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哲學讀後感

讀後感2.16W

第一篇:哲學讀後感

哲學讀後感

對於中國哲學簡史以及其他部分哲學書表面處理之後得到的讀後感:

全部--部分--相對立面

死亡----生存:相對的解釋.沒有死亡的感覺體會不到你還在生存.死亡可以給你存在的相對感覺.如一切明天都沒有了,你會珍惜今天的所有一切.大多數時間死亡不在我們考慮範圍之內,或者是我們不可能清晰的體驗到死亡的感覺.所以我們一直認爲我們還有明天.實際上有太多的意外不在我們掌控中裏面的,t如果愛就說吧,也許明天一切都沒有了.任何一個感覺和詞語,都是要一個反襯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如果世界尚沒有悲傷,那也不會有快樂了.如果某一種感覺全部的佔據了你的內心,那麼你要留意去尋找相對的感覺,因爲那個全部的感覺一定不是真實的也根本沒有價值.

日常--->慣性動作可以讓人產生惰性.就是上面的全部感覺,你必須要找到如何突破惰性,找到那種相對立的感覺去突破自己.

靈魂的電流--->應該是部分感性的存在.回憶對人是重要的.是人最寶貴的財富,在一生中不停的做着計劃和回憶的互動動作.雖然很多理論讓你把握當前,其實,這很難.至少從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出.多數是在幻想未來,和回味過去.只是今天也會成爲回憶,未來也會成爲今天.把握當前的心態就是要突破惰性,要在一種全部的感覺中找到那種相對立的感覺.比如你有一個鑽石,你會永遠擁有它.它放在你的倉庫裏面.永遠不去提取.你偶爾會想想它的光芒,但實際生活中你不會天天帶着它.但是有一天你的倉庫失竊,鑽石沒有了.你就會經常想起那個鑽石,想如果天天帶着它的話也許倉庫失竊的時候就不會丟了.但是你不知道哪天你的倉庫會失竊.失竊前,你也會經常忘記你擁有這個鑽石,這個就是計劃之內的東西,也是在你回憶裏面的東西,其實不屬於你的現在.

我覺得,改變,或者是體驗到存在感,或者價值等方法就是一定要知道相對立的體驗感覺.事物矛盾的對立面是促進事物發展的原始動力。靈魂的電流基本是一種情感發揮到一定程度所體現出來的物理現象.

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jaspers的觀點:他把我們體驗到存在邊緣的狀態定義爲"邊緣狀態"。通常,我們如此地執迷於和熟悉日常的生活,以至於我們不能夠看破世俗--我們用自己的觀點造了一個藩籬。只有當我們處於邊緣狀態,如疾病、痛苦、煩惱或者破產使我們遠離正常的生活,把我們放置在一個新的位置時,我們纔會像一個旁觀者一樣去看待和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我們可以說生命和死亡就像在鏡子裏互相觀望一樣,當我們說已經爲死亡做好了準備的時候,也就意味着我們活得沒有任何遺憾;而當我們說自己生活得很幸福的時候,就意味着我們已經爲死亡做好了準備。

其實內心中,生活應該正在朝着這麼一個軌跡發展吧

第二篇:哲學讀後感

讀《形而上學的邏輯基礎》有感

一開始,老師佈置的作業------寫一篇關於哲學的論文,感覺很是惆悵,不知道如何着手,於是硬着頭皮,借了幾本關於哲學的書籍開始觀摩,通過對書本知識的淺層瞭解,寫下這篇關於形而上學的讀後感。

首先,對本書做一個簡要的介紹吧:本書是達米特的代表性著作,它最爲系統地反映了作者哲學思想的全貌。全面闡述了意義,真與反實的論等問題。從弗雷格的意義理論出發,作者闡發了弗雷格的涵義和指稱的概念,對弗雷格關於涵義與指稱區別的論證做了進一步的辯護,批判了真值條件意義理論,提出了辯護主義的意義理論以及意義理論的顯示原則、交流原則,試圖把應用於數學領域的直覺主義邏輯方法推廣到日常語言領域,解決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的爭論問題,以奠定其哲學理論的邏輯基礎。本書涉及的哲學理論博大精深,其主要觀點大膽而深刻,頗有爭議而極具原創性,是學界公認的一部相當重要的著作,是20世紀哲學的真正高水準的成果之一邁克爾·達米特的《形而上學的邏輯基礎》很值和一讀:該書是重要的、大膽的、論戰性的,並且非常深入。它的總主題:語言哲學是解決形而上學問題的途徑。該書取得的形而上學大“收穫”不僅僅是對經典邏輯的修正??它是20世紀哲學的真正高水準的標準性著作之一

