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錢鍾書讀書筆記方法

第一篇:錢鍾書——讀書筆記

錢鍾書讀書筆記方法

讀錢鍾書心得

楊顯忠100112014067

錢鍾書先生是一位博學的國學大師,其文章深刻的思想內涵以及獨到的見解讓人折服,讀他的文章不僅能學到知識更主要的是學到一些爲人處世的精妙哲理。以下就是我讀《讀<拉奧孔>》《中國詩與中國畫》的一些感受,聯繫到動漫上的一些見解:

“詩、詞、筆記裏,小說、戲曲裏,乃至謠諺和訓詁裏,往往無意中三言兩語,說出了益入神智的精湛見解,含蘊着很新鮮的藝術理論,值得我們重視和表彰”由此我們應該重視中國的典籍尤其是古詩詞小說戲曲,那是一個偌大的素材庫和靈感源泉,能爲我們動漫製作提供肥沃的土壤,提供一系列有深度有意味的故事,更使得中國動漫找到自己獨特的風格,同時完成動漫向國人向世人宣傳中國文化中國人文精神的任務。

“詩中有畫而又非畫所能表達”這句話提示我們在從中國傳統文化選取素材時一方面要重視它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更值得重視的是它能不能通過動漫的語言來表述來塑造。儘管現在的動漫繪畫技法已經不再是“止能畫一聲”了但繪畫終歸是空間藝術想完完全全的表達時間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在編寫劇本時就不得不提煉關鍵幀提煉關鍵情節提煉關鍵場景,以此來更好的適應繪畫的本能,反過來繪畫這一動漫手法才能更好的表現“詩”的內涵。同時“詩歌的畫”也未必就不能轉化爲“物質的畫”,動漫可以通過藉助其他的手段如字幕提示、畫外音、分屏、配音、背景音樂等來彌補繪畫中一些不能表現的

東西,從而使得詩歌的畫能轉化爲一幅幅物質的畫來傳達給觀衆。

繪畫和詩歌都採用了虛實相生、比喻、誇張、通感等手法,無疑對於我們動漫藝術而言完完全全可以採用以上的手法,爲了製造“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情景,往往採用虛實相生,虛擬場景和現實場景柔和,讓觀衆分不清是真是假,讓觀衆放棄自己的猜測不得不跟隨動漫的情境看下去;比喻手法的話更是屢見不鮮,動漫畫面裏的每一件東西都不是多餘的都有其特定的含義的,總是把內裏的某事物比喻成某人某情節;再者,誇張的話亦是非常常用的手法,比如表現人飛奔的情景會把他的腿像機械一樣飛速擺動,再如《日和》里人物生氣時把自己變成火箭筒向對方撞去;通感移情的話自是不用多說,動漫裏許多角色都是動物,然而動物又都是具有人類情感的。

“畫格”造形藝術的常規,“富於包孕的片刻”,更是動漫的追求所在。動漫是通過一格一格的原畫構成的,而裏面的每一張原畫或是每一格都是爲了表現出那“富於包孕的片刻”,把每個動作每種情感的最高點畫出來給觀衆看。此外就是關於故事結局,動漫不應該把結局明明白白的告訴觀衆,而應該點到即止,表現出“富於包孕的片刻”的即可,讓觀衆自己去領悟,不要把觀衆當白癡,給觀衆以偌大的想象空間。

錢鍾書關於新舊傳統的變更已經風氣的變化說得非常到位,搬至動漫而言,動漫是一個新文體是一門新藝術,一切處於變化之中,我們不能因循守舊,一味的按照以往的成功模式成功經驗做,須知當時的成功是在當時的環境下的,而今環境全變我們做動漫又豈能不變,

尤其是我們這樣的劇作家,不單止於跟上環境的變化更重要的是要引領一個時代一個環境的變化,因爲我們從創作到作品出來再到動漫成品的週期是非常長的。再者,中國一些所謂的專門的動漫理論家和批評家,稱“家”我認爲不可,他們沒幾個從事過真正的動漫創作,只是將原有的藝術的理論搬到動漫上來,牽強至極,再說中國動漫的決策者也處有同樣的問題,自己本身就不懂動漫還要指揮動漫,不要說跟上變化就是入門都還言尚早。因而,中國所有和動漫相關的必須從真正意義上認識動漫跟上動漫環境的變化才能稱之爲合格的動漫從事者。

再從“文以載道,詩以言志”來看,動漫的功能卻是非常廣泛的,可以囊括所有的方方面面,如加拿大用動漫來宣傳國家形象,法國用動漫來減少青少年外出時間減少青少年犯罪,美國用動漫來撈取巨大的經濟利益,日本的話動漫全民化無時無處都能看見動漫以及相關的成品行爲。而中國了卻僅僅侷限於教育孩子娛樂功能,把動漫框死在一個極小的範圍裏,使得中國動漫的生存空間變得非常狹小。所以,我們必須得從動漫的功能上作出正確的認識,它是一個萬能的工具能達到你所求的種種目的,只是看你如何利用而已。

中國的詩畫是分多種流派和多種風格的,同理動漫也是有多種流派和風格的,如南斯拉夫的“薩格勒布學派”、日本的“東映派”、中國五六十年代“中國學派”,風格的話有“美式風格”、“日式風格”、“歐式風格”、“剪紙風格”、“木偶風格”、“水墨風格”等等。爲此,中國動漫的發展必須要有自己的流派和風格,流派的話中國五六十年

