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迷戀人的成長》

第一篇:《迷戀人的成長》讀書筆記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迷戀人的成長》

拿到書,首先被標題所吸引,《迷戀人的成長》——20位教師的課堂發現,文章由一個個案例所組成,一個個質樸的文字記載這這二十位普通而平凡的教師的感悟、驚喜、智慧與激情,從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們的用心,我看到了他們的智慧,我看到了他們的機智;每每看到一段,總會不由自主地聯繫到自己的教學中,或爲之驚歎,或產生共鳴。

文中曾多次提到“生命化教育”,初次看到這個詞語的時候,我就問了自己一個問題:什麼是生命化教育呢?從書中我找出了問題的答案。在文中,張文質主編對“生命化教育”一詞做出了一個的解釋,——“生命化教育就是個性化、個人化的教育,始終指向一個個永無重複、永難窮盡的生命個體,始終以成全每一個健全和富有個性的人爲自己最根本的目的”;他在“生命化教育”中也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1、從關注每一個學生開始;2、從尊重每一個學生開始;3、從善待每一個學生開始;4、從滿足每一個學生的要求開始;5、從激發每一個學生的情感開始;6、從培養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開始;7、從期待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開始。

這本書中每個事例都讓我印象深刻,難以忘卻,每個老師都對“生命化教育”一詞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其中的陳以婷老師在自己的“感受‘生命化教育’”中,做出了這樣的感悟:真愛、尊重、關注、賞識、等待、寬容、機智、幸福……在等待這一小節中,她提到了:文中說“‘等待’意味着我們相信‘被等待着’一定會抵達。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每個孩子都會有覺醒的過程’,因此,就需要我們教師等待。”另外,書中還以一名教師的示範課舉例說明。

這個事例給自己的感受非常深刻,因爲不論在國小時期,還是在幼兒時期,孩子的個體差異各不相同,這需要教師耐心的等待。宜淳是我們班上年齡偏小的小女孩,剛來班上的時候總是愛哭鼻子,膽子特別小,做任何事情都顯得非常不自信;在小班的整個上學期,她一直都屬於“默默無聞”型;但隨着時間一天天過去,我們發現其實宜淳的身上有很多優點,比如說:她的生活自理特別好,她的繪畫能力特別強,做事情很細心等等,針對這些優點,我們給予及時的鼓勵,給她自信,慢慢地,她的性格變得越來越開朗了,她願意主動跟小朋友交流了,她願意把自己開心的事情告訴老師了,上課的時候總是能看見她高高舉起的小手。現在的她在班上可能幹了,能做小老師了,她的作品還在我們班開過個人畫展呢!所以,我們要及時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給予肯定,時間可以證明一切。正如林美老師所說:“生命是豐富多彩的;生命是自由的、有活力的,生命是富有個性的。教師只有學會等待,堅信‘總有一天你會學會的’,才能去激活、去展示生命的靈動與飛揚,促進每個兒童創造性地、富有個性地發展。”

所以,不論發生什麼事情,讓我們學會等待吧!等待可以讓我們在變得更加成熟,等待是一種智慧,它會讓我們在這條路上更專業。

第二篇:讀迷戀人的成長有感

讀《迷戀人的成長》有感

《迷戀人的成長》一書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收錄了20位一線教師的課堂發現。質樸真實的文字裏記下了人生中某些精彩的體驗,有智慧,有激情;曾經歷,曾感悟??捧起這本書,托起的不是幾百頁紙張的重量,而是一種生命厚重感的觸動。

無論從哪一頁打開,都充滿了對人的成長祕密的感嘆和眷戀。翻開第一頁看到目錄後,“生命·愛·幸福”這三個人人追求的字眼瞬時勾起了我的興趣。帶點好奇、帶點興奮的我翻到了92頁開始欣賞起來。待我認認真真的將每一字讀完之後,我能真切的感受到林老師從教十幾年後的真情吐露。“理想的課堂究竟是怎麼樣的?”這個問題一直圍繞着她左右。林老師分別從“真”、“善”、“美”這三點闡述着自己的親歷故事。

