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心理學十五講》讀後感(精選多篇)

讀後感9.59K

目錄

《心理學十五講》讀後感(精選多篇)
第一篇:《心理學十五講》讀後感第二篇:美學十五講讀後感第三篇:《現代西方哲學十五講》讀後感第四篇:清史十五講第五篇:專題十五第五講作文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心理學十五講》讀後感

了這十五講之後,豁然開朗。

想起了幾天前,一個朋友微博上的一句話,“只要自己知道真正要到的地方在哪裏,全世界都會給你讓路;而路上的一切阻礙,只是風景而已。”也許,我也該學着用一種坦然的心態去面對這前進途中的各種荊棘,欣賞別人給我描繪的風景。

挫折可以使我淚流滿面,可以讓我一敗塗地,也可以讓我捶胸頓足,但是明天太陽還會升起,生活還要繼續。我沒有理由抱怨,我不能心灰意懶,我更不能因此而一蹶不振,要知道“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增益其所不能”,一個人要成才,挫折是必不可少的一課。渡過這條河,趟過這道坎,翻過這座山,成功就在前面!不管路上的風景如何,我的路還要繼續走下去。因爲我如果一輩子不去做,一輩子沒有收穫。人在入世之後,面臨着很多的事情,壓力無處不在,有的來源於自己,有的來源於生活。這些也就成就了所謂的挫折。其實,一直強調的所謂的折,不過就是自己給自己找的彆扭。心態上坦然面對這一點,我是相當認同的。對自己誠實,對社會誠實,知道自己能力的底線,知道自己值得什麼,又該放棄什麼。

職場血雨腥風,時時有人落敗。而堅強是一個多麼可怕的字眼。輸了,要堅強;摔倒了,要堅強;被侮辱了,要堅強;信念崩潰了,還要堅強。心理學角度上講,“要堅強”這三個字,本身就不是積極正面的鼓勵。反倒是讓人倍感沉重的三個字。往往聽了這三個字,總是莫名的到了一種暗示:不堅強就是輸不起。其實輸了怎樣,被侮辱了又怎樣,哭一哭,笑一笑,大不了重新來過。學學阿q,精神勝利法也沒什麼不好。所以面對挫折,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把它當成是挫折,換位成機遇,換位成考驗,換位成什麼都好。如果挫折,最後成了挫敗,結果實在是不樂觀,那就換位成一個笑話,不妨自己當一回傻瓜,自娛自樂一下。

第二篇:美學十五講讀後感

由於假期閒時無聊,便在放假前在圖書館裏拿了《美學四講》、《溝通人神》兩本書回家閱讀,美學十五講讀後感。

在上學期,我聽了一場馬來西亞設計大師設計人,神,生,死的精彩講座,之後產生了好奇之心,想進一步瞭解其中的奧祕,知道在形式上人和神的關係到底是怎麼樣的,於是找到了《溝通人神》一書閱讀。

而讀《美學四講》,是因爲它經常出現在各任課老師推薦書目之中,想必它一定是本良書,所以在圖書館裏找到了它。

《美學四講》中,作者從“自然的人化”的觀念出發,倡“人類學歷史本體論”之說,立宏觀理論體系,結構嚴密,氣魄恢宏,不單迴應了現時流行的中外各美學流派,而且從哲學高度,以主體的實踐和積澱,統一社會與自然,探討美與人的本體存在、美感與心理情感的“數學方程式”、藝術產品與藝術作品、“後現代”等等問題,提出美與與人類命運相關連的前景。

全書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個問題:美學是什麼?美是什麼?美感是什麼?藝術是什麼?作者基於這些問題意識,分別在四講中探討了美學領域的諸多複雜命題。這裏既有對從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觀點的評析,又有自己的一家之見。由於引入了大量生動貼切的例證,文字風格也淺顯暢達,所以這本書雖然要作美概論看,但讀來又絲毫不覺得繁瑣可畏。整體上作者以簡潔有力、極爲濃縮的文筆,旁徵博引,娓娓而談,引領讀者通過仔細閱讀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輝煌的美學宮殿。

在四講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澤厚先生對美和美感的見解。

關於美

中國傳統把一切能作爲欣賞對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澤厚認爲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讀後感《美學十五講讀後感》。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價值的審美對象,那麼美總會有一定的感性形式,於是他認爲美必須具有感性形式,從而訴諸人的感性。這就談到了審美對象問題。李澤厚把它解釋爲:人的主觀情感、意識與對象結合起來,達到主客觀在‘意識形態’的統一,才能產生美。

李澤厚認爲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實踐。所謂“自然的人化”是物質化,是物質生產勞動實踐。美的本質是“人類和個體通過長期實踐所自己建立起來的客觀力量和活動。”

“美是真與善的統一,也就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合規律性是社會美的方面,而從客觀對象說,合目的性則是自然美的方面。他從社會美到自然美進一步說明了人類總體的社會歷史實踐創造了美。

關於美感

李澤厚認爲美感問題屬於心理科學範圍,是審美心理學所專門研究的課題。西方美學家認爲美是美感所創造出來的,而這個過程有一箇中介,就是主觀的審美心理。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從審美心理研究。

