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優選20篇

【導語】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優選20篇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優選20篇 由本站會員“cjsj”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篇2: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篇3: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篇4: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篇5: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篇6: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篇7: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篇8: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篇9: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篇10: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篇11: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篇12: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篇13: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篇14: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篇15: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篇16: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篇17: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篇18: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篇19: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篇20: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正文】

篇1: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樣聽孩子才肯說》讀書筆記

去書店走走,翻翻書架上琳琅滿目的學前教育書籍,雖然有很多優秀的書籍,可是很難有心動的感覺,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該何去何從。忽然看見了這本書,本想着這就是一本理論性很強的書,或是某個孩子的母親寫的與孩子在一齊的成長事例。可是翻開後,看到裏面的插畫和那些簡潔明瞭的對話、提議,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畫上正反兩面的比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們的家庭以及幼兒園教師多多少少都會有相應的不恰當的語言。也許那些語言在平日裏我們感覺很正常,可是在比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讚賞性或是接納性、共情性語言的力量。即便我作爲一個成年人,我也更願意聽到這樣的語言。當然書中所說的不僅僅是語言,更重要的是一種態度。

讀了這本書,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當我每一天讀了一點點後,我會充滿期待,期望第二天的到來,我覺得我找到了恰當的和幼兒交流或是處理問題的方式,我想要儘快的用這些珍貴的方法和孩子們歡樂、平等、有效的共度在園的完美時光。可是在實施的過程中總會遇見一些問題。書上看似簡單的對話,在實施的過程中並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發生的情境不一樣,書中的語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認爲這些簡單的語言很好“說”,可是在溝通的過程中,我發現真的很難,正如書中提到的,我們生活中很多說話的方式已經成爲定性,想要改變很難,教師或是家人需要練習。其次,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態度。生活僅有一次,時間只去不回,孩子們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們有一個美麗的童年,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對待他們,去傾聽他們的每一句話,去發現他們的開心或是難過的瞬間。我們是師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瑣事很多,有時我們難免會不耐煩。可是你的一點點疏忽,都可能讓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傷痛”。如果你有什麼不開心的事,能夠和孩子們說一說,他們能夠感受到你的難過,但請你不要以此爲藉口推開他們。

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雖然對於本書的領悟還不是很透徹。可是其中關於“學會讚賞孩子”讓我有了一點小小的“驕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讚賞的力量。

禾禾是我們班年齡最小的幼兒,又是男孩子,相對別的幼兒而言,他各個方面本事的發展都比較慢,加上他之前沒有上過託班(託班下學期轉來,可是由於經常生病,很少入園),對於幼兒園的生活適應性不是很強,不大參與班級的各種活動,每一次吃飯都要教師喂,即便教師喂,他也不大吃,有時候吃幾口就吐了。他的脾氣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飯不會吃,無論教師怎樣喂都不吃。由於他剛生下來就做過心臟病手術,教師也總是給予他異常的照顧。這學期開學後,他各方面本事的發展都稍稍提高,可是吃飯仍需要教師喂。有一次吃飯的時候教師表揚了他,他很開心。第二天吃飯的時候我發現他很願意吃飯,雖然有是仍需要教師喂,可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來的幾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飯的時候都會“悄悄地”表揚他。有一天我看見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飯,我立刻走到他的身邊稱讚他,“我們禾禾吃飯越來越好了,都用勺子自我吃了是不是?”他笑着點了幾下頭,我伸出大拇指給了他一個“大拇哥”。我發現他不僅僅吃飯主動了,在別的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看到教師主動笑眯眯的叫教師好,園裏的教師都稱讚我們班的“小不點”長大了。

看着禾禾的每一點提高我都很開心,我意識到了“稱讚”的力量。可是稱讚並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詞語來評價幼兒的言行的。孩子們對於這樣的詞語並不受用,他們很可能認爲你是在敷衍他。剛入園的時候,由於缺少實踐經驗,我不明白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稱讚他們,在區角遊戲的時候,我看見幼兒搭出好看的房子,我總會對他們說,“xx搭的真好!”起初孩子們還很開心。可是兩三次後,孩子們就對我的稱讚不給予迴應了,有時只是沒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讓我覺得很“尷尬”。對於孩子們這樣的迴應,我開始反思,是他們不在乎教師的稱讚,還是對教師的稱讚“麻木”了?在和孩子們的接觸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對於教師的稱讚、表揚還是很在意,只是教師不恰當的“稱讚”會讓孩子產生懷疑,比如在搭積木的時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揚孩子們搭得好,而沒有指出好在哪裏,孩子們對於這樣的稱讚,會產生懷疑“教師是在誇我嗎?我搭的真好嗎?沒有具體指向性的稱讚會讓他們“疲憊”。所以,我會練習如何有指向性的稱讚孩子,我會在平時的活動中靜靜的觀察他們的表現,然後去想一想該如何去稱讚她,在下一次的活動中能夠有效的對幼兒進行稱讚。

讚賞是完美的,是孩子們喜愛的,並且進取想要得到的,可是我也糾結過,徘徊過:稱讚是又次數限制的麼?要有怎樣的度呢?

有一次,我們一個孩子的奶奶來對我說;“教師,今日午時你能給我們家淇淇發一個小貼畫嗎?我們家淇淇已經唸了好幾天了。”淇淇是一個很乖巧的女孩子,各方面表現都很好,教師和小朋友都很喜歡她。她經常得到教師的稱讚或是小貼畫,可是在經歷了一件事情以後,我開始研究要不要高頻率的稱讚她。一天早晨來的時候,孩子們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着,和小朋友撞在了一齊,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沒有出現破了青了的情景,看着淇淇有點怕怕的眼神,我只說了句,“慢點哦”。中午吃飯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溼溼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回教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請她回來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對於這樣的情景我想了想,是不是平時在幼兒園教師全是正面的稱讚,她不能理解教師指出的不恰當的地方,是不是要進行挫折教育呢?於是在稱讚幼兒的時候,我“故意”忽視了她。每當看到她渴望得到教師稱讚的眼神的時候,我的心理也十分的糾結,她的確做的很好,我要繼續忽視她麼嗎?在一次次的糾結中,我發現自我錯了。正如大人們願意得到別人的稱讚一樣,我們渴望別人稱讚我們新買的裙子漂亮、新剪的頭髮好看一樣,孩子們也渴望得到別人的稱讚,尤其是教師。每一個孩子都應當被稱讚,他們每一點提高、每一

點好都期望教師看見,而教師的稱讚正是教師對他們的“反饋”。對於淇淇的這種情景是我做的不夠好,由於淇淇是一個乖巧的女孩,所以平時她有一點點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我都會假裝沒看見,正是教師這樣的行爲才讓淇淇“哭”了。所以,對於幼兒不恰當的行爲也應當及時給與回饋,不能應爲她是乖乖女,就“放縱"她,這樣對於別的幼兒不公平,對於她也不公平。教師的稱讚或是指出幼兒不恰當的地方,都只是針對幼兒當下的行爲,而不是針對幼兒本身。

看到孩子們一點點的提高後,我開始了了一個計劃:每一天一稱讚。一個在大人看來微不足道的稱讚或許能讓孩子興奮一天或是好一陣子,我們不應當吝嗇我們的稱讚,孩子們每一天用他們甜美的微笑來溫暖我的心靈,我也應當用我的眼睛去發現他們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稱讚他們,爲他們的每一天都帶來一絲甜蜜。每一天對每一個幼兒進行稱讚可能對於一個新教師有一點困難,可是我想努力的一點一點的做好,也許從此刻開始,我一天只能關注到10個幼兒,慢慢的,會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仔細的發現幼兒的每一點細變化。站在孩子們的角度,恰當的有針對性的表達自我真實的感受,孩子們是能夠感受到教師發自內心的稱讚的。

篇2: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讀了虞永平教師的《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一書,在這本書中,虞教師主要論述了課程與幼兒之間的關係,書中先進的教育理念引領着幼教行業的發展,其中《種植園地與幼兒園課程》一文給了我很大觸動。因爲種植是有關自然,有關生命的一項活動,幼兒不就是要接觸自然,接觸生命的嗎?