代時由萬氏四兄弟引領的中國學派在動漫界引起了極大轟動,給中國動漫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可惜的是一場文革一場改革開放,這一學派被徹底的沖毀了,如今中國一味的模仿他人,自己的風格不復存在,就連中國的民間傳統手藝水墨剪紙等都被他國利用得無以復加,反過來中國還得去向他們學習如何在動漫中使用水墨剪紙等等。所以我們新一代的動漫從事者務必要找到自己的風格,不要一味的模仿,要模仿也得模仿中國五六十年代的那些經典之作,融入中國元素,創作出他人一看就是中國製作的作品,讓世人重新認識中國動漫。中國古詩“空靈”、“輕淡”、“意在言外”,中國畫講求意境,這也正是中國動漫應該講究的,中國動漫要有自己的風格就必須走寫意的路子,無論是中國古籍還是中國民間傳說民間手工藝都是講求寫意的,這樣一來要想表現出這些就不得不採用寫意風格的動漫。

總而言之,錢鍾書先生教會我“入門須正”的道理,讓我端正了自己從事動漫的立場,同時讓我認識到了中國古典詩畫爲代表的傳統文化對動漫的重大意義。

第二篇:錢鍾書的讀書方法

錢鍾書的讀書方法

許多人說,錢鍾書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他本人卻並不以爲自己有那麼“神”。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

他做筆記的習慣是在牛津大學圖書館(bodleian——他譯爲飽蠹樓)讀書時養成的。因爲飽蠹樓的圖書向例不外借。到那裏去讀書,只准攜帶筆記本和鉛筆,書上不準留下任何痕跡,只能邊讀邊記。鍾書的“飽蠹樓書記”第一冊上寫着如下幾句:“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與絳約間日赴大學圖書館讀書,各攜筆札,露鈔雪纂、聊補三篋之無,鐵畫銀鉤,虛說千毫之禿,是爲引。”第二冊有題辭如下:“心如椰子納羣書,金匱青箱總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並無魚。(默存題,季康以狼雞雜毫筆書於燈下)”這都是用毛筆寫的,顯然不是在飽蠹樓邊讀邊記,而是經過反芻,然後寫成的筆記。

做筆記很費時間。錢鍾書做一遍筆記的時間,約莫是讀這本書的一倍。他說,一本書,第二遍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讀幾遍之後才發現。

錢鍾書讀書做筆記成了習慣。但養成這習慣,也因爲他多年無穩定住所,沒地方藏書。他愛買書,新書的來源也很多,不過多數的書是從各圖書館借的。他讀完並做完筆記,就把借來的書還掉,自己的書往往隨手送人了。錢鍾書深諳“書非借不能讀也”的道理,有書就趕緊讀,讀完總做筆記。故家中並無多少藏書。

錢鍾書的筆記從國外到國內,從上海到北京,從一個宿舍到另一個宿舍,從鐵箱、木箱、紙箱,以至麻袋、枕套裏出出進進,幾經折磨,有部分筆記本已字跡模糊,紙張破損。

錢鍾書的大量筆記,可分爲三類:

第一類是外文筆記(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極小部分是錢鍾書用兩個指頭在打字機上打的,其餘全是手抄。筆記上還記有書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頁數。他讀書也不忽略學術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關文學、哲學、政治的重要論文,他讀後都做筆記,並記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錢鍾書自從擺脫了讀學位的羈束,就肆意讀書。英國文學,在他已有些基礎。他又循序攻讀法國文學,從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而二十世紀;也同樣攻讀德國文學、意大利文學的歷代重要作品,一部一部細讀,並勤勤謹謹地做筆記。這樣,他又爲

自己打下了法、德、意大利的文學基礎。以後,他就隨遇而讀。他的筆記,常前後互相引證參考,所以這些筆記本很難編排。其筆記本共一百七十八冊,還有打字稿若干頁,全部外文筆記共三萬四千多頁。

錢鍾書在國內外大學攻讀外國文學,在大學教書也教外國文學,“院系調整”後,他也是屬於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組的。但他多年被派去做別的工作,以後又借調中國古典文學組,始終未能回外文組工作。他原先打算用英文寫一部論外國文學的著作,也始終未能如願。那些外文筆記,對他來說,該是“沒用了”。但是對於學習外國文學的人,對於研究錢鍾書著作的人,能是沒用嗎?

第二是中文筆記。他開始把中文的讀書筆記和日記混在一起。一九五二年知識分子第一次受“思想改造”時,他風聞學生可檢查“老先生”的日記。日記屬私人私事,不宜和學術性的筆記混在一起。他用小剪子把日記部分剪掉毀了。這部分筆記支離破碎,而且都散亂了,整理很費功夫。他這些筆記,都附帶自己的議論,亦常常前後參考、互相引證。以後的筆記他都親自記下書目,也偶有少許批語。中文筆記和外文筆記的數量,大致不相上下。

第三類是“日札”———錢鍾書的讀書心得。日札想是“思想改造”運動之後開始的。最初的本子上還有塗抹和剪殘處。以後他就爲日札題上各種名稱,如“容安館日札”、“容安室日札”、“容安齋日札”;署名也多種多樣,如“容安館主”、“容安齋居士”、“槐聚居士”等等;還鄭重其事,蓋上各式圖章。這些“館”、“齋”、“室”等,是一九五三年“院系調整”後,他居住的中關園小平房(引用陶淵明《歸去來辭》“審容膝之易安”)。以後屢次遷居,所居都是“容膝易安”的住所,所以日札的名稱一直沒改。

日札共二十三冊、二千多頁,分八百零二則。每一則只有數目,沒有篇目。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寫的,雜有大量外文,有時連着幾則都是外文。不論古今中外,從博雅精深的歷代經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說院本,以至村謠俚語,他都互相參考引證,融會貫通,而心有所得,但這點“心得”還待寫成文章,才能成爲他的著作。《管錐編》裏,都是日札裏的心得,經發揮充實而寫成的文章。例如:《管錐編.楚辭洪興祖補註》十八則,共九十五頁,而日札裏讀《楚辭》的筆記一則,只疏疏朗朗記了十六頁;《管錐編.周易正義》二十七則,共一百零九頁,

