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

第一篇:《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讀書筆記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

最近,閱讀了陳遷主編的《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感觸彼深。本書圍繞幼兒園教育實踐中的細節問題展開論述,全書50個細節以案例的形式呈現,從語言運用、非語言行爲、教學探索、環境創設、因材施教和處理突發事件這六個不同的側面來反映當前我國幼兒園教育中需要引起高度關注的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語言和行爲,每個案例又分爲“細節描述”和“細節透視”兩個部分,使讀者能夠從案例的描述與分析中得到某種啓發。

我對書中印象最深的是第四編環境創設中“書香縈繞的世界”一文。這裏所描述的是杜老師幫助心心小朋友,形成閱讀習慣的方法。這個案例充分說明了爲幼兒創設良好閱讀環境的重要性。

回想工作中,本班(大2白雲班)幼兒在中班時不喜歡到圖書區閱讀,我就從巧設圖書區,提供良好環境入手,激發幼兒閱讀興趣,使幼兒喜歡閱讀。我的做法:

(一)巧設圖書區,提供良好環境

我在教室的一角創設了《圖書屋》,四邊沒有嗓音影響,書架如房子,綠頂黃牆,一間一間中平放着一本一本彩色圖書,書屋的絢麗多彩,吸引着幼兒。

爲孩子投放的圖書貼近他們生活。我們還發動家長,讓孩子帶一本圖書,與同伴分享閱讀,每週更換一本。這些接近孩子生活的圖書投放到圖書區後,引起孩子們的極大興趣。

(二)激發閱讀興趣

1.通過故事引發興趣

每天利用日常生活的時間,聲情並茂地講述一些孩子們感興趣的故事,聽時,幼兒一雙雙渴求的目光牢牢地注視着老師,顯得興趣盎然。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計劃地堅持每天講一個小故事,這樣耳濡目染,學幼兒就會覺得書是那樣的神奇,慢慢的也會覺得書裏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

2.留下疑問激發興趣

在講故事的時候,有時會設置一些疑問,這樣,一方面吸引幼兒聽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幼兒的求知慾,激發他們想讀書的活動。

讓幼兒帶着問題看書。圖書投放到圖書區以後,我有意識地給孩子講書,使孩子對書裏的內容有初步的認識。然後再告訴他們,書裏還有老師沒有講的內容,請小朋友自己看。這會給幼兒留下一些懸念,從而激發孩子產生自己要看書的願望。或者在幼兒進入閱讀區前向幼兒提出問題,請幼兒帶着問題看書。看完後請幼兒給大家講一講,教師適當給幼兒鼓勵與表揚,使孩子產生成就感,並知道認真看書會有收穫。

(三) 提升閱讀品位

孩子開始喜愛讀書了,但是僅僅憑着他們的興趣,隨意地瀏覽。顯然是收效甚微的。讓幼兒自由閱讀時。教師注意觀察幼兒是否會按順序一頁一頁地翻看,讓幼兒找一找書中講的是誰?講的什麼故事。

第二篇:《幼兒教師88個成功的教育細節》讀書筆記

暑假裏花了些時間,認真學習了《幼兒教師88個成功的教育細節》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格溫.斯奈德.科特曼,在美國馬里蘭大學獲得幼兒教育專業學士學位與碩士學位。她從事幼兒教育事業近30年,當過幼兒園教師、幼兒園園長、大學教師和教育培訓者。本書着重介紹如何培養幼兒的社交技能和建立積極有益的家園關係兩個方面的內容。她以講故事的方式提供了88個幼兒教師與孩子、與家長相處的細節,包括如何與孩子交流、如何應對孩子的錯誤、如何幫助孩子學會合作與分享、如何與家長合作等。對於幼教工作者而言,可將此書比喻成自己的私人導師。

我非常贊同作者從始至終闡述的觀點:儘量給幼兒一定的自主權,讓他們有時間和自由去探索一個豐富多彩、安全可靠的環境。要知道玩耍對於小孩子來說並不是什麼分散精力的壞事,相反,那是他們瞭解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要理解並尊重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與能力發展水平。只要我們明察秋毫,他們就會給我們指明方向。