這篇文章,比較自我接觸過的幼兒園,很多幼兒園都能在園內開闢種植園地。而虞教師的觀念影響了我,種植園地不僅僅指室外用來專門種植的地方,只要是能種上一些植物的地方都屬於種植園地,這樣的定義打破了傳統的觀念,讓一些受到場地限制的幼兒園也能開闢屬於自我的種植園地,開展種植活動。

除了睡覺之外,幼兒在幼兒園的時間甚至超過了在家的時間,幼兒園的環境對幼兒來講是多麼的重要啊,幼兒園環境應當是充滿植物、充滿生機、充滿遊戲的,讓幼兒接觸大自然,接觸生命,接觸綠色。所以,幼兒園必須要有種植園地。種植園地能夠在室內,也能夠在室外,班級的種植園地大小要適中,所種植的要是當地,當季,無毒害,易種養,易觀察的植物。種植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幼兒成爲種植、欣賞、管理的主人。這樣才能幫忙幼兒獲得種植的經驗,熱愛大自然、植物的情感。

種植園地到底有什麼價值呢?種植活動包括種植計劃和種植落實兩個部分。在每一個部分都對幼兒有很大的價值。如在種植計劃時,幼兒與教師要先觀察種植的空間,選擇植物及其種子或苗,討論種植方法、種植工具,確定合作方式等等。在這一環節,幼兒主要參與的是規劃,對種植區有一個全面的研究與規劃,這是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並用於實踐的過程。在種植落實時,幼兒切實成爲種植、管理、收穫的主人。從種植植物開始,幼兒能夠獲得不一樣的種植方法,如點種、撒播、坑中等方法,同時能夠探索不一樣方法種植的結果一樣嗎?種植是需要大家合作的,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參與了同伴間的交往,發展了合作本事與動手本事。在種植過程中,幼兒還能構成一些比較穩定的步驟性策略體系,如挖坑——放種子——填土——澆水,以便幼兒在遇到類似的活動時能夠遷移種植的經驗。

在管理過程中,幼兒能與植物建立良好的友誼,養成愛護植物的情感,同時,在與植物親密接觸的過程中,幼兒能夠多觀察植物並對植物的生長做一些記錄,增強了幼兒的觀察、探究的本事,養成初步的科學素養。在管理這一漫長的過程中,還能培養幼兒做事不間斷的好習慣。

當幼兒完整地照顧好植物,最終就該收穫了,在此過程中,幼兒能瞭解不一樣植物的不一樣收穫方法,體驗收穫的樂趣。

同時對植物的果實進一步探索,如對果實的統計、分類、數據分析。幼兒園種植對幼兒來說還有很多的價值,如幼兒能夠用植物的果實進行一些裝飾,用果實參與到其他的活動中。

看完虞教師的文章,不禁以自我的班級爲對象,開始思考班上的種植區能夠怎樣豐富。雖然我們班級沒有專門的戶外種植區,可是在教室以及走廊有很多空間能夠利用。如我們能夠在班級的沙土區旁邊種上一些葉子相對大的植物,這個角落靠近幼兒的衣櫃旁,每一天穿脫衣服時對能夠對植物進行觀察。到了中班,幼兒的職責心也相對增強,能夠引導每一天的值日生對植物進行照料,如澆水、除草等,並對其生長情景做詳細的記錄,將大家的記錄結果彙總成植物生長日記,植物生長日記本能夠展示在植物的旁邊,方便幼兒瞭解植物的完整生長過程及學會向同伴學習經驗。

在教室裏的陽臺上能夠再增加一些植物,儘量保證每個幼兒都有一棵植物,這樣幼兒還能夠做成自我的植物觀察日記。在以後開展《我和公園》主題時,這些植物都能夠作爲公園裏的資源。

篇3: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後面還有多篇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讀書筆記

童年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最完美的歲月,也許長大以後他不會記得童年發生的事情,哪怕僅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會記得,可是童年的生活、生長經歷都會影響他未來的認知、情感、思維方式。在現代一個高負荷的信息時代,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是孩子們所渴望的,是家長、社會應當給與的,是一名合格的教師應當配合的。

讀了虞教師的《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並結合工作這幾個月以來的實踐,主要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關於幼兒園的表演區

一位學者說過,幼兒的童年是成人生活的演練。對於這句話我並不贊同,可是我認爲幼兒需要經過表演來感受、認知、理解這個他尚且不太熟悉的社會以及其中的各種行爲規範和準則。所以,幼兒園有爲幼兒創設表演的機會和條件的必要性。我所在的幼兒園比較注重幼兒的表演,在此過程中,我思考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將表演真正有效的融入到小班活動中?小班幼兒年齡尚小,語言、動作、表情等發展尚屬於初始階段,我認爲該階段幼兒的表演更多的是情感的投入。其中,表演能夠分爲兩大類:一是根據教師供給的素材進行表演。教師能夠經過準備充分的表演材料以及好的劇本,讓幼兒去感受,從而將自我的真情實感融入其中。在這類表演中,主角的選擇應當尊重幼兒的自主選擇,並且隨着活動的進程能夠進行轉換、改變。一個劇本是否好,應當觀察幼兒的表現。如:我們班有一個劇本大約一個月沒有進行表演了,一個幼兒問我,“教師,我們怎樣不表演XXX啦?好久沒有表演了。”我問:“你還想表演那個嗎?”幼兒很用勁的點頭,說,“恩!”所以,我認爲,一個經典的劇本應當讓大多的幼兒想要去表演。

二、關於課程設計

書中提到“在觀察和了解幼兒的基礎上,設計貼合班級和幼兒園實際的課程,應當是未來課程發展的基本方向。”所以,課程是“活”的,是因地制宜的。除此之外,我認爲課程設計的關鍵是關注幼兒的反饋。一個好的課程設計的基本範疇應當是幼兒喜愛的、樂於參與的課程。然而,對於課程設計中,有效反饋和無效反饋是教師應當去思考的。作爲一名新教師,在這個環節中仍有許多需要思考的地方。[由本站網友投稿]

三、關於幼兒教師知識

虞教師認爲,幼兒園教師知識具有廣博性,但並不是淺顯的。幼兒園課程所涉及的領域很多,音樂、美術、體育、語言、數學、自然、科技、社會、健康等方面的資料都是幼兒教師的必備知識,但這並不意味着幼兒教師的知識就是淺顯的。對於幼兒園教師來說,必須對這些資料進行深究,才能夠將深奧的知識簡單化、複雜的語言明瞭化。我剛入園的時候,在與幼兒交流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卡殼”的現象,和幼兒說着說着就不明白該如何去表達,怎樣的表達方式才能夠讓幼兒明白我的想法。這些看似“淺顯”的語言其實是需要教師去思考、錘鍊的。

學前課程的主體是幼兒,關注幼兒纔是學前課程的重中之重。學前課程應以遊戲化的方式融入幼兒的生活,讓幼兒在其中感受歡樂。但並不是說就放任幼兒,任何的活動都應當有相應的常規需要幼兒去遵守,僅有這樣幼兒才能夠更好的參與活動。並且,幼兒園的所有活動都需要家長、社會的支持和配合。僅有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夠給幼兒一個幸福的童年。

篇4: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我認真讀過《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之後才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生活並不是真正的瞭解。其實,讀過此書之後感受頗深。很多時候成人自以爲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法則教導孩子,而我們並沒有發現是我們有意識的闖入了他們的世界,破壞了兒童世界的法則,還沾沾自喜的認爲我們是爲他們好。其實,作爲異物闖入孩子的和諧世界的我們所做的不是按照成人社會的日常規律和相關法律教導孩子要怎樣做,而是要認真瞭解孩子的世界,讀懂他們的內心,當孩子們能夠安心放心的敞開心扉接納你的時候,你才能和他們成爲朋友,開始發揮你來此世界的引導者的作用和目的,而在這之前,一切都是徒勞無功。

孩子的敏感期即爲關鍵期,而孩子關鍵期的發展是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作爲一名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孩子各年齡層發展關鍵期的方面的同時,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注意正確的引導孩子,最大限度促進孩子更快更好的成長。孩子的不一樣年齡階段有着相對應的發展關鍵期。

0--2歲:新生兒從剛剛出生就開始敏感的對待這個世界,無論從視覺、聽覺、口腔、手、還是行走和語言方面,都是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的關鍵期。當新生兒睜開眼睛的那一霎那他們就從視覺開始觀察這個充滿陽光的世界,這時的我們要爲孩子帶給科學的視覺環境,這不僅僅僅單純的是爲孩子鍛鍊眼睛的潛質,更重要的是在視覺敏感期的階段的孩子的視覺與大腦發育與治理的發展都有務必的關聯。視覺是人腦獲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能顯著影響腦部發育。這一時期的孩子開始用口認識外部世界,所以吃手指的現象不斷出現。當我們發現吃手指的現象在孩子生活中發生的時候,要正視這個問題,而不是絕對性的禁止。孩子在不會用語言表達的階段,他們用口去探索這個未知世界,從口到手這需要一個時刻過程。當我們在安全的條件下,採取滿足孩子口腔的味覺和觸覺,給孩子帶給較硬的食物的科學方法並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手及其他器官也會出現敏感期,到那時,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方式就會悄悄的退居二線了。相反,很多孩子到了上孩子園的年紀還是出現吃手這一現象,這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家長的制止的原因。