而日札裏讀《周易》的筆記,只有一則,不足十二頁;《管錐編.毛詩正義》六十則,共一百九十四頁,而日札裏讀《毛詩》的筆記二則,不足十七頁。

錢鍾書在《管錐編》的序文中說:“??遂料簡其較易理董者,錐指管窺,先成一輯”、“初計此輯尚有《全唐文》等書五種,而多病意懶,不能急就。”讀《全唐文》等書的心得,日札裏都有。他曾說:“我至少還想寫一篇《韓愈》、一篇《杜甫》。”這兩篇,想是“不易理董者”,再加“多病意懶”,都沒有寫出來。日札裏的心得,沒有寫成文章的還不少呢。

改編自楊絳先生爲商務印書館版錢鍾書手稿序

第三篇:錢鍾書是怎樣做讀書筆記的

錢鍾書是怎樣做讀書筆記的

許多人說,錢鍾書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他本人卻並不以爲自己有那麼“神”。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

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

他做筆記的習慣是在牛津大學圖書館(bodleian——他譯爲飽蠹樓)讀書時養成的。因爲飽蠹樓的圖書向例不外借。到那裏去讀書,只准攜帶筆記本和鉛筆,書上不準留下任何痕跡,只能邊讀邊記。鍾書的“飽蠹樓書記”第一冊上寫着如下幾句:“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與絳約間日赴大學圖書館讀書,各攜筆札,露鈔雪纂、聊補三篋之無,鐵畫銀鉤,虛說千毫之禿,是爲引。”第二冊有題辭如下:“心如椰子納羣書,金匱青箱總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並無魚。(默存題,季康以狼雞雜毫筆書於燈下)”這都是用毛筆寫的,顯然不是在飽蠹樓邊

讀邊記,而是經過反芻,然後寫成的筆記。

做筆記很費時間。鍾書做一遍筆記的時間,約莫是讀這本書的一倍。他說,一本書,第二遍

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讀幾遍之後才發現。

鍾書讀書做筆記成了習慣。但養成這習慣,也因爲我們多年來沒個安頓的居處,沒地方藏書。他愛買書,新書的來源也很多,不過多數的書是從各圖書館借的。他讀完並做完筆記,就把借來的書還掉,自己的書往往隨手送人了。鍾書深諳“書非借不能讀也”的道理,有書就趕緊讀,讀

完總做筆記。無數的書在我家流進流出,存留的只是筆記,所以我家沒有大量藏書。

鍾書的筆記從國外到國內,從上海到北京,從一個宿舍到另一個宿舍,從鐵箱、木箱、紙箱,以至麻袋、枕套裏出出進進,幾經折磨,有部分筆記本已字跡模糊,紙張破損。鍾書每天總愛翻閱一兩冊中文或外文筆記,常把精彩的片段讀給我聽。我曾想爲他補裰破舊筆記,他卻阻止了我。他說:“有些都沒用了。”哪些沒用了呢?對誰都沒用了嗎?我當時沒問,以後也沒想到問。

鍾書去世後,我找出大量筆記,經反覆整理,分出三類。

第一類是外文筆記(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極小部分是鍾書用兩個指頭在打字機上打的,其餘全是手抄。筆記上還記有書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頁數。他讀書也不忽略學術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關文學、哲學、政治的重要論文,他讀後都做筆記,並記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鍾書自從擺脫了讀學位的羈束,就肆意讀書。英國文學,在他已有些基礎。他又循序攻讀法國文學,從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而二十世紀;也同樣攻讀德國文學、意大利文學的歷代重要作品,一部一部細讀,並勤勤謹謹地做筆記。這樣,他又爲自己打下了法、德、意大利的文學基礎。以後,他就隨遇而讀。他的筆記,常前後互相引證參考,所以這些筆記本很難編排。而且我又不懂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恰逢翻譯《圍城》的德國漢學家莫宜佳博士(professordr。monikamotsch)來北京。我就請她幫我編排。她看到目錄和片斷內容,“饞”得下一年暑假借機會又到北京來,幫我編排了全部外文筆記。筆記本共一百七十八冊,還有打字

稿若干頁,全部外文筆記共三萬四千多頁。

鍾書在國內外大學攻讀外國文學,在大學教書也教外國文學,“院系調整”後,他也是屬於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組的。但他多年被派去做別的工作,以後又借調中國古典文學組,始終未能回外文組工作。他原先打算用英文寫一部論外國文學的著作,也始終未能如願。那些外文筆記,對他來說,該是“沒用了”。但是對於學習外國文學的人,對於研究錢鍾書著作的人,能是沒用

嗎?

第二是中文筆記。他開始把中文的讀書筆記和日記混在一起。一九五二年知識分子第一次受“思想改造”時,他風聞學生可檢查“老先生”的日記。日記屬私人私事,不宜和學術性的筆記混在一起。他用小剪子把日記部分剪掉毀了。這部分筆記支離破碎,而且都散亂了,整理很費功夫。他這些筆記,都附帶自己的議論,亦常常前後參考、互相引證。以後的筆記他都親自記下書

目,也偶有少許批語。中文筆記和外文筆記的數量,大致不相上下。第三類是“日札”———鍾書的讀書心得。日札想是“思想改造”運動之後開始的。最初的本子上還有塗抹和剪殘處。以後他就爲日札題上各種名稱,如“容安館日札”、“容安室日札”、“容安齋日札”;署名也多種多樣,如“容安館主”、“容安齋居士”、“槐聚居士”等等;還鄭重其事,蓋上各式圖章。我先還分門別類,後來才明白,這些“館”、“齋”、“室”等,只是一九五三年“院系調整”後,我家居住的中關園小平房(引用陶淵明《歸去來辭》“審容膝之易安”)。以後屢次遷居,在鍾書都是“容膝易安”的住所,所以日札的名稱一直沒改。日札共二十三冊、二千多頁,分八百零二則。每一則只有數目,沒有篇目。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寫的,雜有大量外文,有時連着幾則都是外文。不論古今中外,從博雅精深的歷代經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說院本,以至村謠俚語,他都互相參考引證,融會貫通,而心有所得,但這點“心得”還待寫成文章,才能成爲他的著作。《管錐編》裏,在在都是日札裏的心得,經發揮充實而寫成的文章。例如:《管錐編。楚辭洪興祖補註》十八則,共九十五頁,而日札裏讀《楚辭》的筆記一則,只疏疏朗朗記了十六頁;《管錐編。周易正義》二十七則,共一百零九頁,而日札裏讀《周易》的筆記,只有一則,不足十二頁;《管錐編。毛詩正義》六十則,共一百九十四頁,而日札

