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希特勒我的奮鬥讀後感

讀後感5.35K

第一篇:希特勒我的奮鬥讀後感

希特勒我的奮鬥讀後感

希特勒我的奮鬥讀後感

其實這本書我早就買到手了,但是一直沒有很認真的讀過。這次認真讀的原因還是因爲要寫讀書筆記,看書期間還抱有對學校這種硬性規定的不滿,但是讀了第一章我就已經被希特勒的特殊思想給吸引了,以至於後來的閱讀都很用心,其實有時候硬性要求也不一定是壞事,至少在讀這本書上頭一定是值得的。

說到"奮鬥",以我的觀念,它應該是一種在獨特的價值觀引領下,朝着確定的外部目標努力的一種行爲。而這種價值觀是由人生觀念,善惡標準,信念、堅韌、承受力以及犧牲等元素構成的。價值觀的存在就是持續行動的動力。簡單來說,奮鬥=目標+價值觀+行動。如果把奮鬥比喻成一輛火車開往終點站的過程,目標就是終點站,行動就是火車,而價值觀,就是給火車提供動力的燃料了。

阿道夫·希特勒的《我的奮鬥》,有人稱它是"當代蠱惑人心之傑作",也有人說是"20世紀滅絕人性的罪行錄"。但無論怎樣爭議,這中間所透射出的"超強意志力和奮鬥精神",你是無法迴避與否認的。

客觀地說,希特勒寫這個是明顯的帶着個人主觀色彩的。他站在他自己、日耳曼人、德國工人黨的立場上來敘述他的所見所感。該書第一部分相當於是希特勒對他二十多年的一個小自傳,而在這個自傳中穿插着對德國曆史、現狀以及未來的思考。他是一個高傲的日耳曼人,他懷着對日耳曼民族高傲的自尊與自信,極力推崇着在歐洲大陸擴張日耳曼民族的領土,推崇壓縮猶太人的生存空間,推崇建立強權政府。他對猶太人有很大的仇視,而這些仇視來源於猶太人在歐洲的優勢地位。猶太人控制着當時的社會民主黨,控制着輿論,控制着國家的經濟,也控制着當時的議會政府。也許是因爲猶太人控制了維也納的絕大部分社會資源,致使希特勒在維也納鬱郁不得志,所以他才找出千百般的理由來排斥當時在歐洲佔有優勢的猶太人。猶太民族是日耳曼民族復興道路上最大的障礙,所以他把復興日耳曼和排斥猶太人結合了起來。在我看來,這個也許是他的一個致命錯誤,但是人總會犯錯的,這絲毫不影響我對他的欽佩之情。

我很欣賞那些大英雄,而希特勒絕對稱得上是。他傳奇的一生深深吸引了我對他的探索。他才華橫溢,眼光獨到,並且很有抱負,志向遠大,天生就是一個創造奇蹟的人,他從奧地利的流浪漢攀登到納粹德國總理的寶座。希特勒是一個勇敢無畏的士兵,他在"一戰"中兩次負傷並且榮獲很少授予普通士兵的一級鐵十字勳章。希特勒是一個冒險家,他孤注一擲發動慕尼黑啤酒館政變。希特勒是一個天才的演說家,靠兩片嘴脣煽動起在"一戰"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德國人民心中復仇的火焰。希特勒是一個機會主義者,在洞悉英法綏靖主義傾向之後武裝佔領萊茵蘭。希特勒是個慈祥的"父親",沒有後代的他親切地對待身邊的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僕人。希特勒是一個素食主義者,爲了保護動物,他甚至頒佈了法令要求人道地殺死龍蝦。希特勒是戰爭魔王,他給歐洲古老的反猶傳統畫上了驚歎號。希特勒是個在軍事上過分自信的失敗者,兩條戰線將他的帝國帶入了墳墓。

