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專題歷史片《居安思危》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1.75W

專題歷史片《居安思危》觀後感【精品多篇】

居安思危觀後感 篇一

近日,單位組織每位黨員在工作之餘抽空觀看、學習專題歷史片《居安思危》,本人懷着高度重視和激動的心境細細的觀看完畢,感觸良多。本片主要闡釋了蘇聯共產黨誕生、發展、壯大,異常是如何走向潰亡的過程,對蘇共的垮臺與蘇聯解體的原因作了全面、深刻的分析,給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在戈爾巴喬夫宣佈蘇聯解體、蘇共下臺後,竟然沒有一個蘇共黨組織、一個黨員公開對此表示反對或進行抗爭。從表面上看,這一現象似乎令人難以理解的,因爲這畢竟是一個有着70年執政史和2000多萬黨員,曾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並領導其人民創造過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的大黨。然而,從《居安思危》這部專題片中我們能夠看出,這個以往和人民血肉相連的政黨在它自身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脫離了人民羣衆,特權階層的出現逐漸拉開了黨和人民的距離;教條化地對待馬克思主義,扼殺了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政治上實行個人專權、破壞黨內和黨外民主,漸漸脫離了以往是其執政基礎的人民羣衆,蘇共垮臺前夕,當時的蘇共領導人不僅僅在思想上取消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還在在黨內監督機制上否定民主集中制,推行絕對民主化。此時的蘇共已不再代表廣大蘇聯人民,它只代表它自我,只代表僅由極少數人構成的黨內特權階層的利益。應對這樣一個不代表廣大人民羣衆利益的黨,人民當然沒有理由爲了阻止它的消亡而去抗爭,這樣,人民的冷漠與無動於衷也就能夠理解了。我們應從蘇共的發展和消亡過程中吸取教訓,不讓歷史杯具再次重演。

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無論在其成功的方面,還是在錯誤、失敗的方面,其經驗和教訓對我黨我國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自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創造了許多輝煌的經濟奇蹟,成就固然欣喜,但我們也不能頭腦發熱,必須堅持清醒和冷靜,居安思危,認清中國依然是發展中國家這一基本國情,中國與世界一流大國之間仍存在差距。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對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複雜的、嚴峻的,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爲繁重和緊迫。全黨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常懷憂黨之心,恪盡興黨之責,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繼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確保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爲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爲堅強的領導核心。”這段話充分說明了我黨對於此刻國際形勢清楚的認識,以及對於自身的嚴格要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古人的經驗和教訓,是規律。四中全會提出必須居安思危

,增強憂患意識,具有深遠意義,它關係着黨的命運,而黨的命運,決定着民族興衰、國家強弱和人民的福禍。應對此刻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我黨如何才能發展壯大,帶領中國走向富強,我認爲應當做到以下幾點:一、堅持貫徹落實馬克思主義思想。蘇共垮臺、蘇聯崩潰並不能說明馬克思主義失靈。儘管蘇聯的杯具已成事實,但中國等國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並沒有所以而停止。儘管一百多年來,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西方國家實施了各種拯救資本主義的方案,可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仍然沒有改變。所以,馬克思對資本、資本主義的分析、批判就依然有效。只要人類歷史的演進沒有終止,無論人類社會生活發生怎樣的變化,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依然具有無可替代的解釋力。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本身具有科學的、理性的力量,它靠的是以理服人,僅有在講科學道理的基礎上,僅有讓人民感受到,以馬克思主

義爲指導制定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是真正貼合人民利益的,纔能有效地讓人民相信馬克思主義,理解馬克思主義,所以我們應當堅持貫徹落實馬克思主義思想。二、緊密聯繫人民羣衆,將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放在首位。蘇共的垮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蘇共脫離了人民羣衆,搞起了特權化。中國共產黨應吸取這一經驗教訓,時刻與人民羣衆堅持緊密聯繫,將人民羣衆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爲人民羣衆謀求利益,這樣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不斷髮展壯大。三、堅持改革開放,努力發展經濟建設。僅有國家富強了,才保證國家的安全穩定,才能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提高,這樣纔會得到人民羣衆的擁護。

