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1.67W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多篇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 篇1

周國平先生說,他的人生觀若用一句話概括,那便是真性情。他覺得成功並非人生的主要目標,只有活出真性情纔算不虛度人生。對此,我看法略同。

現代社會爭名逐利的風氣很成問題,人們總圍着錢轉,迷失了單純善良的本性。如今的綜藝選秀節目鋪天蓋地,平凡人老想着一夜暴富或者一夜成名,殊不知那些光鮮亮麗的名人的內心掙扎。

現實中的人們總是對生活強加抱怨,總覺得活着太累。可是你是否想過,爲什麼活得這麼累?別人不能左右你的思維,你卻總模仿別人,追隨大衆的腳步。正因如此,你纔會漸漸地迷失自己,你痛苦地掙扎着,漫無目的地追尋着慾望。但當你得到那些曾經夢寐以求的東西時,你真的快樂嗎?

最近層出不窮的明星吸毒案便暗示了答案。他們的生活都很優越,卻有着不爲人知的壓抑感和憂鬱情緒。他們難道活得不精彩嗎?也許是我們認爲精彩。周國平先生說,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有自己真正愛好的事情,那樣他的人生纔有意義。難道那些吸毒的明星們起初並不想當明星,只是迫於無奈?我覺得應該不是,而是他們走在明星路上的時候,碰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於是他們變得迷茫不知所措,選擇了逃避退縮。那麼既然是自己喜歡的事情,爲什麼不能憑自己的努力去克服種種困難,而非要用極端的方式來發泄呢?也許是忘了最初的單純夢想。

正如周國平所說:“我走在街上,一路朝熟人點頭微笑;我舉起酒杯,聽着應酬的話,用笑容答謝;我坐在一羣妙語連珠的朋友中,自己也說着俏皮話,讚賞或得意地大笑……在所有這些時候,我心中會突然想起一個聲音:‘這不是我!’於是,笑容凍結了。”生活中,我也時常有這樣的經歷:身在其中卻不知道自己是誰,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爲什麼會不自在,只知道要這麼繼續下去,就像被上了發條的鐘表,不分日夜地走着。

一個人安靜的時候,靜靜地想着心事,會覺得並不那麼孤單。“我身上有兩個自我。一個好動,什麼都要嘗試,什麼都想經歷。另一個喜靜,對一切加以審視和消化。彷彿是這另一個自我把我派遣到人世間活動,同時又始終關切地把我置身於它的視野之內,隨時準備把我拉回它身邊。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慘的災難和失敗,只要識得返回它的途徑,我就不會全軍覆沒。它是我的守護神,爲我守護着一個永遠的家園,使我不至於無家可歸。”每個人可能都會被這個問題所困惑,也曾思索卻不得其解。我想說的是,若想不被現實所牽絆,就必須有自我意識,不能什麼事都被現實牽着鼻子走,而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和決斷力;同時,也要有定力,經不住誘惑,便會喪失自我。

人本身無貴賤之分,但是慾望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人們總喜歡和另一羣人比,這羣人名字叫“別人”,處處都要拼個高下,不然心裏便不痛快。但是越比下去,就越不可收拾,虛榮心也隨之不斷上升。可你有沒有想過,比的意義在哪兒?競爭本身沒有錯,但是競爭的目的是爲了提升自己,而不是貶低別人吧。不忘記自己的初心,才能使你的人生過得充實有意義。

人生如戲,今天的你是否在爲明天而堅持?夢想都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爲自己的夢想不懈地奮鬥。如果你止於哭喊而不付出行動,那夢想不過是天方夜譚罷了。你應該時刻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並堅定該去做什麼。周國平先生告訴我們,要成爲真正的自己,“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真切地意識到‘自我’的寶貴,有了這個覺悟,他就會自己去尋找屬於他的答案。”你的人生由你來定義,你執著堅守,才能寫出屬於自己的獨特人生。不管它是否輝煌,它都是有意義的,因爲這就是你的人生,你獨一無二的人生。

人生終究是漫長的,不求“吾將上下而求索”,但求珍視自己,做到不忘初心,便已無憾。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 篇2

或許,人生的路對年少的我們來說充滿太多的未知與迷惑,我們時常徘徊在青春的岔路口,在抑鬱的氣氛籠罩下,不知該往哪兒走。

年輕就是資本,這是我一直都堅信的。我們的人生纔剛剛開始,我們還有很多要學習的東西,所以我不想去逃避一些作爲生命的一部分的東西,我喜歡嘗試,哪怕是失敗也好,經歷了纔是最重要的。可是,有時候在太多的紛雜喧鬧中我們是否還能記得那個最初的自己,是否還能時常記起回家的路,是不是也把自己弄丟了呢?