他的失敗我很惋惜,但是也是註定的。一開始,他的自信,他的抱負將他一舉拉到了高高的山峯,然而人物完人,上帝是公平的,凡是都有雙面性,也正是這些過度的自信甚至自負爲他掘下了墳墓,我們無論抱着是對他的景仰,痛恨還是不屑,這終究是個奇才,更多的是一種惋惜。

其實,不管我們對他的態度怎麼樣,他的這本書還是給我很大的啓示的。也許我的一生很平凡,根本就不用這些,但是我相信每個人都向往着不平凡的一生,就像希特勒一樣,他曾是個乞丐,都能有那麼大的志向,我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是看你懂不懂得抓住出現在身邊的機會,去努力實現自己曾經的那個夢,雖然可能經過世事的磨練,已經不敢妄想,但是隻要堅持,只要奮鬥,結果也許就出乎意料了。

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只是真的做起來很難,所以有時候書真的是個好東西。有時候我在想,那些偉人把自己傳奇的一生,自己的體驗感想領悟寫下來,大概就是爲了能有下一個讀懂自己並且跟隨自己的腳步,又成爲一個偉人的。記得有一句話我記得很深,阿里巴巴馬雲說過: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會很美好,但絕大多數人都死在明天晚上。我深信,要死早死,還能早超生呢,既然做了,就要做的徹底,絕對不能敗在最後一刻,絕不給自己後悔的機會,就是跪着也要走完剩下的路,就算倒下也要堅持看到後天美好的晨曦。

第二篇:希特勒 我的奮鬥 讀書筆記

讀《我的奮鬥》有感

1923年11月8日晚,阿道夫〃希特勒在慕尼黑率領納粹衝鋒隊包圍了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扣押了巴伐利亞領導人,武裝奪取巴伐利亞。11月9日,他又率隊向柏林進軍,遭到警察鎮壓,希特勒被捕入獄。他原被判處五年徒刑,但只關了8個月便被釋放出獄。1924年夏天,希特勒在俯瞰列赫河的蘭維斯堡舊炮臺的獄中,面授他的忠實信徒魯道夫〃赫斯,開始了他全面描述他的思想的小冊子——《我的奮鬥》的寫作。這本書舉世聞名,它影響着二戰前所有的德國年青人,因爲它是法西斯領導人希特勒的著作,是法西斯主義理論的最集中的體現,是研究希特勒反動思想的必讀之物。1925年12月8日,《我的奮鬥》第一卷正式出版,1926年又出版了第二卷。1928年,希特勒又開始口授《我的奮鬥》續篇,由馬克斯〃阿曼打字記錄,後來經過30餘年的周折,1961年在西德出版,書名爲《希特勒的第二本書》。隨着納粹黨的發跡、上臺,該書的銷路開始有所增加。到1940年二次大戰爆發後的第二年,這本稱之爲“納粹聖經”的長達782頁的兩卷本的書,僅在德國就銷了600萬冊。當時每個德國家族必備此書,否則就會遭殃。男女結婚時,都要向新郎、新娘贈送一本《我的奮鬥》作爲禮物。甚至連學校的學童也是人手一冊。

我利用這個暑假的時間研讀了這本自傳式的書籍,本以爲是一本很有趣的、詳細描述希特勒怎麼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維也納“工人”一躍而成爲世界聞名的人物的個人故事,然而卻發現這本書記載着希特勒的思

想歷程和政治主張——“創建第三帝國和征服歐洲”。希特勒承認,他的思想是他在20歲剛出頭的時候在維也納形成的,在這以後也沒有什麼改變。1913年當他24歲那一年離開奧地利去德國的時候,他心中充滿了德國民族主義的激烈熱情,充滿了對民主主義、馬克思主義和猶太人的刻骨仇恨,並且確信上帝選擇了雅利安人,特別是日耳曼人作主宰種族。在《我的奮鬥》中他發展了他的看法:不僅要使戰敗的、混亂不堪的德國在太陽底下佔有比以前更偉大的地位,而且要建立一個新式的國家;這個國家要以人種爲基礎,要包括所有當時住在德國境外的日耳曼人。他認爲日耳曼人是上帝選定的“主宰民族”,宣稱“新帝國必須再一次沿着古代條頓武士的道路進軍,用德國的劍爲德國的犁取得土地,爲德國人民取得每天的麪包”,奪取新的“生存空間”。