且不說讀了這本書會有什麼樣的感覺,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何謂:形而上學吧,形而上學在古典哲學裏面是至高無上的,是第一哲學。是研究宇宙自然的基礎。當然一些概念被後來人推翻並完善了,但是它的核心思想卻是不可動搖的,至今起着重要作用。正因爲這些觀念,許多哲學家把哲學的核心放在了研究宇宙萬物統一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質或者共相上,認爲它是萬物存在的根本根據。所以,這門科學是研究所有科學的基礎所在。這就是形而上學。幾千年以來,形而上學的演變史幾乎等同與哲學的發展史。在哲學家看來,如果哲學是人類科學中最美麗的王冠,那形而上學就是王冠上最美麗的那顆寶石。然而在以黑格爾作爲起點的現代哲學開始之後,西方開始普遍質疑形而上學,開始重新開闢道路,開展對傳統的革命,這是因爲對形而上學的錯誤解讀。但是它在哲學史上佔據的位置是至高無上的。或者科學發展到了另一個地步,它又會重新回到人們研究的中心而得到進一步的肯定和發展

其實,雖說略讀過本書,但是對其內容可謂知之甚少,關於什麼語義值、推理與真的概念及其各種各種關於真的理論,真的太過於抽象化了,在這片哲學的海洋裏,自己甚至連冰山一角都還沒有釐清,更不要說會有懵懵懂懂的感覺了,能夠開始有這種懵懵懂懂就表示自己離哲學的腳步不遠了,這裏也會爲自己提出一個書本上的理論:這樣的基本假定似乎合理嗎?我們在這個析取、條件句及全稱量詞等條件中有諸多的不符之處吧。雖說沒有打算以後的人生爲哲學而活,但是哲學是每時每刻存在着,其實,看完這本書過後,我更想知道,我們爲什麼要學習哲學,學習哲學的意義在哪裏?大家都知道,從國中開始,老師就給我們講了很多關於中國的老子、孔子、孟子、韓非子等等諸子百家的才能智慧,這些人,可以說都是中國乃至世界哲學史上的先驅。因爲古人便知道了: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等等哲學思想,這是何等的智慧啊?更有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普羅泰格拉等等在哲學史上的皇冠級人物,這些人都可以說是智慧的結晶,尤其是柏拉圖針對蘇格拉底而說的:“我愛我師,我尤愛真理”,這是多麼崇高的戰鬥主義精神,爲了真理,且不論正誤,至少是自己在追逐着心中的理念,這是多麼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啊。當代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等,都在哲學史上有着不可磨滅的創造性偉績。再看看我們熟悉的當代中國偉人---毛澤東,將更多的哲學思想用在了爲中國的解放事業上,熟悉地結合了中國的具體國情,中華民族在他的領導下取得了勝利;鄧小平更是將哲學的思想用在了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上。

說了這麼多關於哲學的雜事,那什麼是哲學呢?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如果你問一百位哲學家,那恐怕至少會得到一百種以上的回答,因爲至今關於什麼是哲學這個問題,不同的哲學家都會有各自的答案。據官方資料得到: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是關於世界的本質、發展的根本規律、人的思維與存在的根本關係的理論體系。 長期以來,人們把哲學等同於形而上學,又把形而上學等同於玄學。就哲學研究外部世界的本原和一般本質來講,把哲學說成形而上學沒錯,但把哲學說成玄學,就把哲學和科學對立起來。任何一門學科,只要有明確的可具體界定的可實證的研究對象,能夠建立起完整嚴密的邏輯體系,都可以成爲科學;而有明確的可具體界定的可實證的研究對象是能夠建立完整嚴密的邏輯體系的前提。科學與玄學相對而言,哲學的科學化與哲學的玄學化相對而言,哲學的科學化與哲學的形而上學性質、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定位是對稱的——哲學的科學化程度同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地位成正比。“世界觀和方法論”本身具備指導性、實證性與可操作性;當我們說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時,實際上就已經承認哲學是一門科學。哲學科學化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哲學發展觀;哲學發展史,本質上就是在天與人、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的對稱關係中,使哲學逐步科學化的歷史。哲學科學化的進程,是天與人、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過程;哲學科學化的邏輯,是天與人、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歷史關係的濃縮。哲學史上的各種唯物論、唯心論、二元論、不可知論、證僞主義等流派只不過是這種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歷史過程中的不同環節;而對稱哲學,作爲對它們的揚棄、綜合、昇華,本身就既是哲學科學化的結果,也是哲學科學化的總結

