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三重門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1.34W

三重門讀後感(精品多篇)

重門讀後感 篇一

初次開始閱讀這本書,並非出自我本意,甚至準確點來說有點被逼迫的傾向。原因不用說,當然是來源於我們可愛的中文老師細心地想讓我們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不忘母語。關於這一點,對於已經開始感到詞窮的我來說,甚是理虧,於是只能點頭哈腰的握手同意。說來也奇怪,原本只是想要大概看一下簡介然後就草草了事的想法立即在看到第三章左右的地方消失的雲飛霧散,一點影子都沒有了。《三重門》完全不符合當今正在流行的校園青春風和古代穿越風;也跟幽默搭不上太多關係。卻不知有什麼魔力能讓一直不願意看批判風格的我,幾乎癡迷的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直到看完。當時針緩緩的指到十二點時,我輕輕地合上了電腦,靠在椅背上努力想讓自己放鬆放鬆。但不知怎麼的,腦子裏面亂如團麻。不得不說我對於《三重門》最後的結局感到困惑和不解。而且這個疑問隨着時間的推移,就如同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在故事中,韓寒把中國現代教育體系中的很多弊端和缺點都凸顯在了男主人公和他周圍的朋友身上。學生們錯誤的把讀書理解爲爲了以後好掙更多的錢,而並非爲了充實他們的內在和培養他們所散發出的氣質。可見這些孩子的家長也並非了灌輸什麼正確的信息以及做出良好的榜樣。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就是當林雨翔其中的一個朋友自豪地對他說讀書有屁用,讀書不就是爲了有錢嗎?都有了那還讀屁書?林雨翔不語,但是我們可以大致揣摸出他當時的心情不是在心理默默地認同就是辱罵他太過驕傲,只知道仗着自己父母有錢就到處鬼混。“反正我爸有錢…”

“反正我認識誰誰誰…”“我就不…你也不能拿我怎麼樣…有本事去找我爸媽…”自打出生到現在,我都數不清到底聽過多少個人用一種傲慢,居高臨下的語氣對一些家庭條件比自己差的同學或是學校任課老師這樣說了。但是平心而論,這些錢真的都是屬於你的嗎?很顯然的,錢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若不是自己父母在外面勞心勞力,到處奔波,如今的孩子們怎麼會這麼幸福?

不光是現在的學生對於學習開始產生牴觸情緒或是受到了會考,大學聯考制度的侷限而出現偏科問題。就連老師和學校也是對於很多容易給別人帶壞榜樣的“差生”和“有靠山的學生”整天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說對就對,就是錯了也勉強算對。憑着這樣的現象逐漸增多,那些天天被欺負又有苦說不出的學生只能默默忍受着一切,把痛苦扛在肩上,含在嘴裏。林雨翔就很明顯的成爲了衆多“犧牲品”中的一個代表。別人潑了水他沒阻止也要被訓;明明是對方先跟他過不去卻反而因爲一點小小的抵抗落了一個準備接受處分的下場。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作品之一三字經裏面寫道:子不教,父之過。正所謂孩子如果有問題,那肯定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出自於他的父母。林雨翔的父母從小對自家兒子抱有很大希望,天天逼迫他背古文,背經綸;卻很少真正的給予他過專屬於家人的溫暖和愛。林父不懂裝懂,只收藏而不看書。雖然韓寒基本沒有怎麼描寫到林雨翔到底受了多少他父親的影響,但是我堅信這種行爲只會讓孩子走進誤區,甚至步入迷途。作爲父母和老師,最應該做的事是讓孩子在一個快樂單純的環境下健康的成長;而不是跟株歪脖樹一樣,都站在懸崖邊上了也不知道搶救。有時候多聽聽孩子的想法不一定是件壞事;既能幫助他解決煩惱,又能在同時間減少代溝,增加感情。一舉多得的美事,何樂而不爲呢?