蘇格拉底說:“沒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88個成功的教育細節中的每一個都發人深思,第一遍看完這本書後我又細細研讀了第二遍。在重讀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這樣幾個問題:我在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中應該如何利用這些案例呢?我可以試着做哪些工作?我應該在哪些方面有所改進?我應該怎樣靈活地應用這些道理來處理自己特殊的情況呢?反思自己的教師職業生涯,雖然已經是有近20年的老教齡了,但也容易生成一些慣性,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對幼兒的關注、對家長工作等反思的深入還是不夠的,通過學習和自省也希望自己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能不斷反思、不斷創新,形成對教學工作的新動力。

讀完這本書後,我覺得我從書中吸取了很多有用的東西,給我今後的工作會帶來很大的幫助。我希望幼教工作者們都來看看這本好書。

第三篇: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

《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

《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一書中講的第一個細節是:對“你最棒”的質問,文章對“你最棒”這一類語言行爲所存在的問題分析得非常透徹,我在工作中同樣會經常運用類似於“你最棒”的話語,即“你真棒!”,所以,我覺得文中的字字句句彷彿都在“質問”着我,引發了我的思考。

“你最棒”這類表揚語起源於90年代,在幼教改革的潮流中,賞識教育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爲了大家所讚揚的、認可的一種教育手段與方式。於是,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就出現了一片讚揚聲,一個活動中“嗨、嗨,你真棒!”的表揚聲會反覆出現,不管孩子問題回答得是否真的到了值得這樣誇獎的程度,都會發動全體幼兒鼓勵一番,表揚就變成了一種程式。古人云:“數子十過,不如贊子一功。”可見表揚鼓勵對一個人成長是多麼的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賞識教育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提倡尊重孩子、多鼓勵孩子,表揚就成了集體教學活動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幼兒教師特別好學、樂學,所以,一次市級公開教學活動後,大家都“批發”到了“嗨、嗨,你真棒!”的話語,隨即,程式化的表揚“遍地開花”。

走過一段路程再回過頭來思考,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度”,如果超過了這個“度”,事物的性質就會發生變化,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陶行知先生說過:“當我們讚美學生如何了不起時,要想想他是否真的了不起,不要忘了,我們該做的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我想,這樣的過多的不值得表揚的表揚,失去了賞識教育應有的價值和意義,會讓孩子們盲目自滿、沾沾自喜。現實生活中好多例子都告訴我們,不適當的表揚會留下後遺症,一直在老師和家人的表揚聲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往往經不起批評,心理承受能力差,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常常會有極端的行爲。所以,一味表揚如同一味批評同樣不可取。孩子需要表揚,就像小樹需要陽光雨露,孩子也需要批評,就像小樹需要修剪枝葉。在教育教學中,我們應該適度運用表揚,同時,也要讓孩子學會接受批評,這樣,才能使他們具有健全的人格,茁壯成長。

讀《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中“對?你最棒?的質問”一文後,使我對“你最棒”這類的語言行爲有了重新的認識,其實,出現程式化表揚的情況,不是“賞識教育”的錯,而是我們盲目跟從,一味追求,不會把握表揚的“度”的問題。然而,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以後一律不用這類語言,適度的鼓勵還是需要的,如果孩子在學習活動中確實是努力了、進步了,值得表揚的我們一定要好好表揚。看來,作爲一線教師的我們,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時,要會思考、會把握,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有效地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爲自己積極的教育行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孩子教育好,培養好。

第四篇:課堂教學的50個細節讀書筆記

今年暑假,我閱讀了《課堂教學的50個細節》。鄭教授的《課堂教學的50個細節》從 “課堂教學特徵”、“教學方法探索”、“教師的語言”、“課堂中的非語言行爲”、“學生學習狀態”、“課堂突發事件”、“課堂教學環境”、“我對課堂教學變革的總體認識” 八個方面闡述了一名教育專家深入一線的教育的感悟與建議,且提出了良好的建設性意見,值得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借鑑。哲人老子曾說過:“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在許多工作、生活和學習中,細節是全局成敗的關鍵。教學細節雖小,有時毫不起眼,卻是任何一堂成功的課都離不開的閃光點,教師也正是通過對衆多細節的把握去影響學生,這樣他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成功的。

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悟:

第一,關於教師拖堂的問題。在教學中,我們教師由於種種原因,當堂的教學任務沒有作結,或者爲了要讓學生多聽一些知識點、多讀幾遍課文,多感受一些課堂的精彩,常常會拖堂幾分鐘,甚至到上課鈴響還不想離去。正如鄭教授在書中所說的:“拖堂的幾分鐘,也許完成了教學任務,但這種‘多餘的精彩’恐怕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真正能聽得進的東西也非常有限。”課間十分鐘,學生喝水、上廁所、準備下節課,讓緊張的身心得到鬆弛,以便以良好的狀態進入下一堂課的學習。我們試想想,一臺好的機器要想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那只有勞逸結合,何況是正在成長的國小生。作爲教師,自己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調控課堂教學的節奏,合理安排教學的時間節點,既能受到學生的歡迎,又有可能促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第二,板書設計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鄭教授在書中說:“板書是學習的工具,教學的手段,而不只是展示的平臺,它要爲教學服務,爲學生學習服務。”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對自己板書的呈現方式進行精心設計。一個優秀的板書設計,能夠把學生帶進一種妙趣橫生的境界,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隨着老師板書的引導,踊躍舉手發言,教學任務在一片熱烈的氣氛中順利完成,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作爲國小語文教師 ,我認爲要求學生一味地拼命記答案,抄寫板書,不但起不到拋磚引玉的效果,而且還會剝奪學生思考的權利,限制學生的思維,死讀書,讀死書。在課堂上,學生看似回答流利,卻丟失了學生思考的空間,缺失了思維碰撞的火花。

所以,在板書的整體設計上,在遵循邏輯思維結構的基礎上建立一種“留白”意識,給學生留下空白,留下更多思索的機會、易懂的歡快是我們教師應該注意,也是應該學習的。

第三,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問題。鄭教授列舉的“主動走到講臺上的學生”、“主動發問和被動應答”、“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不均衡”、“高高舉手的孩子獲准回答問題的機率高”、“課堂上的沉默”、“課堂上的異口同聲”、“廉價的掌聲”、“無精打采的‘老師好’”、“與聽課老師的‘互動’”、“閉不上眼睛的學生”……,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小問題”,但可以看出教師對課堂的調控,師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程度、積極性存在一定的問題。如“主動走到講臺上的學生”“主動發問和被動應答”“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不均衡”“高高舉手的孩子獲准回答問題的機率高”……這是關注整體不夠的具體表現。“課堂上的沉默”“課堂上的異口同聲”“廉價的掌聲”……這是平時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存在一定的問題,“課堂上的沉默”是允許的,可能學生正在進行深入思考。“課堂上的異口同聲”說明可能大部分同學真正會了,但也有可能其中仍然有“南郭先生”,這不能不引起教者的注意。“廉價的掌聲”,其真正起到激勵作用的程度值得思考。“無精打采的‘老師好’”,這要麼是這類教師的課程學生不喜歡,或這類教師的教學水平存在問題,讓學生在開課伊始就無精打采。……如此等等,提醒我們作爲教者一定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調控課堂,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上好課,我們需要有良好的師生關係,不要把老師當作是權威,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民主的環境,師生平等才能讓我們更好的瞭解學生。這就需要教師以民主教學作風去組織教與學活動。這種教學作風,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的內在動機,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有利於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與反饋,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有利於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產生成功的滿足感。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學習,心情舒暢,思維始終處於積極的、活躍的狀態,敢想、敢說、敢問、敢於質疑問難,勇於大膽創新,樂於發表意見。其次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應及時瞭解當代國小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特點 , 淡化教師作爲教育者的角色痕跡 , 重視師生間的非正式交往和非語言交流。在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過程中,要善於發揮“情感效應”的作用,教師積極的教學情感,是開啓學生智力和美好心靈的鑰匙,是激發學生追求真理的動力,更是建立民主和諧師生關係的關鍵。可以使教學活動別開生面,生機盎然。

第四,教師能沉着對待課堂上的偶發事件。鄭教授在文中列舉的“飛進教室的蝴蝶”、“電源插頭掉了”、“坐在地上的女孩子”……文中的三個案例,無一不令我們深思。“飛進教室的蝴蝶”這個事例講的是教師在給學生上課,此時一隻蝴蝶飛進教室,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機智扭轉了學生的注意力,將課堂秩序恢復正常;而“電源插頭掉了”的事例卻反映了教師的機智與能力的欠缺,致使耽誤了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教學任務難以有效完成;“坐在地上的女孩子”的教師,則從瞭解學生做起,找到了小女孩的頑跡所在,順勢引導,教育是成功的。從這些案例中,我們不難悟出:沉着對待課堂上的偶發事件是教師智慧的表現。

