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幼兒園規則教育的誤區與對策》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第一篇:《幼兒園規則教育的誤區與對策》讀書筆記

《幼兒園規則教育的誤區與對策》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業務學習的讀書時間,我翻開《兒童與健康》這本雜誌,細細品味着“幼兒園規則教育的誤區與對策”這篇文章,深有感觸。

一、誤區

1.教師更關注幼兒的規則行爲而忽視規則意識的培養。

幼兒的規則意識一般都是老師要求的,要求幼兒照着做,這樣一來,幼兒就會覺得規則和他們沒有關係,孩子們就會缺乏規則意識。教師一般爲了班級常規,對幼兒採用高控手段,處處防着孩子,生怕孩子出現意外。可是這種高控也促成了孩子們缺少自我控制能力,始終處於他律的階段。

2.規則教育缺少持之以恆。

應該說規則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平時活動和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向幼兒滲透。可能由於教師的工作壓力或是心情影響,很多老師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樣不利於規則教育的持續性。

二、對策

1.讓幼兒瞭解規則的作用和意義。

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首先要讓孩子知道,規則存在於我們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需要我們瞭解和遵守。由於孩子年齡較小,理解能力差,因此需要我們耐心地實施,要通過不斷地強化,不斷地積累,結合嚴格的要求,才能收到成效。

2.建立適宜有效的活動規則。

有效適宜的活動規則是活動的前提保障。首先在活動前要制定有效的規則,幼兒在活動中必須遵守,教師在活動前提出來。其次,在活動中師幼可以共同討論,制定規則,這比較適合於中大班的孩子。

3.持之以恆地進行規則教育。

首先要做到時時提醒,避免孩子遺忘。其次要運用榜樣作用進行正面教育。最後要將規則教育貫穿一日活動始終。

規則意識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堅持不懈,需要幼兒園、社會、家庭的共同配合,所以,從幼兒園出發,讓我們幫助幼兒形成規則意識,健全人格,適應社會需要吧!

第二篇:論當前幼兒美術教育的誤區與對策

論當前幼兒美術教育的誤區與對策——從兩則案例談起

先來看一段幼兒園美術欣賞活動實錄:

(幼兒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教師展示畢加索的作品“和平”。)

幼兒:真好玩!

幼兒:哇!

幼兒:他們在跳舞哎!我也想跳舞(站起來手舞足蹈)。

教師:好!(拍手示意幼兒安靜下來。)現在還是請小朋友坐在自己的小椅予上不要講話,聽老師講,老師會把畫家在這幅畫中畫了些什麼告訴大家。

(教師停頓片刻,等待幼兒安靜下來。)

教師:這幅畫的名字叫“和平”.是一個叫畢加索的人畫的。他是一個大畫家,他一生畫了很多畫,我們大家也要像他那樣畫畫,將來做一個大畫家。現在,我們來看看畫家在畫中都畫了些什麼。

蘇珊·朗格認爲,“審美情感是一種無所不在的‘令人興奮’的情感,是欣賞優秀藝術時被直接激發出來的,是人們認爲藝術應當給予的‘快感’。”[注1]因而“任何一種不考慮個體感受的關於藝術的討論都有可能完全歪曲所研究的現象。”[注2]對兒童藝術心理有頗深研究的加登納也認爲,在兒童的審美與藝術活動中,“只要他的情感生活變化了。那麼他便以欣賞者的身份參入到藝術過程中去了”。[注3]在以上這段實錄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幼兒的情感被一幅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激發了,他們“肆無忌憚”地表達着自己的激動與興奮。我國古代文論《詩·大序》中的“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雖爲說詩,但我們完全可以用來描述孩子們處於強烈的高峯體驗時的那種狀態:有的“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用“好玩”這樣兒童化的語言來讚美作品;有的則“言之不足,故嗟嘆之”——用一聲“哇”來表達驚奇之感;有的則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運用肢體語言多通道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當兒童發展得不太成熟的語言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時,他們就運用先前的動作模式和表情模式來“痛快”地表達自己的強烈感受。也就是說,此時的兒童是“更自發的、更表現的、更單純的行動的、更自然的、更無控制和自由流露的”。[注4]而且“嗟嘆歌詠”“手舞足蹈”本來就是人類最早與生活相接觸、表達自己的主觀態度、表現自己作爲人的存在的最爲自然的方式。所以,我們在研究兒童的情感時必須關注他們語言動作的變化。應該說,這些都是兒童審美情感的自然而真切的流露,具有兒童自身的特點。