看完這些,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太深奧了,太空虛了,我只想說,哲學就是對生活中過去的總結和未來的展望,同時對當前的生活有一個更加合理的指導吧,這就是我對於哲學的看法。應該多半的人會認爲我的觀點是一個謬論吧,其實我個人覺得是很有道理的,讓我來做一個簡要的解釋吧:過去的總結和未來的展望就相對於上文所說的世界觀,對當前的生活有一個更加合理的指導就相對於上文所說的方法論,雖然言語間沒有什麼典雅的詞彙,但是這樣對於我一個還未入門的僞哲學學者來說,是再容易理解不過了。

說了這麼多,其實多半是從網上找來的資料罷了,但是通過瀏覽這本書過後,我更想說說作爲年輕的一代,我們爲什麼要學習哲學,哲學的意義何在呢?我想,要是學習一個東西沒有任何意義的話,不學也罷,自然,哲學的意義是非同一般的。

那麼學習哲學有什麼意義呢?或者更直白的說學習哲學有什麼用呢?其實這個問題真的讓人很難回。在我認爲,哲學是一個非常高深的一門學問,因爲哲學是智慧之學。憑藉哲學智慧,我們不僅可以在日常事務中深謀遠慮,而且能獲得一切事物的知識。一個民族想要更文明,更有教養,非有哲學基礎不可。擁有哲學,好比一個人行路時用自己明亮的眼睛探路,沒有哲學相當於在黑暗中摸索或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黑格爾說:“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哲學,就像一座廟,其他方面都裝飾得富麗堂皇,卻沒有至聖的神那樣”。哲學在一個民族中的地位就像是廟裏的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所以,有這樣一句話:一個有哲學思想的人,是會創造幸福的人;一個熱愛哲學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民族!

看完這本書,其實,並不在於這本書講了什麼,因爲對於整個哲學史來說,這本書不過是九牛一毛、冰山一角罷了(雖然這本書有着極其豐厚的學術代表性)更在於,我們怎麼去看待這個世界,怎樣去理解哲學,感悟哲學,從而應用到實際問題中來。

最後,我以一則哲學笑話來結束這篇小論文吧。

古希臘七賢之一的泰勒斯,有一天晚上走在曠野之間,擡頭看着滿天燦爛的星斗,卻預言第二天下雨。正在這時,他掉進腳下的坑裏,差點摔個半死。別人把他救起來,他說謝謝你救我,你知道嗎,明天會下雨啊!於是又有了一個關於哲學家的笑話——哲學家是隻知道天上的事情不知道腳下發生什麼事情的人。

第三篇:《歷史哲學》讀後感

《歷史哲學》讀後感

關於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一書,由於各種原因,我只閱讀了黑格爾所著的緒論部分和正文部分的中國篇。

黑格爾(1770-1831)是德國古典主義哲學家。他的歷史哲學思想在《精神現象學》中已經有了初步的萌芽,在《歷史哲學》中則構成了明確的體系。柯林伍德認爲《歷史哲學》是一部具有深刻獨創性和革命性的著作,在書中歷史學第一次充分成熟地走上哲學思想的舞臺。

在歷史的研究方法上,黑格爾提倡一種批判的態度,他認爲,歷史哲學的功能就是要從具體的歷史經驗中去探索理性的行爲。黑格爾在緒論中將觀察歷史的方法分爲三種:

一、原始的歷史。這就是像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寫的歷史。他認爲,這樣的歷史只是把史學家所熟悉的行動、事件和情況,改變成一種觀念的作品,只是將生動的描述留給後人。

二、反省的歷史。這種歷史能超越現時代的限制,是作者用自己的精神來從事這種整理工作,是一種歷史重構,是普遍的內在的東西和事變的唯一的聯繫。當人們閱讀它時會有一種“現在”的意興在他的心頭,會給人以道德的教訓,成爲達到哲學的世界歷史的過渡。