這樣突發的課堂事件,正是考驗我們教師的教學技巧和教學智慧,反映教師的機敏與處理突發問題的能力。正如鄭金洲教授所說‘課堂對教學智慧的挑戰是巨大的,一個教師窮其智慧有時也難以應對來自於課堂上的壓力與挑戰’。那麼我們教師如何應對課堂上這些突發的事件呢?我想我們教師還是要廣讀書,多聽課,多積累實踐智慧的範例,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專業技巧能力,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學智慧。

以上從幾個方面談了我的一些看法,對於其它的一些細節問題,也非常值得我們教師細緻體會和借鑑。讀了這本書,我深刻認識到我們課堂要關注的不僅僅是這50個細節,在平時的課堂中我們要多觀察、多思考,時時刻刻關注自己課堂上容易被自己忽視的細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們的教學工作才能順利完成,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這樣我們的教學工作纔會更上一層樓。我們每個教師都應該:“一點上知道一切,一切上知道一點”,通過自己不斷的學習反思,努力發掘課堂教學中一些不易被發現和難以解決的細節問題,深鑽研、細推敲,以一個有效的方法和正確的心態應對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變有限的“一桶水”爲不盡的“長流水”,共同推動課堂教學工作的向前發展。

第五篇:課堂教學的50個細節讀書筆記

課堂教學的50個細節讀書筆記

江口山下郎國小張弘

今年寒假假,我閱讀了《課堂教學的50個細節》。鄭教授的《課堂教學的50個細節》從 “課堂教學特徵”、“教學方法探索”、“教師的語言”、“課堂中的非語言行爲”、“學生學習狀態”、“課堂突發事件”、“課堂教學環境”、“我對課堂教學變革的總體認識” 八個方面闡述了一名教育專家深入一線的教育的感悟與建議,且提出了良好的建設性意見,值得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借鑑。哲人老子曾說過:“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在許多工作、生活和學習中,細節是全局成敗的關鍵。教學細節雖小,有時毫不起眼,卻是任何一堂成功的課都離不開的閃光點,教師也正是通過對衆多細節的把握去影響學生,這樣他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成功的。

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悟:

第一,關於教師拖堂的問題。在教學中,我們教師由於種種原因,當堂的教學任務沒有作結,或者爲了要讓學生多聽一些知識點、多讀幾遍課文,多感受一些課堂的精彩,常常會拖堂幾分鐘,甚至到上課鈴響還不想離去。正如鄭教授在書中所說的:“拖堂的幾分鐘,也許完成了教學任務,但這種‘多餘的精彩’恐怕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真正能聽得進的東西也非常有限。”課間十分鐘,學生喝水、上廁所、準備下節課,讓緊張的身心得到鬆弛,以便以良好的狀態進入下一堂課的學習。我們試想想,一臺好的機器要想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那只有勞逸結合,何況是正在成長的國小生。作爲教師,自己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調控課堂教學的節奏,合理安排教學的時間節點,既能受到學生的歡迎,又有可能促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第二,板書設計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鄭教授在書中說:“板書是學習的工具,教學的手段,而不只是展示的平臺,它要爲教學服務,爲學生學習服務。”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對自己板書的呈現方式進行精心設計。一個優秀的板書設計,能夠把學生帶進一種妙趣橫生的境界,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隨着老師板書的引導,踊躍舉手發言,教學任務在一片熱烈的氣氛中順利完成,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作爲國小語文教師 ,我認爲要求學生一味地拼命記答案,抄寫板書,不但起不到拋磚引玉的效果,而且還會剝奪學生思考的權利,限制學生的思維,死讀書,讀死書。在課堂上,學生看似回答流利,卻丟失了學生思考的空間,缺失了思維碰撞的火花。所以,在板書的整體設計上,在遵循邏輯思維結構的基礎上建立一種“留白”意識,給學生留下空白,留下更多思索的機會、易懂的歡快是我們教師應該注意,也是應該學習的。

