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課文《核舟記》精品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課文《核舟記》精品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核舟記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1、學習以空間方位爲序,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2、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激發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併爲適應改革開放,振興中華而讀書

教學設想

可運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燈(核舟圖片)配合教學,以便學生有直觀印象,加深理解並記憶。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最優秀、最勤勞、最聰明靈巧的人民,他們創造了光輝燦爛、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其中最令人噴噴稱奇、歎爲觀止的有那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樹根經三撥兩弄可以變成一隻活靈活現、凌空欲飛的雄鷹,這是根雕;一塊似可廢棄的石頭經三琢兩磨也可忽然化爲山水木石、鳥魚蟲草,或可成爲萬里長城的縮影,這是玉雕;不僅如此,一根頭髮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這是髮雕;還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們學習的明末浙江魏學洢的《核舟記》就是遠在數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2、佈置課內預習

請大家運用字典並結合黑板上的預習題自讀這篇文章(有些題目需在自讀本上筆答完成)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摘要在自讀本上)。

2.爲文章生字詞注音並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示例:①罔、貽、軒敞、篷等②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等

3.試分別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語精煉,各不超過十個字)。

4.思考下列問題: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4)本文雖名爲“記”,是不是記敘文,爲什麼?

(5)文章主體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6)文章的全部內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怎樣一個核心?

三、朗讀課文

1.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後,各由其餘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道其成功之處。

2.老師指導有關朗讀的要領:

讀音要力求用標準的普通話,注音要正確,特別是古今異讀、變讀、通假字、多音字必須嚴加推敲,查有實據,讀準字音才能讀得流暢,讀準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徹。

斷句是一項複雜的工作,古人稱爲“句讀”。文言的斷句水平跟讀者的閱讀面、閱讀量以及文言的基礎、功底和語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規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於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比如句首的發語詞“夫”、“蓋”等必須斷開,“蓋大蘇泛赤壁雲”就不可誤讀爲:“蓋大/蘇泛赤壁雲”;另外,斷句跟句法關係密切相聯,主、謂、賓各成分之間一般應斷開;再則,斷句與句意必須一致,不可因斷句錯誤而產生歧義或謬誤。最後,斷句還跟文言的一些語法習慣、文章的感情基調、文體規律、作家作文的習慣、讀者的閱讀習慣等有關。閱讀中均需綜合考慮。

3.在預習並對課文整體內容稍有感知、認識的基礎上,在學生稍有閱讀文言知識的情況下,教師或可帶讀,或可範讀,力爭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達到流利暢達之境。“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而把握文章的整體,獲得這種文體的語感。

四、研討課文

本文的題目雖有一個“記”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種記敘文體?它與《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是不是同一種文體?

本討論題旨在考察同學在預習並熟讀之後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情況;同時藉助比較,讓學生對古文中的“記”體文言有比較深入的瞭解。

學生的討論可以從下列角度開展:

(1)所“記”的對象和內容

(2)表達方式及語言

這個問題在本課時最後提出,容同學課後查閱有關文章資料,並分小組討論。

第二課時

一、齊讀全文導入第一課時的“研討課文”。

對這個題目的正確解說應當是,(1)從所“記”的對象和內容看,《桃花源記》、《小石潭記》等“記”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實地實景,顯然屬遊記類性質的記敘;而《核舟記》作者“記”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藝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國古代能工巧匠的絕頂智慧,很可能寫成說明文。(2)從表達方式及語言看,前者幾乎一律用描寫文字,對其環境、場景、氣氛、人物等窮形盡相作細緻入微的刻劃渲染;本文則多用客觀的說明性語言,採用多種科學的說明方法。就此可以區別:同爲“記”,卻是文體迥異的兩類文章。

關於記敘文和說明文的區別:

記敘文是以寫人敘事爲主,具體而形象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文體。記敘文的基本特點是敘述性和具象性,所謂敘述性,就是用敘述的方法介紹和說明事情發展變化的過程或事物狀態的一種特性;具象性,則是就描寫這個寫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動而形象的語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況、面貌等等描述出來,給讀者以具體清晰的印象。

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爲主要表達方式來介紹事物、闡明事理的實用事體。它主要是用來幫助人們完整地瞭解、認識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能、構造、關係或發生、發展過程,從而把握事物的特徵、本質及規律性。說明文的特點歸結起來有這樣幾個方面:(一)內容的知識性;(二)材料的科學性;(三)語言的通俗性;(四)表達方式的解說性;(五)結構的條理性;(六)功能的實用性。

結合實例反覆闡述、體味,可以辨清兩種文體及兩種語言。

問題的提出時間不必絕對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後。學生素質好的,超前討論,可以先入爲主,促進對文句內涵對語言風格的理解;反之,則可在疏解文字後再討論,纔不會流於架空或空口無憑式的枉費口舌。二是對這一問題討論的程度不宜過深,點到即止,且多由學生自行體味。)

二、繼續研討課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學生對這開頭,結尾兩段的文句理解質疑,然後展開討論。讓學生自行解決疑難,教師適當點撥、引導。

2.分別請同學通譯,齊讀,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總介王叔遠極工微雕(引王說明對象——核舟)

第六段:綜說核舟“容量”,極稱其技。

3.討論(1):兩段文字都是“總體說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麼不同?

前者是總括王叔遠的微雕技藝,後者則是對這一核舟本身內容的概要說明。

討論(2):開頭結尾的兩節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說明這一核舟的情況時是緊緊扣住了核舟的一個什麼樣的特點?你從這兩節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詞語中看出這一點?

緊緊圍繞的中心應是雕刻工藝奇巧、靈怪。開頭一節的首句,結尾一節的末三句,有力地說明了這個問題。有關的詞語如“罔不”、“曾不”等。

4.爲加深對這兩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隨堂練習,點明和翻譯下列各詞組:

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貽餘核舟一爲人五曾不盈寸,桃核修狹者

三、分析討論第二至第五段

1,這四段文字是對“核舟”的具體細緻的說明,作者怎樣說明的?試將這四段文字切分爲兩部分,怎樣切分比較合理?

正確的切分是: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說明的是船的正面,後者說明的是船背。

2.這樣安排遵循了怎樣的順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討論第二段:

(1)這一段的內容是什麼?

主要說明船艙的結構形態。

(2)強調有關字詞:

“有奇”的“奇”讀jī

《核舟記》教案 篇二

《核舟記》說課稿

東營市實驗中學王永剛

各位專家、領導、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說的課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四年制初級中學語文教科書、第四冊第五單元第二課《核舟記》。這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全文僅400餘字。課文先概括介紹王叔遠的微雕技藝,交代核舟的來歷和它選取的歷史題材。然後,依次具體描繪核舟的船艙、船頭、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頭和船尾雕刻的五個人物爲重點。文章的最後,將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數字總計一下,以具體詳實的數字,說明微雕工藝的精巧絕倫。下面我從五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說課。

一、新課標與教材的整合(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一)新課標與文言文教學

新課程積極倡導研究性學習,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時時鼓勵學生敢於說出與別人不同的想法;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合作伙伴,或者暫時選擇不合作。先思考,再討論,給學生留一個思考的空間。

新課程下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學生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背誦優秀詩文篇章。關於教學,我認爲應體現“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應多誦讀,培養語感。

(二)課文分析

第四冊繼續要求學生認識學習語文與生活的關係,重在培養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能力。第五單元的文言文學習,不僅要學習課文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分析和表達,而且要求學生練習誦讀,培養文言語感。《核舟記》是一篇教讀課文,具有一定的說明性,層次清晰、條理清楚,細緻描述了核舟的藝術形象,說明雕刻者構思的巧妙、技藝的高超,也顯示出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語言精煉、簡潔、周密、生動。

二、學情分析(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一)知識積累

學生經過七年級和八年級上期的文言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

(二)學生現狀

我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語文基礎比較差,學習文言文篇目時有畏難情緒,思維不夠活躍。

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powerpoint演示文稿)

根據以上情況,我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知識目標

①學習本文按空間部位對工藝品進行描寫的寫法;

②熟讀、背誦、翻譯課文。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標:瞭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成就,加深對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國的熱愛。

4、教學重難點確定爲:

重點:掌握重點字詞,理解內容;

難點:體會按照空間順序介紹事物特徵的方法。

四、教學步驟( powerpoint演示文稿)

從教材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掌握知識過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我將教學過程具體確定爲課堂導入、整體感知、細節探究、遷移拓展四個環節,目的在於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一)說學法、教法:( 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學法:探究合作

