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祥林嫂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3.08W

祥林嫂讀後感精品多篇

祥林嫂讀後感 篇一

讀完了《祥林嫂》這本書後,我思緒萬千。可能她的故事很多人不清楚,其實我也是第一次聽,我覺得很感動,真的感動,我很同情她。我不明白祥林嫂那個時代的人們怎樣那麼沒有同情心,我看他們只差一樣東西——思想。

祥林嫂年輕守寡,婆婆在重債逼迫和衛老二的慫恿下,將它賣給山裏獵戶賀老六爲妻。祥林嫂不願再婚,便逃到了魯四老爺家幫忙,不幸的是,沒過幾個星期,就被衛老二發現了。一天祥林嫂到河邊洗衣服,被幾個捆走。祥林嫂在逼迫下與賀老六成親。婚後生了孩子阿毛。不久,賀老六得病死了,阿毛獨自上山又被狼咬死,祥林嫂只得重回魯家幫忙。但她因兩次守寡,孩子又死了,被認爲是不祥之物,深爲人們所厭惡。祥林嫂畏懼死後受罪,便將積蓄兩年的工錢到土地廟捐了門檻,以贖“罪孽”。然後被魯家攆走,淪爲乞丐。最後在一個除夕夜裏,死在了風雪中……

祥林嫂這麼善良,這麼勤奮,這麼孤獨,這麼可憐,她哪裏有什麼罪呢?但在封建社會,就只正因她死了兩個丈夫,一個兒子,她反而成了罪人。越是不幸,就越是有罪。阿毛的死,成爲了她心靈上無法醫治的創傷。她企圖藉助喋喋不休地講故事來博得別人的同情和安慰,以減少自己思念的痛苦,結果越說越想,越想越說。這不是一邊的敘述,而是反覆在咀嚼自己的痛苦,這種痛苦始終在折磨她。當她以爲自己贖了罪,坦然地去拿慶祝用的酒杯和筷子時,四嫂大叫一聲“你放着罷,祥林嫂”,打破了她最後的一點尊嚴,而這句話也成爲了祥林嫂之死的“加速調料”。透過祥林嫂死前對地獄和靈魂的懷疑,變現了下層民衆的某種覺醒。

不好再上迷信和封建禮教矇蔽我們的雙眼,不好讓它們遮蔽我們的良心。現實社會中沒有了這種可怕的黑暗思想,但我們就應以此爲戒,不好讓杯具重演。

祥林嫂讀後感 篇二

一、啓蒙者與被啓蒙者

啓蒙者與被啓蒙者之間的斷裂或許是祥林嫂走向死亡的一個推動力。魯迅在《祝福》中安排了作爲中國現代知識分子也是啓蒙者的“我”與祥林嫂的一次直接對話,頗具深意。

“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那麼,也就有地獄了?”

“那麼,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見面的?”

面隊祥林嫂的一次次的拷問,“我”詫異的站着,“即刻膽怯起來了”,“我乘她不再緊接的問,邁開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並且“明天決計要走了”。

毛澤東說過,民族資產階級自打孃胎裏帶出來的就是軟弱性。他們能否擔當起啓蒙者的重擔,對此魯迅深表質疑。在《故鄉》中,同樣安排了一場面對面的對話,對話者是“我”與楊二嫂。

楊:“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

“阿呀呀,你放了道臺了,還說不闊?”

—————“我愕然了”、“我惶恐着”、我知道無話可說,便閉了口,默默的站着。

他們之間彷彿有一道厚厚的牆,一道厚的隔膜,阻斷了啓蒙的進行,讓人窒息。難怪魯迅在《求乞者》中寫道:“我順着剝落的高牆走路,踏着鬆的灰土。另外有幾個人各自走路。”甚至在結尾處仰天吶喊:“灰土,灰土……灰土……”。

啓蒙者自私地、灰溜溜地逃走了,祥林嫂失去了救命稻草,也失去了新生的可能,走向了通向死亡的不歸路。

二、生與死的兩難選擇

祥林嫂面臨的人生困境是無法選擇的困惑。

活着,生不如死,賀老六和阿毛都離她而去,連自己的痛苦也被咀嚼成渣滓而丟棄,更是被魯四老爺視爲“謬種”、不潔之物而失去了參加祭祀的權利,甚至被趕出魯家,淪爲乞丐。

若選擇“死”,又怕有地獄,而且柳媽詭祕地對她說:“你將來到陰司去,那兩個死鬼的男人還要爭,……閻羅大王只好把你鋸開來,分給他們。”死也不是她的最佳選擇。

三、開放的文本

然而祥林嫂終於死了。

“什麼時候?—————昨天夜裏,或者就是今天罷。————我說不清。”沒人知道她什麼時候死的。

“怎麼死的?—————還不是窮死的?”更沒人去關心她是怎麼死的。畫家裘沙先生曾著文稱她是“自殺”的,這或可成爲一家之言,可在魯迅身上是找不到確切答案的。

在《孔乙己》中,魯迅同樣有一段類似的文字:“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已經死了。”孔乙己死得和祥林嫂何其相似:“說不清”、“大約”。