第三,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問題。鄭教授列舉的“主動走到講臺上的學生”、“主動發問和被動應答”、“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不均衡”、“高高舉手的孩子獲准回答問題的機率高”、“課堂上的沉默”、“課堂上的異口同聲”、“廉價的掌聲”、“無精打采的‘老師好’”、“與聽課老師的‘互動’”、“閉不上眼睛的學生”??,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小問題”,但可以看出教師對課堂的調控,師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程度、積極性存在一定的問題。如“主動走到講臺上的學生”“主動發問和被動應答”“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不均衡”“高高舉手的孩子獲准回答問題的機率高”??這是關注整體不夠的具體表現。“課堂上的沉默”“課堂上的異口同聲”“廉價的掌聲”??這是平時的學習習慣的養

成存在一定的問題,“課堂上的沉默”是允許的,可能學生正在進行深入思考。“課堂上的異口同聲”說明可能大部分同學真正會了,但也有可能其中仍然有“南郭先生”,這不能不引起教者的注意。“廉價的掌聲”,其真正起到激勵作用的程度值得思考。“無精打采的‘老師好’”,這要麼是這類教師的課程學生不喜歡,或這類教師的教學水平存在問題,讓學生在開課伊始就無精打采。??如此等等,提醒我們作爲教者一定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調控課堂,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上好課,我們需要有良好的師生關係,不要把老師當作是權威,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民主的環境,師生平等才能讓我們更好的瞭解學生。這就需要教師以民主教學作風去組織教與學活動。這種教學作風,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的內在動機,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有利於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與反饋,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有利於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產生成功的滿足感。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學習,心情舒暢,思維始終處於積極的、活躍的狀態,敢想、敢說、敢問、敢於質疑問難,勇於大膽創新,樂於發表意見。其次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應及時瞭解當代國小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特點 , 淡化教師作爲教育者的角色痕跡 , 重視師生間的非正式交往和非語言交流。在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過程中,要善於發揮“情感效應”的作用,教師積極的教學情感,是開啓學生智力和美好心靈的鑰匙,是激發學生追求真理的動力,更是建立民主和諧師生關係的關鍵。可以使教學活動別開生面,生機盎然。

第四,教師能沉着對待課堂上的偶發事件。鄭教授在文中列舉的“飛進教室的蝴蝶”、“電源插頭掉了”、“坐在地上的女孩子”??文中的三個案例,無一不令我們深思。“飛進教室的蝴蝶”這個事例講的是教師在給學生上課,此時一隻蝴蝶飛進教室,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機智扭轉了學生的注意力,將課堂秩序恢復正常;而“電源插頭掉了”的事例卻反映了教師的機智與能力的欠缺,致使耽誤了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教學任務難以有效完成;“坐在地上的女孩子”的教師,則從瞭解學生做起,找到了小女孩的頑跡所在,順勢引導,教育是成功的。從這些案例中,我們不難悟出:沉着對待課堂上的偶發事件是教師智慧的表現。

這樣突發的課堂事件,正是考驗我們教師的教學技巧和教學智慧,反映教師的機敏與處理突發問題的能力。正如鄭金洲教授所說‘課堂對教學智慧的挑戰是巨大的,一個教師窮其智慧有時也難以應對來自於課堂上的壓力與挑戰’。那麼我們教師如何應對課堂上這些突發的事件呢?我想我們教師還是要廣讀書,多聽課,多積累實踐智慧的範例,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專業技巧能力,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學智慧。

以上從幾個方面談了我的一些看法,對於其它的一些細節問題,也非常值得我們教師細緻體會和借鑑。讀了這本書,我深刻認識到我們課堂要關注的不僅僅是這50個細節,在平時的課堂中我們要多觀察、多思考,時時刻刻關注自己課堂上容易被自己忽視的細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們的教學工作才能順利完成,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這樣我們的教學工作纔會更上一層樓。我們每個教師都應該:“一點上知道一切,一切上知道一點”,通過自己不斷的學習反思,努力發掘課堂教學中一些不易被發現和難以解決的細節問題,深鑽研、細推敲,以一個有效的方法和正確的心態應對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變有限的“一桶水”爲不盡的“長流水”,共同推動課堂教學工作的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