正如書中周國平所說“我走在街上,一路朝熟人點頭微,笑;我舉起酒杯,聽着應酬的話,用笑容答謝;我坐在一羣妙語連珠的朋友中,自己也說着俏皮話,讚賞或得意地大笑……

在所有這些時候,我心中會突然想起一個聲音:‘這不是我!’於是,笑容凍結了。”生活中我時常有這樣的經歷,身在其中時我不知道自己是誰,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爲什麼會不自在,只知道要這麼繼續下去。就像被上了發條的鐘表,不分日夜的走着。可是,在能夠一個人安靜的時候,靜靜地想着心事,會覺得也不那麼孤單,好像是另一個自己在陪着自己,很踏實。“我身上有兩個自我。

一個好動,什麼都要嘗試,什麼都想經歷。另一個喜靜,對一切加以審視和消化。這另一個自我,彷彿是它把我派遣到人世間活動,同時又始終關切的把握置身於他的視野之內,隨時準備把我找回到他身邊。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慘的災難和失敗,只要識得返回他的途徑我就不會全軍覆沒。他是我的守護神,爲我守護着一個永遠的家園,使我不致無家可歸。”

世界無限廣闊,誘惑永無止境,然而屬於每個人的現實可能性始終是有限的。與同學聊天,當談及我們的夢想時,他們都是一個個胸懷壯志,滿腔熱血。考名牌大學,進知名企業,黨薪酬怎麼怎麼高的白領或金領……

我不知道這些爲什麼會吸引他們,是否這樣以後就會被衆人刮目相看,是否這之中“名牌”倆字佔了很大分量呢?我說覺得教師這個職業不錯,我希望能把好的東西傳遞給我的學生,也沒有想過要做到怎樣高的位子,能對他人有意義就足夠了。同學們大多會對我的想法不屑一顧,或是很無語,但他們找不出反對的理由,就有同學問是不是覺得現在教師的待遇提高了呀,我說這個不清楚。

可能年少太輕狂,夢想太遙遠,所以看不到腳下的路以致不知道自己究竟走在什麼樣的方向上。可是,在追夢途中,我們是不是該適時地歇歇腳,回頭看看走過的路,看看當初那個純真的自己,找回那個真正的自己?

誰說一定得住進大房子開名牌轎車就會擁有幸福的人生?面前縱橫交錯的路,每一條都通往不同的地點。只要在人生的旅途中始終把自己裝在心中,且思且走,走在一切可能的路上更重要的是走在自己的路上。千萬要真誠的生活,對他人更是對自己,不要成爲別人的影子和事物的一架機器,到終了才明白自己的身體不過是被社會的“潮流”牽着鼻子走了一生,真正屬於自己靈魂的東西卻被埋沒在心底的小角落裏遺憾的度過了一生。

周國平先生告訴我們,要成爲真正的自己,“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真切的意識到他的‘自我’的寶貴,有了這個覺悟,他就會自己去尋找屬於他的答案。”

是啊,茫茫宇宙間,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機會,都是一個獨一無二、不可重複的存在。名聲、財產、知識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沒有人能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後,沒有人能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真正意識到了這一點,你就會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來。

你的人生是否有意義,衡量的標準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對人生意義的獨特領悟和堅守,從而使你的自我閃放出個性的光華。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 篇3

一個人的需要有很多種,我認爲可以分爲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周老說,如果一個人太看重物質需要,就必然要付出精神需要上的代價,人的肉體需要是很有限的,無非是溫飽,超乎此的就是奢侈。

然而,現代人的追求大多傾向於物質需要,而淡化精神追求。電視臺的“相親纔會贏”辦得紅紅火火,但成功的案例卻屈指可數。

究其原因,發現物質需要的分歧是相親失敗的最大原因。在節目中我們看到,大多數女性選擇男性主要關注經濟條件(如:房子、車子、存款),而對於男性的內在修養、精神生活上的關注度卻相對較低,個別極端的女性居然對相親對象作了“必須要有房產”的硬性規定。真是莫大的笑話,這些女性是嫁老公還是嫁房子?顯然,他們是被物質需要束縛了。

其實,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相輔相成,互爲影響。現代社會,工作緊張,壓力大,我們每天都在工作崗位上茫茫碌碌。然而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工作狀態:有些人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有些人怨天尤人,滿腹牢騷;有些人出工不出力,應付了事等等。

究其原因,發現工作狀態的好壞與精神需要的追求有着密切的聯繫。我們中的很多同事,工作踏實,爲人忠誠,表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他們有明確的人生追求,他們不止爲賺錢而工作,更重要的是爲追求人生目標,爲了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而工作。

顯然,他們是把精神需要放在第一位了。若干年以後,他們或成爲專家、或成爲領導,他們獲得了更高的社會地位,同時也獲得更好的工資待遇。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 篇4

