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娛樂至死》有感

讀後感2.3W

最開始從老師給的書單中選書的時候,是這本書的名字吸引了我,畢竟,對書單中的書完全陌生,只能憑藉名字去有一個第一印象。後來,在網上查閱了一些關於這本書的內容,覺得還是可以讀進去的,但是買書的時候遇到一些困難,由於絕版,所以買到的只能是複印版的書,中途有想過放棄,去買其他的書,但是經過考慮後,還是選擇買這本書,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興趣點在這吧並且它已經吸引了我。當時,韓劇《來自星星的你》正風靡亞洲,“教授風”甚至已經蔓延到了歐美,所以我想看看書中到底在說怎樣一種娛樂,娛樂至死又是什麼意思,帶着這樣一些疑惑,我開始讀這本書。

讀《娛樂至死》有感

前言部分似乎就給了我們一個警告,作者認爲社會將會像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預言的那樣發展,我並沒有看過這本書,看到的預言也是消極的,我並不想去相信,但是看到那些預言時,不知道爲什麼卻在爲它做着證明。在赫胥黎看來,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具。看到這的時候我不禁想到現在的網絡世界,“百度”,一個只要是網民就知道的名字。當我遇到不懂的事情時,第一反應早就不是去查閱什麼書籍,而是拿出手機,連上網絡,“百度一下”。李彥宏是成功的,他的確做到了像百度廣告說的那樣,方便了我們生活,使百度深入人心。在浩瀚的網絡信息中,也更多地是方便快捷的幫助我們完成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網絡世界確實應有盡有,哪怕只是想知道某個明星的身高。我在反思自己,已經變得越來越無知,很多曾經知道的知識點變得越來越模糊,更多的時候也不去思考,第一反應百度查閱完之後確認過也就忘記了。這不像高中時做題,遇到不會的查課本,把知識點確認了是在加深印象,我更多的是依賴網絡,查到了東西應付差事。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或者正在變成這樣,這種過度依賴讓我覺得一點也不充實。

翻看整本書,作者寫的是,隨着科技的不斷髮展,人們的話語權、表達思想的方式發生着不同的變化。前部分在寫印刷術的興起好像是禁錮了人們說話的靈活性,人們更多的是相信書面上的東西,口口相傳的變得不那麼重要,但是更多的東西有了標準,人們按着原則標準做事,儘管有時候顯得墨守成規,死板行事。後半部分寫電視的興起,更大的改變了人們的一些行爲方式。在電視節目中,會注重主持人的容貌着裝;爲了節目收視效果,主持人需要風趣幽默;在一些新聞節目中,由於其播報形式讓人們置身事外,看新聞只是增加資談,全然漠不關心。政治、宗教、文化都變得越來越娛樂性。

看書的時候我一直在聯繫現在的社會。之前是電視的興起,而現在就是網絡的擴張。我是一個經常上網的人,每天上網大部分的時間就是刷各種狀態,接受新聞狀態最多的就是微博,我一天差不多有六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時間在上微博,政治新聞,娛樂新聞,國際大事,還有就是朋友的小事情,每天有大量的信息在衝擊着我的大腦。這似乎是現在的一個潮流,就像是玩微信玩朋友圈,甚至我每天都會被我爸刷屏,不過這總比代購信息和集贊領獎品強。每天總會有一些熱門話題,網民們就這樣談論着,更多的是調侃着吧。總會有一些冷幽默的事情,總會有一些梗,我會以我能看懂這些爲榮,就好像我知道的有多多。我會迅速的刷完很多動態,看到很多新聞,但就像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對政治新聞記住的很少,娛樂新聞反而會記住一些,我關注更多的也是娛樂圈的事。這些網民們裏,少不了憤世嫉俗的人,很多人會說,從電視新聞裏看到的中國是太平昌盛的,可在微博裏看到的纔是黑暗的亂世中國。網民裏也少不了一些腦殘粉,每天上演着各種粉絲之間的掐架。我自詡選擇中庸之道,不去憤世嫉俗,當然也不完全排除一些人的說法我會從兩面看待一件事情,然後基本上不予評論,更不喜歡那些粉絲做的事,認爲自己年齡大看一些問題就看得很清楚,認爲他們的吵架真是無聊沒有任何意義的。其實,我只是沉默的大多數吧!

