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核舟記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核舟記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一

一、學習目標

1、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詞語、句式、說明順序 。

2、學習本文“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3、瞭解我國古代雕刻技藝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二、教學重點:介紹核舟的順序和詳略。教學難點: 古今詞義的異同、詞序和少數幾個句子。

三、作者簡介:

魏學洢:字子敬,明末人。其父魏大中,因彈劾魏忠賢被誣陷下獄,冤死獄中。他痛父奇冤,晨夕號泣,不久悲憤而死。他好學能文,是明代有名的散文家,着有《茅檐集》。

四、初讀文章

1、給下列劃橫線的字注音。

洢( ) 皿( ) 貽( ) 罔( ) 黍( ) 神情與蘇、黃不屬( )八分有奇( )壬戌( )( )

2、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多rán ( ) ruò篷( ) 衣zhě( ) 橫臥一 jí( ) zhuàn 章( ) qū右臂( ) 椎 jì( ) yú山( )

五、疏通文意

1、解釋加橫線的字。

(1)爲宮室、器皿、人物

(2)罔不因勢象形

(3)嘗貽餘核舟一

(4)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5)高可二黍許

(6)清風徐來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2)嘗貽餘核舟一,蓋大黃泛赤壁雲。

(3)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4)啓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5)中峨冠而多髯者爲東坡。

六、深入探究

1、作者是如何介紹三個人物的?這三人的位置、神態各是什麼?從作者的刻畫中能顯露出所雕人物怎樣的性格身份?

2、把“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約”、“可”和“許”去掉可以嗎?爲什麼?

七、反饋檢測:

1、解釋加橫線的字。

(1)高可二黍許

(2)清風徐來

(3)與蘇、黃不屬

(4)詘右臂支船

2、歸納本篇說明文的寫作技巧。

以 爲序,層次 ,構思 , 跟描寫結合。

八、課外作業 :

背誦和默寫課文第二段。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二

一、說教材

義務教育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中的第三單元是事理說明文的區域,共選編了五篇文章,《核舟記》是其中的一篇。本文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雕刻家王叔遠熔蘇軾其人其事其文爲一爐,具有濃烈的文學色彩,但有不侷限於這些,而是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藝,力圖通過一些細節,高度概括地再現當時的藝術氛圍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絕妙的藝術效果。

根據新課標的三維設計思路及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1、知識與能力:理解本文簡潔,生動的語言及本文的說明順序。

2、過程及方法:熟讀並背誦課文;領會和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及古今詞義的異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巨大成就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成就,加強對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國的熱愛。

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爲:1、理解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情各部分的位置,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做具體細緻的描述的方法。

2、領會和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及古今詞義的異同。

二、說學法

新課標提出“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這都強調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我要求學生用“讀、查、譯、誦”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再輔以查工具書,同桌互譯等方式“讀懂”課文。

三、說教法

新課標強調“師生交往,平等對話,構建互動的師生關係和教學關係,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依據課標要求,結合教材實際,我採用“啓發、討論式”教學,變教師爲主爲學生爲主,變講解爲主爲自學爲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四、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學生運用“讀、查、譯、誦”的方法預習,教師印發關於作者及作品簡介資料一份。

(二)教學設想:

本文文字比較淺顯,結合課文下注釋,學生大體可讀懂,因此,在掃清文字障礙的基礎上,可以幫助學生對文中的一詞多義及古今詞義的異同現象加以歸納。

(三)導語:

請學生在一長2.9釐米,寬2釐米的長方形內寫十個漢字,要求筆畫清晰。(這一設計的目的有二:一是設置懸念,激發興趣;二是:讓學生實際感受一下微雕藝術的難度,從而對王叔遠的精湛技藝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四)檢查預習情況

1、請幾位學生朗讀全文

2、請幾位學生翻譯課文內容,教師給予適當的指點與糾正。

3、對文中的古今詞義的異同現象及一詞多義加以歸納並投影出示。

(五)作品賞析,感知雕刻家的精湛技藝。

1、集體朗讀課文。(使他們的認知經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

2、思考並討論。

①本文是一篇說明文,全文層次應怎樣劃分?