2、教法:誦讀 點撥

五、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powerpoint演示文稿)

在背景音樂想起之後,先借助powerpoint演示文稿播放令人歎爲觀止的微雕藝術品,創設情境,一是激發學生興趣;二是讓學生實際感受一下微雕藝術的難度,從而對王叔遠的精湛技藝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整體感知:( 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學生散讀之後,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呈現出正音練習;

2、結合“閱讀提示”討論指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3、範讀課文環節,設計爲配樂朗讀並加入簡單動畫,課文朗讀規範標準,背景音樂淡遠閒適,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深化理解;

4、請學生結合文下注釋速讀課文。用鉛筆標出疑難字、詞、句。就句讀、難解詞句質疑問難。(也可要求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數量詞用法四類情況進行歸類整理。)試概括文章段意。

在學生疏通文意之後,課堂訓練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現。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觀,易於糾錯,其使用不僅幫助學生鞏固、活用所學的知識,更好地積累詞語;而且便於學生更準確、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決學習的重點。同時也爲下面的難點突破環節打下良好的基礎。

5、本文名爲"記",是不是記敘文,爲什麼? (歸納)

(三)細節探究:( 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課件)

1、導入:如果讓大家來背誦這篇文章,大家認爲該如何做才能快速有效的做到呢?(由淺入深,先解決簡單段落,再着手複雜段落)

2、較少內容段落爲1、6段,請大家默讀,說說課文所介紹的核舟有什麼特徵?

3、列出探究問題:

課文是怎樣表現核舟的特徵的?結合內容具體說說。

4、組織學生展開探究:

涉及問題設計:

⑴核舟大小如何?

⑵在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物和人?

①雕刻家在覈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別有什麼特徵?

②作爲船的一部分,船艙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卻在船艙的說明中強調窗戶之多,文字之衆,你以爲有什麼用意?

③雕刻者在覈舟上刻了多少人?

④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對這些人物的介紹。)有關核舟背景的補充材料運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現。

⑤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拭、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麼樣的心態?

⑥ 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着墨較多的是誰?爲什麼?

⑦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麼氛圍?爲什麼要這樣寫?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表演。把課文分成兩個表演場景,一個是蘇、黃、佛印神態。一個是兩個舟子的神態。

⑧在熟讀課文後,讓學生依次說說船艙、船頭、船尾的情形。不看書,用原文說(也可用自己的話)。在敘述過程中要強調雕刻家構思的精巧、技巧的嫺熟和作者觀察的細緻。

(flash課件說明:學生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平臺)

說明順序的把握,若按傳統教學,會很枯燥,而由學生進行個體學習探索之後,結合課件進行說明,有利於學生形象而又準確的理解和把握教學難點。

⑨對上述內容的說明是按照什麼樣的順序?

⑩(歸納小結,情景再現)

教學難點的突破都運用flash課件來輔助完成。flash課件的情景再現,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核舟雕刻技藝的精妙,在"船頭"可領略文人的雅緻與瀟灑,在"船尾"能玩味童僕的悠閒與隨意。說明文的枯燥與呆板的感覺一掃而盡,蕩然無存,而對藝人的高超技藝的驚歎與欽佩充溢心間。

(四)遷移訓練( powerpoint演示文稿)

請你選擇一件給你留下較深印象的工藝品,依照本文的說明順序(總一分一總,中一前一後)寫一篇說明性短文。語言儘量做到生動、簡潔。

能力遷移的重點有二:一是說明順序,二是語言特點。

(五)板書設計說明:清晰反映課文的說明順序,可由學生探究完成。

五、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

現代信息技術爲語文教學構建了一個多媒體、網絡和智能有機結合的個別化、交互式、開放性的動態教學環境。信息技術的作用是無庸置疑的。個人感受有三:

⑴當用則用,能用就用;

⑵強化個人信息技術學習, powerpoint演示文稿/authware/flash都應該會一些,最好是精通;

⑶無論是多媒體還是網絡,都必須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恰當的運用。

核舟記教案 篇三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有人告訴你,在一根頭髮上可以雕刻—F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你—定覺得很驚奇吧?這就是我國最令人歎爲觀止的微雕藝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核舟記》,就是遠在幾百年前我國民間藝術中精湛絕倫的微雕技藝的精彩展示。(板書課題)

二、整體閱讀,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要求學生自己散讀課文一到兩遍,注意以下內容: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

2.查字典,給文章的生字詞注音並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示例:①罔、貽、軒敞、箬蓬、黍、糝、髯、褶、髻、篆等

②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等

3.思考下列問題: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三、巡視課堂,掌握學生自學情況,以便爲下面的課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據。

四、朗讀課文,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後,各由其餘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讚其成功之處。

五、學習課文第一、二段

1.學習第一段。

2.疏通重點字詞。注意以下詞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

能以徑寸之木,爲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爲,制,這裏指雕刻。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沒有;因,根據;具,具有。

嘗貽餘核舟一:本句謂語“貽”(贈)後的賓語是“餘核舟一”,是個雙賓語。

蓋大蘇泛赤壁雲:蓋,承上文作解說,可譯爲“是”;泛,泛舟;雲,語氣詞,無義。

3.思考以下問題:

①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明確: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並交代核舟的來歷。

②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明確:從兩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二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麼像什麼,無不“各具情態”。

4.學習第二段。

5.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詞語。

①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 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奇, 零數,餘數。

②中軒敞者爲艙:軒,高起;敞,開闊;爲,是。

③啓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啓,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比,這裏的意思是正對着。

④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6.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①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是如何具體說明的?

明確: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艙的艙頂有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戶,這八扇小窗戶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杆左右相對,關上後就能看見右邊窗戶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戶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麼東西做的)、8扇窗戶(能開能關)、左右欄杆(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②這段主要採用什麼說明方法?

明確:這段主要採用數字說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7.齊讀課文第一、二段。

六、佈置作業

核舟記教案 篇四

設計思路:

本文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全文僅400餘字,卻描述了整個核舟的全部景物。語言見解生動嚴密。在教學時應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培養文言語感。同時,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徵的方法,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掃除閱讀障礙,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第二課時體會文章的主要特色。兩課時都以學生活動爲主,教師做好引導、點撥工作。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以令人歎爲觀止的微雕藝術導入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遠在幾百年前我國民間藝術中精湛絕倫的微雕技藝的精彩展示。(板書課題)

二、整體閱讀,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要求學生自己散讀課文一到兩遍,注意以下內容。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

2.,給文章的生字詞注音並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示例:①罔(wǎng)、貽(yí)、軒敞(xuānchǎng)、箬蓬(ruòpéng)、黍(shǔ)、糝(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àn)等

②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等

3.思考下列問題: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三、巡視課堂,掌握學生自學情況,以便爲下面的課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據。

四、朗讀課文,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後,各由其餘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讚其成功之處。

五、學習課文第一、二段

1.學習第一段。

2.疏通重點字詞。注意以下詞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

能以徑寸之木,爲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爲,制,這裏指雕刻。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 ,沒有;因,根據;具,具有。

嘗貽餘核舟一:本句謂語“貽”(yi,贈)後的賓語是“餘核舟一”,是個雙賓諾。

蓋大蘇泛赤壁雲:蓋,承上文作解說,可譯爲“是”;泛,泛舟;雲,語氣詞,無義。

3.思考以下問題:

①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明確: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並交代核舟的來歷。

②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說明醫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明確:從兩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二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麼像什麼,無不“各具情態”。

4.學習第二段。

5.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詞語。

①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you,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奇,零數,餘數。

②中軒敞者爲艙:軒,高起;敞,開闊;爲,是。

③啓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啓,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比,這裏的意思是正對着。

④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6.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①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是如何具體說明的?

明確: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舶的艙頂有着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戶,這八扇小窗戶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杆左右相對,關上後就能看見右邊窗戶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戶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工頂船篷(能看 出是用什麼東西做的)、8扇窗戶(能開能關)、左右欄杆(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②這段主要採用什麼說明方法?

明確:這段主要採用數字說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7.齊讀課文第一、二段。

六、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導入 新課時

二、學習第三段

1.質疑並點講有關詞句:

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悟其兩膝相比者絕類矯首昂視

2口譯並評價翻譯情況。

3.思考討論: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說明了什麼?

明確: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4.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武、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麼樣的心態?

明確: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放曠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裏。

5.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着墨較多的是誰?爲什麼?

