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觀紀錄片信仰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2.42W

觀紀錄片信仰觀後感(精品多篇)

《信仰》觀後感 篇一

近日,在上海基層黨建網觀看了黨員教育電視片《信仰》, 備受教育。該片分“只要主義真”、“壯志換新天”“時代先鋒行”三集,以黨的90多年曆程爲背景,通過講述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優秀共產黨員堅持理想信念、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故事,闡述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員的發展面貌和黨員的信念。在影片中,中國共產黨人勇於獻身革命事業的優秀品質,犧牲“小我”保全“大我”的精神,讓我備受感動,雖然不同時期黨員的使命和職責不同,但他們都有着同樣的信仰,那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現在的社會,有許多人面對利益和慾望的誘惑時,有的黨員信仰那麼脆弱,有的道德底線不堪一擊,這都是關係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大問題。作爲一名黨員我認爲一定要堅信共產主義信仰,爲人民謀利益:

一、“不斷施與,不求索取”的高尚品志,是我精神的楷模

《信仰》電視片中反映的建國初期王進喜等全國勞動模範,以及在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出來的徐虎等模範人員,雖然他們並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事蹟,但他們在信仰旗幟感召下展現了一名踐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宗旨的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在這樣一個生活節奏快速的時代,“克己奉獻”、“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仍是我們每個人需要進修的課程。

二、“不斷奮鬥,學無止境”的思想境界,是我努力的方向

影片中各位優秀共產黨員的事蹟告訴我們,他們的信仰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實實在在付出自己的行動,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不是一時的行動,而是從點滴小事做起,不能好高騖遠。必須立足崗位,腳踏實地,端正心態,勤勉敬業。

三、要把信仰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去,始終保持黨員的先進性

要在工作中始終履行黨員的宗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作爲紅十字會的一名普通黨員,要爲羣衆服務特別是困難人羣服務,要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到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精神,按照黨政關注、羣衆急需、紅會所能原則,做好本職工作,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用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宗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經過長期的學習和反覆實踐,不斷鞏固理想信念。

《信仰》觀後感 篇二

看完《信仰》這部紀錄片,有一些感觸和想法。自五四運動以來三個歷史背景截然不同的時期,中國共產黨承擔着不同的歷史使命,存在差異的政黨構成與成分,政黨路線和策略變化多端,然而其核心凝聚力卻保持一以貫之的存在。在這部紀錄片中,這種凝聚力被概括爲“信仰”。共產黨的信仰由具體與抽象兩個層面構成,前者一般結合於國家民族的特定任務(獨立解放、建設、發展),後者則涉及個人道德(忠誠、堅毅)與理想(爲人民服務、共產主義)。從片中彭湃到楊善洲時間跨越近百年的數十位最優秀的共產黨員身上所凝結的,無一不是雖然表現各異但內涵相近的此種“信仰”。

作爲現代中國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面臨着處於社會轉型時期多方面繁複的自我調適任務。如何在此種背景下延續片中所強調的共產黨傳統上的信仰,既關係到中國作爲一個新興大國發展的前景,同樣也影響着中國共產黨作爲一個有力執政黨的靈魂基石。不可否認的是,在急速變化的治理環境及任務要求面前,任何一個現代執政黨都能感受到現實沉甸甸的壓迫感;不能適應並作出及時調整的政黨,則意味着執政生命潛在的終結可能。對於中國共產黨而言,治理對象空前的擴大與平面化使得“塑造”的作用日益下降。這意味着,在樹立新時代共產黨員的應有“信仰”上,新的視角與思路存在需求。

信仰的珍貴恰恰得益於它的稀缺性,這是一個根本性的事實。它造成了另一個事實是,真正擁有這個層次標準並貫之以相應行動的人少之又少。然而,第三個事實同樣存在,即信仰的建構自身存在着超越性,它低估了自身的內涵,卻高估了載體的能力。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信仰以一個寬泛而籠統的狀態存在反而削弱了其感召力,因爲它不能與日常生活產生共振。被人爲拔高與模糊的信仰是無效率的意識形態,這類似於宗教改革前天主教冗長而繁雜的宗教儀式及邏輯,它試圖取代更有效的解釋模式,代之以模糊而生澀的抽象宣示,一定程度上勢必與日益萌發的個體意識相牴觸。所以,在看完《信仰》後,我的一個啓發是,信仰理應享受一個更微觀層次的話語環境,即個人責任。

