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佛學智慧書讀書心得

讀後感2.12W

第一篇:佛學智慧書讀書心得

佛學智慧書讀書心得

佛學智慧書讀書心得

跟大家分享一些平時翻閱的佛學智慧方面的書給我的一些啓示,因爲我喜歡裏面用最簡單的禪語,轉述最深奧的人生經營智慧。

俗話說得好:"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以幫助別人爲自己的快樂,所以我相信一句話:"快樂來自施予,煩惱來自要求"。

唐朝有位龍潭禪師,少年出家前,家裏十分貧窮,依靠賣餅維持生計,甚至沒有地方住宿,幸好遇到了道悟禪師,道悟禪師就把寺廟旁的一間小屋借給他住。爲了表示謝意,他每天送十個餅給道悟,而每次道悟總是回贈給他一個給**,並祝福他子孫**!**對道悟的行爲感到奇怪,有一天忍不住問道悟"爲什麼我送大師10個餅,大師卻總要送還一個給我?"道悟反問:"你送來的,我給你有什麼不對嗎?"**聽後,恍然大悟,從此出家,終成一代宗師。

我想道悟給**的是偉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取之於人,要回報於人,得之於社會,要回饋社會;要我好你也好,我贏你也贏。這一點,我也有親身的經歷和感受。那是1995年10月,我拿到了上班後第一個月的工資,當時是388元,我很興奮,交給我的母親,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她竟然把這388元分成了幾十份,分別送到了我的所有親戚朋友那兒。雖然當時有些捨不得,但還是欣然接受了,也讓我頓時懂得了母親這一舉動的意義。她這是在以實際行動來教導我,人是離不開別人的幫助的,要懂得知恩圖報,正是母親的言傳身教,讓我在人生中也信奉幫助別人自己也是快樂的。

有一個旅行者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飢渴難忍,瀕臨死亡,在他以爲自己身處絕境時,卻發現一間廢棄的小屋,這小屋已久無人住,風吹日曬,搖搖欲墜。屋前有一個抽水機,於是用力抽水可滴水全無,他氣惱至極,卻忽然發現旁邊有一個水壺,壺口塞住,有一張紙條,寫着:你要先把這壺水灌到抽水機中,然後才能打水,但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壺灌滿。他小心翼翼地打開水壺,裏面果然有水。他就想:是不是該按紙條上說的,把這壺水倒進抽水機裏?若倒進去之後抽水機不出水,豈不是白白浪費了這救命之水?相反,把水喝下去就會保住自己的生命。一種奇妙的靈感給了他力量,他下決心照紙條上的做了,果然抽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個夠!

他的決定真是做得好!"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當前人栽下的樹讓我乘涼時,我也應該想到後人沒有乘涼的地方,而不能只想着把樹砍下來做傢俱蓋房子。當你要喝一口水時,就要想到後來人也要喝水,竭澤而漁,絕不是好觀念。

可惜的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偏偏就是以竭澤而漁的方式生活的。

美好生活的智慧,就是取之於人,要用之於人,取之於社會回報於社會,建立良好的因果循環鏈,才能維持良好的發展局面。

大自然和社會關係都是如此,只取不予,結果只會打破平衡的關係,使穩定與和諧的局面茫然無存。

某個風雨交加的傍晚,有一個人開着破舊的車子在路上,很焦慮,因爲他失業了。看到前方有一車停在那兒,於是上前問詢,一個老婦人說她在這兒裏等了近一個小時了,車胎壞了,於是他就很熱心地幫助老婦人換好了輪胎,老婦人要給錢,他愣住了,笑着說"舉手之勞而已,我並沒有想收錢,如果你遇到需要幫助的人,那就不妨給他一點兒幫助吧!"

老婦人道謝後,到一餐館,店主是一位年輕的孕婦,她很熱心招待了老婦人,吃飽喝足後,她發現這位孕婦微笑中隱約有疲倦,將錢遞給女店主,女店主從櫃檯找錢時,老婦人已不見了,只留下了一張紙條和一些錢,寫着:"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有人幫助了我,現在我也想幫你。"其實這位孕婦就是那位幫助過老婦人的妻子。

所以,愛就是一個循環,當你得到幫助回報於他人,這是一種感恩的行爲,如果你得到幫助,而能推及他人,從而回報於社會,幫助更多的人,讓愛心循環,則是超越感恩的行爲。我們不能掌握生命的長度,但卻能掌握生命的寬度,感恩與盡責是愛心鏈條的"鏈接點",只有這個點不間斷,愛才能永久循環。每個人都是受恩於他人者,同時也是施恩於他人者,每個人都是愛的奉獻者,同時也是愛的受益者。我是這麼感悟的,與大家分享。祝願大家都能夠幸福快樂健康!