澄澈的月色,從高大的洋槐樹濃密的枝條間流瀉而下,潑灑在大地無垠的遼闊裏。那些隱祕草葉深處的蟲鳴,於幽靜裏說着六月的情話。風邁着細碎的腳步,像一個隱藏身份的夜行人,在窗口的不遠處,走來走去。

此刻,惟有遠山,在靜謐中,突顯着健壯的骨骼,和着寺院遼遠的鐘聲,諦聽蒼茫天宇裏星子明滅有致的對話。

而我,就深陷在臨窗的藤椅裏,藉着這天宇點亮的星燈,讀一本書——讀暗藏在一個人內心深處躍動的思想。“生命是宇宙間的奇蹟,它的來源神祕莫測。是進化的產物,還是上帝的創造?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這奇蹟。於是,你便會懂得欣賞大自然中的生命現象,用它們的千姿百態豐富你的心胸。於是,你便會善待一切生命,從每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到一頭羚羊,一隻昆蟲,一棵樹,從心底裏產生萬物同源的親近感。於是,你便會懷有一種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創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們把它稱作神還是大自然。”

多麼令人感動的文字,如涓涓細流,流淌在這滌淨浮華的暗夜,流進你我安靜的內心。真的,擁有生命多麼美好!不管這生命起源於何,終歸於何,而現世的擁有,就讓我們足以自我安慰於這茫茫天宇之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心懷善意,看衆鳥翻飛,閱春秋冬夏,聆聽季節吟唱,感念時序更替,從一頭羚羊,一隻昆蟲,一棵樹,感知萬物靈動,生命崇高……

因此,心懷善念,是我們在塵世最好的詮釋。沒有人能夠遠離生老病死,但我們一定能夠遠離暴力與邪惡,珍愛自我,用心中無垠的愛溫暖塵世的每一個黎明,用呵護春天的手呵護每一朵花葉,用熱愛陽光的心情熱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在歉疚的時候學會理解,在失意的時候學會寬容,在放縱的時候學會內斂,在一次又一次失敗的時候,學會牽念,畢竟在有限的年月裏,活着是最幸福,最自足的。

看,窗外的月色依舊如水地流淌。聽,低語的蟲鳴依舊在深情地吟唱。

大地安寧。曠野安詳。一顆劃過天際的星辰,向着黎明的方向,在深邃的夜空留下靜美的弧線,童話中,那就是生命流逝的胎記!

這夜,月色澹澹,書香淡淡……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 篇5

最近兩天看了一些周國平寫的《人生哲思錄》,是他關於人生、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思考。曾經以爲自己的想法和他有些相似或者類似,但是讀了之後,發覺他比我更加理想化和不現實,也許是他所處的環境和心態與現在的我的不同,看到的接觸到不同,所以他對於物質的要求相對來說是比較的低。或者他現在所處的環境的物質已經能夠達到他所謂的“小康”,而他對物質的要求也就是小康的要求吧,因而對於精神層面的要求,他是強調又強調的。

貧困是可憐和可恥的,但是很多人在所處的環境中擺脫貧困是比較困難的,因爲會有層層的阻隔和障礙,老老實實的幹活的人,可能擺脫貧困的機率會更小。怎樣擺脫貧困,達到小康,不僅是個人努力就能夠達到的,而是社會環境首先要給予的,環境的優或者差,使得個人的努力或者事半功倍或者事倍功半。

自己曾經是很怕自己的努力沒有結果,很怕儘管自己努力了,但是還是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所以在努力的同時會有所保留,不會全力以赴,這就是自己做事的缺點,是自己不能由衷做事的表現。

表現真實的自己是自己嚮往的和需要的,但是表現真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或者實現的,自己需要在清楚確認自己的需要和目標的時候,以表現真實的自己去做事情,去交朋友,以完全真實的心去感受周圍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 篇6

我敬佩這樣的人,但我並不看好這樣的愛情。太沉重過分,難以承受。

三個主角:達摩石神,湯川偵探,花崗靖子。達摩石神,數學怪咖,包括愛情都一廂情願的將其設計成符合邏輯的樣子;湯川偵探,理科建築與前者不相上下,也就是社會學和文學方面比石神略多的'一籌,讓他做了回上帝;花崗靖子,再普通不過的遇人不淑的普通人。

這一切都是天意,也許他們本可以永遠相安無事的平行,可命運偏偏如此。這種戲劇化安排在小說會出來好作品,但攤到誰身上都是悲慘的人生。

他對愛的處理方式,是他本人性格的外現:符合邏輯的即是正確的,哪怕踐踏法律和生命。在他完美的計劃裏,殺人、自首都是合乎邏輯的。我想如果不是命運使然,他也許一生都平靜的在此價值觀下緩緩度過。可是偏偏。