明確:這當然是“東坡”。三人中,蘇武居中,作者起筆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爲刻得用心刻得仔細,作者也就說得真切細膩。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說明者當然不能違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這樣說明,才能與其主題吻合。否則,鬆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明確:表現這一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依格”的介紹,對怫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三、學習第四段

1.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先聯繫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共閱一手卷。

(5)橫臥一揖。(6)倚一衡木。(7)爲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詞十量詞十名詞”的格局不同。

2.這一段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明確:擬人:船尾橫臥一揖比喻:居右者誰會仰面

頂真:左手撫爐,滬上有壺。

3.這一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麼佈局的呢?

明確: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後分說,從“居右者”說 到“居左者”。

4.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麼氛圍?

明確: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彷彿是在那裏呼喚清風,顯得悠閒自在;一個“視端容寂”,彷彿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悅。

輕鬆、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揖的“橫臥”,更加暗示出有輯同於無揖,有舟子等於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學習第五、六段

1.學生自讀課文。

2.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字詞。

①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裏解爲刻上;名,宇。

②文曰“天啓壬成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啓王戌秋日,即明嘉宗天啓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武《前赤壁賦》作於“壬戌之秋”,即來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覈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武作《前赤壁賦》後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爲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③鉤畫了了:鉤畫,字的一鉤一畫。

④通計一舟,爲人五:通,全部,整個;爲,有;

⑤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簡,選擇;爲,製作。

⑥ 嘻,技亦靈怪矣哉:嘻,xi,讚歎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3.思考:這兩段各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第五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船頂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給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麼,最後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讚歎以結束全文。

五、學生齊讀課文,綜合思考以下問題

(l)本文名爲“記”,是不是記敘文,爲什麼?

(2)文章主體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3)文章的全部內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怎樣一個核心?

六、佈置作業

課文主要使用的說明方法是什麼?試舉例說明。

《核舟記》教案 篇五

教學目的

1、學習以空間方位爲序,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2、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激發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併爲適應改革開放,振興中華而讀書

教學設想

可運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燈(核舟圖片)配合教學,以便學生有直觀印象,加深理解並記憶。

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  新課: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最優秀、最勤勞、最聰明靈巧的人民,他們創造了光輝燦爛、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其中最令人噴噴稱奇、歎爲觀止的有那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樹根經三撥兩弄可以變成一隻活靈活現、凌空欲飛的雄鷹,這是根雕;一塊似可廢棄的石頭經三琢兩磨也可忽然化爲山水木石、鳥魚蟲草,或可成爲萬里長城的縮影,這是玉雕;不僅如此,一根頭髮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這是髮雕;還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們學習的明末浙江魏學洢的《核舟記》就是遠在數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2、佈置課內預習

請大家運用字典並結合黑板上的預習題自讀這篇文章(有些題目需在自讀本上筆答完成)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摘要在自讀本上)。

2.爲文章生字詞注音並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示例:①罔、貽、軒敞、???篷等    ②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等

3.試分別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語精煉,各不超過十個字)。

4.思考下列問題: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4)本文雖名爲“記”,是不是記敘文,爲什麼?

(5)文章主體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6)文章的全部內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怎樣一個核心?

三、朗讀課文

1.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後,各由其餘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道其成功之處。

2.老師指導有關朗讀的要領:

讀音要力求用標準的普通話,注音要正確,特別是古今異讀、變讀、通假字、多音字必須嚴加推敲,查有實據,讀準字音才能讀得流暢,讀準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徹。

斷句是一項複雜的工作,古人稱爲“句讀”。文言的斷句水平跟讀者的閱讀面、閱讀量以及文言的基礎、功底和語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規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於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比如句首的發語詞“夫”、“蓋”等必須斷開,“蓋大蘇泛赤壁雲”就不可誤讀爲:“蓋大/蘇泛赤壁雲”;另外,斷句跟句法關係密切相聯,主、謂、賓各成分之間一般應斷開;再則,斷句與句意必須一致,不可因斷句錯誤而產生歧義或謬誤。最後,斷句還跟文言的一些語法習慣、文章的感情基調、文體規律、作家作文的習慣、讀者的閱讀習慣等有關。閱讀中均需綜合考慮。

3.在預習並對課文整體內容稍有感知、認識的基礎上,在學生稍有閱讀文言知識的情況下,教師或可帶讀,或可範讀,力爭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達到流利暢達之境。“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而把握文章的整體,獲得這種文體的語感。

四、研討課文

本文的題目雖有一個“記”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種記敘文體?它與《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是不是同一種文體?

本討論題旨在考察同學在預習並熟讀之後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情況;同時藉助比較,讓學生對古文中的“記”體文言有比較深入的瞭解。

學生的討論可以從下列角度開展:

(1)所“記”的對象和內容

(2)表達方式及語言

這個問題在本課時最後提出,容同學課後查閱有關文章資料,並分小組討論。

第二課時

一、齊讀全文導入  第一課時的“研討課文”。

對這個題目的正確解說應當是,(1)從所“記”的對象和內容看,《桃花源記》、《小石潭記》等“記”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實地實景,顯然屬遊記類性質的記敘;而《核舟記》作者“記”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藝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國古代能工巧匠的絕頂智慧,很可能寫成說明文。(2)從表達方式及語言看,前者幾乎一律用描寫文字,對其環境、場景、氣氛、人物等窮形盡相作細緻入微的刻劃渲染;本文則多用客觀的說明性語言,採用多種科學的說明方法。就此可以區別:同爲“記”,卻是文體迥異的兩類文章。

關於記敘文和說明文的區別:

記敘文是以寫人敘事爲主,具體而形象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文體。記敘文的基本特點是敘述性和具象性,所謂敘述性,就是用敘述的方法介紹和說明事情發展變化的過程或事物狀態的一種特性;具象性,則是就描寫這個寫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動而形象的語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況、面貌等等描述出來,給讀者以具體清晰的印象。

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爲主要表達方式來介紹事物、闡明事理的實用事體。它主要是用來幫助人們完整地瞭解、認識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能、構造、關係或發生、發展過程,從而把握事物的特徵、本質及規律性。說明文的特點歸結起來有這樣幾個方面:(一)內容的知識性;(二)材料的科學性;(三)語言的通俗性;(四)表達方式的解說性;(五)結構的條理性;(六)功能的實用性。

結合實例反覆闡述、體味,可以辨清兩種文體及兩種語言。

問題的提出時間不必絕對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後。學生素質好的,超前討論,可以先入爲主,促進對文句內涵對語言風格的理解;反之,則可在疏解文字後再討論,纔不會流於架空或空口無憑式的枉費口舌。二是對這一問題討論的程度不宜過深,點到即止,且多由學生自行體味。)

二、繼續研討課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學生對這開頭,結尾兩段的文句理解質疑,然後展開討論。讓學生自行解決疑難,教師適當點撥、引導。

2.分別請同學通譯,齊讀,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總介王叔遠極工微雕(引王說明對象——核舟)

第六段:綜說核舟“容量”,極稱其技。

3.討論(1):兩段文字都是“總體說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麼不同?

前者是總括王叔遠的微雕技藝,後者則是對這一核舟本身內容的概要說明。

討論(2):開頭結尾的兩節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說明這一核舟的情況時是緊緊扣住了核舟的一個什麼樣的特點?你從這兩節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詞語中看出這一點?

緊緊圍繞的中心應是雕刻工藝奇巧、靈怪。開頭一節的首句,結尾一節的末三句,有力地說明了這個問題。有關的詞語如“罔不”、“曾不”等。

4.爲加深對這兩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隨堂練習,點明和翻譯下列各詞組:

因勢象形  各具情態  貽餘核舟一  爲人五  曾不盈寸 桃核修狹者

三、分析討論第二至第五段

1,這四段文字是對“核舟”的具體細緻的說明,作者怎樣說明的?試將這四段文字切分爲兩部分,怎樣切分比較合理?

正確的切分是: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說明的是船的正面,後者說明的是船背。

2.這樣安排遵循了怎樣的順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討論第二段:

(1)這一段的內容是什麼?

主要說明船艙的結構形態。

(2)強調有關字詞:

“有奇”的“奇”讀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許”與“潭中魚可百許頭”的比較。

“相望”的意譯:“相對而設”。、

“糝”的音、形、義及詞性。

(3)這一節文字在說明船艙中間的情形時,重點說明了什麼內容?

應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蘇軾十六字文句。

(4)除說明船艙外,這段文字還有沒有其它的說明內容?