誠然,蘇共的最終失敗既有政治原因又有經濟原因,政治原因是主要的;既有內因又有外因,內因是主要的;既有主觀原因又有客觀原因,主觀原因是主要的;既有歷史原因又有現實原因,現實原因是主要的。在諸多原因中,必然有一種是主導的、起決定作用的。從根本上來說,問題主要出在蘇共黨內:-、否定黨的歷史,否定黨的領袖;二、喪失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三、黨的組織喪失了先進性;四、黨風敗壞嚴重脫離羣衆;

本人作爲一名在職大型國企員工和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除兢兢業業的做好本職工作外,也應當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我時刻提醒自我應當做到:一、堅定地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應當關心國家大事,瞭解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尤其是中國在國際上所處的環境,敏銳觀察和確定國際動向,時刻堅持高度的政治覺悟和警惕性。二、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頭腦。馬克思主義是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是工人階級的世界觀,是工人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階級爭取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才能更好地爲黨和祖國的發展做貢獻。三、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我們應當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我的綜合素質,進取迎接科技和知識經濟的挑戰。四、進取培養自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本事,投身於社會經濟建設。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不竭的動力,僅有不斷改革,着眼於歷史的高度,取其精華、取其糟粕、推陳出新,一個國家、一個政黨才能永葆青春。

總之,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將祖國的命運與自我緊密聯繫起來,共同努力,同心同德,爲建立和諧社會、振興中華,早日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偉大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居安思危觀後感 篇二

1917年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偉大的勝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蘇共在執政74年後就迅速垮臺,蘇聯解體,世界政治地圖上一大片紅色區域消失。

時隔20餘年,再回看蘇聯的榮辱興衰,讓我們在感受到惋惜的同時,也體會到了深刻的教訓。在戈爾巴喬夫執政時期,蘇共黨內腐敗嚴重,莫斯科的特供商店達100多處,在這裏各種進口的生活用品應有盡有,供高級幹部享用,黨的高層背離組織,丟棄信仰,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盛行,嚴重地脫離了羣衆,逐漸將一個偉大的政黨推向滅亡。以史爲鑑,反思自己的思想、工作等各方面,它提醒着我們每個共產黨員要永遠牢記黨的宗旨,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密切聯繫羣衆,加強學習,嚴格自律,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從《居安思危》這部專題片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這個曾經和人民血脈相連的政黨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脫離了人民羣衆,不再代表人民羣衆的利益。特權階層的出現逐漸拉開了黨和人民的距離;教條化地對待馬克思主義,扼殺了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思想上取消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在黨內監督機制上否定民主集中制,推行絕對民主化。黨內高層的嚴重腐敗,漸漸脫離了曾經是其執政基礎的人民羣衆。我們應從蘇共的發展和消亡過程中吸取教訓,不讓歷史悲劇再次重演。 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無論在其成功、錯誤、還是失敗的方面,其經驗和教訓對我黨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自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帶領下,創造了許多輝煌的經濟奇蹟,就是堅持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始終不渝的走羣衆路線,依靠羣衆,充分發揮羣衆的作用,使羣衆成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力軍,成爲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力量之源。

成就固然令人欣慰但我們也不能不保持清醒的頭腦,居安思危,認清中國依然是發展中的國家這一基本國情,中國與世界一流大國之間仍存在着差距。

讀《居安思危》有感 篇三

專題歷史片《居安思危》闡釋了蘇聯共產黨誕生、發展、壯大,特別是如何走向潰亡的過程,對蘇共的垮臺與蘇聯解體的原因作了全面、深刻的分析,給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在戈爾巴喬夫宣佈蘇聯解體、蘇共下臺後,竟然沒有一個蘇共黨組織、一個黨員公開對此表示反對或進行抗爭。

從表面上看,這一現象似乎令人難以理解的,因爲這畢竟是一個有着70年執政史和20xx多萬黨員,曾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並領導其人民創造過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的大黨。然而,從《居安思危》這部專題片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曾經和人民血肉相連的政黨在它自身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脫離了人民羣衆,特權階層的出現逐漸拉開了黨和人民的距離;教條化地對待馬克思主義,扼殺了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政治上實行個人專權、破壞黨內和黨外民主,漸漸脫離了曾經是其執政基礎的人民羣衆,蘇共垮臺前夕,當時的蘇共領導人不僅在思想上取消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還在在黨內監督機制上否定民主集中制,推行絕對民主化。

