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沉思錄》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2.35W

《沉思錄》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沉思錄有感 篇一

現在來品味《文藝沉思錄》這本集子的味道,並掂量它的分量,是有意思的。

收集在這本集子裏的絕大多數文章,當其在報刊上發表之時,都是些不趨時之作。當時中國文壇上轟轟然滾動着諸種披金掛彩的時髦聲響,樑超然先生的這些文章則屬於另一種聲音。1987年和1988年兩年期間,樑先生就曾頂着輿論大潮起勁地“敲邊鼓”。先是寫《魯迅、柏楊異同論》、《再論魯迅與柏楊》,對當時極爲走紅的《醜陋的中國人》和大陸版“編後記”提出批評,給大罵祖宗的“瘋狂比賽”潑了一盆該潑的涼水。接着就是對被超高溫的宣傳着的《河瘍 )),一口氣寫了4篇短文,歷數其謬誤。樑先生就這樣一路寫來,對諸如“性文學”,“玩文學”、“文藝商品化”,“人體熱”、“崇洋媚外”、“洋壓力”、“娛樂片主體論”等等,都用他那鞭辟入裏,潑辣流暢的短文,直言不諱地說出與當時的時髦觀點相左、相悖的話語。

這就是樑先生的不趨時。不趨時的另一而該是追趕時髦。與不趨時相比較,追趕時髦好像容易許多,只要跟上時尚行就行,就是後來被證明是跟錯了,也是人多勢衆,誰也不能怎麼樣。而不趨時卻還能做到被歷史證明是正確的,則絕對不是一種容易的事情。這裏極需要才識。當有人聲稱柏楊“繼承了魯迅先生‘意在揭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的正視現實的優良傳統”,說柏楊的崇洋“也就是對魯迅‘拿來主義’的發揮”時,樑先生便憑

着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熟穩和劉‘魯迅偉大人格精神的精深把握,駕輕就熟般寫了《魯迅、柏楊異同論》等,文章流暢質樸,爲立論服務的材料左右逢源,足以使持異議的人們膛目結舌。在這裏,作者的才識,就這樣自然地轉換成爲文章的力量。《河殤》正走紅時,樑先生的第一篇談《河殤》的文章就是評《河殤》的“大膽”,有力地揭露了這部被當時的評論界吹爲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反思”的學術文化片的反學術、反文化的“硬傷”。比如,《河殤》說:“我們的文明史就從大禹開始。”樑先生便問:氣“黃帝、炎帝以前或者在編撰者的眼中屬於不可信的傳說時代,:編撰者們可以從略不計。那麼,是誰派大禹治水的呢?禹的父親鯨又是在禹之前還是禹之後呢?禹之前算不算中華民族的文明史?要是不算,爲什麼《河殤》的編撰者又大談什麼黃帝、炎帝的大戰?”如此種種,樑先生順着《河殤》的“妄說”,毫不費勁地發現了的“情緒”是“如當今的一些幼稚青年問父母:‘我們爺爺爲什麼不給我們留下金條、外匯,一般地埋怨中華民族多次失去發展資本主義的千載良機;《河殤》的‘座標’

沉思錄讀後感 篇二

如果想知道人能好到什麼程度,就去看奧勒留的《沉思錄》,如果想知道人能壞到什麼程度,就去看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

上面的話是外國文學老師上課時說的,最近看的書全是他推薦的,他說他認爲我們在大學裏必讀的兩本書是《沉思錄》和《君主論》。這學期的外國文學課換了個老師教,原來一個好的老師真的可以激發學生對一門課的興趣啊[皺眉]好吧,之前的老師也不是不好,只是上課有點照本宣科,聽完記不住他講了什麼,當然,記不住不能全怪老師啦。.。.。.