“石神嘶吼着好像要嘔出靈魂來”我相信所有人都會對小說的結尾印象最深。可是一切都是情理之中的,如果換做是我們,我們也會做出和靖子一樣的選擇,哪怕是看着很豬隊友的行爲。

石神的一廂情願,太不平等,無以回報。

愛無論性別。

《斷背山》講述的是同性之愛。我好像非常偏向於這種情節緩慢平鋪的敘事,含蓄內斂的表達讓我十分享受,緩緩積蓄的力量直擊人心,回味無窮。

兩位主角性格不同:一個是轟轟烈烈主動的,他的愛意時刻流露;一個是隱忍的壓抑的,他的愛在心口難開。

遇到最愛的你已是不易,何必在乎性別。

愛是不可掌控。

如何看待《平凡的世界》潤葉和向前健全時鬧彆扭,最後殘疾了纔好好在一起?早在一起不就完了。

所以,我在想能不能獲得一種智慧,可以讓人免於這種遺憾。實際上,不能,你不能小窺這條件。

有的時候外界條件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表觀遺傳學裏有很多案例。這學期學的,很有趣,大概是環境會影響同卵雙生的雙胞胎完全不同。

薛定諤的貓:無論你以什麼方式打開黑箱子,在你打開的那一刻,就會隨機觸發一個讓貓死亡的機關。像愛情一樣,你不去管她,她就在那裏,但誰都不知道她未來是怎樣。你越是想去研究她,那麼研究結果就會受到你本身的影響。

所以我本身的假設,是否潤葉在向前殘疾前就意識到兩人恩愛夫妻的可能性,就像那隻貓,是研究不得的。

雖然聽起來很遺憾,可是就是這樣,沒有一種智慧可以讓自己避免所有的遺憾。必須接受有些事情是利害是權衡不出的,例如愛情。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 篇7

如果說有誰的文字能讓我感到像是在與其安靜地交流,那就是周國平筆下的一段段人生哲思。

我們隨意地生活,也許很多人都不曾真正靜下來去思考關於精神、關於靈魂的問題。而這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就是藏於喧鬧生活之下的哲學。

正如周國平所說的:“每個人需要哲學的程度,或說與哲學之關係密切的程度,取決於他對精神生活看重的程度。”當我每每反覆問自己無止境的爲什麼,在不斷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我偶然讀到了周國平的文章。

因爲產生了太過強烈的共鳴而使我更加安靜地沉浸在他的話語裏。品味着,思索着。

他的文字像是清涼的薄荷葉,安撫隱於我心中,摩挲過久而日益焦灼的疑問,這讓我更加體會他所說的:“哲學不是公共事業,而是屬於私人靈魂的事。

從周國平的文字裏,不僅能讓我感到撫慰人心的力量,也能感受到他性格中的內斂,心底裏的喜靜。

“和別人混在一起時,我向往孤獨。孤獨時,我又嚮往看到我的同類。孤獨和喧囂都難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寧可選擇孤獨。”多麼平和的文字,安靜地滲入我的心,感覺就像闔着眼坐在作者一旁,聽他慢慢道來他的感受,浸潤着我太過相似的同感。他教會了我如何去真正體會自己的所感所受。他沒有平鋪直敘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他對自己心中所感的真實寫照,所以我總是能在他的文字裏尋得一份心底的寧靜。

學會與自己交談,聽自己說話——就這樣去學會深刻。

周國平的文章裏讓我感受最深刻的莫過於安靜的心境,這種安靜包含了很多東西,也被容於很多不同的方面,比如:孤獨、寂寞、獨處,那幾處最爲強烈的地方。

這些透着冷冽氣息的詞語興許會讓人退避三舍,會被認爲是一種糟糕處境的象徵。其實不然,能夠真正體會到獨處背後的深義者,實則已達到了一種別緻的心境。有些特殊的感受不易於傳達,有些因爲內容獨特而不能交流。

這也就是爲什麼當我看到周國平寫下:“在舞曲和歡笑聲中,我思索人生。在沉思和獨處中,我享受人生。”這樣的語句時,會有如會舊友,如逢知己的思緒激盪的感慨。他的文筆隨意、簡單,卻連貫得像是面對面的交談。

他的文章並不旨在給我們的哲學問題一個標準化的答案,而是讓我們隨他慢慢地走完這個發問和探究的過程,我們在此之中漸漸平靜,思緒更爲清朗,同時始終處於對根本問題思考的活潑狀態。

周國平的人生哲思是樸素的,他在給我們帶來安靜的思考的同時,也同樣告訴我們哲學並不是深不可測的東西。哲學永遠是單純的。正因如此,哲學纔會被賦予終極與永恆的定義,纔會成爲對永恆之謎的永恆探索。