真,即教學過程中是真實的,教學情境是真實的,教師的言行是真實的,孩子的表現是真實的。無可厚非我們都有過公開課的經歷,那些經過反覆推敲、精心雕琢、嚴格設計、多次試上後展現在我們眼前的近乎完美的課在林老師的眼中卻是讓人嚼之無味的東西。是的,只有在最真實的課堂上你才能看見老師最真實的表現,孩子最真實的表現。雖然課會顯得不完美甚至粗糙,但那卻是師生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善,即課堂上應該善待每一位孩子,特別是那些才智低下、似乎渾身上下都是“毛病”、最容易令人生厭或被忽視的羣體。事實上他們應該是教師在課堂上關注的焦點纔是,我們要用自己最善良的心去呵護他們,用自己最刪節任意的眼神注視他們,讓他們真切的感受到愛和溫暖。當然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比較難,這需要老師具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

這裏的美絕對不是指所謂的完美,我很欣賞的一句話就是“寧要缺陷的真實,不要虛假的完美”,所以這裏指的美正是那種有缺憾的美。理想的課堂是師生的互動,是師生心靈的交流思維的碰撞。

當然書中像林老師這樣闡述自己親歷故事的還有很多很多,他們都是用心靈在寫作。他們的文章中參雜着對人生的感悟、對教育的執着、對學生的關愛。而這一切,都來自於他們對生命與事業的渴望和追求。 教師的工作是辛苦的,是繁瑣的,是忙碌的,但它帶給我們的快樂、感動也是無限的。有時哪怕是一句輕輕的問候,一個親手製作的小小禮物,也能讓我們欣喜半天。

我將張文質老師迷人的教育理想再一次記錄在這裏:從關注每一位學生開始,從尊重每一位學生開始,從善待每一位學生開始,從滿足每一位學生的要求開始,從激發每一位學生的情感開始,從培養每一位學生的個性開始,從期待每一位學生的成長開始。

班裏有一個叫小錕的男生,他在我的眼裏是一個“怪才”,語文成績很不錯,字寫得漂亮,語言表達能力強,喜歡寫作,甚至對書法感上了興趣;電腦操作能力強,作出來的ppt人人稱讚。但是,有一段時間,他幾乎天天不做數學作業與英語作業,課堂上屢屢破壞紀律,不是抓女生辮子,就是把書掀得嘩啦啦響,甚至經常做一些怪腔,引起全班鬨堂大笑。作爲班主任的我,雖多次疾言厲色地批評他,制止他種種不良行爲,也曾多次聯手家長苦口婆心擺事實、講道理,直到他邊流淚邊寫下深刻的檢討。幾天後,我才發現又做了一次無用功。他不僅依然我行我素,而且變本加厲了,真讓人頭疼。

萬物皆有源,我自己深感沒有對症下藥,沒有了解他真實的想法。如何走進他的心靈?一次,我佈置了題爲《說說心裏話》的小作文,要求:寫真心話,如實記錄學習、生活中的困惑、煩惱、喜悅、憂愁。果然收到了他的一篇讓我既高興又震驚的文章:“其實,我不想和老師作對,只希望你們能多看我的優點,不要用有色眼鏡看我。我需要引起大家都關注,可是班裏沒人理解我,同學老說我是豬,是班級的災難之星。因此我只能通過搗亂來引起別人的注意。我也有自尊,可你們都瞧不起我,我也來害害你們,讓你們嚐嚐被侮辱的後果,讓你們學得不安穩。”

這是一種很偏激的逆反心理,看着觸目驚心的話語,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心病還要心藥醫。我想起了心理學上的一句話:當一個人不能從積極的行爲上獲得他人的理解、關注時,就會在消極的行爲上爭取應得到的關注、重視。