三、哲學的歷史。由於哲學觀察歷史的唯一思想就是理性,歷史哲學只不過是對歷史的思想的考察。哲學所關心的只是理念在世界歷史的明鏡中照射出來的光輝。因此世界歷史是一種合理性的過程。在黑格爾看來,個人的一切熱情、個性、興趣、和才能都只是絕對精神實現其自身價值的工具和手段。偉大人物也不例外,他們的偉大隻是因爲他們體現了絕對精神的意志,成爲絕對精神的代理人。就連國家也不過是絕對精神的自我實現的形態。在國家中自由獲得了客觀性,表現爲法律。總之,歷史上的一切都是絕對精神在其自我實現的過程中的外化。世界歷史就是絕對精神朝着他的終極的目標不斷地實現。歷史哲學的作用就是要在一個特殊的經驗中追蹤理性的軌跡。世界歷史展現了精神的自由意識的以及那種自由隨之而實現的發展過程。所謂批判的歷史並不是真正的歷史,而是一種歷史的歷史。

在黑格爾看來歷史是精神在時間裏的發展,是理性支配着世界,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上帝便是這種理性、這種善的具體形式,世界歷史不過是上帝計劃的實施。理性是人們用來領會上帝這項神聖計劃的手段。而且歷史是一個從不自由到自由的發展過程。世界歷史無非是自由意識的進展,而這種進展是我們必須在它的必然性中加以認識的。他強調歷史的重大變遷不能看作是偶然的機會,而是必然的。發展的原則是一個內在決定了的必然的過程。黑格爾把歷史看作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他不同意把人類歷史上的更替比喻爲不死鳥從餘燼中再生出的循環論的觀點。

黑格爾把絕對精神看作是歷史的基礎。黑格爾的一切哲學領域都滲透着一種濃厚的歷史感,甚至可以說,全部黑格爾的哲學本質上都是歷史哲學。在黑格爾那裏真正的歷史是思想發展的歷史,只有絕對精神的發展過程纔是真正的歷史。這樣,生動的歷史被抽象化和邏輯化,成爲概念和範疇的辯證發展。雖然黑格爾並不否認經驗歷史存在的價值,但經驗歷史只是精神歷史的驗證。柯林伍德認爲,歷史哲學對於黑格爾來說並不是歷史的反思,而是把歷史本身上升爲一種更高的勢力,也就是說歷史不僅僅是作爲事實而加以肯定,並且還由於領會那些事實何以是那樣發生的原因而加以瞭解。

按黑格爾的觀點,家庭、社會、國家和民族都是絕對精神在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外化。世界史就是民族史,是一個有規律的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客觀過程,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都是絕對精神的自我認識和自我實現。歷史動力的展開代表着自由意識的進步,歷史的辯證過程寓於國家的對歷史中,每一個國家表現着一個民族精神和世界精神自己的集體意識,每一個民族精神代表着世界精神的發展中的某一個歷史時期,而各民族精神之間的相互作用代表着歷史中的辯證法。

不僅國家和民族是絕對精神的體現,就是個別人物也是如此。他把個人分爲再生產的個人和世界歷史個人,宣揚英雄史觀。歷史人物的作用就是在於在歷史的決定時刻作爲世界精神的代理人而出現,這些人物會將國家提高到一個發展和完善的新水平。這些人物的價值在於他們對自由理念的發展做出創造性的反應。黑格爾認爲歷史動力來自人的熱情和人的意志。沒有熱情,世界上的一切重要事情和事業都是不會成功的,而所謂的熱情就是人從利己的企圖而產生的人類活動。黑格爾看到了惡的作用,在歷史朝着理性的方向前進時,餓成了歷史的槓桿。理性是在利用熱情作爲實現他的工具的目的的工具。

發展、運動的辯證法思想貫穿於黑格爾的歷史觀。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中最爲寶貴的就是他的辯證法思想。正如恩格斯所說:黑格爾的巨大功績就在於他第一次“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爲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爲處於不斷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並企圖解釋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繫”。正是依靠這種辯證法的思想,他克服了康德在使用“理性”和“知性”時所造成的矛盾。他所應用的是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方法,他把事物看作是許多環節相聯繫的整體,每個環節都與構成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特性的其他特點相互聯繫。

黑格爾雖然把歷史觀從形而上學中解放了出來,使它成爲辨證的,但是黑格爾的歷史觀本質上是唯心的,是他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組成部分。對於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歷史哲學有許多人提出批判。比如柯林伍德認爲,黑格爾的刻板的歷史發展模式不過是“爲一種僵硬的和明智的保守主義政策提供一種僞哲學的辯解。”

