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論持久戰後讀後感

讀後感2.82W

論持久戰後讀後感

論持久戰後讀後感篇一

讀完《論持久戰後》,我不禁爲毛澤東等一批老革命家在國家危難之際表現出來的智慧而驚歎。在抗日戰爭剛剛打響不久,毛澤東等人就在認真、冷靜、客觀、科學地分析了中日雙方的力量及其他各方面的形勢之後得出了關於中國抗日戰爭的科學結論:中國抗日戰爭是正義的戰爭,所以戰爭的最後勝利必然屬於中國,但是由於中日力量對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中國要取得戰爭的最後的勝利,仍需要進行一個長期的過程,即進行持久戰。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內以汪精衛爲代表的親日派竭力鼓吹“亡國論”“再戰必亡”,爲投降日本做輿論準備。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和軍隊的節節敗退以及大片國土的淪喪,也使得一部分羣衆對抗戰產生了悲觀情緒。以蔣介石爲代表的親英美派則常常鼓吹“速勝論”,他們把抗戰勝利的希望寄託在外國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國迅速打敗日本。在共產黨內,一些人也有輕敵思想,以爲依靠國民黨200萬正規軍就可以使抗戰速勝。黨內黨外都有人輕視游擊戰爭,以爲游擊戰爭不值一提,抗戰的希望在於國民黨的正規軍隊上。爲了駁斥“亡國論”和“速勝論”,澄清混亂思想,回答人們普遍關心的中國抗戰能不能勝利,怎樣才能取得勝利的問題,1938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抗日研究會上發表了《論持久戰》這篇講演。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全面地考察和論證了中國能夠、也必須經過持久戰取得抗戰勝利的客觀依據。他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日雙方之間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個基本特點:即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其中,第一個特點決定了日本的進攻能在中國橫行一時,中國不能速勝,中國抗戰不可避免地要經歷一段極爲艱苦的歷程,後三個特點決定了中國不會亡國,而且隨着戰爭的進行,日本各種戰爭資源的加速消耗,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中國。“亡國論”和“速勝論”都是沒有根據的。亡國論者誇大了敵強我弱的矛盾,並把它當作考察中日戰爭的惟一根據;速勝論者則誇大了其他矛盾,而忽視了敵強我弱的矛盾。他們是戰爭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

毛澤東科學地預言到,持久的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他明確指出,通過這三個階段,在雙方的力量對比上,中國必將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而日本則必將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其中,相持階段是最艱苦的,時間也最長,然而它是持久抗戰轉到最後勝利的“樞紐”,中國的抗戰力量的生長主要是在這個時候。經過相持階段的努力,中國的力量將轉弱爲強,使敵我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那時,抗日戰爭就能夠進入收復失地的反攻階段了。毛澤東指出,在相持階段,游擊戰將成爲我方主要的作戰形式,而運動戰和陣地戰是輔助形式。在第三階段,運動戰將成爲作戰的主要形式。毛澤東在抗戰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所描畫的這個戰爭過程的輪廓是對於戰爭發展趨勢的科學預測。他對持久戰特別是相持階段種種特點的論述,起到了戰略指導的重要作用。

毛澤東指出,持久戰是抗日戰爭的總的戰略方針,爲了實現總的戰略方針,必須制定一套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這是包括正規戰爭和游擊戰爭在內的整個抗日戰爭所應該採取的戰略方針。這是在抗日戰爭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都需要實行的戰略方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日益壯大,由劣勢到優勢,由弱方到強方,直至最後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最後,《論持久戰》還指出:“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衆之中”。指出爭取抗戰勝利的惟一正確道路是充分動員和依靠羣衆,實行人民戰爭。而游擊戰爭是人民戰爭的一種最生動的形式。不廣泛發動人民羣衆的力量,也就不可能有廣大的游擊戰爭。它不僅指明瞭必須持久抗戰才能取得最後勝利的前景,並且提出了一套動員人民羣衆、在持久戰爭中不斷削弱敵方的優勢、生長自己的力量,以奪取最後勝利的切實可行的辦法,從而在思想上武裝了全黨、全軍和廣大人民,極大地鼓舞和堅定了廣大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和決心。以後抗日戰爭的實踐,充分證明了《論持久戰》中的預言是正確的,是完全符合歷史的實際情況的。

曾經在李宗仁身邊工作過的程思遠先生,在他寫的《我的回憶》中披露了這樣一個情況:毛澤東《論持久戰》剛發表,周恩來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紹。白崇禧深爲讚賞,認爲這是克敵制勝的最高戰略方針。後來白崇禧又把它向蔣介石轉述,蔣介石也十分贊成。在蔣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成兩句話:“積小勝爲大勝,以空間換時間。”在得到了周恩來的同意後,由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爲抗日戰爭中的戰略指導思想。可見,作爲科學預言的《論持久戰》在統一戰線內部取得了怎樣的地位。

今天,當我們再度面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挑戰,重讀《論持久戰》這篇指導過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文章,心情格外複雜。毛澤東在文中提到了經過二次大戰就可以獲得永久和平的願望仍然只是個夢想,並且連這個夢想也還受到嚴重的挑戰,何去何從?我們是否還可以從中找到勝利的方法,真的走向永久的和平?

