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烏合之衆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1.03W

烏合之衆讀後感精品多篇

關於看《烏合之衆》讀後感悟心得體會 篇一

8月17日週日上午在動物園咖啡廳參加了“不止讀書”會鄭州站第五期,實到26人,認識了很多新朋友,但由於時間匆匆,都沒有好好深聊,有點遺憾。第五期討論分享的書目是《烏合之衆》,雖然“事前讀完”是一個規矩,但還是有不少人沒讀/只讀了一半/隨便翻翻,讀書會的一半主題不是討論本書,反而變成了討論讀書會。很多人抱着瞭解“不止讀書會”的目的來感受,甚至直截了當地表達如果這個讀書會發展不好,我就不來了。其實大可不必,這個沒有任何盈利目的的讀書會,大家都是來這裏付出自己的讀書思想的,同時汲取別人的想法,互相碰撞,互相昇華。這是我的理解。

我讀完《烏合之衆》的感受,真的是震撼。成書於1895年以法國大革命(1789年——1799年)爲大背景的這本書中,很多觀點至今我認爲仍然適用於2010年代的中國,如:

在羣體的靈魂中佔上風的,並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奴才的慾望。

個人在羣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爲和犯罪傾向突然爆發。

如果說還有什麼事情能夠推遲自身的毀滅的話,那就是極不穩定的羣衆意見,以及他們對一切普遍信仰的麻木不仁。

一切文明的主要動力並不是理性,倒不如說,儘管存在着理性,文明的動力仍然是各種感情——譬如說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以及對榮譽的愛。

我想,時間和空間裏一個唯一不變的,就是人性。個人尤其需要做的,就是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

烏合之衆讀後感800字 篇二

合上整本書,強烈引起我共鳴的觀點主要有三:

一是關於羣體的無意識行爲。正如作者所言,羣體是易受暗示的,你以爲自己獨立做的決定往往包含了他人的暗示及影響。一些愚蠢的、違背內心原則的做法在以個體存在時是絕不會做出的,但被冠以羣體之名時會有種莫名的力量讓你投入其中。“羣體”的存在,會給予人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也很容易讓人相信所謂羣體的判斷。

二是“羣體不受理性的影響,只受情緒的支配”。讓我最有感受的便是微博上多次發生的新聞反轉事件,比如今年的廣州某國小患哮喘女孩遭體罰致吐血事件、苟晶事件、羅冠軍事件。.。.。.這些事件最後呈現的真相總讓人意想不到,且一次又一次消費了網民的感情。我自認爲自己還是能夠獨立思考的,但當我看到這些令人憤怒的新聞時,我也和大多數義憤填膺的網友一樣,自然而然地站在弱者的立場相信弱者的話,結果好幾次被真相啪啪打臉。即使這樣的新聞層出不窮,但總有一堆人不長教訓,在沒有足夠證據的前提下對某人某事妄加評判。

《烏合之衆》提到說:“在羣體中,累加的不是智慧,而是愚蠢。“不管你是聰明厲害的人,還是普通平凡的人,很多情況下做出的反應都是一樣的。我是從黃執中學長的微博瞭解到羅冠軍事件的,即使是辯論大神黃執中在看到該事件涉及的社會敏感問題時也難免情感佔了上風,在沒有一定證據的情況下對此事作出了評判。我們都處在後真相時代:事件的真相在話題中發生一次次的顛覆重塑,情緒一浪高過一浪,公衆不關注真相,只是着力於道德的審判和情緒的渲染,甚至期待反轉,但一旦真相被揭開,公衆卻已將事件的原委淡忘。

《新聞學》概論裏,闡述了後真相時代的基本特徵:“情緒在前,真相在後;認知在前,真相在後;成見在前,客觀在後。”我們以爲我們在利用輿論伸張正義,實踐上卻成爲了罪惡的幫兇,成爲了羣體中的一個工具人。

三是關於斷言的說服力。書中討論瞭如何說服選民羣體,其中寫道:“在選民面前,候選人必須哄騙羣體,就算用最離譜的騙術也不過分,再加以異想天開的承諾,才能完全征服選民。.。.。.”我的腦海裏不由自主地想,這說得不就是特朗普嗎?而現實證明,老是騙人的特朗普卻收穫了世界各國的關注與名氣。

烏合之衆讀後感 篇三

大衆心理學,是我自從接觸教育心理學以來讀的第一本這麼宏大的心理學內容。不同於小羣體,這本書是以人類爲基點的,故它宏大。儘管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但是作者在書中所指出的問題依然存在,觀點依然有效,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敏銳的洞察力和偉大的智慧。不知道若干年後,作者提出的這些尖銳的問題還會不會存在於人類中呢?