黑格爾依據自由意識的發展程度將世界歷史分爲四個階段:東方世界代表的“歷史的少年時代”、希臘代表的“青年時代”、羅馬代表的“壯年時代”和日耳曼代表的“老年時代”。在少年時代,“精神”汩沒於“自然”之中,只有一個人的自由,即個人被看作是無足輕重的,圍繞着一箇中心——君主。在青年時代,精神進展到了它的自由意識,一部分人是自由的。在壯年時代,精神的自由是普遍的,個人“已經混合在人的抽象觀念裏”。在老年時代,是精神的老年時代,是完滿的力量與成熟,精神回到統一,是“現實精神的帝國”,精神的自由提高到純粹的普遍性,提高到了精神本質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一切人都絕對自由了。整個世界在這種連續性的發展中,展現出精神自我認識,從不自由到自由,再到絕對自由的過程。

以上是對《歷史哲學》緒論部分的總結,由於這部分理論性很強,我對之很難理解,又看了兩本關於西方史學理論的書籍,才得出這樣認識。

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對於中國的某些精神、文化發展做出瞭解釋,比如:經書禮樂、法律刑罰、道德觀念、文化傳承、天子至尊、科學發展等多方面。黑格爾在這些論述中,有很多精闢的見解,符合事實,也能承認中國歷史之源遠流長。但是有許多也僅僅是根據一些故事和他的想當然而得出的結論。

我一直認爲,如果是一個沒有經受過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薰陶的外國人所寫的中國歷史必定不倫不類。事實上在閱讀了部分《歷史哲學》後,這種感覺更爲強烈。在這部書中,黑格爾對於中國認識實在稱不上深刻,甚至一些認識根本是

錯誤的(或者可以這樣看——在這樣一部以精神發展史爲內容的作品中,可以不認真對待史實?)。

我實不知,他究竟是在怎麼樣的情況下得出“在黃河和長江上,都有億萬的人民居住在竹筏上面”這一認識的。當然有可能是譯者在翻譯中的失誤,畢竟我所看的不是原著;但也有可能是黑格爾本身的誇大,藉以證明“中國本部呈現人口過剩的現象”,但是在歷史作品中,這樣的誇大顯然是不合適的。在對於科舉制的敘述當中,他所引證的居然是在中國本土被看作是一本三流的才子佳人小說《玉嬌梨》。關於《玉嬌梨》我也曾簡略讀過,只覺其題材、內容、文筆均無突出之處。而該書之所以能在當時歐洲產生影響,是因爲有法文譯本。而在當時沒有流傳至歐洲的能顯現中國博大文化的上流之作卻完全被忽略了。在對於宗教問題上,黑格爾也因爲不理解中國的文化而產生了很大的誤解,竟然提出“天子是一國的元首,也是宗教的教主”,雖然在某種程度上,皇帝對於中國人是某種精神的象徵與偶像,但我認爲皇帝絕不是政教合一的首腦。在對於語言與文字方面,黑格爾的想法尤其可以稱爲錯誤,他在根本不瞭解中國語言與文字的情況下,簡單地將之與西方語言及文字進行比較,並且認爲中國的語言和文字是不合理的。在其他科學方面,雖然正確指出中國的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沒有長遠的發展和具有侷限性。但是在這裏他仍然有許多錯誤,比如:指南針、活字印刷術、火藥的“發明權”問題,更比如他在提到的天文學時,更令我感到驚詫,難道他不知道中國在夏朝已有曆法?難道他不知道《太初曆》?難道他不知道《授時歷》?這部偉大的歷法與現在的公曆精確程度相當,卻要早問世300年。如果他知道,爲何忽略這部曆法?如果他不知,爲何這樣草率就認爲中國沒有大天文家?難道郭守敬不能稱爲大天文家?這難道是一位學者應有的態度? 這樣的問題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在這一篇的最後,黑格爾最終給出這樣的結論:中國人民族性的顯著特色就是屬於“精神”上的一切——在實際上和理論上,絕對沒有束縛的倫常、道德、情緒、內在的“宗教”、“科學”和真正的“藝術”——一概都離他們很遠。究竟是因爲這樣的內容而得出這樣的結論,還是爲了這樣的結論而採用這些內容?難道他僅僅是想證明中國在古代的愚昧落後?於是我重回目錄,看到黑格爾對他的祖國和他的民族——日耳曼,給予了無上的評價與讚美——日耳曼精神是現代世界的精神??日耳曼民族註定是基督教原則的擔負者??

