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

讀後感2.58W

【概述】《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共含6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

第1篇:《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

這篇《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範文是我們精心挑選的,但願對你有參考作用。

這幾天一直在讀張文質老師的《父母改變孩子改變》一書,有醍醐灌頂之感,正如張老師所說:“世界上沒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易犯錯,更具風險;也沒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令人欣慰,感到自豪。孩子是我們的甜蜜,我們的憂傷。”合上這本書,我決定做以下改變:

一、儘可能多“陪伴”孩子

書中說“陪伴是送個孩子最好的禮物”。這句最普通的話,卻道出了當前家庭教育出現諸多問題的本質。由於是心理教師的緣故,我有更多機會接觸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極其家長。每次諮詢過後,我都會深深感慨,是無知的父母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忽視了對孩子的關注造成的啊。結果,當父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後,便到處求醫,急於求成,往往使得問題愈演愈烈,難以得到有效解決。

“陪伴”需用心,才能與孩子同呼吸,共成長,才能深切地感知孩子的點滴變化,才能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才能進行最有效的對話以及積極的影響。張老師說,要千方百計儘可能多地與孩子進行交流。深感在這一方面,我做的還不夠,每每工作壓力比較大時,回到家,除了陪他寫作業之外,更多時間會用於完成白天沒完成的工作或看書、寫文章,與孩子貼心的語言交流太少。難怪,兒子在看完《美麗的契約》時,忍不住跟我說:“媽媽,我希望你像宋丹丹演的花美麗一樣幽默!”小小的他,爲我指明瞭努力的方向。

二、儘可能鼓勵孩子與同伴交往

找我諮詢的學生,絕大部分是在同伴交往方面出了問題,導致心情抑鬱,不能靜心學習。這與他們從小缺乏與同伴廣泛交往的經驗有很大關係。張文質老師說:再也沒有比把孩子單獨關在家裏對其進行教育更糟糕的事情了。我很贊同!隨着年齡的增長,來自同伴的影響、教育所佔比例越來越大。

同伴之間的互相教育可以讓孩子以最快的速度瞭解他所在羣體的潛規則,從而儘快適應這個集體,進而獲得被接納感與安全感。沒有實戰經驗,沒有與同伴之間交往的喜怒哀樂,那多麼詳盡、完備的技巧訓練也無法幫助孩子學會與各個類型的同伴愉悅交往的祕訣。

三、做好培養“醜小鴨”的長期準備

母親過於好強,對於孩子來說,不是好事!不妨把孩子想得普通一些,做好跑一場超長距離的馬拉松的準備。這樣,父母的心態就會平和得多。在這一點上,我深感自責。我把最大聲的斥責獻給了孩子,甚至有時還會氣急敗壞地對他動用武力。

實際上,孩子就是孩子,犯錯誤是正常的,多次重複犯相似的錯誤也是很正常的,爲什麼自己就不能更有耐心一點,動腦筋想出更有效的辦法,靈活幫助孩子改進呢?張老師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育兒經驗毫不保留地寫在了書中,讓讀着這些文字的我內心平靜了很多。我們都是平凡的“醜小鴨”,但都有機會找到讓自己幸福、快樂的方法,那麼,我們對孩子的要求的目標爲什麼不可以是普通而又快樂的人呢?

四、鼓勵孩子找到自己“迷戀”的領域

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那將是快樂無比的事情。從小,喜歡畫畫的我,一直遺憾於自己沒能獲得父母的支持,也沒能堅持下來。看到兒子同樣喜歡畫畫之後,我很高興,於是,迫不及待地給他報了畫畫輔導班。原來他一天可以畫上十幾張畫,快樂無比,可如今,一週卻只畫一張,好像在完成任務一樣,技巧提高了,但興趣銳減了。

我知道,是我的要求過於苛刻的緣故。張老師說鼓勵孩子找到“迷戀”的領域無比重要,可以讓孩子最終過上有目的的生活。於是,我不再提有形的要求,而是默默在培養于堅持自己的愛好,讓他看到我沉浸在自己的興趣中的快樂。

爲人父母,最重要的就是敬畏生命,珍視生命,以謹慎和熱情的方式對待生命。教育孩子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向社會遞交考卷的過程。不用心的人怎能拿到高分呢?唯有父母改變,才能陪伴自己踏上一條芬芳的共同成長之路。