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唯有安靜地思考與體驗才能引導我們踏上各自中的朝聖路。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 篇8

《超脫》――周國平提倡人需要重視精神活動,需要給自己的心靈或精神留有一定的空間,而不是每時每刻都被瑣事所佔據。他不反對事業和忙碌,但需要與自己從事的事情適時適當地保持一定的“距離”,我就是我,遭遇是遭遇,驚浪拍岸,捲起千堆雪。我自己也非常喜歡的一個詩句是“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很有意境,也很佩服主人的韜略。超脫是要與忙碌保持一定的“距離”,距離產生美;給心靈一些空間和時間,來回味體會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但超脫又不能過於深刻,完全脫離於忙碌和世俗,遊離於人間膚淺之外,甚至遁入空門,也不是最佳境界和結果。

《自足》――講的也是空靈。和作者一樣,我的性格也是兩個方面;一個好動,想嘗試各種新鮮和好奇,想體驗人生各種可能;一個好靜,經常對自己的所作所爲進行反省。記得好長時間的習慣是晚上睡覺之前回憶自己一天的事情,分析得失和利弊,有日省吾身的習慣。也經常一個人夜深人靜時在小區的廣場裏度步,任憑思緒萬千,想人生想愛情想婚姻想事業想友情,好像好多問題都在那個時刻想明白。我另外一個習慣是畫和寫,怕自己的腦袋容量不夠用,把困擾自己的事情寫出來或畫出來,分析權重或排序,將一些好像很重要很緊急很棘手的事情通過這種方式取捨掉。

《獨處》――我給屬下經常講的一個詞是“慎獨(慎重獨處)”,和周先生提倡的獨處不是一回事。D教授告訴我安靜也是一種享受,我才幡然醒悟,但她沒有體會還有惆悵或一絲憂愁和傷感的獨處,我認爲是一種缺憾。

我夢想一個人週末在躺椅上沐浴在陽光下悠然看書喝茶的感覺,也渴望一個人住在大山裏沒有電話騷擾沒有熟人滔滔不絕地交流自己安安靜靜地呆着的感覺。經常體會外面下着雨坐在窗戶下,看着外面綠油油的樹木和莊稼,或想着自己失敗的初戀情人或想着去世的爺爺心裏泛出一股淡淡的惆悵。

書中有這句話“一種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種缺陷,一種缺乏獨處的生活則簡直是一種災難。”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 篇9

本人最近在看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並不是我刻意變得深刻了,而是因爲這幾天身體有些不適,於是就不上網,也不玩遊戲,現代人沒有電腦就特無聊,便找找消遣的雜誌,沒把雜誌找出來,倒把這本書翻了出來,這一翻,我才知道,我錯過了一本怎樣的好書。

這本書是我在廣州深圳八卦嶺那個小小的書城買的,上面的扉頁邊角下,有我用纖細的圓珠筆記錄着"購於2006。7。16日,有雨"的字樣,我似乎忘記了在四年前那個有點濛濛細雨的下午是怎樣的因緣拿起了這本書,也忘記了是怎樣的購買衝動買下了這本書,總之四年來,我從來,沒有翻過它,而它也靜靜的陪着我,從八卦嶺到布吉,從深圳到南寧,它陪着我搬了10多次家,直到我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它也終於安定下來,睡在我衣櫃最底下的抽屜裏。

當我把它翻出來,非常的好奇,不敢相信是自己買下了這本書!這是怎樣的書呢?淺灰色的封面畫着零星的幾枝枯枝,簡單而不耀眼的封面,有種淡淡的從容在裏面。打開目錄,上面寫着這是一個探索境遇與心情,困惑與覺悟,執着,自我發現等等的書,是關於人生境界生活質量的書,是一本在我那個年齡看不懂的書——現在,我竟然發現自己可以讀的明白了,有時候,它說的一些話,就象從自己心裏走出來的一樣,我會對自己說,對了,就是這樣,就是這個意思,它怎麼跟我想的一樣呢?也許,這是一本年輕的自己買給未來自己的書,是因爲相信自己經歷了許多的事情,會擁有了足夠的感悟和閱歷,會擁有足夠的智慧來與它共鳴,當我在閱讀的,我感受到了自己的靈魂在精神世界裏自由的飛翔,彷彿整個世界都不在喧譁,我很喜歡這樣的感覺,如果可以,我希望能讀到更多好的書,今後少一點玩無聊的遊戲。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 篇10

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在篇幅上來說比較短,從語言風格上來說質樸平實而又不失詩的光華,從內容上來說暢達深邃而又滲透着哲學思想,其思想深刻而又超然於世。它讓我知道了生命的不可重複性,要更加珍惜生命,讓我知道人生的短暫,要合理利用時間。迴歸簡單的生活必須有一顆淳樸的心,它讓我躁動的心沉靜安寧,它教我們淡泊名利沉澱自己。

