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死亡詩社》觀後感參考(精彩多篇)

觀後感2.58W

《死亡詩社》觀後感參考(精彩多篇)

《死亡詩社》讀後感 篇一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充分體現了一位處於教育改革前沿的一線教師的教學片段,對我的感觸很大。

故事發生在美國一所頂級私校,當時學校的培養方針是非常固守傳統,從來不考慮學生的個性及興趣,學校的目標就是把學生培養進名牌大學。基丁先生的出現,一下子使原本壓抑的校園變得生機勃勃。基丁先生也是在這個傳統固守的環境中成長的,他深感保守的教育思想所帶來的束縛。因此他用滿腔的熱情引導學生們擺脫束縛,追求自己理想中的教學模式。他讓學生撕前言,捂住學生眼鏡做詩,讓學生站在講臺上從不同角度思考,看問題。並且能從每個學生的個體出發,讓害羞,膽怯的託德變得自信等等。船長基丁深受學生們的喜愛。但是在當時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下,許多人並不理解像基丁這樣有思想有個性的老師。

故事以尼歐自殺後達到了最高潮。自殺事件導致了基丁老師的解僱,但學生們不顧校長的阻止用基丁老師教他們的方式向基丁老師表示了他們的敬意。雖然結局以學生基丁老師的失敗爲結局,但那是壯美的失敗,因爲他們醒悟了,反抗了,雖然失敗了,但自由的心一旦點燃就無法熄滅。

結合現在的教育,也能夠從一些方面折射出當今教育考試製度與提倡素質教育的矛盾。有時真的是非常矛盾,你生活在這個大環境下,必然要去適應這個大環境。從內心出發,我還是非常欣賞向基丁先生這樣的老師,他的教學方式新穎、活躍,能讓每位學生從中受到啓發,是真正體現個性的'教育。

《茶館》的讀後感700字 篇二

《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瞭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

先談談這幕話劇中的人物吧。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每個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當時社會不同職業、階級的不同羣體。看似多達幾十位的出場人物,卻無一顯得重複。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等等身世不同、個性顯著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就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深深刻在腦中。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壞。通覽全文,在我眼中他作爲一個掌櫃,很圓滑又顯得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然而,在結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館被高官與小人奪取,默默地在後院自殺。這一情節,彷彿出乎了人們的意料,但仔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心酸不已。這麼一個走着中庸之道的掌櫃,卻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人物,以其行爲與性格的強烈反差,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的諷刺與不滿。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麼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麪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裏,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後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鬆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茶館》裏的其他人,兒子還是遵循老子的處世態度,有的甚至變本加厲。這是時代的悲哀。

《茶館》讓我們看清了那三個黑暗時代,也看清了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人民,一個個破落、衰敗。《茶館》不愧爲“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三

《死亡詩社》說的是沉悶嚴謹的威爾頓預備學院來了一位特別的基廷老師。他與衆不同,他鼓勵學生撕書,不要受教條的控制,拋棄別人的理論,追隨內心的感覺;他告訴學生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並鼓勵他們站在象徵老師權力的講臺去看周圍的東西;他用一起走路的方式告訴他們不要被同化,要有自己的想法並勇於表達它,做自己想做的事。與其說基廷先生是一位老師,不如引用影片的話說,他是孩子們的船長。在孩子們思想和自由被束縛的時代,他出現了。他是偉大的船長,帶領迷茫的靈魂穿過層層迷霧,走出那片叫青春的黑暗森林,使孩子們有了自己的思想,並無所畏懼去表達自己。

何爲師也?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從來就是一個崇高的職業,是雕琢心靈的米開朗基羅,一刀一刀用愛雕刻完美的大衛。

江湖時代,高手苦練,只爲達到最高境界。依我之見,從學生愛老師的角度來說,老師亦有三重境界。

在第一重境界的老師就是個教書的。他踏着鈴聲而進,例行公事上課,不管你學到了什麼或你什麼也沒學到,在他看來,老師只是一份工作而已,與愛無關,你的分數只是他的工作績效。對於他,你不愛也不恨,他對於你也不痛不癢。你是學生,他是老師,僅此而已。

第二重境界的老師是有愛的。只是他愛你的方式太嚴格了。他怕你學不好,於是給你定了無數的“宮規”,例如要提早十分鐘上早讀,寫錯格式作文就沒有分等等,你還是學生,沒辦法,你只好屈服在他的“淫威”下。這也是爲什麼學生見到老師如老鼠見到天敵一樣。當你深夜還在趕作業時,我想你不會愛他。這類老師是負責任的,或許多年以後你不會再抱怨他的嚴格,甚至有點感激他的嚴格。但是,當你還在他的手下混時,知識對於你,只是被接受,或許你學的很好,但你並沒有強烈的渴望去探索這個世界。當他令你有了主動去探索的慾望,那麼他就是第三境界的老師了。

