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彙總20篇

【導語】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彙總20篇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彙總20篇 由本站會員“清風”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篇2: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篇3: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篇4: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篇5: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篇6: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篇7: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篇8: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篇9: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篇10: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篇11: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篇12: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篇13: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篇14: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篇15: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篇16: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篇17: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篇18: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篇19: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篇20: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正文】

篇1: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讀書筆記

每讀完一本好書心裏不免會有種大徹大悟、感觸頗豐的感覺。讀了虞永平教師的《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忽然間覺得自我參加工作至今爲止短短几個月的一些工作方式與教育策略還是有很多沒有到達應有的價值與目標,很多時候,我們太過於追求教育結果而忽視了教育過程給幼兒帶來的多元智能發展的機會;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利用好區域和環境帶給幼兒的學習興趣,錯失了讓幼兒探索發現的機會;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成爲真正的引導者、支持者,機械式的灌輸讓幼兒的主體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

這本書讀完後,我的腦海裏自然而然的浮現出三個觀點:

1.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學做合一。

“幼兒園課程的核心價值是充實幼兒的生活,促進幼兒生命。幼兒園課程應當切實關注幼兒的生活,幼兒的生活是幼兒園課程的基礎…僅有在那種關注幼兒生活、爲了幼兒生活的課程中,幼兒纔可能歡樂、充實並感受挑戰,才能真正享受幸福的童年。”這些都是書中的原話,生活化課程設計的核心任務就是讓幼兒做什麼,教師的教學設計首先應當關注的是幼兒想做的、能夠做的,然後纔是教師爲其能夠做什麼。幼兒就是在做什麼的過程中獲得經驗,得到發展的。幼兒的“做”包括觀察、探索、發現、表達、交往、欣賞等活動。要讓幼兒主動地學習,充分的發揮主體性。張雪門指出:“經驗不是特殊的東西,經驗是和環境相接觸而來的。”陳鶴琴指出的“活經驗”的觀點就是指幼兒園課程是現實的,要向社會生活、民情風俗和自然物學習,引導幼兒在實際生活中學習和體會。虞教師書中的一些文章所闡述的觀點正是爲了體現了這些觀念,如兒童的表演區室、兒童博物館、圖書館、99.科學發現室、民間工藝坊、飼養區、微型社區、炊事區、種植園地等,無不是在強調“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學做合一”這一觀點。

2.認真衡量各種環境區域、區角的課程價值,結合幼兒的經驗,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能夠在幸福的成長環境中習得有意義的知識與技能。

虞教師在書中所提到的那麼多領域的學習價值我們是有目共睹的,並且受益匪淺,課程資源材料應當起源於生活。在文章中各個功能室的建立給予幼兒更多的學習空間。如:科學發展室,飼養區、幼兒圖書館、兒童博物館、表演區等等,且讓我們先想象一下幼兒在這些活動室裏歡樂的遊戲、探索的情景,那是個多麼幸福的地方。所以,幼兒園應當進取地開發有關的資源,遵循兒童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解放幼兒的雙手、解放幼兒頭腦。所以,教師應當認真衡量每種課程帶給幼兒的價值有哪些,能夠讓幼兒在幸福的歡樂的學習中掌握一些切合實際的知識技能。

3.教師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幼兒園應有效地幫忙教師提高與成長,教師也要不斷充實自我的文化和修養,做合格的支持者、引導者,進取樂觀的將幼教事業進行到底。

從教師知識透視幼兒園課程文化,能夠看出教師對人類知識的傳遞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教師任何一方面的知識欠缺都將直接影響學習者的發展。在幼教這種不分人分科的特殊教育方式的環境下,教師必須爲幼兒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負起必須的教育職責,保育和教育的相結合也讓我們不得不時刻充實自我各方面的知識,爲成功地做一名支持者、引導者而努力。關於增加教師的學習機會、交流機會,我覺得一幼在這一方面給與教師的幫忙十分大,我受益良多,幼兒園組織的多次教研與外出學習讓我們不斷擴大自我的知識面與教育視野。用有效的方法來幫忙教師,會讓教師的成長也變得更快更好。虞教師在書中提到的威爾遜教授所提出的對教師關注、贊同和情感的觀點也讓我覺得有了用更加進取樂觀的態度將幼教事業進行到底的決心。當然,教師自身也要不斷地去研究學習,結合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等,從課程實施者到課程設計者,從課程設計者到課程建設者,能夠讓幼兒在我們所創造的環境中習得必須的知識與技能。

作爲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發展觀和教育觀,虞教師的字裏行間都滲透着這些正確觀念,讓我們一齊努力,在他的理論引領下,分享有價值有意義的歡樂課程,爲幼兒創造幸福歡樂的童年。

篇2: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讀書筆記

讀了虞永平教師的《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一書,在這本書中,虞教師主要論述了課程與幼兒之間的關係,書中先進的教育理念引領着幼教行業的發展,其中《種植園地與幼兒園課程》一文給了我很大觸動。因爲種植是有關自然,有關生命的一項活動,幼兒不就是要接觸自然,接觸生命的嗎?

這篇文章,比較自我接觸過的幼兒園,很多幼兒園都能在園內開闢種植園地。而虞教師的觀念影響了我,種植園地不僅僅指室外用來專門種植的地方,只要是能種上一些植物的地方都屬於種植園地,這樣的定義打破了傳統的觀念,讓一些受到場地限制的幼兒園也能開闢屬於自我的種植園地,開展種植活動。

除了睡覺之外,幼兒在幼兒園的時間甚至超過了在家的時間,幼兒園的環境對幼兒來講是多麼的重要啊,幼兒園環境應當是充滿植物、充滿生機、充滿遊戲的,讓幼兒接觸大自然,接觸生命,接觸綠色。所以,幼兒園必須要有種植園地。種植園地能夠在室內,也能夠在室外,班級的種植園地大小要適中,所種植的要是當地,當季,無毒害,易種養,易觀察的植物。種植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幼兒成爲種植、欣賞、管理的主人。這樣才能幫忙幼兒獲得種植的經驗,熱愛大自然、植物的情感。

種植園地到底有什麼價值呢?種植活動包括種植計劃和種植落實兩個部分。在每一個部分都對幼兒有很大的價值。如在種植計劃時,幼兒與教師要先觀察種植的空間,選擇植物及其種子或苗,討論種植方法、種植工具,確定合作方式等等。在這一環節,幼兒主要參與的是規劃,對種植區有一個全面的研究與規劃,這是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並用於實踐的過程。在種植落實時,幼兒切實成爲種植、管理、收穫的主人。從種植植物開始,幼兒能夠獲得不一樣的種植方法,如點種、撒播、坑中等方法,同時能夠探索不一樣方法種植的結果一樣嗎?種植是需要大家合作的,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參與了同伴間的交往,發展了合作本事與動手本事。在種植過程中,幼兒還能構成一些比較穩定的步驟性策略體系,如挖坑——放種子——填土——澆水,以便幼兒在遇到類似的活動時能夠遷移種植的經驗。

在管理過程中,幼兒能與植物建立良好的友誼,養成愛護植物的情感,同時,在與植物親密接觸的過程中,幼兒能夠多觀察植物並對植物的生長做一些記錄,增強了幼兒的觀察、探究的本事,養成初步的科學素養。在管理這一漫長的過程中,還能培養幼兒做事不間斷的好習慣。

當幼兒完整地照顧好植物,最終就該收穫了,在此過程中,幼兒能瞭解不一樣植物的不一樣收穫方法,體驗收穫的樂趣。

同時對植物的果實進一步探索,如對果實的統計、分類、數據分析。幼兒園種植對幼兒來說還有很多的價值,如幼兒能夠用植物的果實進行一些裝飾,用果實參與到其他的活動中。

看完虞教師的文章,不禁以自我的班級爲對象,開始思考班上的種植區能夠怎樣豐富。雖然我們班級沒有專門的戶外種植區,可是在教室以及走廊有很多空間能夠利用。如我們能夠在班級的沙土區旁邊種上一些葉子相對大的植物,這個角落靠近幼兒的衣櫃旁,每一天穿脫衣服時對能夠對植物進行觀察。到了中班,幼兒的職責心也相對增強,能夠引導每一天的值日生對植物進行照料,如澆水、除草等,並對其生長情景做詳細的記錄,將大家的記錄結果彙總成植物生長日記,植物生長日記本能夠展示在植物的旁邊,方便幼兒瞭解植物的完整生長過程及學會向同伴學習經驗。

在教室裏的陽臺上能夠再增加一些植物,儘量保證每個幼兒都有一棵植物,這樣幼兒還能夠做成自我的植物觀察日記。在以後開展《我和公園》主題時,這些植物都能夠作爲公園裏的資源。

篇3: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後面還有多篇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書筆記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是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麗蓮凱茲教授的《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作者探討了幼兒發展的需求、幼兒發展的原則、幼兒發展的目標和幼兒發展的評價等問題,提出了適宜性幼兒教育的獨特觀點,她強調爲了幼兒作爲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適宜性的幼兒教育目標就不僅僅應重視幼兒認知潛質的發展,更應注重幼兒良好個性、情感態度、社交潛質和行爲的構成。書中分上下二篇,上篇爲“幼兒與幼兒教育”,下篇爲“幼兒教育議題”共十六章。幼兒發展與教育、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一向是幼兒教育領域倍受關注的核心話題。書中的觀點對目前我們幼兒教師的發展狀態來說,有很多可借鑑之處。

根據美國幼教協會對高質量幼兒園的描述,具體要求有:

孩子在幼兒園是否感到舒適、簡單、愉快,並用心參與到遊戲或其他活動中去?