然而,教師面對幼兒的反應又是怎樣做的呢?“好!(教師拍手示意幼兒安靜下來。)現在還是請小朋友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不要講話。聽老師講??”言下之意是欣賞美術作品時只能安安靜靜地坐着。“老師會把畫家在這幅畫中畫了些什麼告訴大家。”從這句話裏我們可以看出,在這位教師看來,學習就是知識積累的過程,審美活動也不例外。兒童要學習的就是關於美術的知識,而不是自己對這幅作品的感受與體驗。同時,“我們大家也要像他那樣畫畫。將來做一個大畫家”這句話也充分顯示出這位教師的藝術教育目標是培養“大畫家”,說明這位教師還不瞭解美術欣賞活動的特質以及對於兒童發展的價值。此外,“老師會把畫家在這幅畫中畫了些什麼告訴大家。”“這幅畫的名字叫“和平”.是一個叫畢加索的入畫的。他是一個大畫家,他一生畫了很多畫。”這些話也隱含着教師的另一個教育觀念,那就是教師的職責是將自己掌握的知識教給兒童,教師的任務就是將自己“水桶”裏的“水”倒到兒童的“杯”裏。這位教師關注的是教師教的行爲,而不是幼兒學的行爲。也就是說,在她的心目中,教師是權威,幼兒應聽從教師的講解,而不能有在她看來是“不對”的那些知識和行爲。

下面是一個類似的幼兒美術欣賞活動片段實錄:

教師:藍印花布還可以做什麼?

幼兒:可以做新衣服。

幼兒:好去舉行婚禮。

教師:這樣漂亮、快樂、歡喜。

幼兒:我想做成蹦蹦牀在上面跳。

幼兒:我真想把它做成一艘美麗的船,做好了去航海。

教師:你好好想一想,布能做船嗎?布是不可以做船的,會沉掉的。[注5]

在這一活動中,教師的回答至少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在幼兒面對教師的提問。作出“可以做新衣服”“好去舉行婚禮”的回答時,教師不是進一步引導幼兒產生情感體驗,而是用自己的體驗代替幼兒的體驗:“這樣漂亮、快樂、歡喜”。這樣做無疑是將教師自己的感受強加給幼兒,剝奪了幼兒作爲主體主動體驗的機會。第二,當幼兒說到“我真想把它做成一艘美麗的船,做好了去航海”時,教師卻說:“你好好想一想,布能做船碼?布是不可以做船的,會沉掉的。”其實幼兒在說“我真想把它做成一艘美麗的船”時已知這不可能是真實的,但教師忽略了幼兒的這一假想前提,把審美活動當作科學的認知活動,用科學知識學習中對客觀事實作“正確”與“錯誤”判斷的標準來衡量藝術審美活動中的想象。殊不知。藝術是一種創造,在藝術審美活動中。“你給他一個世界,他立刻可以創造出無數世界來還給你”。[注6]“孩子們對繆斯充滿了渴望,這種渴望在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之前就被深深地培植在他們生命的胚芽裏,又在與父母、

兄弟姐妹們的相處中,在與其他小朋友的遊戲中得到加強;但是現在,這種渴望突然與強大的約束力量相遇,而且這種力量似乎處處與它作對。”[注7]試想,假如吳承恩的老師也對他說,“你好好想一想,汗毛能變成人嗎?汗毛是不可以變成人的!”那麼,很難說我們今天還能看到《西遊記》這部經典鉅著!吳承恩恐怕也只會成爲“繆斯天性意義上的殘廢人”。[注8]

通過觀察與思考,我們可以歸納出美術教育中的幾個誤區。

1.把審美教育作爲德育、智育的工具與手段,較多地挖掘審美對象的真與善的內涵,強調“輔德與益智”功能。忽略審美教育自身本質性的功能。

2.重視美術模仿,忽視審美感受,以致完整的審美教育體系不復存在,幼兒人文素養的培育無處落實。

3.採用學習科學知識的一套方法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使藝術作品成了一堆與幼兒鮮活的生命毫無關係的、被肢解了的“死”知識。