2--4歲:這階段的孩子到了上孩子園的年紀,由獨立個體成長到羣衆生活。很多時候,我所在的小班經常會出現搶玩具在椅子上爬來爬去從衣服、鞋子上扣亮晶晶的小亮片的這些現象,最初的我是採取制止的方法告訴孩子們這些行爲時不正確的,而不沒有深刻的反思到這些正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在自我意識的產生、空間感、和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方面的發展。對待什麼都是我的的孩子,我們要給他們充分的選取,不好譴責還自我的行爲,若是強迫孩子歸還屬於自我的物品給別人,孩子會絲毫感覺不到安全感。在正確引導孩子的同時,要給他們足夠的權利自我決定。而孩子對細小事物的觀察,皮亞傑認爲:兒童首先是透過簡單圖式發展認知和認識外在世界的。所以,兒童起初對世界的認識務必是從微觀開始的,並且外在世界在他們眼裏也是微觀的。亮晶晶這一現象幾乎在我所在小二班每一天都在上演。從開始的制止到此刻的別隨意丟棄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兒,我深刻體會到觀察細小事物對孩子的重要性。爲孩子創造一些小玩意或是帶領孩子進行一節對亮晶晶的觀察教育活動課遠比經常制止孩子在生活中玩亮晶晶要更科學、實際且更能解決問題。針對每一年齡階段的孩子的發展狀況和哪些關鍵期在這階段發

展對孩子進行了解,是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發展的一項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環節。不僅僅僅如此,很多時候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還會出現排斥一些孩子的個性現象,原先這正是孩子處在人際關聯的敏感期。這時我們要正確認識到孩子的人際交往關聯的重要性。人際關聯很好的孩子和人際關聯很差的孩子的區別不是在他們喜不喜愛交往,而是在於他們的個人心理品質和社交潛質。行爲表現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表現友好、用心的交往行爲就會受歡迎,而那些搶奪玩具、推打小朋友的孩子就成了受排斥的兒童。這時候對孩子進行正確的行爲指導便顯得至關重要。但很多時候,這兩種孩子都會受到教師的關注,而經常會不記得受忽略兒童,不受歡迎,也不受排斥。這時,我會經常發動全班孩子進行記名字的遊戲。那些孩子們都不記得名字的孩子在某一階段我會採取着重讓他們進行表演、回答問題等方式使其受到關注。雖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的人際交往技能,但至少用科學的方法正確的解決孩子之間出現的問題。

年紀再大一些的兒童,比如4--5歲的中班孩子會出現一些關於婚姻和性別方面的問題等,5--6歲的大班孩子會在秩序方面、文字符號和數的排列組合等抽象方面產生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最爲兒童導師的我們在生活中認真觀察、正確指導孩子走出困惑,不進如此還要重視家園教育,孩子園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是孩子成長的沃土。但只依靠孩子園單方面的教育是不夠的,家長的緊密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很多時候,孩子常常不明白自我犯了錯誤,可是當他們一旦意識到就會自我反省,他們有自我反省的潛質,而作爲教師的我們,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錯誤,這是每個孩子在成長中的必經過程。教師的耐心教導,家長的支持配合,家園攜手共同教育爲孩子順利透過敏感期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孩子健康歡樂的成長。

篇5: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清風明月自在尋覓——《做溫暖的教育者》讀後感

對一本教育類書籍的的閱讀方式有多少種可能性呢?安靜地進入,讓作者帶着你簡便遊弋在各種教育觀念間,尋覓着教育中的清風明月,陳震教師的《做溫暖的教育者》一書做到了。

陳震教師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語言功底深厚,善於敏感把握身邊事物,對各種話題,信手拈來,皆從教育的角度進行敘述,日積月累,堅持書寫,構成了二十七萬餘字的教育類著作。

書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煉,無贅言贅語,給人很強的閱讀愉悅感。書中話題涉及豐富,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師爲師、爲學、爲人的自在尋覓過程。應對現實的瑣碎與繁雜,陳震教師始終以教育者的智慧關照教育現實,展現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與生活姿態。

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尋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態。

書中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態提出了很多提議,如:教師的基本要求是努力創設寬鬆的和諧環境,調節構成寬容的內部心境,堅持寬厚關愛的溝通心態;“小疑獲小進,大疑獲大進”,能夠努力培養出有懷疑態度,批判思維與創新精神的學生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教師不斷尋求的!

對於教育者的工作姿態陳震教師認爲有境界爲上,借鑑王國維先生對於境界的經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調,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並無優劣。教知識,教方法,教心態能夠成爲教育的三種境界,對於成長中的人來說,知識,方法,心態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層次是知識獲得,高層次是心態培育,只要能夠有效整合,就能促進終生的和諧發展。

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尋求有品質的生活姿態。

有品質的生活姿態是內涵多元的,閱讀是良好的通道。讀書能夠愉悅身心、提升自我。讀書讓生活更有品位,讀書使人內心更加寧靜,讀書使職業更有智慧。

教育工作者是文化的傳承與引領者,讀書不僅僅是提升自我的需求,也是職業的要求。一位教師只要願意與書爲伴,堅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態度,就能尋覓到心中的清風明月,就能塑造出有品質的生活姿態

讓每一點感動在心中融化,讓每一點感觸在心中發芽,並將思考記錄筆端。陳震教師作爲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爲我們供給了工作與生活姿態的良好範本。

讓我們以溫潤的內心,尋覓着教育中的清風明月,成爲溫暖的教育者!

篇6: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李躍兒教師所著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讓我瞭解到了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用心去愛孩子,用情去感染孩子。我被書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書中那濃得不能化解的愛融化着。

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回味多時:“在現實當中,成人對於孩子,大都只注意他們的身體和學習,卻很少注意背後的那個心靈。他們這樣做就會像一個無情的割草人一樣把把完美的東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完美的品質給扼殺了。這樣下去,隨着孩子的成長,他們的心理問題就會越來越多,人格、品質也會出現問題。”沒錯,關注孩子們的心靈,應當是安全防範教育的一部分,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對於孩子的心靈關心卻是越來越少的,教師和家長所關心的大多是孩子的提高,孩子的退步等等。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孩子的內心又是如何的,卻無人問津。

書中提到李躍兒教師在對5歲的楊一凡的教育過程中時時刻刻都關注着她。從孩子的各個方面着手,仔細觀察着孩子的每一個點滴,用心去感受孩子的真實想法。這讓我認識到在現代教育過程中,我們也要秉承着這樣的理念,從各個方面觀察孩子,觀察到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從而進行適當的活動。很多孩子是內向的,他們的表達本事常常會跟不上自身的需求,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只是看着你。

我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孩子,他不會與人溝通,和教師、同伴之前完全沒有正常的交流,不管怎樣同他說,都無法改善這樣的情景。這就是他,有着自我的世界,不理解別人,僅有自我。這就是他,會用天真的眼神看着你,卻讓你無奈的只能發笑。應對這樣特殊的孩子,有改如何是好呢?

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教師仔細的觀察孩子,感受孩子的需要。於是我開始關注這個不講話的孩子。經過幾次的觀察,我發現,他其實很想玩遊戲,可是他根本就不會玩,完全沒有理解遊戲規則,這樣就使得他在遊戲中無法正常的介入。

於是再一次主角遊戲時我說:“今日,我和你一齊玩遊戲,我牽着你的手,今日我是你的媽媽,我帶你玩,你好好看看媽媽是怎樣玩的,今後你也那麼玩,好嗎?”他對媽媽這個詞似乎很敏感,也似乎因爲這個詞,他願意和我接近。我帶着他一個一個的玩,他很高興,拉着我的手,跳啊、蹦啊。第一次用別的眼神看着我,這也讓我的心頭涌起陣陣的暖風。我們來到了水果店,“你想吃什麼水果啊?媽媽買給你好不好啊?”“是掛”也?什麼聲音?“是掛”再一次的聲音,讓我明白我並不是在做夢,他開口講話了。“什麼?剛剛媽媽沒有聽清楚,再說一遍好嗎?”“是掛”想了半天,沒有明白這“是掛”是什麼。“對不起,媽媽聽不太懂,你能指給我看嗎?”他小小的手往西瓜上頭一指,原先是西瓜。“跟媽媽說:西瓜”於是我開始第一次正面的和他語言交流。

