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愛國電影《鄧稼先》觀後感新版多篇

觀後感3.26W

愛國電影《鄧稼先》觀後感新版多篇

《鄧稼先》觀後感範文一

他,一代巨匠,譜寫中國強國之夢;他,兩彈元帥,照亮了世界歷史天空。他——鄧稼先。本本對這個人沒有多大瞭解,但看完影片,我的心正促使我寫些什麼,但大腦一片空白。也許,這就是震撼,也許,這就是偉人的力量。

忍——受盡磨難,堅持到底

稼先的一生,飽經風霜禮金艱險。心懷夢想的他,本可以好好地去發展自己的事業。但,爲了祖國事業,他隱姓埋名,身處逆境。他,義無反顧。他本可以光明正大,自豪地去研究。但,爲了生死機密,他不透露半點風聲,有苦說不出,含淚望國。他,無怨無悔。昔日好友前來探望,本可以回憶往事,大抒心聲。但,爲了人民利益,他含糊其辭,不敢聲張,把苦往肚子裏咽。他,飽受委屈。堅強的意志,頑強的生命,大寫的人,是如此坎坷。

情——親情友情,可望不可及

鄧稼先,爲了祖國,爲了人民。隱姓埋名,飽經磨難。那天晚上回家,他用最後的時間,照顧孩子、關愛妻子。望着孩子睡着的天真的臉龐,望着妻子那擔心卻不能道的愁緒。他的心裏是什麼滋味?但爲了人民,他,離開了家庭。第二天,妻子送他出門,什麼沒說,只是望着他,那裏包含的千言萬語,毫無保留地抨擊心頭。之後,稼先上去探望女兒。我想,他那時的感情,是用多少華麗的詞藻都描繪不了的。只顧叫着“典典,典典……,”似乎要把十多年的呼喚一下子迸發出來。如此愛國,如此愛國,毅然放下家庭,爲事業奮鬥。大寫的人,如此捨己。

心——熾熱愛國心,熊熊燃燒

懷着一顆心,放下家鄉的千千萬萬放不下的,他,來到了工作場所。惡劣的戈壁灘上,白日酷熱無比,夜晚寒冷刺骨,在一條兇猛的臥龍的臂膀上,他,成功研製出了核武器,經歷日日夜夜研製的,可沒有成功爆炸。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他作爲院長,義無反顧,衝上去,一個人抱回了原子彈,還笑着對同事們說:“我把它抱回來了。”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他往後一振,讓我明白,那是心靈上的振動,他早把心融在了祖國事業中,隨着騰空而起的“蘑菇”,他的心也飛向了藍天。他,他的一切的一切,讓人驚歎,令人歎爲觀止。我想,促使他成功的是那顆愛國之心!

一部電影的靈魂在於它所描繪的靈魂。鄧稼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他身上體現出的,是他一生無聲的積累,終於,迸發出來,無與倫比。大寫的人,大寫的精神——鄧稼先!

《鄧稼先》觀後感範文二

今年寒假,我有幸通過熒屏認識了一位科學偉人——鄧稼先。

二戰結束後,中國處於十分落後的時期。鄧稼先在隱名埋姓的情況下,被派往他地進行極爲危險的工作——研製原子彈。原子彈的材料有一種放射性的物質——鈾。人體如果被輻射,將患上幾乎無法治癒的疾病。鄧稼先經過了深思熟慮,告別了家人,踏上了旅程。

在研製原子彈的過程中,鄧稼先付出了很多的精力。他和同事經過8次計算,驗證了外國科學家留下的數據。但是,在製造中,一個車間發生爆炸,很多心血都白費了。但是鄧稼先毫不氣餒,在一切重建完畢後,又開始了自己的工作。他這種刻苦鑽研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經歷了許多個日夜,第一顆原子彈終於造好了。大家都穿上了軍裝,興高采烈地來到了西北核試驗場。不久,喇叭聲中響起了:“10,9,8……2,1,起爆!”只聽到“轟——”的一聲,一朵黑紅相間的蘑菇雲騰空而起,爆炸成功了!看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我也很高興!