羣體的觀念是要經過加工的,高深的觀念不會被羣體接受,而羣體一旦接受了,必將無視該觀念是否是真理,因爲羣體是沒有推理能力的,只有強大的想象力。首先,羣體讓獨立的個體變得沒有主見,也沒有責任感。勒龐說“羣體總是被無意識因素左右,大腦活動消失,而脊髓活動佔上風”。不管一個單獨的人有多聰明,有多有主見,一旦進入人羣裏,他就失去了自我。在失去自我的同時,會有一種集體趨同感,一起去做某件事情,把責任分擔起來,一旦有了這個想法,自身就毫無負擔,做事情也就不考慮後果,畢竟不是與個人利益掛鉤。

一個平時冷靜的人也會因爲羣體的作用變得狂暴起來,一個獨立的個體在羣體中變成了“牆頭草”,失去了自己判斷的能力,這就是羣體心理的強大作用。其次,羣體讓聰明的個體變得平庸。一件有創意的作品,一件偉大的發明,從來不是由一個羣體創造出來的,而是出於個人的智慧。爲什麼會這樣呢?可能是在羣體中讓自己無法深入思考,也可能是自己的想法很快就被左右,更可能是沒有突破自我的動力吧!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會看到如果是一位科學家或者學霸的角色,那麼他的人設是呆板的、沒有什麼朋友的、沒有什麼共同活動的,喜歡安靜待在一個角落忙自己的事情。從羣體心理學出發,這個刻板印象也有一定的道理。所以從另外的角度來說,我們要想讓自己取得進步,不必要往人堆裏扎,不必要人云亦云,也不必要因爲別人的隻言片語改變自己的想法。我們需要思考的空間,懂得給自己留白的人,纔有機會讓自己在這個獨立的空間裏進行反思,促使自己全神貫注完成手頭上的事情,從而獲得進步。

那麼,羣體心理如此強大,要帶動羣體的情緒,就要怎麼做呢?答案是就要誇大自己的感情,誇張地表演。也許我們會聽說由於扮演的角色讓人喜愛的演員十分受人追捧,由於扮演的角色讓人咬牙切齒的演員需要自帶保鏢,這就是他們帶動了觀衆的情緒,把羣體帶入想象當中。在很多演說現場,演說家們激情四射,即使事實並沒有那麼誇張。這些觀念經過羣體的無推理能力的散播,就成功了。這讓人不禁想到了在這個互聯網時代的熱搜、頭條們,只要有羣體的存在,只要鍵盤俠們在家毫無心理負擔、毫無責任地、無需付出代價地敲一敲鍵盤,羣體效應就出現了。

烏合之衆讀後感 篇四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著作《烏合之衆》是研究羣體心理的開山之作,細緻解讀了大衆心態,讓讀者得以對羣體心理有進一步的認識,是值得多次閱讀、思考的作品。

書中寫到:集體中暗示的傳染性會瞬間形成這個羣體感情的一致傾向,因此羣體便在毫無目的的狀態下聽從於所有外界的暗示,缺乏自己的主見與判斷、沒有批判精神。這樣想來,歷史上不論成功與否的農民起義、羣衆遊行等革命羣體的行爲,也不一定是事先就有高瞻遠矚的計劃的,也許他們是更傾向於本能的行爲。按照作者的話來說,正因這些特徵,羣體容易成爲願意爲別人浴血奮戰的人。衝動與激憤狀態也許會使社會發生巨大的變革,正如作者認爲,羣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總之,在作者的觀點裏,羣體與野蠻人無異,而同時他也認爲羣體的力量與作用在社會中舉足輕重。

作者在他那個時代所預言的:“我們即將進入的時代,無疑將會是一個羣體的時代。”如今的信息時代,也分佈着各種羣體。伴隨網絡發展而來的除了驚人的信息量與便捷,還有網絡上的“鍵盤俠”,他們在網絡上毫無顧忌談笑風生,語出驚人,幽默的段子會博得網友一笑,但在層出不窮的網絡暴力事件中,他們也是“伸張正義”的主力軍。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吸引眼球本身沒有毛病,但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形成極端觀點,就易形成羣體性網絡暴力事件,進而對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我想正是因爲羣體對社會的影響力與重要性,對羣體的研究才成爲不會過時的課題。

“個人一旦融入羣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湮沒,羣體的思想便會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一個人不能沒有獨立的思想,更不能被他人的思想掌控,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但這也不代表個人要脫離羣體,畢竟純粹的個人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適應所處的環境是很有必要的,但不是單純成爲一個被羣體驅動的機器,而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爲一個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個體。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針對研究學術說的,但我想這種價值取向也同樣適用於將自己與野蠻羣體區分的個人追求,不要成爲烏合之衆的一員。

