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摘抄《教育走向生本》

第一篇:教育走向生本。摘抄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摘抄《教育走向生本》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摘抄

範雪晴

兩種教育體系——我們原本不應輕言體系。然而,當時機成熟之時,且若不談體系難於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也不得不把它勾畫出來。這不是爲了標新立異,而是爲了指出某種我們認識到的事實。實踐證明,僅僅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經不足於解決今天的問題了。基礎教育的一切都是那樣的互相牽制,如果你想在教法改革的某一個片段有所成就,就必須牽動教材、教法、教育管理及評價,進而指向人的觀念的更新。

我們可能會說,這一點我們早就注意到了。你看,我們不是也有很活躍的課外活動嗎?不是在課堂上鼓勵學生發言嗎?不是在天天號召教學要以學生爲主體嗎?當然這些做法都不無裨益,但它在多程度上起了作用,則還是值得懷疑的。因爲,在學生基本上處於被動地位的師本教育體系中,如果不觸動核心課程,只作局部的變動,不可能使學生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體。譬如說,就教師好教來說,教材是拆分式的小步子型是有利的,但靠着過度分析的教材,我們的學生就沒有時間和空間可以施展,成爲主體就是一句空話。又如,如果不盡早給學生髮現和思考的工具的話,他們就只能處處依靠教師,把他們叫做主體,也充其量是個沒有資本的老闆,或者是高級打工者,而不是真正的主人。就教案來說,必須留有學生活動的空間,最後的教案是在課堂上,是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中確定的。如果我們要求教師還是要寫出詳細的進程性的教案,就不可能容納學生的活動,學生不能在這樣的課堂上開展任何創造性的思考,也就永遠不能擺脫教師的控制,他們的思維就會日趨刻板,這樣的教案束縛學生,同時也束縛了教師的思想。再有,如果我們的評價體系還是依舊的話,無論什麼改革也只能充滿後顧之憂。思考包括觀念、課程、教材、教法和管理評價等等所構成的體系問題,是今天的新一輪改革的關鍵。

——節選自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引子 3頁

我們已經十分熟悉了眼前的教育模式或教育體系。如果突然聽到說眼前的體系有什麼問題的話,可能會很不情願,很不習慣。我們過去當然也承認教育存在問題,但我們一般都認爲,這是大學聯考指揮棒的毛病,而不是體系自身有何不妥。但是,在本文中,我們想要明說的是,我們原來的體系,也就是一切都是爲教師好教而設計的,以教師爲中心的。過去我們也認爲,教師好 教就是學生好學,然而現今研究的成果表明,兩者並不等價,而且,有許多時候甚至是對立的。我們需要爲學生設計一種以學生好學爲中心的教育體系,原因很簡單:整個教學的目的,教學過程的終端,是學生的主動發展,而不是教師善於教。

這樣,我們提出的生本教育體系就有這樣幾個特點:

一、它力圖不僅僅在方向上強調以學生爲主體,不滿足局部改革,而是探討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整個體系問題,因而有徹底性;

二、它把過去的教育基本上看成是師本的,在對比的基調上揭示生本教育的存在和意義,因而較此前的相關研究有更多的根本性和鮮明性;

三、它提出相應課程和教材的改革框架,因而較有可操作性。

——節選自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第一章 10頁

一批由香港教育署組織的中國小校長和教師訪問我們的4所生本教育實驗學校,一件小小的事令他們印象深刻:當國小生在自己的遊戲或活動中興高采烈的時候,老師一聲“一二三”,同學們立即響應:“坐端正”!頓時鴉雀無聲,特別地給人一種動靜得宜的感覺。這樣就減少了對學生動起來難於收拾的擔心,同時使人聯想,爲什麼我們上面提到的較爲徹底的改革,會取得如此成績。

原因在於,我們的生本教育改革,是在東方文化背景下進行的,東方的講究系統的、秩序的儒家文化的傳統,深入到每個家庭,每個社會的細胞,每個人的頭腦和生活習慣之中。在我們對教育作這樣那樣的重大的改革的今天,這種作爲背景的文化,是不可能也不必要抹去的,它會頑強地表現出來,成爲教育改革的潛在的穩定的甚至是制衡的力量。由此,我們朝着生本的方向進行體系性的較爲徹底的改革,亂不到哪裏去,反而會由於“雜交優勢”結出豐花碩果。

有人說,杜威是強調兒童爲中心的,美國是強調兒童的創造性教育的,然而,他們的實踐並不完善。美國的教育界現在不是正在出現一種向我們學習的潮流嗎?他們正在反思如何提高兒童的拼讀能力,正在考慮如何加強應試,而我們的學生參加世界科學奧林匹克的筆試,總是獲得高分,這不是很可寶貴嗎?我們的改革會不會把自己的好東西也丟棄了呢?