在後來的一次和試驗中,一顆原子彈引爆成功,但是大家都沒有聽到聲音,鄧稼先覺得奇怪,就自告奮勇地說:“我去看看!”其他同事要求同去,他擔心危險,拒絕他人同去。他穿着厚重的防輻射服,查看事故,結果不幸受到了輻射。

後來鄧稼先的身體每況愈下,最終他離開了工作崗位,臨終前還不忘撰寫文章。他的這種不畏困難,遇到危險從不退縮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雖然他已經去世多年,但他作爲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發明者,他將永遠被世人銘記!

《鄧稼先》觀後感範文三

好久沒看電視了,下午隨手翻檯時,發現一部電影《鄧稼先》,緣於對那段強國之路上犧牲奉獻的人們的敬仰,以及錢老去世的消息引發的舉國哀傷,還有對小何的特殊情感,決定把她看完。

那是1958 年,我們國家開始祕密研製核武器,在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的年代,這一切都迫在眉睫,鄧稼先和與他一樣的知識分子被選參與。從此他們離開家,放棄學術,放棄成名,隱名埋姓,去荒涼的西部,不能與家人聯繫,不能與任何人透露工作性質,甚至是至親愛人,這樣能犧牲自己的人,一定擁有極高的精神境界和信仰。(如今,我的父親偶爾也會講起當年的保密工作如何如何嚴格,他只是一名普通工人,但同樣會有很多限制,給家人寫信,只寫稱謂,報個平安,就是落款,多一個字都不可以。) 工作和生活的條件是艱苦的,他們都可以忍受,但不幸的是在十年**期間,還要經受精神的上痛苦。我不止一次落淚,直到最後看見鄧稼先獨自坐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一隻和平鴿落在他的肩上,才稍有平息,他們不會離開,我們有個地方可以找到。

另外,影片中鄧稼先與楊振寧的對比,讓我更加敬重鄧稼先,他有機會像楊振寧那樣過名利雙收的生活,然而在他心中,他所從事的事業比起那些名利來崇高千萬倍。

鄧稼先,代表了一個羣體,他們爲我們的強國夢真真正正、實實在在地添磚加瓦,他們是一羣巨人。後輩將永遠銘記他們功績,緬懷逝去的功臣。

《鄧稼先》觀後感範文四

黃沙漫天,飛沙走石,數不盡的戈壁灘接連成片,腳下是一望無垠的大沙漠。他獨自一人遙望遠方,在這空曠的世界中顯得那樣渺小。剎那間,天邊升起一團黑色的蘑菇雲,接着一束耀眼的火光突破黑煙的重圍,把天空染成一片深紅色。他興奮地跳了起來,又像是被原子彈擊中了似的,向後退幾步坐倒在沙灘上……

這便是這部影片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鏡頭。每當想起這一幕,一種由衷的敬佩之情從我心裏油然而生。當時的新中國成立不久,國家的核事業剛剛起步,鄧稼先毅然承擔起祖國的重託,從此走上了研發核武器的道路。心懷強國夢想的他,早已將個人的名利得失置之度外,甘願隱姓埋名於戈壁荒漠,一紮就是數十年。這裏的條件簡陋、環境惡劣,自主研發的道路上佈滿荊棘,面對重重困難,他從未後悔、從未放棄,而是將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祖國的核事業,直至生命的終結。