個人責任並非割裂於公共責任,它是公共責任在另一個層次上的形象。縱使以共產主義這般宏大的視角觀摩,其聯繫依舊緊密。每一個人所能掌控的是個體行爲,再由之產生個體影響。無數的個體行爲是構成歷史最小的分子。個體責任的解釋力來源於其具象化,例如當醫生和軍人同時在一個公共場所出現,他們所必需遵循的規則和秩序是相同的;但在自己的職業領域,這一點卻是不同的。他們所履行的個人責任是對公共責任的最優迴應,這同樣可被認爲是共產黨人應有的信仰。較之傳統,它並非受到了“取代”,而不過是“與時俱進”的表現。信仰適度的“稀釋”將加強黨在新時期的執政基礎,它不必再飽受“虛無縹緲”之苦,而建立了更簡單卻更有效率的意識形態影響。唯一的問題是,如何進一步討論個體責任和公共責任之間的區別和聯繫,以及界定和推論,都尚屬難題。不過可以確定的是, “信仰”是時候真正地從會堂裏走出,開始切實地爲人民服務了。

我們擷取了片段的紅色記憶,一起來思考,馬克思主義對這一代渴望拯救中國的熱血青年意味着什麼?又是什麼支持這些年輕的中國共產黨員奮鬥、抗爭一生?

是信仰。中國共產黨創造歷史奇蹟靠的是什麼?就是信仰。湘江戰役陳樹湘斷腸而死,爲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毅的“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表達了對信仰的忠誠,張思德的爲人民服務,劉胡蘭的“怕死不是共產黨員”,無不是對信仰的實踐,全心全意爲人民利益奮鬥的共產黨得到了人民的擁護。

共產主義信仰猶如沙漠上的一片綠洲,黑夜裏的一盞明燈,90多年來,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信念如鐵、百折不撓的優秀兒女忠誠踐行黨的宗旨,勇立時代潮頭,植根中國大地,與人民心連心,爲旗幟添風采,我們黨和她所領導的民族偉業才能於艱苦卓絕中砥礪奮進,於風雲變幻中風光無限。

先輩們用行動告訴我們:作爲一名共產黨員,始終要牢記黨的宗旨,自覺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帶頭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更好地立足崗位創先爭優,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新時代的我們依舊需要信仰,需要用信仰堅定我們的信心與恆心,用信仰堅定我們社會主義的步伐。

《信仰》觀後感 篇三

大型紀錄片《信仰》詮釋了中國人是如何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如何堅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勝利。歷史選擇毛澤東和蔣介石代表各自的階級和政黨,用手中的槍桿和心中的信仰,用對歷史的感觸,和對未來的預測,在飽經風霜的中國大地上,在進行一次猛烈的碰撞,中國的命運也就取決於這兩種信仰的博弈。這種信仰成了中國人尋找一條民族獨立和現代化的道路的力量之源。

這部紀錄片讓我重新認識了我們偉大的黨,以及那始終引導我們堅定不移的信仰。1920年,《共產黨宣言》創造了共產黨信仰的起點。1992年,鄧小平曾經回憶說:我的入門老師是《共產黨宣言》、《共產黨ABC》,正是以《共產黨宣言》爲起點,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後繼不停的追尋,堅守自己的信仰,發揮了他永恆的魅力。

九十年前,南湖澎船裏的仁人志士悄然醞釀着時代的藍圖。開天闢地慨而慷。《共產黨員宣言》確立了中國人民自己的信仰,在這種力量的支持下,民族先鋒隊開始了救亡圖存的偉大探索,革命面貌煥然一新。《共產黨宣言》引導彭湃從一個富家子弟走向革命之路,從他燒田契開始,已經開始綻放出信仰之光。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正是對馬克思主義堅定的信仰,揭開了中國現代歷史的新篇章。