②本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重點在那裏?作者爲什麼要以這個作爲重點?

③在介紹核舟時,作者使用了怎樣的順序和那些說明方法?

④縱觀全文,王叔遠雕刻核舟的技藝“靈怪”在那裏?(這幾個問題的設計,能讓學生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雕刻家的精湛技藝,同時也突破了難點)

(六)總結全文:

對照板書,讓學生回顧全文,接着再齊讀一遍課文,最後說:“生活中,我們熟悉的事物比較多,把你最熟悉的某一事物,按照空間順序介紹一下它的有關情況”

(七)作業佈置:

介紹一事物

五、說板書設計:

舟(正面)船艙(中間)上箬篷,下小窗(16個字)

舟(主體部分)遊覽者(船頭)佛印右,蘇軾中,魯直左

記舟子(船尾)一人仰面嘯呼狀,一人俯聽茶聲然

舟(背面)提名(14字)篆章(4字)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一些字詞的正確讀音及書寫。

2、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和用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在教師引導下探究:疏通課文的字詞句,理解全文。

2、合作學習的過程: 主要通過一些有關課文問題的討論解答,學習以空間方位爲序,用簡潔、周密、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的卓越技藝。

2、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振興中華而讀書。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1、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培養文言語感。

2、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徵的方法。

3、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學習文章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徵的方法。

二、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有人告訴你,在一根頭髮上可以雕刻—部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你—定覺得很驚奇吧?這就是我國最令人歎爲觀止的微雕藝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核舟記》,就是遠在幾百年前我國民間藝術中精湛絕倫的微雕技藝的精彩展示。

(二)、整體閱讀,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要求學生自己散讀課文一到兩遍,注意以下內容: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

2.查字典,給文章的生字詞注音並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3.思考下列問題: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三)、巡視課堂,掌握學生自學情況,以便爲下面的課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據。

(四)、朗讀課文,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後,由其餘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讚其成功之處。

(五)、學習課文第一、二段

1.學習第一段。

2.疏通重點字詞,注意以下詞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

能以徑寸之木,爲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爲,制,這裏指雕刻。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沒有;因,根據;具,具有。

嘗貽餘核舟一:本句謂語“貽”(贈)後的賓語是“餘核舟一”,是個雙賓語。

蓋大蘇泛赤壁雲:蓋,承上文作解說,可譯爲“是”;泛,泛舟;雲,語氣詞,無義。

3.思考以下問題:

(1)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明確: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核舟的主題——“大蘇泛赤壁”。

(2)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明確:從兩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二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麼像什麼,無不“各具情態”。

4.學習第二段。

5.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詞語。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奇,零數,餘數。

中軒敞者爲艙:軒,高起;敞,開闊;爲,是。

啓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啓,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比,這裏的意思是正對着。

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6.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是如何具體說明的?

明確:說明核舟的大小和船艙的格局。船艙的艙頂有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戶,這八扇小窗戶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杆左右相對,關上後就能看見右邊窗戶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戶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麼東西做的)、8扇窗戶(能開能關)、左右欄杆(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2)這段主要採用什麼說明方法?

明確:這段主要採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7.齊讀課文第一、二段。

(六)、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教學重點:在上節課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徵的方法,從而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導入新課時

(二)、學習第三段

1.質疑並點講有關詞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語 其兩膝相比者 絕類 矯首昂視

2.口譯並評價翻譯情況。

3.思考討論: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說明了什麼?

明確:描述船頭三人的動作、神情。

4.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軾、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麼樣的心態?

明確: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裏。

5.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着墨較多的是誰?爲什麼?

