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2022年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2022年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一

黃校長從新課標的指導思想、修訂原則、主要變化、主要內容、學業質量和課程實施等方面爲我們進行了詳細的解讀,爲我們今後的數學教學如何落實新課標的精神指引了方向。作爲數學教師,我們必須深入思考:數學學科的本質是什麼?數學課程到底應該教給學生什麼?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究竟在哪裏?如何把“以知識爲導向的教學”轉變爲“以核心素養爲導向的教學”?

課程標準是教學的綱,一系列的變化必然會帶來教學理念的更新和教學行爲的改變,這一切讓我倍感壓力。我將以此次活動爲契機,進一步細緻地去研讀課程標準、解讀課程標準,用新課標理念來指導教學,從而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2022年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二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影子,這是數學最基礎的運用。數學課程也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能通過對數學課程的學習,掌握適應現代生活及進一步學習必備的知識和技能。

數學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比如計算飛船“擺脫”地球引力的速度,是數學;生產精密儀器的時候不斷調整數據更精準,是數學;物理座標需要數字記錄,物體運動軌跡需要建立數學模型,是數學;化學反應的進行速度、反應程度,以及反應過程的吸熱放熱、化學方程式的表達,也需要數學。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所有涉及到計算的自然科學,全都與數學有關,而這些自然學科又相互融合,不斷髮展,衍生出各行各業。足可見數學之用的廣泛性。

2021年4月21日,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現就《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談談數學組老師的研讀心得。

一、數學何以重要

數學,是每一個學生必學的一門學科,數學知識我們每天也在用。對大多數人來說,國小學到的數學知識亦足夠,隨着年級的升高,我們會發現所學的數學知識越來越抽象,似乎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而數學的盡頭是“哲學”。這也正體現了數學“化繁爲簡”這一學科特點。數學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抽象化,以符號式就能高度概括出事物之間的關係,以及必然聯繫,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維、科學精神和促進個人智力發展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對於“數學是什麼”,課標在一開始就給出了概括性的定義: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是培養孩子理性思維的重要學科。數學不僅是運算和推理的工具,還是表達和交流的語言。數學承載着思想和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而在國小階段,數學教育承載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施素質教育的功能。通過數學課程學習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合作交流的意願;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梳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課標哪裏有“變”

(一)確立核心素養在課程目標中的導向作用

新課標一個最引人注目的變化就是確立核心素養在課程目標中的導向作用,把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首先,我們需要明晰“核心素養”是什麼。數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見圖1;國小階段數學核心素養的表現,見圖2。

圖1核心素養的內涵

若用隱喻的方式來形容數學核心素養的“三會”,可以這樣理解:“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即用數與量,圖與形來觀察現實世界。如一瓶水,用語文的眼光觀察是“水”字的結構和筆順這些語文元素,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是瓶子的容積和水的體積這些數學元素。

“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即將問題簡化、抽象化,使得方法和思維可遷移運用到其他學科乃至生活中。如我們日常整理房間,就蘊含着數學中的歸納與分類的方法與思想。“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數學語言是連接着數學思維與現實世界的媒介,數學語言的特點是簡潔、清晰、符號化。如我們學習的數,+-x÷><=,字母表示數,解決問題的算式等,就是教孩子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及其與事物的關係。

圖2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

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以學生髮展爲本,以核心素養爲導向,進一步強調使學生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簡稱“四基”),發展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去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簡稱“四能”),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課程目標的素養導向,有利於轉變將知識、技能的獲得等同於學生髮展的目標取向,引領教學實踐及教學評價從核心素養視角來促進和觀察學生的全面發展。用核心素養來表述課程目標,讓課標“目中有人”。此舉以“立”帶“破”,讓教師在教授“有用”之知識中貫穿“大用”之學識。

(二)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徵的課程內容

在新課標的課程內容板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國小由原來的兩個學段調整爲三個學段(見圖3),且每個學段都有學業目標和評價標準。

此外,各學段的主題變化較大。課程內容的結構化體現了學習內容的整體性,反映了學科本質的一致性、表現學生學習的階段性。課程內容結構化,必然要求要以結構化的方式來組織教學內容,如以主題、項目、任務來組織結構化的課程內容,這也是我校目前各學科對於新課改的落地舉措。

正如許多專家所指出的,內容結構化並不意味着可以忽視或無視知識點,而是要在知識結構中去重新認識和定位知識點的意義與價值,要在學生的主動活動中實現知識點的教育價值。

(三)學業質量的評價方式更加豐富數學學習活動的實踐性與豐富性對數學學業質量的評價方式提出了更多的需求,除了常用的的紙筆測試以外,表現性評價、增值性評價、過程性評綠色作文網價等方式的應用也更加綜合和貼近學生髮展實際。我校在對學生的綜合評價中就加入了表現性評價的新型方式,還引入了多元主體評價,自主評價等操作方法,反饋更全面客觀,導向更加明確科學,更加綜合且真實地爲每一位學生畫像,引領學生的核心素養全面發展(見圖4)。

三、我們如何應“變”