有了信仰,還要堅守,正是有無數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堅守自己的信仰,才換來今天的幸福生活。聆聽着片中的入黨誓詞,再次心潮澎湃,歷經各種時期,黨的誓詞也在不斷修改,但毛澤東主席添加的“永不叛黨”一句從未更改。絕大多數共產黨人在用生命捍衛自己的信仰。方誌敏曾寫過:死,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他在《可愛的中國》一書中說道:中國一定有個可愛的光明的前途。正是由於像他這樣對信仰的堅守,他心中的光明前途現在已經出現。當然,不是所有的共產黨人都能堅守自己的信仰,像陳公博、張國燾等人,他們終將被歷史所唾棄。

中國共產黨創造歷史奇蹟靠的是什麼?就是信仰。湘江戰役陳樹湘斷腸而死,爲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毅的“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表達了對信仰的忠誠,張思德的爲人民服務,劉胡蘭的“怕死不是共產黨員”,無不是對信仰的實踐,全心全意爲人民利益奮鬥的共產黨得到了人民的擁護。

從蘇維埃到民族解放,從新中國到五星紅旗,無數革命先烈前赴後繼去實踐自己的信仰,共同的信仰讓人們凝聚起來,爲信仰而奮鬥,就是爲未來而奮鬥。

我深信,在信仰的照亮下,在旗幟的指引下,我們將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信仰觀後感1100字 篇四

革命戰爭年代,信仰是無數革命先烈爲着新中國前仆後繼的堅守,那是對中國共產黨能夠帶領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無比堅定的信念;新中國建設中,正是那來自信仰的"抗美援朝精神"、"大慶精神"、"雷鋒精神"、"紅旗渠精神",給了共產黨人無窮的力量;在新的歷史時期,信仰也隨着時代的發展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不畏困難、甘於奉獻的共產黨人,讓信仰傳承發出耀眼奪目的光芒。

選擇信仰不難,但爲信仰堅守太難,爲人民服務是我們共產黨人終身的信仰,共產黨人的勝利是信仰的勝利。所以傳承信仰,貴在堅守,堅守之要在於行動。作爲當代基層黨員幹部切不能忘記了肩頭責任,每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爲人民服務的信仰是強大的,一旦認定了自己的信仰,就要堅定地去踐行。我想基層黨員幹部的信仰就是要體現在紮紮實實爲人民羣衆服務的工作中,具體而又實在,來不得半點虛假與做作;就要體現在微小而平凡的工作細節上,在實踐中總結提煉,親身體驗,用內心去把握、去領悟。

作爲一名新時期的基層黨員領導幹部,更能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如何將信仰化成實際行動,對我們有着更高的要求。我認爲忠誠的信仰需要在堅守與奉獻中傳承,需要以實實在在的行動來詮釋。

一是要心懷大局。"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每一個歷史關口,是共產黨人審時度勢、當機立斷帶領人民邁上了一個個成功的臺階。基層黨員幹部在平時的工作中要主動增強跟着中心走、貼着中心做的意識和能力。面對新的發展形勢,要高度關注上級黨委的決策部署,學習各種利於提高工作質量、提升個人素養的知識,不畏難艱難險阻,事事衝在前面,甘當社會主義建設的急先鋒,不斷自我加壓,鍛鍊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技能,爭當坐下來能寫,站起來能說,走出去能幹的複合型幹部。

二是要開拓創新。要把創新創優作爲一種素質來要求,始終保持一種創新的熱情,一種超越自我的激情。把改革創新作爲立足新起點、開闢新境界、開創新局面的根本動力,把基層工作的熱點、難點作爲改革創新的'重點,集中力量調研攻關,敢於衝破一切妨礙發展的思維桎梏,敢於改變束縛發展的陳規陋習,學會用不斷髮展的眼光謀劃基層工作,培養優良的作風;把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不折不扣落到實處,拓寬思路,投入精力讓創新成果跟上新形勢的發展。