美感首先是悅耳悅目,這裏耳目不只是認知而是享受,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悅。其次是悅心悅意,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悅志悅神,它是道德基礎上達到某種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還是整個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黑格爾認爲與崇高有關,是一種崇高感,而在中國則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李澤厚在《美學四講》中所講的美學是哲學美學,是美的哲學。美屬於哲學範疇,研究的是美的本質問題,而美感則屬於心理學範疇,研究的是審美心理的問題。但是它們都可以從哲學的高度,從人類學本體論出發,用“自然的人化”觀念來探討,於是,歸根到底關於美與美感到底是什麼的問題又可以用“自然的人化”來解釋。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與美感的出發點,又是美與美感的歸宿。

看完《美學四講》之後,我還到網上查找了很多學者對四講的個人見解和評論,感覺受益匪淺。

第三篇:《現代西方哲學十五講》讀後感

維特根斯坦——現代西方哲學的集成者

——讀《現代西方哲學十五講》所感

懷着高度的敬仰之情,我拜讀了張汝倫教授的《現代西方哲學十五講》。通讀全篇,對西方哲學的歷史、派系、演進有了一定的瞭解,對各大哲學家的思想卻是似懂非懂。他們的思想各有特點,不全相同,又不是完全的對立;既是晚輩對前人的繼承,又有對前輩勇敢的批判,其中,我對於維特根斯坦的生平和觀點的印象尤爲深刻,他也是現代西方哲學史上最具有爭議的人物之一。因此,對於維特根斯坦在現代西方哲學上的地位也是衆說紛紜。

在近代西方哲學中,存在着英美的經驗論傳統和歐洲大陸的唯理論傳統的對立,前者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謨、蜜爾、皮爾土、詹姆斯等人爲代表,後者以笛卡爾、萊布尼茨、斯賓諾莎、康德、謝林、費希特、黑格爾等人爲代表。在現代西方哲學中,在經驗論與唯理論這兩種哲學思潮的對立的基礎上,又形成了英美的科學主義思潮與歐洲大陸的人本主義思潮的對立,前者以英美的分析哲學爲代表,後者以歐洲大陸的現象學、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等哲學流派爲代表。誠然,這種劃分只是粗略的、相對的。

在20世紀上半葉,這兩大哲學傳統的對立情緒比較強烈,不同傳統的哲學家往往彼此輕視、互不來往,從卡爾納普和海德格爾的相互評論中可以看出這種對立情緒。到20世紀下半葉,這種對立情緒逐漸有所緩和,開始相互交往,甚至吸取對方的部分觀點。有一些哲學家,如羅蒂、阿佩爾、福萊斯達爾等人,十分強調這兩大哲學傳統的共同之處,力求把(本文來源本站:)它們融爲一體。在這種形勢下,維特根斯坦被一些西方哲學家看做這兩大哲學傳統的融合者,認爲他的哲學思想中既含有科學主義的觀點,又含有人本主義的觀點。他們把維特根斯擔的觀點與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如叔本華、尼采、胡塞爾、海德格爾等人的觀點進行比較研究,力圖找出他們的共同之處,以論證他們關於維特根斯坦是這兩大哲學傳統的融合者的論點。

由於維特根斯擔在分析哲學創建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由於他的前期著作對邏輯實證主義發生了深刻影響,他的後期著作對日常語言學派發生了深刻影響,因此過去國內外許多哲學家都把他看做分析哲學的創建者之一,或者看做分析哲學的重要代表。誠然,維特根斯擔在分析哲學創建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不過,這種看法忽視了他的思想中也有許多觀點不屬於科學主義而屬於人本主義這個客觀事實。目前國內外許多哲學家把他看做西方兩大哲學傳統的融合者之一,這種看法糾正了他在現代西方哲學中的地位。

粗略說來,他在語言哲學方面的觀點,特別是在《邏輯哲學論》中表述的觀點,基本上屬於以弗雷德、羅素等人爲代表的科學主義傳統。他在《哲學研究》等後期著作中表述的觀點雖然背棄了羅素等人主張的傳統觀點,而與日常學派的觀點相一致,但仍然屬於科學主義傳統。與此相對立,他在文化哲學方面的觀點則基本上屬於人本主義傳統。例如,他對現代文明的批判與斯賓格勒的觀點相一致,他對宗教的看法顯然受到克爾凱郭托爾斯泰等人的影響,他對義務論的看法受到叔本華的影響,如此等等。在心理學哲學和數學哲學這兩個方面,他的某些觀點傾向於科學主義,另一些觀點又傾向於人本主義。例如,在心理學哲學中,他關於感覺的某些觀點與詹姆斯

的觀點相接近;他對理解和解釋的看法又與某些釋義學家的看法相似。在數學哲學中,在數學的問題上,他對於邏輯主義、直覺主義和形式主義這三個流派,既沒有有全盤肯定,也沒有全盤否定,而是在某些觀點上贊同其中某個流派的觀點,在另一些觀點上又贊同另一個流派的觀點。總之,從以上四個方面的考察中,可以看出他的某些觀點屬於或是傾向於人本主義傳統。