這本書後來成爲德國法西斯內外政策的思想基礎和綱領,是德國法西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思想和行動的綱領,給世界人民帶來一場空前的災難。歷史學家諾曼卡曾斯正確地分析了《我的奮鬥》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重後果的關係,他指出:“《我的奮鬥》一書從1933年至二次大戰結束,一直主宰着納粹第三帝國的政治,……《我的奮鬥》裏,每一個字,使125人喪失了生命;每頁,使4700人喪失了生命;每一章,平均使120萬人喪失了生命。”

儘管希特勒犯下了滔天的罪行,但是世人對他個人的研究卻從未停止。1939年9月之前希特勒是輝煌的,他在14年內把一個不到100人的小黨發展成德國第一大黨。他通過44年的不懈

奮鬥,當上德國總理,一年後又成爲元首,完成了對德國國家政權的絕對控制。他重建德國的武裝力量,振興德國經濟,讓德國重新崛起,在軍事和經濟上再次位居世界前列。他運用國際政治機會,擴大了德意志帝國的版圖。然而,1939年9月之後希特勒是罪惡的。他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讓人類文明遭受重創。戰爭罪可以認爲是戰敗的代價,但大屠殺則是不可辯駁的滔天罪行。希特勒殺掉了世界上一半的猶太人。此外,希特勒爲了達到自己的狂妄野心,他提出必須使用三種方法:宣傳、外交和武力。而納粹黨最有效的宣傳手段便是“必須玩耍手法,學會說謊”。希特勒的名言是“把天堂說成地獄,把地獄說成天堂”,“謊言越大,人們越是相信”。

總之,希特勒在《我的奮鬥》裏大肆渲染了其政治主張和“種族優越論”,發泄了對猶太人、對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刻骨仇恨。在該書思想的影響下,德國走上了屠殺無辜、窮兵黷武的道路。 後人應以此爲戒,和平萬歲。

第三篇:《我的奮鬥》讀後感

曾經洗卷歐洲的納粹主義,希特勒帶領着德國人民,走向前所未有的帝國榮耀,最後卻成爲人類最恐怖的歷史傷痛。不管怎樣,他都是二戰期間頭號戰犯。應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此書。

閉眼凝神,讓腦海中的實際影像快轉,畫面很自然的就暫停在希特勒受到千百萬人愛戴的一幕幕影像上。如果世紀末回顧是我們應該做的一個功課。希特勒這一刻不得不溫習。如果我們對苦難的產生還是懵懵懂懂,那希特勒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警惕。何以一個毫無人性的劊子手有如此衆多的追隨着,一個雙手沾滿血腥的屠夫會有如此衆多的仰慕者?這些問題在讀了《我的奮鬥》之後可以見其端倪。

阿道夫希特勒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的總裁和德意志大三共和國帝國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頭號戰犯。同時他也是一個出色的演講家,殘酷的政治家和過於冒險的軍事家,陰謀家,早年還做過畫家。早年因暴動入獄,並在與衆寫下了《我的奮鬥》一書。

看完此書後給我最大的一個疑問就是希特勒這樣一個人身後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的追隨者?希特勒是一位天才演說家,這一點毋庸置疑,我想他或許是利用這一點騙取的民衆對他的信任,奪走了成千上萬人的心志。作爲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實行威瑪憲法中的第一共和國,正是路有腐屍,野有餓殍。騷動的人心敗亂的政治,往往是獨裁者的天下,但是但是當持馬克思主義的領袖羅莎盧森堡和卡拉博涅特在1919年被暗殺後瀰漫社會的恐怖主義,更加重了肅殺的氣氛。

