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受戒》讀後感2000字(多篇)

讀後感1.56W

《受戒》讀後感2000字(多篇)

《受戒》讀後感1700字 篇一

在輕靈自然的文字中,我來到作者“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中。我循着作者的筆觸,帶着輕鬆的心情,走進一個忘俗的世界。天性的真,天性的善,天性的美,讓我應接不暇。小說像一隻溫暖的手,觸摸到我心靈最柔軟處。我不禁產生了一種莫名的皈依感,久久難以平息。

在那個留着傷痕的時間,隆冬已過,乍暖還寒,遠處隱約傳來陣陣春雷聲。作者難以抑制激動的心情,迫不及待講述了多年前的夢。如果說《紅樓夢》留下的是夢醒了卻不知往何處走的思索,那《受戒》便如黑夜星辰、大海燈塔,在人們經歷了迷失與悵惘的痛苦後,指出了追尋的精神方向。

機器大工業的鋪天蓋地和互聯網產業的風生水起,像一隻只猙獰的怪獸一般,以無窮的魔力將人類的生活滲透的無處不在。當我們置身鋼筋、水泥、機器、電車和虛擬空間包圍的牢籠,我們的人性是壓抑的,甚至是扭曲的。《受戒》好比先生借自己的理想,爲人們未經壓抑自由生長的天性做了一個絕美的比喻。江南的水鄉,清香的蘆葦,幽靜的寺廟,柔軟的河水,青澀拘謹的小和尚明子,率性天真的年輕姑娘小英子,這樣的畫面栩栩如生。作者清新淡雅的筆下,一種淳樸、自然、夢一般的美好,帶着不留餘地的罪惡,讓人陡然欣羨那種原始的自由和恣意。我們是文明的,但這種文明似乎又是狹隘的。我們少有超越理性的天性,一種被稱之錯誤或衝動的東西。我們被蒙上了一層不真實色彩的幕,當揭開邊上的一角時,面對一種天性的真卻悵然若失。

作者像撒了個謊一樣,等着讀者去往他設計好的套裏鑽。他爲了這份等待,不緊不慢層層剝繭,讓我們回到了一個遙遠的故事。這裏的一切,作者彷彿是熟悉的。作者顯然傾注了滿腔的熱情,以最親切的回味和最深刻的理解,描繪了這裏的一切。沒有爾虞我詐的心計,沒有追名逐利的慾望,沒有川流不息的喧囂。這裏人們的心是透明的,簡單自由,讓人不自覺想到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或者梭羅筆下的瓦爾登湖。《受戒》這朵霧裏開出的`花,雖然遙不可及,卻又讓人心馳神往。我們寧願相信這個虛構世界裏的一切,這裏是人性的善,一種人性的復甦。在經歷了泯滅人性的漫漫長夜後,作者摘了曾經睡夢中的花,花香四溢。微風輕輕拂過,香飄世界、愛滿乾坤。

作者是愛世間的,“受戒”一詞似乎也暗諷了太多的沽名釣譽、衣冠禽獸。他把一種對美的極致的渴望,化作筆下如靜靜淌出的溪水般的文字,勾勒瞭如詩如畫的世俗美景。在這種審美風格下,無疑追求了一種民間傳統的韻味。如年畫、如鄉曲,大美無言。看,這裏的河水是柔軟平和的,這裏的蘆花是清新自然的,這裏的愛情是純潔無暇的。這裏的生活方式依然是世俗的,充滿了人間香火氣息,同時卻有一種超脫功利的美。好的文字,保留着華夏民族千百年來人們對美的一種最真摯最親切的詮釋。我們是幸運的,當西方小說的意識流大潮洶涌澎湃咆哮在中華大地時,我們依然有着有“根”的文學。看似隨意漫談、蕭散不羈的描寫,卻折射着一種民族審美的情操。樸素的民間風俗,動人的山歌小調,高超的傳統技藝,都在作者或插入或側寫下,一種久違的感動涌上心頭。

在這種真、善、美氛圍的營造下,我品味着一種香甜。但作者的筆調卻未失之甜俗,溫馨、清雅、淳樸的背後,隱隱透出一絲苦味。明子出家的原因是什麼?作者刻意模糊了明子和小英子的年齡又是爲了說明什麼?明子和小英子的愛情能否保持以至於這個美輪美奐的世界能否永久存留呢?作者似乎有意進行淡化,把問題毫不留情地拋給了像我這樣的千千萬萬的讀者們。