第二篇:《左手沉思錄右手智慧書》讀書心得體會

《左手沉思錄右手智慧書》讀書心得體會

剛開始拿到《左手沉思錄右手智慧書》這本書,以爲又是一本枯燥的說教書。當我走馬觀花似地閱讀這本書時,卻意外地被書中樸實無華的語言、生動有趣的事例、意味深長的哲理吸引住了,禁不住拿起紅筆在上面作起了記號,“我們曾經擁有過去,我們也會擁有將來,但我們能夠把握的只有現在”、“困難像彈簧,

你弱他就強”、“只要你自己認爲對的事情,絕不可優柔寡斷,必須馬上付諸行動”等經典話語,被我作上了重重的記號。讀完這本書,我覺得自己的心靈受到了一次純淨的洗禮,靈魂受到了一次溫馨的安撫,思想受到了一次猛烈的撞擊。作爲一名組工幹部,我從這本聖潔的書中,領悟到了以下幾點:

一、要培養“三心”

一是培養愛心。要心繫羣衆,善於把自己從“小我”中解放出來,從個人利益、個人情感中解放出來,投身於組工事業,懷着一顆赤子之心,常懷憂民之心,常思興民之策,撲下身子,想方設法解決羣衆最根本的利益問題。二是培養耐心。組織工作任務繁重,在巨大的工作壓力下,要培養足夠的耐心,忘卻世事的喧囂,靜下心來,潛心研究組織工作規律,把握正確的工作方式(來源:好範文 )方法,推動各項工作不斷創新。三是培養自信心。愛默生說過:“有史以來,沒有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不是因爲自信而成功的。”要把自信作爲支持我們日常行爲的一種基本意識形態,永遠相信自己,當工作中遇到困難時,勇敢地對自己說“我能行”!當生活中遇到挫折時,勇敢地對自己說“我能行”!讓自己變得動力十足,變得細緻勤奮,變得頭腦敏捷,變得思慮周全,煥發出無窮無盡的潛能。

二、要提升“四力”

一是提升學習力。把學習作爲錘鍊黨性、修練品性、提升悟性的重要途徑,堅持學習一切有用的知識,提升自我整體素質。在繁重的工作之中、工作之餘,抓住點滴時間,每天讀書一小時、上網半小時,潛心向學。牢記“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古訓,做到善於向基層學習,善於向羣衆學習,善於向領導學習,善於向同事學習,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二是提升思考力。善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努力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複性勞動中解脫出來,帶着思想去工作,多動腦筋,多想點子,推動各項工作。堅持每天給自己留下一刻鐘的靜心思考時間,認真反省當日工作、學習、生活、守紀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三是提升自制力。培養知足常樂的良好心態,以淡泊之心對“位”,以知足之心對“利”,自覺做到不仁之事不爲,不義之財不取,不正之風不染,不法之事不幹。四是提升行動力。牢記“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明白昨天是一張過期的支票,明天是筆尚不能取出的存摺,惟有今天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金。堅決做到凡是決定的事,凡事安排的事,馬上行動,立刻行動,把握住現在的每分每秒,認真做好每件事情。

三、要學好“五招”

一是學會低調做人。摒棄自我滿足、自高自大的思想,努力培養君子的情操和待人接物的態度,對待基層,對待羣衆要謙恭有度,博得他人的尊敬。二是學會嚴謹做事。做到大事小事都嚴謹,不論是組織會議、安排活動,還是撰寫文件,擬定方案,在事前都要把計劃想周全,把思路理清楚,儘量減少紕漏。特別是言語上要格外謹慎,不該說的堅決不能說,嚴守黨的祕密。三是學會識人辨人。學會識人辨人是對組工幹部的基本要求。要學會通過言語交談、行爲觀察、側面考察等多種方式綜合鑑別人才,科學評價幹部,作出公正評判。四是學會把握時機。堅決拋棄“等、靠、要”的思想,克服優柔寡斷的決策思維,特別是面對挫折時,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把握自己的命運,勇住直前。五是學會完善自我。培養自己頑強的品性,給自己定下明確的目標和原則,督促自己朝着既定的目標努力前行,促使自己“每天進步1%”。