《智慧》中告訴我們智慧和聰明完全是兩回事,聰明是指一個人在能力方面的素質,如具有機敏靈活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想象能力、數學思維能力等。而智慧不是一種才能,而是一種人生覺悟,一種開闊的胸懷,足夠的勇氣和敏銳的眼光,成熟了,卻不世故,依然保持一顆平常的心,是一種超然的人生態度。這就教會我們大學生要有勇氣改變我們可以改變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更要有智慧來分辨二者的區別。

《真實》中告訴我們,人活的獨特、瀟灑一定要發自內心。如果你太關注自己活的樣子,總是活給別人看,或者哪怕是活給自己看,不是自己真實的性格,那麼,你愈是表演的真誠、獨特、瀟灑,你實際上卻活的愈是做作、平庸、拘謹。大學生正處於性格養成的關鍵時刻,太看重自己的外在形象無益於我們的成長。更重要的是周國平一直着重於內在和靈魂的超脫,不難從《真實》中看出他強調的是一個真實的自我,即一個正直的性格,而性格是否正直也表現在一個人的語言和行動方面。

讀《安靜》時想到,現時社會上一些世俗觀念也進入了學校。利益的驅動超越了一切,物質的誘惑淹沒了精神的愉悅。我們很難再聽到來自心靈本真的呼喚――如此浮躁的環境中我們又如何做學問?擺脫外在的虛名、浮行,保持一份心靈的恬淡,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園,沉澱自己,積蓄力量,成就自己的夢想,這是我們大學生正確的選擇。

《讀書》中周國平認爲,讀書不在於破萬卷,重要的是讀書時的一種感覺,即讀書已經成爲生活用品的基本需要,不讀書就會感到欠缺和不安。人生有種種享受,讀書是其中之一,讀書破萬卷的快樂:一在求知慾的滿足,二是在於與活在書中的靈魂的交流,三是自身精神的豐富和成長。要領略讀書的快樂,就必須擺脫功利的考慮,要有從容的心境。大學時期是我們養成讀書習慣的關鍵時期。大學培養的就是我們讀書的習慣和無師自通的能力。同時讀書也提高了我們的覺悟,進化了我們的心靈,使我們從中得到某種教化。更重要的是,大學讀書的多少決定我們以後發展潛力的大小。讀的書越多我們的發展潛力就越大,因爲我們有厚度,這個文化底蘊的厚度,也決定了我們發展潛力的高度。

《人生哲思錄》的積極思想給我注入了前進的動力,在浩瀚的生命之岸,我自豪地告訴你――世界,我追求過,奮鬥過,我從來沒有放棄過希望,沒有停止過拼搏,而這個造就了萬物的世界也將欣慰地回答:只要你奮鬥不息,人生終將輝煌。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 篇11

“人生終究是漫長的,不求‘吾將上下而求索’,但求珍視自己,做到不忘初心,便已無憾。”

這是上海市嚮明中學高三(9)班學生賀志選讀《人生哲思錄》後寫下的感悟《不忘初心》中的一段,他也因此文獲得了“第十六屆滬、港、澳與新加坡、馬來西亞五地中學學生暨2015全球華人中國小生閱讀報告大賽”高中組的一等獎。

8月25日是上海書展的最後一天,上述大賽頒獎典禮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葉辛,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張秋生,上海圖書館副館長周德明,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吳兆路等出席了頒獎典禮。會上,葉辛先生和獲獎師生圍繞着“經典閱讀與成長”,目前青少年的閱讀、寫作現狀等問題進行了交流。

每年的閱讀報告大賽都會有一個主題,今年中學組的主題是“對話經典”。怎樣的文學作品稱得上是“經典”?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葉辛認爲,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篩選,流傳下來的都是好作品,比如《紅樓夢》《西遊記》,經歷過幾百年,生活在各種狀態下的中國人都在讀它們,而且都讀出意味來了,這就證明這部作品是有養料的,是真正的經典。

青少年爲什麼要讀經典?葉辛說,經典作品不管吃,不管穿,但是久而久之,它會作用於你的身心,改變你對世界的認識。作品裏的精神,作者的情緒,作品描畫的人物個性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對人生的態度,並默默作用於整個人的氣質和素質。

廣泛的閱讀,尤其是閱讀經典作品,還可以幫助讀者學會獨立思考。婁山中學語文教師湯雅華認爲,當下人們熱衷於刷微博、微信、QQ空間,收穫了巨大的信息量,但這些碎片化知識難以形成知識體系,對人益處甚微,甚至會阻礙我們深入、獨立思考,而經典閱讀才能讓我們避免人云亦云,真正擁有獨立的靈魂。

