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核舟記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17W

核舟記讀後感(精品多篇)

《核舟記》讀後感 篇一

上週學完了《核舟記》,我不得不讚嘆古人的技藝高超。我們怎麼也不會想到平時我們吃的'那一個個跟乒乓球差不多大的核桃上,竟然能雕刻出來如此精緻細巧的船。

這個核舟,船內有窗,共八扇。一個小小的只有八分多一點的桃核竟然有八扇窗,可以想見那窗有多麼小巧。窗兩旁有字,可以看的清清楚楚右刻"山高月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字的凹處被青翠色的顏料凃抹。窗子竟然是可以打開的,窗外還有精緻的雕欄。這樣精巧的雕刻令人由衷讚一聲“技亦靈怪矣哉!”這樣細緻入微的雕刻品絕不是一時半刻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無數次的精雕細刻。面對這些一成不變的重複動作,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是絕對不能完成的。

奇巧人高超的雕刻技術無疑離不開耐心。其實,不唯雕刻,任何領域,想要達到較高的水平,都離不開耐心。

在學習中我們也應該擁有這樣的態度。對於我們學生來說,有耐心是非常重要的,但又是非常難做到的。重複的讀一篇課文直到背下來是枯燥無味的,可是爲什麼有的同學可以背下來,而有的同學不可以呢?這就體現了耐心的重要性。有耐心的同學經過多次的朗讀把文章從結結巴巴慢慢的背成倒背如流的水平。面對一道不會的數學題在日常生活裏拿出空閒時間刷題,日積月累,在考試中難題就能迎然而解。這就是耐心的威力。我們要養成面對困難不驕不躁,一點點的克服的習慣,在一點點的磨礪中變成一個有耐心的人。

《核舟記》讀後感 篇二

人應以悠閒、放鬆的心情去生活,《核舟記》中蘇東坡雖然官場失意,可當他放下包袱,遊覽赤壁時,仍然可以享受與朋友在一起的快樂時光,《核舟記》中安祥安靜的氣氛是最好不過的,在生活中,學習雖緊張,可心情有沒必要緊張,有機會多出去運動一下,踢踢球,講講話,我曾經被老師大吧後,也像東坡當年一樣,失望痛苦,無奈無助一下午,可那天放學後,同學位一起去踢了足球,在球場上,你會心情放鬆,內心愉快,並忘記不久前的失望的心情。

《核舟記》還讓我知道了技術到底可以有多精湛,多奇妙,也讓我知道人外有人,開外多雲。

今後,我也應讓技藝更加精湛。任何事最好都 精益求精。

《核舟記》雖是普普通通一篇介紹雕刻的文章,可也能合我們體會出很多道理,今後不管遇到什麼樣文章,都應該細細品味,感悟其中真諦,學到更多 知識。

核舟記讀後感 篇三

明朝有個有特殊技藝的人名字叫王叔遠,他能夠用直徑一寸的細小圓形木塊,雕刻出宮殿、杯、盤、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甚至於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依據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送給我一隻用桃核製成的小船,原來刻的是蘇軾乘船遊赤壁。

船從頭到尾大約八分多長,高約兩分上下。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着它。旁邊開小窗,左邊右邊各有四扇,共計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着花紋的欄杆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見右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刻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用石青塗在刻着字的凹處。

船頭坐着三個人,中間戴着高高的帽子鬍鬚濃密的是蘇東坡,佛印位於右邊,黃庭堅位於左邊。蘇東坡、黃庭堅共同看着一幅書畫長卷。東坡右手拿着畫幅的右端,左手輕按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着畫幅的末端左端,右手指着畫幅,好像在說什麼似的。

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身子都略微側斜着,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即東坡的左膝、魯直的右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裏,也就是說,從衣褶上可以看出相併的兩膝的輪廓。佛印和尚極像佛教的彌勒菩薩,袒着胸脯,露出乳頭,擡頭仰望,神情跟蘇、黃兩個人不相關聯。佛印臥倒右膝,彎曲着右臂支撐在船上,豎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掛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簡直可以粒粒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着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旁各有一名撐船的人。位於右邊的撐船的人梳着椎形髮髻,仰着臉,左手倚着一根橫木,右手扳着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呼叫的樣子。位於左邊的撐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撫摩着火爐,爐上有一把水壺,那個人眼光正視着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音似的。

那隻船的船底稍平,就在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啓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得像蚊子腳,筆畫清清楚楚,顏色是黑的。還刻着一方篆刻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隻核舟上,刻了五個人、刻了八扇窗戶;刻了竹篷、船槳、火爐、水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圖章的篆字,刻的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還不滿一寸。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刻造的。嘻,這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核舟記》讀後感 篇四

《虞初新志》中收錄了一篇魏學洢的《核舟記》,文中記載了明朝一位頗有才能的手藝人——王叔遠。原文是這樣說的:“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爲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這位手藝人技藝可見一斑,尤其是文中詳細描繪的“核舟”,更讓人歎爲觀止!

核舟僅長約八分,高約二分,卻足足“爲人五;爲窗八;爲箬篷,爲楫,爲爐,爲壺,爲手卷,爲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爲字共三十有四”,將整個蘇軾泛舟遊赤壁的主要場景都囊括在內,甚至能分辨出人物外貌、神情、姿態,器物形態紋理,不得不令人嘖嘖稱奇,可謂“自雲有奇術,探妙知天工”。

我國自古不缺能工巧匠,春秋時期的魯班,歐陽修筆下的賣油翁,馮驥才筆下的天津泥人張、刷子李……時至今日,社會上更是涌現許許多多的手藝人,他們中有我們身邊常見的蛋糕師傅,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有網紅手藝人。打鐵、制香、染布、修筆、斫琴、做團扇、刻硯、金繕、刺繡、鑄劍、竹藝、釀酒、做面……行行有精英,行行出狀元。

那麼這些行業精英,行業狀元又是靠什麼而出類拔萃的呢?那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我們在學習中,同樣需要這樣的工匠精神,學一門,專研一門,切不可粗枝大葉,遇到困難就退縮。比如學習英語,因爲害怕記單詞,就退縮,這是永遠學不好這門語言的。俗話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講的也是這個道理。所以說,所有優秀和歎爲觀止的背後都是堅持不懈,心無旁騖,醉心研究的結果。

明有奇巧人王叔遠爲核舟,但願今有我輩承工匠精神爲學習爲事業爲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