裏讀《毛詩》的筆記二則,不足十七頁。

鍾書在《管錐編》的序文中說:“??遂料簡其較易理董者,錐指管窺,先成一輯”、“初計此輯尚有《全唐文》等書五種,而多病意懶,不能急就。”讀《全唐文》等書的心得,日札裏都有。他曾對我說:“我至少還想寫一篇《韓愈》、一篇《杜甫》。”這兩篇,想是“不易理董

者”,再加“多病意懶”,都沒有寫出來。日札裏的心得,沒有寫成文章的還不少呢。這大量的中、外文筆記和讀書心得,鍾書都“沒用了”。但是他一生孜孜石乞石乞積聚的知識,對於研究他學問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總該是一份有用的遺產。我應當盡我所能,爲有志讀

書求知者,把鍾書留下的筆記和日札妥爲保存。

感謝商務印書館願將錢鍾書的全部手稿掃描印行,保留着手稿原貌,公之於衆。我相信公之

於衆是最妥善的保存。但願我這辦法,“死者如生,生者無愧”。

楊絳敬序二○○一年五月四日

(此文爲《錢鍾書手稿集》序,主標題爲編者所加。《錢鍾書手稿集》,商務印書館出版)風華絕代錢鍾書:數學15分被清華校長破格錄取、

風華絕代錢鍾書

錢鍾書,1910年11月21日生於江蘇無錫,幼承家學,天資過人,青少年時代就練就了文史方面的“童子功”。1933年,錢鍾書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兩年後到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後又至巴黎大學研究法國文學。抗戰期間歸國,曾在多所大學任教。1953年被聘爲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後相繼擔任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院特邀顧問。錢鍾書的一生,是以生命的極限去探索人文寫作和人文學術的極致的。他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於一的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集《人·獸·鬼》,描繪舊中國知識分子百相的長篇小說《圍城》,融中西學於一體、見解精闢獨到的《談藝錄》;解放後出版了《宋詩選注》、《管錐編》五卷、《七綴集》、《石語》、《槐聚詩存》等,待出版者還有《〈宋詩紀事〉補正》,等等。他還參與了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著《中國文學史》的工作,並作出了重要貢獻。1950年他參加了《毛澤東選集》英譯委員會,並翻譯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60年他又參加了《毛澤東詩詞》英譯定稿小組的工作。到1972年,他從幹校返京後又於1974年參加了英譯工作,終於使《毛澤東詩詞》英譯本得以出版。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今年11月是錢鍾書先生100週年誕辰,作者擷取錢老一生中的幾個片段,以饗讀者。被清華校長破格錄取

錢鍾書,生於江蘇無錫世家,科學家錢學森、學者錢穆都是出自這一家族的名人。錢鍾書之名的由來,在於他週歲時抓週抓到了一本書,因而取名“鍾書”。也許是天意吧,他也就名副其實,一輩子“鍾情於書”,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

1929年,清華大學外語系招生時爆出一條新聞,一位數學只考了15分、本應被退回的考生卻被破格錄取,這個人就是錢鍾書。他數學考試極差,可英文、國文卻是特優,英文還是滿分。主管老師欲退不忍,欲取不敢,便報告了校長羅家倫。羅校長親閱試卷後立即定奪:此爲奇才,破格錄取。一入清華,錢鍾書便開始開創一項又一項的“紀錄”:讀書數量第一,發表文章第一。在清華大學讀書時,錢鍾書自恃有過目不忘的記憶力,連課堂上聽講都不做筆記,更不屑於課外讀書做筆記。他的同學饒餘威在《清華的回憶》一文中寫到錢鍾書時說:“他自己喜歡讀書,也鼓勵別人讀書。他還有一個怪癖,看書時喜歡用又黑又粗的鉛筆劃下佳句,又在書旁加上他的評語,清華藏書中的畫線和評語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筆。”

畢業後到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時,他纔開始做讀書筆記。錢鍾書的讀書筆記本很厚,有普通練習本的4倍,上面寫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別人很難看懂。他每讀一書,都做筆記,摘出精華,指出謬誤,寫下心得。他著書時,主要是參考讀書筆記。從1939年到1942年完成的頗有影響的文藝理論著作《談藝錄》,採用了傳統詩話的札記式的寫法,原因就在於利用讀書筆記之便。1972年3月,開始偷着寫《管錐編》,這部洋洋百萬言的學術鉅著,主要資料來源就是錢鍾書寫下的五大麻袋讀書筆記。

俗話說:“好腦子不如爛筆頭。”熟悉錢鍾書的學者都認爲,他的記憶力是驚人的,幾十年前讀過的東西還能記住,在現代中國學者中,除了史學大師陳寅恪外,沒有第二人能與他相比,外國學者說他的記憶是“照相機式”的記憶。錢鍾書先生尚且做讀書筆記,對於記憶力一般的人來說,

