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德育論文

中國近代史綱要論文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結構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以來,除中國共產黨外還有幾股力量試圖扭轉局面建立新的國家。

中國近代史綱要論文

第一股力量是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他們是反動力量。他們的代表先是北洋軍閥,後是國民黨統治集團。他們堅持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反革命軍事專政,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道路。這個政治力量曾經在很長一段時期裏控制了中國的政權。但這個政權對外投靠西方帝國主義勢力,對內實行封建法西斯專政,遭到了國人的唾棄與反抗,而他們的政權也先後被人民革命的洪流所掀翻。

第二股力量是民族資產階級。他們是中間力量。他們的政治代表是許多中間黨派或這些黨派中的部分領袖人物以及某些無黨派民主人士。他們主張在中國建立一個西方式資產階級共和國,以便於自由地發展資本主義。但是他們由於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有着過分密切的聯繫而無法提出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而且他們因爲和封建土地所有制關係密切而無法放手發動中國的主要羣衆——農民。因而他們也就失去了帶領人民掃清爲發展資本主義所必須掃清的障礙的能力。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爲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鬥爭,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地主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由於他們的歷史侷限性和階級侷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隨着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新的一種力量——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髮展壯大,到1919年中國已經有大約200萬產業工人。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爲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救亡圖存的新方向。而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爲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爲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準備。最終於1921年7月23日—31日,毛澤東、李達、董必武等仁人志士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會議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僅僅標誌着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開始,但這並不是說適合中國國情、可以用於指導中國革命的理論已經產生。中共“二大”的召開則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客觀實際相結合,通過對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狀況的分析,明確地提出當前階段的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將中國統一爲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國。開始採取民族資產階級、大資產階級的政黨和政治派別沒有采取過的革命方法——走羣衆路線。讓羣衆認識到這些方針是符合他們的根本利益的,號召羣衆行動起來、化作他們反抗的動力,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轉化爲人民羣衆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

隨着革命蓬勃發展,國共兩黨在革命統一戰線的內部爭奪領導權的矛盾也日益尖銳。1927年“四·一二”政變,和“七·一五”政變,標誌着國共合作的全面破裂以及大革命的最終失敗。中國共產黨損失慘重,不但組織被破壞,黨員被追剿,而且黨的活動也被迫轉入地下。工農運動走向低谷,此時反革命力量大大超過了以共產黨爲代表的革命力量。究其原因,從客觀方面是由於反革命力量的強大,而從主觀方面來說,是由於中國共產黨的中央領導機關在後期犯了以陳獨秀爲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放棄了無產階級對於農民羣衆、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武裝力量的領導權,這些原因最終導致了中共的被動局面。

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還處在初生階段,十分缺乏經驗,而這些暗流洶涌的革命鬥爭又把許多無法及時解決的問題擺在他們面前,這些問題要求他們在理論上對大革命的性質、對象、任務、前途、領導權和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經濟地位、政治態度等問題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中國共產黨的探索道路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他們深知必須從當時的具體國情出發來制定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同時也要正確地對待外國經驗,將其與本國國情相結合,完全照搬國外經驗不可取。從此以後,中國革命者不斷思考中國的革命道路,逐漸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武裝革命道路。在這一期間中國共產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將理論聯繫實際,不斷開闢着革命新道路。

1935年,中共中央在遵義會議上,探討並解決了中國革命中存在的問題。這次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爲了糾正王明“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挽救紅軍和中國革命而召開的。大革命失敗以後,中國共產黨通過總結成功的經驗和錯誤的教訓,一方面反對左傾主義,另一方面反對“右”傾主義,使自己不斷鞏固和壯大起來,從而堅持推進黨領導的革命事業。不論是政黨還是人民,總要反覆地通過正反兩方面的教育,把握對立統一關係,辯證全面地看待問題,通過比較和對照,才能夠變得成熟起來,才能贏得最終的勝利。而這場會議最終使得長征走向了勝利的彼岸。

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深刻的意識到,只有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才能取得戰爭勝利。一方面持續的爭取國共合作,使得抗日武裝力量壯大,另一方面動員全國各族人民投入到抗戰中,給予抗戰軍隊以物資支持。此外,敵後戰場的開闢與游擊戰爭的發展及其戰略地位敵後戰場的開闢和游擊戰爭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過程中做出的一項重大且正確的決定,這些都爲抗日戰爭勝利奠定了紮實的基礎。最終,在1945年8月8日,日本宣佈投降,抗日戰爭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取得了勝利。

中國共產黨是在長期鬥爭實踐的基礎上,通過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逐步地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由此使自身從青澀走向成熟。也正是在長期鬥爭的過程中,中國人民通過對中國歷史上各種力量的建國方案、政治主張與實際行動的反覆比較,逐步認識了中國共產黨,並且在黨的領導下日益團結了起來。通過理論學習以及在實際生活中對黨的瞭解,黨的先進性以及在帶領新中國飛速前進過程的重要作用已經爲我們熟知。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肩負着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並且向着共產主義而奮鬥的偉大歷史使命。

放眼未來,我們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路線和思想路線,正確認識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堅持實事求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是中國共產黨總結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歷史經驗表明,離開馬克思主義指導,就會失去前進方向,就會走到歪路上去;如果僅僅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卻脫離中國的實際情況,也一定會以失敗告終。時代在前進,歷史在發展,情況在變化,因此,在新的歷史階段,我們仍需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與中國革命相結合,開闢出新的革命歷史時期。

在新徵程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要繼續“能”,需要堅持科學理論的正確指導,堅持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堅守人民至上這一根本政治立場,敢於鬥爭、敢於勝利,敢於自我革命。始終貫徹建黨精神、紅船精神等一系列精神。我堅信中國共產黨將會帶領我們將中國建設成爲現代化強國,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走向一個繁榮昌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