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3.05W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精品多篇)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篇一

近日看博克萊和萊諾拉寫的《拖延心理學》,閱讀了拖延產生的一些心理學原因,頗受啓發,閱讀過程有種脊樑發涼的感覺,似乎以往自己很是驕傲的一些點就是阻礙自己前行的深層次的原因,不管是過於敏感,或者確實是問題,暫且先記下,以備日後深入思考和矯正。

(1)過於注重表現,把表現等同於能力。

“不管能力如何定義,當它成爲一個人自我價值感的單一決定因素時,問題就產生了。這個人表現如何成爲唯一衡量,其它面都被忽略了。”表現的好壞評判標準常來自於他人,而他人無法從做事的動因和根本出發點去理解一個人的表現,因此單純注重表現,會讓人變得過於追求最後的結果,而忽略了完整的努力。這樣獲得的結果就如同空中樓閣,似乎很華麗,卻總讓人不安心。

(2)過高的期望,與現實形成太大的落差。

“一個適應型的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要求很高,並且相信自己的表現能夠與之相符;一個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要求也很高,但是卻對自己不抱希望。”後者對自己要求跟自己對自己表現期待之間存在着一種矛盾,所以常常自責,進而容易消沉,自尊因而也處於較低的水平。

(3)平庸招致輕蔑

太多的時候希望自己每一件事情都做的非常出色,是個全能的人。於是總覺得自己做什麼都與理想的自己相比很平庸,於是貶低平常和常規的表現,用輕蔑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表現。拖延就是安慰自己的方式,然後找一堆接口,阿Q式的安慰自己。

(4)優秀不用努力

遇到事情,總是幻想自己有超能力,秒懂一切,解決問題都是手到擒來,分分鐘了事。做不到這點就覺得自己能力有問題,對自己感到失望,然後放棄必要的努力,通過拖延來回避努力,長時間如此,讓聰明變成了無知。

(5)一切都自己來,親力親爲

總是覺得自己可以搞定一切,或者說只有自己做的才能放心,長此以往,自己時間和能力有限,不可能做好每件事,然後把自己推向拖延。

(6)逃避競爭

對於競爭的很多事情,總是沒有足夠的勇氣和信息去做,包括遊戲,包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歸根到底是害怕失敗,而這很容易讓自己通過拖延來掩蓋自己的軟弱和恐懼。

(7)自己太搶眼,總會有人受傷害

總覺得處於一種和諧狀態,要進大家一起進,要退大家一起退,因此自己一有鋒芒顯露,就會侷促不安,把鋒芒藏起來,怕讓別人認爲自己刻意表現,影響其他人。

(8)“倖存者歉疚”

這是第一次聽到的一個新名詞,不得不承認這一點一直伴隨着自己,總覺得自己在外面享受着父母勞動成果換來的相對較好的生活心有愧疚。然後再做一些跟家庭有關的決定,特別是需要家庭付出很多的的決定的時候,不斷地猶豫拖延,試圖希望時間來通過最終沒有選擇的方式來做決定。反而最終付出的代價更大。

(9)選擇困難,交流困難

在做決定時,太過猶豫,總是不斷比較各種方案,覺得選擇很困難,然後通過拖延,讓一些方案自動退出可選行列,在沒得選時做決定。害怕與陌生人交流,導致可能爲找人商量件事,打電話諮詢或約定時不斷拖延,總想找一個好的狀態再去做,反而最後影響自己的事情安排。這兩點重要原因是一對需要做決定的事物不瞭解,二對自己沒有自信。

以前發現自己總喜歡找一個狀態再去做事,否則就把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情不斷地拖,最終不了了之或者隨隨便便完成,然後覺得自己做事情和預期相差很大,放棄了必要努力,對自己失望,狀態低迷,此時又覺得做事不合適,不斷往後拖,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拖延是個問題,需要不斷修正,但是修正前先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否則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衝動“,本來沒有問題,創造了問題,這樣就不好了。上面的9點是自己隱隱約約發現存在於自己的行爲中的問題,哪些是真正原因需要不斷思考。找到根,然後逐步改善,最終擺脫拖延的負面影響。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篇二

好長時間沒上來寫點啥,因爲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實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個人生的瓶頸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況下,感到有心無力。知道自己的問題之一是拖延,於是終於前些日子讀了《拖延心理學》,找到了癥結所在。

自我幫助類的書我現在看了幾本之後,把他們劃分爲三類,或者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說教式的,通過講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長者給年輕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這個方法在個別想不通的問題上,有時候可以個人豁然開朗的感覺,因爲有些道理你先前是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標,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但是這個類型的有個問題,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時候管用。那麼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況下,問題有時候還是解決不了怎麼辦?這就叫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第二層是方法式的,你現在已經知道自己應該朝哪個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標,卻不知道怎麼能達到,這類書就注重於教你實際操作的方法。比如教你怎麼管理時間,怎麼放鬆精神……但有了目標,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達到目的嗎?不一定能!