1929年的全球經濟蕭條,使剛剛復甦的德國經濟再度瀕臨崩潰,失業率六比一的數字,使家家愁苦萬狀。於是,我們看到那些失業的,家無隔日糧的,不滿現狀的,目光投向在街頭那個天才演說家身上,他矢言撕毀喪權辱國的凡爾賽合約,矢言再造德國的俾斯麥時代,矢言幾年內全國沒有人會失業,矢言打擊貪污,打擊爲富不仁的猶太人??幾乎手上有幾張支票就開幾張支票此外共產黨在這個時期也大幅增加支持着,企業家和地主們因爲怕他們壯大,也紛紛支持納粹。一時間幾乎大勢所趨,如雷貫耳的民衆呼聲,崇拜欣喜的表情,摩肩擦踵的人

潮??這是戈培爾的宣傳攝影師留給二十世紀人們最驚異的影像,好像在告訴世人這都是在爲獨夫背書的人。

希特勒在獄中口述記錄成“我的奮鬥”一書,該書當時相當於希特勒對他二十多年的一個小自傳。而在這個自傳中穿插着對德國曆史,現狀以及對未來的思考。這應該是後人要了解希特勒個性和想法最可依循的途徑。這部著作既不是一本回憶錄,也不是一部體現希特勒世界觀的作品,實際上它是一個集國家主義、獨裁主義、帝國主義、種族主義、反尤主義和反對民主主義思潮於一體的大綜合,反尤主義是貫穿概述的一條主線。他認爲猶太人和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雅利安人是優等人中,因此它有權征服和統治其他民族。該書的另一思想是鼓吹復仇主義。希特勒聲言必須撕毀凡爾賽合約必須同德國人民的“不共戴天的死敵——法國”算賬。他聲言對外擴張是該書的又一主題。奪取生存空間,擴充領土,征服世界。他宣稱“將把目光投向東方的哪個國家”,“不能用和平方法取得的東西,就用拳頭來奪取。”希特勒還在書中攻擊議會民主制度,宣傳專制獨裁統治,反對馬克思主義,宣揚法西斯的理論。一書被看作是法西斯的理論和行動的綱領,是納粹黨的“聖經”,他爲希特勒塗上一層迷人的色彩,迎合了當時廣泛存在於德國的憤懣情緒,和對猶太民族的莫名的仇恨迎合了當時人們的普遍的心理。希特勒可以說是一個純粹的民族主義者,他推崇民族的純化。在這個方面,他十分欣賞猶太人。猶太人在失去國家後的幾千年,一直保持着種族的純化,而且他們通過教育、財產繼承一直在低調的維持着他們獨有的生活方式。

猶太人在歐洲沒有獨立的生存空間,他們生活在各個民族之間,所以他們爲了生活,就爲各個民族服務,而與此同時也在攝取着各個民族的資源。

希特勒認爲猶太人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成就,很大一點上是猶太人對自身種族的純化。所以希特勒推崇日耳曼民族的純化、排斥其他民族,主張在歐洲大陸擴張日耳曼民族的居住領土。殖民道路被希特勒認爲是墮落的,太多的殖民地摻雜着當地的人種,損壞了殖民者民族的先進性。他甚至主張可以和英國妥協,不干擾英國的殖民政策,作爲交易,英國同意德國在歐洲大陸的擴張。這也許可以解釋他之後對歐洲大陸其他國家的侵略。

他對猶太人有很大的仇視,而這些仇視來源於猶太人在歐洲的優勢地位。猶太人控制着當時的社會民主黨,控制着輿論,控制着國家的經濟,也控制着當時的議會政府。也許是因爲猶太人控制了維也納的絕大部分社會資源,致使希特勒在維也納鬱郁不得志,所以他才找出千百般的理由來排斥當時在歐洲佔有優勢的猶太人。

站在今天回頭來看,我們可以較爲清晰地觀察到那時的態勢:實際上,這一奧地利衰敗的進程持續的時間非常之長,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也非常之可悲。以我個人的觀念來看,我一直認爲奧匈帝國的崩潰是一個悲劇,東南歐特別是巴爾幹的