也許,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不能摻雜太多的個人情感,但面對此書,尤其是中國篇,我無法不加入個人情感。在我的精神沒有到達老年時代,沒有完全成熟時,此書不再讀。

【參考書目】

1. 黑格爾著,王造時譯,《歷史哲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4,1—

128頁。

2. 章士嶸著,《西方歷史理論的進化》,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3. 張廣智等,《西方史學史(第二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第四篇:《鯨魚哲學》讀後感

這本書是一位家長推薦我讀的,她是高校的一位老師,本人素質很高,但偏偏她的孩子腦子慢,於是她經常和孩子生氣,一天她讀了這本書很受啓發反思了自己以前的行爲的,於是也推薦給了我。這本書我前前後後讀了兩遍,感覺雖然它是一本關於幫助人怎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好書,但是我也感到了它對我們的教育教學上也有很大的運用價值。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公司裏的中層領導怎麼也與下屬搞不好關係,每天被工作和複雜的人際關係搞得疲憊不堪,一天一個朋友建議他放鬆一下,去看鯨魚表演,他推脫不掉只好前往。在水族館,虎鯨的精彩表演博得了滿場觀衆的陣陣掌聲。要知道,虎鯨是一種吃人的大型海洋動物,訓獸員是怎樣讓這個兇狠的大傢伙俯首帖耳呢?於是,這個人找到訓獸員想了解其中的奧妙,訓獸員很輕鬆地向他介紹了自己是怎樣訓練虎鯨的,而這次談話讓他收益匪淺、豁然開朗。

文中詳細介紹了怎樣訓練虎鯨,既不是我們通常見到的飢餓訓練法也不是我們想象的鐵碗式(體罰)訓練。那他們是怎樣訓練的呢?比如讓虎鯨鑽圈,他們給虎鯨吃得飽飽的,然後和它一起遊戲,讓虎鯨在精神上放鬆、愉快,然後在遊戲中讓它鑽圈,開始虎鯨沒有鑽圈的意識,所以有一次沒一次的,但是當它無意識地鑽過一次圈之後,所有的訓獸員就爲它鼓掌叫好,而且給它最喜歡的食物作爲獎勵,還要摸摸虎鯨的頭,但是緊接着虎鯨又沒有鑽過去,這時訓獸員象什麼也沒有發生一樣,繼續和身邊的人聊天。當虎鯨再次鑽過時,大家又及時激勵它,就這樣虎鯨很快學會了鑽圈。這個例子向我們介紹的就是今天我給大家講述的“鯨魚哲學”,“鯨魚哲學”就是發現別人做得正確的事。

注意力就象陽光一樣,我們關注什麼,什麼就會生長;我們忽略什麼,什麼就會枯萎。把事情越做越好,需要經常被注意到,被認可,並且被獎勵。對人,我們也需要做同樣的事,發現他越做越好,即使做得不是完全正確,也要表揚他們的進步等。

看完這本書,我想孩子們就好比是個小動物,我們就好比訓獸員(也許比方得不太恰當),我們要訓練孩子們養成好多好的習慣,例如學習的習慣、讀書的習慣、思考的習慣、講衛生的習慣等等,而我們也象是一個團隊中的核心領導人物,我們的認識水平和管理策略是直接影響我們的管理能力,看了這本《鯨魚哲學》之後,我也反思了我以前的一些教育教學行爲,並且寫下了一些我的感受:

第一。你越去注意某個行爲,這個行爲就越有可能被重複,當我們不太注意他們犯的錯而是多關注他們做對了的動作時,他們就會更經常地做正確的動作。我個人認爲很多老師,包括我在內很象書中介紹的“海鷗型”經理,在這裏我們稱她爲“海鷗型”教師,你把孩子們撂在一邊不管,直到孩子們做錯了事。這時,你就會撲出來,狂吼亂叫一氣,衝每個人發通火。而這種辦法不好在,你恰恰是在孩子做錯事是時候跳出來,無形之中強化了他們的錯誤的行爲,更重要是孩子們從開始就沒有得到一個正確的指導,在他們懵懂的內心沒有怎樣做纔是正確的方法,只有這樣做是不對的警示。

第二。把事情越做越好,需要經常被注意到,被認可,並且被獎勵。對人,我們也需要做同樣的事,發現他越做越好,即使做得不是完全正確,也要表揚他們的進步。有時候,我覺得我們太關注孩子的做事的結果,而沒有關注他們的過程,尤其是我們年輕的老師過於急燥,對孩子大的進步大加表揚,而對他們小的進步或過程中所有好的表現沒有及時肯定,讓孩子們得到一個表揚太難了。