從他的個人經歷看來,維特根斯擔一生六十餘年中,有四十年左右生活在歐洲大陸,有二十年左右生活在英國。具體說來,從1889年誕生之日起到1929年共有四十年左右生活在奧地利和德國,期間有5年在英國求學。從1929年至1951年去世,絕大部分生活在英國,共約二十年左右,期間他到奧地利、挪威、愛爾蘭和美國等地住過短暫時期。這就是說,在他一生中,幾乎各有一半時間生活於歐洲大陸文化傳統和英美文化傳統之中,這種經歷爲他接受這兩個文化傳統的影響創造了良好的客觀條件。就維特根斯坦的思想淵源而言,據他的友人馮賴特介紹,在古典哲學家中間,維特根斯坦對柏拉圖甚爲看重,他對其友人魯裏說過:“柏拉圖的《泰阿泰德》這篇對話中所討論的問題相同於我目前所論述的問題。”

在現代科學主義傳統的哲學家中間,他在青年時期接受弗雷格和羅素的深刻影響,這是一個衆所周知的事實。弗雷格和羅素是兩位對現代邏輯的創立和發展作出過傑出貢獻的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是在弗雷格的概念實在論的影響下拋棄他早年所持的某些唯心論的觀點。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的前方中明確聲明:“我只想提到,對我的思想的激勵大多得之於弗雷格的偉著和我的朋友羅素先生的著作。”

除弗雷格和羅素之外,維特根斯坦也在較小程度上接受他的導師和朋友摩爾的影響,比如對日常語言和常識的強調,對概念分析方法的應用等等。此外,維特根斯坦與邏輯實證主義的主要代表石裏克、魏斯曼、卡爾納普等人交往密切,與日常語言黨派的代表人物威斯頓、賴爾等人相識,儘管這些人大多比維特根斯坦年輕,有的還是他的晚輩,主要是他們接受他的影響,但維特根斯坦在與他們的交談中也可能受到他們的某些觀點的啓發和影響。總之,在維也納和劍橋的數十年間,特根斯坦一直生活在科學主義哲學傳統的氛圍中,自然而然會接受這個傳統的影響。

在屬於或者傾向於人本主義的哲學家中,對維特根斯坦影響最大的可能要數叔本華了。叔本華在19世紀中葉已成爲德國哲學舞臺上的風雲人物。維特根斯坦在20世紀初,也就是在他青少年時期,認真閱讀了叔本華的代表作《作爲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深受啓發。他曾對其友人賴特表示,他最初的哲學思想正是來源於叔本華的這本著作。維特根斯坦之所以接受叔本華的影響,除了在某些哲學問題上持相同的觀點外,也與他們二人在出身、經歷、性格、生活方式、成長道路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有關。兩人都出身於富商家庭,繼承了一大毛遺產;兩人都個性孤僻,喜歡到異鄉旅遊,過離羣索居的生活上 兩人都有懷有強烈的悲觀情緒,多次想到自殺。他們都崇拜柏拉圖,叔本華把柏拉圖的“理念”概念引入他的哲學體系之中;維特根斯坦拉家常柏拉圖的對話方式文體,並把這種文體引入他的寫作方式之中。他們兩人都讚賞歌德對顏色理論的研究。叔本華與歌德交往甚多,寫了《論視覺和顏色》一書;維特根斯坦寫了大量的關於顏色的評論。他們兩人在青年時期都在學術上很有成就了,叔本華在30歲時就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作爲意志和

表象的世界》一書;維特根斯坦也在30歲時就寫出他的代表作《邏輯哲學論》一書;他們兩人在學術上都過分自負,不易接受不同的意見。叔本華在寫出上述這部代表作後聲稱:“我活着就是爲了撰寫這部著作,也就是說,我活在世上,所企求和所奉獻的百分之九十九都已完成了,其餘的只是些將要的東西,我的生命和命運也是如此。”他不接受貝內特對此書的善意批評,並以粗暴的方式進行駁斥。與此相似,維特根斯坦在完成《邏輯哲學論》後也非常自負,自以爲此書已解決了傳統的哲學問題,不願意繼續從事哲學研究。總之,他們二人在上述這些方面的各種相似促使維特根斯坦易於接受叔本華的影響。

此外,尼采和克爾凱郭爾對維特根斯坦的思想也產生過重大的影響。正如維特根斯坦在出身、經歷、性格、生活方式、成長過程等方面與叔本華有許多相似之處那樣,維特根斯坦在這些方面也與尼采、克爾凱郭爾有許多相似之處。而且,維特斯坦的友人賴特認爲,維特根斯坦從哲學、宗教、詩歌的邊緣領域的作家那裏受到的影響,較之從嚴格意義上的哲學家那裏受到的影響更爲深些,這其中有聖〃奧古斯丁克爾凱郭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

從上面的論述和比較中可以看出,維特根斯坦既有40年左右的時間生活於歐洲大陸的文化氛圍之中,又有20年左右的時間生活於英國的文化氛圍之中,既有弗雷格、羅素等人的科學主義傳統的影響,又接受叔本華、克爾凱郭爾、托爾斯泰等人的人本主義傳統的影響,在他的哲學思想中既含有科學主義的成分,又含有人本主義的成分,因此,把他稱爲現代西方兩大哲學傳統的融合者,是當之無愧的。