關於結局的部分,在經過多次反覆地思考和仔仔細細地把整本書又嚼了一遍後,我終於發現爲什麼韓寒只留給人們一句“一張落寞的臉消失在夕陽裏”,而不是把結局寫的皆大歡喜,光明的這一邊終於戰勝了邪惡勢力了。這本書是一本能夠被稱爲文學現象的書;同時它也的的確確的反應了中國中學生最真實的一面。如果韓寒真的把結尾寫的太過美好反而會讓人覺得有些虛假,畢竟在全中國現在還依舊肯說實話,又有膽量把它寫說來的人不多了。《三重門》不尊爲經典之作,卻也是一本少見難得的好書。希望這本書在開導了我的過程中,同樣點化了下一個即將要看或是已經在看得你。

《三重門》讀後感 篇二

花了好一段時間,終於讀完了《三重門》,卻沒有一種釋懷的感覺,因爲裏面有太多東西值得讓我思考……

很多人諷刺着說韓寒是個憤青,就算是這樣,又有何不可?至少別人敢愛敢恨,敢想敢說,總比那些虛僞來得實際。當我們穿梭在城市街頭時,總覆蓋一層華麗的外殼,這外殼既是人心所造,更是社會所造,它使人們在抉擇的一瞬不加思索地選擇了虛僞,卻又開始爲自己的角色感到迷離……人活着,或多或少爲的就是快樂,爲自己的快樂而快樂,爲親人、爲朋友、爲他人的快樂而快樂,而對於韓寒,他所希望得到的快樂是更多人的理解,這裏是更多人而不是所有人,因爲他更需要在他身旁的人的離解,至於那些高踞在高等教育上人云亦云的人,也就漸漸地無關緊要了,畢盡他一個人的力量終究難以改變幾個時代的力量。在回到憤青的話題,我同樣也有當憤青的慾望,但我沒有那個資本,我難以將自己所有的敢愛敢恨毫無顧忌的詮釋出來。站在自己的天空望着韓寒,發現自己這兒比他的世界小了好多,他那裏的暴風烈日使他擁有了更多絢麗的彩虹,我默默退後了腳步。

記得我最初看到韓寒的文字,是從《像少年啦,飛馳》中的序開始的,(我更喜歡看序或者後記,因爲那裏會有一個相比而言更真實的雕塑出現在眼前,我們能做的,就是從雕塑已固定的神情中感受它的心聲)接着便是《三重門》,以及他的博客,其實他的東西我所看的並不算多,說起來難免會有些主觀。在《三重門》裏,我能感受到韓寒在描寫青少年單純、幼稚卻又自認爲成熟的愛情背後,更多展示的是當今素質教育成果,一個個老師敷衍、清高、片面,而學生也是高傲、虛僞、所寫的文章矯揉造作、盲目追求方框中的個性,學校裏的領導做足了表面文章,把素質教育當成了玩RPG遊戲,平時隨便搞點這樣那樣的小活動,站在高處看似乎每個學生都忙得不亦樂乎,心想所有人的素質的數值一等都有不小的上升了,然而學生們的確在這些活動中收穫了不少――是經驗(在老師、校領導面前受點罪、演點戲,回過頭來三五成羣拼命地罵)……不明白爲何很多人總是在大力宣揚我國的素質教育多麼多麼的成功,取得了多大多大的進步,我想也只能敷衍地用每個人心中的比例尺各有長短不同來解釋罷。

我正躋身於當今素質教育的長龍之中,是社會、是家庭堵攔得讓人只有這一條出路,又或許我又更多的出路,只是我不敢於承認罷了。就好像我正站在素質教育高塔上,看到窗外或喜或悲的他,只能油然而生一種同情、一種敬佩,卻不敢從高塔上向下跳,走進他的那般世界,只能繼續邁向一切未知的塔頂。這或許就是我最痛恨的地方,窗外的光景和塔頂的神祕都讓我留戀,以至於難以完全投身於任何一個選擇之中,我還在徘徊,由於我的不敢於愛,不敢於恨,不敢於想,不敢於說,簡單的歸結便是虛僞,我不想歸罪於誰,因爲選擇比埋頭努力更能讓人在成長中成熟。我不想現在就做出我的選擇,因爲隨着對自己的不斷認識,我會更加理性地面對未來。