第2篇:《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

希望你能喜歡這篇《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範文。

假期學校推薦讀書之二是張文質老師寫的《父母改變,孩子改變》。關於這本書,我早先就讀過,也聽過他本人做的專長報告。張老師主要是講述自己和改變讓孩子也改變的成長故事。

作爲家長,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最初張老師也和我們一樣的嚴厲,暴躁,當發現這樣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反而把父子關係拉的越來越遠,孩子的脾性變得越來越差,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和作爲,當他在某些事情上沉靜下來,換一個方式處理時,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不預想的還好。

他的改變帶來的是孩子的改變。這值得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學生時很好的借鑑。比如,孩子不小心犯錯了,我應該不要急於劈頭蓋臉的大聲斥責,而是冷靜處理,問明緣由,和孩子一起分析這事的對錯和教訓。我想起孩子小時候的一件事,現在想來真是不應該那樣處理的,假如我不是粗暴的打罵,而是換一種處理方式,那麼也不至於到現在給孩子留下了心理陰影。事情是這樣的:孩子喜歡上了打卡的小玩具,他的同伴都有,他也想要,但不敢和父母開口要,就在他同伴的慫恿下偷了10元錢去買了兩套,還藏起來。那幾天他是心裏惴惴不安的,畢竟是犯錯了嗎,待最後還是被我們發現了,我知道後,很是生氣,覺得他怎麼能做這樣的事情,偷錢是我一向反對的,也一已給說過了,想要什麼就可以給父母說,父母會考慮買的。千萬不同偷錢。爲什麼當時能點頭,現在卻做了這樣的事情呢?我沒有考慮孩子其實從拿錢的那一刻就後悔了,就知道錯了,就已經有了負罪感了。這幾天他也是不好過的,我們知道兒子是個好孩子。只是一時糊塗犯了這樣一個錯。拿起皮鞋就狠狠地打了屁股,他雖然很疼,也流淚了,但沒有哭。想想自己當時的那可怕的樣子,真不應該。到現在孩子還常提起此事,我知道這已經給孩子留下了心理陰影了。

教育學生也又是會處理不當,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比如有的孩子性格上較靦腆,讓其回答問題,答不上來時,我總是覺得應該給他機會再思考,其實沒有想到他已經感到很窘迫了,正確的處理時應該讓其坐下,給個臺階下。結果還是一再啓發,結果是隨着時間的延長,他內心增加的是氣惱和怨恨,覺得是老師給他過不去,因此就很生老師的氣,也就不喜歡老師了。

要想讓孩子改變,首先要我們做父母的和做老師的要改變。方法變,效果變。多動腦子,效果更好。

第3篇:《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怎麼寫?以下是我們給你的範文格式參考。

“言傳身教”我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和父母相處,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孩子學會了爲人處事,養成了行爲習慣。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悄然的,是深遠的。我想,這也是張文質先生提出父母改變,孩子改變的原因之一。要改變孩子,得從改變父母開始。而要改變父母,談何容易?這需要父母有改變自己的決心和堅強意志,需要不斷地學習,檢視自己。而《改變父母改變孩子》則是旁徵博引、深入淺出地向人們沒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如促膝談心,讓人在不經意間得到教益。

通過品讀《改變父母、改變孩子》,我是受益匪淺。主要收穫有:

我們大人不是懂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少,或者說是知而不做,或者說還沒有認識到做的重要性,缺乏一種自我反省的能力。

爲此,文質先生特別提及:“我們經常道理講得太多,給孩子做榜樣、做具體的示範太少。”的`確如此,不少家長許多時候是講一套做一套。

我們大人做容易犯毛病,即自以爲是。由於自以爲是,導致溝通理解的障礙。許多事情在我們大人看來是十分淺顯的事,但在孩子看來卻變成十分困難的了。通過讀這本書,我覺得對待一個成長過程中的問題,需要有平常心,需要有一種理解力,需要有一種針對孩子不同的心智成長的狀況要對症下藥,甚至我覺得比對症下藥更重要的,還是理解力。”