第三重境界的老師,如基廷先生一樣,有着無盡的魅力令你爲之折服。他循循誘導,在黑暗中牽着你的手,鼓勵你前進。因他,你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學會了很很多多的東西,彷佛一下子睜開了看世界的眼睛;因他,你愛上了一個學科,有了強烈的慾望想要知道更多,而這一切不是爲了分數。他是老師,更是益友。在青春是遇上這麼一位老師,是難得可貴的,說不定給了你一生的影響,而你深深的記住他,他也因你的記住感到幸福。

片中的孩子們是幸福的,他們遇上了基廷先生。在那個沉悶的學校中,使青春有了顏色,讓青春迴歸了它瘋狂的定義。雖然結局有點傷感,但我知道孩子們一定是感激基廷先生的,要不怯於表達的託德也不會主動站在課桌上爲他送別。我看見,片尾的基廷先生眼含淚花。

爲人師者,應當修煉到第三重境界也。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四

今天,我看了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影片《死亡詩社》,在一個充滿了凝重風格的學院裏,一羣本應是朝氣蓬勃的少年在傳統教育的漸染下成爲了一羣循規蹈矩的傳統學生。但是不曾有人懷疑過它的教育模式,不曾有人有過反對的聲音,直至這位反傳統的教師——基丁的出現。這位老師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給他的學生帶來了思想上的啓迪,也給衆多的人們以更多的思考與反思。

劇中最具鮮明性格的兩個人——尼爾和託德:一個誠如“仲夏夜之夢”中的精靈:熱情洋溢、嚮往自由,充滿了青春的朝氣與活力;他那顆充滿了理想而又好奇的心是那麼強烈的渴望得到理解和釋放。但是,“只有在夢中,人才能真正的自由,從來如此,並將永遠如此。”那麼一個鮮活而又旺盛的生命只有懷着如此的信念讓自己魂歸天堂才能真正成爲精靈的化身。看到那一幕,我們不禁潸然淚下,心腸糾結。到底是什麼奪走了可愛的尼爾那年輕而又熱情的生命?人們將矛頭指向了基丁老師,這個衝破了目標模式“工具理性”的藩籬,尊重並鼓勵學生髮展自我個性、讓學生自己去感悟人生真諦的人!

尼爾的死令所有的人心痛、甚至憤怒;基丁老師爲此而被迫離開更使人心灰意冷。就在人們以爲看不到希望的火花之時,“船長,我的船長!”曾經那個膽小、懦弱而又沉默寡言、只知發奮學習的託德讓人們重新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那些勇敢的站在桌子上的“託德們”眼中所閃現的希望之光······。“我步入叢林,因爲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基丁老師向他的學生介紹這些有思想的詩歌,提倡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不僅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使他們中的一些人從“死亡中醒來”,也給我們以巨大的心靈震撼和對傳統教育的反思。

傳統的教育模式也許會因爲高升學率而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擁護,但是一羣羣鮮活而又充滿生氣的、本應該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學生卻在無形之中被鈍化了。人不是機器。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都應該受到尊重和肯定。所以,在使學生掌握人類積累的知識的同時,我們應該反思,應該重新定位,把學生視爲積極的活動者,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創造性,使他們能夠自主而又有能力的行動。如基丁老師一樣,教育者應該成爲學生的學習夥伴和行爲的引導者,而非主宰者、控制者。

尼爾被基丁老師“喚醒”,卻又用自己的生命使衆多的“託德”從“死亡中醒來”,這種代價太沉重了。誠如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要人們以鮮血的付出爲代價。我希望,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以此爲戒,從“死亡中醒來”。因爲學習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我們應該享受途中的每一處風景。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五

《死亡詩社》是一部好電影,非常非常合我的胃口。

Keating老師的教育方法我很贊同,而且也是我從我的中學學到的東西。

但是如果結局是20年後Keating老師的學生一個一個都成了才,那這部片子就降低了一個檔次。

是的,最後的結局是悲傷的,大家都很同情Keating老師。

當看到Todd站上桌子,大喊:“Oh, Captain, My Captain(噢,船長,我的船長)”的時候,我也感動的幾乎要哭出來。

但是我必須要問一句:Neil的死到底是誰造成的?如果Keating老師不來,Neil是不會死的,爲什麼Keating老師來了以後,他會自殺?