幼兒園裏是否有相當數量的受過幼兒教育及心理方面專門訓練的教師?[由本站網友投稿]

教師能否對不一樣年齡的孩子、不一樣興趣的孩子做到因材施教?

教師是否投注時刻、精力,關注並均衡孩子的全面發展?

幼兒園是否定期計劃及評估所開展的各項活動?

家長工作是否能做到歡迎鼓勵家長觀察幼兒園,討論並參與幼兒園的各項活動?

從以上的標準能看出決定一所高質量的幼兒園的關鍵詞爲:專業教師、孩子發展、活動評估。

一、高質量的幼兒園,需要高水平的專業教師

圍繞着教師的主角、專業教育者與非專職教育者、教師的行爲以及專業教師的成長等問題作者展開了深入獨到的闡述。我很受啓發。當前,一方面,幼兒園有了自主決定課程的權利,可是園長和教師缺乏經驗,在還沒有潛質和條件的狀況下,往往採用自編“園本課程”的辦法,或誤選(有的是被迫選用)品質低下的課程和教育活動。同時,受市場經濟的影響,一切向錢看,胡編亂造的所謂幼兒園課程和教材充斥着整個市場,優質的幼兒園課程資源缺乏,一些包裝得還不錯的“課程垃圾”誤導了教師。造成幼兒園教育活動質量總體不高。另一方面,部分教師的專業素質確實還沒有到達必須的水平,還不能夠較爲夢想地有效把握教學活動的特點和規律,幼兒園課程自主化與幼兒教師的專業化之間自然就產生了距離。

所謂“專業”,就應有這樣三個特點:1、在工作上運用高級縝密的知識。2、依據該知識做決定。3、採用專業行爲的準則。專業的幼兒教師工作中所運用的“高級縝密的知識”,應來自於發展心理學以及有關兒童社會認知發展等方面的研究。“決定”是指一個人運用專業知識診斷、分析事件的前因後果,思考各種可能的行動方式,並評估行動及預測可能造成的長遠後果等到一系列的認知過程。“行爲準則”是指專業人員不論情緒好或壞,喜愛或不喜愛,任何時刻都務必維持必須的水準。

二、發展適宜性課程,需要適宜的教學目標

目前美國比較認同的四種學習目標——知識、氣質、技巧、情感

l知識——在幼兒階段,“知識”能夠廣泛地定義爲想法、概念、圖式、解釋、事實、信息、故事、習俗、神話、歌曲及其他的知識資料。皮亞傑提出的三種知識——社會知識、物理知識、數理邏輯知識——在討論幼教目標時常被引用。

l技巧——“技巧”是指小規模、具體而比較短暫的行爲單位,能夠很容易地從外在的行爲中觀察到或推測出來。例如:剪東西、畫畫、逐一數物品、做加減法、交朋友、解決問題等技巧。

l氣質——“氣質”指的是相當持久的心智習性或在不一樣場合中所表現的典型迴應方式。如對工作的堅持、好奇、慷慨、尖酸、閱讀和解決問題的傾向。氣質是一種行爲趨勢或行爲持續的模式,不是一旦出現就算擁有了,僅有當它重複出現時,我們才能說某人具有這個氣質。

l情感——“情感”指的是主觀的情感或情緒狀態,如歸屬感、自尊、信心、勝任感、有潛質或無潛質等等。對於有特殊好處現象的感覺能夠很短暫,也能夠持續到永久;能夠強烈或微弱,也能夠是愛恨交加的。在幼兒教育裏,價值觀與態度能夠歸入情緒、情感這一類。

我們正在不斷建構屬於我們自我的課程,我們在強化教師的課程意識和對教育價值追求時,必須要遵循適度原則,發展適宜性課程,不斷探索適宜的教學目標、教學資料、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讓幼兒能夠獲得充分而有效的發展。

三、關注適宜教學的評價,強調氣質和情感的積累效應

以下是我根據書中作者的描述概括出的六條評價適宜教學的標準,可供我們在日常活動中借鑑。

1、原則上,如果教學能平等地並且同時涵蓋上述四種目標,就屬於適宜的教學。適宜的教學方法是要讓幼兒能夠很容易地從親自動手的直接經驗或直接接觸的資源中學到所要學的知識。

2、適宜的教學就應在思考如何教授某種知識與技巧時,同時思考如何加強使用該知識與技巧的喜愛。

3、氣質與情感都是無法直接教導的,它們是在學習知識與技巧的同時,由互動產生而來的副產品。它們通常是在學習知識與技巧的過程中伴隨而來的。

4、氣質顯然是由模仿偶像或榜樣,且在自我展現後得到欣賞增強,或在自我展現後得不到稱讚或無法到達效果而減弱。

5、如果教學只強調習得知識與掌握技巧,而忽略須同時加強幼兒使用該知識與技巧的氣質,就屬於不適宜的教學。

6、如果教學能成功地帶給幼兒喜悅、歡愉、搞笑、好玩、興奮的感覺,可是卻沒有習得我們想要的知識與技巧,也不能算是適宜的教學。

不斷關注適宜教學的評價,不斷強調氣質和情感的積累效應,能夠讓我們不斷建構出適合我們孩子的適宜性課程,培育出《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要求的身心和諧發展的幼兒。

篇4: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近日讀了《新課程教學問題與解決叢書》中的《備課新思維》一書,心中有很多感想,現想與大家同分享。備課無論在什麼時代都很重要,撇開學生因素,一個教師一節課活動的成敗就在於備課是否成功。隨着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各領域的要求更是越來越高。教師在備課時,必須明確自我的主角定位,按照新課程的要求,幫忙幼兒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明確和協調的到達目標的最佳途徑;在教學過程中,全面體現新課改的基本理念,並常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等等。對於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應認真參加,吸取各項經驗,豐富自我理論知識。

在新課程理念中提出: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師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實踐中全面貫徹改革精神,讓每位學生都有其“個性”發展,每個人的優點各有不一樣,應針對每位幼兒的性格特點,年齡特徵來因材施教。這些都是我們在備課時必須要研究的,僅有這樣研究幼兒纔會得到更好的發展。比如說:大班的語言活動看圖講述《一隻襪子》,這是一節看圖講述活動,針對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活動中我們要求孩子能夠完整地講述故事的資料,並注意到細節部分,這也是研究到大班幼兒要重點培養他們細緻的觀察,能連貫的表達自我所看的圖片等。因每個幼兒的本事各有差異,語言表達本事強的幼兒期望他不僅僅能用連貫的語言講述故事,還需豐富故事的資料,說出好聽的詞語。這部分的幼兒我們在備課時就要用鼓勵的語言去讓她們自我發現圖書細小的部分,給予較少的指導語;而表達本事較弱的幼兒則需要她能夠連貫的說出故事資料即可。備課時教師要給予多點指導語言。

其次在教學目標上也應體現“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知識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相互滲透,從而促進學校教育中心的轉移,使素質教育的理念切實體現到日常的教育過程中。課程標準關注幼兒的興趣與經驗,精選幼兒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服務於學生髮展的功能。

此刻幼兒的數學活動與幼兒的生活密不可分,如大班的10以內的減法運算,教師在備課時會研究到利用幼兒的生活經驗,設計一個超市的場景,每人手上有10元錢,超市裏的商品都有明確的標價,“我拿10元錢去買2塊錢的橡皮,我還剩下多少錢同時轉換成減法運算就是10-2=8”等等,這樣的活動形式不僅僅提高了活動的趣味性,也將繁瑣的數學活動變得簡單化,讓幼兒更有興趣去主動地學。

最終我想談談我對教學設計的幾點看法,針對新課標的理念,我認爲自學輔導模式、問題教學模式,“探究--發現”模式等等都是能夠體現其特點的,向幼兒高效的傳授人類積累下來的各類知識是教育、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事實上,課堂教學室一個千姿百態、變化萬千的過程,它受學科的特點,教學資料、教學方法和教學對象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因而不可能用統一的超越特點的教學情景的模式來套用所有的教學過程,尤其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理念。

備課對於任何一位教師都是至關重要的,它是教學活動中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一環節,僅有做好它,才能上好課,才能提高教學質量,以上是我的一些感想,有許多不足,請諒解。

篇5: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書筆記

李躍兒教師所著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讓我瞭解到了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用心去愛孩子,用情去感染孩子。我被書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書中那濃得不能化解的愛融化着。

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回味多時:“在現實當中,成人對於孩子,大都只注意他們的身體和學習,卻很少注意背後的那個心靈。他們這樣做就會像一個無情的割草人一樣把把完美的東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完美的品質給扼殺了。這樣下去,隨着孩子的成長,他們的心理問題就會越來越多,人格、品質也會出現問題。”沒錯,關注孩子們的心靈,應當是安全防範教育的一部分,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對於孩子的心靈關心卻是越來越少的,教師和家長所關心的大多是孩子的提高,孩子的退步等等。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孩子的內心又是如何的,卻無人問津。

書中提到李躍兒教師在對5歲的楊一凡的教育過程中時時刻刻都關注着她。從孩子的各個方面着手,仔細觀察着孩子的每一個點滴,用心去感受孩子的真實想法。這讓我認識到在現代教育過程中,我們也要秉承着這樣的理念,從各個方面觀察孩子,觀察到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從而進行適當的活動。很多孩子是內向的,他們的表達本事常常會跟不上自身的需求,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只是看着你。

我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孩子,他不會與人溝通,和教師、同伴之前完全沒有正常的交流,不管怎樣同他說,都無法改善這樣的情景。這就是他,有着自我的世界,不理解別人,僅有自我。這就是他,會用天真的眼神看着你,卻讓你無奈的只能發笑。應對這樣特殊的孩子,有改如何是好呢?