第四篇:清史十五講

軍機處

軍機處,清代官署名。亦稱“軍機房”、“總理處”。是清朝中後期的中樞權力機關。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泄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爲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十年(1732),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

文字獄

文字獄是指封建社會統治者迫害知識分子的一種冤獄。皇帝和他周圍的人故意從作者的詩文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嚴重者會因此引來殺身之禍,甚至所有家人和親戚都受到牽連,遭滿門抄斬乃至株連九族的重罪。文字獄歷朝皆有,但以清朝最多,據記載,僅莊廷鑨《明史》一案,“所誅不下千餘人”。從康熙年間到乾隆年間,就有10多起較大的文字獄,被殺人數之多可想而知。

八旗制度

中國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滿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獵爲業。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着勢力擴大,人口增多,他於明萬曆二十九年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爲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爲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製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

簡介: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旗,滿語爲gusa(漢音固山)。滿洲人運用此軍事組織制度建立了清朝。在平時,人們從事耕作、狩獵等活動;在戰時則應徵爲兵,起源於女真族的狩獵組織──牛彔。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員稱爲旗人。到19世紀末隨着清朝的解體,八旗軍事組織制度不復存在。但一部分八旗的後代仍自稱爲旗人。

八旗的軍事組織制度是由滿族的首領努爾哈赤所制定。努爾哈赤起初將自己的軍隊分編爲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顏色的旗幟作爲識別,成爲“正黃旗”等。隨軍隊壯大,又將四旗加上邊框,成爲“鑲黃旗”等,形成八旗。滿人靠着這軍事組織制度,於1644年征服明朝,建立大清。

八旗制度從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朝覆滅,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統治全國的重要軍事支柱,曾在中國歷史上起過積極和進步的作用,爲發展和鞏固多民族統一的國家、爲保衛邊疆防止外來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滿族社會的發展,更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隨着歷史的嬗變,八旗制度中落後的一面也日益明顯,嚴重地束縛了滿族人民的發展,在征戰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小。八旗制度與清王朝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經過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個歷史過程。

天京事變

天京事變發生於清朝後期的1856年,是一次太平天國領導層的嚴重內訌,地點在首都天京(南京),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及燕王秦日綱在此事件中被殺,另有約二萬人喪生。天京事變被視爲導致太平天國失敗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亦是太平天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影響:

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內人心開始渙散,軍事形勢逆轉,清軍陸續在各戰場得勝,太平天國的控制區大爲縮小,即使後來太平軍攻下江浙一帶,形勢上一直處於下風。

北王韋昌輝死後,翼王石達開執政,天王洪秀全開始重用其兄弟以牽制石達開,激發石達開在1857年帶領大軍出走,更令太平天國雪上加霜。

太平天國初期由軍師主政的政制,在天京事變及翼王出走後已名存實亡。後期的太平天國,天王雖然掌握了實權,然而當時的政府架構頗爲混亂,加速了太平天國的滅亡。

在天京事變中,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先後被殺,翼王石達開出走敗亡。天京事變嚴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國的領導和軍事力量,成爲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簡述清朝內閣制的演變

清代以異族入主中國,爲逞其私心,控制政府,鞏固皇位,故清之君主專政比明更甚,乃沿用明內閣制度,以中央政府爲重心,最初在殿閣大學士,其辦公地方在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及文淵,東閣及體仁閣( 合稱三殿三閣 )。大學士有四人,尚有協辦大學士二人,名義上漢滿各半,但實際上,大權始終在滿人手中。大學士爲爲正一品官,協辦大學士爲從一品,大學士負責批答奏章,票擬,修國史和參與重要的政事等,職責與明和內閣大致相同,但有軍事者則由議政王決定,內閣職權仍受限制,但其地位已得到了提升。清最初約八十年,仍沿用明內閣製爲主。

雍正七年,因對西北用兵,爲保持軍事機密,故成立軍需房,後來改名爲軍機處,處理軍事機務,使能更快捷地把軍事命令傳到前線。軍政大事不經內閣,徑由軍機處發出。當時雍正挑選內閣中書及部屬爲軍機章京,以起草詔令,於是政府最重要的政令由軍機處發出。但戰爭過後,軍機處仍然存在。皇帝多數在軍機處議事,內閣之職務,完全被軍機處奪去,大學士變得坐而論道,只接受皇帝的旨令行事。

清代之內閣制初時仍有權力,但後來被軍機處所奪,皇帝是有意把軍政大權集中在滿人手上,但不論內閣或軍機處,都只是聽皇帝之命令而辦事,權力仍集中在皇帝身上。

至於清朝,內閣在初時仍有權力,但後來被軍機處所奪,此時,相權全被侵奪。內閣由明演變至清,其間之權位雖有提升,但都只是受皇帝之命令才能辦事,設有監察皇帝之作用,內閣之職權越來越小,這顯得君主之野心越來越大。

清代都察院

清初仿明制,於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五月設立都察院。皇太極下諭:“凡有政事背謬,及貝勒大臣有驕肆侵上,貪酷不法,無禮妄行者,許都察院直言無隱。即所奏涉虛,亦不坐罪;倘知情矇蔽,以誤國論。”①順治初年又規定:“凡朝廷政事得失,民生利弊,以時條上,百官有奸貪污績,亦得據實糾彈。”②可見,清代的都察院其職能與歷朝的御史衙門差不多。