第三層是學術式的,它從心理科學的角度來分析。你有了目標,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麼,又知道如何做,爲什麼不行動?這問題一點也不荒謬,它幾乎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問題出在內心和大腦。幫你解決“不知道爲什麼,但是就是……”裏那個不知道的爲什麼。《拖延心理學》就是這個層次的書。它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啓示:把自己當成活體標本,科研項目來研究!

看了《精子戰爭》之後,內容雖不能盡信,但是它的一個主旨是人類終究是一種動物。要從生物的角度來觀測研究。

確實如此,不能因爲人類掌握了科學道理,就認爲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駕於科學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事實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學事實不管人類掌握與否都是客觀存在的,人類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當然也可以用科學道理分析。

根據學習,我終於意識到我的行爲方式,思維模式都是有深遠的源頭的。我拖延的行爲方式,和一些慣性思維,形成於早年、多年的個人經歷之中,匯聚於潛意識的神經通路之中。好消息是,人的大腦並非一成不變,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識形成,然後去斬斷那些錯誤的聯繫。

通過那本書,和一些時間管理的技巧,我這一個多禮拜,明顯的感受到了自身的變化。我相信長此以往,必將有脫胎換骨的變化。首先,我感到自己確實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幾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之後覺得很輕鬆,很自豪。其次,即使我的學習量沒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學習帶來的負面的感覺,如疲憊不堪,日子混沌,空虛,內疚等這次都沒有了,有的是充實和滿足。

今天感到身體不適,而且我的學習剛好告一段落,今天給自己一個充分的休息。早上做了一點正事,後來又出門捐書,處理舊衣服,剪頭,買定時器,買菜,洗衣服,剩下時間就是看看書上上網。其實剛剛那麼一列舉,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尤其是捐出去那兩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後,我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很神奇,只是幾本書而已。想來我心裏大約早就想處理他們,又放不下,收着佔地方又鬧心,今天終於決定並行動了,清除了不知不覺佔據我內心角落的一個煩惱。往常我在傢什麼也不幹還覺得時間過得超快,今天卻覺得時間變得非常的長,很神奇。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篇三

關於拖延的原因,除了焦慮等因素外,作者對我啓發最大的一點是關於時間的主觀感受。每個人對於時間的主觀感受是不同的。這一點乍一聽感到驚奇,思考後就覺得深以爲然。舉一個書中的例子,一個拖延者在晚上衝到郵局去郵寄稅費,有人問他爲什麼遲到,他說:“距離午夜還有5分鐘,我沒有遲到!”很多拖延者生活在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的嚴重衝突中,不願意也不能認知到他們的時間概念與鐘錶時間有着很大的差異。而有些人把鐘錶時間看成無關緊要的,認爲它不夠人性,有些人則始終處於時間混亂中,一開始似乎一切進展順利,但因爲突然發現時間不夠而暈頭轉向,而這樣的經歷只會在他們身上一再重演。這一經常無法被普通人所認知到的因素實際上恰恰說明了很多拖延事件的緣由,頗使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拖延怪圈這一作者着墨頗多的地方也是直戳痛點。拖延怪圈簡練言之:

1、這次我想早點開始;

2、我得馬上開始;

3、我不開始又怎麼樣呢;

4、還有時間;

5、我這個人有毛病;

6、不做

7、我永遠不會再拖延!

你發誓,下一次你一定早一點開始,控制好焦慮情緒,嚴格按照計劃,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條。直到下一個任務出現……我相信有很多人看到這兒會感到心裏咯噔一下。因爲作者實在是描述得太到位了!很多人,包括我,都曾被困在這樣的拖延怪圈中而感到無比苦惱。我們期待着改變。

改變是一個過程,可以分成四個階段:前關注、關注、有意識有行動或者決心改變、無意識有行動。當你閱讀本文時,你至少是在第二或第三個階段了。通過有效的途徑,你慢慢地進入到下一個階段。而當到達第四個階段時,新的神經通路開始運轉,你開始適應新的行爲方式和心理。這樣,隨着時間推移,有一天你會發現拖延變得不再對你有誘惑力,很多事情都可以馬上動手去做。

對你的拖延症有了這麼多的深入瞭解以後,克服的方法就顯得簡單了許多:設立明確的目標與充分可行的計劃。這樣的目標應具有可觀察性、具體性和特殊性,它可以被分解成幾個小的步驟,第一步可以在五分鐘內被完成。通過實踐以後,你會發現,制定這樣的目標和計劃並不難,實現每一步都很輕鬆,而且會帶給你成功的快感。對了,在實現目標、完成計劃、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別忘了獎勵自己的努力和進步哦。豆瓣的一個小組“我們都是拖延症”目前成員人數已超過133200.說明拖延症的人羣絕不是一個小數目,但同時也說明大家已經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且在努力地利用集體的影響和科學的方法去克服。

如果你沒有拖延症,希望你繼續堅持下去,給別人樹立一個榜樣;如果你深受拖延症煩擾,不妨讀讀這本書,汲取一些養分,早日與拖延症說再見。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篇四

隔了21個月,終於重新把《拖延心理學》這本書看完了。唏噓啊~~~誰能拯救我末期的拖延症?看是還是得靠自己啊!自救吧!