三是要服務羣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是共產黨人的宗旨。新時期的共產黨人在點點小事上、在平凡崗位上閃耀着灼眼的光輝。當今時代已經不需要用斷頭流血來彰顯我們家國天下的情懷。我們要做的,更多的是堅守自己的崗位、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要學會真心體察民情,主動深入羣衆,切身體驗基層工作的甘與苦、得與失;主動走出機關、走進基層、走入農家,真正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與羣衆交朋友、解實事、訴真情;做羣衆歡迎的事、關心的事、滿意的事,幹老百姓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

紀錄片信仰觀後感 篇五

工作之餘,將3集理論文獻紀錄片《信仰》看完。觀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信仰》站在歷史層面,回溯90年的光輝歲月,突破傳統思維模式,用現代語境和通俗語言解讀黨的歷史,生動講述了革命、建設、改革3個大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選擇信仰、堅持信仰、實踐信仰的故事。正如紀錄片所述: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反覆地思索,越會覺得它永遠新鮮,並不斷增長對它的讚歎和敬畏:一個是頭上的星空,一個是心中的道德。對共產黨人來說,頭上的星空,是信仰;心中的道德,是在尋常的經歷中堅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高度自覺。這兩樣東西,看起來很平凡,但我們越思索,越覺得讓人敬畏和讚歎;越思索,越覺得這樣的人和事,很多,也很新鮮。

信仰,是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某人或某物極其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爲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中國共產黨人信仰的理論形態,是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共產黨人信仰的社會形態,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選擇信仰很艱難,堅守信仰更難。爲了踐行和堅守這個信仰,共產黨人從1921年到1949年,爲之犧牲的烈士就達370多萬人。戰爭時代付出的鮮血與生命是慘烈的,但和平年代的堅守更加錯綜複雜,與戰爭年代非黑即白相比,我們面臨的誘惑與選擇更多,考驗更苛刻。《信仰》是一本生動的教科書,時刻督促着我們共產黨員要竭盡全力地去堅守和實踐信仰。

觀看《信仰》,使我認識到,作爲一名有着28年黨齡的共產黨員,要進一步強化學習、牢記宗旨、自覺奉獻。一是認真學習馬列經典著作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堅定理想信念,用理論充實自己,用黨性武裝自己。二是在向典型學習中積極踐行黨的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一個典型就是一面旗幟,就是一部植根人民、服務人民的生動教材。要主動向__、張思德、劉胡蘭、夏明翰、鄧稼先、張秉貴、雷鋒、王進喜、沈浩、郭明義、楊善洲等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學習,對照典型找差距,立足崗位做貢獻,切實增強宗旨意識,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爲人民服務中去。三是繼承黨的優良傳統、堅守信仰,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

觀看《信仰》,使我認識到,作爲一名質監領導幹部,需要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和事業觀,經常思考“入黨爲了什麼,當幹部爲了什麼,身後留下什麼”三個問題,捨棄“小我”實現“大我”,愛崗敬業、甘於奉獻,爲信仰的旗幟增光添彩。需要帶領全市質監繫統黨員幹部職工,以“民生爲本,民信爲天”爲核心工作理念,以服務與經濟社會發展爲主題主線,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勇於實踐信仰,推動質監事業快速發展,爭創一流業績,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貢獻力量。

喜歡《信仰》中的這段話:“一輩子很短,如果用它來謀取物質的享受和個人的利益,生命如隨水而逝的落花,留不下一絲痕跡。一輩子也很長,如果把個人的奮鬥融入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利益,那就成爲了信仰的堅守,即使生命歸於結束,在信仰的堅守和傳承中,一輩子就變成了永遠。”讓我們更加努力地去工作、去奮鬥,用實際行動去堅守信仰、傳承信仰、實踐信仰,我們的人生必將更有意義,更加絢麗多彩。