明確:這當然是“東坡”。三人中,蘇軾居中,作者起筆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爲刻得用心刻得仔細,作者也就說得真切細膩。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說明者當然不能違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這樣說明,才能與其主題吻合。否則,鬆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明確:表現這—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三)、學習第四段

1.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先聯繫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1)長約八分有奇。

(2)左右各四,共八扇。

(3)船頭坐三人。

(4)共閱一手卷。

(5)橫臥一楫。

(6)倚一衡木。

(7)爲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詞+量詞+名詞”的格局不同。

2.這一段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明確:擬人:船尾橫臥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

頂真:左手撫爐,爐上有壺。

3.這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麼佈局的呢?

明確: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後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

4.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麼氛圍?

明確: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彷彿是在那裏呼喚清風,顯得悠閒自在;一個“視端容寂”,彷彿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悅、輕鬆、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楫的“橫臥”,更加暗示出有楫同於無楫,有舟子等於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學習第五、六段

1.學生自讀課文。

2.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字詞。

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裏解爲刻上;名,字。

文曰“天啓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啓壬戌秋日,即明熹宗天啓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軾《前赤壁賦》作於“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覈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軾作《前赤壁賦》後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爲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鉤畫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通計一舟,爲人五:通,全部,整個;爲,有。

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簡,選擇;爲,製作。

嘻,技亦靈怪矣哉:嘻,讚歎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3.請思考:這兩段各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第五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頂部的雕制。

第六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結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麼,最後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讚歎以結束全文。

(五)、學生齊讀課文,綜合思考以下問題

1.本文名爲“記”,是不是記敘文,爲什麼?

2.文章主體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3.核舟雕刻的主題是什麼?

4.最能反映雕刻者技藝精湛的是哪一句?

(六)、課堂板書

總 概述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術。

船艙

正面 船頭 間

核 順

舟 分 詳寫核舟 船尾 序

頂部

總 總括核舟,發出讚歎。

(七)、課堂反饋

⒈給下列字註上拼音。

罔( ) 黍( ) 壬( ) 戌( )

虞( ) 貽( ) 篆( )

⒉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⑴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 ⑵能以徑寸之木( )

⑶高可二黍許( ) ⑷中軒敞者爲艙( )

⑸雕欄相望焉( ) ⑹佛印絕類彌勒( )

⑺珠可歷歷數也( ) ⑻鉤畫了了( )

⑼詘右臂支船( ) ⑽其船背稍夷( )

⒊給下列句子用“/”劃出朗誦節奏。

⑴虞 山 王 毅 叔 遠 甫 刻。

⑵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爲 東 坡。

⒋將下面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⑴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⑵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⒌對下面一句朗讀時音節停頓正確的是:( )

a、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b、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c、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d、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⒍對下列幾句“之”字的指代對象分析正確的是:( )

①中軒敞者爲艙,箬篷覆之。

②閉之,則右刻清風徐來……

③石青糝之

④左臂掛念珠倚之

a、艙雕欄小窗舟身

b、艙頂小窗刻的字左膝蓋

c、艙頂小窗雕欄佛印

d、艙頂刻的字小窗左膝蓋

⒎翻譯下面兩句:

⑴啓窗而望,雕欄相望焉。

⑵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

《核舟記》教案 篇四

【學習目標】

1、藉助註釋和詞典,疏通文句,品味說明語言簡潔、周密、生動的特點,讀懂全文。

2、學習本文按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理解本文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的特色。

3、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培養熱愛祖國古代文化藝術的思想感情。

【課文提示】

1、魏學洢,明末作家。

2、本文選自清代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

【正音正字】

洢yī 皿mǐn 罔wǎng 貽yí (有)奇jī 黍shǔ

篛ruò 糝sǎn 髯rán (不)屬zhǔ 詘qū 楫jí

【積累詞語】

1、圈劃課文註釋的要點(詳見課文)。

2、重點掌握實詞:爲、罔、貽、泛、屬、許、奇、比、詘、衡、簡。

【朗讀課文】

【結構層次】

全文6段,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總述王叔遠技藝奇巧,引出核舟。簡要交代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特點和成就,介紹核舟的來歷、形制和主題,寥寥數語把說明對象的基本情況呈現出來。