讀書做筆記就更爲必要了。

錢鍾書是博學的。到清華後,他立志“橫掃清華大學圖書館”。他的中文造詣很深,又精於哲學及心理學,終日博覽中西新舊書籍。他讀書之多,中英文功底之雄厚,遠遠超出了他的同齡人。他的博學,使他不是老師的學生,而成了老師的“顧問”。吳宓教授就曾推薦他臨時代替教授上課,所有課上涉及的文學作品他全都讀過。錢鍾書還有讀字典的興趣,而且深得其樂,許多大部頭的字典、辭典、大百科全書他都挨着字母逐條讀過,並時時讀得開懷大笑。在清華,他勤奮刻苦,幾乎足不出戶,也很少參加學生活動。他的同班同學許振德在《水木清華四十年》一文中回憶說:“鍾書兄,蘇之無錫人,大一上課無久,即馳譽全校,中英文俱佳,且博覽羣書,學號爲八四四號,餘在校四年期間,圖書館借書之多,恐無能與鍾兄相比者,課外用功之勤,恐亦乏其匹。”著名學者吳宓曾對其有一段很高的評價:“自古人才難得,出類拔萃,卓爾不羣的人才尤其不易得。當今文史方面的傑出人才,在老一輩要推陳寅恪先生,在年輕一輩中要推錢鍾書,他們都是人中之龍,其餘如你我,不過爾爾。”吳宓的這一稱讚,使錢鍾書便因此而獲得了“清華之龍”的雅稱。

在清華,他還以專挑教授學者的錯而出名。錢鍾書在清華讀書期間,清華大學在文史方面聚集了許多著名的教授,如文學家朱自清、哲學家馮友蘭、版本學家趙萬里等,他們都是飽讀詩書的一代大家。但錢鍾書卻並不屈服於這些權威,他時常會在談話中批評和糾正他們的一些失誤,見解之獨到,論斷之深刻竟使這些大家對其刮目相看。在清華,文史方面的幾乎所有專家都被錢鍾書品評過一番。

鄭朝宗在《懷舊》中說:“他隨時都在動腦筋,讀書的時候是他思想最活躍的時候,所以每讀完一書,其精神實質全被吸收。最難得的是好學不倦,不論處什麼環境都手不釋卷。他好比一個精神世界的美食家,什麼品種的美味都要嘗一嘗。”

黃謹曾有言:當代學人,最不可思議者,當數錢鍾書。此言極是。 逸事·錢鍾書

被窩裏吃蛋糕

1994年10月30日,是夏衍先生的生日。當時,錢鍾書和他一樣,也因病住院了。夏衍便讓女兒給錢鍾書送去一塊蛋糕。錢先生胃口大開,興致勃勃地坐在病牀上吃蛋糕。偏巧在這個時刻,一名攝影記者悄悄溜進病房,跪姿偷拍。開始拍時。錢先生背對記者,沒有理會,大嚼如初。漸漸地,這名記者膽大起來,轉到錢先生的正面拍攝:措手不及的錢先生爲了保護尊容,撩起被子,連頭帶蛋糕一起捂進去,全然不管奶油弄得滿被子,惹得周圍的人哈哈大笑。

夢中情人唐曉芙

一次座談會上,一名記者見到崇拜已久的錢鍾書,便不失時機地提問。關於《圍城》,他問道:“爲什麼《圍城》中的唐曉芙下落不明?”錢先生笑着答道:“人生不多的是?下落不明?的情形嗎?像我們今天在這裏聚首碰面,明天各分東西,而我的影像,在你們的腦中逐漸模糊,不就是?淡出?的一個例子嗎?”這名記者追問:“《圍城》中每一角色,都被冷嘲熱諷過,唯獨唐小姐例外,偏偏她又是?淡出?的,這兩者中間,有什麼關係嗎?”錢先生忙不迭地說:“難道你的意思是說,唐曉芙是我的夢中情人嗎?”逗得滿堂開懷大笑。

許眼變化圖

錢鍾書在清華大學求學時,有一個很要好的同學叫許振德:當時,許振德愛慕班上一個漂亮的女同學,上課時,眼睛總隨姑娘的身影而轉動,暗遞秋波,這種情景,被錢鍾書發現:他便提筆。在筆記本上畫上許多許振德向不同方向觀看的眼神變化圖,題名爲“許眼變化圖”,沒等下課,

即將此畫遞給其他同學。一時成爲笑談。 錢鍾書:把讀書做到極致

在許多人心目中,錢鍾書先生是一尊神,我們在不止一處見過“泰斗”的名頭,但只在他的紀念文集上看到“崑崙”二字,後者似乎更具重量與體積。不過,若是錢先生九泉有知,一定不會同意,他一生最厭浮名虛譽。其實,他就是一個讀書人,只是他不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而是一個把讀書做到極致的讀書人。天下讀書人何其多也,其中許多隻可稱之爲“讀書的人”,而非將讀書當作事業的讀書人,如錢先生這樣把讀書做到極致的讀書人,更是少而又少。

或者就是一種前定,先生“抓週”即抓住了書,取名“鍾書”,與書結下永世之緣。書在天地間,乃是這樣一種物事,自從有它,人類一切人文蘊積即有藏儲、傳承之渠道,文明世界遂得以滋榮與豐盛。無論如何說,鍾之於書,而不是鍾之於權,鍾之於利,當是一種志存高遠的上佳選擇。若說襁褓之時的事,僅是出於偶然的美談而已,那麼,後來的改“字”,便是確定的意向所注了。古人云:“擇善固執”,在這件事上,做出好的選擇,才只完成一半,另一半則是由改“字”“默存”所透示。默而存之,是對其“善擇”的“固執”,此固爲其父輩之殷殷期望,也是他決然的自我要求,併爲其一生勉力踐行所證實。