我不想用點評的語氣去談韓寒,因爲誰都沒有資格去評價他人的人生,我也不想在文章中出現中國這樣的詞,因爲我知道,我很渺小,和所有人一樣那麼平凡,一輩子也望不盡它。

輕舒口氣,終於,外面天亮了,又要開始踏上走往校園的征程,之前的話彷彿是在睡夢中寫下的。好了,我現在能做的只有上學了……我確確實實沒有勇氣去當一名反對現行教育制度的小混混,只能在夢中默默地祝福韓寒,真的,快樂就好。與其不斷地爲未來的選擇而煩惱,不如踏踏實實的過好每一天,未來的讓未來去選擇吧……這纔是真正的我,反正我是金子,總要閃光的……

重門讀後感 篇三

讀讀停停,三天的時間我終於讀完了這篇聽聞已久的小說——《三重門》。慚愧的說,最早知道這篇小說的名字,是在《征途》遊戲的答題活動裏。題目是這樣的:韓寒於國中時寫的——《三重門》體裁是A小說,B散文,c詩歌,我猜一個,選A,於是答對,多了一分。

讀完整篇文章,不得不從心裏佩服這個比自己小了好幾歲的人。在他的小說前,我彷彿卑微的小草不幸被大樹遮住了陽光,這時的小草還會在乎大樹比自己年輕麼?

以前打死我都不信,十多歲的小屁孩能寫出這樣的文章,而現在,不用打死我我已經信了,事實擺在眼前,不是麼?

這時的韓寒,該是有一舉成名或是要把多年積在心頭的感想一股腦兒的寫出來吧?於是我們有幸見到如此之多的恰當得如六月天裏吃上一條雪糕般舒服的比喻。還好自己平時博覽羣書,學富差一點五車,不然還真體會不到其中的妙處。不過我覺得比喻有點多了,吃了幾根雪糕之後,暑意已消,再多吃的話,可能會拉肚子的。

看着這篇小說,不經意的想起了小妹,她的文章裏,似乎有着韓寒的影子……有機會一定要問問她是不是讀過《三重門》。如果沒有,韓寒可能又要大笑了——有人不要錢幫他打廣告,他能不樂嗎?不過一想到他一定不會在乎這樣的廣告,心裏不禁又黯了一下。

寫了這麼多,似乎跑題太遠了(看,這就是與名作家的區別與距離之所在)言歸正傳,因爲我覺得我的這篇文章快要寫完了,再不迴歸可能就沒有機會了。韓寒像一條蛔蟲,似乎知道我的所想,用他的筆,將我好多好多想寫寫不出來,想說又不能完美表達的話,只用一篇文章就做到了。現在天氣這麼熱,弄得我現在又想吃雪糕了。

不過看完之後,我開始有些討厭小說這種體裁了——非得要這樣結尾麼?懸念還是……真希望他這樣一直寫下去。

《三重門》讀後感 篇四

不知道韓寒起這個書名是不是爲了招攬讀者,反正我聽了這書名後,覺得挺有意思,於是便買來看看。儘管看完全書,卻仍是一頭霧水,不知“三重門”究竟何意。

韓寒這個名字,不久前在新概念作文大賽上被炒得沸沸揚揚,而後又傳出他偏科得厲害,多門功課不及格而留級,引發了社會上的大討論,可謂一炮而紅,想必大家對這個名字也不會陌生。