通過這些讀書報告,葉辛等評委也發現,當今中學生的思考力大有提高的空間。對於缺少生活體驗的中國小生來說,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力?評委們給出的答案是:閱讀,廣泛地閱讀。

“一篇文章寫得好與否,關鍵是什麼?”在互動環節,針對讀者的這一問題,評委們一致認爲,獨特的思想和真實的情感最能打動人。

有評委表示,好文章往往在樸實的語言中,蘊藏着作者的觀點或感受。而辭藻華麗但內容空洞、缺乏真情實感,正是當下不少學生寫作的“短板”,解決辦法仍是多讀書、讀好書。

全球華人中國小生閱讀報告大賽由上海作家協會、上海教育報刊總社、上海圖書館、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澳門日報》等聯合主辦,《少年日報》《上海中學生報》承辦,至今已連續舉辦16屆,旨在積極推動中華文化和中國小語文教育活動的交流,引導更多的青少年親近和熱愛華文母語,多讀書,讀好書,養成閱讀習慣;促進中國小校形成良好的閱讀風氣,以及全球華人中國小生的文化交流。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 篇12

摘下手錶的這一刻,我坐在寢室,除我之外,再無一人。安靜地聆聽自己與心靈的對話,世界忽然如此溫柔。——題記

人生的每一時刻,我都希望心中有一座座標系。它高傲地屹立在心湖中央,指引我生命的航船駛向前方。生命的航道九曲迴環,看似波瀾不驚的表面,或許暗藏着風雲涌動。生活逼迫人思考,困境激勵人成長,挫折拷打着年輕的信仰。似水年華里,我們都躲不開生命理想的追問。

你是否整日形色匆忙卻碌碌無爲,你是否爲生活奔波卻忘記了最初的夢想,你是否始終葆有火熱的希望,哪怕承認失敗、獨自彷徨、接受孤獨,乃至於忍受絕望?

這就是生命理想的追問,這就是靈魂驚心的吶喊,這就是心靈真實的訴求。

身處弱冠年華,命運好似有意煎熬年輕的心,偶爾讓人躊躇滿志,偶爾卻讓人萬念俱灰。一顆奮鬥的心難以平靜,它既勇敢堅強,又百孔千瘡。青春的歲月裏,內心深處應住着四個人,其中兩個是你含辛茹苦的父母,其中一個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理想姑娘,另外一個,當是能教誨你、渡你苦海慈航的老師。

現在的我,已經把周國平當成了住在心中的老師。他不曾教過我一堂課,不曾授過我一冊書。我也沒有和他說過一句話,沒有見過他一面,更不關注他的微博,不追逐他的腳步。如果有朝一日他從我身旁匆匆走過,我的心靈可能會一陣亂顫,可小鹿亂撞之後,我依舊不知道從我身旁掠過的這個男人,竟然是洗滌我生命純度的源泉。好像在這個世界上,他與我無關,可我知道,他離我近得再也不能更近了——這是一個男孩對一個男人虔誠的仰望,這是一個男人啓迪一個男孩,贈予他驅散心靈陰霾的光芒。

一個人文化修養如何精深,不應該看他的學歷,而應該看他的談吐。一個人有沒有閱讀的品位,不應該看他藏書的數目,而應該看他枕邊的讀物。枕邊無書的人生活沒有情趣,枕邊無好書的人情趣難見高雅。枕邊有一本好書,深夜隨手可觸,漫長的漆黑的孤獨的長夜,人總不至於被高尚的心靈所遺棄。至少,他可以分明感受到,在古今中外的黃卷青燈中,無數偉大的靈魂在堅守着人類的信仰。他們的忠誠,遠勝於葛朗臺對金錢的執着——他們在爲人類的原惡懺悔,他們在爲人類的慾望贖罪。

我的枕邊,近三個月,都安放着周國平撰寫的《人生哲思錄》。睡前翻翻這本書,醒後常常看上幾段,怡然之至,樂此不疲,心靈也受到極大的寬慰。放在枕邊的書,既無須拿來向人炫耀自己的才學之高,也無須應付名目繁多的考試,便也看得意之所及,隨性之至。有時候走馬觀花、一目十行,像個趾高氣昂的將軍;有時候推敲揣度、字字深思,似滿口之乎者也的老學究。然而,每次合上書頁,便好似滿腔清氣盈體、精神抖擻,人生的旅途似乎也愈見明晰、愈見開闊。

這個時代愈趨浮華,世界聒噪得不願安靜。世俗的空間避不開嘰嘰喳喳的喧鬧,心靈的窗戶便掩得更加嚴嚴實實。思想掙脫不開枷鎖,生活呼吸不到自由,心靈便時而感到驚慌的侷促,時而感到落寞的寂寥。好在,我的枕邊還躺着周國平的書籍,我的腦海還珍藏着他對我生活的啓示,流動着我對他言語的思考。