這就是魯迅式的開放文本,也是魯迅值得終生閱讀的`原因,他的作品是說不盡的。你可以說祥林嫂是自殺的、病死的、餓死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都可以從不同角度予以闡釋。

總之,祥林嫂的死,與其說是:儒、釋、道“三重壓迫的結果,不如說是被啓蒙者拋棄的結果。

祥林嫂讀後感 篇三

祥林嫂,在一生中經歷了三次重大的打擊。他的丈夫死於疾病,畢竟屬於人力不可抗拒的“天命”,兒子被狼吃掉,是因爲自己疏忽大意,於心有愧,所以阿毛的死成了她心靈上無法醫治的`創傷,久久不能忘懷。她企圖藉助喋喋不休地講故事來博得別人的同情和安慰,以減少自己思念的痛苦,結果越說越想,越想越說。要知道,這不是一般的追述,而是在反覆在說自己的痛苦,這種痛苦始終在折磨她。

祥林嫂這麼善良,這麼孤獨、可憐,她哪裏有什麼罪呢但在那時侯的社會來說,就因爲她的丈夫去世了,又被狼吃了一個兒子,她反而成了罪人了,越是不幸,就越是有罪。通過最後她對地獄和靈魂的懷疑,表現了那時侯的人覺醒了。

雖然,她死了,但是,也可以說的上是一種解脫。

透視生活,洞察社會,思考人生。這樣,我們的眼光會更長遠,我們的詩也會更開闊。

祥林嫂讀後感 篇四

《祝福》一文寫於1924年2月7日,發表於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東方雜誌》半月刊第21卷6號上,是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彷徨》的第一篇。

小說《祝福》描寫了中國舊式勞動婦女的悲劇命運—夫權、族權、神權像烏雲一樣接踵而來,層層壓下,終於壓垮了主人公祥林嫂。從生活上的貧苦到精神上的煎熬,從陰間的苦難到陰間的糾結,從魯四老爺們的唾棄到普通村民的白眼,祥林嫂的苦難對於人們來說,味同嚼蠟,棄之如草芥。祥林嫂默默地承受着這一切,一直到死,沒有話說。

《祝福》一開始於用一種悲涼的手法渲染氣氛,寫那滿天飛舞的雪花,讓讀者不禁感到荒涼和痛苦。然後魯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一生的悲劇。作者魯迅沒有在文中對祥林嫂表示同情,但是卻能在敘述中緊緊地抓住讀者內心,使大家同情祥林嫂,這是魯迅寫作的一大特點。

整篇文章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祥林嫂第二個丈夫死了後,他回到魯家做工。魯四爺一家並沒有關心祥林嫂爲何魂不在焉,而是在意她的工作效率不如以前。還認爲她是一個剋星,在祭祀的時候從不讓她碰貢品。在別人的勸說下,她將一年的工錢捐到寺院裏,買了一塊門檻希望贖去一生的罪名。可是她還是一樣受別人冷落。祥林嫂死在大年夜,不但沒有引起人們的同情,還罵她死的不是時候。讀完整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了魯迅先生的偉大。魯迅用筆和黑暗戰鬥了一聲,用文章來解放人們的思想。

現在已經不是封建的黑暗社會了,但當今的和諧社會還有不同概念的“祥林嫂”。、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個個都受親人們的百般寵愛。在蜜罐中長大的我們,也有需要多悲涼。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大人們的關愛,但又有些害怕。因爲在得到關愛的過程中,也接受了大人們對我們的期望,其中摻雜了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關愛越多,期望也越重,過多的期望就成了負擔,變成壓力。遭遇失敗我們並不用提醒,我們會自己反省,不用家長在來指點。家人的關愛、期望等是我們最難克服的障礙,它們壓迫着我們,我們又無力反抗。它們壓迫着我們,就像封建社會的黑暗壓迫者“祥林嫂”。但我們會盡力克服它們,取回屬於我們自己的自由。

魯迅雖然已離開我們,但從他的作品上,我感受到魯迅(精神)就在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