雖然只是短短的言語,可是他願意和你交談了,這是那麼久以來我和孩子的第一次對話,這讓我的心激動不已。孩子的成長要靠溫暖推起的,每一次我都只是和他說,只是說,他一點也感受不到什麼,似乎我只是簡單的在和他說而已。可是經過觀察我發現了問題,於是我用行動溫暖了他的心,同時的他也用他小小的舉動來回報了我,在我心中注入一股暖流。

簡單的幾次觀察、溫柔的一次交流,讓我和這個孩子慢慢的靠近。短短的幾個音節讓我明白,什麼是從真正意義上的愛孩子、教育孩子。更讓我明白教育需要我們能夠平等地寬容地走進每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

在《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中,作者並不簡單要我們一心一意去愛孩子就行了,而在愛的基礎上,要有智慧的愛,愛是有很高的文化的。就如李躍兒教師所說:“作爲教師,首先,要有看見一個孩子,就愛得眼睛都拔不出來的愛心。可是光有這一點是絕對不行的,光有這一點是不能做一個合格教師的。因爲這樣,你會愛得不到位甚至錯位,愛出許許多多的不好的後果。”所以,我們要用心去感受、瞭解、熟悉孩子。

李躍兒教師是個有着一顆真愛之心的作者,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生活、用愛去昇華生活的一個人。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我也要做到這一點,相信這樣孩子們的明天會是一片燦爛的陽光。

篇7: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近日,我讀了《塑造教師:教師如何避免易犯的25個錯誤》一書,感到這本書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塑造教師:教師如何避免易犯的25個錯誤》一書中,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羅林博士,收集了教師們回憶的近200個在學生時代所經歷的最不愉悅,且記憶猶新的事件。這些事件,涉及幼兒園、中國小以及大學的學生生活,包括班級管理、學生活動、課堂教學、成績評定、師生交往等等方面,資料豐富,舉例生動形象,真實地反映凝固了教師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現的種種錯誤。讀着這本書,如身臨其境,從所舉教師的錯誤當中,思索着,對照着,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異常是從這些案例中進一步理解了學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學生的視角審視我們的許多教育現象和處理方法。

這本書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個案例後都有“處方”的形式,對發生的事件給予分析,幫忙讀者找出問題的根本。這些分析根據人的心理髮展的理論,提出許多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了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關注、欣賞、支持、幫忙,突出了作爲教師應有的對學生真誠的愛。諸如:“當你身處一個手指責別人的時候,剩下的四個手指其實在指責自我”,“優秀的教師,善於挖掘不擅長表現的學生其他方面的優點”,“通情達理的教師會注意黑板禮節——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上黑板做題時的感受”等等。

做教育教學工作十幾年來的我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着學生的成功與失敗,表揚學生還是批評學生,促進學生提高還是抑制學生髮展,是我們教師應當思考的問題。想想自我也許在不經意間我的言語傷害了孩子,我卻不明白。這本書中介紹的知識能讓我恢復平靜,堅持心理平衡。

篇8: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給孩子當下的幸福》讀書筆記

看這本書時很多次有感動到極致的感覺,就像看一部異常好的電影。電影是虛構的,但這本書記錄的是真實的,這讓我對原本感覺缺乏感覺的生活,又萌生了一絲期望。

或許擦亮眼睛,仔細找,感動還是能找到的,異常是我們還有天使一般的孩子做引領。則像一股細細的沙,慢慢流進心裏,一點一點填補了石頭的縫隙,同時帶來一份柔潤,抹平石頭的棱棱角角。

作者馬麗娟教師:中國第一批理解國際華德福史坦納幼兒教育協會培訓的幼兒教師李躍兒芭學園資深教師,擅長教育管理,培養、提升教師團隊以及對教育感悟的總結。在10年不間斷地教育實踐和教育管理工作中,積累了很多的教學觀察筆記及隨筆心得,最終構成本書。

我帶着這樣的疑惑去讀這本書:

我們天天都在講“要給孩子幸福”,那麼究竟怎樣樣纔算是給了孩子幸福?怎樣樣才能夠讓孩子感受當下的幸福?

在書中馬教師給出了答案:

馬教師的答案:

幸福對於有的人來說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裏玩一上午;能滾着一個破舊的輪胎在院子裏撒歡似的跑上幾圈;能七扭八扭地縫一個布包包;能將豆沙醬包在麪糰裏放進烤箱;能拿個大瓢給菜地澆水,給羊洗澡……

我的理解:

給孩子當下的幸福,就應當讓孩子享受他這個年齡段應當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給予孩子我們所理解的“幸福”。所以,當你看見孩子不顧剛穿上的新衣服,專注地趴在地上看螞蟻時,請你不要阻止他;當孩子不顧弄髒雙手玩泥巴時,請你不要指責他;當孩子天馬行空地給你描繪他的夢想時,請你不要嘲笑他……因爲,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在讀這本書時,有一些精彩片段給了我很大的啓發:

片段一:點燃心靈的蠟燭

“我們要給予孩子機會,讓他們真實地學會一件事情,就像他們真實地學會等待一樣,孩子們纔會真實地活在當下。”

我的收穫:孩子們一旦學會了一件事情,他就是真正地學會了,不會忘記的一種學會。如果我們讓一個小孩子很快地學會一件事情,那麼相信他忘記得也快。因爲,那是他人將別人的發現硬塞進孩子的記憶中,並不是孩子自我想真實地經驗它而記住它。所以,就如馬教師所說的“我們要做的是幫忙孩子點燃他們內心那盞不滅的蠟燭,保護好它,讓它燃燒得更明亮、更久遠。”

片段二:長着棉花糖腿的人

“一眼看上去,一個孩子和另一個孩子並沒有什麼不一樣,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孩子。可是,經過孩子生活中的活動,我們會認識到,每個孩子狀態背後都有一些東西是我們所看不到的。而要想真正地幫忙到一個孩子成長,瞭解孩子狀態背後的一些緣由,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

我的收穫: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原本走的路就會不一樣,正因爲這樣的不一樣才使得每個人都具有他自我獨一無二的個性。然而,孩子是需要我們成人的幫忙,纔會漸漸地瞭解這個世界的。

那麼,作爲教師,如何讓一個有困難的孩子得到真正的幫忙,顯得尤爲重要。而幫忙一個孩子,不僅僅是指,對着孩子微笑,問他我能夠幫忙你嗎,實際上,幫忙的意義遠不止這些,這是需記住的事情。我們不僅僅要蹲下身來看孩子,更要蹲下心來看孩子。

片段三:“難相處”背後的祕密

“從教育的角度看,我們成人要帶着一種敬畏和理解這個孩子的態度去感受他、幫忙他。同時,還要看這個孩子的狀態是不是已經超出了教育者所能幫忙的範圍,不管從哪一個角度幫忙,我們都有必要了解他狀態背後我們看不到的那部分東西。”

我的收穫:應對這類孩子,我們需要的還不只是接納這個孩子,更需要深入地瞭解在他的生活中,成人用什麼方式在和他交流,還有他的生活環境、飲食、作息規律等都是什麼樣的情景。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幫忙孩子建立一個適合他的生活環境和具有規律的生活節奏,還需要幫忙他的人給他供給能夠學習的情景。讓他看到大人是如何對待一條金魚,如何收拾打翻在地的魚缸,如何與人一齊做一個事情,如何表達自我……當他看到這樣的場景,會從中學習到怎樣真正地去照顧一條魚,會學會用抹布擦拭桌面上的水漬,會學會協助同伴做一個事情,會學會在團體中表達自我的想法。

讀這本書,我就像在看一個個生動趣味的小故事,字裏行間充滿着溫馨愛與親切。看着故事裏的孩子們遊戲、學習、搗亂,看着看着我就會被這些小傢伙感染,跟着他們一齊哭,一齊笑,一齊學習,一齊思考,一齊感悟,一齊成長。

我喜歡這本書。因爲書裏沒有深奧難懂的語言,沒有驚人的創見,沒有苦心的勸導,有的只是教師對孩子濃濃的愛,一種發現優點的眼神,一種能夠溫暖孩子心靈的光,引領幼兒成長。透過馬教師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們的世界:一個寧靜的世界,一個充滿力量的世界,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我覺得應當像她學習,用心去體會孩子,真心將自我的生活和孩子們融匯在一齊。

幼兒園教師,絕對不是我們以前想象的那樣,只是一個“能帶孩子的人”。同其他工作一樣,幼兒教育工作需要具備必須的知識基礎,工作經驗,職業素養,專業技能,個人魅力,創造才華......這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並不是僅僅有“愛心”就足夠的。我相信,經過自我的努力,我要成爲一名我自我心中的夢想幼兒園教師。