拖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情緒根源,包括內心感受、恐懼、希望、記憶、夢想、懷疑以及壓力;二是時間根源,拖延者與時間的糾葛;三是生物根源,包括身體、大腦以及遺傳基因;四是人際關係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會關係。

情緒根源

拖延的原因有恐懼失敗、逃避成功、完美主義、控制自我,安全感。拖延者對失敗有恐怖感,從而一直拖延,最後失敗了可以說不是他是關係,是時間不夠補。而有些就逃避成功,怕付出太多,怕受到別人傷害,怕遭受妒忌自己受到傷害。還有就是完美主義者,完美主義者,要麼全部要麼沒有。看到這個,我承認我也是完美主義者,要麼全部要麼沒有,不管在哪個方面,我都很明顯,要麼不做,要做就徹底。好多時間下決心的時間比做的時間還長,喜歡拖延,一直拖拖拖,拖到最後必須做了纔會全力以赴去做。自我控制,體現在有個拖延者覺得拖延可以讓他們或者自我的控制感,不必事事聽命於他人。可以通過拖延和自己討厭的人唱反調,有弱者的自我滿足感,還可以報復他人。安全感就在於拖延者通過拖延讓自己心理上或者安全感和舒適感,維護心理平衡。實際上他們只是希望有個夥伴,有人陪伴有人分擔,不至於孤獨,害怕被疏遠。而有一些則是害怕被親近,通過拖延來拒絕他人的親近,而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時間根源

拖延者的時間觀念和一般人不一樣。他們的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嚴重衝突,總主觀認爲時間很充足,往往把事情拖延到最後纔去做,實際上已經時候不充足了。拖延者時間感知失去平衡,輕視未來,在管理時間方面無序和誤解。不做對未來很重要的事情,只做即時的事情,哪怕是不重要可做可不做得事情。拖延者容易陷在另一個時間區域裏:時間迷失、時間斷裂、過去的好時光,對時間的流逝不在意,不爲將來做打算,拖沓此時。

生物根源

拖延的生物根源主要涉及大腦。大腦中的運行的某些生化因素很可能會影響拖延。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大腦,神經科學最新的幾個“大觀念”:一、大腦處在不斷變化中;二、感受很重要,即便它處於無意識中;三、潛伏記憶的影響;四、;聯結的通路;五、左逆轉。腦是不斷變化的,不斷修正,具有重組能力,可以打破舊的神經聯繫,建立新的神經聯繫,即是“神經的可塑性”。就是說我們每天所做的事情都會影響我們大腦明天的結構和功能。生活經驗可以激發神經元,將電子脈衝從一個神經元傳導到另外一個神經元,並釋放生化信息,促使神經元在數量上不斷增長和連接度上不斷緊密化。你做某件事越多,大腦對那個活動反應越多;大腦就會要求事情做得越快越快,越來越好。這也就是所謂的“熟能生巧”。雖然拖延在大腦中已經建立了頑固的連結,但是我們是可以打破的,可以重新建立新連結。打破拖沓模式,建立做事新模式。拖延是舒服的,不拖延是要克服不舒服感,如恐懼和焦慮。當恐懼感出現的時候,大腦就會無意識做出躲避反應,從而導致你的拖延。通過恐懼建立的神經連接是無法被消除的,當再次遭遇刺激的時候,大腦就會無意識反應。這是大腦對抗恐懼和痛苦的防禦機制,會抑制反應,讓你逃避、拖延。不過,由於神經元是可塑性的,我們可以通過有意識地調整我們的情緒對抗恐懼和焦慮、痛苦,管理自己的感受,理性思考,坦然面對那些我們所推遲的事情。潛伏記憶依然,以前的記憶還潛伏在大腦了,當收到刺激時就會激發神經迴路,然後做出拖延的逃避反應。大腦左半球的某一分部和關照、感應和同情這樣的感情有關的區域。當這區域被激活,我們就會感到放鬆,對世界懷着開放的心態。大腦的右半球有個負面情緒有關的區域,在不舒服和負面的情緒中,就會傾向退回到自己的世界裏。所謂的“左逆轉”就是善待自己會刺激大腦的相應的部位,創造出一種與抗壓感和健全感良性循環的狀態。簡單講就是多刺激左半球區域。