此時的蘇共已不再代表廣大蘇聯人民,它只代表它自己,只代表僅由極少數人構成的黨內特權階層的利益。面對這樣一個不代表廣大人民羣衆利益的黨,人民當然沒有理由爲了阻止它的消亡而去抗爭,這樣,人民的冷漠與無動於衷也就可以理解了。我們應從蘇共的發展和消亡過程中吸取教訓,不讓歷史悲劇再次重演。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無論在其成功的方面,還是在錯誤、失敗的方面,其經驗和教訓對我黨我國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自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創造了許多輝煌的經濟奇蹟,成就固然欣喜,但我們也不能頭腦發熱,必須保持清醒和冷靜,居安思危,認清中國依然是發展中國家這一基本國情,中國與世界一流大國之間仍存在差距。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對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複雜的、嚴峻的,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爲繁重和緊迫。全黨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常懷憂黨之心,恪盡興黨之責,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繼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確保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爲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爲堅強的領導核心。”這段話充分說明了我黨對於現在國際形勢清楚的認識,以及對於自身的嚴格要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古人的經驗和教訓,是規律。四中全會提出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具有深遠意義,它關係着黨的命運,而黨的命運,決定着民族興衰、國家強弱和人民的福禍。

面對現在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我黨如何才能發展壯大,帶領中國走向富強,我認爲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堅持貫徹落實馬克思主義思想。蘇共垮臺、蘇聯崩潰並不能說明馬克思主義失靈。儘管蘇聯的悲劇已成事實,但中國等國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儘管一百多年來,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西方國家實施了各種拯救資本主義的方案,但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仍然沒有改變。因此,馬克思對資本、資本主義的分析、批判就依然有效。只要人類歷史的演進沒有終止,無論人類社會生活發生怎樣的變化,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依然具有無可替代的解釋力。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本身具有科學的、理性的力量,它靠的是以理服人,只有在講科學道理的基礎上,只有讓人民感受到,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制定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是真正符合人民利益的,纔能有效地讓人民相信馬克思主義,接受馬克思主義,所以我們應該堅持貫徹落實馬克思主義思想。

二、緊密聯繫人民羣衆,將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放在首位。蘇共的垮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蘇共脫離了人民羣衆,搞起了特權化。中國共產黨應吸取這一經驗教訓,時刻與人民羣衆保持緊密聯繫,將人民羣衆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爲人民羣衆謀求利益,這樣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不斷髮展壯大。

三、堅持改革開放,努力發展經濟建設。只有國家富強了,才保證國家的安全穩定,才能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提高,這樣纔會得到人民羣衆的擁護。

居安思危觀後感 篇四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居安思危就出自其中。

通過觀看視頻《居安思危》,感觸頗深,通過查閱圖書資料和上網搜尋資料,諸多觀點表明《居安思危》對蘇聯和蘇共敗亡的歷史教訓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觀後最深的一點是,在戈爾巴喬夫當時宣佈蘇聯解體、蘇共下臺後,沒有黨組織和黨員公開對此表示反對或進行抗爭。在各種誤導中民衆也都以爲,採取西方民主制度就能夠使國家更加富強,他們的生計會更好。但是,歷史證明,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人民的生活倒退了幾十年,俄羅斯的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亦無往日雄風,國際聲望也無法與美國分庭抗禮。如今的前蘇聯人(包括那些埋葬前蘇聯的人)在現實面前終於明白了蘇共下臺和蘇聯解體是他們的災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目的不是通過所謂的民主制度使前蘇聯變的更加強大,而只是把蘇聯分化,使之衰敗而已。

現在回過頭再看,如果中國像前蘇聯那樣全面西化,中共下臺,中國將會走向何處?不得而知!前車之鑑,值得深思啊!當然蘇共下臺有深刻的主、客觀原因,最主要的是蘇共背離了立黨宗旨、逐漸脫離了羣衆,西方勢力的推波助瀾也加速了其滅亡;我想作爲每名蘇共黨員都應該對照現實好好的反省自身------入黨誓詞是如何履行的?信念、理想是否堅定?使命、責任、愛國心在那兒?作爲一名中共黨員應從中汲取什麼教訓?在大是大非面前應怎樣去做?在國家的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應作出何種抉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沒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是不行的,沒有敏銳的政治鑑別力是不行的,沒有認真履行黨員義務和竭力維護黨章的自覺性是不行的,沒有對黨、對人民、對國家無限忠誠的責任心是不行的。爲此,我們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加強學習,要不斷提高自身政治素質,牢記黨的宗旨,堅定理想信念。