我們說,無論我們的改革也好,美國的改革也好,都不是簡單的學習國外教育的結果。它主要是由本國教育自身的矛盾決定的。美國教育崇尚創造性,不注重對兒童的規定和限制,特別是不重視作爲社會的或人類的規範的那樣一些工具性的知識,我國的傳統的教育崇尚循序漸進,強調對兒童的規範,不注重兒童天性的發揮,雙方的改革,都是朝着自己的薄弱方面方面進行,這都取決於內部的需求,是內部的矛盾運動。當然,如果一個旁人來看,便會以爲是美國學了中國,中國學了美國。事實上,兩國的教育固然在互相學習,但同內部需求相比較,這種借鑑只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並非決定性的因素,我們大可不必把美國加強基礎的調整看作是由我們的文化輸出造成的,同樣也不必認爲我們的改革是學美國的結果。試想想,多少年來,我們的基礎教育中,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高分低能的現象日益突出,對人的創造精神的壓抑愈演愈烈,而我們時代和國家的建設發展卻需要更多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這些難道還不足以成爲我們尋求改革的動力嗎?

——節選自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第二章 12頁

郭思樂生本教育帶給我們品味的生本課堂是:譬如,實驗國小一年級的自然課《水的認識》,教師除了讓學生做一些觀察和實驗之外,還要學生找關於水的資料.這使家長們十分興奮,他們積極地爲孩子收集並打印了二十餘篇各種不同的關於水的資料.而孩子們爲了參加討論和誦讀這些資料,查字典,找大人.一位孩子在課堂上朗讀了他的家長打印的六百多字的關於西部缺水和需要保護水資源的文章,令來聽課的香港同行大爲驚奇.在這樣的活動中,家長不再是板着臉孔地訓斥和簽名,而是與孩子們一起共同尋找知識,建立起新型的親子關係.學校裏學生的主動性,也傳遞到了家庭,使家長們大開眼界,他們爲之動容,爲之歡愉,他們也參加了孩子的課題,"學校把教育的工作轉嫁到我們身上"的抱怨銷聲匿跡了,他們更愛自己的孩子了.他們在學習中如此興奮不疲,他們不讓老師下課,爲的是要讓他有機會講述從書上看到的故事.進行有趣的統計,分類,評判,進行學習性的遊戲,他們自編兒歌,自編謎語,每個

事實都在彰顯孩子們潛能無限,都在呈現着他們是天生的學習者,而且,由此還表現出不多見到的學習效率.他們真正處於一種忘我的狀態.

一切爲了學生

郭思樂生本教育從"以學生爲本,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引申出"以人爲本,以生命爲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強調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爲了學生作爲教育價值原則.生本教育的目標"以學生的生命價值爲出發點",其目的是"以學生的生命價值爲體現".強調不能壓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強調人的生命價值和智慧價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發展的追求"的教育.他認爲,人要生存,就要學習,只有通過學習才能適應環境.學習往往是很艱苦的.如果人在長期的發展中,某些突變是有利於瞭解環境和適應生存的,這些突變就會保留下來,某些突變是不利於瞭解環境和適應生存的,發生這種突變的物種就有可能滅絕.現在的學校成了文化孤島,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生命的價值,遠離了社會,培養的人不是自然人.現在的孩子除了春節陪爸媽走走外,再也不能去與界接觸;四周奔跑,他們不太注意春天,秋天的景色變化,更多的注意爸媽的臉色,象一羣關在籠子裏的野生動物.這種怪圈,應該引起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足夠重視.否則,將帶來文化棄視.

