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名著讀書筆記(多篇)

名著讀書筆記(多篇)

名著讀書筆記 篇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小說中的男主人公托馬斯是一個外科醫生,因爲婚姻失敗,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因此發展出一套外遇守則來應付他衆多的情婦。有一天他愛上一個餐廳的女侍-特麗莎,他對她的愛違反了他制定的原則,甚至娶她爲妻,但是托馬斯靈肉分離的想法絲毫沒有改變,依然遊移在情婦之間,對全心愛他的特麗莎是一種傷害。特麗莎經常在極度不安的夢靨中醒來,經常猜忌與懷有恐怖想像。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裏,反覆描述了貝多芬的音樂及其四重奏《非如此不可》,有的評論家就說書中的四位主要人物可視爲四重奏中的樂器——第一小提琴醫生托馬斯,第二小提琴女攝影記者特麗莎,中提琴女畫家薩賓娜,大提琴爲大學老師弗蘭茨。他們交相呼應,互爲襯托,通過輕重抑揚的音調,演奏了一首被壓迫民族裏幾個人的感情糾葛和生活軌跡的樂章。

醫生托馬斯在離婚後以對婚姻的恐懼心裏,以“性友誼”的合同與許多女人保持情人關係,以薩賓娜理解他作爲“毫不媚俗的、媚俗王國裏的魔鬼”的身份,不可思議的接受了“一個被放在樹脂塗覆的草筐裏的孩子”——特麗莎,一個鄉間小鎮上偶遇的女招待,並和她同居在一起。這顯然違背了他不能與女人朝夕相處的“天生”原則,並因此在真實與謊言的自欺裏,一方面繼續他的與多個女人維持性關係的追求,另一方面又無法割捨對特麗莎的同情。

這種心裏矛盾的自相纏繞,甚至在布拉格被佔領,他們倆移居到瑞士生活,因特麗莎不想成爲他的負擔而獨自回國後。托馬斯在感受到甜美的生命之輕時,卻無法忍受“同情”的沉重負擔,所以爲了擺脫比“痛苦的同情更爲沉重的同情”,他又回到了在布拉格的、與特麗莎的家。

因爲這樣的迴歸似乎“非如此不可!” 托馬斯感到了“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價值”。而生活中的愛情只是一種輕飄失重的東西,也就不會感到沉重,更沒有什麼價值了。面對這樣的混亂,托馬斯心中的同情與愛情似乎就是等號,只是不想承認的表現,也是一種媚俗的存在。

弗蘭茨與欠了“一個深深的鞠躬的女人”結婚生活了二十年,當碰到他稱之爲“你是女人”的畫家薩賓娜時,他選擇要脫離自己內在的女人的婚姻。但這個特立獨行的女畫家不願意任何人撬開她的隱私的大門,她不想使自己沉重起來,更主要的是“這個男人的下身是個成熟的男人,可上身卻是個吮奶的嬰孩,她覺得自己是在與一個嬰孩交合”,這種近乎厭惡的感覺她承受不了。不管理由怎樣的荒誕,但現實與夢想的距離永遠是那麼遙不可及,這是薩賓娜事先清醒的決擇。

薩賓娜選擇了逃離,或者說是輕飄的飛起,她習慣這樣的姿態,即“生活在真實中”,只有遠離人羣纔有可能。等待弗蘭茨的是空白一人的房間,這時他又“感到一種突然的慶幸,還有自由與新生帶來的歡樂”,都是薩賓娜留給他的“饋贈”。隨後弗蘭茨與一個崇拜他的女學生住在了一起,可是作爲“一個繳了械的戰俘”,面對不肯離婚的妻子,就只能承擔愛情打擊下的不斷期待。

後來弗蘭茨爲了感受象薩賓娜的祖國一樣的處境,和一幫知識分子去柬埔寨向佔領者請願,以“和平的名義來救死扶傷”。等待弗蘭茨的是侵略者的沉默,以及背後突如其來的襲擊。死了的弗蘭茨終屬他的妻子,“他屬於她就象以前從沒屬於她一樣”——這就是婚姻與愛情的結果。所以“穿着結婚禮服的妻子在葬禮上得到人們的致敬!丈夫的葬禮是妻子真正的婚禮!這是她一生的高潮!是她所有痛苦的報償!”妻子原諒了不忠的丈夫,因爲她贏得了愛情這場戰鬥的勝利。而弗蘭茨得到的死亡,不過是一次迷途中的永劫迴歸。

托馬斯在布拉格遭受了失去手術刀、幹起擦玻璃工作的打擊,就因爲看到的現 實讓他想起了俄狄浦斯的故事,並寫了一篇感想的文章發表了。這篇被刪砍的文章成了他流浪的開始,離別失落的布拉格是必然的選擇,托馬斯與特麗莎,還有那隻叫卡列寧的狗(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丈夫同名),一起來到了鄉村生活,他成爲一個農場的有些老態的司機。

雖然托馬斯一直堅守他的結論:“同女人做愛和同人睡覺是兩種互不相關的感情。愛情不會使人產生性交的慾望(對無數女人的慾望),卻會引起同眠共寢的欲求(對一個女人的欲求)。”這就不難理解托馬斯最後的訴說:“走完了所有的路程,只是爲了讓特麗莎相信他愛她嗎?”這種相信與不信的自欺,是托馬斯永遠在迴避的原則,因爲行動與想法在一起車禍中共同埋葬了他與特麗莎的身軀,也完成了從媚俗到輕與重的永恆迴歸,實現了“要在人間建起上帝的天國”的真實,那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名著讀書筆記 篇二