危險無處不在,只是有時候它隱藏得很好,我們看不見罷了。因而,我們要提高警惕心理,而非身在福中不知苦。

居安思危觀後感 篇五

從改革開放之初,由於歷史條件以及人們思想束縛等,沒有來得及深入細緻研究改革的歷史偉大意義和政治,就以“摸着石頭過河”的倉促前進了,缺乏系統的、科學的規劃和預測——這恐怕是今後給共產黨人留下的歷史隱患。其實鄧小平同志早就認識到這個問題,就是精神禮貌建設,在物質領域發展過程中,沒有強大意識形態的精神禮貌建設,就好比一個畸形兒,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中國正是這樣畸形的經濟發展模式下產生的今日的巨大的陣痛!

反思80年代的改革,改革本身也沒有錯,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這是共識。改革怎樣改?走走看看,摸摸看看都能夠,就是改着改着,構成了特權思想、權貴意識——這是改革最大的敗筆!逐步構成巨大的官宦集團利益鏈條。一切向錢看,一切爲人民幣服務,把人們、民衆徹底忘卻了。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對教育深有體會,上世紀80年代教育領域改革的舉措就是分級辦學分級管理,提高地方政府的參與權、話語權,只要地方政府加大教育的投入,教育發展時地方政府優先有話語權,說話算話了。所以那時候大學聯考一下子出現政策重大變化,北京的高校就是招生北京學生的比例大大增加,且這個比例不斷升級。試問:北京政府的財政哪裏來,誰給的?國家財政與地方政府的關係?其實這背後隱藏的是巨大的利益鏈條,就是北京的孩子、高幹的子女能儘可能上好的大學、享受好的教育資源和條件,意味着好大學就是好工作、好崗位、好待遇,意味着好的前景、好的歸宿!——這是最大的不公平!這樣特權思想、意識下改革,帶着巨大問號的改革成了某些人作爲擁有特權的借刀石,爲自我局部利益畫上一個無可厚非的圓滿句號,諸不知,這樣的思潮在全國各個領域迅速蔓延,一時下海潮、經商潮猛烈膨脹,官宦子弟開始摸索尋求自我的生存之路,這樣的歷史背景不發生今日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那就怪了。其實這樣的過程產生今日的結果都是一種必然。

還有藉助改革大旗(實際是幌子),國有資產很多流失,流入地方政府以及個人腰包。顯性流失就是一夜之間把國有資產瓜分、變成個人私有財產;隱性流失把原先屬於國家劃歸地方,把全中國人們的共同財富劃給局部利益機構——這種改革一夜之間某些人利用手中的權力傾吞國有資產,一夜暴富。把國有資產劃給地方同時,地方政府也千方百計打造自身利益鏈條,把國家、人民給一步步忘記了,忘記了國家與地方政府關係,把國家給的利益當成自我的特權,官宦橫行,猖獗氾濫,權貴意識、集團利益慢慢構成,官二代開始尋求分享改革的最終一杯羹,很多的官二代開始尋求在自我能伸手的領域肆意攫取,爲了人民幣不惜任何手段和卑鄙伎倆,變本加厲瓜分最終國有資產,官商勾結,伸手壟斷行業,如:鐵路、煤炭、石油、能源、電力、水利、通訊、地產、銀行等等等等,構成中國獨一無二的官宦利益鏈條,逐步構成巨大的網絡,在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等各個領域佔據國家的核心部門和要害位置,有牽一髮動全身之功力。這樣大規模、習以爲常的官宦利益鏈條網是任何國家所沒有的,應對這樣的形勢,當局者也十分清楚,徹底剷除就會經歷漫長時間和精力,甚至把自我的性命有可能搭上,如果不剷除,這股惡勢力就會進一步助長和蔓延,就會把國家機器運轉的滿目滄桑,遍體鱗傷,讓廣大民衆徹底失望。

試問:這些利益集團撈錢撈到什麼時候是個結,當權當到什麼位置是個終?如何,習近平擔任組長,自我把自我推向很危險的前沿陣地了,開弓沒有回頭箭,改革深化繼續推進還是局部妥協還是徹底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