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教師仔細的觀察孩子,感受孩子的需要。於是我開始關注這個不講話的孩子。經過幾次的觀察,我發現,他其實很想玩遊戲,可是他根本就不會玩,完全沒有理解遊戲規則,這樣就使得他在遊戲中無法正常的介入。

於是再一次主角遊戲時我說:“今日,我和你一齊玩遊戲,我牽着你的手,今日我是你的媽媽,我帶你玩,你好好看看媽媽是怎樣玩的,今後你也那麼玩,好嗎?”他對媽媽這個詞似乎很敏感,也似乎因爲這個詞,他願意和我接近。我帶着他一個一個的玩,他很高興,拉着我的手,跳啊、蹦啊。第一次用別的眼神看着我,這也讓我的心頭涌起陣陣的暖風。我們來到了水果店,“你想吃什麼水果啊?媽媽買給你好不好啊?”“是掛”也?什麼聲音?“是掛”再一次的聲音,讓我明白我並不是在做夢,他開口講話了。“什麼?剛剛媽媽沒有聽清楚,再說一遍好嗎?”“是掛”想了半天,沒有明白這“是掛”是什麼。“對不起,媽媽聽不太懂,你能指給我看嗎?”他小小的手往西瓜上頭一指,原先是西瓜。“跟媽媽說:西瓜”於是我開始第一次正面的和他語言交流。

雖然只是短短的言語,可是他願意和你交談了,這是那麼久以來我和孩子的第一次對話,這讓我的心激動不已。孩子的成長要靠溫暖推起的,每一次我都只是和他說,只是說,他一點也感受不到什麼,似乎我只是簡單的在和他說而已。可是經過觀察我發現了問題,於是我用行動溫暖了他的心,同時的他也用他小小的舉動來回報了我,在我心中注入一股暖流。

簡單的幾次觀察、溫柔的一次交流,讓我和這個孩子慢慢的靠近。短短的幾個音節讓我明白,什麼是從真正意義上的愛孩子、教育孩子。更讓我明白教育需要我們能夠平等地寬容地走進每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

在《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中,作者並不簡單要我們一心一意去愛孩子就行了,而在愛的基礎上,要有智慧的愛,愛是有很高的文化的。就如李躍兒教師所說:“作爲教師,首先,要有看見一個孩子,就愛得眼睛都拔不出來的愛心。可是光有這一點是絕對不行的,光有這一點是不能做一個合格教師的。因爲這樣,你會愛得不到位甚至錯位,愛出許許多多的不好的後果。”所以,我們要用心去感受、瞭解、熟悉孩子。

李躍兒教師是個有着一顆真愛之心的作者,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生活、用愛去昇華生活的一個人。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我也要做到這一點,相信這樣孩子們的明天會是一片燦爛的陽光。

篇6: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給孩子當下的幸福》讀書筆記

看這本書時很多次有感動到極致的感覺,就像看一部異常好的電影。電影是虛構的,但這本書記錄的是真實的,這讓我對原本感覺缺乏感覺的生活,又萌生了一絲期望。

或許擦亮眼睛,仔細找,感動還是能找到的,異常是我們還有天使一般的孩子做引領。則像一股細細的沙,慢慢流進心裏,一點一點填補了石頭的縫隙,同時帶來一份柔潤,抹平石頭的棱棱角角。

作者馬麗娟教師:中國第一批理解國際華德福史坦納幼兒教育協會培訓的幼兒教師李躍兒芭學園資深教師,擅長教育管理,培養、提升教師團隊以及對教育感悟的總結。在10年不間斷地教育實踐和教育管理工作中,積累了很多的教學觀察筆記及隨筆心得,最終構成本書。

我帶着這樣的疑惑去讀這本書:

我們天天都在講“要給孩子幸福”,那麼究竟怎樣樣纔算是給了孩子幸福?怎樣樣才能夠讓孩子感受當下的幸福?

在書中馬教師給出了答案:

馬教師的答案:

幸福對於有的人來說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裏玩一上午;能滾着一個破舊的輪胎在院子裏撒歡似的跑上幾圈;能七扭八扭地縫一個布包包;能將豆沙醬包在麪糰裏放進烤箱;能拿個大瓢給菜地澆水,給羊洗澡……

我的理解:

給孩子當下的幸福,就應當讓孩子享受他這個年齡段應當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給予孩子我們所理解的“幸福”。所以,當你看見孩子不顧剛穿上的新衣服,專注地趴在地上看螞蟻時,請你不要阻止他;當孩子不顧弄髒雙手玩泥巴時,請你不要指責他;當孩子天馬行空地給你描繪他的夢想時,請你不要嘲笑他……因爲,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在讀這本書時,有一些精彩片段給了我很大的啓發:

片段一:點燃心靈的蠟燭

“我們要給予孩子機會,讓他們真實地學會一件事情,就像他們真實地學會等待一樣,孩子們纔會真實地活在當下。”

我的收穫:孩子們一旦學會了一件事情,他就是真正地學會了,不會忘記的一種學會。如果我們讓一個小孩子很快地學會一件事情,那麼相信他忘記得也快。因爲,那是他人將別人的發現硬塞進孩子的記憶中,並不是孩子自我想真實地經驗它而記住它。所以,就如馬教師所說的“我們要做的是幫忙孩子點燃他們內心那盞不滅的蠟燭,保護好它,讓它燃燒得更明亮、更久遠。”

片段二:“難相處”背後的祕密

“從教育的角度看,我們成人要帶着一種敬畏和理解這個孩子的態度去感受他、幫忙他。同時,還要看這個孩子的狀態是不是已經超出了教育者所能幫忙的範圍,不管從哪一個角度幫忙,我們都有必要了解他狀態背後我們看不到的那部分東西。”

我的收穫:應對這類孩子,我們需要的還不只是接納這個孩子,更需要深入地瞭解在他的生活中,成人用什麼方式在和他交流,還有他的生活環境、飲食、作息規律等都是什麼樣的情景。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幫忙孩子建立一個適合他的生活環境和具有規律的生活節奏,還需要幫忙他的人給他供給能夠學習的情景。讓他看到大人是如何對待一條金魚,如何收拾打翻在地的魚缸,如何與人一齊做一個事情,如何表達自我……當他看到這樣的場景,會從中學習到怎樣真正地去照顧一條魚,會學會用抹布擦拭桌面上的水漬,會學會協助同伴做一個事情,會學會在團體中表達自我的想法。

讀這本書,我就像在看一個個生動趣味的小故事,字裏行間充滿着溫馨愛與親切。看着故事裏的孩子們遊戲、學習、搗亂,看着看着我就會被這些小傢伙感染,跟着他們一齊哭,一齊笑,一齊學習,一齊思考,一齊感悟,一齊成長。

我喜歡這本書。因爲書裏沒有深奧難懂的語言,沒有驚人的創見,沒有苦心的勸導,有的只是教師對孩子濃濃的愛,一種發現優點的眼神,一種能夠溫暖孩子心靈的光,引領幼兒成長。透過馬教師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們的世界:一個寧靜的世界,一個充滿力量的世界,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我覺得應當像她學習,用心去體會孩子,真心將自我的生活和孩子們融匯在一齊。

幼兒園教師,絕對不是我們以前想象的那樣,只是一個“能帶孩子的人”。同其他工作一樣,幼兒教育工作需要具備必須的知識基礎,工作經驗,職業素養,專業技能,個人魅力,創造才華......這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並不是僅僅有“愛心”就足夠的。我相信,經過自我的努力,我要成爲一名我自我心中的夢想幼兒園教師。

篇7: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托幼班創造性課程》讀書筆記

本書是由艾米·勞拉·多伯羅、勞拉.J.柯克和黛安·翠斯特·道治等撰寫,在我們這樣的一個在幼兒園中題“課程”都遮遮掩掩、躲躲閃閃的背景裏,《托幼班創造性課程》無疑給我們一種新的觀念震盪。這一課程以幼兒生理和心理髮展的理論爲依據,充分關注了家庭、社區和托幼機構之間的關係,關注了保教人員、家長和社區成員的關係,以優質教育的思想,系統構建了托幼機構的創造性課程。