高度尊重學生

生本教育強調學生的學習天性.他認爲,人之初,善本學.學生生來就是學習者.學生有自己的學習本能,並非成人所教,擁有自然天真的世界.幼兒一旦揭觸了外界,就會不斷地提出問題.比如,這朵花是什麼顏色 你告訴他是紅色,他會問:"好看嗎 "你告訴他"好看",他可能要進一步問:"爲什麼你覺得好看,我也覺得好看呢 "這個時候,我們當然不能答以"你有自己的認識體系,我也有自己的認識體系,兩者是同構的"等.事情就是這樣,問題越基本,越難以回答.不管怎樣,學生的思考是十分積極,豐富和靈活的,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性.他要了解自己生存的環境,以便適應它,這並非我們所教,而是出自先天的結構和功能,他們甚至想得比我們成人還充分.一則故事說,媽媽帶着孩子,遇到狗在吠,媽媽說,不用怕,會叫的狗不咬人.兒子卻擔心地問:我們知道它不咬人,可是狗自己知道嗎 粗想起來,孩子實在是多慮.但嚴格說來,他有他的道理,甚至比大人的思考更精彩.有一個故事,一位紳士站在鐵路旁,一位孩子問他:"到倫敦的火車幾點鐘開 "紳士答道:"四點四十四分."孩子再問:"幾點鐘開 ""四點四十四分".紳士又答.孩子再問,紳士說:"你不是已經問過了嗎 "孩子說:"我很喜歡你說'四點四十四分'的時侯,小鬍子一翹一翹的樣子."忍俊之餘,我們看到了,這就是學生!他們沒有成人的種種拘束,擁有自然和天真的世界,他們就像嬰兒學游泳比已經開始怕水的學生來得快一樣一個依着自己的學習天性來思考的性靈,較之於具有種種後天的框框和侷限的思考要更爲寬廣和敏捷.告別自己童年的成人,也許記住了自己在孩時思考的結果,卻通常忘記了思考的過程.因此,他只能以自己的結果性的眼光看世界.如果他作爲教師或家長對學生進行教育,也只是一副成人面孔,成人的思維方式.成人思考方式的特徵之一,是忘記了自己曾經那樣地睜大求知的雙眼,懷着極大的興趣去探索未知世界,忘記了自己獲得新知時的那種甜蜜,天空是那樣的藍,雲彩是那樣的白.於是,他不自覺地操起"就範式教育"的大棒,壓抑學生的精神,貶低他們的學習本性.在整個教育中,瀰漫着我們上面所說到的"被動假設".生本教育的課堂或者整個生本教育體系,正是把社會規範的要求與學生的天性統一起來,使得學生樂而忘返的活動恰好就是社

會希望他們的:做班級遊戲,做小課題研究,閱讀,尋找資料,寫自己最喜歡寫的東西,演課堂劇,創作小小說,編謎語,編兒歌,讀書會,講演會,小競賽,觀察實驗,等等. 生本教育強調尊重學生的思維.人對人的有益智力創造的尊崇,似乎在所有的尊崇中居於最高的地位,因而人追求思想,追求文化,同人打交道基本上就是同人的思維打交道.反過來,對人的學習活動的貶損,幾乎就是對人的思維的貶損,也就是對人的最基本的貶損.這種貶損累積起來,可以摧毀人的信心,可以使人無心向學,使人失去生活的歡樂. 生本教育強調多次反覆獲得知識.善於在學生的錯誤或不完善中看到他們的積極因素,是教師的教學藝術,更是教師的一種科學認識. 一個學生髮問:課文中有一個詞"複雜",什麼是複雜呢 一位學生答道:複雜就是很難.老師說:對了.另一位同學說:複雜就是不簡單.老師說:對了.老師這樣肯定本身對不對呢 我認爲是對的,很好.實際上,這樣的討論,既反映了學生的認識實際,也體現了一種認識規律:我們對一個詞語的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完善和加深的;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認識方面和深度.儘管今天學生對"複雜"的回答可能還不如詞典所說,然而他們已經回答了一部分,討論會使他們 擴充和加深認識,隨着閱讀的增加,認識必然更全面,更深刻.我們不應以成人之見去限制他. 在生本教育模式中,學生有許多探索機會,而探索是一種與錯誤作鬥爭的過程.在生本教育的課程與教材教法中,實際上假設學生有自己的信息加工能力,教給的內容的未特定性和非完形性,正好給他們以補缺或完整化的機會,學生的探索構建成爲教學活動主要方式或中心方式,這就形成了允許學生多次反覆而獲得知識的格局. 生本教育強調對學生的學習隱私保密.學習的情況在某種意義上是人的隱私.以無節制地宣傳學生的學習隱私作爲督促的手段,不符合現代教育倫理.生本教育體系就是促使學生奮發向上的情境.

——節選自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第二章35頁

車行陌上,春光嫋嫋。突然,你注意到,農民在田間不是插秧,而是在拋秧!