第三。所有良好的表現都始於明確的目標。如果老師不能坐下來和自己的孩子們共同討論並制定一個遠大但可以實現的目標的話,這些孩子們就不可能明白老師到底希望他們做什麼,也不知道良好的表現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如果你的孩子們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那作爲老師,無論你幹什麼就都是無濟於事的了。例如,《愛麗絲漫遊仙境》中的愛麗絲都明白這個道理。當她走到岔路口的時候,她發現柴郡貓坐在那裏,於是她就問:“我該走哪條路呢?”“你要去哪兒?”貓反問她。“我不知道。”愛麗絲回答到。“那樣的話,走哪條路都無所謂了。”貓立即回答到。

第四。鯨魚哲學最終的目標就是幫助人們變得自覺。良好管理的關鍵,是如何讓別人在你不看着的時候也會做正確的事,你並非想讓它們對獎勵產生依賴,你想要的是讓它們因爲自己喜歡而去做那些正確的事。這是我們運用鯨魚哲學的目的,我們運用鯨魚哲學是讓孩子們變得自覺,而不是我們時刻得盯着他們,不過我想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教師需要的是耐心和自我控制,爲之我們將付出較長時間努力。

第五。鯨魚哲學只有在你真誠和誠實的時候才能奏效。訓獸員是把虎鯨當成朋友、孩子來訓練的,我們學校的老師都這麼愛孩子,我想一定會把教育這件事情做得更好。

讀後摘錄:

·你越去注意某個行爲,這個行爲就越有可能被重複。

·當我們不太注意他們犯的錯而是多關注他們做對了的動作時,他們就會更經常地做正確的動作。

·在動物教育中,最有害的做法之一就是人爲地限制動物的所作所爲。

·動物們能夠異常準確地感受到外界對它們的期待。它們可以象人類一樣生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這些虎鯨教會了我們永遠都可以期待那些不可能的事情發生。

·如果你不想鼓勵好的行爲,就不要在上面花太多的時間。

·作爲管理人員、團隊領袖和家長,我們所需要的是一種關注與我們共事的人們身上的亮點和優點的方法。

·我相信,要想激勵別人並創造一個世界水平的組織或部門,你就必須知道該怎樣去管理人們的活力。

·所有良好的表現都始於明確的目標。如果管理人員不能坐下來和自己的下屬共同討論並制定一個遠大但可以實現的目標的話,這些下屬就不可能明白老闆到底希望他們做什麼,也不知道良好的表現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如果你的手下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那作爲經理,無論你幹什麼就都是無濟於事的了。就連《愛麗絲漫遊仙境》中的愛麗絲都明白這個道理。當她走到岔路口的時候,她發現柴郡貓坐在那裏,於是她就問:“我該走哪條路呢?”“你要去哪兒?”貓反問她。“我不知道。”愛麗絲回答到。“那樣的話,走哪條路都無所謂了。”貓立即回答到。

·在發出指令後立即觀察產生的行爲是管理人員們經常忽略的。

·調整指令是解決不受歡迎的行爲的最有效方法。

·調整指令是徹底扭轉頹勢的最佳方法。

·在你試圖應對一個人的否定態度時,這種方法百分之九十九會起作用。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因爲它使得當事人能夠有機會回到正軌。與此同時,它沒有以消極的方式將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出軌行爲上去,因而保持了彼此間的尊重與信任。

·調整指令的方法:

儘可能快地、清晰而不帶責備地指出錯誤

解釋出錯的負面影響

如果可以,將出錯歸結於沒有清晰地解釋工作任務

詳細地重新解釋工作任務,並確保對方已完全理解

表達你對當事人仍然充滿信心與信任

·把事情越做越好,需要經常被注意到,被認可,並且被獎勵。對人,我們也需要做同樣的事,發現他越做越好,即使做得不是完全正確,也要表揚他們的進步。

·“海鷗型”經理,他們把手下人撂在一邊不管,直到後者做錯了事。這時,他們就會撲出來,狂吼亂叫一氣,衝每個人法通火。這就是過去那種不聞不問的老辦法。

·發現別人做得正確的事情被我們叫做鯨魚哲學的“反應”。做出這一反應要難的多,因爲他需要耐心和自我控制。如果你一直都在忽略別人做得正確的事情而總是用“貓捉老鼠”的辦法,你就特別要學習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去觀察手下人所做的一切。