在一種思索中,我慢慢地跟隨作者的文字,走過這段寧靜的小路。當我們習慣了喧囂的世界、浮躁的時空,面對這份靜謐、這份恬淡,內心是否會隱隱不安?鳥倦返巢、葉落歸根,人類的心靈也需要歸宿。沒有人性的自由,再充裕的物質世界也難以彌補精神世界的空虛。人類最初的良善與天然,一種健康的人性彰顯,纔是我們追求和努力的精神目標。《受戒》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催促着人性的甦醒,給了我們最深刻的啓示。

當人類在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道路上愈走愈遠時,似乎缺少了太多形而上的思考。或許因爲我們走得太遠,以至於忘了當初爲什麼出發。當我們擁有了物質的富有、信息的發達、生活的便捷和文明的理性之後,面對如《受戒》這樣的思考,卻難以掩飾精神上的貧窮與內心的蒼白。當虛僞、邪惡和醜陋如餓狼捕食般吞噬現代人的心靈時,我們會不會猛然停下行色匆匆的腳步,面對着夢一般撥動心絃的美的倒影,回頭看一看來時的路,撫摸一下自己悄然顫動的心。

《受戒》讀後感2300字 篇二

寒假看了《受戒》一書,受益匪淺。

汪曾祺是沈從文的學生,《受戒》一篇和沈從文的《邊城》,都是飽含詩情的小說,歌頌了人性之美。秋水般的文字,纖塵不然的意境,汪曾祺的《受戒》一篇與沈從文一脈相承。都是讓人感動的名篇。

小說描寫的內容包括和尚們的宗教生活和民間的世俗生活兩部分。和尚們的宗教生活是充滿着人間煙火氣或者說世俗性的。聰明漂亮的主人公明海在家叫小明子,是從小就確定要出家的。他的家鄉出和尚。當和尚對當地人來說是一種謀生的職業,因爲當和尚有很多好處,可以吃現成飯,可以攢錢,將來還可以還俗 娶親。不僅出家的目的是世俗的,寺廟裏的生活方式也如此,充滿了塵世的氣氛。

荸薺庵的小和尚過着很清閒的日子,連早課、晚課也不做,只是敲幾聲磐,然後挑水、餵豬。在爲數不多的幾個和尚中,大概只有一個老和尚最守規矩,他是吃齋的,但過年時也破戒。明子的舅舅仁山是"當家的",掌管寺廟裏裏外外的俗務。二師父仁海是有老婆的,夫妻倆在廟裏過起了逍遙自在的小日子。三師父精明能幹,風流倜儻,能玩牌,會"飛鐃",還長於唱山歌小調。這個廟裏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有人提起。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他們也舉行宗教儀式,可那歡快的場面更像是人生的舞蹈。有時,"一場大焰口過後,也像一個好戲班子過後一樣,會有一個兩個大姑娘、小媳婦失蹤,——跟和尚跑了"。

對和尚們的生活習俗作了充分的鋪敘後,作品又以小英子家爲中心,展開了明麗的 田園牧歌 式的水鄉世俗生活畫卷。這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文明社會,人與環境自然和諧。小英子一家4口人,儘管性格不同,但都稟承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格。小英子熱情潑辣,心靈手巧,熱愛勞動。她和常往她家跑的明海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明海會畫花,小英子就把它們繡出來。他們共同勞動,一起薅草,車水,"扌歪"荸薺隨着歲月流逝,春去秋來,他們的心田裏漸漸長出了愛情的苗子。

《受戒》這個題目是帶有反諷性的,"受戒"本來是和尚表明接受佛門戒律的儀式,而就在明海受戒的同時,兩個小主人公的愛情也走向成熟。明海在受完戒與小英子划船回家時,兩人 表白愛情 ,把船划進了蘆葦蕩。小說結尾處以寫景暗示了性的成熟。

這是一個個性的作品,從資料上看,簡單質樸,然而深深挖掘,才知本應屬於時代下的產物,確實如此的清新脫俗,無傷無痕。湖南衛視<宮>的上演開啓古裝穿越劇的高—潮時代,這讓我不禁啞然於<受戒>的超純愛戀,彷彿消減在世俗之外,一場沒有悲傷的確是刻骨銘心的超時空感情故事。彷彿室外桃源,估計這是一個連陶淵明都傾羨的世外"園林"吧!