第二部分(第2-5段),以空間爲序,圍繞“奇巧”有條理描述核舟各部分。

第一層(第2段),介紹舟身的正面結構,顯示了雕刻家的巧妙構思和精巧技藝。

第二層(第3、4段)接着介紹船頭,船尾部分的設計以及人物。

第三層(第5段)介紹舟的背面設計,主要介紹作品的題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總體評述核舟特點,讚美和評價核舟及其作者巧妙的藝術構思。

【朗讀課文】

【課文分析】

本文介紹了明代微雕藝人王叔遠創作的一件雕刻作品,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古代微雕藝術卓越的技巧和成就,讚揚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文章最精彩的是描寫人物。寫船頭,着力表現蘇軾、黃魯直和佛印三位遊覽者的神情。這是表現雕刻主題的重點內容。詳略安排上,介紹時突出蘇東坡的主人地位,緊扣“大蘇泛赤壁”的主題。作者對人物姿態、神情作了生動細膩的描述。文章反覆提到三人的手足、書卷的位置、形狀,具體說明雕刻藝人獨到的設計和精湛技藝,與開頭的“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相照應。

與船頭讀書人的靜態描寫不同,寫船尾兩個船伕則以動爲主。右者突出他手攀右趾的粗獷動作和“若嘯呼”的閒散;左者突出他搖蒲扇、聽茶聲的專注,人物都具有身份和職業特點。這一段既可看出雕刻藝人設計製作之精心,又可看出文章作者觀察、揣摩、判斷細微,語言描寫簡潔、生動。

這篇文章採用說明文中最常見的“總-分-總”的結構順序。前後兩個總寫既有聯繫,又有側重。前面部分適當運用了議論,總評價,結尾主要通過數據具體強調,最後以“靈怪”的感嘆呼應前面的“奇巧”結束全文。分寫部分以“核舟”的各部分(船艙、船頭,船尾、船底)爲說明順序,詳細介紹了微雕作品的空間結構、細部設計和人物狀態。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按要求,逐句翻譯全文。

3、通過圖書館、因特網,瞭解蘇軾、黃魯直、佛印的生平、作品。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串講課文】

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爲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譯文:明朝有個特別手巧的人叫王叔遠,能用直長一寸的木頭,雕刻宮殿、器具、人物,以及飛禽走獸、樹木山石,都能順着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人物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

原文: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譯文:(他)曾經送我一個核舟,刻的是蘇軾泛遊赤壁。

要點:貽:贈。

原文: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爲艙,篛篷覆之。

譯文: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高大約兩個黃米上下。中間高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葉篷覆蓋着。

要點:有奇:還有零頭。 可:大約。 許:上下、光景。

原文: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啓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譯文:旁邊開了小窗,左右各有四扇,共有八扇。打開窗看,雕刻着花紋的欄杆左右相對。

原文: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譯文:關閉窗子,就(可見)右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刻着字的凹處。

原文: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爲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

譯文:船頭坐着三個人,中間戴着高高的帽子、長着濃濃鬍子的人是蘇軾,佛印坐在右邊,魯直坐在左邊。蘇軾和黃庭堅一起觀看一幅手卷。

原文: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譯文:蘇軾右手拿着畫卷的右端(開頭),左手撫着黃庭堅的背。黃庭堅左手拿着畫卷的左端(末尾),右手指着畫卷,好像在說什麼。

原文: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譯文:蘇軾露出右腳,黃庭堅露出左腳,各自微微側着(身體),他們互相靠着的兩膝,各自隱藏在畫卷下面的衣褶裏。

原文: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譯文:佛印極像彌勒佛,袒露胸脯,擡頭仰望,神情和蘇軾、黃庭堅不相同(一樣)。

