是否如野蠻人與孩童一般,我認爲不能輕易斷言。

勒龐對真相與歷史持有堅定的懷疑態度,因爲羣體的想象力,一件事可以被數千個目擊者證實,目擊者越多的事件,受到的懷疑也越多,由此,勒龐得出結論史學著作是純粹想象的產物。事實上,勒龐在實踐中卻有些自相矛盾,即便他認爲歷史材料基於想象缺乏可信度,全書使用最多的論述方式仍然是藉助於歷史事件,通過論述法國大革命,開鑿蘇伊士、巴拿馬運河的組織者等歷史事件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還有其他一些觀點,如制度是修辭學家毫無用處的勞動,政治家的基本任務是將舊事物變換新說法,政府由於甘心被問責而削弱力量,羣體不要求自由只有當奴才的慾望等,我認爲這些觀點不能簡單斷言,但不可否認的是,《烏合之衆》是一本值得一讀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