Keating一點也沒有錯麼?

他教育自己的學生要獨立思考。

他教育自己的學生要挑戰書本權威。

他教育自己的學生要Seize the day(Carpe diem)。

他教育自己的學生要用感性生活。

他教育自己的學生要be extraordinary。

在我看來,再正確不過了!我想鼓掌!

但是,Keating有教過如何去做麼?

有教過Neil如何說服父母麼?

有教過如果父母不同意如何維持情緒麼?

有教過如果遇到困難,如何重新出發直到達到願望麼?

有教過如果一切順利,如何保持謙遜不自滿?

在我看來,只要秉承be extraordinary的思想,Neil一定有一天能達成所願,但是在那之前他卻因爲一時失意而選擇自盡,這是Keating教學方法中的缺陷造成的,他只強調結果和目標,沒有強調方法。

但是就是這樣的不完美,把Keating塑造成了凡人,他也只是一個普通教師,他也會有過錯,他也要Learning by doing,也使這部電影擺脫了俗氣的結尾,更加有深度。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六

在美國一所著名預備教育學校的高中裏,一個教英語文學的老師基丁,用特別的教學方法,引導一個班的高中生尋找自我。在充滿激情與夢想的青春時期,學生們非常喜歡這種方式,開始釋放自己的天性,不再被壓抑。

基丁老師在第一節課時就帶領學生們觀看走廊裏的偉人像,鼓勵他們像偉人一樣思考,一樣抓緊時間,越早找到自我越好。我們也會想一想,其實偉人們都是各有天性,各不相同的,世界上哪有兩個一樣的天才呢?他們的成就與性格都很獨特,他們很早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即使沒有那麼早,也會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前行。抓緊時間找到自己熱愛的是多麼重要。

基丁老師在教詩歌的時候,讓學生們把現實主義詩人的詩歌都撕掉,直接進入到浪漫主義詩歌的講解上。就像他說的,我們讀詩寫詩不是爲了好玩兒,而是要表達人類的激情,證明自身的存在,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詩歌,人們要多關注自身的天性品質。人人都熱愛戲劇,人人也都在上演戲劇。要證明自己的與衆不同,要浪漫,要活得有熱情。站在平地上與站在桌子上能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要敢於站到桌子上去,要敢於飛得高遠去看世界,更要敢於去開拓新的世界。

基丁老師在體育課上讓學生看到從衆的害處,人應該有自己的思想,獨立思考,不能輕易跟隨他人,要有主見,要努力保持自我。

基丁老師也畢業於這所著名的高中,考上了著名的大學,他的種種教學都是對那個時期被壓抑的思考。他們那個時候成立了詩社,當時同學們所做的詩歌都被收錄到一本厚厚的書裏,放進了圖書館。如今基丁老師又回母校教課,他難以忘懷自己的高中時期,在教學中就光明正大的引導學生們釋放天性,追尋自我。但這並沒有得到校長與其他老師的讚美,而是要求他停止這種教學。現在比基丁老師在高中的那個時期還要現實,這所高中就是要送學生們去著名的大學,將來做律師、醫生、銀行家等。而且現在的教學都是以前反覆使用過,驗證過,保證能清洗學生們的頭腦,最後達到學校與家長的要求,光榮畢業,無論學生的理想是什麼,最內心的要求是什麼,都將會被埋沒起來。一套教育方法就這樣形成了傳統與經驗,而忽視了因材施教。

基丁的學生們暗地裏效仿基丁的時期,也成立了詩社,開始熱熱鬧鬧,學生們找到了快樂,在迷茫中探尋着自己前方的路。其中一個學生特別熱愛戲劇,報名去參加了演出,但遭到了父親的堅決反對,雖然同意他演完,儘管他那麼有演戲的天賦,但他的父親還是堅決把他帶回家,要爲他轉學,一心讓他上哈佛成爲醫生,當天晚上這個學生開槍自殺了。

這個悲劇發生以後,校長進行深入調查,叫停了詩社。把詩社成員的家長請來,在校長和家長的威嚴逼迫下,學生們一個一個的屈服了,最後的責任都要由所謂的基丁老師不當的教學來負。

基丁老師來教室取東西,其中一個寡言的學生,在基丁老師的教學中被激發了內心的熱情,寫出了自己心中的詩歌,與同學們一起度過詩社快樂時光。突然站起來,大膽說出這不怪基丁老師,又突然站到桌子上,大膽說不是基丁老師的責任,緊接着,很多同學都站到了桌子上去。他們心裏非常清楚,這一切的責任應該誰來負。