有。開頭一句總體說明了核舟的長度與高度。

(5)試想想,整個核舟只有“八分”長,“二黍高”。船艙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卻在船艙的說明中強調窗戶之多,文字之衆,你爲有什麼用意?

正是抓住重點,突出各部分的重點,緊扣了“奇巧、靈怪”這一說明核心。

(6)領會蘇拭文句。一是搞清其詩情畫意;二是從修辭角度分析,如襯托、對偶等。可爲下文有關蘇拭形象的理解作鋪墊。

請反覆閱讀第二段,體會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簡潔的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誦情況。

二、請學生譯解幾個句子。

1.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2.啓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3.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4.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

三、分析討論第三段。

1.質疑並點講有關詞句:

峨冠而多鬢者  如有所語  其兩膝相比者  絕類  矯首昂視  不屬(與“絡繹相屬”和“屬予作文以記之”作比

2.口譯並評價翻譯情況。

3.討論(1):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說明了什麼?

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拭、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麼樣的心態?

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放曠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裏。

(2)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着墨較多的是誰?爲什麼?

這當然是“東坡”。三人中,蘇軾居中,作者起筆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鬢者”,因爲刻得用心刻得仔細,作者也就說得真切細膩。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說明者當然不能違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這樣說明,才能與其主題吻合。否則,鬆散割裂,不知所云。、

(3)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表現這一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劃,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4)齊讀這段文字,理清說明、描述的順序,爭取背誦這段文字。

這段文字,介紹人物神情,其順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個人物,又是由人物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討論第四段。

1.討論下列短語的譯法。橫臥一揖  椎鬢仰面  視端容寂

2.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先聯繫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共閱一手卷。(5)橫臥一揖。(6)倚一衡木。(7)爲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詞+量詞+名詞”的格局不同。

3.這一段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麼說明效果?

擬人:船尾橫臥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鬢仰面。 頂真:左手撫爐,爐上有壺。 同時,分辨清楚“若嘯呼狀”和“若聽雜聲然”這兩句的非比喻性。兩句雖帶了比喻詞“若”,但這是表現觀賞者的心理感覺用以表達不確指意義的動詞。這個詞後面所帶的非名詞(本可作喻體)是一個具體的動作,這個動作又是被描摹對象可能發生的動作,並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動作拿來作比較。由此看來,這兩句不能認爲比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種種修辭,正是爲了使抽象的說明更爲具體逼真,更便於表現其雕刻技藝的精妙絕倫。這一段,“舟尾”、“揖左右”、“居右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緊相照應,充分體現了語言周密。

4.這一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麼佈局的呢?

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後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

總分佈局法是說明文結構安排的常用技法。總說是概要,可使談者先入爲主;分說則可以詳覽,獲得條分縷析的效果。

5.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麼氛圍?爲什麼要這樣寫?

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彷彿是在那裏呼喚清風,顯得悠閒自在;一個“視端容寂”,彷彿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悅、輕鬆、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楫的“橫臥”,更加暗示出有楫同於無楫,有舟子等於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這樣寫,是爲使船尾之境與船頭之情遙相呼應,實現對船首氛圍的烘托或者溝通,從而共同成就“大蘇泛赤壁”之“泛”

6.第二、三、四段是寫船的正面,作者先說船艙,再說船頭和船尾,這是一種結構順序的安排,你認爲可不可以先從船首說起再說船艙,最後說明船尾情況呢?兩種順序安排,哪一種爲上?爲什麼?

改用從頭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統,從說明的客觀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卻不如原文順序爲佳。

綜合文中第二、三、四段,這一部分實際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蘇泛赤壁”的生活畫卷,生動極了。作者是這樣來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動環境或背景,船艙的描述是交待環境,幽雅恬靜,玲瓏剔透;而窗上刻字則暗示活動的背景,正當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鏡令人心曠神怡的江上風月。當然,這裏十六字的雕刻足見雕刻家的結構藝術,小小一舟自不可移來江上風月,而文字則可打破時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藝術空間,也更成功地衝破了數百年的時限。

在此場景下安排神情各異卻志趣相投的一羣人物出場,就顯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與景、景與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稱獲得妙絕的和諧。

五、背誦這三段文字,體味作者構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自然段。

這段文字中哪些說明可以表現雕刻技藝高超這一中心?

如“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寫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寫船背爲什麼只用這麼一小段文字?

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觀意圖決定的。更體現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說明技巧。

既然如此,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

不可省。因爲這是對前文說明的必要的補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備。有關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七、至此,可以形成中間主體部分的板書:

說明:板書以作法的角度來認識課文,而正因爲作者寫作技法的高超,化靜爲動,化抽象的說明爲生動的描述,才使原核舟雕刻者的技藝獲得最佳的展示。真個是舟以文顯,文以舟名。

八、由學生歸納本篇說明文的一些寫作技巧:

1.以空間方位爲序,層次清楚,構思巧妙。

2.敘述跟描寫結合,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九、佈置習題:

1.仿照本文作法,選取家中的某一工藝品,作簡要的介紹,完成在自寫本上。

2.做練習三,翻譯一至四例。

《核舟記》教案 篇六

教師在課前精心準備的說課稿能夠爲自己出色說課做準備,下面是由小編爲大家帶來的關於《核舟記》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到您!

尊敬的各位評委:

下午好!

我將從教材、教學重難點和學情、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作業的佈置、板書設計六個方面對《核舟記》的設計進行說明。

第一、說教材

《核舟記》全文僅400多字,卻細緻描述了整個核舟的全部景物,是八上的一篇說明性很強的文言文。層次清晰、條理清楚。

我認爲理解《核舟記》要抓住四個“一”:

抓一個詞:奇巧。 以“奇巧”爲線,一線串珠,無論是核舟的構思還是雕刻技藝都體現出“奇巧”一詞。

抓一句話:因勢象形,各具情態。這句話具有總括性,在全文具有綱舉目張的作用;

抓一個例子:以雕刻奇巧的核舟爲例,說明王叔遠的雕刻技藝高超;

抓一處照應:首尾照應。開頭的“能以徑寸之木……各具情態”與結尾“而計其長曾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相呼應,突出材料之狹小,雕刻者技藝之奇巧。

第二、說教學重難點和學情

文言文教學要“兩手抓”:既抓言,又抓文。言,即文言詞彙、句式,文言語感;文,即文章的結構和藝術形式。

八年級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彙,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可藉助課下注釋初步瞭解文意。因此,我摒棄字詞串講,以誦讀爲切入點,“在反覆誦讀中培養文言語感及積累常用文言詞,領悟文章內容”是教學重點。

學生已學過兩個單元的說明文,對說明文這種文體有了初步瞭解,因此,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是怎樣抓住特點進行說明,以及理清課文“總—分—總”的結構形式是教學難點。

第三、說教學設計

常規的《核舟記》教學模式是:介紹作家作品—­—逐詞逐句串講——作內容分析。老師把翻譯放在第一位,講究“字字落實,句句過關”,整堂課沒有學生的自行領悟和思考的時間,學生成了被動接受字、詞、句的工具,出現了“媳婦懶,婆婆勤”的現象。教學的流程機械、刻板,言與文分離,缺少美感。

我認爲,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文言文教學要回歸語言、迴歸文學,我設計的創新之處在於“三個講究”:

1、講究導入的趣味性。學生美術作品《大蘇泛赤壁》的展示和提問,激發了學生濃厚的探知文本的慾望。

2、講究板書的新穎性。我的板書將文本內容和文學知識融合在一起,很好地體現了文言文教學是文學教學的觀念,強調“言、文融合”。

3、講究合作學習的高效性。英國作家蕭伯納說過“兩個人在一起交換蘋果與兩個人在一起交換思想完全不一樣。兩個人交換蘋果,每個人手上還是隻有一個蘋果;但是兩個人交換了思想,每個人就同時有了兩個人的思想。”我充分發揮我校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釋疑。

第四、說教學過程:

(一)營造情境,激趣導入

1.實物投影學生美術作品《大蘇泛赤壁》(事先請美術特長生將核舟上的內容畫出來)。

生在欣賞之餘,師順勢問:請你數一數畫上有幾個人、哪些物、多少字?如果將這幅作品上的全部內容刻到一隻桃核上,你覺得可以完成嗎?