插秧是種水稻的大農活。多少年來,農民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爲付出的勞動越多,就會收穫得更多。年年復年年,人們照此辦理,但禾苗的產量依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也不知是誰的科研成果,採用了一種新的技術。這種技術,是把過去從田裏插秧改變爲用育秧盤裏培育的塊狀秧苗,把插秧改爲拋秧。農民們於是擺脫了面朝黃土背朝天之苦,姿態優美地拋出秧苗,這樣做,帶來了豐收。

初看起來,這十分奇怪。勤勞的沒有得到相應報償,悠閒的卻享受着豐收的果實,餑於天道酬勤,也不符合“七分靠打拼”的汗水主義。這是爲什麼呢?

細想之,在拔秧和密集插秧中,固然貫注了我們的豐收意願,卻破壞了秧苗自由生長的規律,牴觸了秧苗的自然意志。反之,小塊狀拋秧符合秧苗的生長規律。這是因爲它不像拔秧那樣地折磨秧苗的根系,而是保護了它的自然生長;同時,秧苗的增產主要靠分節,分節需要空間,細密的插秧恰恰分割了這樣的空間,而反之,拋秧則提供了充分的空間。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密植插秧擁擠着無法發展的無奈,以及拋秧方式下秧苗自由生長的歡快。對歡樂的愛怎樣長就怎樣長的秧苗來說,當然有可能高產。

這些啓示引起我們的思考。我們的校長、家長,還有教師自己,一直以爲教師講得多,是一種光榮的傳統,是服務充分的表現,教育質量也會由此提高。然而,現實卻使我們開始懷疑,今天我們是

不是教得太多了,就像插秧插得太密了,油多煮壞菜了。

——節選自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拋秧的啓

示” 15頁

第二篇:《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

精彩妙喻

1.微生物有兩種,一種是嗜氧的,一種是不嗜氧的。接着這個比喻,我想說,教學是嗜時間的,而德育不一定是嗜時間的。

2.在我們傳統的文化氛圍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卻如同晴空之見雲霓,會產生優勢互補的效應。

3.環顧四野,鳥在鳴囀,花在開放;一頭鹿,生氣勃勃,充滿活力,靈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去思考自己該如何長進就是美麗的,人爲什麼不能呢?如果星星不必記起自己就是美麗的,人爲什麼不行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星星一樣。

4.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當鞋不合腳時,腳就反對了,那種自然的、和諧的、躍動的和效率的美就蕩然無存了。

5.我們有時候如同某學校的廚工一樣,每頓做的菜都下得鹹,原因是他認爲算了成本的鹽必須全用上。

6.一位企業家問我,什麼是教學?我說:“如果你告訴學生,3乘於5等於15,這不是教學。如果你說,3乘於5等於什麼?這就有一點是教學了。如果你有膽量說:“3乘於5 等於14”,那就更是教學了。這時候,打瞌睡的孩子睜開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學生也不玩了:‘什麼什麼?等於14?!’然後他們就用各種方法,來論證等於15而不是14。比如4個3 是12,再加多一個3,是15;數一數,5個3是15等等。”在這裏,我們把“教”轉化爲“導”,轉化爲“學”了。

精彩引言

1.克萊恩說:“一旦我們開始根據人類的天性做事,過去認爲複雜的事也都變得簡單”。

2.奧修把這樣一句話稱爲最偉大的禱文:“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

3.克來恩:“我們的教育……通過控制學生的學習方法來打擊他們,使得他們失去力量。”

4.海墨特說:“教學是爲了使人產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時間。”

5.克來恩:“最佳的學習方法是先做後辨認,或是一邊做一邊辨認”“只有學習而沒有參與其中的和沒有史實際演練的對象,是無濟於事的,也是不合理的,但是,許多教師仍堅持在黑板上寫上‘名詞’這個字,再解釋說:‘孩子們,名詞就是一個名字、一個地方、一件事情或是一個想法’ ”。他甚至認爲,學校教育只是告訴人們該做什麼和如何做。告訴人們如何去做,是侮辱他們的智慧並造成困惑。

6.哈爾莫斯說:“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動手——提問,解決問題。最好的教學方法是讓學生提問,解決問題,不要只傳授知識——要鼓勵行動。”

第三篇:《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

《教育走向生本》讀後感

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就是:“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是一種能讓學習快樂的“靈丹妙藥”,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最大限度地依靠兒童的內部自然來進行教育或教學。以下是我的一點感受。