4.在審美教育過程中,教師以藝術文本爲中心,將自己掌握的有關藝術知識無條件地灌輸給幼兒,尤其強調創作者原義或批評家的觀點的權威性,忽略幼兒自身的審美感知、審美想象與審美情感體驗,忽略幼兒與藝術文本所進行的平等的心靈對話,久而久之,幼兒除了被動認同教師及其知識,沒有自己對審美對象的直接感知和體驗,根本不可能產生審美愉悅。喪失了審美能力,審美素質的培養是一句空話。

因此。要想成爲“具有繆斯靈性的教師”,就要深入瞭解幼兒,思考藝術審美活動的特質,真正以富有成效的藝術審美教育促進幼兒完整的審美心理結構的建構。

1.正確認識幼兒美術教育的價值與功能,把握藝術教育是爲了培養幼兒的藝術修養和提高審美情趣這一核心價值。我們既要關注幼兒美術教育作爲手段的價值,更要關注其目的性價值;既要挖掘它的“輔德與益智”功能,更要注重它對幼兒藝術修養養成和審美情趣提高的價值。在美術活動中,要把幼兒的創造意識與創造能力的培養和幼兒對審美對象的視覺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審美情感的培養放在覈心地位。那種只注意目的性的美術教育或只注意對象性的美術教育都是失之偏頗的,都容易割裂幼兒的整體化發展。

2.爲達成上述目標,美術教育內容的選擇應關注學科內容與幼兒已有經驗(日常生活經驗和審美經驗)的契合點;既關注幼兒對藝術作品、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的欣賞與感受,又關注幼兒個性化的表現與創造,並倡導幼兒用自己創造的藝術作品來表達思想情感,美化生活。通過參與藝術活動進一步體會藝術與生活的關係。

3.在美術教育過程中,要關注幼兒在意義形成中的主體地位。在美術欣賞活動中要注重幼兒自身的審美體驗與藝術想象等,強調幼兒與審美對象的對話,鼓勵幼兒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意

義世界。審美活動就其本然狀態而言,突出地表現爲體驗性,而不是認識性。情感體驗性始終是主要的、決定性的,而認識性則是次要的、從屬的。審美活動以主體的情感體驗爲基本特徵。審美對象也不是認識的對象,而是經驗的對象,人的審美經驗是在審美闡釋的過程中逐漸豐富的。美術的審美功能是美術的認識功能、德育功能、娛樂功能的安身立命之所在,美術的其他功能始終是以審美功能的發揮爲基礎的。在藝術創作活動中,教師不應給幼兒提供明確的解決問題的途徑,而應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幼兒在目標和問題情境之間通過自己的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當幼兒遇到困難時,作爲引導者、支持者的教師應對幼兒學習特點和問題本身作深入的理解。並提供技術上的支持。但教師始終應明白,“無論何種技術,其應用不應該是爲技術而技術,而應該以促進藝術學習成功與否。以學生達到藝術的和智慧的目標如何來衡量。技術的目標不在於學生使用某特定技術的程度如何,而應該以增強學生在豐富的新資源和新信息中融會貫通和建構新意義的能力爲宗旨。其有效的成果應該表現在學生對技術手段、藝術技法和藝術追求之間關係的透徹理解。”[注9]

4.要關注評價的價值。強調評價的發展功能與內在的激勵機制,要讓幼兒人人積極參與美術學習活動,個個在原有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展。能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斷地找到適合自己的“水”,即要求幼兒自主地學習,形成“可持續發展”學力。要注意將過程評價與作品評價相結合,可以採用幼兒自述(反思)、教師欣賞(提供“支架”)、同伴欣賞(去自我中心)等不同的評價方式;特別要注意從幼兒個體的縱向發展的角度來積極地、具體化地評價,以鼓勵幼兒取得的進步爲主。同時對其不足之處提出建設性建議。 主題活動是許多幼兒園課程實施的主要形式。面對豐富多彩的自然事物和社會生活,哪些纔是值得並且合適作爲幼兒園進行主題活動的內容呢?