(此設計讓學生參與其中,趣味十足,且設置懸念,激發了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

(二)讀中思,思後讀,朗讀中促成理解(此環節遵從學生認知規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

1、初讀、正音。

2、小組合作:組內成員互讀,讀懂文意。不懂處組內交流,組內解決不了的全班在教師引導下交流。

(此環節創設了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人爲我師,小組成員都是老師,合作學習中解決“我”的難點;同時我爲人師,我組再給其它小組答疑。這個環節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互動過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潛能,提高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也突出了教學重點。)

3、理解文意後再讀,讀準節奏、重音。

4、擷取片段,讀出疑問。

師引導學生回顧說明文的相關知識。

研讀第2--5段

1、小組合作:本文的說明對象是( ),它的特點是( )。

(此問題的設計旨在突出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領悟文章內容,各小組交流時互相補充,彼此完善。師提示學生注意《赤壁賦》裏的詩句、人物神情及舟楫的狀態)

2、對比閱讀。讀圖:學生畫作《大蘇泛赤壁》有沒有體現“各具情態”?

讀文:《核舟記》中各個人物“各具情態”體現在哪些地方?

思考:小小一核舟,卻雕刻瞭如此多的物、人,並且人物還各具情態,說明了什麼?用課文原句回答。(這個環節讓學生在對比中深切感受到核舟雕刻之奇巧)

3、全班誦讀2—5段, 5名學生邊聽讀,邊表演,大家點評。(此環節讓學生在輕鬆有趣的活動中加深對課文的印象,強化學生對“峨冠、比、詘、臥、屬”等文言詞語的理解。)

研讀第1、第6段

1、能概括全文,總括王叔遠技藝高超的詞是什麼?王叔遠雕刻之奇巧體現在何處?哪些文字可以看出王叔遠雕刻時“因勢象形”?

2、研讀末段,作者爲什麼要統計“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數目?

(此設計旨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總—分—總的結構。)

5、再讀課文,讀出驚奇、讚歎之情。(使學生對文章的認識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完整而清晰。)

(三)對照板書,總結全文。

第五、說作業的佈置

1、熟讀全文,背誦2—4段;(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落實教學重點)

2、比較《核舟記》和《口技》在結構組織和內容表達上的相同點。(旨在引導學生不要孤立地學習文言文,要學會總結歸納。)

第六、說板書

板書: 總說:奇巧

體積小

明對象 抓特點 人、物多 理結構 分

《核舟記》————→核 舟————→ 神態活 ————→ 說

意境出

總說:靈怪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目標:

1、準確把握朗讀文言文的方法:讀準字音、停頓;掌握好語速、重音、語氣、語調。

2、體會作者對於雕刻者的讚歎之情。

重難點:

讀準字音、停頓,正確把握語速、重音、語氣、語調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釋題導入: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文章,名爲《核舟記》(要求學生大聲朗讀)。爲什麼稱爲“核舟”?桃核有多大請比劃一下。

二、整體感知

桃核上雕刻了哪些東西?小小的桃核上竟然雕刻了這麼豐富的內容,對此作者是怎麼評價的?

生齊讀最後自然段——師指出問題所在並範讀(重點放在最後一句話上並說明讀出感嘆的語調應是降調,其餘語調應平和、語速應適中)

三、深入探究

1、作者竟然發出這樣高的評價,那我們來看看這個核舟到底是什麼樣子?文章從哪段文字開始介紹核舟的?

2、第二自然段介紹了舟的那一部分?船艙刻了哪些內容?自由朗讀船艙部分——指名讀——學生糾正——師範讀——生再讀——記憶背誦

3、作者只介紹了船艙嗎?介紹了幾個人?哪裏的幾個人?先寫了誰?再寫了誰?宋東坡有什麼特徵?黃魯直有什麼特徵?

自由朗讀船頭部分————-師範讀,學生根據內容同桌配合表演————-請代表上臺表演,臺下同學讀——————學生記憶背誦

4、其餘兩人在哪裏?他們分別在幹什麼?

學生根據總結的經驗和方法自由朗讀——指名讀(指名配以表演)——學生糾正——記憶背誦

5、船艙、船頭、船尾,從觀察角度來看都是?那背面刻的是什麼?學生根據朗讀方法和技巧自由朗讀並背誦。

四、總結

雕刻者雕刻的“大蘇泛赤壁”真可謂惟妙惟肖,你同意作者的評價嗎?那麼讓我們也用這句話來發表一下自己的讚歎之情吧!

文言文朗讀應特別注意停頓、語速、重音、語氣等。

關於停頓。朗讀時常在句子前後和中間作或長或短的停頓,一方面出於換氣的需要或使層次分明,另一方面爲了充分表達思想感情。朗讀中的停頓一般有語法停頓和邏輯停頓。標點符號所表示的停頓和段落之間的停頓屬於語法停頓,標點符號的停頓長短爲“、”——“,”“。” -“?” -“!” -“”,這個長短的確定也不是絕對的,應根據語言環境和表達的需要適當掌握和處理。段落內部、句羣之間的停頓要長些,段落之間的停頓又要稍長些。朗讀駢體文或詩歌,要注意節奏停頓,節奏停頓連而不斷,與“、”停頓稍有區別。另有邏輯停頓,在沒有標點符號處,爲加強語氣、闡明觀點、表達感情,也應作停頓(這些將在具體的語段中提示)。

關於語速。議論文和說明文以中速爲宜,其他文體(如記敘類、抒情類)則依據情節的進展和感情表達的需要來安排。如內容是激動、歡快、緊張,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邁奔放時,語速要相對快一些;如內容是痛苦、悲傷、低沉、抒情的'時候,語速要相對慢一些。

關於重音。朗讀時,句子中的某些詞語需要重讀,比如句子中作謂語的動詞要重讀。例如“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中重讀的詞語爲“軍”;表示性狀和程度的狀語常常也要重讀,如“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太后盛氣而揖之”中重讀的詞語應爲“面”“盛氣”;表示性狀強調的定語要重讀,如“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中重讀的詞語應爲“億丈”“不測”;表示結果或過程的補語要重讀,如“卻匈奴七百餘里”“非抗於九國之師”,其中“七百餘里”“九國之師”應重讀;疑問代詞、指示代詞常常需要重讀,如“當此之時”“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讀。除以上五種外,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或強調的詞語常常也需要重讀,這是因不同的語境而定的,故放在具體篇目中指導。

關於語氣、語調。古漢語中的語氣同現代漢語一樣,有陳述語氣、疑問語氣、祈使語氣、感嘆語氣,應讀出句子的特有語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疑問語氣讀升調,感嘆語氣讀降調。

《核舟記》教案 篇八

桐鄉第十中學 吳曉華

《核舟記》是省編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現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程序四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一)教材概述

《核舟記》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全文僅400餘字,卻描述了整個核舟的全部景物。語言見解生動嚴密。在教學時應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培養文言語感。同時,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徵的方法,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課型 演示活動課

(三)課時 兩課時

(四)教具 投影片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練習誦讀,培養語感。品味、積累語言,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閱讀能力目標:領會介紹核舟的順序和詳略,理解各具鮮明特徵的人物神態、情趣。

3.寫作能力目標:掌握“握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詳略得當”的寫法。

4.思想情感目標: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培養民族自豪感。

(六)重點、難點

重點:目標1,2,4

難點:目標3

(七)課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教學新大綱》第二部分第一款:整體感

知課文……對課文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問。這是國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指出: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因此將課型定爲演示活動課。

大綱在“教學目的”中明確提出:“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學中要重視問題”中明確: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修養,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本文介紹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點,細緻地描述了它的藝術形象,讚揚了雕刻家的精巧構思和高超技藝,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是培養民族自豪感的絕好材料,所以確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標4。

省編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一單元的教學要求是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從而提高這方面的聽說讀寫能力。本單元是學生在國中階段集中學習說明文的起始單元。《核舟記》是本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是第三冊所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而我們前兩冊所學的文言文主要是記敘性的文章,第三冊卻以說明性爲主,因此這篇文章可說是兩者的過渡,對於學習古代文章的文體有很重要的意義。從整個單元的教學要求來看,《核舟記》是前兩篇課文《中國石拱橋》和《祖國的大豆》的深化。由於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在理解文句的基礎上,瞭解課文是怎樣抓住特點進行說明也就成了本課應完成的教學目標。學習此文後,要求學生能鑑賞、能翻譯、會寫。所以確定了目標2、3、4。