《托幼班創造性課程》是夢想的,更是現實的。所謂夢想的,就是有追求,有目標。有些追求和目標基於對幼兒和幼兒家庭等因素的合理評估。與其他年齡段的課程一樣,設定幼兒發展的目標,是落實課程夢想的主要步驟,也是保教人員確定自我的工作目標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再擬定各類工作計劃。本書所展示的計劃較爲具體、直觀,又有示例,清晰明瞭,有操作性。《托幼班創造性課程》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將一般的幼兒發展目標落實到異常的幼兒身上,爲設定個別化目標,真正研究“爲孩子及其家庭定做課程”。這個過程,是以評估特定幼兒的發展需要爲前提的。該書詳細地說明了評估幼兒需要和行爲並確定目標和行爲的進程,示例生動、趣味。尤其是對幼兒觀察和對觀察資料整理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具有很大的借鑑意義。此外,該書提出給幼兒規劃一個能滿足他們需要且是傳遞正向信息的環境,主張“將幼兒的家長和文化帶入托幼機構”,這些觀點,一方面體現了教育機構環境的特點,另一方面體現了以幼兒爲本、以幼兒發展爲重的原則。該書還在保護幼兒的安全及給予幼兒行爲明白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可操作的策略。

《托幼班創造性課程》是現實的。當規劃。環境等轉化爲幼兒和成人的行動時,幼兒的發展就成爲可能。《托幼班創造性課程》詳細地說明了在一日生活中如何瞭解幼兒的需要,如何滿足幼兒的需要,如何明白幼兒具體的行爲,如何調整幼兒特定的情緒。涉及幼兒的交往、睡眠、飲食、玩耍、製作、欣賞、模仿、扮演、閱讀、律動、郊遊等等日復一日的具體行爲。涉及特定活動的準備,涉及幼兒在活動中需要的基本技能,涉及幼兒在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心理現象,涉及幼兒在活動中可能產生的困惑,涉及可能產生的同伴交往或成人的交往,當然,也必定涉及成人對幼兒行爲的鼓勵、引導策略。該書在這些方面的表述是很清晰的,也是具體生動的。

看完《托幼班創造性課程》,我深切感受到,一個優秀的幼兒教育課程方案,是紮根於幼兒生活的,是能真實反映幼兒的需要和本事的,並且有強有力的理論指導,有堅實的實踐基礎。我能夠在其系統的指導策略中感受到理論的力量,也能在這些策略中感受到作者們長期的實踐和思考。

篇8: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與幼兒一齊探索自然》讀書筆記

翻開首頁映入眼簾的就是卡森的一句話:如果一個幼兒要維持他內在的好奇心,那麼他至少需要一個成人與他分享,和他一齊歡樂地、興奮地探究這個神祕的世界!

作爲守護在孩子身邊的幼兒教師,我們都有這樣的機會去分享、感受、把握這個和孩子共同歡樂的機會!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幫忙孩子瞭解所處的這個世界,而好奇心正是自然科學家的基本心態,當孩子正用盡辦法去探索事物時,自然科學家的精神便已悄悄萌芽了。有位科學教育工作者曾說:“當孩子問‘爲什麼?’時,最好的回答便是‘那你覺得爲什麼呢?’”這本書便是期望喚起成人去觀察、發現孩子原有的好奇心,依從孩子的好奇心,帶給適當的探索環境和引導,培養孩子像自然科學家的精神和態度一樣,去學習如何發現和找尋答案。這本書也是教師最佳實用指南,清楚的帶給教師在自然探究前的準備,並在不一樣階段的探究(開放式探究、主題探究)中,詳列出探究的核心概念、教學計劃、引導方法和延伸活動,以及討論時的引導話語。也讓教師能在貼合個孩子的發展、興趣和潛質之下,如何從孩子自身的經驗,引發他們主動觀察環境;如何帶給孩子好奇、發問、探索、調查、討論、反思自我觀點的機會,進而瞭解孩子如何在相互學習中建構概念,發展出科學探究的技巧和態度。此外,書末附有相關資源、表格,可供教師記錄孩子的發現和觀點,再透過這些檔案檢討和發展課程。

《與幼兒一齊探索自然》一書拓展了教師在教育中所扮演的傳統主角。這本綜合課程能指導教師開展以探究爲基礎的課程,該課程是以探究爲基礎的課程,該課程是以幼兒對周圍生物世界的自然好奇心爲基礎的。從在室內養育生物和種植植物,到去室外搜尋動物和他們的棲息環境,並且在此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的討論活動,教師們能學到如何爲教學活動做好準備,學到如何明白幼兒透過開放式或主體式的科學活動進行學習、學會觀察。“如果一個幼兒要維持他內在的好奇心,那麼他至少需要一個成人與他分享,和他一齊歡樂地、興奮地探究這個神祕的世界。”這就應是《與幼兒一齊探索自然》一書所秉承的理念,同時也貼合《綱要》中“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一思想。幼兒對於自然有着一種天生的探索慾望:看到花草,他們總試圖觸摸;看到小動物,他們又會滿懷好奇地觀察;下雨了,他們會穿着雨具,在雨中嬉戲,找尋雨水的奧祕……我們要保護幼兒的這種好奇心,我們就應讓幼兒在好奇中觸摸自然,親近自然。

在幼兒共同探究和互動的過程中,他們總會試圖搞清楚所見和所做的事情。他們開始建構有關事物的概念。這時,“小小科學家系列”讓教師擔當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確保幼兒有關科學的遊戲和想法能夠受到關注、深化和挑戰。在幼兒探究過程中,教師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在教室中創設一種支持和鼓勵幼兒成爲小小自然學家的環境與文化,而這種環境和文化的特點是:尊重生命;強調調查;分享觀察的資料和觀點;檔案與記錄;關注真實的生物。其中首要的“尊重生命”,讓我特有感悟。回想到,自我在平時的自然角管理或是科學探索活動中,常常就會忽視,甚至迴避這一問題。小蝌蚪死了,教師也不向幼兒說什麼就把它處理掉,當他們發現小蝌蚪不見了時,來問教師,教師就會用一些十分理的話敷衍了事。久而久之,將會使幼兒構成了無視周圍生物的意識。透過這次的閱讀學習,我會更新自我的認識,反省自我教育中的不良問題,用全新的“自我”去帶動幼兒、帶動周圍的成人,把尊重生命放在首位,爲與我一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小生命負責。

另外,我還充分體會到“家庭參與”的重要性,《與幼兒一齊探索自然》一書所展示的教學案例都將家長納入到活動的參與者中,這也能提高激發幼兒觸摸自然的興趣。我們不好總以爲幼兒年齡小,不懂事,其實有時候他們腦中能閃現出成人都沒有的靈感,尊重幼兒,讓他們充分觸摸自然,或許未來的自然學家就會在他們之中產生。這不僅僅僅是《與幼兒一齊探索自然》一書所給予我的認識,更是應在今後的幼兒教育中貫穿始終的一種理念。

篇9: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與幼兒一齊探索自然》讀書筆記

翻開首頁映入眼簾的就是卡森的一句話:如果一個幼兒要維持他內在的好奇心,那麼他至少需要一個成人與他分享,和他一齊歡樂地、興奮地探究這個神祕的世界!

作爲守護在孩子身邊的幼兒教師,我們都有這樣的機會去分享、感受、把握這個和孩子共同歡樂的機會!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幫忙孩子瞭解所處的這個世界,而好奇心正是自然科學家的基本心態,當孩子正用盡辦法去探索事物時,自然科學家的精神便已悄悄萌芽了。有位科學教育工作者曾說:“當孩子問‘爲什麼?’時,最好的回答便是‘那你覺得爲什麼呢?’”這本書便是期望喚起成人去觀察、發現孩子原有的好奇心,依從孩子的好奇心,供給適當的探索環境和引導,培養孩子像自然科學家的精神和態度一樣,去學習如何發現和找尋答案。這本書也是教師最佳實用指南,清楚的供給教師在自然探究前的準備,並在不一樣階段的探究(開放式探究、主題探究)中,詳列出探究的核心概念、教學計劃、引導方法和延伸活動,以及討論時的引導話語。也讓教師能在貼合個別孩子的發展、興趣和本事之下,如何從孩子自身的經驗,引發他們主動觀察環境;如何供給孩子好奇、發問、探索、調查、討論、反思自我觀點的機會,進而瞭解孩子如何在相互學習中建構概念,發展出科學探究的技巧和態度。此外,書末附有相關資源、表格,可供教師記錄孩子的發現和觀點,再透過這些檔案檢討和發展課程。