《烏合之衆》讀後感 篇五

首先要贊一下翻譯這個書名的譯者。書或電影的名字重要嗎?太重要了,直接決定讀者或觀衆想不想去看。比如《Ghost》,鬼魂,這是哪部電影呢?《人鬼情未了》。《這個殺手不太冷》。不得不說優秀的翻譯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加入了對內容的理解和價值判斷。比起平淡無奇、引不起讀者閱讀興趣的《大衆心理學》,《烏合之衆》這個譯名很好的抓住了作者要表達的中心意思,“個體一旦結羣,他的智力水平就會下降,而且是大大下降”“羣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感情傾向也如此明顯,讀者看到書名,大致就能猜測出作者要表達的意思。這裏不得不佩服下中文的博大精深和譯者的底蘊深厚。

就作者的寫作風格而言,卷一和卷二我讀的比較費力,不得不做筆記,梳理作者的觀點。卷一和卷二實例也比較少,遇到做例證的歷史事件,往往一筆帶過,涉及到的人物呢,又多旁敲側擊而不說其名字,令我無從查找。要想更好的理解和思考作者的觀點,最好是對歐洲史有一點了解,對於法國大革命、羅伯斯庇爾、丹東等則要有相當程度的瞭解才行。而卷三卷四就開始有了大量的引用和實例,加上前面的鋪墊,讀起來有趣得多。

撇去大家都認爲偏頗和有失公允的論斷,我借書中的幾個觀點談談自己的感觸。

1。羣體易受暗示、多變和輕信。

“羣體總是遊走於無意識的邊緣,很容易受暗示的影響,它像那些對理智沒有反應的人那樣,感情粗暴,缺乏批評精神,只能極其輕信。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不懂得這一點,就難以理解爲什麼那麼離奇的傳說和故事會如此容易地誕生和流傳。”世界上幾大駭人聽聞的邪教無不如此,他們編造世界毀滅的謊言,讓信衆相信只有通過該教的某種儀式才能獲得救贖。他們的領袖,並不需要廣博的知識和驚人的口才,只需要創造形象,提供幻覺,反覆提到形象以影響羣體的想象力。在某種程度上,我甚至懷疑他們都曾仔細學習過這本《烏合之衆》。

2。斷言、重複、傳染

“斷言簡單明瞭,完全不用說理和證明,這是讓某種觀念進入羣體頭腦最有效的辦法之一。斷言得越乾脆,越沒有拖拖拉拉的證明和解釋,便越有權威。各時代宗教典籍和法典都採用這種簡單的斷言。負責捍衛某某政治事業的政客,通過廣告宣傳產品的企業家,他們都懂得斷言的價值。”讀到這裏,我不禁對作者佩服得五體投地,大概各行各業都能從這本著述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方法。從我們最熟悉的事物來說,提到“腦白金”你想到什麼?是不是“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再放慢節奏讀“恆源祥”三個字,你會不會下意識的接上“羊羊羊”?有幾則廣告堪稱廣告業中惡名昭著的惡俗之作。簡單粗暴的廣告讓觀衆印象深刻;反而是一些構思精巧、畫面優美的廣告,驚鴻一瞥,觀衆看到最後也不知道是在宣傳什麼商品。當然,這裏不可缺少的是重複,作者說,”我相信拿破崙說過,修辭中最有效的,就是重複。來自重複的這種力量,最後會銘刻在人們的無意識深處,產生行動的動機。人們很快就會忘記這種不斷重複的論斷是誰下的,都對它深信不疑。這就是廣告的巨大力量。當我們一百次、一千次地讀到X牌的巧克力是最好的巧克力,我們會覺得到處都聽到大家說好,最後也就深信不疑了。當我們一千次讀到Y牌藥粉治好了某某名人的頑疾,哪天我們得了同一種病,我們也會去想着去試試。”