綜觀《三重門》,這是一個講述市郊中學生的故事,以前也讀過《花季·雨季》、《我愛陽光》等諸如此類的學生作品,感覺大多主旨比較雷同,總脫離不了學習生活的煩惱,以及早戀等問題,只是結局有的積極,有的消極。總體上《三重門》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創新,男一號林雨翔是一個成績平平的男生,卻陰差陽錯地遇上了年級中成績第一,清純美麗的Susan,於是兩人藉藉懂懂間彼此有了好感,可會考後他倆沒能在一個高中。開後門進了市重點的林雨翔在體育班中到處樹敵,被人揭發逃夜,接受行政處分,正當他垂頭喪氣的時候,Susan打電話告訴他會考時她爲了進區中放棄了10分的選擇題,卻沒能和林雨翔在一起,故事就此結束。

故事的結尾給人一種瓶喪的感覺,或許是韓寒在玩深沉吧。他還喜歡玩文字遊戲,譏諷人可以貶得一文不值,褒獎人又能吹得天花亂墜,他描寫的東西總是一針見血,活靈活現,似乎他擁有的是透視眼,能洞穿一切。這是同齡人所不及的,也是我最欽佩的。

對書不對人,不管韓寒的性格如何、成績如何,就書而言,能有很成熟的筆鋒是很了不起的,儘管有時字裏行間總能讀出少年尚顯稚嫩的霸氣老成。儘管我無權判斷這過分的成熟到底是好是壞,但我有點擔心他,過分地諳熟世故對自己並非有益。

《三重門》的精盆就在其題目,無人能給一個確切的診釋,各人有自己的方式來理解。不知書中那個成績平平喜愛文學又帶着點叛逆的林雨翔是否是韓寒的影子,他的一生,又有幾重門要闖呢?很難說。

《三重門》讀後感 篇五

《三重門》是以第一人稱敘述的,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林雨翔的中學生。如魯迅一樣,林雨翔正是韓寒本人學生生活的真實寫照,只但是稍加改變其性格罷了。

小說開頭介紹雨翔的“來源”,是一位小鎮中學的國中生。他在他父親的“教導”下,對古文略有了解,文科長於理科,於是參加了校文學社,在志同道合的馬老師指導下,他以一篇急急忙忙趕出來的作文竟然意外地獲得了全國作文大賽一等獎,可見其功底深厚。會考前夕,他的父母爲了他能考上市重點高中,花盡了心思,找人爲他惡補了一段時間,補課費就達五千多元,還不包括這樣那樣的補品。他的心思不全在學習上,除了學習,還在爲了一個叫Susan的女孩“勞心勞力”。雖說如此,她也鼓勵雨翔努力學習,並說三年之後在清華園見。雨翔的心願是和她考上同一所高中,而他在父母的“努力”下――搞了個體育特長生,打了幾萬塊錢的紅包,跌跌撞撞地進入了市南三中。但陰差陽錯的是Susan以三分之差,無緣市南三中的門檻,與雨翔擦肩而過,雨翔後悔不已。擠進了高中後,但他的學習是每況愈下,幾門功課高高掛起了“紅燈籠”,照亮了前面黑暗的道路。可他哪知,Susan是特意爲了他才放下了唾手可得的市南三中的錄取通知書,甘願放下十分的題目。雨翔也只好無奈。

韓寒的學生生活也許就是如此,經歷了跌宕起伏,有失有得,光輝暗淡的崎嶇生涯。也許只有如此,他才能寫下這麼有哲理性的小說。從文中不難看出韓寒思想的超前,他對中國的教育有着深刻的批判。他以老練、犀利、並帶有幽默性的言語,對學生生活的進行全方位了概述。我在想爲什麼韓寒能寫出這樣的文章,是什麼支持他?哪來的勇氣?哪來的精神支柱?他是察覺到了自我的智慧。有智慧在助他。有了智慧,一切都會變成另一副模樣,一切都會有另一種說法。