都察院除監察政治得失外,具體擔負的工作是:參預九卿一起議奏摺;凡重大案件與刑部、大理寺公同審斷;稽察各級衙門、官吏辦事的優劣;檢查註銷文書案卷及封駁事;監察鄉試、會試、殿試;巡視各營等事務。

都察院的內部機構設有直接爲堂官辦事的九房一庫。各房庫共設經承25人,其中印房1人,吏房3人,戶房3人,禮房2人,兵房3人,刑房4人,工房3人,火房2人,本房2人,架閣庫1人,分理堂官交辦的各有關事務及管理伙食、保管檔案等事。其下辦理行政事務的機構有:

經歷廳:原名司務廳,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設滿司務1人,改稱經歷後,定經歷滿、漢各1人(正六品)。承辦科道差事、五城註銷,並管轄吏役等事。據《光緒會典事例》卷1030所載,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議準吏、戶、刑部一些具體事項歸經歷管理。

都事廳: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設滿都事2人,漢都事1人,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改滿、漢都事各1人(正六品),負責承辦繕本及滿官冊籍。

簡述清朝綠兵營制制度

清朝軍隊主要分八旗和綠營兩個系統。綠營即漢兵,駐紮京師的稱巡捕營,歸步軍統領管轄。綠營的建制分標、協、營、汛幾級,標又分爲督標、撫標、提標、鎮標、軍標、河標、漕標等,分別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八旗駐防將軍、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統率。督標、撫標、軍標、河標、漕標都是兼轄,實際各省綠營獨立組織爲提標、鎮標,提督實爲一省的最高武官,總兵略低於提督。總兵以下,副將所屬爲協,參將、遊擊、都司、守備所屬爲營,千總、把總、外委所屬爲汛。

太平天國運動時代背景和歷史意義

興起原因: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增加賦稅,橫徵暴斂,使階級矛盾更加激化。廣大農民飢寒交迫,紛紛揭竿而起。廣西是各種矛盾十分尖銳而統治力量相對薄弱的地區之一,起義武裝遍及全省。太平天國運動,是19世紀中葉中國的一場大規模反清運動。1851年(清咸豐元年)至1864年(清同治三年),洪秀全等領導的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

歷史意義:①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潰。

②擔負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打破了西方殖民者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③是幾千年來農民戰爭的最高峯,對後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有深遠影響。④其領導人主張與各國通商貿易後又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⑤同亞洲其他各國的反殖民主義鬥爭相互推動、相互影響,共同打擊了西方殖民主義。

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其中經濟方面主要有:設立農工商總局,開墾荒地;提倡私人辦實業,獎勵發明創造;設立鐵路、礦務總局;鼓勵商辦鐵路、礦業;裁撤驛站,設立郵政局;改革財政,創辦國家銀行,編制國家預決算。軍事方面主要有:嚴查保甲,實行團練;裁減綠營,淘汰冗兵,採用新法編練陸海軍。文教方面主要有: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改試策論;改書院和淫祠爲學堂;鼓勵地方和私人辦學,創設京師大學堂,各級學堂一律兼習中學和西學;准許民間創立報館、學會;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新書;派人出國留學、遊歷。政治方面主要有:廣開言路,准許各級官員及民衆上書言事,嚴禁官吏阻格;刪改則例,撤消重疊閒散機構,裁汰冗員;取消旗人的寄生特權,準其自謀生計。這些抵制和反對措施有利於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產階級文化思想的傳播,受到維新派和地主階級開明人士的熱烈歡迎。

試論多爾袞的歷史功績

多爾袞文武雙全,是滿族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輔佐太宗、世祖皇帝兩代皇帝,在歷史風雲變幻之際,縱觀大局,全面謀略,高瞻遠矚,抓住時機,逐鹿中原,爲大清王朝

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多爾袞足智多謀、聰明睿智,善用北方漢人,虛心納諫。但入關前後對蒙古、朝鮮、漢族所犯下的羣體屠殺、野蠻掠奪、強姦婦女等罪行,是非人道而不可饒恕的罪孽。

多爾袞是滿族征服朝鮮、蒙古、大明的重要功臣之一,攝政期間定都北京、保護故宮、廢除“三餉”、”以漢制漢“、優待漢紳、打擊閹黨、整飭吏治、重視言路、賞罰分明、變革稅制、重開科舉、善待西人,以開明態度對待西方科學。除此之外,攝政期間有“六大弊政”,剃髮、易服、圈地、占房(侵佔房舍)、投充(搶掠漢人爲奴隸)、逋逃(逃人法),給百姓帶來沉重災難。延續時間最長的,是逃人法。

“階級地位和時代發展的歷史侷限性決定了多爾袞不可能革除這些弊政,但多爾袞能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順應歷史要求,抓住機遇,慎重抉擇,順利實現清朝一統基業的夢想,這在清朝開國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多爾袞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傑,也是個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他具有超人的謀略和精明,並以勇武和忠實著稱,他的聰明才智使最有學識的中國人都欽佩不已。”