拖延症和執行功能障礙、注意力缺失紊亂、抑鬱、焦慮、緊張和睡眠問題這些身體狀況有關。執行功能障礙的人往往因爲執行力不足而導致拖延。注意力缺失紊亂的人因爲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情需要的時間比其他人要多,而導致拖延。抑鬱症的人則因爲動力不足,連動都不想動了,怎麼可能不拖延。拖延的焦慮症的人一般是強迫症、邋遢分子和囤積狂這兩種,這兩種情況是“腦鎖住”。強迫症的人不斷重複某件事情,不能做其他事情而拖延。邋遢分子和囤積狂,是遲遲不把無用的東西扔掉,不斷囤積,大腦回路鎖住狀態。壓力會使我們變得拖延。面對壓力是,往往是“非戰即逃”的反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物節奏,有些人早上工作效率比較好,有些人下午工作效率比較好,有時強迫自己工作只會走上拖延之路。睡眠問題也會影響到我們的注意力和能量不足,導致拖延。但是不管是怎樣的情況,都是可以通過重建神經迴路來慢慢改變我們的拖延症。

順便提提季節性情緒紊亂症。隨着白天日子的縮短,環境光線的減少對人產生影響,神經傳遞素、血清素和多巴胺失去化學平衡,容易出現疲勞不堪的情況。冬春兩季較多出現。

人際關係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會關係。

家庭對拖延者的施壓、懷疑、控制、依附、疏遠等傾向,讓拖延者爲了維護其家庭關係而做出拖延行爲。有些則希望通過拖延而得到父母的愛等。還有就是爲了維護和同事、同學、朋友之間的社會關係而選擇拖延。

PS.雖然拖延者的因素有那麼多,我覺得我主要是因爲:一是懶;二是時間觀念;三是執行力不足;四是完美主義;五是強迫症;六是抑鬱。這六大原因。當然,我現在也在想辦法重建大腦神經迴路,面對拖延者,克服拖延者,一步一步來。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篇五

S.J.斯科特著、王斐譯的《拖延心理學》這本書,分別從你爲什麼總是拖延和拒絕拖延,從行動開始兩大部分對拖延症的產生原因及如何解決進行說明。

書的前言部分就告訴我們:拖延是一種成問題的習慣,是把重要的和有時限的事情推到其它時間做。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所以拖延會有一個逐漸加重和蔓延的過程。習慣具有固化的特點,所以針對拖延,保持覺察很重要,但從我自己的經驗,過於敏感的覺察,會引起內心的抵制。所以這種覺察,要注意方式方法。反覆自省感到自己在拖延是很折磨人的,不如採用簡單的步驟使自己脫離這個環境。反觀自己,以前忙完工作回到家總是覺得很累,躺到牀上看手機,看各種資訊新聞,有時候一看就是兩個小時,晚上的時間就這樣白白浪費掉了,有一段時間,我的理智告訴我不能這樣,要充實自己,哪怕鍛鍊身體也好,但最後還是惰性佔了上風。其實這就跟拖延背後的八大心理因素有很大關係:追求完美、對未知的恐懼、承諾“稍後”在做,只專注簡單的任務、經歷動力缺失、不知道從何開始、經常分心和沒有足夠的時間。

我常常會給自己一個“藉口”,明天一定完成!明天一定開始!就這樣,在我的想象中,我將擁有無限的能量、健康的飲食、定期的鍛鍊、好好工作直至完成一項任務。然而,現實是,“明天的我”已經很疲倦,沒有動力,很想去逛個街,也很想追個劇。最後對自己定的計劃形成牴觸、開始拖延。此類拖延匯聚到一起,形成自己在專業上“望人興嘆”局面。我以前把這個單純歸結於自己意志力的不足。書中的“單憑意志力,往往不足以決定內心衝突的鬥爭結果。接納負面評價的能力,纔是在行爲上避免拖延走向高效的起點”。對我真是當頭棒喝。我總想用一種輕而易舉的姿態完成學習和進步,不肯接受自己在理論上的欠缺。目前我針對自己的缺點,想到的就是定短期目標和及時鼓勵自己的辦法。

其實我想,克服拖延或許就是一個從自戀走向不自戀的過程。不放大自身的困境,不沉溺自己的情緒,不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離開自身,我們才能看到真實的自己,並接納和熱愛它。也就是書中所說的,從自我傾注的視角轉化爲自我觀察。

就像我看完這本書,一開始也覺得自己實在是沒有精力,但定了短期目標後好像不那麼難以完成,漸漸堅持了下來,雖然比預計的時間長,但還是按時完成了,我做到了。嗯,我想這就是自己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