“過新年"主題。“過年”是幼兒十分嚮往而開心的事情。幼兒的寒假生活充實而快樂,吃團圓飯,看春晚,放鞭炮,穿新衣,拜年,拿紅包??在開學的第一天,當孩子與教師、小夥伴又聚在一起時,我精心組織、安排了主題活動“過新年”,包括“過大年囉”“快樂的小老虎”“氣球與彩燈”“放鞭炮”“新年糖果”“祝福歌"“幼兒園裏的新年”“給大家拜年”“包糖果”“搓元宵”“做鞭炮”等。在活動中,教師通過創設多樣化的活動平臺,充分關注並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再次讓幼兒回顧、體驗了過年的快樂,讓他們在分享同伴帶來的新年信息和快樂中獲得多方面的發展。

第一,主題內容來源於幼兒的生活。生活是課程內容的源泉。幼兒園主題活動應追隨幼兒的生活經驗,只有與幼兒生活相關的內容,才能真正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孩子們只有置身於真實的生活世界,纔會積極主動地探索、發現。

第二,主題內容要關注幼兒的興趣需要、對於幼兒的發展價值及其可操作性。比如“過新年”這(感謝訪問本站:)個主題活動安排在第二學期的第一週,內容豐富,又延續了孩子在過年期間的感受與體驗,非常符合幼兒的興趣與心理需要。這一主題活動適合在農村幼兒園開展。幼兒園需要因地制宜,從教材中選擇符合自己條件的活動內容,真正使幼兒參與其中並得到相應發展。

二、生成主題時考慮的因素

在幼兒園,孩子們的活動豐富多彩、千變萬化,他們的興趣、需要以及所關注的問題也各不相同。教師要時刻關注幼兒的活動情況,捕捉幼兒的興趣、需要及他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從而生成主題活動。我們來看看小(3)班第二學期的兩個生成主題活動:“我有多能幹”“夏天真樂”。

1.“我有多能幹”主題。小班幼兒進入幼兒園集體生活後會面臨許多挑戰,他們需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需要與同伴交往,需要參與各種集體活動。這使那些原本依賴性強、能力較弱的幼兒感到緊張甚至害怕。一天午餐吃蝦,很多幼兒不會剝蝦,教師便耐心地指導幼兒剝蝦。不一會兒,一些自己樂意動手的幼兒已把飯菜都吃完了,樂樂碗裏的蝦卻原封不動。教師鼓勵樂樂嘗試學習剝蝦,可樂樂帶着一臉的不自信,堅決地搖了搖頭:“我不要試,我就是不會剝的。”

看着樂樂不自信的神情,聯想到平時他在畫畫、穿衣等方面不肯動手的情況,再聯想到班裏這樣的幼兒不在少數,教師覺得培養他們積極嘗試的意識,提高他們自我服務的能力非常重要。於是,在下午點心後的談話活動中。教師首先表揚了孩子們一直以來的自理自立行爲,並請幼兒說說自己能幹什麼事,接着讓幼兒回家在家長幫助下調查記錄自己能幹的事,第二天帶到幼兒園來交流。第二天,孩子們在交流時非常踊躍,包括樂樂也說出了能自己一個入睡覺,幫爸爸取報紙、拿拖鞋,給奶奶捶背等許多事情。在此基礎上教師生成了“我有多能幹”的主題活動,包括“自己吃飯、收拾餐具”“自己穿衣穿鞋”“自己整理玩具”“我學會的本領”(結識了新朋友,會畫畫、剪紙,會幫着幹家務等)“我有能幹的寶貝”(靈巧的手,靈敏的鼻子,甜嘴巴,亮眼睛,機靈耳)等活動。這些活動不僅鍛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和意識,而且促進了幼兒的心智發展,使幼兒充分體驗了成長的快樂,提高了自信心,體現了該活動在小班第二學期的獨特價值。

2.“夏天真樂”主題。一天中午,太陽慢慢躲入雲層,天空逐漸陰暗下來,不一會兒便下起了雨。因爲活動室裏比較悶熱,孩子們便試着探出身子:“哇!雨真大!外面肯定很涼快!老師,我們能出去玩玩嗎?”這時教師忽然想到,今天孩子們剛好因爲美術活動“小花傘”都帶了傘,不正好可以讓孩子們出去感受一下夏天的雨嗎?於是教師招呼大家脫下鞋,光着腳丫,撐傘來到操場。也許孩子們從未盡興地踩過水花,他們在雨中忘我地跑着、跳着、笑着,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夏雨的快樂。