理解孩子,需要溝通,需要聆聽來自孩子的聲音,多聽聽孩子對生活、對個人成長的理解,多詢問一下他對生活對生命的感受,我們不能代替孩子去思考;我們不能代替孩子去判斷;而是更多的要讓孩子回到自己來理解這個世界,選擇一個最適合他的方式,讓他得以成長。所以一方面就是父母你要盡到責任,幫助他支持他肯定他的個人選擇;另一方面在他個人做了選擇之後,有時候要幫他承擔這種風險,其實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充滿各種風險的,你能不能幫助他,尤其是當他遇到挫折的時候;在他成長不太順利的時候;在他感到很迷茫的時候,父母能不能更堅定的站在他身後,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

耐心、剋制和支持是文質先生提及的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品格。

生活中,教育孩子缺乏耐心和剋制的比比皆是。孩子犯了錯誤,一些家長還沒有說上幾句就急了,破口大罵,甚至動起手來。缺乏耐心和剋制,粗暴對待孩子,常會對孩子產生傷害。家長若能剋制自己的情感,和孩子一道冷靜地分析問題,一定會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更有利於孩子的發展。教育孩子,不是你想怎麼樣就能怎麼樣的,乾着急沒用,責怪也沒用。你罵他打他,反而會沖淡它對錯誤的認識;你寬容他,他反而人會心懷愧疚,會極力反省並改正錯誤。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的成長是緩慢的過程。教育不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我們家長要堅持把鼓勵、讚揚、肯定、分享、幫助變成重要的家庭文化,在充滿愛意和希望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一定會更堅強、更自信、更有美好的人生。

第4篇:《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

網友原創投稿分享《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範文,希望你能喜歡!

假期拜讀了張文質老師寫的《父母改變,孩子改變》。這本書主要是張老師講述自己的改變和讓孩子也改變的成長故事。

作爲家長,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最初張老師也和我們一樣的嚴厲,暴躁,當發現這樣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反而把父子關係拉的越來越遠,孩子的脾性變得越來越差,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和作爲,他想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和父母相處,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孩子學會了爲人處事,養成了行爲習慣。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悄然的,是深遠的。所以他開始改變自己,遇到事情上先沉靜下來,換一個方式處理,這樣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比預想的還好。

他的改變帶來的是孩子的改變。這值得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學生時很好的借鑑。比如,孩子不小心犯錯了,我應該不要急於劈頭蓋臉的大聲斥責,而是冷靜處理,問明緣由,和孩子一起分析這事的對錯和教訓。我想起女兒小時候的一件事,現在想來真是不應該那樣處理的,假如我不是粗暴的打罵,而是換一種處理方式,那麼也不至於到現在給孩子留下了心理陰影。事情是這樣的:2004年孩子才3歲,我在嵩山路買了房子,當時經濟困難,也沒想着讓保潔打掃新房子,寒假期間自己來打掃,有一次帶着孩子來,我打掃衛生,孩子自己玩,也沒什麼玩具,也沒給孩子帶吃的。本來新房子到處都是灰塵很髒,到了中午,孩子說:“媽媽我餓,咱們去吃飯吧。”我這時候才注意孩子,衣服上到處是土,我順口說一句:“衣服弄那麼髒,中午不給你買好吃的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孩子聽我這麼一說,下面發生的事情出乎我的意料。一會兒孩子來告訴我:“媽媽我洗乾淨了給我買好吃的吧”我一看,孩子的衣服都溼了,棉衣都快能擰出水來了,原來她接水把自己的衣服前面給洗了洗。本來幹了一上午很累,看到大冬天棉衣都溼透了,火滕地一下就竄上來了,對着她怒吼:“你怎麼能把衣服都洗溼了,多冷啊,今天你不吃飯了”順手還打了她兩巴掌,孩子開始哭,我更火了,這裏也沒衣服可換,我急了說:“再哭,把你扔到樓下去。”孩子不哭了,可伶巴巴地看着我,等着我的最終裁判,這時候我哭了。想想一個3歲的孩子,我怎麼能這樣對她,怎麼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孩子自己玩一上午,餓了要東西吃,很自然,孩子認爲衣服髒了,媽媽不給買東西吃了,所以要洗乾淨,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我靜下心來給孩子講道理,將是不一樣的結果,給孩子的終身的影響,性格的影響也是截然不同的。到現在想起這件事情我的心還隱隱作痛,想想自己當時的那可怕的樣子,真不應該。

理解孩子,需要溝通,需要聆聽來自孩子的聲音,多聽聽孩子對生活、對個人成長的理解,多詢問一下他對生活對生命的感受,我們不能代替孩子去思考;我們不能代替孩子去判斷;而是更多的要讓孩子回到自己來理解這個世界,選擇一個最適合他的方式,讓他得以成長。