《與幼兒一齊探索自然》一書拓展了教師在教育中所扮演的傳統主角。這本綜合課程能指導教師開展以探究爲基礎的課程,該課程是以探究爲基礎的課程,該課程是以幼兒對周圍生物世界的自然好奇心爲基礎的。從在室內養育生物和種植植物,到去室外搜尋動物和他們的棲息環境,並且在此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的討論活動,教師們能學到如何爲教學活動做好準備,學到如何明白幼兒經過開放式或主體式的科學活動進行學習、學會觀察。“如果一個幼兒要維持他內在的好奇心,那麼他至少需要一個成人與他分享,和他一齊歡樂地、興奮地探究這個神祕的世界。”這應當是《與幼兒一齊探索自然》一書所秉承的理念,同時也貼合《綱要》中“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一思想。幼兒對於自然有着一種天生的探索慾望:看到花草,他們總試圖觸摸;看到小動物,他們又會滿懷好奇地觀察;下雨了,他們會穿着雨具,在雨中嬉戲,找尋雨水的奧祕……我們要保護幼兒的這種好奇心,我們應當讓幼兒在好奇中觸摸自然,親近自然。

在幼兒共同探究和互動的過程中,他們總會試圖搞清楚所見和所做的事情。他們開始建構有關事物的概念。這時,“小小科學家系列”讓教師擔當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確保幼兒有關科學的遊戲和想法能夠受到關注、深化和挑戰。在幼兒探究過程中,教師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在教室中創設一種支持和鼓勵幼兒成爲小小自然學家的環境與文化,而這種環境和文化的特點是:尊重生命;強調調查;分享觀察的資料和觀點;檔案與記錄;關注真實的生物。其中首要的“尊重生命”,讓我特有感悟。回想到,自我在平時的自然角管理或是科學探索活動中,常常就會忽視,甚至迴避這一問題。小蝌蚪死了,教師也不向幼兒說什麼就把它處理掉,當他們發現小蝌蚪不見了時,來問教師,教師就會用一些十分理的話敷衍了事。久而久之,將會使幼兒構成了無視周圍生物的意識。經過這次的閱讀學習,我會更新自我的認識,反省自我教育中的不良問題,用全新的“自我”去帶動幼兒、帶動周圍的成人,把尊重生命放在首位,爲與我一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小生命負責。

另外,我還充分體會到“家庭參與”的重要性,《與幼兒一齊探索自然》一書所展示的教學案例都將家長納入到活動的參與者中,這也能提高激發幼兒觸摸自然的興趣.我們不要總以爲幼兒年齡小,不懂事,其實有時候他們腦中能閃現出成人都沒有的靈感,尊重幼兒,讓他們充分觸摸自然,或許未來的自然學家就會在他們之中產生。這不僅僅是《與幼兒一齊探索自然》一書所給予我的認識,更是應在今後的幼兒教育中貫穿始終的一種理念。

篇10: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幼兒園教育綱要解讀》讀書筆記

早在上學的時候就讀過《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覺得自我明白得不夠深入,於是到圖書館借閱了《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解讀》,從別人的領悟總結中豐富自我的感悟。從這本書中,我不僅僅讀到了一種精神、一種理念,同時還學到了一些我正疑惑着的具體方法。

有人說,《新綱要》是用上帝的眼光看天使。是的,這句話聽上去是如此的貼切。在《新綱要解讀》中,我讀到了“以人爲本”的思想,讀到了與時俱進的“科學發展觀”的思想,“爲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讓每一個幼兒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這要求我們在各領域的目標、資料與要求、組織與實施、教育評價中,“既貼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幼兒每一天有適當的自主選取和自由活動時刻”,“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既要了解現有水平,更要關注其發展的速度、特點和傾向”;要注重培養“濃厚且豐富多樣的興趣、用心主動的情感態度、與環境互動的潛質、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潛質”;要求“愉快情緒貫穿活動始終”等。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着獨立的個性品質和特點,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孩子,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一樣,所以,我們在對待孩子時要注重個體差異,關注羣衆的同時不忘個別。教育的真正好處在於讓每個幼兒得到“與他人有所不一樣的”、“適合他獨特發展需求的”權利,這句話定位了幼兒教育價值的另一個方面:是以幼兒個性化發展爲本的教育。

《新綱要》在爲幼兒更好的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很好的幫忙了教師的專業成長。《新綱要》對教師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它要求教師以新的教育理念來審視和反思自我的工作,自覺地規範自我的行爲,理性地建構自我的教育觀念,需要教師創造與兒童生命特性相適應的教育,這源於教師對生命的熱愛、珍惜與敬畏,對生命規律和生命潛力的認識、明白與尊重,對生命早期智慧的敏感、驚喜與明白;也源自於教師深刻懂得生命的整體性,懂得愉快的童年生活對於生命發展的獨特價值,懂得這一階段教育對每個幼兒個體生命的重要影響。《新綱要》還要求教師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成爲有專業素養的專業型教師。

篇11: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讀書筆記

童年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最完美的歲月,也許長大以後他不會記得童年發生的事情,哪怕僅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會記得,可是童年的生活、生長經歷都會影響他未來的認知、情感、思維方式。在現代一個高負荷的信息時代,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是孩子們所渴望的,是家長、社會應當給與的,是一名合格的教師應當配合的。

讀了虞教師的《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並結合工作這幾個月以來的實踐,主要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關於幼兒園的表演區

一位學者說過,幼兒的童年是成人生活的演練。對於這句話我並不贊同,可是我認爲幼兒需要經過表演來感受、認知、理解這個他尚且不太熟悉的社會以及其中的各種行爲規範和準則。所以,幼兒園有爲幼兒創設表演的機會和條件的必要性。我所在的幼兒園比較注重幼兒的表演,在此過程中,我思考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將表演真正有效的融入到小班活動中?小班幼兒年齡尚小,語言、動作、表情等發展尚屬於初始階段,我認爲該階段幼兒的表演更多的是情感的投入。其中,表演能夠分爲兩大類:一是根據教師供給的素材進行表演。教師能夠經過準備充分的表演材料以及好的劇本,讓幼兒去感受,從而將自我的真情實感融入其中。在這類表演中,主角的選擇應當尊重幼兒的自主選擇,並且隨着活動的進程能夠進行轉換、改變。一個劇本是否好,應當觀察幼兒的表現。如:我們班有一個劇本大約一個月沒有進行表演了,一個幼兒問我,“教師,我們怎樣不表演XXX啦?好久沒有表演了。”我問:“你還想表演那個嗎?”幼兒很用勁的點頭,說,“恩!”所以,我認爲,一個經典的劇本應當讓大多的幼兒想要去表演。

二、關於課程設計

書中提到“在觀察和了解幼兒的基礎上,設計貼合班級和幼兒園實際的課程,應當是未來課程發展的基本方向。”所以,課程是“活”的,是因地制宜的。除此之外,我認爲課程設計的關鍵是關注幼兒的反饋。一個好的課程設計的基本範疇應當是幼兒喜愛的、樂於參與的課程。然而,對於課程設計中,有效反饋和無效反饋是教師應當去思考的。作爲一名新教師,在這個環節中仍有許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三、關於幼兒教師知識

虞教師認爲,幼兒園教師知識具有廣博性,但並不是淺顯的。幼兒園課程所涉及的領域很多,音樂、美術、體育、語言、數學、自然、科技、社會、健康等方面的資料都是幼兒教師的必備知識,但這並不意味着幼兒教師的知識就是淺顯的。對於幼兒園教師來說,必須對這些資料進行深究,才能夠將深奧的知識簡單化、複雜的語言明瞭化。我剛入園的時候,在與幼兒交流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卡殼”的現象,和幼兒說着說着就不明白該如何去表達,怎樣的表達方式才能夠讓幼兒明白我的想法。這些看似“淺顯”的語言其實是需要教師去思考、錘鍊的。

學前課程的主體是幼兒,關注幼兒纔是學前課程的重中之重。學前課程應以遊戲化的方式融入幼兒的生活,讓幼兒在其中感受歡樂。但並不是說就放任幼兒,任何的活動都應當有相應的常規需要幼兒去遵守,僅有這樣幼兒才能夠更好的參與活動。並且,幼兒園的所有活動都需要家長、社會的支持和配合。僅有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夠給幼兒一個幸福的童年。

篇12: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學前課程與歡樂童年》讀書筆記

童年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最完美的歲月,也許長大以後他不會記得童年發生的事情,哪怕僅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會記得,可是童年的生活、生長經歷都會影響他未來的認知、情感、思維方式。在現代一個高負荷的信息時代,擁有一個歡樂的童年是孩子們所渴望的,是家長、社會應當給與的,是一名合格的教師應當配合的。

讀了虞教師的《學前課程與歡樂童年》,並結合工作這幾個月以來的實踐,主要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關於幼兒園的表演區

一位學者說過,幼兒的童年是成人生活的演練。對於這句話我並不贊同,可是我認爲幼兒需要透過表演來感受、認知、明白這個他尚且不太熟悉的社會以及其中的各種行爲規範和準則。所以,幼兒園有爲幼兒創設表演的機會和條件的必要性。我所在的幼兒園比較注重幼兒的表演,在此過程中,我思考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將表演真正有效的融入到小班活動中?小班幼兒年齡尚小,語言、動作、表情等發展尚屬於初始階段,我認爲該階段幼兒的表演更多的是情感的投入。其中,表演能夠分爲兩大類:一是根據教師帶給的素材進行表演。教師能夠透過準備充分的表演材料以及好的劇本,讓幼兒去感受,從而將自我的真情實感融入其中。在這類表演中,主角的選取應當尊重幼兒的自主選取,並且隨着活動的進程能夠進行轉換、改變。一個劇本是否好,就應觀察幼兒的表現。如:我們班有一個劇本大約一個月沒有進行表演了,一個幼兒問我,“教師,我們怎樣不表演XXX啦?好久沒有表演了。”我問:“你還想表演那個嗎?”幼兒很用勁的點頭,說,“恩!”所以,我認爲,一個經典的劇本就應讓大多的幼兒想要去表演。