篇9: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樣聽孩子才肯說》讀後感

首次接觸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在組織活動時,我在前面講,孩子在後面講的場景。我一向在探索讓孩子願意聽我講話,能夠專心聽我講話,並進取回應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斷地嘗試各種方法,可是一向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許這本書對我會有一些幫忙吧也許書裏無非是“尊重、理解、理解、包容、平等、站在海孩子的角度”等等……這些個詞吧帶着這兩種想法,我開始翻閱這本書。瀏覽中,案例圖片深深的吸引了我。不僅僅因爲每次我的處理方式都和錯誤的範例不謀而合,並且還有那些正確的引導方式讓我佩服。細讀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穫,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克服了一般書籍空洞的理論說教的毛病,它結合衆多的故事,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了很多簡單實用的方法。我覺得這本書本質上是一本人際交往的書,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僅僅適用於家長與孩子之間,也適用於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交流。

通讀全書後我有一些粗淺的收穫:

一、關於如何幫忙孩子克服消極情緒對幼兒入園情緒問題的啓示:

在小班,早上入園經常會出現幼兒哭鬧着不肯來園的情景。一般情景,當幼兒情緒不好,我們總試圖用成人的觀念去安慰、用自我的道理去說服他。孩子其實更多的時候是想把自我的情感說出來並得到認同,找到一種歸屬感。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將需求分爲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人人都有歸屬與愛的需要。也許理解、贊同纔是最好的安慰良藥。當孩子感受到被接納,他們纔會鼓起勇氣應對自我的問題。認可孩子的感受,並用適合的話說出來你的理解,不要急着給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孩子自我說出自我的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以傾聽者的主角幫忙幼兒走出自我的困境。

那麼該如何讓幼兒應對他們的感受呢書中給了我們可操作性的提議:1、全神貫注的聆聽。2、認同孩子的感受。3、把孩子的感受表達出來。4、借住想象滿足孩子的願望。

二、關於如何誇獎孩子對美術活動作品評價的啓示:

我在評價幼兒的作品或行爲時不經意間往往用“你做的很棒”,“這幅畫很漂亮”。有時甚至不明白從哪裏評價。評價語言通常存在着用詞單一、資料空洞貧乏。這樣一來評價語言成了純粹的形式語言,對幼兒語言表達、情感提升的幫忙幾乎爲零。書中對於如何誇獎孩子提出以下方法:描述你所見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個詞來概括孩子值得表揚的行爲。在評價時,能夠先描述一下眼睛中看到的事物,說出自我的感受,也引導孩子來說說自我的感受。

在嘗試利用這樣的方式來評價幼兒的作品後,我聽到兩個幼兒的對話。A:你的畫很好,我喜歡。B:爲什麼啊A:因爲很漂亮。B:……A:因爲你的畫上頭有兩個蝸牛,一個大的一個小的,我很喜歡那個小的蝸牛。A小朋友美美的笑了。A在B的評價中得到認同,增強了自信。並且明白的自我的作品的優點,今後能夠繼續發揚。B也從中學到了A的優點,從而在以後學習、提升。

三、關於如何用其他方法替代懲罰對處理孩子不當行爲的啓示:

我們都一向不認同懲罰行爲,懲罰會有很多的副作用。如:懲罰給孩子帶來的感受:敵意、仇恨、抗拒、罪惡感、沒有價值感、自憐;孩子在懲罰中會把精力分散,錯失了對自我不當行爲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錯誤的機會;不利於孩子發自內心地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懲罰作爲一種行爲是會被孩子效仿的,“以強欺弱”會成爲他應對問題的處理方式;孩子受到的懲罰,會減輕他們對錯誤行爲的內疚感,他們認爲“懲罰”能夠抵消他們的“罪行”,能夠心安理得地重複自我的錯誤。

那出現問題後我們就束手無策了嗎專家認爲一個孩子應當經歷自我不當行爲所帶來的自然後果,而不是受罰。有的後果是無法模擬的,怎樣樣才能讓孩子經歷自我不當行爲所帶來的後果呢

書裏給我我們七種方法來替代懲罰:1、轉移注意力:把孩子對“問題”行爲的注意力轉移到幫忙教師做事或者趣味的事情上。2、明確表達強烈不一樣意的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讓孩子瞭解問題本身的影響。3、證明你的期望:對於已經發生的錯誤可是分追究,並證明對孩子下次行爲的期望。4、供給選擇:供給給孩子合理的、且我們能理解的選擇,給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強迫感。5、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我的失誤:當孩子的知識經驗不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能夠直接告訴幼兒該怎樣去做來幫忙他彌補失誤。6、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爲,對於並不是對我們有很嚴重的影響的事情我們能夠採取行動,讓幼兒直接應對行爲背後的後果。

當然,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並瞭解了到一些如何做的提議、方法,並不能給我們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忙。關鍵在於實踐,針對不一樣問題具體的做法還是需要在實際情境中去不斷的探索。對於我剛參加工作,接觸這本書也就半年時間,沒有細細去挖掘,工作經驗較少,理解的也只是些皮毛。這本書需要經常的拿出來翻閱,我相信它在今後還會不斷的給予我們啓示與幫忙。“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篇10: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打開一扇窗,讓花香散發

前天讀了一個故事:一個小男孩心愛的小貓死了,透過窗戶,看着以往朝夕相處的小貓突然離去,流下了悲傷的淚水。這時,他的奶奶走過來,輕聲地對他說:“寶寶,你爲何不打開一扇窗呢?”小男孩聽了,一邊流淚一邊慢慢打開一扇窗戶。一剎那,她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窗外多種鮮花競相開放,蝴蝶在飛舞,蜜蜂在採蜜,一陣陣清香撲面而來。小男孩不禁破涕爲笑,心境大爲好轉。

由此想到了我們教師,應對各個不一樣的孩子,應採用多種方式來教育,尤其是應對家庭離異、身體異常、學習困難、活潑好動等特殊羣體的孩子,更應爲他們打開一扇窗。每個孩子都有閃光的一面,多看看他們的長處,盡力彌補他們的短處,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歡樂。在日常活動中,有的教師會數落學習困難的幼兒,如做數學練習時,有的教師當着別的孩子說:“這道題我講過至少3遍了,你還不會做,真笨!”試想,如果你是那個孩子,你會有什麼感受?人人都有存在的潛能,只要你抱着進取的態度去開發這種潛能,就會有無窮的能量。

作爲一名幼兒教師,我們應和幼兒真誠對話,學會用敏銳的眼睛觀察幼兒的言行,打開另一扇窗去看待他們,或許他們對數學不感興趣,而在藝術上卻意興盎然呢?世界上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就是挖掘了自我的特長,之後有了傑出的成就,散發出了沁人的芳香。

篇11: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本人是一名幼兒園教師,最近看了篇文章“如何成爲一名好教師”,有很多的感想,特地寫下了讀書筆記:

一、教師應當有一雙會說話的眼睛

好教師的眼睛是帶着感情的,那是母親般溫暖的目光,每一個孩子在他的視野中應當是平等的。在日常工作中,教師會用自我的眼睛尋找孩子,關注他們在做些什麼;課堂上,教師會用自我的眼睛注視着孩子,捕捉孩子對知識學習的每一個信息,以調控自我的教學進程;生活中,教師的眼睛能給孩子溫暖,孩子能在教師關切的目光中勇敢地走出課堂,走向社會!

二、教師擁有一顆寬容的心

有人說得好:如今我們身上的全部長處都是以前教師以往誇獎過的地方,我們身上的大部分缺點也是當年教師以往批評過的地方,我們至今還沒有涉足的領域,也是當年我們初次涉獵,遭遇失敗被他人抱怨或者嘲笑的'地方。所以一個教師,就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能夠成爲孩子的良師益友,要學會賞識孩子。在評價孩子中,你要能堅持鼓勵性的傾向,使孩子時刻感到自信,能激發孩子的學習慾望和興趣;孩子犯錯時,能給孩子一個臺階下,當孩子取得成績時;別忘了給孩子送上一片掌聲;孩子有疑難時,教師是孩子最好的心理醫生和真誠的朋友;當孩子大膽表現自我時,教師是最好的欣賞者。教師潛在的人格魅力會深深地感染孩子,真誠的讚美、友善的態度中時刻不忘對孩子有一顆寬容的心。

三、教師要營造一個富有詩意的課堂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必須樹立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好教師應能充分相信孩子的潛能,挖掘孩子的優點和長處,發展孩子的個性。“讓每個孩子追求成功”是我們追求的教育目標。一個好教師必須會給孩子營造一個富有詩意的課堂,使教學成爲師生生命發展的載體,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注重塑造幼兒完整健全的人格。在這樣的課堂裏,師生是民主的、平等的,知識是師生互動生成的,孩子成績的評價是全方位的。