這一情景讓教師意識到其實夏天也有許多樂事、趣事,關鍵是教師如何去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於是,教師在這次活動之後生成了“夏天真樂”的主題活動,包括說說“你知道的夏天”,品味“戲水池中玩水的樂趣”,撐上小花傘“踩踩雨”,學學荷葉上“蹦跳的小青蛙”,嚐嚐“美味的西瓜”,動腦筋想想“變涼快的新招”,哼一曲“美妙的夏天”,聊聊“大家吃過的冷飲”,展望“夏天過了,我也該上中班了”,等等。所有活動圍繞夏天的樂事、趣事展開,孩子們對夏天有了更豐富的認識。

聯繫以上兩個案例,我們認爲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或他們身上存在的問題生成主題活動時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第一,幼兒的某些興趣、需要或存在的問題在班上具有普遍性。如果教師發現某個幼兒的興趣、需要並不能發展成大多數幼兒的興趣、需要,或這類問題並沒有在班裏其他孩子身上出現,那麼這樣的興趣、需要或問題便沒有普遍性,也就沒有必要生成爲主題活動。像前文中所提到的樂樂不願意自己剝蝦的情況在班上具有普遍性,以此爲契機生成主題活動有助於解決此類問題。

第二。幼兒的興趣、需要或身上存在的問題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比如,小班幼兒入園不久,在經歷了第一學期的常規養成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培養之後,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仍是第二學期的重點目標。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樂樂不肯自己剝蝦的舉動恰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提高幼兒的自我認識,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有多能幹,樹立自信心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案例中的教師正是抓準了這一點。生成了“我有多能幹”的主題活動,這在小班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

第三,幼兒的興趣、需要或關注的現象特別貼近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對幼兒來說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較大的探索空間。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中許多現象或事件會引發孩子們的關注,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與當時當地結合得特別緊密的事件或現象不僅給予幼兒認識自然和社會的機會,也給他們提供了探究的條件和空間,有利於生成主題活動。比如前文提到的“夏天真樂”的主題活動便是如此。教師支持、引導幼兒以各種方式參與到夏日活動中,充分探究、表達,使幼兒享受到了特別的快樂。

在選擇主題活動內容時,無論是幼兒的生成還是教師的預設,都離不開幼兒自身的興趣、需要和經驗水平。教師只有多角度去關注、瞭解幼兒,才能真正明白幼兒的興趣、需要及經驗水平,支持和推進幼兒的學習活動,使幼兒真正成爲活動的主體,獲得全面發展。

第三篇: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讀書筆記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讀書筆記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可見,作爲一名教師並不容易,而作爲一名深受幼兒和家長親睞的教師更不容易,其肩負着是無數人的希望和重託。對新時代的教師也無疑是一次對知識、教養能力、綜合素養的考驗,其中教師對教學活動設計就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一節成功的活動設計,不僅能教會幼兒許多本領,對我們老師也是一種成功,那麼如何設計一節優質的教學活動是我們老師值得思考的,在我們選擇一節活動時,選材很重要,同時也需要教者有過硬的教學能力。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在論述了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原理的基礎上,從幼兒園不同結構化程度的教育活動和幼兒園各學科(領域)的教育活動兩個維度詳細陳述了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設計和實施;在論述了幼兒園課程與教育活動關係的基礎上,闡述了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選擇和組合等問題。

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遵循哪些原則?