關注,是一個最容易做到又最難實現的話題。試想一開始我們固守“嚴師出高徒”的古訓,抓助他的小辮子,一味批評、訓斥,逼其就範,結果註定要失敗,導致你越批評得厲害,他越搗亂得厲害,處處跟你對着幹,最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俗話說:軟繩才能捆硬柴。對這樣的學生只能從情感入手,要做有心人,多從正面的、積極的行爲上關注他,尋找、發掘他身上的閃光點,哪怕這個“閃光點”微不足道。

於是我把疾言厲色、苦口婆心放一邊,開始了慧眼旁觀。正好課代表跟我反映班中的作業本經常收不齊,問及原因,有學生藉口上課沒聽清。我靈機一動,何不增設一名課代表,每天專門負責把佈置的作業抄在黑板上,小錕字寫得不錯。爲什麼不讓他一展所長呢?問題是怎麼讓他既當上課代表,又不傷自尊?我找來課代表,說了我的意圖,要他在課堂上幫助我圓一個謊,提小錕的名,讓他感覺是同學選的。上課時,我宣佈:

“現在我班急需再選一名負責抄作業的課代表,要求是書寫工整,你們推薦一下誰最合適。”很多同學舉了手,有同學推薦了小錕,說他字寫得好,最適合當。我問:“小錕,你願意嗎?”他激動得滿臉通紅,一個勁地點頭:“願意!願意!只是我怕??”“怕什麼,我們幫你!” 課代表真誠地補上。“好,全班沒意見,就用掌聲通過!”我故意大聲說,就這樣,他名正言順地上任了。

他不僅每天按時抄好作業,字寫得更漂亮了,難得的是有時還向我提建議,如今天其他作業不多,語文可以多佈置點。一週下來,我及時進行了總結,表揚全班同學作業進步大,少做或不做的現象越來越少,啓發大家思考進步的原因,同學紛紛舉手稱讚小錕工作負責。

從此,他無論什麼學科的作業次次都能按時完成,上課聽不到怪聲了。期會考試後,他的語文成績名列前茅,同學對他更是刮目相看,很多人紛紛向他取經,他融入了集體。現在,他不僅不再是班級的刺頭,相反還主動協助班委維持課堂紀律,大家都誇他“像變了個人”。在前不久的班幹部改選中,他還光榮地被選爲小組長呢!

教育是喚醒,是激勵,是尊重。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哪怕看上去一無是處的學生,也有自己的閃光點。有時老師的關注與尊重,如同一顆火種,會燃起學生心中的熱情與想象力,使他們充滿活力和激情。

珍惜眼前每一個孩子鮮活的面容天真的眼睛,用教師的行爲去挖掘學生鮮活的生命價值,用真情滲入並滋潤每個孩子的心靈,留住他們心底那份彌足珍貴的靈性,用我們的真情激起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明天的期待吧!

我想,一個智慧的老師,會在學生頑皮的時候,讓他安靜下來。一個聰慧的老師,會在學生過分安靜的時候,讓他活潑起來;一個靈動的老師,會運用自己的智慧給學生一個明朗的課堂,運用自己的睿智與學生進行心靈的對話,和他們一起進行生命的旅程,完美的譜寫自己的教學人生。

第三篇:讀《迷戀人的成長》有感

讀《迷戀人的成長》有感

打開課本的第一頁,我就被它的題目深深地吸引住了——《生命的作業》。我從來沒有去想過什麼是真正的生命,更不知道生命也可以是有作業的。我一口氣讀完全文,突然覺得自己的生命化成了另外一種的色彩。

因爲愛使生活變得更美麗。當那位教師爲學生布置一項作業:擁抱你自己的父母,並說愛他們。全班65位學生只完成了5個。而我又何曾擁抱過自己的父母呢?我想起了自己踏上師範校門的那一日,是父親提着那一大包又一大包的行裝,騎着那輛跟隨着父親大半輩子的自行車送我到門口,我噙着淚,一句話也沒有說。要說的好象很多,卻找不出一句話來。哪怕是一句最簡單的話也好啊!可是,我終究還是沒有說。

