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第一篇:《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精彩妙喻

1.微生物有兩種,一種是嗜氧的,一種是不嗜氧的。接着這個比喻,我想說,教學是嗜時間的,而德育不一定是嗜時間的。

2.在我們傳統的文化氛圍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卻如同晴空之見雲霓,會產生優勢互補的效應。

3.環顧四野,鳥在鳴囀,花在開放;一頭鹿,生氣勃勃,充滿活力,靈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去思考自己該如何長進就是美麗的,人爲什麼不能呢?如果星星不必記起自己就是美麗的,人爲什麼不行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星星一樣。

4.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當鞋不合腳時,腳就反對了,那種自然的、和諧的、躍動的和效率的美就蕩然無存了。

5.我們有時候如同某學校的廚工一樣,每頓做的菜都下得鹹,原因是他認爲算了成本的鹽必須全用上。

6.一位企業家問我,什麼是教學?我說:“如果你告訴學生,3乘於5等於15,這不是教學。如果你說,3乘於5等於什麼?這就有一點是教學了。如果你有膽量說:“3乘於5 等於14”,那就更是教學了。這時候,打瞌睡的孩子睜開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學生也不玩了:‘什麼什麼?等於14?!’然後他們就用各種方法,來論證等於15而不是14。比如4個3 是12,再加多一個3,是15;數一數,5個3是15等等。”在這裏,我們把“教”轉化爲“導”,轉化爲“學”了。

精彩引言

1.克萊恩說:“一旦我們開始根據人類的天性做事,過去認爲複雜的事也都變得簡單”。

2.奧修把這樣一句話稱爲最偉大的禱文:“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

3.克來恩:“我們的教育……通過控制學生的學習方法來打擊他們,使得他們失去力量。”

4.海墨特說:“教學是爲了使人產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時間。”

5.克來恩:“最佳的學習方法是先做後辨認,或是一邊做一邊辨認”“只有學習而沒有參與其中的和沒有史實際演練的對象,是無濟於事的,也是不合理的,但是,許多教師仍堅持在黑板上寫上‘名詞’這個字,再解釋說:‘孩子們,名詞就是一個名字、一個地方、一件事情或是一個想法’ ”。他甚至認爲,學校教育只是告訴人們該做什麼和如何做。告訴人們如何去做,是侮辱他們的智慧並造成困惑。

6.哈爾莫斯說:“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動手——提問,解決問題。最好的教學方法是讓學生提問,解決問題,不要只傳授知識——要鼓勵行動。”

第二篇:《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

《教育走向生本》讀後感

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就是:“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是一種能讓學習快樂的“靈丹妙藥”,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最大限度地依靠兒童的內部自然來進行教育或教學。以下是我的一點感受。

一、 學生是活的教育資源

生本教育體系要求騰出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大量進行活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據學生的喜好設計合適的遊戲、教學環節,讓孩子玩得開心,學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的知識轉化爲學生樂於學習的知識,以學生爲中心,依託學生資源來進行教育。通過不斷的、快樂的遊戲,孩子的情緒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頭腦變得十分靈活,學習成了十分開心的事,學習成了自己內在的需要。

二、 先學後教 以學定教

作者通過學生自主證明線性代數50條定理通過這種專門的訓練,證明他們比其他學生具有更高的數學成熟程度和更強的研究意識,有更高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前面提到過學生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如何利用調動這一資源,先學後教就是最簡單易行的辦法。

在這裏我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以學定教結合兒童已有經驗和內部資源在教師合理的教學活動中兒童變的心靈手巧,頭腦被激活了,情緒被調動了,上課變成了最美好的時光,學習成果及效率成倍的增加。這是多麼美好的場景,令每一個老師都心嚮往之。

三、 評價:爲兒童創造創新的情境

生本教育的激勵機制讓我爲之一振:無休止的表揚與批評會使學生麻木。最重要最強有力的獎勵機制就是給兒童以創造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自我實現力量同科學和藝術美的力量形成合力,推動人的提升。因爲創造的氛圍和環境會使人永遠向上。生本教育體系就是促使學生奮發向上的情境。

這種評價理念很多教師都懂,但是沒有用心思考如何付諸實踐,教師應遠離這種惰性,積極探索爲兒童創造良好的氛圍,使其自主追求,積極向上;儘量把這種理念體現在教學中。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說:“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爲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它呢?能爲不喜歡數學,乃至不喜歡學習的孩子帶來了快樂。學生樂此不疲,煥發出光彩。沒有人會拒絕快樂,快樂地過好每一天,是兒童與生俱來的權利。面對快樂,學生哪有不喜歡數學,不喜歡學習?教師需要真實的改變我們的教學方式,真正的做到生本教育。

第三篇:學習《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

學習《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

《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郭思樂教授所提出的“一切爲了兒童”的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讓我重新審視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