這部電影與我們如今的大學聯考何其相似,學生們只能聽從學校和家長爲他們指定的路,沒有多少其他路可以走,學生們只能壓抑自己的熱情,把熱情虛僞地放到爲大學聯考的學習中去,於他們是一種痛苦,也許這是時代的痛苦,是生不逢時的痛苦。在過去的年代,可以不學習,天性釋放,卻少了引導。如今的年代,學習過重,甚至壓抑天性,循規蹈矩。我們一直在走着兩級的教育之路。

如今更少了基丁這樣敢於改革的老師,傳統與浪漫一直都在叫板,只是傳統的勢力越來越大,浪漫的時間都被吞噬了,看來浪漫只能在夾縫裏生存下來了,但浪漫是永遠不會消失的,一代一代的詩人在踐行着浪漫的腳步,希望這個時代有人能跟着一起前行。

電影很是感動人,電影狠狠地印證了青春的魅力與衝動,學生們不但是熱情的,但也是能分清是非的,只是所有的路上都會有錯誤與死亡的影子。

《死亡詩社》觀後感 篇七

現代教育到底應該是怎樣的,當代大學生應該怎樣面對學校各種社團的影響,這就是電影《死亡詩社》帶給我的思考。

1959 年,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它凝重的風格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尊敬。在那裏,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 John Keating 反傳統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在他的課堂裏,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這時發生了…… Neil 由於堅持自己的表演夢想和父親發生爭執,但父親並不理解他,甚至百般阻撓,於是 Neil 在絕望中終結了自己的生命。 Keating 老師也爲此付出了代價,被學校開除。

看完影片,不禁同情 Neil ,一個大膽追求自己夢想的青年有錯嗎,但就是得不到父親的理解。同時也有些同情 Keating 老師,用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模式帶領學生深入地瞭解所學知識有錯嗎,但就是違背了威爾頓預備學院固有的風格,被大家所排斥。毫無疑問,讓作爲學生的我們來選擇教師,我們一定會選像 Keating 一樣的老師。中學的我們都期待大學多元的教學模式,都希望大學的學習環境是開放的,靈活的。在我們的印象裏,大學老師應該是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講起課來滔滔不絕。但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老師屈指可數。更多的老師都拘泥於知識本身,他們忽略了傳授知識的方式,他們忽略了學生的接收能力與興趣,說得更嚴重一點,他們忽視了學生纔是課堂的主體。很多老師上課的時候就像沉浸在自己的演說中而不像在上課,這樣的課堂效果顯然是不好的。我們呼籲像 Keating 一樣的老師出現,帶領我們走出課堂,用心靈去感受知識,接受知識而不是被動地接收知識。

再說說大學的社團。大學的社團五花八門,往往看得我們眼花繚亂,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搖擺不定了,一些宣傳者的勸說很多時候都能左右我們的意向,於是,我們就忽視了自己本身的興趣。其實,社團應該是豐富我們的課餘生活的。另外,如果我們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社團,我們也有動力堅持下去,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就比如影片中的 Neil ,他清楚自己對詩歌的熱愛,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在 Keating 老師的鼓勵下他積極參與社團活動,出色地完成了演出,父親不支持他的做法甚至百般阻撓,他不惜用生命向父親表示抗議。我佩服 Neil 的做法,但並不完全贊同,追求夢想沒錯,可是付出生命未免不值。真正對一門藝 術感興趣可以暫且先把它當做業餘事業,把父母爲自己鋪設的軌道當成主業,等到自己學有所成,再去更深地投入自己的愛好,這樣未嘗不可,而且也已經有很多成功的先例了。也許 Neil 當時理性一點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了。

如果 Neil 沒有選擇這一條絕路, Keating 老師也不會被開除。從我的觀點來看, Keating 老師是成功的。他雖然沒有得到學校的承認,但他得到了 全體學生的認可,他把在當時來說全新的,先進的教學模式運用於課堂,他讓學生真正享受課堂,樂在其中,他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觀點去看待教材,看待世界,他啓發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可以說是一個成功教師的典範。該爲 Neil 的自殺負責的不是他,是 Neil 的父親,是傳統的思想,是古板的教學模式與理念, Keating 老師不過是替罪羊。

最後,我希望《死亡詩社》裏面的悲劇不再重演,希望當代的年輕人勇於追求自己的理想,理性地面對周圍的影響,希望越來越多像 Keating 一樣的老師出現在大學校園,讓學生願意主動汲取知識的甘霖,全面地認識自己,全方位地認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