作爲一名教師,我又該給我的學生怎樣的擁抱呢?那一日,一位學生因病請假了三天,我從來沒有覺得少她一個會是一種怎樣的感覺。而我也從來沒有表達過,也許是因爲中國人不善於表達自己吧。病痊癒後,她第一次出現在班級裏,當看見她的第一眼,我的內心感到無比的興奮,那時我才懂得擁有自己的學生其實就是一種幸福。我給了她一個深深的擁抱,告訴她我是那麼的渴望她的到來。後來,她告訴我,我的這個擁抱令她終身難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愛自己的父母,難道不可以從愛自己的學生開始嗎?當她不開心的時候,給她一個擁抱,與她共

同承擔痛苦;當她開心的時候,給她一個擁抱,和她分享幸福的喜悅;當??

我放下手中的書本,因爲我感到此時給我的媽媽一個擁抱,比任何一件事情來的更爲重要。

第四篇: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杜威在《藝術即經驗》一書中談到了“一個經驗”(an experience)的概念,並將之界定爲:“我們在所經驗到的物質走完其歷程而達到完滿時,就擁有了一個經驗。”該界定顯示出“一個經驗”至少具有兩重含義。一是完整性,即“走完其歷程”。二是圓滿性,即“達到完滿”。完整性和圓滿性共同構成了“一個經驗”的內涵。

應該說.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大多能尊重幼兒對完整經驗的需要,比如.給幼兒講一個完整的故事,讓幼兒唱完一首歌,幫助幼兒完整地經歷一次科學探索活動,等等。然而,不少幼兒園在追求幼兒經驗完整性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幼兒所獲經驗的圓滿性。例如,在美術活動中教師會不斷地催促幼兒完成其作品;爲了在活動結束時讓幼兒得出答案,教師會縮減探索的時間,給予幼兒過多的直接幫助.等等。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表面上看來,教育活動是完整的,教師引導幼兒獲得了完成某一個教育活動任務的經驗,但這種經驗卻是膚淺的,不具有累積性。在有限的時間內試圖完成一個完整的任務,常常會在關注幼兒經驗完整性的同時,以犧牲幼兒經驗的圓滿性爲代價。

那麼。如何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使幼兒獲得的經驗既完整又圓滿呢?

一是分解。分解就是把原先過於龐大的“一個經驗”分解爲一個個小的“經驗”。比如。要讓幼兒瞭解水的特性,就可以讓他們通過幾次活動分別來探索水的顏色、味道、流動,物體的沉浮等不同特性。對一首歌曲的學習,可以通過體驗理解歌詞、初步學會演唱、歌曲演唱與表演、音樂遊戲與創造等幾個層層疊加的活動分步驟地逐漸達成。在這種情況下,幼兒每一次都獲得了相對完整的一個小的“經驗”.而每一個小的“經驗”的不斷累積便構成了既完整又圓滿的一個大的“經驗”。這就好比我們成人在讀長篇小說和看電視連續劇時的經驗歷程模式。

二是留白。留白是國畫創作中的一種構圖方法,以收到虛實相映,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留白就是在教育活動設計時間歇性地預留一部分不做任何教學安排的時間。有了在活動設計時有意識的留白後,教師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才有可能從急迫的教育任務中脫身,纔有可能用更多的心力來觀察、分析幼兒:當教師意識到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活動計劃不一致時,才能根據幼兒現場的反應調整教育計劃,切實追隨和滿足幼兒的合理需要,使他們通過活動獲得深人、滿足的體驗。

三是時間。充足的活動時間是幼兒獲得高質量經驗的條件。要讓幼兒的經驗完整和圓滿,教師必須學會放慢腳步,善於等待,讓幼兒有足夠的時間按自己的步調進行探索。有了充裕的活動時間,教師纔可以不急於讓幼兒獲得某個既定的結論,幼兒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自主探索,自己尋找結論,自己發現和修正錯誤。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幼兒纔會體驗到挫敗與成功,感受到困惑、激動、喜悅、失落、難過等各種情緒,幼兒所獲得的經驗纔會是飽滿、充實的,並在與原有經驗的匯聚中成爲推動幼兒成長的重要力量。