一切爲了兒童的價值觀:郭思樂教授在書中提到:“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主體”。生本教育的特徵之一,就是真正認識和把握兒童這個本體,把一切爲了兒童作爲教育價值原則。我們每天都在面對教育對象,但傳統觀念使我們對教育對象缺乏完全而準確的認識和把握,並沒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我們的教育過程,並沒能從對象的生長和生成規律去設計;我們的教育常常爲社會習俗所左右,從而偏離了教育對象的本體。我們常常有這樣的認識,把教師的教育設計誤認爲是爲兒童設計的,教師的意志誤認爲是兒童的意志,教師的興趣誤認爲是兒童的興趣。現在,我們教師迫切需要的是把爲教者設計的教育,轉變爲學生設計的教育,即是把師本教育轉變爲生本教育。而我們目前教育的模式,正是忽視了教育主體這一點。在日常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備課,以自己的內心想法去揣度學生的內心想法,這是有所欠缺的,並不能完全做到以學生爲本,學生學習的效果當然也不會太好。

要想提高孩子的學習效果,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麼樣的狀態下學習最有效,那就是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是最有效的。這就要求我們應充分調動孩子的快樂情緒,運用能激發孩子快樂情緒的方式方法,讓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主動地去學習。任何生命都會對某些對象表現出特別的興趣,一旦他們發生興趣時,也就是教育的好時機。“興趣是學習和求知最大的動力”,這句話在今天和以後都不會過時,這不僅僅是一種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類知識獲取的一個古老而充滿智慧的法則。同樣,“誘導是教育和

培養孩子的最好的方法”,這句話今天和以後都不會過時。

教育面對的是一羣活生生的人,他們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種。兒童的潛能是不可限量的。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既不能像裁縫那樣對兒童進行裁剪,也不能像理髮師那樣對兒童進行修剪,更不能像牙醫那樣對兒童進行打磨。我們要改變的不是兒童的外部,不是裝飾兒童,而是改變兒童自身。我們可用語言來影響他,用環境來教育他,用活動來培養他,但就是沒有辦法像裁縫、理髮師、牙醫那樣地對兒童進行裁剪、打磨。我們所做的,全都要通過兒童自己去最後實現,這一點似乎有點無奈。然而,一旦我們醒悟這一過程的必然性,就會明白教育過程的主人和主力,原來就是兒童自己,我們教師只不過是兒童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所有教師都應力爭做到一切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教學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學生。

總之,生本教育體系充分相信學生的潛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力。“一切爲了學生”相信“兒童的獨立性”。今天在書中讀來竟蘊含着深厚的內涵,當然,更深刻的理解還需要自己在教學中深刻體會。期盼着在自己今後的課堂中,自己的學生也能如此的成長、如此的學習,期盼着“在美麗的教育世界裏,兩個生命——兒童的生命體和知識的生命體在嬉戲遊蕩,構成了整體領悟的教育樂章。”

二〇一四年九月八日

第四篇:學習《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

學習《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

《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郭思樂教授所提出的“高度尊重兒童”,的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讓我重新審視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

高度尊重兒童的倫理觀:郭思樂教授在書中提到:“對學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質和基本原則,其關鍵是從內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兒童的天性是活動的、創造的,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如,人在成功時獲得的快樂;在自我實現是得到的高峯體驗;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的充實感。都說明兒童無時不刻地在運用自己的思維跟物跟人打交道。兒童的這種天性,需要教育者去引導,正確地對待與呵護,才能長久地保持。兒童的潛能無限。人的潛能無限在於人是一個可以自激勵的系統。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現,你又受到激勵,你就會走向更大的成功。英國斯賓塞在快樂教育這本書在論述兒童的潛能無限時寫道:當人類沒學會開發石油時,不能說這裏沒有石油的存在,這個地方不儲藏石油,也不能說這個地方沒有儲藏其他有價值的東西。這說明人的潛能不是不存在,只是一個等待人去開發,等待人去激發的過程。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給出時間、空間和氛圍去激勵它。教育者不能代替學習者對他們自身的潛能進行開發。蘇格拉底說,教育者這種地位猶如產婆。產婆再辛苦,也只是助產,而不是自己生產。教育的本體是兒童,而教師只是服務於這個本體的。教育最終不是爲了發揮我們教師的聰明,而是要通過教師,去最大限度地發揮兒童的聰明才智。

什麼是教育?教育是爲了培養孩子適應未來生活所需求的身體、心智與道德。它不是一種用固定模式進行簡單的複製的過程,而是一個反思,實踐,再反思的歷程。而自我教育,是兒童自主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是推動一生的力量。在自我教育方