二。說教法

這是一篇具有濃厚文學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我準備採用創設情景、指導朗讀、品析語言等方法進行教學。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引導及教材是學生感知和觀察的對象,學生通過教師適時、恰當的引導講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內容經過思考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這種觀察與思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積極思維過程,是一種“思維知覺”。也決定了教學過程必須遵循“雙主原則”。鑑於此,教學本文的指導思想爲: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有意注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比較,激發學生思維,熱情參與。

除了創設情景外,還要通過指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發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

具體做法:

(1) 我們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填鴨式”的,但現在的學生不是“鴨子”,個個是精靈,所以我們的教學應充分發揮“精靈”的精和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以提高課堂效率,向45分鐘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語言形式可能使學生的積極性受挫。

俄國大教育家烏申斯基曾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對學習本身、對學習科目有興趣,符合他的由活動動機產生的認識傾向,就可以激發他的學習積極性,推動他在學習中取得好成績。

那麼,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願望呢?我認爲,對於有些課文,在通讀全文之後,引導學生形象地重現課文所描繪、敘述的情景,(即,演課本劇)之後,再一次統觀全文、整體感知,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爲,學生平時是靠視覺來感知客觀,同時他們又善於運用面部表情和體態語來再現事物。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表演來再現課文中的內容,這易使他們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從而產生主動挖掘課文內容的內在動機。(內在動機是指人的行動出自於人本身的自我激發,由於做某種事能引起興趣,令人愉快,做這種事情無須外力推動它本身就是行動者所追求的目的。)而學生從自覺的讀懂課文到再現課文內容的這一過程,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

《核舟記》一課詳細地描繪了核舟上五個人物的造型。在通讀了這篇文言文後,給學生制定出分析對象,自學範圍。然後讓學生分男女生兩組用形體演示其造型。學生爲了準確地重現核舟上的五個人物,團結起來,主動地查字典,解詞、翻譯課文,體會文中詞句的含義。之後,他們自己找來了白鬍子,精心製作了“峨冠”、“手卷”裝扮東坡;爲了表現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絕類彌勒”)他們在毛衣裏塞滿運動服,還身披窗簾,腰間繫上跳繩,以表現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學用紙作了椎髻,脫了鞋和襪子,以更好地表現“右手攀右趾”;他們用水桶倒置做爐,茶缸做壺,還特別聲明沒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摺扇代替;最後,他們還把課桌擺成了船的形狀,在上面演示。

學生表演的時候,我就在板書上勾勒出他們表演得正確的地方,以示表揚。“表揚包含着給被試以關於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動性的反饋,從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覺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學生們並未因爲有錯而感到沮喪。通過第一次排演,學生很快理解了“左手執卷末”“右手執卷端”等較易掌握的語句。但“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是怎麼回事呢?佛印“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又是怎樣一種姿勢呢?同學們又一次投入到緊張,歡快的探討中去。他們聯繫了核舟上人物所處時代的潮流,想到東坡、魯直所穿的是長袍,“現右足”、“現左足”自然就理解了。於是,同學們又用窗簾作“長袍”,補足了這一細節;通過查字典,問老師,他們弄清了“躺爲仰,臥爲側”。終於準確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當他們第二次表演後,已經完全理解了課文中這一部分內容的含義,同時體會到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內容都靠他們自學理解了,那麼,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悅的氛圍中迎刃而解。最後,在同學們成功的喜悅下,再一次統觀全文,使他們對文章的認識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完整而清晰。

這樣,教師只是對一節課的整體目標和內容作宏觀上的把握(整體把握),再根據學生的臨場情況,隨機引導,啓發學生思考。而學生饒有興趣地根據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設計的程式、方式討論,學習的過程,正是學生理解能力,自學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這樣一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詞學習在學生主體活動和教師引導下不知不覺地完成了。

(2)教學內容的設計,一般須遵從學生認知規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完整、生動地呈現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學價值。在整體感知課文的藝術美和解決文字障礙之後,通過動手做“核舟”、改寫評點“解說詞” ,使學生在動手做、動手改、動口說中,理清課文層次和說明順序。

最後,學生們再一次通讀全文,使他們的認知經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幫助他們將語言形式和語言內容緊密結合起來。

吉爾伯特·海特在其《教學的藝術》一書中曾談到:“如果我們不能獲得一聲出自內心的笑,那麼這一天的教學就白費了”。通過演課本劇,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正是獲取一聲聲出自內心的笑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說學法

有人說,課堂好比戰場,老師是統帥,學生是士兵,“統帥”要指導“士兵”怎樣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領會“統帥”的戰術,尤爲關鍵。學生的學習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教學相長”,鑑於老師的教法,學生可有如下學法:

朗讀教學是一種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它與其他能力的培養相輔相成。對課文內容理解的透徹,朗讀才能傳情達意;對課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讀纔會有正確的語音、語速、音量;對課文的詞句熟悉,朗讀纔會有準確的發音、停頓、重音。朗讀又是學習語文的傳統方法,也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從以下這方面實施朗讀訓練。

讀出節奏

文章的節奏,包括語句的停頓、語速的快慢和重音的體現等,通過節奏的訓練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在訓練中,我先把停頓、語速和重音的一般規律告訴學生,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本領。對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裝句等,則先讓學生討論其讀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樣讀才最能夠體現出文章的感情。

實踐法 :我們都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應該在課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過訓練,通過實踐,以真正完成教學目標。教法既學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學生讀、說、演,把課堂交給學生。老師在課堂上只不過是作引導和點撥。

教室,作爲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場所,其環境構成包含着三個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際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間或場地,它是開展教育的環境,應是一個全面的環境。從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間形狀,有一定的光線。視覺要求、溫度要求等。從人際部分看,教室是一個小社會,教室中的人際關係、角色地位、空間行爲模式等構成了教室的人際內容。從教育部分看,教室作爲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有教學活動的組織方式等。

在我國,傳統的教室空間安排一律按照學生面對教師的方向,由許多排課桌椅組成的格子形式,這種排列形式,國內稱作秧田式,國外稱爲演講廳式、教育式,有的人稱爲雞蛋筐式。它反映了傳統教育強調知識傳授的特點,師生關係是演講者與聽衆的關係,信息是單向傳遞的,不利於課堂教學的改革,也不利於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各地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也改革傳統教室課桌椅排列方式。本節課的課型是演示活動課,因此本人在借鑑外國的實踐的基礎上,嘗試了一種新型教室空間安排形式——圓圈式。(如圖)

圓圈式安排徹底改變了師生間的傳統的地位和關係,體現了師生合作、教學相長的新關係,強調和突出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意識和參與精神,把教師和學生的新型關係以一種新的空間形式加以保證,這是一種多向型的信息交流結構。在這種空間安排中,上課可以是教師講學生聽,更多的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平等的討論、切磋。留出空間可以用來設置不同場景,供學生進行模擬活動、角色扮演、戲劇表演等。

總之,我們優化教室環境,目的是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充分地將教室的物理部分、人際部分和教育部分的三個方面融合在一起,體現了教學觀念的一種轉變,開拓了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新的領域,也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環境。

四。教學程序

(一)佈置預習(必須在前一節課加以指導)

1.文言文的生字詞、古今異義、省略現象、語感等方面要加以提示,讓學生帶着問號進課堂,以對課堂更感興趣。

2.做核舟模型。

(二)新課導入

1.請學生在一長2.9釐米,寬2釐米的長方形內寫十個漢字,要求筆畫清晰。

(這一設計的目的有二:一是設置懸念,激發興趣;二是:讓學生實際感受一下微雕藝術的難度,從而對王叔遠的精湛技藝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2.出示單元學習目標、課題及學習目標(投影)

(教學目標定向,引起學生有意注意。)

(三)新課學習

1. 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詳細描繪了核舟上的哪五個人?(板書五人姓名)

(以速讀方式,讓學生感知課文內容)

2.給學生制定出分析對象,自學範圍。讓學生分男女生兩組用形體演示其造型。(學生演示、糾錯;教師引導思考、探索、拓展)

(此時完成目標1)

3.齊讀課文

(使他們的認知經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

4.動手做(課外)

①每桌發一張8k白紙,按課文介紹的內容折一隻烏篷船。然後按課文的說明開上小窗,“題”上字。

②用小紙片剪成三個小人形,要求爲東坡畫上鬍鬚,在船頭用膠水等固定位置。(注意方位)

(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空間想象力,同時熟悉課文的說明順序。)

③根據譯文將課文主體內容改成“解說詞”。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點。依照本文的說明順序。

(能力遷移的重點有二,一是說明順序,二是語言特點)

5.解說(教師板書)

每組推薦一名學生拿核舟到臺上解說,其他人指瑕。教師打分評點。

(訓練學生的膽量和書面、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其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6.討論(教師板書)

① 作者向我們詳細地介紹了核舟,這核舟有什麼特點值得他寫?