原文: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譯文:(他)放倒右膝,彎着右臂支撐在船上,而豎着他的左膝,而左臂掛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數出來。

原文: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譯文:船尾橫放着一支槳。槳的左右各有一個船伕。

原文: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譯文:坐在右邊的船伕梳着椎髻仰着臉,左手靠着一根橫木上,右手扳着右腳趾,好像長聲呼叫的樣子。

原文: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譯文:坐在左邊的船伕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撫着爐子,爐子上有水壺,那人眼睛正視(爐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音的樣子。

原文: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啓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

譯文:那船的背面稍微平些,就在上面題名,文字是“天啓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得像蚊子的腳,筆畫清清楚楚,它們的顏色是黑的。

原文: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譯文:又刻了一枚篆字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原文:通計一舟,爲人五;爲窗八;爲篛篷,爲楫,爲爐,爲壺,爲手卷,爲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爲字共三十有四。

譯文:總計一隻船,有五個人,八扇窗子,有一張竹篷、一支槳、一個爐、一把壺、一幅畫卷、一串念珠,對聯、題名和篆文,共三十又四個字。

原文: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譯文:但是量一下它的長度竟然不滿一寸。原來挑選桃核中狹長的刻成。啊,這樣的技藝也真奇妙啊!

【朗讀課文】

第三課時

【朗讀課文】

【思維訓練】(根據情況,選擇若干討論)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寫出它的本字。

⑴詘右臂支船。 通假字( ) 本字( )

⑵左手倚一衡木。 通假字( ) 本字( )

⑶爲字共三十有四。 通假字( ) 本字( )

⑷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 通假字( ) 本字( )

2、解釋下列一詞多義詞:

⑴可: 高可二黍許。( ) 珠可歷歷數也。( )

⑵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

3、文言文往往將數詞放在名詞之後而沒有量詞。請從本文找出這樣的佐證。

4、概括各段的大意

5、本文第1段有什麼作用?

6、概括第2段每句話的意思。這一段的說明順序有什麼特點?

7、寫出文中對聯的出處和作者。寫這副對聯有什麼作用?

8、第5段,寫核舟船底刻的題名、篆章有什麼作用?

9、最後一段,作者統計全核舟的人員、器物、文字的數目,有什麼作用?

10、“而計其長曾不盈寸。”這句話與哪句話照應?

11、本文是按什麼順序來介紹核舟的?這有什麼好處?

12、核舟的奇巧表現在什麼地方?(本文哪些方面緊扣“奇巧”寫的?)

13、舉例說明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藉助解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基本內容,並積累文言詞語。

2、抓住文體特點,理解課文的說明順序。

3、把握說明對象“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的特點,並能夠結合文本內容簡要分析。

教學重點:

同目標1、3

教學難點:

同目標2

教學背景:

課堂上給予學生充分的預習,熟讀課文,藉助解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根據個人遇到的疑難情況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流程:

活動一:學習《核舟記》,你遇到哪些疑難詞句?

設計意圖:

以學生爲中心,充分收集學情,教學更具針對性。針對學生遇到的疑難詞句,教師組織學生採取同伴互助的方式予以解決。

“新”的文言現象,主要引導學生關注本文中的“文言數詞”表達方式,該教學重在引導學生聚焦文中的文言數詞的相關語句,藉助“思考探究四”,通過比較分析,歸納文言數詞的幾種表達方式,積累文言常識。學生探究獲取如下知識:

(1)數詞+明細是常見方式,不同於現代漢語的“數詞+量詞+名詞”的表達方式;

(2)數詞與名詞的搭配的兩種用法。表達重點在名詞,則採用“數詞+名詞”用法;表達重點在數詞,則採用“名詞+數詞”用法。(此處可引導學生推導出,古漢語數詞玉明祠組合,最後一個詞語是強調對象。)

(3)數詞整零之間加“有(又)”。

此教學活動最適宜採取“比較”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分析歸納。藉助學生“課時練”,檢測疏通文意情況。

活動二:小組合作設計表格,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討論:作者爲什麼不按照船頭、中間、船尾的順序一一介紹?