一、 學生是活的教育資源

生本教育體系要求騰出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大量進行活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據學生的喜好設計合適的遊戲、教學環節,讓孩子玩得開心,學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的知識轉化爲學生樂於學習的知識,以學生爲中心,依託學生資源來進行教育。通過不斷的、快樂的遊戲,孩子的情緒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頭腦變得十分靈活,學習成了十分開心的事,學習成了自己內在的需要。

二、 先學後教 以學定教

作者通過學生自主證明線性代數50條定理通過這種專門的訓練,證明他們比其他學生具有更高的數學成熟程度和更強的研究意識,有更高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前面提到過學生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如何利用調動這一資源,先學後教就是最簡單易行的辦法。

在這裏我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以學定教結合兒童已有經驗和內部資源在教師合理的教學活動中兒童變的心靈手巧,頭腦被激活了,情緒被調動了,上課變成了最美好的時光,學習成果及效率成倍的增加。這是多麼美好的場景,令每一個老師都心嚮往之。

三、 評價:爲兒童創造創新的情境

生本教育的激勵機制讓我爲之一振:無休止的表揚與批評會使學生麻木。最重要最強有力的獎勵機制就是給兒童以創造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自我實現力量同科學和藝術美的力量形成合力,推動人的提升。因爲創造的氛圍和環境會使人永遠向上。生本教育體系就是促使學生奮發向上的情境。

這種評價理念很多教師都懂,但是沒有用心思考如何付諸實踐,教師應遠離這種惰性,積極探索爲兒童創造良好的氛圍,使其自主追求,積極向上;儘量把這種理念體現在教學中。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說:“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爲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它呢?能爲不喜歡數學,乃至不喜歡學習的孩子帶來了快樂。學生樂此不疲,煥發出光彩。沒有人會拒絕快樂,快樂地過好每一天,是兒童與生俱來的權利。面對快樂,學生哪有不喜歡數學,不喜歡學習?教師需要真實的改變我們的教學方式,真正的做到生本教育。

第四篇: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

實踐操作篇

1. 學生在類似於拋秧的具有發展空間的學習環境中,尊重人的自然,發展學習天性,發揮學習潛能。

2.把可以交付給學生的知識的認識任務交付給學生,他們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必然會要求知道“爲什麼”,而這也就會對何時需要、何時不需要揭示知識本源作出自己的選擇,找到他們合適的“度”。這個時候,教師也可以而且應當給他們提供有益的經驗。

3.把要教的東西縮至最少。

4.盡少干預的原則,即教少學多。“教”是一項十分微妙的過程。“教”的最高境界是使對方“得道”(不是指“道法”的“道”,而是指獲得感悟,得到內化)。

5.如果時間有剩餘,我們完全可以設計一些實際問題或實際活動,這樣,學生可以從中提高感悟水平。

6.最好的辦法就是留有空間和時間讓學生活動。

7.小立課程,指的是教給學生的基礎知識要儘可能地精簡,而騰出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大量地進行活動,也就是大作功夫。

8.整體入手,獲得意義,是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我們的課程與教材應當尊重這種規律。

9.先學後教:“學”,不是那種漫無目的的學,也不是沒有教師指導的學,整個學是在學校教育的框架下進行的,是有着鮮明的學校教育認識目的的。教師起了什麼作用呢?一是教師確定了內容和進度;二是給出了對學的恰當的而不過分的指導。三是教師在其中貫徹了一個原則:只要有可能讓學生自己學,我們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學生不能自己學,我們也要創造條件,轉變方式,讓學生能自己學。這樣,先學後教就不僅是一種時間順序,更表明了學爲根本的地位。

10.以學定教:學生會選擇他最感興趣那個點作爲內核,教師也就可以選擇大多數學生都喜歡的點作爲活動的內核。始終保持學生的強烈情感和興趣。

11.以學定教仍然是以教師爲主導的,教師將在適當的時候,引導學生進行

回顧和整理,從而在學生已有充實的認識的基礎上把所得系統化;以學定教所激發的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樣會促使學生主動地把知識系統化,因爲系統化是他們獲得豐富材料之後的自然需求。此外,教師在以學定教之中,注意學生學習的共同點,抓住他們學習中的閃光點,突出學習的重點,也將使學生的學習重點突出,系統鮮明。

12.討論:是學習的常規。事物的矛盾運動導致了事物的發展。學問是頭腦中的矛盾運動的結果,是自己對自己進行討論的結果。而學習者基本上是討論者。討論,就是普遍地讓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的一種良好方式。