其實每個學生都就應對自我的學校生活有種獨特的見解,而不是就像老師所說的中學生活多姿多彩,他們是過來人,他們與我們的時代已經不一樣了。他們對學校的感觸更多的還留在他們的那個時代。不會每個學生的學校生活都和老師說的那樣,不會每個學生都像一些人一樣有故事般的校園生活,其實說它枯燥,也不恰當,只但是是學生爲了去更好的學校而給自我的一種負擔。中學生活就應給學生一種自我的見解,就應讓學生構成這種見解,無論是對是錯。這種見解都會在我們每個人成長的路中改變,在遇到了社會上的坎坷後產生新的或者更全面的認知。中學正是一個讓學生構成屬於自我的人生觀,社會觀等等的一個過渡過程,當我們踏上社會後會有新的認識,其實中學完全能夠不用這樣對學生薰陶,因爲一箇中學生的觀點不是那麼容易被改變,如果有人輕易就會改變,那麼他不是一個合格的中學生

《三重門》體現了不少現代學生的想法,作爲一名中學教師,我需要與時俱進,多多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盡心盡責的把工作做到更好。

重門讀後感 篇六

《三重門》這本書在我的書架上已經微微泛黃了,我原本對於《三重門》沒有太多的興趣,它在書架上完全處於擺設狀態,但,從寒假時我無意看到書的序言的那一刻時我就對這本書有了濃厚的興趣,“啊,這本書的序是曹文軒寫的啊!”看完書的序,我長嘆一聲:“怎樣以前沒看到這本書呢,該死該死,曹文軒能夠對於韓寒所寫的這本書有極大的好評,那這必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書了。”我放下了手中的事兒,開始閱讀這本書。看着韓寒的簡介我不由一驚,六門功課高掛“紅燈”而留級,這個韓寒是何許人?留級生的身份卻以一篇《杯中窺人》獲得了大賽一等獎!看完簡介我明白了,這本書是韓寒以自我爲真實寫照而寫。隨後,我開始閱讀這本書了。因爲對此書的濃厚興趣,我花了不到兩個星期就看完了,晚上睡覺時看,早上起牀看,甚至連上廁所時都會看,只要有時間我就會捧上這本書來閱讀。媽媽說:“你這麼如飢似渴的看書,真是少見啊。”

這本書寫了林雨翔一九xx年到20xx年的事兒。林雨翔善於文科,父母爲了讓他能夠考上重點中學給他買補品,報補習班,但他沒有考上,而在父母的“努力”下,林雨翔以體育特長生的身份進入了市南三中……

讀後,我感嘆道:“難怪曹文軒會給出如此好的點評,這本書完完全全的道出了生活。”我認爲,韓寒的筆,十分的尖銳犀利老成,倘若我不看作者簡介,我還以爲韓寒是位老爺爺,誰讓他的文章那麼悲觀和犀利呢?有好多句子都讓我驚訝,這還是一位年幼的韓寒嗎?怎樣這麼悲觀?我記得有一個句子是這樣的:當一個人要死的時候,什麼名,什麼利,什麼愛,什麼恨,都是棺木上的一縷塵埃,爲了一縷塵埃而辛苦一輩子,值嗎?還有一句是這樣的:做人,要麼大俗,要麼大雅,半俗不雅是最痛苦的了。這本書中的好句段多得數不勝數,記得結尾處講到:走還是不走呢?也許放開這紛紛擾擾自在一些,但不能放開——比如手攀住一塊凸石,腳下是深淵,明知爬不上去,手又痛的流血,不明白該放不該放,一張落寞的臉消融在夕陽裏。他所寫的每一句話都好深奧,讓我一會兒明白一會不明白。他還在後記裏提到‘將一句話謹獻給所有正春風得意或秋風不得意的人們,十分平凡,但你必須要堅信自我:我是金子,我要閃光的。’我想他這最後一句話必須鼓勵了很多人吧,或許他也鼓勵了我,對啊,我是金子,我要閃光的,儘管我很平凡,但我相信以我自我的努力必須會發出閃閃金光!韓寒他就是一塊上海大金子。在書裏面的一頁我發現了這句話:我