作者還說,“在人羣中,觀念、感情、激情和信念擁有的傳染力跟細菌一樣厲害。有不止一個朋友對我說,看了李佳琦的直播帶貨,就是會忍不住的買買買。到底是李佳琦的話術厲害呢,還是他的激情傳染了直播間中的一些人,這些人的買買買又傳染了其他手機前面的人呢?我本來對自己的定力有一定的自信,如今看了這本書,也不打算去做一個觀察者了,我怕我進入直播間,也會變成“烏合之衆”中的一個。關於這個觀點,我又不禁想到了21世紀最大的騙局——鑽石。壟斷了鑽石礦產資源和庫存資源的歐美跨國公司不厭其煩地向公衆灌輸鑽石恆久遠價值高的觀念,併成功的讓女性相信鑽石就是永恆的愛情的象徵,並以此令男士們爲昂貴的鑽石買單。爲了打壓人造鑽石,他們還發明瞭鑑別天然鑽石和人工合成鑽石的儀器,製造人造鑽石就是垃圾就是僞劣產品的言論。哪怕實際上它們的成分和結構是一樣的,就是質地堅硬的碳單質晶體。我還想到了特朗普,當然,關於他的內容應該在第三卷的第四章。但我想說,看來富可敵國的商人和成功上位的政治家,都是抓住了羣體的心理特徵。

那麼其實我們應該運用這本書裏的理論做一些對自己、對他人有益的事。作爲一名語文教師,一直困惑如何更正學生的“學語文無用論”,我曾經花一節課的時間,去講道理、擺事實,試圖給他們糾正錯誤思維,可不奏效。讀了《烏合之衆》,我開始懂了,我要做的是“斷言”和“重複”,這個,還是不給學生看到的好。還是多多鼓勵熱愛語文的學生,讓他們去“傳染”全班吧。在當今這個網絡時代,其實我們並不比作者筆下的法國羣衆“高級”很多,倒是因爲每個人都擁有話語權,網絡更爲情緒的宣泄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導致往往事情只露出冰山一角,便有鍵盤俠抓住蛛絲馬跡滔滔不絕,更有吃瓜羣衆瘋狂點贊轉發。待真相大白時,羣衆才發現推測與事實相去甚遠,而下一次仍舊盲目跟風。所以對我個人來說,讀完本書的最大收穫便是要學會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烏合之衆》讀後感 篇六

《烏合之衆》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作者是一位法國人,他的血液裏帶有法國人特有的激進與狂熱。我並不是十分認同勒龐的觀點,勒龐在書中闡述個人一旦形成羣體,羣體就會擁有個人永遠都不會擁有的一些心理與思想,一個溫和的人在融入了羣體之後,在一定的條件下,例如革命爆發,他就可能會成爲一個暴力的人。他還認爲羣體所體現出來的種種特質是人類處於原始狀態纔會出現的一種現象。在他的筆下。羣體毫無理智可言,他們極容易受到暗示和煽動。羣體對既有真理的維護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無論是誰只要動搖了真理的權威性,羣衆就會十分殘忍的對待他。希帕蒂婭是生活在東羅馬帝國時期的女數學家。她既聰慧又美麗。

由於宗教迫害,希帕蒂婭在回家的路上被人們脫了衣服,對這位偉大的女數學家施以暴行——他們用蚌殼割下了她的肉,又將她的屍體焚燬。這在我們看來是十分殘忍的舉動,可是羣衆們卻可以做出來。我相信在他們只是個體的時候是絕對不會做出如此可怕的事情來的,也許連想都想不到。

尚且不說勒龐的觀點是否有些不妥,但他在書中舉出了大量的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例如十字軍的遠征(勒龐在書中舉了大量與十字遠征軍相關的例子)以及拿破崙。除了這些耳熟能詳的例子之外還有關於馬薩羅尼的故事,布瑞維利爾夫人等等。這使你即便不認同他的觀點,卻還是不得不說他的觀點是那麼的令人信服,但是既然是研究大衆心理的書,舉例子的話是不是不光要舉西方國家的例子,更應該有亞洲,拉丁美洲等世界各地的例子呢。

勒龐的用詞也大多帶有完全肯定的色彩。“必須”“一定”之類的詞語在他的書中經常出現,相反“可能”“也許”之類的詞卻很少出現,甚至可以說是幾乎沒有。這樣大膽的用詞也是我對這本書十分癡迷的原因之一。

我十分喜歡心理學,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而選擇了學習新聞。我認爲新聞學可以幫助我認清大衆的心理,他們是怎樣思考的,他們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心理,又爲什麼會像勒龐說的那樣出現“羣衆是盲目的”類似這樣的觀點,又是否因爲羣衆是盲目的,是狂熱的,又是容易受到暗示的,所以纔會出現法西斯時期那樣瘋狂的狀態。我對人們的思想着迷,但是我更對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着迷。

《烏合之衆》這本書讓我們接觸到了羣衆這種行爲、心理產生的原因。我認爲也許你無法認同勒龐的觀點,但你一定會被他字裏行間中所體現出的魅力折服。

《烏合之衆》讀後感 篇七

翻看《烏合之衆》那幾個小時裏,內心不經感慨到羣體的可敬可畏。或許受時代的限制,書中的一些觀點不敢苟同,但僅從羣體心理和行爲的角度而言,《烏合之衆》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無論時間久遠,羣體心理和行爲異常契合的現象,或許是來自人類本身的某個基因。