教育學生有時處理不當,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比如有的孩子性格上較靦腆,當他不認真聽課,我就讓其回答問題,答不上來時,我有時候會說:“坐下吧不要耽誤大家的時間了。”他內心增加的是氣惱和怨恨,覺得是老師給他過不去,因此就很生老師的氣,也就不喜歡老師了,也可能是他稍分心了而已。

耐心、剋制和支持是文質先生提及的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品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的成長是緩慢的過程。教育不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要想讓孩子改變,首先要我們做父母的和做老師的要改變。方法變,效果變。多動腦子,效果更好。

第5篇:《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

下面由本站的作者爲你提供《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的寫法。

去年年底,張文質老師在深圳舉辦“大問題教學”研討會,我跑去聆聽講座,很榮幸地獲贈張老師的最新力作《父母改變孩子改變》。時值寒假,我隆重地推薦給班上的學生家長們閱讀,並在返回老家時,選擇它爲本人春節的唯一攜帶陪伴用書。

這是一本所有已爲人父母的人或即將準備爲人父母的人都應該好好讀讀的書籍,特別是那些孩子還剛剛只有一二歲的年輕父母們,真可以算做是文質老師精心爲大家準備的一份最好的應時禮物了。別的不說,光只聽聽書名——父母改變,孩子改變——稍稍地品一品,就足以讓你砰然心動了。

全書就象是聆聽張老師的一個稍長講座一樣,圍繞着當今父母與孩子的教育大問題娓娓而談,可以分有四個部分:孩子的未來既在父母生命中,又在父母手心上;重建以孩子成長爲中心的家庭文化;用健康的方式培養正常人;八條戒律也是八個人文常識。我個人歸納爲相應的四點:父母的責任、與孩子生活在一起、成全孩子、八條具體的常識。與他的著作《教育是慢的藝術》(後面簡稱爲《慢》)不同的是,這裏是講好父母,而《慢》是講好教師、好學校,但相同的是,其核心理念仍是生命化教育。

一生的責任,一生的改變

中國教育最重要的問題,既在學校這邊,也在家長這邊。作爲一個教育學者,張文質老師一直都是非常重視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這我們可以從他的文章《生活在愧疚中》看到,那沉重的“45條”飽含了一個父親內心深處的無奈與迷茫、勇氣與信念、責任與抗爭。同時,面對教師羣體,他也是極力主張每一個教師“首先應當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的觀念。在《慢》一書中,他說“教師教育自己的孩子,既有專業方面的優勢,又有工作上的便利。……那麼,無論你對‘本職工作’的過分投入還是其他的原因,所有教育自己孩子的責任的忽略與讓渡,都是一件不可原諒的事情。……你個人所有的‘成功’並不能補償子女教育失敗的苦澀與沉重”。特別是在目前中國基礎教育呈現爲“一根筋”、“一隻眼”的應試框架下,學校和老師很難對某一個有問題的孩子做到盡心盡責,那麼教育一個孩子的核心責任,歸根結底還是應該掌握在我們父母自己的手裏。“與其期待學校教育的改善,不如從家庭教育的改進做起。孩子的未來不是掌握在學校,而是掌握在父母手中”,所以張老師說:生養一個孩子,就是生養一生的責任,教育孩子也就是爲人父母的最大的事業。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爲人父母真是一件驚心動魄的事情”。與每一個學生走進一所學校,都希望能夠遇到一個好老師一樣,每一個孩子來到這世上,都希望能夠遇到一個好父母。但父母其實也跟孩子一樣,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也不是完美無缺的人,無論是當年所受的教育還是自己的品行都可能存在着諸多問題。“父母需要首先受教育,這樣的教育首先就是要反省自己有什麼品格能夠成爲孩子的示範,有哪些行爲在給予孩子積極的影響”,對於那些不良的品行如懶散、粗魯、急躁、狹隘、勢利、缺乏善心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等,往往更有活力和傳染性,容易被繼承,由此父母們要想把這一生的事業經營好,成爲一個優秀的好父母,其關鍵就在於父母們要能夠不斷地改變,以無限的責任心和耐心,一點一滴地擠掉自己身上的“毒素”,不斷地提高自己做人父母的素質與水平,照亮孩子的一生。“一個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只有父母以一生的責任,行一生的改變,才能成全孩子一生的發展。