面,我認爲,應該儘量鼓勵孩子自我發展,應該引導孩子自己去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講的應該儘量少些,而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的應該儘量多些,從人類獲取知識的方式看,最主要的獲取方式是自我教育,而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孩子的知識獲取與能力培養也應該參照這一方式。這一點,在許多靠個人奮鬥而成功的人身上已不斷得到證實。一些從學校練習中教育出來的人,總以爲教育只有在那種方式下才可能實現,總覺得讓兒童自己做自己的教師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其實這的確是一個誤區,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並促成他在這方面的願望,要儘量培養他這方面的能力就像他的身體一樣靈敏,一個從來沒有上過學的孩子,他的生存能力和麪臨各方面考驗時所表現出來的智慧,甚至讓成人都感到吃驚,同樣如果有一天你讓孩子完全自由地表達他們對事物的看法,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敏銳,生動也會使你吃驚。

總之,生本教育體系充分相信學生的潛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力。 “高度尊重學生”,相信“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兒童人人可以創新”“兒童潛能無限”,相信“兒童的獨立性”。今天在書中讀來竟蘊含着深厚的內涵,期盼着“在美麗的教育世界裏,兩個生命——兒童的生命體和知識的生命體在嬉戲遊蕩,構成了整體領悟的教育樂章。”

二〇一四年九月十九日

第五篇: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

實踐操作篇

1. 學生在類似於拋秧的具有發展空間的學習環境中,尊重人的自然,發展學習天性,發揮學習潛能。

2.把可以交付給學生的知識的認識任務交付給學生,他們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必然會要求知道“爲什麼”,而這也就會對何時需要、何時不需要揭示知識本源作出自己的選擇,找到他們合適的“度”。這個時候,教師也可以而且應當給他們提供有益的經驗。

3.把要教的東西縮至最少。

4.盡少干預的原則,即教少學多。“教”是一項十分微妙的過程。“教”的最高境界是使對方“得道”(不是指“道法”的“道”,而是指獲得感悟,得到內化)。

5.如果時間有剩餘,我們完全可以設計一些實際問題或實際活動,這樣,學生可以從中提高感悟水平。

6.最好的辦法就是留有空間和時間讓學生活動。

7.小立課程,指的是教給學生的基礎知識要儘可能地精簡,而騰出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大量地進行活動,也就是大作功夫。

8.整體入手,獲得意義,是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我們的課程與教材應當尊重這種規律。

9.先學後教:“學”,不是那種漫無目的的學,也不是沒有教師指導的學,整個學是在學校教育的框架下進行的,是有着鮮明的學校教育認識目的的。教師起了什麼作用呢?一是教師確定了內容和進度;二是給出了對學的恰當的而不過分的指導。三是教師在其中貫徹了一個原則:只要有可能讓學生自己學,我們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學生不能自己學,我們也要創造條件,轉變方式,讓學生能自己學。這樣,先學後教就不僅是一種時間順序,更表明了學爲根本的地位。

10.以學定教:學生會選擇他最感興趣那個點作爲內核,教師也就可以選擇大多數學生都喜歡的點作爲活動的內核。始終保持學生的強烈情感和興趣。

11.以學定教仍然是以教師爲主導的,教師將在適當的時候,引導學生進行

回顧和整理,從而在學生已有充實的認識的基礎上把所得系統化;以學定教所激發的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樣會促使學生主動地把知識系統化,因爲系統化是他們獲得豐富材料之後的自然需求。此外,教師在以學定教之中,注意學生學習的共同點,抓住他們學習中的閃光點,突出學習的重點,也將使學生的學習重點突出,系統鮮明。

12.討論:是學習的常規。事物的矛盾運動導致了事物的發展。學問是頭腦中(來自好範 文網)的矛盾運動的結果,是自己對自己進行討論的結果。而學習者基本上是討論者。討論,就是普遍地讓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的一種良好方式。

兒童完全可以討論起來,關鍵就是我們給了他什麼問題、問題是否適合兒童。而有時爲了適合兒童,我們可以把“問題的提出”也讓學生做。

13.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間。人要形成思想,要通過感悟。它是主體對外部知識、信息的深層次的內化。感悟猶如人體吸收的食物的最終轉化成奔流在自己血液之中的物質一樣——只有後者纔是主體自身的東西。

感悟既然是頭腦中對事物的重新組合,選擇和建構,它其實就是創新。感悟是人對自身的挑戰,它總是在人的認識的前沿發生。

感悟支配着學生的後繼的學習。感悟是所學的或所要遵守的規則賴於擁有生命力的基礎或溫牀。感悟的東西是不會遺忘的。感悟的程度高,學習的效率就高,學習的把握面就大。把感悟和訓練結合起來,是事倍功半的做法。

14.評價: 注意評價那些對人的發展最爲重要的因素,如學習態度,對第一層次的知識的掌握,基本的技能和能力等。

15.值得做的事,做得差一點也沒有關係。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生並糾正了的錯誤有積極的意義。兒童的錯誤,常常還包含着正確和靈氣。善於在學生的錯誤或不完善中看到他們的積極因素,是教師的教學藝術,更是教師的一種科學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