(體積小、容量大)

② 圍繞這些特點,作者介紹了核舟的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船艙——船頭——船尾——船背)

③ 作者怎樣讚美這隻核舟的雕刻技藝?

(總——分——總)

④ 作者花那麼大的篇幅向我們介紹這隻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麼目的?

(反映古代藝人技藝的奇巧靈怪)

(強化學生掌握閱讀課文的一般規律:寫什麼、怎麼寫、爲什麼這樣寫,

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由朗讀到演示,由動手到討論歸納,也是對學法的指導。)

(此時完成目標2,3)

7.教師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核舟記》,請大家用自己的語言對這一小小的核舟發表一下意見吧!不錯,這一小小的核舟的確工藝精美,巧奪天工。實際上我們中華民族的工藝和智慧遠遠不止這些。(投影更小更精美的微雕作品,如一根頭髮上的唐詩五百首等)在學生的驚歎聲中,教師不失時機地在黑板上寫上八個大字“學無止境,精益求精”

(文道統一)

(此時完成目標4)

8.作業

① 熟讀全文,背誦二、三兩段(進一步鞏固目標1,2)

② 就你身邊的某一種工藝品,仔細觀察後用說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紹出來。(能力遷移)

③ 分類整理相關詞語

要求: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數量詞用法四類情況進行整理歸

類。

(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積累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應該落實到實處。之所以要學生整理分類,一是便於記憶掌握;二是便於發現規律,掌握語言積累的方法。)

9.教學小結

本教案提供的是一個運用自主創新性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設計。教學設計注重教師的有效指導和學生間的相互指導,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拓展。同時,十分注重學生的心理需要和開發學生生命潛能的研究,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爲學生創造展示“才華”的機會,更好地使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的發展。當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針對文理科的不同特點,同學科不同教材的特點,應因情而異,可以省略或擴展其中某個環節或調整環節之間的順序。目的是一個,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學會自主創新性地學習,從而達到會學習的目的。

附板書:

嘗貽餘核舟一 (總)

核 ② ① ③

船頭坐三人 中軒敞者爲艙 船尾橫臥一楫

舟 (居左)(居中)(居右)邊(分)

魯直 蘇軾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

記 ② ① ③ ② ①

通計一舟 (總)

(這一板書主要想呈現出本文的說明順序,用①②等標註的是文章中實際說明的順序,目的是更直觀地反映出一種對稱美。)

嘉興市說課比賽一等獎

核舟記教案 篇九

教學目的

一、學習以空間方位爲序,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二、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激發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併爲適應改革開放,振興中華而讀書。

教學設想

一、教學目的一、二是教學重點。圍繞怎樣的中心來進行說明,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二、可運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燈(核舟圖片)配合教學,以便學生有直觀印象,加深理解並記憶。

(本課文教學可細可粗,可深可淺。請根據不同對象斟酌處理。)

三、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最優秀、最勤勞、最聰明靈巧的人民,他們創造了光輝燦爛、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其中最令人噴噴稱奇、歎爲觀止的有那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樹根經三撥兩弄可以變成一隻活靈活現、凌空欲飛的雄鷹,這是根雕;一塊似可廢棄的石頭經三琢兩磨也可忽然化爲山水木石、鳥魚蟲草,或可成爲萬里長城的縮影,這是玉雕;不僅如此,一根頭髮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這是髮雕;還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們學習的明末浙江魏學洢的《核舟記》就是遠在數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二、佈置課內預習

請大家運用字典並結合黑板上的預習題自讀這篇文章(有些題目需在自讀本上筆答完成)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摘要在自讀本上)。

2.爲文章生字詞注音並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示例:①罔、貽、軒敞、篷等

②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等

3.試分別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語精煉,各不超過十個字)。

4.思考下列問題: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4)本文雖名爲“記”,是不是記敘文,爲什麼?

(5)文章主體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6)文章的全部內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怎樣一個核心?

三、巡視課堂,掌握學生自學情況,以便爲下面的課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據。

四、朗讀課文

1.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後,各由其餘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道其成功之處。

2.老師指導有關朗讀的要領:

讀音要力求用標準的普通話,注音要正確,特別是古今異讀、變讀、通假字、多音字必須嚴加推敲,查有實據,讀準字音才能讀得流暢,讀準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徹。

斷句是一項複雜的工作,古人稱爲“句讀”。文言的斷句水平跟讀者的閱讀面、閱讀量以及文言的基礎、功底和語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規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於文言

文的閱讀和理解。比如句首的發語詞“夫”、“蓋”等必須斷開,“蓋大蘇泛赤壁雲”就不可誤讀爲:“蓋大/蘇泛赤壁雲”;另外,斷句跟句法關係密切相聯,主、謂、賓各成分之間一般應斷開;再則,斷句與句意必須一致,不可因斷句錯誤而產生歧義或謬誤。最後,斷句還跟文言的一些語法習慣、文章的感情基調、文體規律、作家作文的習慣、讀者的閱讀習慣等有關。閱讀中均需綜合考慮。

3.在預習並對課文整體內容稍有感知、認識的基礎上,在學生稍有閱讀文言知識的情況下,教師或可帶讀,或可範讀,力爭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達到流利暢達之境。“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而把握文章的整體,獲得這種文體的語感。

五、研討課文

本文的題目雖有一個“記”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種記敘文體?它與《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是不是同一種文體?

本討論題旨在考察同學在預習並熟讀之後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情況;同時藉助比較,讓學生對古文中的“記”體文言有比較深入的瞭解。

學生的討論可以從下列角度開展:

(1)所“記”的對象和內容

(2)表達方式及語言

這個問題應當在本課時最後提出,容同學課後查閱有關文章資料,並分小組討論。

第二課時

一、齊讀全文導入第一課時的“研討課文”。

對這個題目的正確解說應當是,(1)從所“記”的對象和內容看,《桃花源記》、《小石潭記》等“記”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實地實景,顯然屬遊記類性質的記敘;而《核舟記》作者“記”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藝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國古代能工巧匠的絕頂智慧,很可能寫成說明文。(2)從表達方式及語言看,前者幾乎一律用描寫文字,對其環境、場景、氣氛、人物等窮形盡相作細緻入微的刻劃渲染;本文則多用客觀的說明性語言,採用多種科學的說明方法。就此可以區別:同爲“記”,卻是文體迥異的兩類文章。

關於記敘文和說明文的區別,簡述如下:

記敘文是以寫人敘事爲主,具體而形象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文體。記敘文的基本特點是敘述性和具象性,所謂敘述性,就是用敘述的方法介紹和說明事情發展變化的過程或事物狀態的一種特性;具象性,則是就描寫這個寫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動而形象的語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況、面貌等等描述出來,給讀者以具體清晰的印象。

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爲主要表達方式來介紹事物、闡明事理的實用事體。它主要是用來幫助人們完整地瞭解、認識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能、構造、關係或發生、發展過程,從而把握事物的特徵、本質及規律性。說明文的特點歸結起來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內容的知識性;

(二)材料的科學性;

(三)語言的通俗性;

(四)表達方式的解說性;

(五)結構的條理性;

(六)功能的實用性。

結合實例反覆闡述、體味,可以辨清兩種文體及兩種語言。

(上述問題,必須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討論,

問題的提出時間不必絕對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後。學生素質好的,超前討論,可以先入爲主,促進對文句內涵對語言風格的理解;反之,則可在疏解文字後再討論,纔不會流於架空或空口無憑式的枉費口舌。二是對這一問題討論的程度不宜過深,點到即止,且多由學生自行體味。)

二、繼續研討課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學生對這開頭,結尾兩段的文句理解質疑,然後展開討論。讓學生自行解決疑難,教師適當點撥、引導。

2.分別請同學通譯,齊讀,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總介王叔遠極工微雕(引王說明對象——核舟)

第六段:綜說核舟“容量”,極稱其技。

3.討論(1):兩段文字都是“總體說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麼不同?

前者是總括王叔遠的微雕技藝,後者則是對這一核舟本身內容的概要說明。

討論(2):開頭結尾的兩節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說明這一核舟的情況時是緊緊扣住了核舟的一個什麼樣的特點?你從這兩節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詞語中看出這一點?