二、關於課程設計

書中提到“在觀察和了解幼兒的基礎上,設計貼合班級和幼兒園實際的課程,就應是未來課程發展的基本方向。”所以,課程是“活”的,是因地制宜的。除此之外,我認爲課程設計的關鍵是關注幼兒的反饋。一個好的課程設計的基本範疇就應是幼兒喜愛的、樂於參與的課程。然而,對於課程設計中,有效反饋和無效反饋是教師應當去思考的。作爲一名新教師,在這個環節中仍有許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三、關於幼兒教師知識

虞教師認爲,幼兒園教師知識具有廣博性,但並不是淺顯的。幼兒園課程所涉及的領域很多,音樂、美術、體育、語言、數學、自然、科技、社會、健康等方面的資料都是幼兒教師的必備知識,但這並不意味着幼兒教師的知識就是淺顯的。對於幼兒園教師來說,務必對這些資料進行深究,才能夠將深奧的知識簡單化、複雜的語言明瞭化。我剛入園的時候,在與幼兒交流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卡殼”的現象,和幼兒說着說着就不明白該如何去表達,怎樣的表達方式才能夠讓幼兒明白我的想法。這些看似“淺顯”的語言其實是需要教師去思考、錘鍊的。

學前課程的主體是幼兒,關注幼兒纔是學前課程的重中之重。學前課程應以遊戲化的方式融入幼兒的生活,讓幼兒在其中感受歡樂。但並不是說就放任幼兒,任何的活動都就應有相應的常規需要幼兒去遵守,僅有這樣幼兒才能夠更好的參與活動。並且,幼兒園的所有活動都需要家長、社會的支持和配合。僅有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夠給幼兒一個歡樂的童年。

篇13: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做溫暖的教育者》讀書筆記

對一本教育類書籍的的閱讀方式有多少種可能性呢?安靜地進入,讓作者帶着你簡便遊弋在各種教育觀念間,尋覓着教育中的清風明月,陳震教師的《做溫暖的教育者》一書做到了。

陳震教師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語言功底深厚,善於敏感把握身邊事物,對各種話題,信手拈來,皆從教育的角度進行敘述,日積月累,堅持書寫,構成了二十七萬餘字的教育類著作。

書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煉,無贅言贅語,給人很強的閱讀愉悅感。書中話題涉及豐富,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師爲師、爲學、爲人的自在尋覓過程。應對現實的瑣碎與繁雜,陳震教師始終以教育者的智慧關照教育現實,展現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與生活姿態。

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尋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態。

書中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態提出了很多提議,如:教師的基本要求是努力創設寬鬆的和諧環境,調節構成寬容的內部心境,堅持寬厚關愛的溝通心態;“小疑獲小進,大疑獲大進”,能夠努力培養出有懷疑態度,批判思維與創新精神的學生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教師不斷尋求的!

對於教育者的工作姿態陳震教師認爲有境界爲上,借鑑王國維先生對於境界的經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調,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並無優劣。教知識,教方法,教心態能夠成爲教育的三種境界,對於成長中的人來說,知識,方法,心態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層次是知識獲得,高層次是心態培育,只要能夠有效整合,就能促進終生的和諧發展。

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尋求有品質的生活姿態。

有品質的生活姿態是內涵多元的,閱讀是良好的通道。讀書能夠愉悅身心、提升自我。讀書讓生活更有品位,讀書使人內心更加寧靜,讀書使職業更有智慧。

教育工作者是文化的傳承與引領者,讀書不僅僅是提升自我的需求,也是職業的要求。一位教師只要願意與書爲伴,堅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態度,就能尋覓到心中的清風明月,就能塑造出有品質的生活姿態

讓每一點感動在心中融化,讓每一點感觸在心中發芽,並將思考記錄筆端。陳震教師作爲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爲我們供給了工作與生活姿態的良好範本。

讓我們以溫潤的內心,尋覓着教育中的清風明月,成爲溫暖的教育者!

篇14: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對於成長於文化斷層年代的我們,胡適先生似乎只是歷史的一個符號,他以往走在文字改革的先端,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等,由於種種原因,難得看到胡先生的文字,對於他的瞭解多來自片段性的軼事或宏大感受。近日於南圖覓得一本《胡適的聲音》,雖然只是一冊不一樣時期的演講集,但也足以窺見胡先生博大精深學養的滄海一粟。

“寧鳴而生、不默而死”,是《胡適的聲音》一書的卷首語,這是胡先生一生主張並奉行的人生格言,由此看來,不論在什麼語境下先生都會是一個“大右派”。作爲一個有深厚舊學背景,在完善的西學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學者,胡先生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等諸多領域均有建樹,是真正學貫中西的大家。他的文字曉暢明白,樸實自然,沒有精英意識,即使此刻閱讀也有極強親近感,很貼合他倡導的白話文應當是“活”的文字。

書中涉獵的領域和年代跨度很大,從“五四”時期到五十年代,幾乎收錄了99.胡先生一生中不一樣時期的各種演講資料,讓我們看到胡先生歷經學者到官員(駐美大使)直至“中央研究院”院長等不一樣主角轉化中爲人,治學的態度,能夠充分體現他畢生倡言的“大膽的假設,細心的求證”、“言必有證”的治學方法以及"認真的作事,嚴肅的作人"的爲人之道。

對書中感觸頗深的是一篇對“五四”事件的回顧演講稿,具體而詳盡的過程描述讓我們身臨其境。一方面,他承認“經過了這次轟動全國青年的大解放,方纔有中山先生所讚歎的思想界空前之大變動”。另一方面,他堅持說,五四運動“實是這整個文化運動中的一項歷史性的政治干擾。它把一個文化運動轉變成一個政治運動”。他明確表達了:對抗爭政府的同情和對運動方式的拒斥。胡先生作爲獨立知識分子,一貫堅持以自我的方式“寧鳴而生”。

另一篇極具特色的演講稿是關於中國禪宗的發展史,從中國哲學史的角度系統講述了佛教在中國成長髮展的過程。胡先生關於禪宗發展史的研究考證翔實,表述客觀風趣。胡先生本人沒有宗教信仰,他的佛教研究完全從學問的視野進入。胡先生的禪宗研究源於他編著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到他離世只完成《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禪宗史是研究的不足之處,他一向在進行這方面的彌補。胡先生對禪宗史下過很多功夫,頗有心得,在研究的基礎上專門爲影響很大,成爲一代宗師卻不識字的六祖慧能的弟子,作了一部《神會和尚傳》;晚年,又花很多時間去考證《虛雲和尚年譜》。雖然禪宗史只是胡先生治學一隅,但嚴謹的態度足以描述中國佛教發展的歷史,他的研究甚至曾引發日本禪宗學者鈴木大拙與他的一翻論戰。胡先生對於禪宗史的研究體現了他在治學中的“不默而死”。

多看看胡先生的研究,會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禮貌的交融,感受到他作爲獨立知識分子,用獨立、理性、職責、正見、負責的言論來發表個人思考的行爲特點。

如何深入的探尋與認同自我的文化,如何以獨立知識分子的思維來“寧鳴而生、不默而死”,是我們需要一生探尋的問題。

篇15: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樣聽孩子才肯說》讀書筆記

首次接觸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在組織活動時,我在前面講,孩子在後面講的場景。我一向在探索讓孩子願意聽我講話,能夠專心聽我講話,並進取回應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斷地嘗試各種方法,可是一向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許這本書對我會有一些幫忙吧也許書裏無非是“尊重、理解、理解、包容、平等、站在海孩子的角度”等等……這些個詞吧帶着這兩種想法,我開始翻閱這本書。瀏覽中,案例圖片深深的吸引了我。不僅僅因爲每次我的處理方式都和錯誤的範例不謀而合,並且還有那些正確的引導方式讓我佩服。細讀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穫,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克服了一般書籍空洞的理論說教的毛病,它結合衆多的故事,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了很多簡單實用的方法。我覺得這本書本質上是一本人際交往的書,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僅僅適用於家長與孩子之間,也適用於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交流。

通讀全書後我有一些粗淺的收穫:

一、關於如何幫忙孩子克服消極情緒對幼兒入園情緒問題的啓示:

在小班,早上入園經常會出現幼兒哭鬧着不肯來園的情景。一般情景,當幼兒情緒不好,我們總試圖用成人的觀念去安慰、用自我的道理去說服他。孩子其實更多的時候是想把自我的情感說出來並得到認同,找到一種歸屬感。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將需求分爲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人人都有歸屬與愛的需要。也許理解、贊同纔是最好的安慰良藥。當孩子感受到被接納,他們纔會鼓起勇氣應對自我的問題。認可孩子的感受,並用適合的話說出來你的理解,不要急着給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孩子自我說出自我的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以傾聽者的主角幫忙幼兒走出自我的困境。

