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金融帝國讀書筆記

第一篇:金融帝國讀書筆記

金融帝國讀書筆記

冰山原理

無論我們對市場分析的有多麼詳細,那麼我們找到的原因仍就是有限的,並且所有能夠影響市場的原因還是可以分爲已知原因和未知原因。如果承認結果,也就是真實的價格是由衆多原因產生的話。那麼就可以得出“已知原因a+未知原因x=結果b”的公式。通常對於未來走勢起更大作用的,恰恰是未知原因。

樹形原理

樹形原理,說的就是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非線性關係!簡單的說,事後合理不等於事先可知。或者也可以理解爲,“同樣的原因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無論你使用什麼樣的分析方法,同樣的原因都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在我看來,交易者是否能夠長期獲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應對這種不確定性。

鉅變效應

市場的本質也許就是兩種相反力量的正反饋與負反饋。上漲意味着繼續上漲,就是正反饋;而上漲意味着下跌,就是負反饋;同時負反饋具有封存效應!上漲的本身就在不停的聚集着下跌的力量,同時上漲又讓交易者對下跌的理由視而不見。當市場最終處於臨界狀態時,一個小事件就能使得聚集起來的下跌因素瞬間爆發出來,從而產生鉅變現象。

恐龍效應

也許“恐龍效應”真得能夠很好的解釋,爲什麼很多交易者都是在戴上光環後快速的隕落。能夠戴上光環的交易者,必然更多的利用、依賴了市場中的微觀規律。一個交易者越能適應當時的市場環境,似乎就越不可能適應變化後的市場環境。這時通過過度適應市場而戴上光環的同時,也就爲其後的隕落賣下的伏筆。當市場的特徵出現鉅變的時候,這種過度適應市場的交易者就會被市場迅速的掃地出門。

鐘擺效應

所謂市場,當中根本就不存在什麼能夠爲一次交易負責的單向真理,而是由衆多對立矛盾的概念組合而成的。當你能夠找到一種交易的方法,那麼我肯定還存在一種與你相反的交易方法存在。或者說,任何方法在不同的歷史時段內都是會有“佔便宜”和“吃虧”的時候。市場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稱的,但市場也並非完全對稱的。市場具有某種概率上的不對稱性,利用這種概率上微弱的不對稱性,建立一種具有概率優勢的一致性交易策略,從而實現長期必然的獲利。

高低錯覺

一般人都喜歡於賣高買低,這時對於個股而言就會出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股票越漲市場介入程度就越低,而股票越跌市場介入程度就越高。道理很簡單,一隻反覆上漲的股票,曾經的持有者會因爲價格高而賣出,同時持幣者也不會買入找不到高點作爲參照物的股票。

在那個莊股橫行的年代,莊家反覆利用散戶這種心理弱點以及對高點的判斷錯覺。一隻股票從 5 元漲到 10 元時,散戶會越來越少,這時籌碼流向莊家和趨勢跟蹤者手中。當股票一路上漲時,能夠拋售的散戶越來越少,所以越漲就越不費力氣。如果莊家準備在20 元實現成功撤莊的話,那麼通常會拉高到 30 元、甚至 40 元。道理很簡單,沒有“打折效應”,散戶是不會當傻子的!

對錯悖論

對於對錯的評價應該是基於交易策略而不是基於結果。在我看來,交易者能否取得成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取決於堅持“錯誤”與改正錯誤的能力。其中第一個“錯誤”代表自身交易策略帶來的合理虧損,而第二個錯誤代表交易方向錯誤而出現的虧損。

對於任何交易者來說,都必須找到自己應該承擔的東西。交易絕對不是沒有成本的不勞而獲,所以我們必須首先確定我們能夠承擔的成本是什麼?然後,找到一種合理的策略來一致性的實現全部交易。如果你不能接受“盈虧同源”的事實,那麼你就不可能找到固定的基石,自然你的全部交易技術就只能夠是空中樓閣。

學習效應

市場的機制就是製造微觀定勢,然後突然打破這種定勢,而將追隨定勢的交易者一網打盡。

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最吃香:一種是信仰堅定的人,一種是根本就沒有信仰的人。我對價格的漲跌就是絕對沒有信仰的人,絕對的隨勢而動。但我對趨勢思維又是信仰異常堅定的人,無論輸了多少次,我都還敢繼續下注。而如果你是既有信仰,但又不堅定的話。那麼你就會隨着市場這座大鐘而左右搖擺,並且永遠慢市場半拍。