緊緊圍繞的中心應是雕刻工藝奇巧、靈怪。開頭一節的首句,結尾一節的末三句,有力地說明了這個問題。有關的詞語如“罔不”、“曾不”等。

4.爲加深對這兩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隨堂練習,點明和翻譯下列各詞組:

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貽餘核舟一爲人五曾不盈寸桃核修狹者

三、分析討論第二至第五段

1,這四段文字是對“核舟”的具體細緻的說明,作者怎樣說明的?試將這四段文字切分爲兩部分,怎樣切分比較合理?

正確的切分是: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說明的是船的正面,後者說明的是船背。

2.這樣安排遵循了怎樣的順序?

由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討論第二段:

(1)這一段的內容是什麼?

主要說明船艙的結構形態。

(2)強調有關字詞:

“有奇”的“奇”讀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許”與“潭中魚可百許頭”的比較。

“相望”的意譯:“相對而設”。

“糝”的音、形、義及詞性。

(3)這一節文字在說明船艙中間的情形時,重點說明了什麼內容?

應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蘇軾十六字文句。

(4)除說明船艙外,這段文字還有沒有其它的說明內容?

有。開頭一句總體說明了核舟的長度與高度。

(5)試想想,整個核舟只有“八分”長,“二黍高”。船艙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卻在船艙的說明中強調窗戶之多,文字之衆,你以爲有什麼用意?

正是抓住重點,突出各部分的重點,緊扣了“奇巧、靈怪”這一說明核心。

(6)領會蘇拭文句。一是搞清其詩情畫意;二是從修辭角度分析,如襯托、對偶等。可爲下文有關蘇拭形象的理解作鋪墊。

請反覆閱讀第二段,體會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簡潔的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誦情況。

二、請學生譯解幾個句子。

1.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2.啓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3.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4.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

三、分析討論第三段。

1.質疑並點講有關詞句:

峨冠而多鬢者如有所語其兩膝相比者絕類矯首昂視不屬(與“絡繹相屬”和“屬予作文以記之”作比較)??數

2.口譯並評價翻譯情況。

3.討論(1):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說明了什麼?

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拭、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麼樣的心態?

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放曠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裏。

(2)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着墨較多的是誰?爲什麼?

這當然是“東坡”。三人中,蘇軾居中,作者起筆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鬢者”,因爲刻得用心刻得仔細,作者也就說得真切細膩。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說明者當然不能違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這樣說明,才能與其主題吻合。否則,鬆散割裂,不知所云。

(3)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表現這一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劃,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4)齊讀這段文字,理清說明、描述的順序,爭取背誦這段文字。

這段文字,介紹人物神情,其順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個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討論第四段。

1.討論下列短語的譯法。

橫臥一揖椎鬢仰面視端容寂

2.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先聯繫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共閱一手卷。(5)橫臥一揖。(6)倚一衡木。(7)爲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詞+量詞+名詞”的格局不同。

3.這一段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麼說明效果?

擬人:船尾橫臥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鬢仰面

頂真:左手撫爐,爐上有壺

同時,分辨清楚“若嘯呼狀”和“若聽雜聲然”這兩句的非比喻性。兩句雖帶了比喻詞“若”,但這是表現觀賞者的心理感覺用以表達不確指意義的動詞。這個詞後面所帶的非名詞(本可作喻體)是一個具體的動作,這個動作又是被描摹對象可能發生的動作,並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動作拿來作比較。由此看來,這兩句不能認爲比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種種修辭,正是爲了使抽象的說明更爲具體逼真,更便於表現其雕刻技藝的精妙絕倫。這一段,“舟尾”、“揖左右”、“居右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緊相照應,充分體現了語言周密。

4.這一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麼佈局的呢?

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後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

總分佈局法是說明文結構安排的常用技法。總說是概要,可使談者先入爲主;分說則可以詳覽,獲得條分縷析的效果。

5.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麼氛圍?爲什麼要這樣寫?

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彷彿是在那裏呼喚清風,顯得悠閒自在;一個“視端容寂”,彷彿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悅、輕鬆、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楫的“橫臥”,更加暗示出有楫同於無楫,有舟子等於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這樣寫,是爲使船尾之境與船頭之情遙相呼應,實現對船首氛圍的烘托或者溝通,從而共同成就“大蘇泛赤壁”之“泛”

6.第二、三、四段是寫船的正面,作者先說船艙,再說船頭和船尾,這是一種結構順序的安排,你認爲可不可以先從船首說起再說船艙,最後說明船尾情況呢?兩種順序安排,哪一種爲上?爲什麼?

改用從頭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統,從說明的客觀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卻不如原文順序爲佳。

綜合文中第二、三、四段,這一部分實際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蘇泛赤壁”的生活畫卷,生動極了。作者是這樣來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動環境或背景,船艙的描述是交待環境,幽雅恬靜,玲瓏剔透;而窗上刻字則暗示活動的背景,正當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鏡令人心曠神怡的江上風月。當然,這裏十六字的雕刻足見雕刻家的結構藝術,小小一舟自不可移來江上風月,而文字則可打破時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藝術空間,也更成功地衝破了數百年的時限。

在此場景下安排神情各異卻志趣相投的一羣人物出場,就顯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與景、景與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稱獲得妙絕的和諧。

五、背誦這三段文字,體味作者構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自然段。

這段文字中哪些說明可以表現雕刻技藝高超這一中心?

如“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寫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寫船背爲什麼只用這麼一小段文字?

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觀意圖決定的。更體現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說明技巧。

既然如此,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

不可省。因爲這是對前文說明的必要的補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備。有關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七、至此,可以形成中間主體部分的板書:

說明:板書以作法的角度來認識課文,而正因爲作者寫作技法的高超,化靜爲動,化抽象的說明爲生動的描述,才使原核舟雕刻者的技藝獲得最佳的展示。真個是舟以文顯,文以舟名。

八、由學生歸納本篇說明文的一些寫作技巧:

1.以空間方位爲序,層次清楚,構思巧妙。

2.敘述跟描寫結合,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九、佈置習題:

1.仿照本文作法,選取家中的某一工藝品,作簡要的介紹,完成在自寫本上。

2.做練習三,翻譯一至四例。

《核舟記》教案 篇十

一、檢查作業 ,導入 新課時

二、學習第三段

1.質疑並點講有關詞句:

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悟其兩膝相比者絕類矯首昂視

2口譯並評價翻譯情況。

3.思考討論: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說明了什麼?

明確: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4.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武、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麼樣的心態?

明確: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放曠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裏。

5.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着墨較多的是誰?爲什麼?

明確:這當然是“東坡”。三人中,蘇武居中,作者起筆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爲刻得用心刻得仔細,作者也就說得真切細膩。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說明者當然不能違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這樣說明,才能與其主題吻合。否則,鬆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明確:表現這一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依格”的介紹,對怫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三、學習第四段

1.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先聯繫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共閱一手卷。

(5)橫臥一揖。(6)倚一衡木。(7)爲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詞十量詞十名詞”的格局不同。

2.這一段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明確:擬人:船尾橫臥一揖比喻:居右者誰會仰面

頂真:左手撫爐,滬上有壺。

3.這一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麼佈局的呢?

明確: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後分說,從“居右者”說 到“居左者”。

4.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麼氛圍?

明確: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彷彿是在那裏呼喚清風,顯得悠閒自在;一個“視端容寂”,彷彿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悅。

輕鬆、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揖的“橫臥”,更加暗示出有輯同於無揖,有舟子等於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學習第五、六段

1.學生自讀課文。

2.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字詞。

①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裏解爲刻上;名,宇。

②文曰“天啓壬成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啓王戌秋日,即明嘉宗天啓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武《前赤壁賦》作於“壬戌之秋”,即來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覈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武作《前赤壁賦》後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爲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③鉤畫了了:鉤畫,字的一鉤一畫。

④通計一舟,爲人五:通,全部,整個;爲,有;

⑤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簡,選擇;爲,製作。

⑥ 嘻,技亦靈怪矣哉:嘻,xi,讚歎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3.思考:這兩段各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第五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船頂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給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麼,最後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讚歎以結束全文。

五、學生齊讀課文,綜合思考以下問題

(l)本文名爲“記”,是不是記敘文,爲什麼?

(2)文章主體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3)文章的全部內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怎樣一個核心?

六、佈置作業

課文主要使用的說明方法是什麼?試舉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