(一)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

(二)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

(三)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曾念過一篇文章講的是圓圓小時候非常喜歡畫畫,上幼兒園時選擇了一個學畫畫的特長班。有一次老師留了一幅作業,要求畫小朋友們在草地上玩耍的畫面,並承諾選出畫的優秀作品放到幼兒園長廊裏展覽一段時間。畫家之後圓圓用彩筆畫的非常用心,甚至連吃飯都不願意停下來。畫出來的畫面非常的漂亮,紅紅的太陽,綠色的草地、藍色的雲,上面有幾個玩耍的小朋友,旁邊還有一條“粉色的河流”,爲了表示出是河流還畫了幾隻魚兒。畫完了,她的媽媽表揚她畫的非常的漂亮,並問她河流爲什麼要畫成粉色的?圓圓說因爲她覺得粉色特別的漂亮,就畫了。這幅令圓圓非常引以爲傲的圖畫結果沒有被幼兒園老師選中,原因就是“河流不能是粉色的,應該畫成藍色的;白雲也不能是藍色的”。圓圓回家後把這個原因跟她的媽媽說了,並問媽媽“河流到底是什麼顏色的?”圓圓的媽媽從自來水裏接了一碗水讓圓圓說是什麼顏色的,圓圓說是白色的。然後媽媽又把水放到了一個紅桶中,讓圓圓看是什麼顏色的,圓圓答不出來。媽媽把水一邊倒出來一邊讓她分辨是什麼顏色的。她的媽媽說對,水流是透明的,沒有顏色的。那沒有顏色的水應該用什麼顏色的彩筆來表示呢......如果要求我們要畫的準確無誤,就永遠找不出一根可以畫出河流的筆。媽媽接着說了,一幅畫只有好看不好看,沒有對於錯。你可以運用任何大膽的顏色,只要你喜歡,河流可以是粉色的,只要你喜歡,你可以用任何的顏色!——圓圓媽媽企圖用這種觀念來影響圓圓,呵護她的想像力,卻沒有能力帶着弱小的孩子一起去迎接中國當前教育中的束縛及桎梏的東西。中國教育中這種條條框框的方式禁固了孩子們許多靈光突現的想象力,甚至抹殺了他們敢於去想像和表達自己內心真實情感及喜好的能力。是啊,想想自己小的時候,也很喜歡畫畫。可是每次畫畫時,爸媽都是以畫的像或不像來評價我畫的好壞。以致於我幼小的心靈中只認爲畫畫就要畫的像,不知道我從什麼時候開始就不會用畫筆來表達我心中想象着的東西了,只會照着某物,用我稚嫩的畫筆儘量把它畫到最像。是什麼扼殺了我還是孩童時本應豐富多彩、無拘無束的想象力?恐怕就是當代教育中的那請所謂的“應該”和“不該”吧。

我們無力和宏觀的教育做鬥爭,只能儘量的做好身爲家長的責任,好好保護孩子幼小、奇妙的心理世界吧。

大教育家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作爲教師也要善於反思。教師反思能力培養的基礎是讓教師體會到反思意識的重要價值和反思能力對專業成長的作用,教師反思能力培養的重點

是讓教師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教師的反思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批判的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爲依據,通過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的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的思索與修正,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即教師以自己的教育實踐活動爲思考對象,對自己的行爲及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其本質是一種理解與實踐之間的對話,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

具體而言,教師要善與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進行反思,也要善於通過閱讀思考反思比較自己的實踐效果,從其中發現差距。

在實踐與反思中,我覺得幼兒園的活動設計,必須以促進幼兒發展爲出發點。教育活動設計應適應幼兒水平,對所提出的教育目標,既不可任意拔高,也不能盲目滯後。內容應以幼兒身心發展的成熟程序爲基礎,注重幼兒的學習準備。幼兒發展的動力是內部矛盾,活動設計應促進幼兒內部矛盾的產生並解決,促進幼兒儘早儘快地獲得發展。教師不應該把着眼點放在幼兒今天知道了什麼,明天將學會什麼,而應該着重考慮如何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如何使幼兒在活動中學會學習,以及該活動會對幼兒的發展起什麼作用等方面。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的生活化,就是要使幼兒園的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義。要求選擇符合學前兒童學習的生活經驗,把富有教育價值的內容納入教學之中,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衆所周知,對幼兒來說,生長是重要的,他的發展是隨着生命運動而進行的。兒童在自己的親身生活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學習,由此獲得各種生活知識,習得人際交往的經驗,爲以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幼兒園的活動設計,應緊密結合幼兒的生活,遵循生活化的原則。

學前兒童的生活是活動,愛活動是學前兒童的天性。活動化原則是指教育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應以活動爲基本形式,其本質是通過調動幼兒積極進行外部活動而引發積極的內部活動。這種內部活動不僅僅是智力運演,也是情緒調節、態度形成、知識結構化過程。

第四篇:《幼兒園科學教育》讀書筆記

《幼兒園科學教育》是一本專業性比較強的書,記得還在讀書的時候,有位老教師就跟我說過這麼一句話:科學領域的教育很深奧、也是比較難把握的一門學科。當時也沒什麼特別的感受,只是心裏對科學這兩個字有了點模糊的印象。