那麼該如何讓幼兒應對他們的感受呢書中給了我們可操作性的提議:1、全神貫注的聆聽。2、認同孩子的感受。3、把孩子的感受表達出來。4、借住想象滿足孩子的願望。

二、關於如何誇獎孩子對美術活動作品評價的啓示:

我在評價幼兒的作品或行爲時不經意間往往用“你做的很棒”,“這幅畫很漂亮”。有時甚至不明白從哪裏評價。評價語言通常存在着用詞單一、資料空洞貧乏。這樣一來評價語言成了純粹的形式語言,對幼兒語言表達、情感提升的幫忙幾乎爲零。書中對於如何誇獎孩子提出以下方法:描述你所見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個詞來概括孩子值得表揚的行爲。在評價時,能夠先描述一下眼睛中看到的事物,說出自我的感受,也引導孩子來說說自我的感受。

在嘗試利用這樣的方式來評價幼兒的作品後,我聽到兩個幼兒的對話。A:你的畫很好,我喜歡。B:爲什麼啊A:因爲很漂亮。B:……A:因爲你的畫上頭有兩個蝸牛,一個大的一個小的,我很喜歡那個小的蝸牛。A小朋友美美的笑了。A在B的評價中得到認同,增強了自信。並且明白的自我的作品的優點,今後能夠繼續發揚。B也從中學到了A的優點,從而在以後學習、提升。

三、關於如何用其他方法替代懲罰對處理孩子不當行爲的啓示:

我們都一向不認同懲罰行爲,懲罰會有很多的副作用。如:懲罰給孩子帶來的感受:敵意、仇恨、抗拒、罪惡感、沒有價值感、自憐;孩子在懲罰中會把精力分散,錯失了對自我不當行爲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錯誤的機會;不利於孩子發自內心地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懲罰作爲一種行爲是會被孩子效仿的,“以強欺弱”會成爲他應對問題的處理方式;孩子受到的懲罰,會減輕他們對錯誤行爲的內疚感,他們認爲“懲罰”能夠抵消他們的“罪行”,能夠心安理得地重複自我的錯誤。

那出現問題後我們就束手無策了嗎專家認爲一個孩子應當經歷自我不當行爲所帶來的自然後果,而不是受罰。有的後果是無法模擬的,怎樣樣才能讓孩子經歷自我不當行爲所帶來的後果呢

書裏給我我們七種方法來替代懲罰:1、轉移注意力:把孩子對“問題”行爲的注意力轉移到幫忙教師做事或者趣味的事情上。2、明確表達強烈不一樣意的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讓孩子瞭解問題本身的影響。3、證明你的期望:對於已經發生的錯誤可是分追究,並證明對孩子下次行爲的期望。4、供給選擇:供給給孩子合理的、且我們能理解的選擇,給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強迫感。5、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我的失誤:當孩子的知識經驗不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能夠直接告訴幼兒該怎樣去做來幫忙他彌補失誤。6、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爲,對於並不是對我們有很嚴重的影響的事情我們能夠採取行動,讓幼兒直接應對行爲背後的後果。

當然,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並瞭解了到一些如何做的提議、方法,並不能給我們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忙。關鍵在於實踐,針對不一樣問題具體的做法還是需要在實際情境中去不斷的探索。對於我剛參加工作,接觸這本書也就半年時間,沒有細細去挖掘,工作經驗較少,理解的也只是些皮毛。這本書需要經常的拿出來翻閱,我相信它在今後還會不斷的給予我們啓示與幫忙。“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篇16: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誰拿走了孩子的歡樂》讀書筆記

李躍兒教師所著的《誰拿走了孩子的歡樂》讓我瞭解到了什麼是真正好處上的用心去愛孩子,用情去感染孩子。我被書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書中那濃得不能化解的愛融化着。

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回味多時:“在現實當中,成人對於孩子,大都只注意他們的身體和學習,卻很少注意背後的那個心靈。他們這樣做就會像一個無情的割草人一樣把把完美的東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完美的品質給扼殺了。這樣下去,隨着孩子的成長,他們的心理問題就會越來越多,人格、品質也會出現問題。”沒錯,關注孩子們的心靈,應當是安全防範教育的一部分,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對於孩子的心靈關心卻是越來越少的,教師和家長所關心的大多是孩子的提高,孩子的退步等等。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孩子的內心又是如何的,卻無人問津。

書中提到李躍兒教師在對5歲的楊一凡的教育過程中時時刻刻都關注着她。從孩子的各個方面着手,仔細觀察着孩子的每一個點滴,用心去感受孩子的真實想法。這讓我認識到在現代教育過程中,我們也要秉承着這樣的理念,從各個方面觀察孩子,觀察到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從而進行適當的活動。很多孩子是內向的,他們的表達潛質常常會跟不上自身的需求,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只是看着你。

我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孩子,他不會與人溝通,和教師、同伴之前完全沒有正常的交流,不管怎樣同他說,都無法改善這樣的狀況。這就是他,有着自我的世界,不理解別人,僅有自我。這就是他,會用天真的眼神看着你,卻讓你無奈的只能發笑。應對這樣特殊的孩子,有改如何是好呢?

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教師仔細的觀察孩子,感受孩子的需要。於是我開始關注這個不講話的孩子。經過幾次的觀察,我發現,他其實很想玩遊戲,可是他根本就不會玩,完全沒有明白遊戲規則,這樣就使得他在遊戲中無法正常的介入。

於是再一次主角遊戲時我說:“這天,我和你一齊玩遊戲,我牽着你的手,這天我是你的母親,我帶你玩,你好好看看母親是怎樣玩的,今後你也那麼玩,好嗎?”他對母親這個詞似乎很敏感,也似乎正因這個詞,他願意和我接近。我帶着他一個一個的玩,他很高興,拉着我的手,跳啊、蹦啊。第一次用別的眼神看着我,這也讓我的心頭涌起陣陣的暖風。我們來到了水果店,“你想吃什麼水果啊?母親買給你好不好啊?”“是掛”也?什麼聲音?“是掛”再一次的聲音,讓我明白我並不是在做夢,他開口講話了。“什麼?剛剛母親沒有聽清楚,再說一遍好嗎?”“是掛”想了半天,沒有明白這“是掛”是什麼。“對不起,母親聽不太懂,你能指給我看嗎?”他小小的手往西瓜上方一指,原先是西瓜。“跟母親說:西瓜”於是我開始第一次正面的和他語言交流。

雖然只是短短的言語,可是他願意和你交談了,這是那麼久以來我和孩子的第一次對話,這讓我的心激動不已。孩子的成長要靠溫暖推起的,每一次我都只是和他說,只是說,他一點也感受不到什麼,似乎我只是簡單的在和他說而已。可是透過觀察我發現了問題,於是我用行動溫暖了他的心,同時的他也用他小小的舉動來回報了我,在我心中注入一股暖流。

簡單的幾次觀察、溫柔的一次交流,讓我和這個孩子慢慢的靠近。短短的幾個音節讓我明白,什麼是從真正好處上的愛孩子、教育孩子。更讓我明白教育需要我們能夠平等地寬容地走進每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

在《誰拿走了孩子的歡樂》這本書中,作者並不簡單要我們一心一意去愛孩子就行了,而在愛的基礎上,要有智慧的愛,愛是有很高的文化的。就如李躍兒教師所說:“作爲教師,首先,要有看見一個孩子,就愛得眼睛都拔不出來的愛心。可是光有這一點是絕對不行的,光有這一點是不能做一個合格教師的。正因這樣,你會愛得不到位甚至錯位,愛出許許多多的不好的後果。”所以,我們要用心去感受、瞭解、熟悉孩子。

李躍兒教師是個有着一顆真愛之心的作者,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生活、用愛去昇華生活的一個人。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我也要做到這一點,堅信這樣孩子們的明天會是一片燦爛的陽光。

篇17: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做一個歡樂的教師》讀書筆記

這是教育者就應讀的好書,《做一個歡樂的教師》時時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做一個教師真的很歡樂,而這種歡樂的感受從何而來,來源於那一種長期的修身養性,來源於精神上不斷超越,超越自我,逐漸到達一種忘我的境界,不斷打造歡樂的人生,陶教師將這種高尚的追求化爲一種行動就是不斷地讀書,讀古人聖賢書,讀經典的文本,在古人經典的思想裏遨遊,範文之心得體會:做一個歡樂的教師讀書體會。陶教師說,“在我的記憶裏,就一向沒有和書疏離過”“以書爲伴,以讀爲樂”“讓讀書成爲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審美追求,個性是高品位的閱讀,甚至是背誦,幾乎沒有停止過。”陶教師個性注重了對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正因數十年不斷地對經典作品的廣泛涉獵,潛心地鑽研,陶教師才具有了溫溫爾雅的大師一樣的儒家風範,除此之外,陶教師對自我所從事的修改記者工作的熱愛,更是養成了一種優秀的品格,寵辱不驚,泰然自若。