篇12: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可見,作爲一名教師並不容易,而作爲一名深受幼兒和家長親睞的教師更不容易,其肩負着是無數人的期望和重託。對新時代的教師也無疑是一次對知識、教養本事、綜合素養的考驗,其中教師對教學活動設計就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

在實踐與反思中,我覺得幼兒園的活動設計,必須以促進幼兒發展爲出發點。教育活動設計應適應幼兒水平,對所提出的教育目標,既不可任意拔高,也不能盲目滯後。資料應以幼兒身心發展的成熟程序爲基礎,注重幼兒的學習準備。幼兒發展的動力是內部矛盾,活動設計應促進幼兒內部矛盾的產生並解決,促進幼兒儘早儘快地獲得發展。教師不應當把着眼點放在幼兒今日明白了什麼,明天將學會什麼,而應當着重研究如何培養幼兒的創造本事,如何使幼兒在活動中學會學習,以及該活動會對幼兒的發展起什麼作用等方面。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的生活化,就是要使幼兒園的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義。要求選擇貼合學前兒童學習的生活經驗,把富有教育價值的資料納入教學之中,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衆所周知,對幼兒來說,生長是重要的,他的發展是隨着生命運動而進行的。兒童在自我的親身生活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學習,由此獲得各種生活知識,習得人際交往的經驗,爲以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幼兒園的活動設計,應緊密結合幼兒的生活,遵循生活化的原則。

學前兒童的生活是活動,愛活動是學前兒童的天性。活動化原則是指教育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應以活動爲基本形式,其本質是經過調動幼兒進取進行外部活動而引發進取的內部活動。這種內部活動不僅僅是智力運演,也是情緒調節、態度構成、知識結構化過程。

篇13: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今日看了《你很異常》這篇文章,我在想,什麼才叫異常呢?異常的定義是怎樣樣的呢?我異常嗎?班上的孩子,他們誰是異常的呢?聰明漂亮的叫異常,還是聰明有才的叫異常?走在下班的路上我不斷的在尋找這個所謂的“異常”。作爲一名幼兒園教師,應對的是一羣天真可愛的小天使,我能對誰有“異常”嗎?當我以一個教育者的身份應對班中的三十幾位孩子時,她(他)們在我面前都是那麼異常的、獨一無二的、是我要用愛心呵護的。

如果我對這個“異常”太過於注重,後果會是怎樣樣的,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會在步入社會的第一步就受到打擊,這是多麼的殘忍。而這個“異常”意味着,教師對漂亮的幼兒、聰明的幼兒、讓人看的順眼的幼兒貼金星星,而對剩下的那些幼兒貼灰星星。沒有了公平,沒有了平等,對偶爾做錯事,偶爾調皮的孩子給了一個否定,沒有了翻身的機會,這樣的教育還有意義嗎?同樣很多家長,爲了在教師地方給自我的孩子搞一個“異常”千方百計的去討好教師、取悅教師,期望教師給自家的寶貝多點的“異常”,這樣的行爲有意義嗎?

教師是教育者,處的就是教育,平等公平嚴格的對孩子,是對孩子負責,家長還要什麼異常呢?我們也期望家長們更不要用“異常”看每一位教師,因爲每一位教師都有自我的特長,自我的個性,那是獨一無二的,相信我們能給寶寶最好的最美的。我只想說:寶貝們,無論你是美是醜,聰明還是笨笨,你都是異常的,不需要任何理由、任何條件。

這個異常無意的讓我感到社會上存在的太多的有色眼鏡,也就是書裏說的“異常”。就因爲有這個異常,讓很多和睦離我們遠去,讓許多人開始逃避,失去信心。不管是對待孩子還是成人都要堅持一視同仁態度,保護好孩子的幼小的心靈,保護好成人的自尊。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拋去別人會怎樣看的顧慮、拋去世俗的標準,那些來自別人給出的記號有什麼意義嗎?你就是你,做你自我就好。即使你再普通,你也永遠是父母眼中的寶貝,如果你夠自信,如果你夠堅強,那麼別人給你貼灰點也好,星星也罷,都不能左右得到你。

如果一個人的思想跟行爲變得隨波逐流是十分可悲的,俗話說“知人者智,自知則明”說明正確的,客觀的看待自我是一門藝術,不要被俗世的態度摧毀自我的價值。

篇14: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別人向我推薦了一本書,書名叫《我爲誰工作》。閒暇時細閱,頗有感觸。就象書中所言:在這個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東西,莫過於書了。一本好書能改變人的一生,讓一個人從失敗走向成功,從憂傷走向歡樂,從灰心失意走向奮發圖強。的確,一個人讀的書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讀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人們說人生是一條路,而這條路確實是無數本書鋪成的。如果沒有了書,那麼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義,就會永遠只是一條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會變成一條被人們遺忘了的路,一條被人們丟棄了的路。培根的一段話尤爲精彩:“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聰慧,數學使人思維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學使人善變……無非就是讓我們博覽羣書。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相信我們的生活就必須會充實幸福。

《我爲誰工作》就是這樣一本好書。雖然我只是把它粗略讀完,但封面上的一段話給我很大的感悟: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應當把心態迴歸到零,把自我放空,抱着學習的態度,將每個任務都視爲一個新的開始,一段新的體驗,一扇通往成功的機會之門,千萬不能視工作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結果做得心不甘、情不願,於公於私都沒有裨益。我們當中的有些人,時常處於消極頹廢的心理狀態中,覺得社會太大,自我所學、所想的在現實中經常行不通。完美、成功的境界離自我更是遙不可及。於是,便有些垂頭喪氣,駐足不前,面臨人生的道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也有時候,對自我當前的工作不太滿意,導致了一些負面的情緒。這樣,抱怨與痛苦就產生了,在這個時候,一本好書,它能夠幫忙我們,它啓示了我們的思維,掀起了我們久違的熱情,亦詮釋了某些灰與黑的現實本質。

然而,工作又是什麼呢?我認爲,工作是每個人對社會應盡的職責,如果沒有機會工作或不能從工作中享受到樂趣的人,就失去了人生的意義,他們就不能完整地享受到生命的樂趣。工作是付出努力以到達某種目的。每個人都有自我的目標,也有自我的夢想,正是爲了獲得某些東西到達某些夢想,或是成就自我,爲了拓寬、加深、提高自身的技能,將自身全面發展成爲和諧美麗的人,我們纔會專注於一個方向,併爲此付出畢生的心血。工作是一個施展自我才能的舞臺,除了工作,沒有哪種活動能有如此高的充實自我、表達自我的機會,以及如此強的個人使命感,和種種活着的理由。工作的質量往往決定着生活的質量。

要明白,工作是我們要用生命去做的事情。你,在爲誰工作?讓我們一齊來調整好自我的心態,一齊走向成功之路。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用熱情去重燃工作的活力,再來一次觸動心底的反思,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從內心深處承認並理解:我們在爲他人工作的同時,也在爲自我工作。這個樸素的人生理念,職責、敬業、忠誠就從而誕生了。敬業鑄成燦爛人生。愛崗,在自我的崗位上閃閃發光。在平凡中創造着不平凡的輝煌,勤奮努力、自強不息,要明白我們不是在爲誰工作,更不單純是爲了賺錢,我們是在爲自我的夢想而工作。我們要把自我當作工作的主人,才能更好地從中獲得發展的機遇。

不言而喻,答案已經很明顯,我們是爲自我而工作,在爲自我的人生工作,既然這樣,我們就應當負起天經地義的職責,義不容辭以誠信爲立身之本,言必有信,行必有果,盡心盡力,忠誠第一,忠誠於工作,忠誠於同事,誠實坦率,視誠實爲生命,敞開心扉,坦蕩處世,率直爲人,把職業當作生命的信仰。記住,我們是在爲自我的人生而工作,一齊努力、一齊奮鬥,爲創立和諧社會而盡我們每一個人的職責。

篇15: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讀了《孩子,你爲什麼不聽話》後我深有感觸,“一分鐘批評”讓孩子認識自我的錯誤,但仍堅持良好的自我感覺,並且試着自我改正;當孩子身上閃現出點滴的優點時,“一分鐘表揚”讓他們堅持長久的歡樂,並所以而做得更好;而“一分鐘目標”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學會自我監督,在反覆的目標的實踐與重溫中得到提高。我深切地感受到,這“一分鐘”所帶來的效果並不僅僅是孩子不良習慣的糾正,更體現出教育的一種良性發展,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優秀,教育也變得越來越簡便。