世人看到的只是輝煌奪目的成果,然而又有多少人能體會在那成功背後的艱辛。爲了國家核事業的發展,他不得不告別妻子兒女,去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過他那長達二十餘年的單身漢生活。辭別家人的那一刻,他的臉上寫滿了不捨與歉意。然而當妻子問及要去何處時,他毫不猶豫,“不知道,也不能說。”神祕的九院,多少回,周遭樹林裏舊葉換了新葉,他的青絲亦染成了白髮。多年以後,當他再一次見到女兒時,一雙粗糙有力的手緊緊抱着已經長大的女兒,他的眼裏噙滿了淚水。是的,歲月見證了鄧稼先的成就,見證了中國核事業的進步。1964年10月16日,原子彈成功爆炸。1967年6月17日,氫彈爆炸試驗成功。這中間的寂寞與艱辛,鄧稼先和他的研究員們默默咀嚼着。後來當楊振寧問及中國兩彈的研製是否有美國人幫助時,鄧稼先多麼想親口告訴他,這完全是中國人自己的研究成果,但由於國家紀律,他始終沒有說出口。後來經周總理指示,他才親筆寫信告訴楊振寧:“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完全是由中國人自己研製的,沒有任何外國人蔘加。”

影片沒有華麗的對白,然而有一句話我卻記憶猶新,那是在他接受研製原子彈任務後對妻子說的話:“做好這件事,我的一生就會很有意義,甚至可以說爲它死了,也是值得的。”誰曾想到,鄧稼先是在用他的一生踐行自己的諾言。如果生命可以重來,他還是會義無反顧地選擇爲科學攻關,爲核事業奉獻。在重病期間,他仍然堅持工作,向同事講述我國核事業發展的藍圖;在彌留之際,他吃力地吐出臨終的遺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這一刻,面對這樣一位捨身忘我、心懷祖國的科學家,任何語言都無法形容我們內心的感情。大漠的孤煙,試驗的鐵塔,黑色的蘑菇雲,炫目的火光即是對他一生最好的寫照。這不僅折射出鄧稼先追求科學事業的執着精神,更讓我們更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那顆赤誠深沉的愛國心。

鄧稼先爲科學事業奉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熾熱的愛國情感、堅忍不拔的的奮鬥精神、淡薄名利的高尚品質。作爲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典範和楷模,雖然他經歷的時代已經過去,但他的精神永遠不會過時。在物慾橫流的今天,我們更需要向鄧稼先學習,繼承發揚“兩彈一星”的精神財富,腳踏實地,勤奮刻苦,向着自己的夢想邁出堅實的步伐。相信終有一天,我們也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爲祖國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鄧稼先》觀後感範文五

看完電影《鄧稼先》後,我認爲鄧稼先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而其中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就是他的爲人:不求功名利祿,只是默默地在爲自己的國家奉獻。更何況如今貪官污吏遍地叢生,能夠有這種覺悟的人早已少之又少。

我還記得幾個月前看到過一則笑話。官員一拜訪官員二,看到他的豪宅,就問他是怎麼變得如此富有。官員二笑了笑,指了指河上的橋:“我吃了這個工程的20%”。後來,官員二拜訪官員一,看到他家如同皇宮一般,就問了同樣的問題。官員一指了指沒有橋的河說:“我吃了這個工程的100%”。如此調侃,可見這種行爲早已變得如此的“正常”,早已不會有人感到驚訝。

可是鄧稼先卻沒有成爲一個這樣的人。當他被告知馬上要參加的工作需要他放棄自己的光明未來,從此銷聲匿跡,他仍然毫無返顧地接受了。而這件事是他最親的親人也無法知道,而且會讓他遠離他們。這份工作,不僅不會賺到很多錢,還會讓他的功名“消失”,並且忍受遠離家人的痛苦。按現代人的價值觀,這絕對是一個“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工作。可鄧稼先還是同意了,併爲這奉獻出了自己的一生。

鄧稼先爲了國家放棄了利益、名聲與親人,爲他贏來了無數好評;而現在有無數人,不是成爲金錢的奴僕,就是成爲權力的木偶,爲了這些他們犧牲了尊嚴與地位,有時甚至違法,卻只“贏”得他人的唾罵與鄙視。所以,鄧稼先的這種爲人,值得我們學習而它們也將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