《信仰》觀後感 篇六

信仰,是一個民族前進的動力,是一個國家不斷向上的源泉,是一個政黨擁有旺盛生命力的最根本保證。

紀錄片《信仰》詮釋了中國人選擇以毛澤東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用手中的。槍桿和心中的信仰,用對歷史的感觸,和對未來的預測,在飽經風霜的中國大地上,進行了一次次猛烈的搏殺,決定了近代中國的命運,這部紀錄片讓我更加深刻認識了我們偉大的黨,以及那始終引導我們堅定不移的信仰。

在封建勢力和軍閥的統治下,無數仁人志士始終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嘉興南湖的遊船裏悄然醞釀着時代的宏偉藍圖;在帝國主義的奴役下,無數抗日誌士始終堅定共產主義信仰,神州大地到處傳唱着保衛祖國的時代最強旋律;在一窮二白的困難中,無數有志氣的中國人始終堅定共產主義信仰,艱苦創業、自力更生、改革開放帶來了新的希望、新的活力和新的生命。

時移境遷,不變的是對黨的忠誠;滄海桑田,堅定的是社會主義信仰。從積貧積弱到繁榮昌盛,從山河破碎到祖國一統,需要我們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的不懈求索,需要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奮力前行,需要我們團結起來,繼往開來,迎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我們在歷史的座標中,找到了屬於今天的方向;我們在信仰的指引下,走向美好的明天。

紀錄片信仰觀後感 篇七

信仰,是一種精神動力,是我們堅持理想的力量源泉。這部紀錄片以樸實的手法、清晰的脈絡講述了中國人選擇信仰、堅守信仰到發揚信仰的過程。

1919年,一名叫陳望道的年輕人翻譯出了《共產黨宣言》,這本薄薄的小本子只有兩萬八千多個漢字,至此這種先進的思想在中國大地上蔓延開來,它確立了中國人民自己的信仰,它引導廣東青年澎湃從一個富家子弟走上革命之路,它成爲了中國共產黨人創造信仰故事的思想起點。毛澤東、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都是在讀了《共產黨宣言》後樹立起了馬克思主義的堅定理想信念。中國共產黨人實踐信仰的奮鬥腳步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三個大的歷史時期。

19世紀中頁,在中國簽訂1000多個不平等條約後,已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時有亡國的危險。無數仁人志士開始了救國的各種探索,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但卻始終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了,雖然當時只有區區50人,但通過無數共產黨人不怕犧牲、永不叛黨這種內心堅定的信仰堅守,我們打敗了蔣介石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1949年,在新中國建立後,一羣留美學生毅然捨棄國外優越的生活,回到了百廢待興的祖國。是什麼使他們這麼做,我想是內心對祖國的熱愛,是一種愛國信仰支持着他們。在戰爭中千瘡百孔的鞍鋼已是滿目蒼夷,一位日本人曾說過要鞍鋼出鋼至少要用20年。但中國人再次展現出了信仰的力量。已離開鞍鋼兩年的老工人孟泰被軍代表請了回來,並由他帶領鞍鋼的老工人從一顆螺絲、一件零件的收集到出鋼僅僅用了16個月。在新中國的建設中,張秉貴、雷鋒、錢學森、鄧稼先等無數的勞動者通過自己的勞動、自己的智慧爲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爲中國開啓了改革開放的大門。改革開放豐富了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逐步讓人民富裕起來是中國共產黨新時期的信仰。靠着改革創新,建立了經濟特區和各項試驗的重要窗口,突破傳統計劃經濟體質,建立和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許許多多的共產黨人來說卻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通過改革創新來踐行自己的信仰。安徽省小崗村支書沈浩,正是因爲他愛民、爲民的信仰,獲得了人民的尊重和愛戴。大愛無私的郭明義用自己省吃儉用的錢資助了180多名貧困學生,而自家卻住在不到40平米的舊房子裏。點點滴滴,無數的普通人用普通、樸實的方式在詮釋自己的信仰。

我們作爲新時期的共產黨人,要帶着理想、信念在日常工作中樹立“爲民服務、以人爲本”的思想,認真做好每一件事,真正做到“權爲民所用、利爲民所謀、情爲民所繫”,以自己的工作業績來踐行心中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