金庸先生在小說《神鵰俠侶》中曾有言“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年少時讀來不甚了了,經歷了一些世事之後,深感這輕描淡寫的一句,竟道破了生命的真諦。當抑鬱積胸、無從發泄卻又無可遏止之時,只得嗟嘆身如飛絮,命似琴絃。這個時候,不妨沉下心來,讀讀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看看哲人對日常生活的反思,聽聽思考者對生命理想的追問,往往有助於我們聆聽心籟,拜訪自由。或許,並非人人都擁有一顆聰慧的心,但是這絲毫阻止不了我們追求睿智生活的腳步。

當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瞬時的晴天霹靂讓人無法接受之時,在壓抑痛苦、困頓迷惘中,我摸尋到了這樣一句話——“人生的本質絕非享樂,而是苦難,是要在無情宇宙的一個小小角落裏奏響生命的凱歌”;當人生得意,意氣風發之際,在順風順水的生命之河裏,我不經意邂逅了這樣一股清流——“成功是一個社會概念,一個直接面對上帝和自己的人是不會太看重它的”;當異鄉求學,深感寂寞,無處話淒涼之時,在冷寂的秋風中,我因緣際會般拾起了這樣一枚楓葉——“靠內心的力量戰勝寂寞的人,必是詩人和哲學家”;當少年萌動,情竇初開的青澀年華,這樣一句溫柔的提醒霎時溫暖了我不知所措的心靈——“到世上來一趟,爲不多的幾顆心靈所吸引,所陶醉,來不及滿足,也來不及厭倦,又匆匆離去,把一點迷惘留在世上”。

這就是周國平,這就是《人生哲思錄》中啓迪生活的智慧。這種處世的高明來得如此清淡,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言語算不上銳利,但在韜光養晦的世事感悟中,隨處可見作者對人生深刻的洞察,不着痕跡,不露鋒芒,卻含蘊着一股透人心脾的力量。這股力量彷彿挾帶人生大困惑與大情懷而同來,處處動人心魄,卻又似乎只是鬆間的一縷月光或石上的一溪清泉,像霧像雨又像風,讓人似懂非懂,捉摸不透。

周國平說,“我是一個直接面對自然和生命的人。相對於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相對於生命,歷史不過是細節。”但願,我們都能擁有如此坦蕩的情懷,從容笑對生命理想的追問。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 篇13

《人生哲思錄》共分“生命感悟”、“情感體驗”、“人性觀察”以及“精神家園”四編,每一編又具體分爲若干不同的文章。由於這本書是周國平先生用他的人生經歷、他的思索、他的沉澱寫出來的,實際上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其人生進行的哲學思考,感覺可對自己的未來人生之路有所幫助,於是便不假思索買了回來。

周國平先生的《人生哲思錄》在篇幅上來說比較短,從語言風格上來說質樸平實而又不失詩的光華,從內容上來說暢達深邃而又滲透着哲學思想,其思想深刻而又超然於世。雖然他的一些觀點現在看來可能是消極的,但是更多的是對人生的積極態度。

周國平先生在“情感體驗”《幸福》這篇文章中寫道:我對幸福的看法日趨樸實了。在我看來,一個人若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且靠這養活自己,又能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並且使他(她)們也感到快樂,即可稱幸福。

周國平先生又寫道:人世間真實的幸福原是極簡單的。人們輕慢和拒絕神的禮物偏要到別處去尋找幸福,結果生活越來越複雜,也越來越不幸。

周國平先生對幸福的定義如此簡單!

而我卻在生命的旅途中對幸福要求的太高,以至於我苦苦尋覓、苦苦奔波,就像一個被生活所抽打的陀螺一樣停不下來,但卻始終找不到真正的幸福答案,內心因而充滿了痛苦與失望,人也因此變得消極起來。

生活中的怨言與不滿足源於內心充滿的慾望太多,以至於被物化的雙眼所遮擋看不到眼前的幸福。其實幸福就在身邊。

就在節假日裏學生髮的一條條信息,就在空間裏學生的一條條留言,就在課堂上學生幸福的微笑,就在課下學生的一聲“老師好”。

就在累了一天回到家能吃上可口的飯菜,就在兒子在懷中撒嬌的喊“爸爸”,就在家人雖離的很遠仍聯繫不斷。

讀了《人生哲思錄》,讓我覺得以前很多想不通的事情,內心會得到安撫,它讓躁動的心沉靜安寧,它教我要淡泊名利沉澱自己。它讓我認識到“對於體驗幸福的人來說,是不會沉溺於眼前瑣屑享受的”,因爲沉溺於眼前瑣屑享受的人是不足與言真正的歡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