這輩子說的最讓人無從反駁的話就是被子不用疊

——本來就是要攤開來睡的——然而這是第一個被人反駁掉的。懂麼,這是規矩。我們之所以悲哀,是因爲我們有太多的規矩。被子是攤開來睡的,這句話還真是那麼個樣貌,悲哀是因爲規矩,這句話把我帶入了迷霧,第一句我還能夠明白,而後我就似懂非懂了,他的成熟真的好不貼合,或許是因爲他那幾門功課的“紅燈”照亮了他的前程。

我夢想着自我也能夠成爲韓寒這樣文筆極好的人,我認定:我是金子,有那麼一天我會發光的!:

重門讀後感 篇七

讀讀停停,三天的時間我終於讀完了這篇聽聞已久的小說--《三重門》。慚愧的說,最早知道這篇小說的名字,是在《征途》遊戲的答題活動裏。題目是這樣的:韓寒於國中時寫的----《三重門》體裁是A小說,B散文,c詩歌,我猜一個,選A,於是答對,多了一分。

讀完整篇文章,不得不從心裏佩服這個比自己小了好幾歲的人。在他的小說前,我彷彿卑微的小草不幸被大樹遮住了陽光,這時的小草還會在乎大樹比自己年輕麼?

以前打死我都不信,十多歲的小屁孩能寫出這樣的'文章,而現在,不用打死我我已經信了,事實擺在眼前,不是麼?

這時的韓寒,該是有一舉成名或是要把多年積在心頭的感想一股腦兒的寫出來吧?於是我們有幸見到如此之多的恰當得如六月天裏吃上一條雪糕般舒服的比喻。還好自己平時博覽羣書,學富差一點五車,不然還真體會不到其中的妙處。不過我覺得比喻有點多了,吃了幾根雪糕之後,暑意已消,再多吃的話,可能會拉肚子的。

看着這篇小說,不經意的想起了小妹,她的文章裏,似乎有着韓寒的影子……有機會一定要問問她是不是讀過《三重門》。如果沒有,韓寒可能又要大笑了----有人不要錢幫他打廣告,他能不樂嗎?不過一想到他一定不會在乎這樣的廣告,心裏不禁又黯了一下。

寫了這麼多,似乎跑題太遠了(看,這就是與名作家的區別與距離之所在)言歸正傳,因爲我覺得我的這篇文章快要寫完了,再不迴歸可能就沒有機會了。韓寒像一條蛔蟲,似乎知道我的所想,用他的筆,將我好多好多想寫寫不出來,想說又不能完美表達的話,只用一篇文章就做到了。現在天氣這麼熱,弄得我現在又想吃雪糕了。

不過看完之後,我開始有些討厭小說這種體裁了------非得要這樣結尾麼?懸念還是……真希望他這樣一直寫下去。

《三重門》讀後感 篇八

讀完《三重門》,突然發現:這不正是我們的生活,平平淡淡的生活麼!

小說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主人公基本也沒幹什麼事,也就這麼混混沌沌的過着。但這就是生活啊,平平淡淡纔是真嘛。或許有人會覺得作者寫的是流水帳,不過精彩,但寫的正是我們現在的生活狀態,夠現實。他從字裏行間滲透生活的實質,讓讀者在他的幽默下感悟:生活本是如此。正因爲他寫得很貼近我們的生活,所以我很喜歡這本小說。

其次,與作者同是高中生的我又不得不爲作者的豐富學識所折服。作者的知識應該是豐富的,小說中隨手拈來就有許多東西,左一下《變形記》,右一下《孫子兵法》,再對《史記》侃侃而談…諸如此類,足見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另外,小說中作者創作的幾首也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采。而那首中西合璧的情詩,就實在讓人啼笑皆非,琢磨不透了。但從另一側面也反映作者英文程度了得,這從小說的後半部分也有充分的體現。作者在“處心積慮”地製造黑色幽默的同時,也不忘好好秀秀自己的英文,而且運用得恰到好處,真了不起。作者在後記中寫到自己的英語可全賴新版牛津英語的功勞,這可真是值得好好借鑑借鑑!