從作品中我們解讀到了一種不可能變成可能,一分難以理解變成理所當然,一間世俗禁錮下的毛草屋變得熠熠生輝,然而,正是這樣一間沒有粉飾的房子,讓我們從沒有如此暢快過。明子,一個小和尚,英子,一個小村姑。多麼簡單的兩個名字,很有中國風的感覺,英明,似乎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呢。

讀過文章也很多了,這篇文章,的確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擁有良好空氣的蘆花蕩,英子那真切可愛的小腳印,明子那"巧奪天工"的畫作,英子姐姐秀麗的讓人讚不絕口的刺繡,每個和尚的所做所說所感所夢,這些,都是文章的亮色,也是構建桃源的基本框架。那裏,和尚吃酒又吃肉,甚至能夠娶妻生子;那裏,村姑善良又質樸,甚至助人爲樂不求功。那裏的生活彷彿是把現實世界的美醜消解到只剩下完美,把那些在我們世俗社會被認爲大逆不道的事變成了理所當然,自由的船帆,把我們這些活在別人世界裏的可憐蟲喚醒,它告誡我們不要在再成爲時代的犧牲品世俗觀念的殉葬者。

縱觀整部作品,汪曾祺有他獨到的視角,還有那清新的筆觸。讀着讀着,彷彿有《邊城》的味道,一副清新雋永的風景畫裏有的是快樂善良的人民,美不勝收淡雅古樸的山水,但與沈從文截然不一樣的是,一個是用帶有點點悲傷的結尾結束勾勒,而另外一個則是一種明快的語調告訴給我們完美的結局。

但兩者多多少少還是都擁有一些神祕的色彩,讓人意猶未盡,不想拔出,就像我在品味一個脫離塵世煙火的人們都未曾見過的美食,吃過一口,還會惦記第二口,但是每一口卻還有與上一次不一樣的味道,我想,這樣的作品纔是大家的作品。留戀忘返,漣漪泛起。如果,讓我再從深點的層次挖掘這篇文章的亮點,就應是作家的寫作手法吧!

我個人認爲汪曾祺是借用了西方作家比較擅長的反諷手法,用這種點睛的筆調錶現下的完美其實是不存在的,不現實的,不能被世俗世界理解的,這不僅僅違背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儒學的道德觀,更是對在中國如此盛行的佛教的諷刺與反觀。

諷刺,諷於外,更諷於內,很難想象,那代表清心寡慾的戒疤,能夠在瞬間變得毫無好處,很難理解,那滅人慾的時代竟有如此自由完美的愛戀。在那裏,當和尚並不是爲了信仰,而只是一種合理的謀生手段。有時候,我會想,此刻的旅遊景點,供養着很多和尚道姑,他們的謀生想法是不是受了這本書的影響,這只是我的滑稽之談罷了,只是,還是感覺有點可悲的,雖然,<受戒>中有的是這樣的和尚,但是至少他們擁有純真的心,但是,此刻的假和尚早以喪失了人的本性,爲了自我的利益爲了賺錢,甚至能夠不折手段,不禁心生悲涼。

很顯然,我們世俗的社會很難再擁有這麼淳樸的感情了,說是高樓大廈鋼筋水泥阻斷了我們的情也好,說是現代化的理念西方思想的滲透埋葬了我們的靈魂也好,總之,人,要想活的逍遙,活的無拘無束,活的自由燦爛,並沒有那麼容易,我們需要解答靈魂深處的問題,尋求內心的安寧,需要一顆明朗的心。

作品中兩個部分的內容是相通的,具體的聯結就是明海的行動;不僅如此,兩個部分還互相印證,流貫着共通的精神——中國人的求生意志。《受戒》有着一種內在的歡樂,浸潤着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現世主義精神,令人想起《詩經》和古代樂府中那些歡快的民歌。這是一首人生的讚歌,讚頌了純樸健康的人性之美。

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讀書,提高個人內涵,定會有一番收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