·鯨魚哲學反應:立即表揚別人

具體指出他們哪些做得對,哪些做得基本正確

與他們分享你對他們所做工作的積極感覺

鼓勵他們繼續好好工作

·貓捉老鼠----發現別人做的錯事

鯨魚哲學----發現別人做得正確的事

·注意力就象陽光一樣,我們關注什麼,什麼就會生長;我們忽略什麼,什麼就會枯萎。

·在我的人際關係中及時表示肯定。

當今社會,事物的改變是如此迅速和頻繁,因此沒有幾個人能夠永遠是他們所從事工作的專家,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在不斷學習的,所以如果有人犯錯誤,就算再給人家一次機會也不爲過,這個時候運用調整指令要比表示否定更合適。

·我們訓練動物所做的一切是基礎就是無害原則——與它們建立信任的積極的關係。

·良好管理的關鍵,是如何讓別人在你不看着的時候也會做正確的事,你並非想讓它們對獎勵產生依賴,你想要的是讓它們因爲自己喜歡而去做那些正確的事。鯨魚哲學最終的目標就是幫助人們變得自覺。

·鯨魚哲學只有在你真誠和誠實的時候才能奏效。

永遠不要以爲你知道可以激勵別人的東西是什麼。

第五篇:數學與哲學讀後感

《數學與哲學》讀後感

假期裏,我看了張景中院士所著的《數學與哲學》這本書,書中主要內容寫了,關於“萬物皆數”這個觀點的破滅與再生,還有哪種幾何纔是真的,自然數有多少,等等有趣的數學問題。

(按!)數學問題多如繁星,數學家們往往埋頭於解決問題,卻無暇關注問題發展中出現的“矛盾”。但是,恰好是這些“矛盾”,才導致了數學的發展和飛躍。

這本書就是把數學的發展,用通俗的方法向我們展示出,當時數學界的爭論與矛盾,以及後續的解決辦法。

(按!)例如,關於數:是否僅有自然數,以及,由自然數產生的有理數,就足夠了呢?√2是又什麼?在歐氏幾何中,不少人企圖給出證明,但都失敗..

了。於是,導致了非歐幾何的產生;無窮小量的定義與應用,導致了嚴格實數極限理論的建立,無窮集合的比較,等等。每經過這些爭論與矛盾,數學思想都得到飛躍。

翻開西方數學史或哲學史,人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數學與哲學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不但源源流長,而且綿延至今。

(按!)追溯起來,數學與哲學自西方哲學誕生之日起就結下了不解之緣。西方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是數學家;著名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在對數學的深入研...

究時,得出了“萬物皆數”的著名哲學命題;大哲學家柏拉圖相信數是一種獨特的客觀存在,由此產生了數學上的“柏拉圖主義”,等等。

在這兩千多年來,哲學與數學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許多介於兩者之間的問題。比如:如何理解數學的真理性?什麼是數?如何理解無窮、連續?等等。對於這一系列問題的研究與探討,促成了“對數學進行哲學分析”的數學哲學這一學科分支。 ....

(按!)這本書中,關於數學哲學問題,以平易近人的語言娓娓道來,做出清晰的解釋。作者還不時加入非常恰當的比喻,比如,如何選擇適當的數學結構?這種選擇是不是完全隨意,選擇沒有標準?書中打了一個比喻:“當一個顧客到裁縫那裏訂做服裝時,顧客可以指責尺寸錯了,顏色錯了,布料錯了,等等。一旦服裝設計不針對具體的一個人,那就沒有對錯了,只有選擇問題。這裏有各式各樣的服裝,你不合適的那種服裝,說不定是另一位顧客喜歡。如果裁縫以此爲理由而隨心所欲,不調查體型,不研究心理,不適應潮流而亂做一氣,那也只有關門。數學家把結構作爲研究對象,好比是不再單爲固定的顧客加工服裝了,他面向普遍的需要,他佔領廣大的市場。

(按!)看完這本書之後,我還查閱了一下作者對於數學教學的觀點,覺得也很受啓發,比如,他認爲如果把課本編得簡單一些,考試仍然很難,那麼學生就不會真正“減負”。 他主張“多學少考”,課本不妨略深一點:如果學的深度不夠,學生很難體會到數學的趣味;考試簡單一些,孩子們才能在輕

鬆中尋找數學的樂趣。

此外,在國小和國中的課程設置中要加強對幾何的學習,而不是輕幾何,重數學運算。圖形不是枯燥的,是容易理解的。一開始學數學,孩子們可能還不能理解數學的很多妙處,因此正應該通過圖形的運動變化吸引他們的興趣。隨着學習的深入,逐步引導孩子用代數、運算直至微積分的方法去解決幾何問題。

(按!)以上是我的所感所悟,謝謝各位老師的指導!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