實在說,先生趕上的並不是一個“鍾書”的人理想的時代,他留學歸來,即逢戰亂,所謂“海水羣飛,淞濱魚爛”“憂天將壓,避地無之”,安得讀書的好環境?此時完成的《談藝錄》,真正是一部“憂患之書”。縱是如此,他仍出入於中西古今,兼採博搜,極深研幾,於“詩話”一方領域,打造出一片光天霽月讀書的化境,令世上無數讀書人折腰。爰至和平建設時期,卻又**迭起,動盪日劇,復有浩劫來臨,以一國寶級的大學者,只能去燒開水度日,手邊即使有“紅寶書”以外的書,也不可在人前捧讀。迨至“文革”收場,紛亂漸靖,先生始能重理書篋,抉剔爬梳,“錐指管窺”,神遊八極,立意“使小說、詩歌、戲劇與哲學、歷史、社會學爲一家”。而此時,先生又因聲望大震而多受干擾,乃以杜門謝客以拒之。

曾有一位老作家贊先生曰:他“站得高,望得遠,看得透,撒得開,靈心慧眼,明辨深思,熱愛人生而超然物外,洞達世情而不染一塵”(柯靈:《促膝閒話鍾書君》)。此言甚是。然而,如從另一角度說,“不染一塵”,“超然物外”,雖爲先生素志,卻難以盡如所願,晚年就任高職,就有幾多難以辭卻的無奈。上世紀80年代,我在一次與先生道術原本無關的學術會議上,見他端坐於主席臺,就覺出他臉上有一種無奈的苦笑。紅塵滾滾,凡身肉骨,截然不染,其難可知!錢先生之高卓,就在於“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一直秉持素志,不變抵抗之姿,不但不讓紅塵矇頭蓋臉,乃至污染靈境,更不會爭名於朝,爭利於市,奔走紅塵,換一副俗骨。錢先生迴應以利相邀的遊說:“我都姓錢一輩子了,還要錢做什麼?”這已然成爲錢氏警句;而當年他謝絕江青“國宴”之招,連說:“我很忙,啊哈,我很忙!”忙不迭地關上家門,更是史上一段很牛的“非常道”。我們非常相信先生確實很忙,此非藉爲託詞耳,對一個讀書人而言,“以有涯逐無涯”,實有太多的書要讀,焉能不忙?何況像錢先生這樣一個將讀書做到極致的讀書人,他要獨自在自己的天地裏,一鋤一鏟,開鑿一條類似於巴拿馬運河貫通中西的“運河”,會有多麼大的工程量,有多少事要做!一個真正的讀書人,在其生命的常態中,是不會有清閒的,他絕對了然自己生命的刻度,且知道有多少書是他要讀而又來不及讀,有多少事要做而來不及做。讀書之道,需要惟精惟一,心無旁騖,非但他人他事,並自身也都忘卻,先生極端到把這當作了做人的一個原則,從而展示了真正讀書人的兩面:癡心與清厲。對於讀書,他實在是一片癡心,名實相副,而另一面,則不近人情,一派書生犟脾氣,一副清厲的樣子,斷然謝絕一切干擾。無他,

蓋深悉非如此書就讀不成,癡心必定落空也。

實事求是地說,錢先生後期頗得益於社科院的體制,據說,這體制是從前蘇聯移植來的,其好處便是袞袞諸公基本上可以讀書、研究爲業,惟要耐得清苦寂寞耳。此種生計,有人避之,有人趨之,真是人各有志。對於先生而言,耐得清苦寂寞,何足道哉。“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在他,以讀書、研究爲職分,是一大幸事,若一心與天下有所爭,則又何能盡職。其皇皇鉅著《管錐篇》中引述著作上萬,可謂盡職的結果,評爲“勞模”,當之無愧。

讀書也是要講量的,書讀得不多,所見不廣,難免井蛙之譏,而外語則是拓廣讀書的利器,錢先生通多種外語,遂使他中西統攝,恢恢然遊刃有餘。海外漢學家每以此輕國內學人,有一次,國內有位名氣頗大的學者到美國某大學舉行講座,所講主題爲希臘文明,圖書館幾位華人館員談論及此,有人問,他可會希臘語,答曰:不會。不但希臘語,英語也不通。不會希臘語,不讀希臘書,講何希臘文明,大家眨眨眼,哈哈一笑,不去也罷。若是錢先生呢,他們怎敢?把讀書做到極致,於是,就成了一面錚亮的鏡子,一切敢於自報“著名學者”、“大師”的學人,不妨拿它照照自己。不過,像錢鍾書這樣的淹博通雅的讀書人,斯世已很難再遇見,我們別的事上還是太忙了吧。(金宏達) 妙語·錢鍾書

有些人,臨睡稍一思想,就會失眠;另有些人,清醒時胡思亂想,就會迷迷糊糊地入睡。上帝會懊悔沒在人身上添一條能搖的狗尾巴,因此減少了不知多少表情的效果。我們對採摘不到的葡萄,不但想象它酸,也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地甜。

據說每個人需要一面鏡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東西。不過,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鏡子;不自知的東西,照了鏡子也沒有用。

科學家跟科學大不相同,科學家象酒,愈老愈可貴,而科學象女人,老了便不值錢。豬是否能快樂得象人,我們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滿足得象豬,我們是常看見的。

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爲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爲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

永遠快樂這句話,不但渺茫得不能實現,並且荒謬得不能成立。快樂的決不會永遠;我們說永遠快樂,正好象說四方的圓形,靜止的動作同樣地自相矛盾。

拍馬屁跟戀愛一樣,不容許有第三者冷眼旁觀。

話是空的,人是活的;不是人照着話做,是話跟着人變。假如說了一名話,就至死不變的照做,世界上沒有解約、反悔、道德、離婚許多事了。

錢鍾書:嗜書如命的清華學子

1998年12月19日,“世界上惟一的錢鍾書走了”。這句話,是一個熱愛他的讀者在報紙上撰文的標題,也代表了所有對錢鍾書有一點點或更多瞭解的人們的共同心聲。

鍾書,顧名思義,鍾情於書。據說他起先不叫這個名字,出生那天,有人送來一部《常州先哲叢書》,伯父就取“仰慕先哲”之義替他命名仰先,字哲良。後來週歲抓週,抓了一本書,父親爲他正式取名“鍾書”。果然,他這一生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從當年 “橫掃清華圖書館”、初出