論持久戰後讀後感篇二

原來只知道《論持久戰》是毛澤東寫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今天查了相關資料,看了原文才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它是毛澤東在1938年寫的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的演講稿。當時抗戰全面爆發,在國民黨內出現了“速勝論”和“亡國論”等論調。在共產黨內,也有一些人寄望於國民黨正規軍的抗戰,輕視游擊戰爭。針對這些言論和戰爭的具體情況,毛澤東作了具體分析並且對於戰爭也作了預測和戰略部署。可以說是一部超前的戰略分析著作。

文中首先對於“速勝論”和“亡國論”予以否定並提出抗日戰爭將是持久戰。中國不會亡,中國人不會淪爲亡國奴,我們必然會取得戰爭的勝利。全文總結起來原因有四點: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由於敵強我弱,所以這場戰爭一定不會很快結束。而後三點則可說明我們一定會勝利,只不過要經過持久戰。文章條理清晰,娓娓道來。據理力爭的推翻了“速勝論”和“亡國論”的無科學理論,使人們對這場戰爭持正確的態度。同時,條條闡述我們會取得戰爭勝利的原因,增強了我們對戰爭的信心。

隨後文中闡述了我國將採取的戰略,分析了戰爭趨勢。我們的戰略方針是運動戰爲主,游擊戰爲輔。同時強調“兵民是勝利的根本”,應團結廣大農民羣衆,只有人民戰爭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可見他把勝利的最重要因素放在人尙面而非武器,也許日本在武器尙比我們先進,但是勝利最終還是屬於我們的。而歷史也足以證明他的理論的正確性。

同時,也指明瞭中日都不會妥協以結束戰爭。與日本方面,他們的胃口很大,單純幾個省份的割讓並不能滿足他們的狼子野心;對於中國,我們也不容許日本保留中國的寸土。我們是絕不會妥協的,戰爭也是必然會進行下去的。

最後,而對於戰爭的趨勢,他預測將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三個階段的具體情況不能預斷,總體趨勢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這一點是我最爲佩服的,當時毛澤東寫這篇文章時剛處於戰爭初期,而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的對戰爭的推測準的讓我們吃驚。足以顯示了他對戰爭獨特而敏銳的洞察力和他的軍事才華,也難怪這篇文章會被奉爲經典,成爲一部偉大的馬列主義的經典軍事理論著作,同時被譽爲世界十大軍事名著之一。

在文中,毛澤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戰爭的根本問題作了精闢的論述,制訂了指導抗日戰爭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證明了其無比的正確性。它可用於指導反侵戰爭,並經得起實踐的檢驗。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即使在社會主義的今天,學習這篇著作也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論持久戰後讀後感篇三

《論持久戰》還闡述了一系列帶有中國特色的唯物辯證法範疇。比如,用“我們承認戰爭現象是較之任何別的社會現象更難捉摸,更少確實性,即更帶有所謂‘蓋然性’。但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揭示了必然性和蓋然性的辯證關係;再比如,用“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這個戰爭的目的,就是戰爭的本質,就是一切戰爭行動的根據”指明瞭本質與非本質的辯證關係,也透視出“保存自己”和“消滅敵人”是同樣重要的問題的兩個方面;還有,用“戰爭的目的,防禦中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闡述了戰爭的目的和手段的辯證關係,等等。此外,《論持久戰》還引用了“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些帶有中國傳統哲學特色的名句,來說明全面看待中日戰爭和採取合理的戰略戰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己不知彼,每戰必敗。”毛澤東正是從敵我雙方分析論證。“持久戰”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勝利”,毛澤東說“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衆之中。”只要動員了全國老百姓,就會造成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所以要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共同抗日。

毛澤東分析了中日兩國的社會形態、雙方戰爭的性質、戰爭要素的強弱狀況、國際社會的支持與否,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的勝利屬於中國,從而有利地批判了當時國內存在的速勝論與亡國論,爲人民指明瞭抗日戰爭的正確道路。他還科學地預見到抗日戰爭必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爲了實現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毛澤東還提出一套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第三階段中,應該是戰略的反攻戰。

有人說,這是當代的《孫子兵法》。也有人說,這是中國的《戰爭論》。毛澤東的特色,是以弱勝強。這是軍事上最難做到、又是軍事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具體而言,“《論持久戰》,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兩個首次。”一是首次把游擊戰提高到戰略地位,二是首次提出開闢敵後戰場。由此,“形成了一種犬牙交錯的戰爭。”國民黨正規軍大步退卻時,我們依然在敵佔區的每一個角落,拖住敵人的腳步,靠的就是游擊戰,全民皆兵!這是個奇蹟。奇蹟的創造,得益於信任羣衆、廣泛發動羣衆,這正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髓。

毛澤東這一偉大創新與應用在世界史上有獨特的地位。《論持久戰》的思想也會一輩輩傳承下去,一次次散發魅力。《論持久戰》及一系列抗戰時期的毛澤東著作,無疑正是戰勝侵略者、推動那個時代前進的思想偉力。分析完《論持久戰》,我感觸很多。其實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場持久戰呢?無論是誰,都不可能經歷一帆風順的一生,也不太會有註定失敗的一生,成功的取得往往需要經受過無數困難與挫折的洗禮,不可能不廢吹灰之力就能享受幸福的生活。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敗,不怕挑戰,成功近在咫尺。

所以“速勝論”與“亡國論”都是錯誤的,我們的人生同樣需要持久戰。在一生中,我們會經歷不同的階段,正如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一樣,人生或許有更多的時期,認清每個時期自己的任務,確立不同的目標,我們會過得更加充實。論持久戰提出了“兵民是勝利之本”的論斷,那麼在人生中,自己就是勝利之本,每一個人都掌握着自己的前途與命運,選擇怎麼樣的人生道路,最終會有什麼樣的歸宿,你,都是根本。我想,作爲大學生我們現在需要從全新的角度去學習思考論持久戰,去體會革命前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賦予它不一樣的含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負我們的使命,不斷的成長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