第五篇: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玫瑰與教育》記錄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開的軌跡,抒寫的是“玫瑰”對教育的一片真情,對生活的熱愛,對事業、家庭、愛情的體悟,記錄了她作爲一名教師、作爲一名家長、作爲一名專家對教育顯現的種種反思,活生生的記錄她對教育的無奈與困惑,記錄了她對教育教學的積極的態度。這都讓我們覺得他是那麼的貼近我們的生活呀。

走進《玫瑰與教育》,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她對教育事業的摯愛,對教育理想的追求,對教育人生的塑造,更多的則是感受到竇老師的獨立思考、獨家發現和獨特表達等個性特徵的彰顯。這本書中我想提及最多的詞語就是“讀書”二字。“讀書-思考-實踐”是這個時代的老師應當靜下心來要做的一件事,這也是要成爲一個有專業尊重的教師的必由之路,作爲學生要讀書,作爲教師更要讀書,我理解學生讀書貴在培養興趣,所以只要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即可。教師多讀專業書籍固然是應當的,但更應當多讀一些名著、專著等等,“修身養性、淨化心靈”不敢說!但多多少少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培養我們的愛好。從竇老師的這本書中我理解,教師應當是要培養讀書的習慣的。

從《玫瑰與教育》中我體會到讀書的重要,作爲教師更應做好“讀書-思考-實踐”。竇老師是一名語文教師,書中寫的都是她教學生活中的隨筆和感想,從書中我看到了她那淳樸、自然的人格魅力,心中盛滿陽光,懷着一顆感恩心爲人處事的竇老師。這本書中,竇桂梅並沒有講大道理,也沒有羅列出許多原則和規律,而是選擇了一個新的視角:從研究教學活動中的“細節”入手,從一些我們常常熟視無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見大,見微知著,讓讀者自己去悟出“規律”。

讀了《玫瑰與教育》後,我想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勤奮地閱讀成就了她的美麗和深刻。請看她是怎樣看待閱讀的:

“讀書,使精神高貴而豐富,亦使生命深刻而闊遠;讀書,讓我在有限的從教時間內,實現自身的無限。”

“讀書,是我心靈的振翅;讀書,是我精神的呼吸。”

“讀書雖不能改變人生的物象,但可以改變人生的氣象。”

“外在的形貌基於遺傳,是難於改變的,但人的精神卻可因讀書而蓬勃蔥蘢、氣象萬千。”

“讀書是最高檔的營養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劑……一個人,只有在讀書中才能體驗生命的滋味。在讀書中身體自然得到運動,大腦自然得到運轉,心靈自然被酬勞。”

讀書讓我們有專業的知識,思考讓我們有了獨立的思維,實踐是將我們的思考實施於課堂教學之中,這樣的實踐我想一定是具有教師獨立特色的教學活動,竇老師強調教師應該具有一定的個性,教學活動應當有自己的特色,反思自己在每次外出聽課之時,所獲得的那些老師們表揚、鼓勵的技巧,調動情緒的方法。回來以後便照葫蘆畫瓢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現在想起來在課堂我們反而失去了自己。作爲一名語文老師,我常常爲自己語文課堂缺乏生動、靈性、激情、思想……而苦惱、煩憂、慚愧、自責。或許這就是我不斷買書讀書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吧,是的, “唯有讀書”才能讓自己長“高”啊!人,讀書與不讀書肯定是不同的。身爲教師,讀書與不讀書,就更不一樣了,這可以在你的學生那裏得到驗證。就讓我們在這讀書的季節裏,來開始我們自己的閱讀吧,相信在閱讀中,我們也一定會變得美麗、優雅。教師的一生或許就是一個不斷翻閱書籍,行走於學生中間以及文字之間的生命過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