茅廬的翩翩才子,到後來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學者,錢鍾書一生鍾情於書,嗜書如命。立志 “橫掃清華圖書館”

錢鍾書出生於詩書世家,自幼受傳統經史方面的教育,十三歲進入美國聖公會辦的蘇州桃塢中學學習,接受西式的教育。真可謂是從小就受到了中西文化的薰陶,也爲他後來形成貫通中西、古今互見的治學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29年,19歲的錢鍾書考入清華外文系,立即名震校園,不僅因爲他數學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國文、英文水平使不少同學佩服得五體投地。他的中文造詣深,精於哲學及心理學,一進校就立下志願“橫掃清華圖書館”,終日博覽中西新舊書籍。

文化崑崙

錢鍾書被看作了中國文化的奇蹟與象徵。他博學多能,兼通數國外語,學貫中西。60年來,他致力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淡泊名利,甘願寂寞,在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兩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績,飲譽海內外,爲國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貢獻,培養了幾代學人,被譽爲“文化崑崙”。凡是錢鍾書的朋友、同事或學生,或者哪怕是僅僅與錢鍾書交談過一次的人,都會對他學問的廣博、思維的深刻、反應的敏捷、悟性之高、記憶力之強,歎爲觀止。誠然,他有超人的天資稟賦,不過,更令人驚歎的還是他的勤奮和治學的嚴謹。

第四篇:錢鍾書是怎樣做讀書筆記的

錢鍾書是怎樣做讀書筆記的男人的話就像老太太的牙齒,有多少是真的?!問:你喜歡我哪一點?答:我喜歡你離我遠一點!執子之手,方知子醜,淚流滿面,子不走我走。諸葛亮出山前,也沒帶過兵!憑啥我就要工作經驗?錢鍾書是怎樣做讀書筆記的樓主

--------------------------------------------------------------------------------按:在這樣一個大部分人都潛水而無法說話的板塊,爲大家提供一些學習資料,或許是更好的選擇。今天貼出錢鍾書夫人楊絳所寫的文章《錢鍾書是怎樣做讀書筆記的》,供大家參考。

各個經濟學論壇都會有經濟學必讀書目,但是如何讀這些書更有效率呢?這篇文章會給我們以答案。

錢鍾書是怎樣做讀書筆記的

——《錢鍾書手稿集》序

楊絳

許多人說,錢鍾書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他本人卻並不以爲自己有那麼“神”。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

他做筆記的習慣是在牛津大學圖書館(bodleian——他譯爲飽蠹樓)讀書時養成的。因爲飽蠹樓的圖書向例不外借。到那裏去讀書,只准攜帶筆記本和鉛筆,書上不準留下任何痕跡,只能邊讀邊記。鍾書的“飽蠹樓書記”第一冊上寫着如下幾句:“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與絳約間日赴大學圖書館讀書,各攜筆札,露鈔雪纂、聊補三篋之無,鐵畫銀鉤,虛說千毫之禿,是爲引。”第二冊有題辭如下:“心如椰子納羣書,金匱青箱總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並無魚。(默存題,季康以狼雞雜毫筆書於燈下)”這都是用毛筆寫的,顯然不是在飽蠹樓邊讀邊記,而是經過反芻,然後寫成的筆記。

做筆記很費時間。鍾書做一遍筆記的時間,約莫是讀這本書的一倍。他說,一本書,第二遍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讀幾遍之後才發現。

鍾書讀書做筆記成了習慣。但養成這習慣,也因爲我們多年來沒個安頓的居處,沒地方藏書。他愛買書,新書的來源也很多,不過多數的書是從各圖書館借的。他讀完並做完筆記,就把借來的書還掉,自己的書往往隨手送人了。鍾書深諳“書非借不能讀也”的道理,有書就趕緊讀,讀完總做筆記。無數的書在我家流進流出,存留的只是筆記,所以我家沒有大量藏書。

鍾書的筆記從國外到國內,從上海到北京,從一個宿舍到另一個宿舍,從鐵箱、木箱、紙箱,以至麻袋、枕套裏出出進進,幾經折磨,有部分筆記本已字跡模糊,紙張破損。鍾書每天總愛翻閱一兩冊中文或外文筆記,常把精彩的片段讀給我聽。我曾想爲他補裰破舊筆記,他卻阻止了我。他說:“有些都沒用了。”哪些沒用了呢?對誰都沒用了嗎?我當時沒問,以

後也沒想到問。

鍾書去世後,我找出大量筆記,經反覆整理,分出三類。

第一類是外文筆記(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極小部分是鍾書用兩個指頭在打字機上打的,其餘全是手抄。筆記上還記有書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頁數。他讀書也不忽略學術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關文學、哲學、政治的重要論文,他讀後都做筆記,並記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鍾書自從擺脫了讀學位的羈束,就肆意讀書。英國文學,在他已有些基礎。他又循序攻讀法國文學,從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而二十世紀;也同樣攻讀德國文學、意大利文學的歷代重要作品,一部一部細讀,並勤勤謹謹地做筆記。這樣,他又爲自己打下了法、德、意大利的文學基礎。以後,他就隨遇而讀。他的筆記,常前後互相引證參考,所以這些筆記本很難編排。而且我又不懂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恰逢翻譯《圍城》的德國漢學家莫宜佳博士(professordr.monikamotsch)來北京。我就請她幫我編排。她看到目錄和片斷內容,“饞”得下一年暑假借機會又到北京來,幫我編排了全部外文筆記。筆記本共一百七十八冊,還有打字稿若干頁,全部外文筆記共三萬四千多頁。

鍾書在國內外大學攻讀外國文學,在大學教書也教外國文學,“院系調整”後,他也是屬於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組的。但他多年被派去做別的工作,以後又借調中國古典文學組,始終未能回外文組工作。他原先打算用英文寫一部論外國文學的著作,也始終未能如願。那些外文筆記,對他來說,該是“沒用了”。但是對於學習外國文學的人,對於研究錢鍾書著作的人,能是沒用嗎?