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及影響

變法意義: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①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試圖在政治上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在經濟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符合歷史發展趨勢。②它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時刻維新派以變法圖強、救亡圖存爲目標,進行廣泛的宣傳鼓動,希望通過改革,使中國走向獨立、民主和富強,從而擺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激發人民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③戊戌變法也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爲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啓蒙運動的蓬勃興起開闢了道路,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維新運動留下的許多遺產,諸如解放思想、變革觀念、建立社團、興辦學堂、創辦報刊、提倡女學、改易風俗等。更成爲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戊戌變法也是一次思想啓蒙運動。維新派提倡新學,批判舊學,着重宣傳“興民權”,大大地提高了全社會的民主意識和參政意識。從此,民主主義成爲洶涌的社會思潮,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正規他說,中國資產階級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維新運動時期和稍後幾年初步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的新學術,哲學、歷史學、經濟學、文學理論等已經萌生,“詩界革命”、“文體革命”、“小說界革命”、“戲劇改良”等相繼而起,資產階級的新文化,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開始成爲中國近代文化的主流。

變法影響:由於變法的失敗,中國失去了一批傾向在原有體制內下實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張激烈變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後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國兩千年的帝制亦畫上句號。除此以外,朝庭中本來較爲開明有爲的大臣在政變後有些被貶,其他亦多被排擠到中央以外;間接亦造成了之後發生的義和團運動。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它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擴大資產階級政治權力,符合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趨勢,因此也是一次進步的政治改良運動。它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啓蒙運動。

蒙古政策

清政府對內蒙古地區實行特殊管理。一方面以聯姻來籠絡蒙古各部首領,以宗室女外嫁各部首領及其子侄。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實行分而治之的“扎薩克制”,亦即盟旗制度。

按照這種制度,原蒙古各部稱爲盟,是內蒙古地區最基本的行政單位,旗設旗長,即“札薩克”,爲世襲之職位。旗下設佐、什,受旗長管制。若干相鄰的旗爲一盟,盟有盟長,由中央直接任命,多選旗長中勢力大、威望高、與中央關係親密者任之。盟爲監察區,不屬行政單位。當時主要有哲裏木、昭烏達、錫林郭勒等盟。各盟旗直接對中央負責,受中央理藩院的管理。另外,在內蒙古地區設熱河都統、察哈爾都統和綏遠副將軍,率軍駐防要地,以加強軍事控制。但各都統、將軍不干涉行政事務。

清王朝統一了蒙古各部後,對蒙古的統治策略是,既要使其不再成爲朔方邊患的勢力,又要籠絡其奴隸主們統治蒙古族人民,使蒙古成爲清政府統治全國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和清帝國北部疆域不設防的屏障。包括在蒙古大力扶植推廣喇嘛教,有效的收服了人心,維護了蒙古地區安定局面。

清朝統治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清朝奠定了我國今天疆域的基礎,鼎盛時領土達1300萬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統一全國的大王朝之一。清朝的人口數也是歷代封建王朝最高,清末時達到四億以上。清初爲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至十八世紀中葉,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峯,史稱“康乾盛世”。於是中央集權專制體制更加嚴密,國力強大,秩序穩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紀後期,已達到三億左右。康熙年間,統一了臺灣,並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乾隆中葉,平定準噶爾、回部,統一了新疆。這不僅一舉解決了中國歷史上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曠日持久的衝突,而具採取了一系列政策,發展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和交通,鞏固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康乾時期編纂了幾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對清理和總結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清朝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後期的君權有一定的鬆懈,而清朝又把封建專制推向了最高峯。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惡政,極大破壞了中原地區的經濟;重農抑商,制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製造了多起文字獄,加強對文人思想控制,導致思想上“萬馬齊喑”;在編撰古籍時又大肆銷燬古籍。剃髮易服,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漢族的文化傳統;給旗人寄養的特權,使其迅速腐化。統治者輕視科技和閉關鎖國,導致中國的科技極大落後西方。1840年後帝國主義的入侵,使清廷與侵略者分別締結了大量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逐步淪爲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人民負擔更爲沉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2、通過清朝統治前期(1840年前)的有關史實,分析評價清朝統治對中國歷史發展的積極和消極影響。

①經濟上:清初統治者鼓勵墾荒,實行更名田和“攤丁入畝”,廢除人頭稅,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但設衆多關卡對商品徵收重稅,限制手工業生產規模,實行閉關政策又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②政治上:設軍機處進一步強化皇權;興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主義,對歷史發展起了

消極作用。

③民族關係上:平定噶爾丹和大小和卓叛亂;確立由中央冊封達賴和班禪的制度,設駐藏大臣;熱情接待土爾扈特部迴歸祖國。這些措施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具有重大意義。

④對外關係上:設臺灣府起到了開發臺灣和加強祖國海防的作用;反擊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訂立(尼布楚條約),捍衛了祖國領土的完整;同時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影響了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使我國逐漸落後於世界。

第五篇:專題十五第五講作文

專題十五第五講

一、閱讀下面兩道作文題,思考可以從哪些方面選擇作文素材。

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1)記者到江西瑞金採訪,先問了許多年輕人,他們都不知道這個地方曾經是”紅都”,也不大清楚紅軍時代的事情。後來又去採訪了一位曾在這裏打過仗的老紅軍:”現在年輕人都把你們忘了,您老怎麼看?”老人淡然地說:”忘了就忘了吧,我們當年參加紅軍打江山,並不是要讓後人記着。”

