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教養的迷思》讀後感

讀後感1.31W

第1篇:《教養的迷思》讀後感

《教養的迷思》讀後感

《教養的迷思》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教養的迷思》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呢?作者朱迪斯哈里斯經過很長時間的探索,給出答案——不能!

這當然很讓我們吃驚。不過,說實話,目前父母和原生家庭的功能都被誇大了,我們忙着用悲慘的童年解釋我們爲什麼是目前這個不理想的狀態,我們通過指責或教導父母怎樣爲父母(愛與自由,溫和而堅定)等等來緩解我們自身的焦慮,尤其是老師這個職業,經常做的就是分析,那個孩子有那樣的問題是因爲他所處的家庭,他的父母不作爲或者非常糟糕。但也許,這一切都是誤解呢?

作者在本書開始,先指出我們長期相信的理論——父母的教養方式決定了孩子的人格,這個觀點的支持證據不足。比如也許父母的基因對孩子人格的影響更大。並且,同一家庭孩子個性常有不同,有些家庭孩子性格甚至比較互補,但他們家庭氛圍是相似的。作者還用學語言爲例,介紹移民的孩子們外語學習很少受父母影響。作者提出,我們的教養方式是文化的產物,每一代有每一代的理論觀念指導。而孩子更多,是在同伴中接受影響。孩子會在家庭中學習到一些技巧和規則,當他到他所在的社會羣體中,不能應用的會保留下來,他可能會發展出新的一套規則來適應環境。所以,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人格影響並不大。

我一直很努力,想把我的孩子培養好。不過我跟他互動過程比較艱難。如果是孩子爸爸在場,更是舉步維艱。所以有時會有些絕望。但當我把孩子帶出去,他都異常聽話懂事。當我帶他去表弟家,表弟酷愛玩手機遊戲和IPad,他立刻就沉迷於此,整天跟他表弟搶着玩遊戲;當我帶他去他表哥家,表哥家很多書,他立刻變成小書蟲;當我帶他去給我陪讀,住民宿,有很多大哥哥大姐姐在旁邊,他又變得獨立懂事,完全不給我添麻煩。我也很驚訝,他會有如此迥異的表現。但看到這本書,我才確定,這一切很正常,孩子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其實孩子在不斷摸索這個世界的規則,所以,不同的環境,他會有不同的表現。在父母面前唯唯諾諾的孩子,或許出門後膽大冒進。

李天一犯罪時,跟他在家裏表現肯定不一樣。所以常常有少年犯罪,父母驚呼:“我家孩子不是這樣的人啊!”這時我們責怪父母跟孩子隔閡太深,父母完全不理解孩子,這或許也是我們的一種偏見。書中甚至給了一個例子,有心理學家收養了一隻黑猩猩,讓它和自己的兒子完全一樣的待遇,希望看到黑猩猩經過人類的教化,能夠有不同。黑猩猩養到十九個月,實驗進行不下去了,因爲他們的兒子被黑猩猩教化得十足“猩猩化”,會“嗷嗷”叫,行爲動作都模仿他的猩猩兄弟。父母趕緊把猩猩送動物園,把孩子送幼兒園。(可憐的猩猩,從小包着紙尿褲,被當做人來養的猩猩,從此就被關在鐵籠子裏,它怎麼適應這個變化呢?)

那麼,父母究竟能給孩子帶來什麼?父母影響孩子在家的行爲,也爲孩子提供知識和訓練,幫助孩子走出家門後能應付外面的世界。這纔是父母最需要做的。所以我們中國有句古話,“慣子如殺子”。如果我們在家裏過分溺愛孩子,但孩子出門後面對的是另一個不能寵愛他,以他爲中心的世界,他就會特別痛苦。那時就會出現很多情緒問題和心理問題。我們要教的是各種知識、社交技巧,管理情緒技巧等等。醫學世家的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各種醫學知識,雖然不當醫生,也比別家孩子懂醫學常識。但是,孩子的性格,我們影響沒那麼大。

第2篇:《教養的迷思》讀後感

這個網站《教養的迷思》讀後感範文很有深度,希望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教養的迷思》是茱蒂。哈里斯所寫的一本書,這是本非常有趣的書。主要內容寫的是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教養的迷思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篇1:教養的迷思讀後感

關於教養,自然是要回到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在中國爭論兩千年,養不教父之過,在國人心目中雖然不是鐵律,大致也是認可父母的教養作用。

西方來說,洛克的“白板論”盛極一時,但是白板本身也是假設。人生來白板一塊,好壞完全依賴後天,洛克是政治哲學家,這個假設奠定了美國《獨立宣言》所謂的“人人生而平等”,這個政治正確的理論,如今看來並不成立!生物學的各種證據證明人類並非生來大腦空空,不是blank slate。從進化論,進化心理學的角度看,人類一出生,就是帶有某種“操作系統”的功能,才能夠後天習得一些東西。科學是個很討厭的東西,經常推翻過去千百年的所謂經驗。行爲遺傳學第一法則否定了白板論。當然也不贊成我國的所謂性本善,畢竟有天生惡童這樣的先例。

美國焦慮的家長,跟我們其實一樣。

美國的過去正在成爲今日的中國,我們今日那種焦慮的父母,曾經在美國也有過,社會到某個階段的產物。事實上,既不存在完美的父母,教科書意義的好父母,都是幾乎不可企及的目標,如果以此爲方向,家長不焦慮纔怪,追逐一個可望不可即的目標,雖然有那麼點兒勵志,但是十幾年如此,焦慮成病,父母難免成禍害。

看完這本書,能否對撫養孩子有實際的意義?我不清楚。人生是一場冒險,要爲一個孩子擔起指導人生的責任更是風險巨大。所有的育兒理論,甚至是成人生活手冊,其實都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上,無法作爲絕對遵循的金科玉律。至於運用本書的理論,爲人父母者最可能需要做的,是讓自己身處一個好的團體,爲孩子選擇一個好的團體。

篇2:教養的迷思讀後感

在《教養的迷思》一書中,朱迪斯·哈里斯用衆多的證據證明,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力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輩羣體。

換句話說,雙親並不能教導孩子社會化,兒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們的小夥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經驗影響。專家們都是錯的!

爲什麼移民的第二代說話口音是和同輩人相同,而不是和他們的父母相同?

在英國的早期上流社會,許多男孩生命中的前八年是和保姆在一起,接下來的十年是在寄宿學校生活,結果,言行舉止還是和他們的父親相似?

“教養的假設”不能解釋這些現象,但是哈里斯可以。

在《教養的迷思》一書中,朱迪斯哈里斯用衆多的證據證明,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力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輩羣體。

換句話說,雙親並不能教導孩子社會化,兒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們的小夥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經驗影響。專家們都是錯的!

爲什麼移民的第二代說話口音是和同輩人相同,而不是和他們的父母相同?

在英國的早期上流社會,許多男孩生命中的前八年是和保姆在一起,接下來的十年是在寄宿學校生活,結果,言行舉止還是和他們的父親相似?

“教養的假設”不能解釋這些現象,但是哈里斯可以。

斯蒂芬平克說,這本書徹底改變了他“對童年和兒童的看法”,並預測它將成爲“心理學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哈里斯提出的理論,將改變爲人父母既有的形象。同時,哈里斯也對父母們提出了忠告:你什麼可以做,什麼無法做到。同時也將父母從“不能培育出自信、快樂、舉止得宜的孩子”的罪惡深淵中解救出來。

我希望大家讀完這本書,能夠讓撫養孩子這件事變得容易一些,讓家長的壓力小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