第三篇:包容智慧讀書心得

《包容的智慧》讀書心得

感悟一:時間是爲有計劃的人準備的

這本書發到手上已經兩月有餘,一直放在辦公桌的文件櫃裏,如若不是強制性需交心得報告,我想這本書只會永遠停留的文件櫃裏起灰,或當充門面的裝飾品,粗看此書時確實不感冒,因爲平生爲無神論者,對人云亦云的作品很是頭大,基本上是一目三行,看得快,忘得也快,四章終於如數看完,但腦海裏苦思冥想,始終找不到心得報告下筆的題材,唯一感觸較深的是對傳媒大亨劉長樂先生的博學所折服,一個能將企業做到行業數一數二的領軍人物,在日理萬機經營管理中,尚能將傳統文化佛學研究到如此深的造詣,爾我等庶民確總是被俗事纏身,找一些務虛有的理由來唐塞學習無時間,真是無比羞愧。一天24小時時鐘對每一個人都一樣,關鍵在個人如何合理分配,如何將繁瑣的工作理清頭緒,提高工作效率,讓自己的工作與生活良性運轉起來,我想合理計劃,用心對待將是唯一出路。

感悟二:空生萬物,有容乃大

第二次拿起這本書時,深深的被書裏的意境所陶醉。

空生萬物,是種現象、是事物本質,即世間一切的起源皆因“空”而繁衍、造就,萬物尚且如此,同樣“空”也是種態度,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繁榮昌盛、一個企業的永續經營發展、一個人的成長與進步都應時刻保持這種態度,否則國家必將衰退、企業必將沒落、個人必將被淘汰。

有容乃大,“容”是種格局、是胸懷、是事物的境界,正如星雲大師所講“一個的人心能容得下一家人,可以做家長,容得下一村人,可以做村長,容得下一國人,就可以做國君”,現實工作中同樣如此,如果一個人只是守着自己那點工作職責,而不去了解學習其它的知識,那麼最終他也只能在他幹了三年、五年的那點事業上小有成就,很難成爲一個團隊的領導者或企業高管,當然達到每一種“容”的境界,需有持久熱情與耐得住寂寞、一步一個腳印的精神,因爲對於我們這些懷揣夢想的打工者,要明白所有的成功的企業或個人都是經歷了這個過程的,我們不能只盯着別人的成就而忽略了這個過程,如果我們真的沒有經過這個過程而取得了成功不一定是件好事,古人云:“其勃也忽焉,其亡也忽焉”,這樣的成功是建立在沙灘上的高樓大廈,可能都經不起潮水的沖刷,星雲大師提到“人不可能一步登頂,必須先走好前面999步,”講得正是這個道理。而如果我們鑄就了自身的內功,縱使我們暫時面對困境,但在這個以等價交換爲基本原則的社會環境下,我們很快就能得到公平的回報 ,“千金散盡還復來”就不是神話。

第四篇:《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

延吉市第十二中學 高新亮

寒假中讀了《教育的智慧》這本書,內心頗有感觸。內容大概是這樣的,現在不少孩子厭學,教育專家普遍認爲是"應試"惹的禍,教育制度,國情,家庭,學校對學生的影響都至關重要。作爲教師應盡其所能通過自身努力,讓大多數孩子不再厭學,讓大多數孩子喜歡學習。孩子天性中就有對知識的渴求和對世界的好奇,老師的本領就是順其天性而誘導鼓勵。智慧的教育就是要做到"潤物細無聲"。如何處理好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每一件小事,這需要的是一種藝術,而這種藝術的高超與否,靠的就是智慧。心急火燎,怒氣沖天地抓,只能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牴觸情緒,走向願望的反面。

我們常常說,教育需要智慧。何謂智慧 如果說教育的智慧之源來自於可教的信念,那麼,教師智慧的表現則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學去影響學生。魯迅先生因爲藤野先生公正無私的精神和崇高寬廣的胸懷而對先生非常敬仰。魯迅每每念及總有說不盡的感激。只有讓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持久不息的學習熱情,教育者的指揮之源才能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師纔是完美無缺的。

教育的智慧實際上是教師的智慧,教師的智慧又表現爲一種人生的境界。作爲教師,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持續精進才能領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諦,才能了達到靈魂工程師高遠而曠達的人生境界。

教育的道理,其實都是些大道理,樸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話。譬如說,要尊重學生,身教重於言教,"成人"應優先於"成才",因材施教等等。道不遠人,大道理就不難悟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教育的智慧,大都是緣於一些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智慧存在於經典之中,經典往往比時尚更接近其實,因爲它經過了歲月的洗禮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社會的實踐。

我國主體性發展教育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我國古代教育歷來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學記》中說:“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而可以爲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即做教師的必須明瞭教學上所以成功與失敗的原因,教師要循循善誘;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不加強迫;引導學生自行鑽研,不加抑制;啓發學生自求自得,不必事事都由教師代替而求其通達。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國現代主體性發展教育理論研究和實驗的先行者。“他把人民看作人”提出:“生活教育”強調“自動主義”即“智育重視自學”“體育重視自強”“德育重視自治”“教學要合一”指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必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即好的先生必定一方面指導學生學習、一方面研究學習、教學相長。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反思我們的教育、改變我們的教育的弊端;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在推進素質教育中,提出“主體性發展教育”的研究。