每當發生天災人禍時,網絡上會是一片祈福景象,當然我也會這樣做,也許這就是網民或者說這些看客們唯一能做的事吧。馬航事件,昆明暴力事件,這樣的事情真的會衝擊我的內心。我會瀏覽很多信息,不論是官方的,還是非官方的,其實我更多的不是在乎這到底是不是有什麼陰謀論,我就是覺得這些事情肯定不會像官方新聞報導的那樣,因爲比如看《諜中諜》的時候,普通百姓根本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新聞不會如實報道,政府也不允許,再比如看一些韓劇的時候,政府內部是存在着黑暗操作的,我只是覺得那些受難的人民太冤枉,就無辜的成爲了犧牲品。(在這裏,想多說一點,就是現在的禁美劇風波,網上一片反對的聲音,其實我並不看美劇,所以這對我也沒有什麼影響,只是也跟着懷疑這樣做到底是不是對,這到底是抵制美國向中國百姓浸透一些文化思想,還是變相的“閉關鎖國”,阻礙文化交流。可能我還是太片面,是一個底層人物,看不懂大政方針到底是怎樣的,只能單純的希望國內能拍出好的作品,爲什麼我喜歡看韓劇,因爲目前我們拍不出來那樣的作品,電視上播出的好多都是受盡吐槽的雷劇。)

這世界變化快,尼爾﹒波茲曼所描寫的是20世紀末的美國,他所擔心的是電視的發展,使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變成娛樂的附庸,他認爲印刷術利大於弊,而現在公衆話語的嚴肅性、明確性和價值都出現了危險的退步。確實是,就像現在的網絡的發展,大大地衝擊了紙媒的發展,一些報紙雜誌都陷入發展艱難的地步。而新媒體運營方式崛起,微博、人人 、微信等平臺,方便快捷迅速的將消息推送出來,上一秒發生的事,下一秒就世人皆知。還有吧,我已經不怎麼看電視了,一方面也是因爲長期在學校看不到電視,更多的一方面就是網絡的發展,信息的充實及及時,讓我更沒有看電視的必要。也許,波茲曼真的想不到,一個言語更自由的網絡世界會如此快的來臨。但是,他的那種擔心還是適用的,甚至更加緊急。也許現在是一個尷尬的時期,一些新聞媒體既要跟上時代的發展,又不能喪失新聞播報的官方性、嚴肅性。網上的新聞層出不窮,如何篩選出真實的新聞,避免那些造謠的信息被惡性傳播是一個大難題。

看到書中的最後一句話“他們不知道自己爲什麼笑以及爲什麼不再思考”,其實是很痛心的,總是會想到自己,是不是變得越來也機械,越來越麻木,越來越不會思考,不知道怎樣思考。看到網上的段子時會呵呵一笑,後來反而變得笑點越來越高,是不是有一天我都變得不會笑了;看到一些現實的問題,有時候只是在逃避,不去深入瞭解一下,不感興趣的一概完全不知。有的時候看到一些激勵的話,會受到鼓動,想做出一些改變,可後來這種文章的作用變得越來越小,很少在觸碰心靈,是見多不怪了嗎?

波茲曼在書中寫道:“每一種思想的新工具的誕生都會達到某種平衡,有得必有失,雖然這種平衡並不是絕對的。”其實,我對這句話並不是完全的理解,大概就是說凡事有利有弊吧,目前網絡的發展也同樣是一把雙刃劍,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趨利避害,去達到所謂的“平衡”。雖然,作者在書的最後提到了一些做法,但我並不是完全理解或者說完全認同。他說,學生應該學會疏遠某些信息形式,我不知道他在那裏所指的是不是網絡,顯然,現在看來這是不可能的。他提到的重點應該是教育吧,這一點我倒是認同,從小抓起的教育確實是能影響一代人,我們真的應該利用教育去做好一些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爲本。

這篇文章寫的似乎很沒有邏輯感,反而更像是內心的讀白,但的確是看書的時候想到的一些東西,還有一些思維太跳躍的東西,並沒有寫出來。反思的自己,確實覺得像書中預言那樣發展,但最後總要來一點積極的號召或者說是願望吧。希望我們更能客觀的對待娛樂,把一些文化同娛樂分離開來,不能讓那些成爲娛樂的附庸,造就更麻木的人類。

看完同學們給我寫的評論,自己也又閱讀了幾遍,整篇文章確實太缺乏邏輯性,沒有一根線把它串起來。但是,這也正是我寫作時候的一個困惑,想到的很多,思維有了些跳躍,卻又想着要聯繫書中內容,一停頓就跳躍的更多,還是文字功底不夠深厚。所以,只對文章作了稍微的改動。

標籤:有感 至死 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