陪伴就是最好的改變

爲人父母要改變的方面可以說有很多很多,比如,改變我們的成才觀、改變我們的教育方式等等,但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張老師說:“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家庭教育,沒有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的完整陪伴,教育也就成爲虛無空渺的東西。我以爲,在一個和諧的家庭結構中,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小孩子女,構成爲一個完美家庭三角形的三個頂點。然而在現實生活當中,卻有很多很多的家庭受生活所迫,只能有爺爺奶奶和小孩子女這兩個支點,最重要的第三個點“爸爸媽媽”卻相隔在那遙遠得無從想象的異地,日夜奔忙在電話的那一頭,這樣一個巨大的漂浮的“家庭三角形”成爲一個又一個孩子成長的危險所在。“下班的路應當是回家的路”,“全家一起吃晚飯”“每天和孩子說說話”……這種陪伴就是最有效最好的家庭文化。“把孩子交給祖父母的家長,是在與未來作一場豪賭”,“無論你在哪裏謀生,一定要帶上孩子”這些令人心碎的勸告,既是一個教育學者的殷切期盼與呼籲,又是一個社會知識分子的良知與情懷。

加拿大馬克斯·範梅南教授認爲:“兒童需要安全與保護,才能去冒險;需要支持,才能獲得獨立”他在著作《教育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中指出:“父母有時可能會覺得他們的陪伴對孩子不會有那麼大的差別。那些將自己的孩子長時間放在託兒所的父母往往爲自己找理由說,與孩子在一塊兒的時間少而精比簡單地整天與孩子在一起要更重要一些。分居或離婚的父母可能會試圖從遠處回來與孩子保持見面。可是路途遙遠的撫養孩子的方式對孩子來說遠遠不能令人滿意。孩子非常明確:()你在那兒就是在那兒,如果你不在,那就是離開了。除了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來關注孩子以外,出現在他們身旁,以一種:‘你在那兒,就在他們面前,隨時可以過來’的安全感圍繞着他們。……有時,正是那些職業或事業型的父母們不願花點時間承擔一些義務爲孩子們營造一個支持性的家庭氛圍。有趣的是,‘支持兒童’一詞成了一個父母離異和離婚的情境中的常用語。可是,支持孩子並不僅僅是提供生活必需的金錢的問題給孩子提供支持,意味着成人可以信賴,可以指望一直他們身旁。”

在我們的一生中,童年是我們最重要的人生階段。任何一個成年人都要不斷地回到童年汲取力量。“人生最重要的一刻是在童年的餐桌和客廳開始的”,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給孩子一個溫暖而安全的家庭成長環境,這個簡單而又重要的要求,毫無疑問,對於今天許多家庭而言,構成爲一個殘酷而嚴峻的挑戰。但從教育角度,對於我們的孩子我們的未來,就是我們爲人父母們首先要做到的最好的改變。

成全孩子的生命發展

張文質老師在《慢》一書中講到他的生命化教育理念。他說:教育就是要隨順人的生命自然,用自然恰當的方式來成全人的生命發展。面對今天的教育現實,張老師指出:父母們所要做的,就是運用自己的智慧,抓住關鍵期,用最爲健康自然的方式,使“一隻手”的教育變爲“兩隻手”的教育,使缺心眼的教育,變爲培養正常人的理性教育。

什麼是關鍵期?文質老師對此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是指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存在着一個成長的關鍵期。比如孩子的早期教育,尤其是孩子的0~6歲、7~13歲這兩個重要的階段就可以算做是關鍵期;另一個含義是指一種行爲的發生處起始處。“一個不當或錯誤的行爲剛剛發生時,及時進行教育,效果最爲明顯”。