現在人們普遍追求創新,迷信所謂的"新"——"新理念","新方法","新模

式","新角色","新"就"時髦",有了新課標,就當有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管理模式,新的班主任工作方法等等,於是新充斥在我們的生活空間。我們不應排斥"新",但問題是"如果穿新鞋走老路,如果'新'沒有舊的根基,缺乏對歷史的承接,所謂的'新',恐怕只是障眼的煙雲,而並非貨真價實的創新。"

古老的智慧理解起來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將其轉化爲自己的信念和行爲。它需要點點滴滴的浸染,涵養,經年累月的嘗試,摸索,積累和深化,它是需要反覆的咀嚼,再三的琢磨,需要"虛心涵詠",做到"學,問,思,辨,行"的有機結合,才能從微言中曉其大義。

正像我們生活在陽光下一樣,我們也沐浴在智慧之中。我們愛智慧,追求智慧。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往往只給學生以知識,學生知識堆砌,而智慧貧乏,接受的是意義失缺的教育,生活在意義缺失的世界裏。

究竟什麼是智慧,可以這麼初步概括:智慧是以美德爲支撐的,以能力爲核心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相結合的綜合體。智慧,有虛有實,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演繹着人世間一切美妙無比的事物,讓人們時時感受到智慧之光的絢麗多彩。

人追求智慧就是力圖從一種無限的超越的視角來觀看和關注人自身的生活,追求生存狀態的良好,生活的幸福。智慧教育的目的正是如此:超越知識化生存和規範化生存,而追求智慧生存。

智慧的特徵是什麼 智慧的特徵是喜悅,歡樂,幸福。充滿智慧的人總是快樂和幸福的。喜悅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教師和學生有一種幸福生活,這主要表現在對知識教育和知識化生存的超越上。

智慧和智慧教育並不神祕,虛空和複雜,但也並不簡單。我們不能使智慧教育簡單化,不能爲智慧而智慧,刻意去追求智慧教育,重要的是尋求智慧和智慧教育的支撐,讓其水到渠成,應運而生,在不經意中讓智慧進入心靈,進入教育過程和生活過程。

第五篇:中國佛學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

中國佛學是在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外來佛教與中國的傳統儒家思想的文化碰撞、衝突、交流、融合的產物。

張澄基博士在演講中講述了佛教與其他宗教的不同。第一:佛法否認創造世界的神是不存在的,佛不是無視不能者,不能賜予我們解脫,也不能讓我們上天堂,或判我們下地獄。第二:佛法的目的是要人人成佛,而其他宗教絕不許可人成爲上帝。第三:佛法還是一個具有包含性,圓融性的宗教。不似其他宗教具有排外性和專橫性。第四:其他宗教的神是有煩惱和有我見的,佛卻是無煩惱的大自在解脫。第五:佛教是民主和重理性的,但其他宗教是獨斷,獨裁的。第六:佛教往生的淨土是起點而不是其他宗教所表訴的一切的終點。第七:佛法的愛是無限的,不只及於全人類,還及於全生物;其他宗教的愛是有限的。

在張澄基博士的演講中,講到了佛的定義: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達到最圓滿的人格。也就是說,佛是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佛家的智慧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智慧,佛家的慈悲是至上的、無比的、和圓滿的慈愛。佛的能力是無限的,卻不是萬能的。講到了佛法與禪定的關係。禪定是一個在特殊的心理狀態下,心理方面心注一境、或無波動式妄念起伏的顯著現象,生理方面呼吸作用,血液循環,和心臟跳動的緩慢、細微、以至於絕對的停止。

之後講述了佛法宗教與今日世界。今天的世界,是工業文明的時代,而工業文明帶爲我們的是新的慾望,新的需求。慾望一天天提高,(來源說明好範 文網:)需求一天天加多,而痛苦也跟着一天天的增加。另外,人類也在這個時代喪失了自由。科學的複雜,使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和國家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然而限制也隨之越來越多,人也就越來越不自由。面對這些,我們應該認清弊端,不隨波逐流,儘可能補救不足,挽救災害。

在當今社會,佛教的萬法皆空、唯心淨土、隨緣任運、心無執着等超越觀念可以給逆境中或慾求不滿的人以精神安慰,也可以在精神上超越成敗得失。在這個絢爛的世界,保持自己心靈的清靜。就像張澄基博士講的我們的心與與生命,都將有一個無限的、廣闊的、嶄新的境界。

李琳

1032014004

醫藥化工學院10化學1

標籤:佛學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