秩序從此蕩然無存,統一國家的結構一再地破碎、破碎、破碎??直到今天南聯盟、科索沃之類的傷口依然在隱隱作痛乃至不定期發作。

接下來,他迎來了自己年輕生命中的第二次幻滅——比第一次來得更爲痛苦,因爲在他看來,這是對他和他千百萬同儕流血犧牲的出賣。戰爭是慘烈的,但卻使憤青希特勒切實地感覺到了自己人生的價值,因此他雖九死而未悔,即使因爲中了毒氣而短期失明??然而令他痛心疾首之極的是,就在他還沒有燃盡自己的戰鬥熱情的時候,戰爭卻以一種屈辱的方式結束了。德國國內爆發了總罷工,爆發了革命,德皇——就是希特勒崇拜的那個威廉二世——退位了。德國投降了。勉強撫平內心的創傷,憤青希特勒悻悻然回到了慕尼黑。戰後的破敗開始如潮水般衝擊着平凡的生活。《凡爾賽和約》的巨大屈辱,壓在每一個德國人的心頭;再加上那可怕的經濟危機,幾乎所有的人都被剝奪得一貧如洗??希特勒憤怒了,他懷着巨大的憤怒投身政治鬥爭。

政治鬥爭藝術的祕訣,其實全在統戰。團結能夠團結的一切力量,反對必須反對的仇敵。煽動越激烈越好,手段越極端越好。憤青希特勒終於羽翼漸豐,他找到了他的敵人和替罪羊——發動德國革命的人,馬克思主義者,和在戰爭中“發財致富”的人,猶太人;他也籠絡了自己需要籠絡的各方面力量——對上層資產階級,他告訴他們他的工會將消弭工人的罷工,徹底打倒布爾什維克的威脅;對宗教界,他謹慎地避免如馬克思主義那樣批判和揚棄宗教,而是小心翼翼地敬而遠之;對“不明真相的羣衆”,他出色地學習和借用了布爾什維克的羣衆工作手法(特別是宣傳和演講的技巧),並輔以強有力的流氓手段(衝鋒隊),成功地把最廣大的德國中下階級拉到了自己的陣營中??通向政權的鬥爭之路漫長而曲折,最終,他成功了。

總之,就思想層面來總結,對於希特勒來說,傳統的歐洲政治文明的三大運動都有不足之處——西方的民主主義過於軟弱(他一直認爲議會制度是愚蠢的,這種印象直接從奧地利“開明專制”的失敗中得到);傳統的民族主義過於笨拙(止於文明的辯論而無法如布爾什維克那樣爭取真正的羣衆支持);馬克思主義雖然擁有手法的高明,卻是猶太人摧毀德意志民族國家、實現其國際金融陰謀的工具(一戰戰敗就是由於這種“背後一刀”的出賣)。於是,他義無反顧地拋棄

了民主主義,把民族主義的目的和馬克思主義的手段揉合起來,締造了一個畸形的、狂熱的、黑暗的運動。

伴隨着希特勒的飲彈自盡和德國的戰敗,二十世紀最沉痛的故事落幕了。德國人痛心疾首,然而獨夫背後曾有千百萬的支持着,成了人類的一個大問號。希特勒在書中反覆聲明的政治思想:種族主義、大日耳曼民族主義、生存空間、第三帝國的理想國,在希特勒死後並沒有消失,仍然在以各種形式延續着。依然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仍然要警惕大民族主義、種族主義等思想的死灰復燃

第四篇:羅永浩我的奮鬥讀後感

讀羅永浩《我的奮鬥》

看到這個書名,很多人會以爲是希特勒寫的那本。其實不是的,大概是個巧合吧!羅永浩,應該算是個名人了吧!可是在讀這本書之前我真的沒有聽說過他。不過讀完之後還真覺得他很厲害。

首先,他是一個愛扯淡的人,而且扯的還真不錯,我很喜歡。而且我覺得他扯的那些還都挺對的!