現代信息社會中,我們也宛如“烏合之衆”,也會盲從跟風。在全球信息化時代,多元化的價值體系與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們愈發依賴信息共享,並追求羣體的認同感和權威的支持,往往忘記獨立思考。

集體無意識,這是勒龐著述的一個基本理論前提,他揭示的是人一旦到了羣體之中,或者說羣體屬性的人智力逐漸爲零!這是全書的中心論點。勒龐說“一個羣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這個比喻非常恰當,生動形象的體現了個人被羣體化後的表現。這也是爲何如今隨波逐流現象愈發強烈的原因。社會中傳銷組織及網絡暴力和網絡假消息,體現的不僅僅是羣體易衝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徵,還有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的特徵,而在網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若單純認定一種真理或繆誤,就易被洗腦,而這麼多腦子中只有一種思維,便是羣體思維。

要想打動羣體,不能靠抽象的邏輯討論,而是要靠形象說明,在洶涌的想象波濤之下,羣體看不見事實,只願看念想,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烏合之衆》因此提出,羣衆並不需要真理:“羣衆從來就沒有渴望過真理,面對那些所謂的證據,他們會拂袖而去,假如謬論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論。誰能向他們提供念想,也可以很輕易地成爲他們的主人。”也就是說無明衆生,衆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

在現代社會,人們非常渴望獲得正確的信息,得到真理,正確認識世界和萬物,前提是學識和科學,才能辨證。

合上書之後,腦海裏面浮現着路遙在《平凡的世界》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但覺醒的早晚決定個人的命運。”在社會進步和個人進步層面上而言,對於個人,要做到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很難,但是個人獨立意識的保留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輕信他人言論,不盲目選擇被迫社交,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爲個人我們能做到的,用辯證的思維邏輯看待事情及個人追求,正所謂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

烏合之衆讀後感 篇八

真正的歷史變革,並不是那些以宏偉和暴力的場景令我們震驚的事情。能夠令文化實現偉大復興的唯一重要的變化,是對思想、觀念和信仰產生影響的變化。令人印象深刻的歷史事件只不過是人類思想的無形變化產生的有形結果而已。這些偉大的歷史事件之所以如此非比尋常,是因爲在人類這個物種當中,沒有什麼要比代代遺傳的思維根基更加穩固的。

從智慧的層面上看,羣體總是要比被孤立的個人的水平低,不過從感受,以及被這些感受驅使的行動來看,羣體的表現要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者更糟糕,這都要看具體的環境是怎麼樣的。

羣體的形成:羣體裏面的所有人的情感和想法都指向了同一個方向,他們那些有意識的個性消失了,一個集體的思維形成了。

在互聯網時代,網民作爲當代一個最大的羣體,也有衝動、易變和暴躁的特徵,他們服從的各種衝動可以是慷慨的或殘酷的、大無畏的或是懦弱的,但是這種衝動總是很強烈。他們可以因爲某個暗示從最殘忍的殘暴轉變爲最極端的慷慨和英雄主義,打動羣體心靈的是神話傳說裏的英雄,而非真實英雄。羣體因爲誇大自己的感情,所以它只能被過度的情感所打動。一個演說家想要靠話語打動一個羣體,必須大量運用狂暴的主張。要誇大、肯定、不斷重複,絕不用說理的方法證明任何事情——這些都是做公共講演的演說家衆所周知的論說方法。

互聯網公司的產品在無形之中塑造了不同類型的羣體,某個國家活動日微信朋友圈廣播傳播的紀念信息,這個時候所有的人的感情和想法都指向了這個紀念日,一個紀念的羣體就形成了;當紀念日過後,這個羣體的具體人又都忙於工作、生活、學習,這個羣紀念羣體又消失了。

品牌又是以一種新的方式聚集人們的感情和想法,獲取不同個體的認同,也是一種羣體的表現形式。積極的品牌文化宣傳和良好的產品無疑有助於這個羣體表現得更好。

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說營銷也是在不斷拉攏個人建立一個羣體,而很多營銷方式缺少文化的傳播,故而顯得生硬,很難獲得個人的情感認同,大都是失敗的。互聯網的廣告、營銷雖然是大數據的方式推廣,數據來源個人消費記錄,對消費情感研究較少,故除了大數據庫殺熟外,目前也沒有看到很好的效果。綜藝類節目非誠勿擾、騰訊脫口秀這類節目因爲代入了當代年輕羣體的個人情感訴求,更容易被大量的個體接受,形成新的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