摘錄兩句《沉思錄》裏的話吧

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考慮,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爲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同時,也歡樂吧,不尋求外在的幫助也不要別人給的安寧。這樣一個人就必然筆直地站立,而不是讓別人扶着直立。 當你做擺在你面前的工作時,你要認真地遵循正確的理性,精力充沛,寧靜致遠,不分心於任何別的事情,而保持你神聖的部分純淨,彷彿你必定要直接把他歸還似的;若你堅持這一點,無所慾望亦無所畏懼,滿足於你現在合乎本性的活動滿足於你說出的每個詞和音節中的勇敢的真誠,你就能生存得幸福。沒有人能阻止這一點。

對啊,人活着總得去做點什麼,那就請好好努力吧。

《沉思錄》讀後感 篇三

奧勒留作爲古羅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歲時繼承王位,卻遇內憂外患,沒什麼好日子過。他戎馬倥傯一生,美國大片《角鬥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爲軍人,他戰功赫赫;作爲皇帝,他關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於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於他醉心的哲學,在於這部《沉思錄》。《沉思錄》成爲古羅馬哲學斯多亞派的最後一部典籍,與古羅馬人注重實踐、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爲《沉思錄》,奧勒留被稱爲“偶像們的偶像”。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在這本《沉思錄》裏,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裏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己與自己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 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

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 法國雷朗指出,馬可。奧勒使人有這麼一種樸實的信仰:面對宇宙自然,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種族、國家,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現都不能改變的。《沉思錄》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繫。因爲事物都是合作的,它們結合起來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還指出,理性的動物是彼此爲對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結構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的原則,每

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 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爲。他除了強調人的理性以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爲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脫離他人,或做出反社會的事情來,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脫離身體的一隻手或一隻腳。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就要致力於使自己與整體重新統一起來。他關於人的德行的強調中有許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希望別人指導的,不僅要使行爲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作爲哲學著作,《沉思錄》是人學著作,是人的哲學。哲學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最初的哲學,就是生活的,人生的,爲人處世的。奧勒留在書中沉思個人倫理、社會倫理、精神信仰、國家與人民、靈魂與死亡……字數不算多,內容卻繁雜。與一般譯本不同,梁實秋先生的導讀本,給每卷加了標題,從中可見書的概貌,比如這些:閃耀在私人生活圈的品質、做每一件事都像做最後一件事、人唯一能被剝奪的只有現在、靈魂不能爲肉體奴役、簡單樸素而愉快地生活、想要心中寧靜只做必須之事、不朽之譽不過一時虛幻、不斷地用思想去薰陶心靈、幸運的人給自己安排幸運、靈魂先於肉體屈服是可恥的、愛你命中註定所要遭遇的人、幸福就是按照本性生活、要本身正直不要被迫正直、苦痛對把舵的心靈並無傷害、靈魂乃是一個美妙的圓體、永久過最高貴的內心生活……

沉思錄讀後感 篇四

書桌上的白紙已經被風颳得凌亂不堪,有的安靜地躺在地上。

我把窗關得留下一條縫隙——吃得稍肥的飛蛾無法進入的縫隙;然後,滿意地回到書桌旁,繼續沉浸在《沉思錄》中感悟人生。

“熱愛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運之線爲你織造的一切,因爲還有什麼比這更適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無謂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夠承受苦難,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麼,你將會從苦難的歷練中渾然新生,猶如被烈火灼燒過的真金。

聯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貧,或長或幼,都有一顆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說的那顆堅強的心。他們用自己無比堅強的意志力,將這種與苦難對抗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是英雄,偉大的英雄!

美國女作家之一海倫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英雄。在讀完她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之後,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種心潮澎湃的感覺,我至今都難以忘卻;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許。

曾在讀書筆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對於泰戈爾的‘距離論’和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萊特’,我極其讚賞;但海倫那一份不很優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讓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

對於海倫的平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她自幼因病成爲盲聾啞人,但其自強不息,克服重重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成爲了家喻戶曉的作家和教育家。

在此,先撇開一些表面的東西,注意整個過程。試想,如果一個人,沒有克服困難的過人毅力,沒有堅強的赤子之心,怎麼可能接受神明的安排,又怎麼可能從如此的遭遇中站起來呢?