建議你這樣做:

1、完成如下表格,思考每一部分的介紹順序,最後通盤考慮全文的介紹順序。

位置

介紹對象

介紹順序

中間

船頭

船尾

船背

2、根據課文內容,畫出“核舟”的橫截面圖,根據圖形,思考作者爲什麼按照中間、船頭、船尾的順序介紹?

設計意圖:

該教學內容是本課的教學難點,由於教師手頭無“核舟”實物,學生缺乏直觀認識,這就需要搭建合理支架,讓學生的思維具體化、可視化。化難爲易,引導學生理解作者介紹核舟順序的匠心。該教學活動需要引導學生理解,介紹如此細小之物,觀察的認知順序就是文章的介紹順序,視覺最先注意哪裏,就會先介紹哪裏。因此這是一種認知邏輯順序。在介紹核舟船頭的主體部分,先介紹“蘇軾”再依次介紹黃庭堅和佛印,這是從主到次的邏輯順序;從船頭到船尾,同樣是從主到次的邏輯順序;從船的主體部分再到船背,既是空間順序,也是從主到次的邏輯順序。

在此環節,教師需要追問:從文章結構上看,本文又是一種什麼順序?引導學生理解,總體介紹王叔遠的雕刻藝術,再具體介紹大蘇泛赤壁的核舟,最後對核舟雕刻的分類統計,總結讚美王叔遠技藝。結構上呈現總分總結構。

活動三:魏學洢對王叔遠核舟的總體評價是什麼(王叔遠雕刻工藝品的特點是什麼)?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利用“大蘇泛赤壁”的核舟表現這一特點的?

教學意圖:

該設計旨在引導學生從深層次上理解分析王叔遠核舟的“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特點。這就需要學生迴歸文本,從“因勢象形”和“各具情態”上對文本分類細讀。此環節旨在糾正一個問題,好多資料上談到核舟的特點都是“奇巧”“靈怪”。其實,這是對文本的誤讀。根據文本不難理解,“奇巧”“靈怪”都是對王叔遠雕刻技藝的評價,而非對其核舟作品的評價。雕刻技藝與雕刻作品的特點是不能劃等號的!“因勢象形”主要體現在:利用桃核中間最高部分,雕刻船艙;並且根據桃核的形狀雕刻竹葉,雕刻小窗、雕欄;窗扇雕刻蘇軾《赤壁賦》《後赤壁賦》名句;利用船背“稍夷”,雕刻題名、篆章等。“各具情態”體現在描寫人物的動作、神態上。比如蘇軾的“左手撫魯直背”,黃庭堅的“右手指卷,如有所語”。在此環節,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魯直不摟着蘇軾的肩?不僅提醒學生考慮“蘇黃共閱一手卷”,兩人的手各有分工,而且要引導學生思考這一動作背後反映出兩人怎樣的關係。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髮揮想象,體會蘇軾動作背後的心理和神態,揣摩黃庭堅“如有所語”的心理、神態。佛印“臥坐”“矯首昂視”表現出僧人超凡脫俗、悠然自得的情態,符合泛舟赤壁的心境。還有船尾的“橫臥一船楫”符合“泛赤壁”的意境,雖是器物,同樣具有情態。舟子神態各異,性情不同;更是“各具情態”的表現。此環節,要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作者描摹人物運用動詞的簡潔、形象、凝練的表達效果。

作業設計:

觀察學校教學樓三樓、四樓樓梯間的兩幅中國畫,向同學們介紹畫面內容。要求:介紹順序合理,總分總結構,不少於400字。

設計意圖:

學以致用,學會用一定順序描寫畫面內容,介紹“工藝品”。可惜校園沒有雕塑,只好“因勢而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