他愛說髒話,我覺得這多少有些不妥,當然我也理解,東北情節自然是豪邁的性格,也許他的那些口頭語裏並沒有什麼惡意,只是一種心情的表達,情緒的表達。他很有想法,從小時候開始捉弄老師,其實也不算捉弄吧,畢竟那些老師……(不解釋),然後退學,再後來“閉關讀書”,去天津,去北京,去新東方,離開新東方,辦牛博網,辦英語培訓學校。至少他總是有事做,而且做的還真不賴。

他並不世故,他追求正義,公平,他不喜歡那些官場,商場上的大虛僞。所以他一直在努力。辦牛博網,由於敢說話,先後被關4次。但是他覺得很值得。

他並不像那些把自己包裝的多麼精美的名人,在寫他的成長經歷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他的各個方面。包括淘氣,暗戀女生,甚至老師,打架。這樣更顯得真實些。這沒有什麼不好。

其實我覺得他在後面答記者問題的時候,並沒有什麼太實際的東西。也許是那些問題對他來說真的不知道怎麼回答。不過我並不因此覺得他怎樣,有些事我們要去理解。換作我們也許回答的還不如他。

總之,他做了他自己想做的,而且做的很有意義,我覺得他很成功。

第五篇:我的奮鬥讀後感-李

讀《我的奮鬥》有感

關於一句話

《我的奮鬥》作者—羅永浩,習慣性的被人們稱爲老羅。在讀此書之前對他的瞭解僅限於老羅語錄,犀利的文筆和苛刻的語言讓我一度認爲他又是芸芸衆生中一個譁衆取寵的花旦。這種認識源於當今社會盛行的主流即自我炒作。或許是看了太多大同小異的所謂“名人立志”,所以當這本書最初擺在面前時,我只是寥寥幾眼,並無心閱讀。而認真的琢磨這本書,或者說開始重新看待這個作者是因爲偶爾翻閱時看到的一句話,他說“當我情緒消沉或者感覺人生虛無的時候,我會加倍努力去改變現實,因爲我知道,正是每一個放棄了理想的人,使得別人的人生變得更加艱難,令人厭倦甚至是虛無了”。對於他的說法,我個人僅感慨於他的那種精神—挑戰和堅持。

關於一本書

《我的奮鬥》內容其實並不多,講述了老羅從記事至今的歷程,用他的話說,沒有太多輝煌,有的只是一種經歷,這種經歷在我看來有很多是值得學習和參考的。老羅高中退休,在家裏讀了3年閒書後就開始從事他所謂的獨立經濟活動,當過工人,擺過地攤,開過二手書店,種種看似和名人二字不相干的行當幾乎都挑戰過。他後來的出名的原動力來源於新東方几年的教學生涯,而當時英文對於他卻是人生最大的盲區。他用了3個月最艱苦也是最美好的時間背單詞,學講課,又克服了自己膽小怯場的弊病後成功進入新東方,開始了他真實的教師生涯。5年後,他離開新東方,創辦了自己的網站和英語學校,如他所說,他的牛博網是中國唯一一個沒有廣告沒有低俗內容的網站。他的牛博網在當時成了一個意見領袖的聚集地,一個獨立、客觀而且閃耀着智慧之光的意見平臺。

這也使他成爲與韓喬生、萬峯齊名的影響中國互聯網的三大巨人之一。 關於一種精神

說其爲一種精神,或許含盲目崇拜的嫌疑,但在通讀此書之後,這種感覺卻深深的植根心底。反思自己,我們正是因爲缺少了一種可以堅持到底的信仰,纔會被污濁的事實侵蝕。當困難來臨時,也正是缺少了那種可貴的堅持,纔會低頭向困難言和。作爲年輕人,我們需要做的是信奉和堅守我們爲之執着的人生和信仰絕平庸、拒絕無聊,用真善美影響身邊的每一個人。最後用老羅的話送給自己也送給年輕的朋友們“嘗試改變點兒什麼吧,這個社會需要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