兒童完全可以討論起來,關鍵就是我們給了他什麼問題、問題是否適合兒童。而有時爲了適合兒童,我們可以把“問題的提出”也讓學生做。

13.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間。人要形成思想,要通過感悟。它是主體對外部知識、信息的深層次的內化。感悟猶如人體吸收的食物的最終轉化成奔流在自己血液之中的物質一樣——只有後者纔是主體自身的東西。

感悟既然是頭腦中對事物的重新組合,選擇和建構,它其實就是創新。感悟是人對自身的挑戰,它總是在人的認識的前沿發生。

感悟支配着學生的後繼的學習。感悟是所學的或所要遵守的規則賴於擁有生命力的基礎或溫牀。感悟的東西是不會遺忘的。感悟的程度高,學習的效率就高,學習的把握面就大。把感悟和訓練結合起來,是事倍功半的做法。

14.評價: 注意評價那些對人的發展最爲重要的因素,如學習態度,對第一層次的知識的掌握,基本的技能和能力等。

15.值得做的事,做得差一點也沒有關係。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生並糾正了的錯誤有積極的意義。兒童的錯誤,常常還包含着正確和靈氣。善於在學生的錯誤或不完善中看到他們的積極因素,是教師的教學藝術,更是教師的一種科學認識。

第五篇:學習《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

學習《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

《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郭思樂教授所提出的“一切爲了兒童”的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讓我重新審視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

一切爲了兒童的價值觀:郭思樂教授在書中提到:“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主體”。生本教育的特徵之一,就是真正認識和把握兒童這個本體,把一切爲了兒童作爲教育價值原則。我們每天都在面對教育對象,但傳統觀念使我們對教育對象缺乏完全而準確的認識和把握,並沒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我們的教育過程,並沒能從對象的生長和生成規律去設計;我們的教育常常爲社會習俗所左右,從而偏離了教育對象的本體。我們常常有這樣的認識,把教師的教育設計誤認爲是爲兒童設計的,教師的意志誤認爲是兒童的意志,教師的興趣誤認爲是兒童的興趣。現在,我們教師迫切需要的是把爲教者設計的教育,轉變爲學生設計的教育,即是把師本教育轉變爲生本教育。而我們目前教育的模式,正是忽視了教育主體這一點。在日常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備課,以自己的內心想法去揣度學生的內心想法,這是有所欠缺的,並不能完全做到以學生爲本,學生學習的效果當然也不會太好。

要想提高孩子的學習效果,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麼樣的狀態下學習最有效,那就是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是最有效的。這就要求我們應充分調動孩子的快樂情緒,運用能激發孩子快樂情緒的方式方法,讓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主動地去學習。任何生命都會對某些對象表現出特別的興趣,一旦他們發生興趣時,也就是教育的好時機。“興趣是學習和求知最大的動力”,這句話在今天和以後都不會過時,這不僅僅是一種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類知識獲取的一個古老而充滿智慧的法則。同樣,“誘導是教育和

培養孩子的最好的方法”,這句話今天和以後都不會過時。

教育面對的是一羣活生生的人,他們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種。兒童的潛能是不可限量的。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既不能像裁縫那樣對兒童進行裁剪,也不能像理髮師那樣對兒童進行修剪,更不能像牙醫那樣對兒童進行打磨。我們要改變的不是兒童的外部,不是裝飾兒童,而是改變兒童自身。我們可用語言來影響他,用環境來教育他,用活動來培養他,但就是沒有辦法像裁縫、理髮師、牙醫那樣地對兒童進行裁剪、打磨。我們所做的,全都要通過兒童自己去最後實現,這一點似乎有點無奈。然而,一旦我們醒悟這一過程的必然性,就會明白教育過程的主人和主力,原來就是兒童自己,我們教師只不過是兒童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所有教師都應力爭做到一切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教學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學生。

總之,生本教育體系充分相信學生的潛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力。“一切爲了學生”相信“兒童的獨立性”。今天在書中讀來竟蘊含着深厚的內涵,當然,更深刻的理解還需要自己在教學中深刻體會。期盼着在自己今後的課堂中,自己的學生也能如此的成長、如此的學習,期盼着“在美麗的教育世界裏,兩個生命——兒童的生命體和知識的生命體在嬉戲遊蕩,構成了整體領悟的教育樂章。”

二〇一四年九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