以前我們常說這樣一句話“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得有一桶水”。我想此刻這句話恐怕就很不恰當了。一則此刻的孩子知識面之廣甚至已經超過我們教師了,也就是說人家的碗比你的桶還大呢,你說這怎樣行?二則社會的發展要求孩子越來越全面,家長對jy135孩子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兩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說光有一桶水夠嗎?三則世界越來越小,都成爲一個地球村了,知識的需求日新月異,你桶裏的水都臭了,還怎樣給學生?所以,當代的教師你得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才行,而這活水從何而來?從書中來。你說我們教師怎樣能離開讀書?這正所謂是“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啊。想一想我們熟知的那些特級教師,哪一個不是博覽羣書,學富五車?又有哪一個是死摳教科書而終有所成?所以從教師這份職業的需要來說,教師離不開讀書。另外書中的有些資料受時代和作者經歷的限制,具有必須的侷限性和片面性,這就需要我們得有清醒的頭腦和睿智的目光去決定,去選取,從這方面來說思考也很重要。魯迅先生曾提到過“拿來主義”,就是要我們審慎地對待書中的資料,有用的我們吸收消化,最終內化爲我們自我的思想和精神,沒用的甚至有害的我們要毫不惋惜地拋棄,從這個角度講,光讀是不行的

,還務必有自我的思考,甚至是“深入的思考”。

陶教師認爲讀書是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我們都明白人的生命形式有兩種,即常態的肉體形式和內化的精神和心靈維度。大詩人臧克家說過“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就很好地詮釋了生命的這兩種形態。對於常態的生命來說,空氣、陽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養料;而對於精神和心靈維度的生命來說,它需要的養料來自於讀書。用陶教師的話來說就是“正因我們教師肩負着一種特殊的歷史使命,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需要在精神和心靈層面涵養學生,透過對其潛能的開發,讓其擁有豐盈的知識與智慧,從而實現生命的飛躍。”

篇18: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告訴孩子,你真棒!》讀書筆記

“在漫長的人生路上,每個人都會有許多事不能如願以償。心理素質好的豁達開朗,沉着應對,於是成功了;心理素質差,煩惱纏繞,難以自拔,於是倒下了。就像一個木桶,它的盛水量,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智商),而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情商)。”好有哲理的一句話,從這句話中我明白孩子的任何一個小改變在你眼中都要看成是珍寶,對他的改變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那麼驚喜。孩子年紀小人生的路還很漫長,我們不好給以孩子過高的期望。其實,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沒有必要總去和別人的孩子比。任何比較都是有害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自我的個性,每一個孩子都就應在他實際的基礎上發展,而不是作別的孩子的複製品。所以當他學會寫第一個字。講第一個故事的時候,我們就應從孩子自身的角度出發,把他的過去和此刻拿來進行比較,哪怕是有了小小的提高和改變我們都要真誠地給孩子鼓勵和支持。不好吝嗇你的那句“你真棒”雖然他寫的這個字在你的眼裏寫得不是很好,遠遠達不到你所要求的。可是作爲愛他關心他養育他的父母,更不就應有這樣消極的想法。就應用你的溫暖去呵護他成長。

其實,孩子們每一天都在尋找別人的明白,盼望公正的評價。人對生存價值的需要比生存本身更加強烈。當孩子被貶損得一無是處時,就會表現出明顯的抑鬱,既影響健康,還會產生厭世情緒,甚至會做出傷害自我或他人的極端舉動。就像那些常被列在調皮鬼一類裏的孩子,爲什麼他們總是在犯錯之後還是改可是來?其實他們的心並不是真的很壞!一向想和教師作對!而是我們給了他們認爲不平等的“待遇”。他是這麼想的:大家都不喜愛我,連教師都說我不聽話。乾脆壞到底吧誰也不敢來惹我!這樣總比悶着好。

篇19: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閱讀兒童文學》讀書筆記

本書提到了77個經典的圖畫書故事,梅教授對每個故事都發表了自我獨到而經典的解讀。很慚愧,這些故事我只讀過一小部分,並且對於故事的明白也僅限於表面,在給孩子們講述時也是蜻蜓點水,照本宣科。有時自我也想思考:“這個故事是不是還有更深刻的資料呢?它還想向我們傳達一種什麼思想呢?”可是好像總是尋找不到答案,所以漸漸的我也對圖畫書失去了原有的興趣。

這些天,當我讀過梅教授的《閱讀兒童文學》之後,我纔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原先平時被我忽略的圖畫書中竟有着如此豐富、精彩的生活,這些生活無處不影響着、改變着孩子們,從而讓他們更加的熱愛生活、珍惜生活。

讓我印象頗深的是,此書中梅教授解讀的《爺爺必須有辦法》。這個故事在大班上學期的教材中也有,配合圖畫書來講解,孩子們十分喜愛。在聽完故事後,教師按照慣例又進行了總結,如廢舊物的利用啊,發展創造力啊,培養環保意識啊等等,這個故事就算完成了。而在梅教授的解讀中,這可是一個十分奇妙的故事啊。

這本書寫的不僅僅僅是爺爺。如果約瑟同意把又破又舊的毯子丟了,而不是拽住了不放,那麼爺爺有辦法又有什麼用?毯子就沒有機會在爺爺的手中變成外套,直到漸漸地變成鈕釦。故事寫了約瑟的愛惜。寫了一個孩子對於長輩的禮物和愛的珍視,這不是很多孩子都有的感情。恰好是孩子的幼稚,他們會沒有珍惜的意識,一條“毯子”被扔棄是童年很慣見的事,直到中年和晚年才悔惜,可是“毯子”不可能回來。品味着這些話,我被梅教授的獨特見解深深折服。而這樣一個珍重的教育契機,卻被作爲教育者的我們忽視掉了。

梅教授還提醒我們,在和孩子們分享這個精彩、奇妙的故事時,必須別放下了欣賞每一幅圖裏的普普通通的溫暖生活,屋裏的情景、街上的歡樂,很多的眼神、很多的笑容。看見了約瑟的小妹妹了嗎?他還有一個小妹妹呢。看見面包圈和那張開了嘴巴在說話的鸚鵡了嗎?它們是這個社區裏的每一天的聲音和歡樂,是孩子們每一天的太陽光和一輩子的惦念。看見屋頂上最樸實的瓦片和路上最經走磨的石頭了嗎?它們不聲不響地許多年地保護了溫暖,別處的人喜悅地走進那裏,也把那裏的期望帶去天下。他們(它們)是這個故事的環境,也是這個故事的原因,要不,這樣的奇妙故事就不會得在這兒出現了。

梅教授說:“我們都是點燈人!”,其實他就是一位最好的點燈人,點亮的不僅僅僅是孩子的心靈之火,還有我們教師和所有關心孩子的人。我想這就是梅教授對自我的要求,也是對我們所有教師的最親切的期望。這樣的期望是送給教師最真誠的祝福,也是送給孩子最精美的禮物。這是一本凝聚着深情和智慧的書,期望作爲教師的我們,能把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我們也能把它帶給孩子。

輕輕合上書的最終一頁,我暗下決心:從此刻開始,梳理那些以前讀過的兒童文學名著,靜下心來品讀那些還沒有讀過的圖畫故事,做好孩子們成長道路上的“點燈人”。

篇20: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童年的祕密》讀書筆記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風靡全球的幼兒教育名著,對幼兒之謎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它是現代意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1936年7月在英國牛津召開第五次國際蒙臺梭利會議之際出版的。

在這本書中,蒙臺梭利博士詳細而生動地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揭示了成年人對兒童心理髮育的忽視和抑制。提出了兒童發育中有一個“敏感期”的觀念,刻畫了兒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節奏感、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徵,是一本瞭解兒童發育和成長祕密的最生動的著作。

在“節奏”一節裏,蒙臺梭利博士提到很多成人注意的是他自我行爲的外在目的,並根據自我的想法來確定採用何種方法。對成人來說,有一條自然法則,即“最大效益法則”。這引導他運用最直接的方法,在儘可能短的時刻內到達他的目的。當他看到一個兒童正在作巨大的發奮做某些似乎沒有成效和幼稚的事情,而這些事情他自我一瞬間就能夠做完並且做的更完美,這時他就感到痛苦,就想去幫忙這個兒童。這是正因成人不明白兒童在活動中需要運用他的手,不把手的戶外看成是兒童工作本能的第一次展現,就可能成爲兒童工作的障礙。

無論是做爲家長還是教師,我都曾正因看到兒童試圖去做一些在成人看來似乎是毫無必要的活動而去阻止他,甚至變得惱怒,如果兒童企圖反抗,結果往往是以兒童“不聽話”而告終。

作爲一名幼兒教師,務必使自我的內心作好準備。務必系統地研究自我,以便發現自我身上某些具體的缺點。而不好只注意兒童的壞脾性和如何糾正童錯誤的行爲。教師首先要清除自我眼中的沙粒,然後他才能更清楚地明白如何消除兒童眼中的塵埃。

【小編簡評】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彙總2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範文。

【網友評價】

好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