(2)李大釗說:”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請以”使命”爲題寫一篇文章,文體自選,立意自定。

【選材示例】 (1)來源於教材

作家鐵凝:寫作對我而言是一種使命

著名作家鐵凝是這樣詮釋使命的,她說:”寫作對我而言是一種使命,我別無選擇,只有寫作才能使我獲得滿足感、成功感和樂趣。寫書是希望帶給讀者快樂,如留下一份禮物。”鐵凝正是懷着這樣的美好願望從事文學創作的,難怪讀者能從她的作品中獲得美的享受。她憑着強烈的使命感,創作了一批描寫農村題材的文學佳作,獲得1983年全國短篇小說獎的《哦,香雪》中的那個對文明充滿嚮往的香雪至今讓我們記憶猶新。她寫的人物雖然千變萬化,但其精神內核是不變的:好奇、善良、積極向上。帶着這樣的使命感,她的作品顯得厚重大氣,給讀者積極向上的力量。

(2)來源於社會

企業家李惠森:企業的使命與民族的使命是一致的

16年,短短16年間,一個企業從名不見經傳到赫赫有名,它就是南方李錦記,我國有名的健康企業。企業成功的祕訣究竟是什麼?南方李錦記董事長李惠森總結了四個字——思利及人,並總結出三個重要的原則——造福社會、務實誠信、永遠創業。南方李錦記之所以能壯大,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因爲企業的使命始終與民族的使命保持一致。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曾困難重重, 甚至面臨難以爲繼的困境,但從創業開始,南方李錦記就擁有一份民族情懷,並堅定不移地紮根內地,造福社會。實踐證明,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正是這種高度的民族使命感使得企業獲得了長遠的發展並不斷壯大。

(3)來源於生活

教師於漪:教書與育人都是使命

於漪是我國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全國教書育人的楷模,她有着強烈的使命感,並用自己的一生維護着師道的尊嚴。她說:”我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讓自己的生命和我肩負的教書育人的使命結伴同行。”生命和使命結伴同行的信念,讓於老師始終站在時代和民族發展的高度,她教育學生追求真善美,她教學生學習,更教學生做人,教書與育人是她教育生涯的兩個方面。她的一個事業有成的學生曾說:”於老師教學生,教得頂好的是教做人。她要我們做一個正直的人,要敢於負責任。”於老師是這樣教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幾十年前,於老師曾斷然拒絕過一個民營教育機構60萬高薪的誘惑,只因爲她有自己的責任和擔當。

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沒有任何藉口”是美國西點軍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爲準則,是西點軍校傳授給每一位新生的第一個理念。它要求每一位學員想盡辦法去完成任何一項任務,而不是爲沒有完成任務尋找藉口,哪怕看似合理的藉口。有人說,”沒有藉口”太絕對,不公平;有人說,”沒有藉口”就是要求我們直面問題,反思自我,承擔責任。

請以”沒有藉口”爲標題寫一篇文章,可以敘述你自己或別人的經歷,也可以表達你的感悟和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少於800字。④不得抄襲。

【選材示例】 (1)來源於自然

如果牆腳的花不以生於牆腳爲藉口,而是積蓄力量噴薄開放,又怎麼會被人忽略?如果籠中的鳥不以困於籠中爲藉口,而是韜光養晦,在開籠的那一剎那振翅高飛,又怎麼會老死於鳥籠之中?如果樹下的草不以長於樹下爲藉口,而是爭取陽光不斷自強,又怎麼會枯萎凋零?

(2)來源於教材

面對鄒忌委婉的批評,齊王沒有爲自己的不知民情尋找藉口,而是欣然採納鄒忌的建議,宣佈”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從諫如流,致使齊國日益強大;劉邦沒有爲自己貪戀女色找藉口,而是虛心聽取樊噲張良的建議,封鎖秦宮、駐軍霸上,終於戰勝項羽成就霸業;唐太宗沒有爲自己偏聽偏信找藉口,而是以魏徵爲鏡,謙遜地採納魏徵的逆耳忠言,因而創造了繁榮昌盛的”貞觀之治”。

二、思考下列兩則素材如何多角度運用

1.兩位雕塑家

有兩位雕塑家在國際上都享有盛名,可是兩人誰也不服對方。兩人時常對着記者互相批評:”他最近的那個作品,手部的雕刻太匠氣了!”要不然就是:”他的刀法過於粗糙,都不知道雕的是個什麼!”這兩人不相往來,卻又密切關注彼此的一舉一動。

有一次,其中一位雕塑家爲了趕上一個國際大展的展出時間,在工作室中連續雕塑了三天三夜,對外界的一切都不聞不問,甚至連吃飯睡覺都在工作室裏。

就在雕塑工作接近尾聲的時候,有一位朋友來看他,這時雕塑家正在用刀修飾雕像的肩膀。朋友似乎有話要說,但是還未開口,雕塑家就忽然大叫出聲:”我那個死對頭,一定又會在這個部位雞蛋裏挑骨頭的!”朋友不解地問:”你既然知道他會批評這個地方,卻又爲什麼不先修正好呢?”