老人與海,近日終於有機會能夠細細品味傳說中的靈魂震撼。老人與海中最著名的那句話就是“人可以被毀滅,卻不可以被戰勝。”外在的肉體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內在的意志卻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是《老人與海》一再強調的論點。其實,《老人與海》所刻畫出來的正是海明威的一輩子最好的畫像,也正如海明威所說,“我一直讀過200多遍,每讀一次,我就多一份收穫,好像我最後得到了我這一生辛苦工作所欲得到的東西”。所以得到的信息是,老人與海讀一遍顯然不夠。

《老人與海》是現代美國小說作家海明威創作於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作者生前發表的最後一部小說。一經問世,便在國際上應起強烈反響,在當時文學界掀起了一陣“海明威熱”。它再次向人們證實了海明威作爲20世紀美國傑出小說家的不可動搖的地位和卓越的`功績,海明威選用了簡單的詞彙,簡單的句型結構和簡單的句間邏輯關係,顯示出一種樸素的尊嚴。使我收益倍非淺

名著讀書筆記 篇三

我讀了錢鍾書的長篇小說《圍城》,讓我感覺頗多,在這裏我想這樣概括我的這些感受,如“婚姻圍城”,“職業圍城”,“心理圍城”和“人生圍城”等,這些都是人們都會討論的。首先我先介紹一下《圍城》的內容簡介。《圍城》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方鴻漸海外“遊學”數年,回國前花了幾十塊美金到一個愛爾蘭人處弄得一紙假文 憑騙過父親與“岳父”。真才實學的蘇文紈喜歡他,而他喜歡美麗純真的唐曉芙,最後由於他與這對錶姐妹之間的種種誤會,暫且離開了上海,稀裏糊塗地與同在三閭大學教書的孫柔嘉結了婚。婚後,方鴻漸對一直喜歡蘇文紈的摯友趙辛楣說:“若是你真娶了蘇小姐,會覺得也不過爾爾。”這也算是他在婚姻城堡中的感悟吧。這以後和孫柔嘉又在婚姻的“圍城”裏,過着好像與外界隔絕的生活,因爲好像生活中只有他們自己,他們將婚姻當做了一座圍城,想出來的和想進出的都很難。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錢鍾書的小說《圍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態圖。錢鍾書先生將自己的語言天才併入極其淵博的知識,再添加上一些諷刺主義的幽默調料,以一書而定江山。

是絕大多數人看了《圍城》之後的最大感受,那就是婚姻就是圍城。其實第一次看《圍城》的時候是同學推薦的,那時候我才19歲,看完之後也不太懂得故事的大致情節講了些什麼內容。現在再次翻閱此書,感覺有些不同了。主人公方鴻漸一個留洋的“海歸”博士生出身的他對唐小芙一往情深,但由於蘇的從中摻和,使得這段愛情宣佈破產。後來在教書過程中遇見了孫柔嘉,並最後與她結婚,但是婚後的生活並不很幸福。這樣一個故事如果發生在當代,也只能夠說明主人公的婚姻生活和經歷很不美滿和順暢。但在我看來,方鴻漸是一個很被動的男人,首先他在對於唐曉芙的愛情上就顯得很被動,如果說一個主動的人,如果說真心愛對方的話,就應該不用去管那些流言蜚語,但我們在生活中往往做不到這一點,就是因爲我們太在乎別人是怎麼看的。雖然這樣的想法很單純,但是也很美好,爲什麼我們會被那些惡意的話所中傷,爲什麼我們不活的快樂一些,忘記過去的煩惱。所以我們在婚姻愛情上應該主動出擊,男生尤其如此,女生也不必太過矜持,遇見喜歡的應該追到底爲止。其次,我覺得婚姻是應該建立在兩個人互相信任的基礎之上的。如果連最起碼的信任都沒有,我會覺得這樣的婚姻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誤,包括婚姻的前奏-----愛情也是一樣的,都應該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唐小姐對於方鴻漸就應該信任,無論蘇小姐說了些什麼;方鴻漸和孫柔嘉也應該彼此信任,纔不會對對方產生這麼大的誤會。另外,我覺得我們現在對於婚姻和愛情要求的過多了,,其實愛情和婚姻都是最浪漫和最純真的東西。在浪漫的法國,十幾歲的孩子被問最多的是“你今天和女孩子說話了沒”,“你交女朋友了沒”,這好像在中國會覺得很不可思議,因爲中國的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怎麼這麼樣都是被動的形成了太多的不成文的規矩,如在學校裏,特別是國中或者是高中,禁止學生談戀愛等等過激的行爲。最近還在網上看到一些關於擇偶的標準,如“寶馬轎車加上豪宅”,“非富二代不嫁”,這些是物質上的要求,還有在相貌上的,學歷上的等等有太多的要求,其實這些都形成了我們現代社會中關於愛情和婚姻過“圍牆”,也正是由於有這些限制範圍的存在,才導致現在未婚人羣的驟增,這是我從《圍城》這本書中體會到的一點點淺薄的內容,暫且當做讀後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