這是一種屬於人類的潛志。它在我們內心深處存活着,時刻等待着爆發。神明對於人類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請不要抱怨或是慶幸,因爲你現在的狀態都只是暫時的,每個人都擁有那種潛志,每個人都是有機會的,只要你去爭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中國綿延的歷史長河中,也有着許許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就有着一位偉大的作者。

司馬遷,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也沒有放棄寫書。在他寫完《史記》的同時,實際也爲自己寫出了精彩的人格。

在我看來,這本《史記》的歷史意義,已不僅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從窄而言,是司馬遷的精神,從廣而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這條巨龍,在磨難中存活,歷經五千年的風雨,蒸蒸日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它的脊樑上,屹立着多少不滅的靈魂,它們將英雄的堅強詮釋,它們將英雄的精神發揚。

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

不屈於苦難的壓迫,不屈於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感悟之餘,回過神,微微光暈打在《沉思錄》的其中一頁上,有一隻飛蛾,正在用自己臃腫的身體拼命往窗裏擠動……

沉思錄讀後感 篇五

馬克。奧勒留作爲古羅馬的皇帝,他關心百姓,普建慈善機構,甚至出售私人珠寶用於賑災。但他真正的歷史性成就,在於他醉心的哲學,在於這部《沉思錄》。

這是一本用寫成的書。人能夠經過雙眼看世界,可是有個死角就是,所以看清自我、與自我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我,與自我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

在這本《沉思錄》裏,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裏頭的自我,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我與自我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我進行告誡。

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忙人們去過更加完美的生活。每個人都要對自我的同類友好,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爲。

如書中有一篇是這樣說的:“有一種人,一旦做了好事,就當作是對別人天大的恩惠及在他的賬簿上。還有一種人雖不至於如此,可在心裏人就把別人當做受惠者,覺得人家欠他的情。第三種人呢,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自我做了好事。這樣的人就像一架葡萄藤結出的葡萄,並不因爲自我的果實要求什麼報酬。”

奧勒留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異常強調的是: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期望別人指導的,不僅僅要使行爲高貴,並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沉思錄讀後感 篇六

我閱讀了《沉思錄》一書,它是斯多亞學派著名哲學家、古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勒留所寫的名著,也是一本感悟人生之書,閱後使我懂得了很多人生哲理,值得我一讀。作者大都在鞍馬勞頓中寫成的一本十二卷對話書,文風優美流暢,純正優雅,富有哲理之風範。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人生感悟,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雖然它出之於古代近兩千年前,但時至今日我們還是喜歡讀它。

作者用一生的探索,爲無數尋找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下了靈魂的石階。他深刻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人們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還要求人們擯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思考那些善、光明磊落的事情,並付諸於行動。

我作爲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理應在新常態下要提升精神文明的程度,正確瞭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爲民造福。同時要有緊迫感,西方好的經驗該引進的應引進,並放眼學習。書中涉及內容、範圍較廣,列舉幾點淺談自己的感想。

書中提到,“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福利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考慮,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爲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這一理念我深受感觸,他言傳身教給我們做人道理,要求我們爲人處事要有好的準則,假如老是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爲,將使我們忽視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爲。

書中還提到,“對一件事不發表任何意見,使我們的靈魂不受擾亂,這是在我們力量範圍之內的事情,因爲事物本身並沒有自然的力量形成我們的判斷。”這一理念早已被許多國家所採用,我國堅持的外交原則中有一條,就是“不干涉別國內政”。做好自己份內事,不也是我們每個公民需要的品格嗎?我們要獨善其身,從我做起,就有助於推進黨的建設,國家就會越來越強大。

還有,書中所說的“不要分心,不要慮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爲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同時也歡樂吧,不尋求外在的幫助也不要別人給的安寧。這樣,一個人就筆直地站立,而不是讓別人扶着直立。”這是對我們提出了很好的要求。國稅幹部要摒棄外表讓人眼花繚亂的光榮和浮華,堅守爲納稅人優質服務的職責,真抓實幹,多爲納稅人辦一些實事和好事,追求心靈的充實,這纔是每位國稅務幹部要做的事。書中還有一個理念,我特別喜歡,“早晨當你不情願地起牀時,讓這一思想出現——我正起來去做一個人的工作。”那是多好的督促與告誡,要求我們做實事、做好事。這樣,我們黨的廉政建設就會真正落實到每個人,好的風氣就會傳播到祖國的每個角落。

總之,我們只有真正做到爲納稅人所想,爲納稅人優質服務,纔會樹立國稅良好的形象。正確看待各種抱怨,學會制怒,懂得寬恕,淨化心靈,洗去俗塵,才能爲實現“中國夢”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