超市原理

正確率的高低,同預測水平的好壞並非具有絕對的相關性;而與離市策略具有更大的相關性!理論上講,即使在隨機開倉的情況下,只要止損的幅度數倍於止贏的幅度,那麼正確次數就能數倍於虧損次數。所謂高正確率只能說明利潤是被衆多的人(次)平分,而虧損是由少數人(次)承擔。由此看來,股民的高正確率,只能說明“利潤兌現、虧損掛起”的癖好在

起作用。

複利悖論

衡量獲利速度的快慢有三個指標:正確率、賠率、交易週期。從“超市效應”中我們可以得知,正確率同賠率是互損的。

鴕鳥現象

如果一種現象你無法消除它,那麼與其迴避還不如正視它,從而承認它、接受它、研究它、合理地控制它。如果你連承認都不敢承認,那麼你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合理控制它的。這樣一來,我就承認並且接受業績可能虛假這個現實,從而研究如何控制這種風險對自己的傷害。慢慢的,這種理念甚至成爲我其後交易策略形成的一條主線,那就是:從對抗到包容。

圓木桶理論

對於一筆獲利的交易而言,你必須把各個環節都做正確;但對於一筆虧損的交易而言,並不需要你把各個環節都做錯,只要做錯一個環節就足夠了!這也是我反覆提倡交易應該簡單而不是繁瑣的原因。

點球原理

不追求確定性還有可能成功,而追求確定性就必然會失敗!如果將守門員撲球比做交易的話,那麼三分之一的正確率在五倍的賠率面前照樣可以獲利,而追求確定性的交易者通常什麼都得不到!看出趨勢的思維方式是錯的!趨勢不是看出來的,而是賭出來的。

小蝴蝶的故事

大多數交易者的動機,他們只不過是逃避不確定性的存在。所有的優勢等於可能捕捉到所有的利潤,但所有的劣勢又等於可能遭受所有的虧損(承擔所有的成本)。事實上,如果一種交易方法能夠具有明顯的期望收益優勢,那麼雖然單次(微觀上)無法找到確定性,但卻能夠實現長期戰績(宏觀上)的確定性。

第二篇:《大秦帝國》讀書筆記

暑期來臨,有時間來尋找自己喜歡別的書來認真看看,選擇幾本書,終於對《大秦帝國》放不下手,一直在不停地看,我對秦朝感興趣有三個原因:一是受“中國文化之精髓多在先秦”的影響;二是受荀子“性惡論”和商鞅變法的吸引;三是受從小耳染目睹的“長城”、“兵馬俑”和“大地在我腳下……”的刺激。這之中一直都是“好奇心”占強,直到有一本類似歷史資料彙編的馬非百《秦始皇帝傳》,我發現了中國居然是源於中國第一次大統一時期秦的音變,這纔對秦始皇敬佩起來。

我覺得能夠做到統一中國,首先是實力的象徵,其次是志向的映證。(當然,也少不了不計其數的謀臣勇將的智慧與力量。)引劉樂士《秦始皇》中華陽太后對贏政的一番教導就可略知其家志了:

“自襄公立國至今,已歷二十九位君王,你已是第三十位君王了。五百年來,每位君主都以振興秦國爲已任,試圖早日圖霸中原。穆公稱霸西戎後便揮師東伐,崤山一敗含恨而死,留《秦誓》,此後的君王便以《秦誓》激勵自己,伺機東侵,但都明白一個道理,稱霸天下靠的是實力。因此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新政,富國強兵,惠文王任用張儀連橫抗禦中原幾大強國。武文問鼎中原絕臏而死,你曾祖你昭襄王兩次稱帝都沒有成功……你祖父命短……沒有什麼建立樹……你父王在位雖三年,卻有一次壯舉,殲滅東周國。東周國雖小,但它是周王室的象徵……政兒,你有沒有稱帝的雄心和勇氣要看你如何去做了!”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是統一不了大中國也是穩固不了大中國江山的。秦二世徒有“實”空無“志”,受趙高的陰謀毀了祖祖輩輩創下的偉大霸業;而七國時各國佔據一方,不說有志,也應有實,不說有實,也有“合縱”的良方,可是六國者竟皆滅亡於秦!說他們聽信讒言軾忠亡國也好,說貪得享樂苟安自己走上亡命失國已罷,兩相比較,實力作證!