優秀是教出來的,你想讓孩子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孩子,關鍵你有沒有用心去做,是不是真誠地應對孩子。給表現不良的孩子“一分鐘批評”,給有提高的孩子“一分鐘稱讚”,給所有的孩子“一分鐘目標”,試一試,或許能夠得到很多驚喜。

表揚孩子之中,要含着期望和要求。我班有幾個小朋友吃飯慢,愛磨蹭或是說話,每次吃飯,我總是不停地催促他們:“快點兒,飯都涼了!”催一下好一點,不催,就又慢下來了。時間長了沒耐心,乾脆瞪眼呵斥孩子,也沒什麼提高。之後,我改批評爲稱讚,對他們說:“今日吃飯好,比昨日快了。”孩子們很高興,果然加快了點速度。批評好似命令,孩子執行起來很被動。如果換成讚揚,孩子明白了教師的要求,還會感覺自我距離目標不遠,自信心和簡便感會隨之增強。

《孩子,你爲什麼不聽話》,翻開它,慢慢品味,領略書中的經典之出。慢慢地,一個個道理遷移到我們的教育生活中,對照自我的行爲,必須會有很多感悟。

篇16: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僅有當他成爲自我的主人並遵循一些生活規則時,他才能管住自我的行爲,我們才認爲他是一個守紀律的人。這樣的紀律具有靈活性概念即不易被理解又不易被採用。但它包含一個偉大的教育原則,它不一樣於舊式教育裏那種絕對的,不容辯駁的高壓政策下的“不許動”的原則。

心得:

這一段話給我的教學路程上點燃了一盞明燈。回顧自我以前的教學過程中也曾想“約束”孩子。當孩子們說話時覺得他們太吵了,期望他們安靜。可是這種“約束”對孩子們沒有任何作用。相反孩子們想說的、想做的慾望卻更強烈。因爲在此時我是“主人”,而孩子們是“服從者”。所以他們的行爲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外人強加的,所以孩子們的安靜時一時的,只要我一離開,他們便會很快的開始交談起來。

當我接觸蒙氏教育,開始瞭解蒙氏時,尤其當我閱讀了這段話語之後,我才找到了真正“管理”孩子的方法,想讓孩子遵循一些生活規則不是去管理他,而是讓他成爲教室的主人。

作爲教師的我們要忘記那些“不許動”的原則,因爲這種“不許動”的背後,隱藏的是孩子們那種強烈的“我要動”的慾望。所以不管用什麼活動,我們都應當讓孩子去動,在滿足孩子需求的前提下提出要求,這時孩子們“安靜”了,有秩序了,這是孩子們自我的紀律。在自由之後所獲得的紀律。

所以這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不管什麼時候,孩子纔是他自我的主人,當他成爲自我的主人時,教師只需要給予正確的引導,他就能很好的發展。

篇17: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可見,作爲一名教師並不容易,而作爲一名深受幼兒和家長親睞的教師更不容易,其肩負着是無數人的期望和重託。對新時代的教師也無疑是一次對知識、教養本事、綜合素養的考驗,其中教師對教學活動設計就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

《做最好的教師》中李鎮西教師的話說得富有智慧和哲理,道出了他的心聲,也說到了我的心坎上,它是我以後工作的航標燈,指明瞭我工作的目標和方向。

我以前只明白教育需要“愛”,卻不明白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份愛。一向以來,我認爲“嚴”纔是真正的愛,因爲有句俗話說得好:“嚴是愛,鬆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幼兒有絲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頭,摸一摸下巴……我都認爲這是違反課堂紀律的,必須予以批評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們出奇的“乖”,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爲此,我一度沾沾自喜,爲自我的“高明”而“喝彩”。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一向渴望能和孩子們一齊玩、一齊樂,但師道尊嚴令我望而卻步。看了李鎮西教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爲我缺少一份童心。

一向以來,我一貫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幼兒,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幼兒,期望他們變成我想象中的幼兒——“小大人”,個個成爲懂事、聽話、尊敬教師、孝敬父母、多學習少玩的完美類型。孩子們成了我製造的模具中的工具。孩子們需要的是什麼?我瞭解嗎?不,我並不明白。而李教師呢?他能夠在教育幼兒時“向幼兒學習”,他能夠大聲疾呼並真誠的實踐着“請尊重幼兒的選舉權”,他努力追求着“成爲幼兒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幼兒最關心的問題”,他勇於在幼兒面前承認自我的錯誤,他也諄諄教誨着年輕教師要“樂於請教”“勇於思考”“廣於閱讀”“善於積累”。李教師說得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當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充滿着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應當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雖然就學科知識、專業本事、認識水平來說,教師遠在幼兒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幼兒不可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並且也是在求明白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讀着李教師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靈,回憶着自我的教學行爲,我陷入了沉思:“親其師,信其道”,古人尚卻明白的道

理,可我……實在汗顏。

幼兒成了學習的機器,學習的樂趣又從何說起,幼兒的個性該如何發展?幼兒是有差異的,有的文靜、有的好動;有的乖巧、有的調皮……好玩是他們的天性,僅有在玩中學、樂中學,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學習的進取性。我們爲什麼不讓孩子學海無涯“樂”作舟呢?爲什麼一向讓他們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們有什麼理由剝奪他們的天性呢?此刻,我才明白把一個個天真活潑的小幼兒教成“小大人”式的幼兒,是教育的悲哀。因爲我們剝奪了他們一生中最完美的時光——童話般的童年。作爲教師,在應對幼兒時要堅持一顆童心,以自我的童心喚起幼兒的童心,以自我的愛心喚起幼兒的愛心。僅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走進幼兒的心靈,才能夠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也僅有這樣我們纔有資格談我們的教育。我們要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放下自我的架子,用愛心營造進取健康、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讓愛心成爲照耀幼兒心靈的陽光,培養幼兒健康的人格,使幼兒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篇18: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給孩子當下的歡樂》讀書筆記

看這本書時很多次有感動到極致的感覺,就像看一部個性好的電影。電影是虛構的,但這本書記錄的是真實的,這讓我對原本感覺缺乏感覺的生活,又萌生了一絲期望。

或許擦亮眼睛,仔細找,感動還是能找到的,個性是我們還有天使一般的孩子做引領。則像一股細細的沙,慢慢流進心裏,一點一點填補了石頭的縫隙,同時帶來一份柔潤,抹平石頭的棱棱角角。

作者馬麗娟教師:中國第一批理解國際華德福史坦納幼兒教育協會培訓的幼兒教師李躍兒芭學園資深教師,擅長教育管理,培養、提升教師團隊以及對教育感悟的總結。在10年不間斷地教育實踐和教育管理工作中,積累了超多的教學觀察筆記及隨筆心得,最終構成本書。

我帶着這樣的疑惑去讀這本書:

我們天天都在講“要給孩子歡樂”,那麼究竟怎樣樣纔算是給了孩子歡樂?怎樣樣才能夠讓孩子感受當下的歡樂?

在書中馬教師給出了答案:

馬教師的答案:

歡樂對於有的人來說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裏玩一上午;能滾着一個破舊的輪胎在院子裏撒歡似的跑上幾圈;能七扭八扭地縫一個布包包;能將豆沙醬包在麪糰裏放進烤箱;能拿個大瓢給菜地澆水,給羊洗澡……

我的明白:

給孩子當下的歡樂,就就應讓孩子享受他這個年齡段就應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給予孩子我們所明白的“歡樂”。所以,當你看見孩子不顧剛穿上的新衣服,專注地趴在地上看螞蟻時,請你不好阻止他;當孩子不顧弄髒雙手玩泥巴時,請你不好指責他;當孩子天馬行空地給你描繪他的夢想時,請你不好嘲笑他……正因,這就是孩子眼中的“歡樂”。

在讀這本書時,有一些精彩片段給了我很大的啓發:

片段一:點燃心靈的蠟燭

“我們要給予孩子機會,讓他們真實地學會一件事情,就像他們真實地學會等待一樣,孩子們纔會真實地活在當下。”

我的收穫:孩子們一旦學會了一件事情,他就是真正地學會了,不會忘記的一種學會。如果我們讓一個小孩子很快地學會一件事情,那麼堅信他忘記得也快。正因,那是他人將別人的發現硬塞進孩子的記憶中,並不是孩子自我想真實地經驗它而記住它。所以,就如馬教師所說的“我們要做的是幫忙孩子點燃他們內心那盞不滅的蠟燭,保護好它,讓它燃燒得更明亮、更久遠。”

片段二:長着棉花糖腿的人

“一眼看上去,一個孩子和另一個孩子並沒有什麼不一樣,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孩子。可是,透過孩子生活中的活動,我們會認識到,每個孩子狀態背後都有一些東西是我們所看不到的。而要想真正地幫忙到一個孩子成長,瞭解孩子狀態背後的一些緣由,是我們務必要做的事情。”