後來學校專門開設了《幼兒園科學教育》這一課程,一個學期下來,雖然從字面上理解了“兒童的科學”與“成人科學”的不一樣:“兒童的科學”是一種經驗層次的科學知識,他們所理解的科學知識,並不是我們意義上所指的抽象的、概念化的科學知識,而是具體的科學經驗,是經驗層次的知識。它是直接的、具體的,而不是間接的、抽象的;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解釋性的,所以一旦要讓幼兒說明具體事物背後的間接聯繫,或是解釋現象背後的因果關係,幼兒就顯的無能爲力。其次“兒童的科學”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孩子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影響着他們現有知識結構,並且通過不斷地同化和整合改變着知識結構,換句話也就是說它是一種處在不斷髮展,變化和完善過程中的科學認識。最後,“兒童的科學”是對世界的獨特理解。因爲他們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如認爲船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爲它很勇敢),這既是它的不成熟之處,也是其獨到之處。

書中還詳細闡述瞭如何制定科學教育的目標,如何選擇科學教育的內容,並介紹了一些科學教育的方法。特別是集體活動中的科學教育,如觀察認識型活動、實驗操作性活動、科學討論型活動、技術操作性活動都逐一做了詳細的闡述並附了很多實例進去。

雖然當時“接受”了,但真的遇到一羣活蹦亂跳的孩子時,卻仍然覺得很茫然。特別是這學期,我嘗試着帶了幾個科學活動:小班的《水果全家福》、《蘋果豐收了》、《樹葉媽媽和孩子》大班的《莊稼媽媽的好幫手》等,就越覺得自己迷糊了,尤其是經過了《莊稼媽媽的好幫手》這一活動,從原先的《田野漫遊記》到最後的《莊稼媽媽的好幫手》,整一個的磨課過程讓我對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無論是從對科學活動的目標制定,還是活動的過程制定,都比原來有了一個深一層次的瞭解。

從書中的角度看這個活動,我們可以看出它並不是讓幼兒操作型的科學探究活動,但又區別於一般的語言講述活動。它是建立在幼兒對小動物已有的或從其他途徑(如從成人、電視、書本等一些渠道)建立的經驗的基礎上的一種科學交流學習活動。通過收集資料—共同分享來展開活動,並利用視聽媒體的進一步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擴大他們的眼界。

其實書中還有提出了很多其它類型的科學活動的設計和指導,如觀察認識型的活動、實驗操作型的活動等等,此外還有如何對科學活動進行評價等等的詳細描述,感覺書中的一些知識對於我們一線的教師真的比較有用,值得大家閱讀欣賞。

第五篇:《幼兒園數學教育》讀書筆記

《幼兒園數學教育》讀書筆記

很長時間沒有真正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了,藉着這個寒假有點時間,我靜下心來,想好好讀讀這本《幼兒園數學教育》,也許是因爲從小喜歡數學的原因,在幼兒園工作這麼多年,我一直非常喜歡教授,雖然數學教育非常的枯燥。

我在讀了閱讀了《幼兒園數學教育》這本書書後使我感受很深,這本書爲“教”和“學”提供即時而有效的指導;爲新教師提供各種實用的教學技巧;爲老教師提供各種有益的指導方法和案例;爲任何有意於自身提高的教師提供了素材。這些建議和一些觀點,對於教師來說尤爲重要。數學是當前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從國小甚至幼兒園開始,直到大學畢業,都離不開數學,數學幾乎成了我們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又有多少教師真正思考過,數學教學,我們應該追求什麼?

我想,數學教學內容首先要精簡和目的明確。一個活動三十分鐘左右,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特別是抓住活動的本質內容,就會顯得既精又簡。作爲教師把握了這三個核心問題,也就找到了教學的突破口,課堂內容就相當清爽、簡潔。其實,教師若能抓住這三大問題,教學內容就一定能處理得得心應手。

教學過程要簡化。數學學習本來應該是一件簡單而快樂的事情,有些教師的課堂設計使許多原來簡單的課堂變得紛繁複雜。有些教師爲了"作秀",特意設計一些障礙與陷阱,搞到孩子大半天摸不着頭腦,反而降低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設計應該更好地爲學生的學習服務的。

使用教學媒體要適當。其實只要我們吃透教材,把握好孩子,活動照樣可以很成功。 總之, 我讀了《幼兒園數學教育》這本書,我受到很大的啓發,我想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不斷努力,使自己在教學中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