至於作者在小說中所要表達的對於中國現代教育的不滿,不知爲什麼,我真的一點也沒察覺到。可能是因爲我正接受着這樣的教育吧。對這一切作者眼中的不妥都早已習以爲常,畢竟像作者一樣,即使功課七科亮紅燈,也能有作爲的人並不多,所以像我一樣的普通學生還是應該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努力考上好的大學。這畢竟是當今社會衡量人的能力的重要手段,這也是所謂的規矩啊。所以我們還是應該規規矩矩地去作一個學生,儘自己的本分去讀書,將來作對社會有用的人。

總的來說,《三重門》是一本不錯的書!

重門讀後感 篇九

幾乎懷着忐忑的心情讀完了青年作家韓寒的《三重門》,爲作者文筆擊節較好的同時,心裏也不禁打了一個問號:什麼樣的環境才適合孩子成長?

《三重門》寫於韓寒高中時期,可以看做是作者本人的自傳,書中的主人公高中生林雨翔毫無疑問就是現實生活中的韓寒。現實中的韓寒是叛逆的,而書中的林雨翔也時時在心裏生出對現實不滿的情愫來,表面看起來小說是以林雨翔和susan的懵懂戀情爲主線,但是,只要我們細心些就會發現,韓寒所要表達的中心很顯然不是在大家看來很青澀的戀情,而恰恰是被很多人所忽視了的林雨翔的生活學習環境。很明顯,韓寒是想表達:怎麼樣的環境才造就了最後的林雨翔。

可以說,《三重門》是韓寒對當今社會傳統教育模式的控訴。

小說開始就對林雨翔的成長環境做了細緻描述,小城、家長、學校、老師,這些因素用去了作者很多筆墨,也爲林雨翔成長之路做了精彩鋪墊。林雨翔生長在一個小城,周圍的環境決定了林雨翔不可能用相對開闊的視野看待自己身邊所發生的事情,而他對家長的反抗也說明了他只是個普通的孩子而不是很多人眼中的神童,當他的成長環境只剩下家裏和學校兩點一線時,我們會發現,林雨翔在這個時候已經存在性格缺失了。這也給我們的工作提了個醒:是不是教育活動一定要侷限學校和家裏呢?如果我們能讓孩子走出去多接觸社會,會不會對他們的成長更爲有利呢?

再看林雨翔的家長。不可否認,韓寒儘量用了相對輕鬆和詼諧的語句,但是在輕鬆詼諧之下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對父母的埋怨,林雨翔的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很特殊,近乎放牛,把一個沒有自主能力的孩子放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中對不對呢?我們看到的林雨翔是自由的,相對健康成長的,但是回頭想一想,放鬆對孩子的管教其實就是放棄責任,這可能也是導致林雨翔性格缺失的最重要原因。所以林雨翔的發展總是不均衡。

最後在看林雨翔的學校,毫無疑問這裏是傳統學校教育的模板,在這裏只有“品學兼優”的學生纔會得到老師的青睞,而像林雨翔這樣的“瘸腿”學生一般都是不受老師待見,這個時候馬德保作爲一個輔導老師就難能可貴了,但是馬老師對林雨翔的偏愛卻悲哀的反應了現實的一個側面——教育始終被傳統所覆蓋着。

生活和學習環境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聯繫到教學活動中我們會發現還有很多地方等着我們去改進,比如:重視學生的成績而忽視孩子的心理,重視學習而忽視孩子的技能等等。成績只是一個學生某段時間內對知識掌握程度的體現,教會孩子生存比讓孩子拿到好成績更重要,社會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先決條件就是有一個健全的人格,怎麼樣才能給孩子創造一個利於良好人格形成的環境,這很值得我們去探究。這可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需要我們付出大量的精力,但是,這很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去爲之努力,不然可能會有更多的孩子像林雨翔一樣“沿着一條不知道通往何處的鐵路”迷茫前行了。