雕塑家微微一笑回答:”我就是要讓他挑剔才這麼雕刻的,如果他不再批評我,那麼我的創意也就沒有了。”

朋友這纔開口說:”可是, 他昨天心臟病發作去世了。”雕塑家手裏的刀”鏘”的一聲掉到地上。從此,這個雕塑家再也沒有獨具創意的作品出現了。

【運用方向】

(1)方向一:鏡子

李世民說:”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人要想看清楚自己的模樣,要看清自己的臉是否乾淨,就需要一面鏡子。人要看到自己的思想是否端正,藝術是否有瑕疵,就需要身邊有敢於說真話、提出批評的人。只會說奉承話的人,對你的進步提高沒有任何幫助。故事中的雕塑家沒有去怨恨愛挑他毛病的死對頭,而是把死對頭當做自己的鏡子,以鞭策自己進步,這是非常明智的態度。

(2)方向二:內因與外因

人的進步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自身的勤奮努力。但是,如果一個人閉門造車,不與外界溝通,即使很勤奮努力,但未必就選對了方向,走對了路。所以,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不要忽視他人對自己的引導和批評。從辯證法的角度來說,自身的勤奮努力,是推動一個人前進的內因,而他人的引導和批評,則是推動一個人前進的外因。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因此,一個人要在勤奮努力的同時,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進步。從故事中可見,雕塑家是深明這個道理的,所以,他不但不怨恨死對頭對他的批評,甚至有意期待他的批評。每一個渴求進步的人,都應該有這樣的態度。

(3)方向三:虛心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只有虛懷若谷的人,纔可能在任何時候都聽進去批評的話語。故事中的雕塑家就是有這種胸襟的人。虛心是一種優良品質,可是,真正能夠做到虛心的人卻並不多,能夠坦然面對他人的批評,特別是錯誤的批評的人就更少了。我們每個人都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一顆謙虛的心,正確對待別人的批評,從而不斷進步。

2.汪洋中的一條船——鄭豐喜

鄭豐喜是臺灣人,出生時右腿自膝蓋以下,前後左右彎曲,左腿自膝蓋以下突然萎縮,腳板翹上。他的母親悲痛不已,當場暈了過去。在祖父和媽媽的細心照料下,鄭豐喜慢慢長大。6歲時,祖父去世,鄭豐喜被父母遺棄,跟隨耍猴賣藥的趙老伯流浪賣藝。8歲時,鄭豐喜跟哥哥在距家數裏外的鴨寮放鴨,以維持生計。一次,遭遇狂風暴雨,大水氾濫,鄭豐喜差點被淹死。而他最終憑藉自己不懈的努力生存了下來,還爭取上了學,取得了優異成績。在中學校長和矯正醫院徐院長的支持和鼓勵下裝上假肢後,他不怕摔破手腳,學會了騎自行車上學。爲完成中學學業,鄭豐喜到處打工。他以一篇《汪洋中的一條破船》參加徵文大賽,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很多人表示願意資助他完成學業,而他不願過多依靠他人。後來鄭豐喜圓滿地完成中學的學業,以優異成績考入臺灣中興大學法律系。大學畢業後,鄭豐喜回到家鄉的中學任教,立志建設圖書館,深得鄉親和學生們的尊敬。他在妻子的支持下,續寫完成自傳體小說《汪洋中的一條破船》,發表後引起轟動,重版10次。他的事蹟廣爲流傳。蔣經國頗爲關注鄭豐喜,並予以褒揚,還建議他將書名改爲”汪洋中的一條船”。1974年,鄭豐喜列名臺灣第12屆”十大傑出青年”。

根據鄭豐喜同名自傳體小說《汪洋中的一條船》改編的電影造成空前的轟動,創造了極高的票房紀錄,更一舉囊括了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多項桂冠,在鄉土電影剛剛回潮的當年可謂盛況空前,甚至影響到了內地的無數影迷。

【運用方向】(1)方向一:冷與暖

雖然普天下的父母都對兒女有着本能而無私的愛,我們也以各種方式瞭解到很多感人的親情故事,但是,凡事總有例外。鄭豐喜的父母把腿有殘疾的兒子拋棄了,這是讓人心寒的行爲。不過,人間總有真情在。不幸的鄭豐喜後來遇上了像中學校長和矯正醫院院長那樣的好人,體會到了人間真情的溫暖。

(2)方向二:感動他人

有些事只能感動少數人,而大多數人會無動於衷;有些事可以感動很多人,連鐵石心腸的人也會潸然淚下。鄭豐喜的故事就屬於後者。他的自傳體小說重版次數之多、影響之大,以及依此改編的電影的影響度正說明了這一點。

(3)方向三:感恩之心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懷揣一顆感恩的心。因爲,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長大成人,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總會得到很多人的關愛與幫助。雖然鄭豐喜遭到父母的遺棄,但社會給了他另外一個春天。他努力讀書上大學,之後回鄉教學,辦圖書館,寫自傳等,都是他回報社會、感恩社會的方式。

我們向你推薦更多範文:

美學十五講讀書筆記

論語讀後感之十五

《十五從軍徵》讀後感

萬曆十五讀後感

心理學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