我們多說“亂世出英雄,困境勵鬥志”。假如小趙政不在趙國隨父親異人爲質,而是在皇宮養尊處優,他便很有可能統一不了中國,正是由於他的處境塑造了他爭強好勝的性格與高人一等的心志。看過電視劇的人都會感觸他初進咸陽時爲了得到自己的位置而舉着牌子邊上臺階叫邊叫自己是什麼孫什麼子的勇氣。當然,令我最敬佩的不是他不辭勞苦夜批奏摺,也不是坐在王位上的威嚴與號令的凌風,而是秦始皇贏政始終是在用自己的頭腦在思考問題。儘管每次聽取了多方建議,但在最終決策上他毫不猶豫,就是意識到錯誤命令也能及時更改。

一個有主見的人又善於兼聽,這樣的皇帝也就很快成就了一個獨裁的中國。我們要去粗取精,就應當以其“霸主”之身成就“霸業”爲參照,保持清醒頭腦,居安思危,高瞻遠矚,果斷決策,以自己無限的有志之思考,開創銳意進取的有限人生。無論有多少萬人說出同一句話,我們都要品味思索一番,譬如下面三句話,每一次品味每一次的感覺都會不同:

“性格影響人生。

習慣成就未來。

細節決定成敗。”

一個成功人士沒有點兒霸氣是不足以成事的。古語說:“民可與樂成,不可與慮始。”就是因爲一般臣民只圖眼前安逸,個人的實力不會完完全全釋放出來,而做爲一個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要麼出乎民意、順乎人情,依靠集體的團結力量而贏,要麼重獎重罰,嚴令紀律,依靠決策的單向航標而勝。如果能做到兩相互補,穩定與繁榮必是大好前景。

所以我們要“霸”一點,“霸”得讓人感到一股朝氣,“霸”得讓人感到一種希望,“霸”得讓衆人形成合力。

第三篇:大秦帝國讀書筆記

《大秦帝國》第一部通篇讀完,感觸很深,雖然從祖籍上並非一個完整的秦人,但是依舊對這數千年前,在這片秦人的土地上發生過的故事,感到無比振奮。

“黑色裂變”的名稱來由,至今無法理解。但變法的觸目驚心確實令人敬佩,縱觀春秋戰國時期,變法諸國的發展路線,不難看出“變法”的社會必然性,但是在秦邦,如何就可以通過“變法”達到“黑色裂變”的效果?

從歷史背景來看,秦國是一個被視爲異類的諸侯邦國,不服教化的馬背諸侯,從國力、勢力、軍力、財力來看無疑是最不入流的一個。而這樣的邦國領袖想要發跡,而最終得以發跡一定不是偶然的。於我看來,有以下幾個重要因素不容忽視。

其一:“國恥”石與“求賢令”

經過戰敗、王薨、臨危受命的贏渠樑,冷靜的剖析了本國處境,勇於面對現實,將秦國的現狀赤裸裸的展示給天下士子,其真誠、其氣魄在戰國期間是史無前例的。立“國恥”石無疑是表明了復國之決心;對三代先祖滿篇微詞的“求賢令”令天下士子對其寬大的胸懷和謙遜的真誠折服。此兩舉將真學名士和蠻夷弱秦真切的聯繫到了一起。

“國恥”石與“求賢令”是成就事業的心態,除了空杯,還要真誠。說起來很容易,真誠認識自己纔是大賢之勢。

其二:決心、信任、配合、方法、堅持

這幾個詞組是我對秦公贏渠樑的認識,不單指其素質,還有推行“變法”的思路,以上五點缺一不可,順序也不可顛倒或混亂。

決心強國做出了“國恥”石和“求賢令”;信任賢臣堅定了“法神”商君;通力配合蕩清了新政道路;巧妙的方法化解了次次危機;堅持不懈令大業得以傳沿。有張有弛、有節有度、有始有終。

其三:積累、選擇、考覈、決定、計劃、執行而後捨生取義

這幾個詞組是我對商鞅的認識,其受以“車裂極刑”爲最終歸宿是商鞅對“變法”的最大限度投入。從入世層面來看,商鞅的發展路線也是明確而明智的。

經過長時間低調的積累;