《三重門》讀後感 篇十

近段時間閒來無事,將兒子高中階段買的一摞書拿來看看,感受下當時的他思想軌跡。之前他買的書我也看過,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未做思考,所以讀後的印象是不痛也不癢。

抽出的第一本書是《三重門》,是中國當代作家韓寒假所著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該書通過少年林雨翔的視角,向讀者揭示了一個真實的高中生的生活,把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學關係的種種矛盾和問題展現開來,體現了學生式的思考、困惑、夢想。《三重門》的名字來自《禮記·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三重”指的是“禮儀”,“制度”和“考文”。作者年輕時爲了如何讓書名顯的有文化一點,經過反覆的思量,才取下了這個爲人多次誤讀爲“三種考試,三道門”的名字。

本書創作於韓寒出道之時,韓寒當時還只是一個小有名氣的"混混",他放蕩不羈,他出言無忌。學習不好,卻偏偏有着寫作的才能。他在當時的教育體制之下不堪重負,有所感概,又沒有人阻止他去思考,於是他的獨特的思想便如脫繮野馬,把一腔情緒發泄於紙張上面。以自身的經歷爲主角背景,創造了林雨翔這個角色,也把新一代的年青人的叛逆思想寫得入木三分。小說也並非作者的刻意之作,在韓寒看來這是一個"巨大的歷練",用以鍛鍊他的"寫作能力"和"硬筆書法水平"。

讀完後我總算找到高中階段翰身上的痞氣與油氣從何而來,作者及男主人公身上某些特質翰同學還真的有,不知是看過後模仿還是這個階段的小男生都有這種共性的毛病。那時的翰鍾情於此部小說也不無道理,他從國小開始,寫作及語言表達這塊能力一直強於其他科目,國小時期還是我們當地報社“校園小記者”,所寫文章優先能在報紙上發表,翰因此小收一筆稿費。後發展爲小記者可三不知參加校外活動出外參觀或遊玩,翰參加過幾次,後因不服從組織紀律,難以管教,報社就改換他人了。

到了國中翰寫作水平仍遙遙領先其他學科,每次考試作文分扣得都較少,語文與英語一直保持穩步有升的狀態,他學語言確實較爲輕鬆。後會考時語文考了139.5分(滿分150分)全校男生第一,全市前十的成績。到了高中他的寫作水平基本上原地踏地了,偶然嶄露下頭角就石沉大海了,最終大學聯考語文116分收官,在班上算中等水平吧,沒被他人甩分而已。

高中階段他在友情這塊的表現,所作所爲與書中的行爲是大差不差的,我們經常好意相勸,少與那些不思進取、無所事事且又不太想學習的同學交往,他卻振振有詞地說道,別看這些個同學不起眼,就這些人夠哥們義氣,有真性情。於是自已的言行有時也跟着有點吊兒浪當漫不經心,所做所爲讓我們大人及老師們看着上火與着急。後在班主的堅決力阻下,與個別人斷絕了往來,但又訊速與另一部分人混在了一起。他引用書中“做人,要麼大俗,要麼大雅,半俗不雅是最痛苦的人。”這句話來踐行自己,說自己成不了什麼大雅,就做個大俗之人,當時氣得我們無語以對。現在回想以往,可能是我們太不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內心,我們一片茫然時其實一切皆尋常,只是處於焦慮期的家長們沒心情也沒那個心思來揣摸這些,成績與排名模糊了我們的雙眼。難怪過來人一再強調高中階段所有發生的事都不是事,只是孩子成長期一個浪花而已。

現階段家有讀書的朋友抱怨娃不好好學習,成績不理想又不聽話,我聽聽笑而不語,這只是我們那時經歷與體驗得到循環重複罷了。可身在其中,再多的安慰與寬解都是徒勞,只能讓朋友自己慢慢接受並加以消化然後得以釋放。

有天與翰在微信上聊到此書,翰說這是韓寒的早期作品,作者的才華沒得以全面展現,不具有代表性。再說已時過境遷,對於他來講已是過往,不作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