文質老師所講的這個“關鍵期”理論,意大利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也說過。我前一段時間閱讀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先驅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發現阿德勒也有類似的表述。他說:“人在四五歲之前就已經有了統一的思維和精神與肉體的合作。在六歲之前,他的人格已經定型,對於人生的意義、追求的目標、處事的態度、情感的秉性也已定型。”“在兒童發展的前五年,已經具備了一套固定的行爲模式,即他們以怎樣的方式和方法去對待一切事情,此時,他們對於自己和社會所向往的發展模式已經有了深層次的概念。此後,他們就會利用自己對社會和自我的看法來關注整個世界。”無獨有偶,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在《我們怎樣思維》中也談到了這個話題。他說:“隨着語言能力的發展,嬰兒活動的適應及其與別人相處的適應就給他的心智的生活定下了基調。當他看着別人做些什麼事,而且嘗試着去理解、去做別人鼓勵他設法去做的事時,他可能的活動範圍就無限地擴大了。心智生活的輪廓形式,就這樣在人生最初的四五年中形成了。”由此可見,對於一個孩子,在他成長的最初五六年,真的就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關鍵期。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不以爲然,總覺得他們還小,什麼都不知道,爺爺奶奶幫着帶帶沒有什麼問題,就算有什麼不良習慣,未來的時間還長,有的是時間改正等等。而現在我們發現我們錯過了。

“把0~6歲的孩子教育好了,後面的教育就不會有太大問題,就會比較順利。”爲人父母,就是要以無限的愛,一點一點地努力堅持,用無限的耐心抓住這樣的關鍵期教育好孩子,要以存而不論的態度,尊重孩子個性差異,以溫和而嚴格、義正詞婉的方式管教孩子,成就孩子的一生,否則,孩子早期教育的迷失,就會變成我們一輩子無盡的麻煩。

當然,張老師在這本書裏,還講了很多家庭教育方面具體的做法以及其他一些很有見地的觀點,比如他提到的八條人文常識、從“手對手”到“肩並肩”等等,都是非常讓人受啓發的。限於篇幅,這裏就不一一細述了。在讀書的過程中,我總有一種錯覺,儼然張老師就坐於身前,聆聽着他那富有激情的如詩一般充滿了無限魅力的話語,我爲其中無處不在的深厚而赤誠的教育情懷所感動,並一次次地爲老師深遂的思考和真知灼見所折服。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彷彿感到女兒也在身邊,她緊緊地看着我,而我則很慚愧很愧疚,臉上火辣辣的。女兒今年22歲了,在她成長的過程中,我是有着很多很多的無知與過錯的。說實在話,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願意從頭再來做一次她的爸爸。我相信,這一次我肯定做得要比以前要好。

第6篇:《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

在本站可以搜索到更多關於《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的精選範文。

在學校推薦的三本寒假讀物中,我最先讀了《弟子規》,因爲這是最熟悉的,也是家中最容易找到的,讀後感容易寫。而後兩本書我沒見讀過,只能根據書名選擇適合現狀的書,前段時間老校每位老師都發了一本《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我借看了馮老師的很不錯,因爲我脾氣急,解決孩子問題有時方法不正確,看完這本書之後對我有很大幫助。所以這次我又選擇了《父母改變,孩子改變》,想讓自己接受更多的教育,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好的幫助自己進行家庭教育。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這本書我是在網上看的,看到適合自己的實例我就開始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不足。我平時總是以自我爲中心,有時工作多了,煩了,身體累了,兒子有事情時就會對孩子大聲的。我也總是犯老毛病拿別的孩子和自己孩子做比較的毛病,而兒子在外人面前不善言辭,不主動和人打招呼,膽子有些小,這些是我最擔憂的。這種擔憂我知道是我平時對兒子太嚴肅、有時過分的嚴格,讓兒子對我有些害怕,也就導致孩子對外人並不熱情,遇事膽怯沒自信。看完這本書我終於知道做父母的真的沒必要過分的焦慮和擔憂,自然陪在孩子身邊耐心的指導和觀看孩子一步一步的變化靜心的和孩子交流讓孩子度過成長的階梯。書中寫到:我們用心於他的點點滴滴,陪伴他每天的生活,其實就是作爲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你和孩子的關係越親密、越自然,你對他的影響就會越爲廣泛,你能夠改變、改善、幫助他的地方也就越多。這一點對我目前對兒子的教育問題中要改變自己的。

我近期希望自己改變收斂急、大聲,學會能做到心平氣和。想想班裏學生的實例,和家長交流溝通了解的多了,的確是在孩子寄予希望太多,要求太嚴格,往往會適得其反。孩子一個階段會有一個階段的變化,只要自己對自己不足之處進行調整改變,孩子也會隨之有變化,耐得住氣和孩子一起成長。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6篇《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範文。

標籤:讀後感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