我的收穫: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原本走的路就會不一樣,正正因這樣的不一樣才使得每個人都具有他自我獨一無二的個性。然而,孩子是需要我們成人的幫忙,纔會漸漸地瞭解這個世界的。

那麼,作爲教師,如何讓一個有困難的孩子得到真正的幫忙,顯得尤爲重要。而幫忙一個孩子,不僅僅僅僅是指,對着孩子微笑,問他我能夠幫忙你嗎,實際上,幫忙的好處遠不止這些,這是需記住的事情。我們不僅僅僅僅要蹲下身來看孩子,更要蹲下心來看孩子。

片段三:“難相處”背後的祕密

“從教育的角度看,我們成人要帶着一種敬畏和明白這個孩子的態度去感受他、幫忙他。同時,還要看這個孩子的狀態是不是已經超出了教育者所能幫忙的範圍,不管從哪一個角度幫忙,我們都有必要了解他狀態背後我們看不到的那部分東西。”

我的收穫:應對這類孩子,我們需要的還不只是接納這個孩子,更需要深入地瞭解在他的生活中,成人用什麼方式在和他交流,還有他的生活環境、飲食、作息規律等都是什麼樣的狀況。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幫忙孩子建立一個適合他的生活環境和具有規律的生活節奏,還需要幫忙他的人給他帶給能夠學習的情景。讓他看到大人是如何對待一條金魚,如何收拾打翻在地的魚缸,如何與人一齊做一個事情,如何表達自我……當他看到這樣的場景,會從中學習到怎樣真正地去照顧一條魚,會學會用抹布擦拭桌面上的水漬,會學會協助同伴做一個事情,會學會在羣衆中表達自我的想法。

讀這本書,我就像在看一個個生動搞笑的小故事,字裏行間充滿着溫馨愛與親切。看着故事裏的孩子們遊戲、學習、搗亂,看着看着我就會被這些小傢伙感染,跟着他們一齊哭,一齊笑,一齊學習,一齊思考,一齊感悟,一齊成長。

我喜愛這本書。正因書裏沒有深奧難懂的語言,沒有驚人的創見,沒有苦心的勸導,有的只是教師對孩子濃濃的愛,一種發現優點的眼神,一種能夠溫暖孩子心靈的光,引領幼兒成長。透過馬教師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們的世界:一個寧靜的世界,一個充滿力量的世界,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我覺得就應像她學習,用心去體會孩子,真心將自我的生活和孩子們融匯在一齊。

幼兒園教師,絕對不是我們以前想象的那樣,只是一個“能帶孩子的人”。同其他工作一樣,幼兒教育工作需要具備務必的知識基礎,工作經驗,職業素養,專業技能,個人魅力,創造才華。。。。。。這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並不是僅僅有“愛心”就足夠的。我堅信,透過自我的發奮,我要成爲一名我自我心中的夢想幼兒園教師。

篇19: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對一本教育類書籍的的閱讀方式有多少種可能性呢?安靜地進入,讓作者帶着你簡單遊弋在各種教育觀念間,尋覓着教育中的清風明月,陳震教師的《做溫暖的教育者》一書做到了。

陳震教師是一名普通的教師,他的語言功底深厚,善於敏感把握身邊事物,對各種話題,信手拈來,皆從教育的角度進行敘述,日積月累,堅持書寫,構成了二十七萬餘字的教育類著作。傷感美文

這本書文章大多短小精煉,無贅言贅語,給人很強的閱讀愉悅感。這本書話題涉及豐富,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師爲師、爲學、爲人的自在尋覓過程。應對現實的瑣碎與繁雜,陳震教師始終以教育者的智慧關照教育現實,展現了一位教師的工作與生活姿態。

作爲一名教師————要尋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態。

這本書對教師的工作姿態提出了很多推薦,如:教師的基本要求是發奮創設寬鬆的和諧環境,調節構成寬容的內部心境,堅持寬厚關愛的溝通心態;“小疑獲小進,大疑獲大進”,能夠發奮培養出有懷疑態度,批判思維與創新精神的學生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教師不斷尋求的!

對於教育者的工作姿態陳震教師認爲有境界爲上,借鑑王國維先生對於境界的經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調,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並無優劣。教知識,教方法,教心態能夠成爲教育的三種境界,對於成長中的人來說,知識,方法,心態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層次是知識獲得,高層次是心態培育,只要能夠有效整合,就能促進終生的和諧發展。同事生日祝福語

作爲一名教師————要尋求有品質的生活姿態。

有品質的生活姿態是內涵多元的,閱讀是良好的通道。讀書能夠愉悅身心、提升自我。讀書讓生活更有品位,讀書使人內心更加寧靜,讀書使職業更有智慧。

教師是文化的傳承與引領者,讀書不僅僅是提升自我的需求,也是職業的要求。一位教師只要願意與書爲伴,堅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態度,就能尋覓到心中的清風明月,就能塑造出有品質的生活姿態

讓每一點感動在心中融化,讓每一點感觸在心中發芽,並將思考記錄筆端。陳震教師作爲一名普通的教師,爲我們帶給了工作與生活姿態的良好範本。

讓我們以溫潤的內心,尋覓着教育中的清風明月,成爲溫暖的教育者!

篇20: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童年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最完美的歲月,也許長大以後他不會記得童年發生的事情,哪怕僅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會記得,可是童年的生活、生長經歷都會影響他未來的認知、情感、思維方式。在現代一個高負荷的信息時代,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是孩子們所渴望的,是家長、社會應當給與的,是一名合格的教師應當配合的。

讀了虞教師的《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並結合工作這幾個月以來的實踐,主要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關於孩子園的表演區

一位學者說過,孩子的童年是成人生活的演練。對於這句話我並不贊同,可是我認爲孩子需要透過表演來感受、認知、明白這個他尚且不太熟悉的社會以及其中的各種行爲規範和準則。所以,孩子園有爲孩子創設表演的機會和條件的必要性。我所在的孩子園比較注重孩子的表演,在此過程中,我思考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將表演真正有效的融入到小班活動中?小班孩子年齡尚小,語言、動作、表情等發展尚屬於初始階段,我認爲該階段孩子的表演更多的是情感的投入。其中,表演能夠分爲兩大類:一是根據教師帶給的素材進行表演。教師能夠透過準備充分的表演材料以及好的劇本,讓孩子去感受,從而將自我的真情實感融入其中。在這類表演中,主角的選取應當尊重孩子的自主選取,並且隨着活動的進程能夠進行轉換、改變。一個劇本是否好,就應觀察孩子的表現。如:我們班有一個劇本大約一個月沒有進行表演了,一個孩子問我,“教師,我們怎樣不表演XXX啦?好久沒有表演了。”我問:“你還想表演那個嗎?”孩子很用勁的點頭,說,“恩!”所以,我認爲,一個經典的劇本就應讓大多的孩子想要去表演。

二、關於課程設計

書中提到“在觀察和了解孩子的基礎上,設計貼合班級和孩子園實際的課程,就應是未來課程發展的基本方向。”所以,課程是“活”的,是因地制宜的。除此之外,我認爲課程設計的關鍵是關注孩子的反饋。一個好的課程設計的基本範疇就應是孩子喜愛的、樂於參與的課程。然而,對於課程設計中,有效反饋和無效反饋是教師應當去思考的。作爲一名新教師,在這個環節中仍有許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三、關於孩子教師知識

虞教師認爲,孩子園教師知識具有廣博性,但並不是淺顯的。孩子園課程所涉及的領域很多,音樂、美術、體育、語言、數學、自然、科技、社會、健康等方面的資料都是孩子教師的必備知識,但這並不意味着孩子教師的知識就是淺顯的。對於孩子園教師來說,務必對這些資料進行深究,才能夠將深奧的知識簡單化、複雜的語言明瞭化。我剛入園的時候,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卡殼”的現象,和孩子說着說着就不明白該如何去表達,怎樣的表達方式才能夠讓孩子明白我的想法。這些看似“淺顯”的語言其實是需要教師去思考、錘鍊的。

學前課程的主體是孩子,關注孩子纔是學前課程的重中之重。學前課程應以遊戲化的方式融入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在其中感受歡樂。但並不是說就放任孩子,任何的活動都就應有相應的常規需要孩子去遵守,僅有這樣孩子才能夠更好的參與活動。並且,孩子園的所有活動都需要家長、社會的支持和配合。僅有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夠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

【小編簡評】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優選2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範文。

【網友評價】

讓我想通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