第二是中文筆記。他開始把中文的讀書筆記和日記混在一起。一九五二年知識分子第一次受“思想改造”時,他風聞學生可檢查“老先生”的日記。日記屬私人私事,不宜和學術性的筆記混在一起。他用小剪子把日記部分剪掉毀了。這部分筆記支離破碎,而且都散亂了,整理很費功夫。他這些筆記,都附帶自己的議論,亦常常前後參考、互相引證。以後的筆記他都親自記下書目,也偶有少許批語。中文筆記和外文筆記的數量,大致不相上下。

第三類是“日札”———鍾書的讀書心得。日札想是“思想改造”運動之後開始的。最初的本子上還有塗抹和剪殘處。以後他就爲日札題上各種名稱,如“容安館日札”、“容安室日札”、“容安齋日札”;署名也多種多樣,如“容安館主”、“容安齋居士”、“槐聚居士”等等;還鄭重其事,蓋上各式圖章。我先還分門別類,後來才明白,這些“館”、“齋”、“室”等,只是一九五三年“院系調整”後,我家居住的中關園小平房(引用陶淵明《歸去來辭》“審容膝之易安”)。以後屢次遷居,在鍾書都是“容膝易安”的住所,所以日札的名稱一直沒改。

日札共二十三冊、二千多頁,分八百零二則。每一則只有數目,沒有篇目。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寫的,雜有大量外文,有時連着幾則都是外文。不論古今中外,從博雅精深的歷代經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說院本,以至村謠俚語,他都互相參考引證,融會貫通,而心有所得,但這點“心得”還待寫成文章,才能成爲他的著作。《管錐編》裏,在在都是日札裏的心得,經發揮充實而寫成的文章。例如:《管錐編·楚辭洪興祖補註》十八則,共九十五頁,而日札裏讀《楚辭》的筆記一則,只疏疏朗朗記了十六頁;《管錐編·周易正義》二十七則,共一百零九頁,而日札裏讀《周易》的筆記,只有一則,不足十二頁;《管錐編·毛詩正義》六十則,共一百九十四頁,而日札裏讀《毛詩》的筆記二則,不足十七頁。

鍾書在《管錐編》的序文中說:“??遂料簡其較易理董者,錐指管窺,先成一輯”、“初計此輯尚有《全唐文》等書五種,而多病意懶,不能急就。”讀《全唐文》等書的心得,日札裏都有。他曾對我說:“我至少還想寫一篇《韓愈》、一篇《杜甫》。”這兩篇,想是“不易理董者”,再加“多病意懶”,都沒有寫出來。日札裏的心得,沒有寫成文章的還不少呢。

這大量的中、外文筆記和讀書心得,鍾書都“沒用了”。但是他一生孜孜石乞石乞積聚的知識,對於研究他學問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總該是一份有用的遺產。我應當盡我所能,爲有志讀書求知者,把鍾書留下的筆記和日札妥爲保存。

感謝商務印書館願將錢鍾書的全部手稿掃描印行,保留着手稿原貌,公之於衆。我相信公之於衆是最妥善的保存。但願我這辦法,“死者如生,生者無愧”。

楊絳敬序二○○一年五月四日(此文爲《錢鍾書手稿集》序,主標題爲編者所加。《錢鍾書

第五篇:錢鍾書《圍城》讀書筆記

我想以圍城裏的這句話作爲這一篇的開頭;“好像個進口,背後藏着深宮大廈,引得人進去了,原來什麼也沒有,一無可進的進口,一無可取的去處。”

其實我不知道錢先生寫了什麼,那城裏有什麼我也不知道,大概我正在這城裏?爲它的美麗引進來,結果我什麼也沒發現。“一無可進的進口,一無可取的去處。”正是我此時的真是形同吧,人生真的要面臨這許多情況麼,估計是這樣的。

在戀愛時,也許我們真的看不到彼此的缺陷,可是結婚後,彼此的真是都相互瞭解才發現我們的生活是這般的苦惱,原來彼此的瞭解讓我們對婚姻而擔憂,這樣的擔憂很有可能 將我們的婚姻拆散,將這戀愛的結果毀滅,方鴻漸就沒什麼本事,現在卻要自己去拼搏,辛媚是他的好友,最要好的朋友。

他們一起去大學學習,在這一路上,人生百態進出,各種花臉都在這裏上演。方鴻漸的什麼也不做。倒也發現了李梅婷的自私。李梅婷在哪烤地瓜的攤處吃地瓜時的醜態是可想而知的,這個形象中可以找到我周邊的人也有這樣的。辛媚是位有關係,有頭腦的人,所以她一路是這個小羣體的領導,孫小姐的主見是沒有多少體現。

而當孫小姐與方鴻漸結婚後,彼此瞭解的深入,回到上海的他們依靠朋友親戚謀了差事,而此時的方鴻漸再一次陷入了他的可悲,薪水沒有妻子高,最糟糕的是這世上他只有趙辛媚這麼一個朋友,他以爲的道義人士全不把當一回事。他沒有朋友,有一位妻子,他又不知道如何去愛,或說他愛了,卻在最應該愛孫小姐的時候,他不愛了,沒有和孫小姐商量他的辭職,完全不顧家庭的生機,爲了那可惡的王會長的道義辭職了,還沒有聽孫小姐和陸太太的詳細內容,便將孫小姐氣走了,他想孫小姐還在家裏,希望她能原諒自己。

當方鴻漸回到家裏時,這一切真的情況發生了,孫小姐離開了那城,似乎這樣也解救了那可憐的方鴻漸,這城是他們自己造的,現在這城的另一半所有者放棄了這城,不知道方鴻漸還會待在那城裏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