多方採集信息慎重的選擇;

從品評“求賢令”到布衣於“聚賢館”都是他在用自己的方法考覈秦國;

當決定爲秦國服務之後又與秦公“約法三章”有言在先;

從推行新法的先後順序也可以看出其計劃的周密,先“連坐法”平私鬥而順民、後“廢井田”開阡陌而固民、在“獎耕戰”商功爵而犒民,得到民衆支持以後,才向貴族皇族發起變通“廢世系”、“廢農奴”甚至取消了持續了孔子所操持的“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之道。

而執行期間對老族長、太子、王兄甚至自己都得以“秉公執法”,然則一貫依照“法不誅心”的原則又是難上加難之舉。

中國有一句古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先前認爲這句話中“掃屋”的意義在於“事無鉅細”,凡事從小事做起,簡單的事情做不好就不要想着做大事。同時類比於“治大國若烹小鮮”,但現在看來,“掃屋”談何容易,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掃屋自有掃屋的章法,凡事除了要求“由小方能及大”,也要求我們對於“小”對於“簡單”同樣要付出100%的尊重和努力。

第四篇:《高盛帝國》讀書筆記

《高盛帝國》讀書筆記

朋友推薦的這本書,終於看完了,儘管之前我對高盛包括這個圈子的一些企業,都有了解,但在看完這本書後,感覺自己經過了一個learning curve-學習曲線,對投資銀行有了一定的理解。

高盛確實是家偉大的公司,我印象中的高盛,雖然在中國幹了一些壞事情,但總體上對這個經濟體的貢獻-利是大於弊的,這裏面可能最有代表性或者說最有意義的三件事情莫過於:

一,在1993年的時候,高盛支持了一個非常能吃苦,經常騎着自行車到處推銷保單的年輕人,幫他建立現代企業管理文化,幫他吸引最優秀的人才,這個人應該來講非常幸運,後來成就了中國最大的民營保險集團-中國平安保險,這個人叫馬明哲(當然高盛在參與這項投資中,獲得了超過10倍的高額回報)。()

二,在1998年的時候,高盛支持投資了一個老師創業,這個老師聰明絕頂,天賦異稟,也非常努力,後來改變了整個互聯網格局,這個人就是馬雲。

三,高盛在2014年的時候,支持了一個說起話來激情四射,手舞足蹈,滿臉表情的人,這個人創辦的公司改變了中國的戶外媒體行業,催生了中國戶外數字媒體,這家公司叫分衆傳媒,這個人叫江南春,高盛是在分衆處在優美增長曲線時,給分衆加了一個”助推器“,並一舉將分衆傳媒推到了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第五篇:《羅馬帝國的衰亡》讀書筆記

《羅馬帝國的衰亡》讀書筆記

吉本在書的序章中,對愷撒和屋大維頗有微詞,認爲羅馬共和國和共和國時期的高貴精神及品質是被他們破壞的。

愷撒確實無視元老院,在政治和軍事上獨斷專行,但他又不是第一個這樣做的人。在愷撒之前,蘇拉,馬略,龐培,哪一個不是無視元老院,軍政一把抓,獨斷專行?只不過愷撒笑到了最後——也沒落得善終,屋大維運氣好,撿到了愷撒的勝利果實而已。而且不論吉本自己怎麼推斷或者後人怎麼想像,愷撒終究沒有稱帝,自始自終,他都不是“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愷撒死時,羅馬都是羅馬共和國,不是羅馬帝國。

至於屋大維後面那個幾個繼任者,國家之所以沒被他們敗掉,無非那時的毒氣還沒浸透到羅馬軍隊系統裏,所以國家還能撐下去。

帝國後期,先是元老院完了,於是政治上無法糾正皇帝的錯誤了。然後是軍隊完了,於是皇帝也變成了空殼,帝國才徹底玩完兒了。

吉本對於屋大維時期後元老院的批評,確實到位,但話說回來,元老院也就羅馬共和國初期發揮過其應該發揮的作用,越到後面其存在感越慘不忍睹,這好像是沒辦法的事。就像如今操縱議會也不是什麼難事,更別提羅馬共和國時期了。對於共和國時期選舉作弊,令人頗感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