從課標文本來看,學生素養髮展,貫穿課標全文本,隱含在課程內容及教學實踐中,體現在課程學習結果的具體描述中。要促成素養落地,需要更多教育協同方的共同努力。

(一)數學要整體性和一致性學習在數與代數中,新課標把原來的四個主題變爲了“數與運算”和“數量關係”兩個主題,把負數、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國中,這是不是意味着國小數學更輕鬆了?這個改動,按照史寧中教授的說法,其實是“更注重數學學習的整體性和一致性”的體現。他認爲,數學的學習必須要能“串起來”,也就是孩子學到的知識要能有遷移。1。要呈現有結構的概念

給孩子一個新概念,不僅要講是什麼,更要講怎麼比較,要有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繫,能讓孩子學會從一個知識點遷移到另一知識點,還能漸漸通過理解把這些知識點串起來。2。要能將方法學以致用教孩子的方法要讓孩子覺得“有用”“好用”,在過去的國小數學中,用字母表示數的內容很少,並沒有讓孩子形成代數思想。課標提出加強孩子的代數思維,就是用字母一般性代表數,讓孩子建立初步的“符號意識”,爲以後學習方程打下基礎。讓孩子學會用抽象符號表示對象,會是將來數學學習的重點。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史寧中教授提出了孩子學代數的兩個層次:兩匹馬→□□上面這個式子代表了感性具體→感性一般,叫做簡約階段。

這個式子代表了感性一般→理性具體,叫做符號階段。

讓孩子學會用抽象的符號表示對象,會是將來數學的重點。

比如,孩子需要學會用符號表示對象的性質:

當n是正整數的時候,2n是偶數。

還要學會用符號來表示對象的關係:

小明的爸爸比小明大30歲,如果小明a歲,爸爸b歲,那就可以寫成:b=a+30

還可以用符號表示對象的規律:

一輛汽車以平均每小時60公里的速度行駛,t小時後行駛了s公里。可以寫成:s=60t

用符號表示對象的性質、關係和規律,是每個孩子都要培養的數學思維。未來也會從低年級開始滲透,比如讓孩子接觸這種式子:5-□□=2←→5=2+□□

用符號表示對象的性質、關係和規律,是每個孩子都應該培養的數學思維,如何引導孩子把一個個具象的內容,轉化成抽象的符號,不僅僅是老師的任務,家長也可以在生活中多舉例,以幫助孩子完成思維轉換。

3、更加註重跨學科的實踐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點比較多,比如語文課本里的曹衝稱象,也能跨進數學課例,孩子通過重現曹衝稱象的故事,能夠自己探索“總量等於分量之和”這樣的數學概念。通過綜合與實踐這個主題是希望把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繫得更緊密,讓孩子們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和傳統文化。(二)更加重視對高階思維的發展對比2011年課標中4-6年級的要求,能看到新課標對孩子的思維能力的要求是有所提高的。數學知識的學習量變少,但是對於數學知識的概念和性質的理解卻更爲重要,更關注概念+性質的理解。以往的數學題目可以靠背,考的是記憶層面。如:三角形內角和等於什麼?但是未來的題目,將會更側重考察孩子的數學思維層面,如:如果它不是直角三角形,那麼它至多有幾個鈍角?也就是說,以後的題目將會更靈活,而不是讓孩子簡單地套公式,就能得出答案。所以新課標提出,要讓孩子學會用推理的方式得到答案,重視推演的過程,是非常有必要的。經過國小數學學習,孩子們能探索出數與運算的一致性,形成符號意識、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以形成更加高階的思維方式;並能運用基本的數量關係,以及幾何直觀、邏輯推理和其他學科知識、方法,分析與解決問題,形成模型意識和初步的創新意識。

生活處處皆數學。我們也可以嘗試在孩子提出的問題中尋找數學規律,引導他們進一步思考,爲什麼測核酸要10個人一組、爲什麼買彩票很難中獎、爲什麼井蓋是圓形的……這些都是我們身邊的數學。數學之“用”不僅僅是書本知識與應試技能,“聚焦核心,面向未來”是對數學新課標研讀的總結。背公式、刷題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知識最爲重要的力量是對人身心潛能的激發和學習機制的改造,是對人性、人的精神世界的涵養,這時候,知識的內涵也從書本上的概念、原理、公式變成人在社會現實互動中的視野、立場和方法,變成了面對問題時的智慧與膽識,此時的知識才真正成爲了個體力量,也就是真正的核心素養落地。數學之“大用”不僅在於啓智增慧,更要能立德樹人,把育人藍圖變成現實,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國小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三

今天學習了史寧中教授對於《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解讀,在2011年版的課標實施了10年後,隨着教育的不斷髮展,必然存在一些與新形勢新要求不適應的地方,需要不斷完善,2022版的新課標應運而生,和2011年版的課標相比,此版課標完善了培養目標,優化了課程設置,並且細化了實施要求,印象比較深的就是之前的課標中學段縱向有機銜接不夠,課程標準缺乏對“學到什麼程度”的具體規定,教師把握教學的深度和廣度缺少科學依據,新版課標中都做了比較詳細的解讀,讓廣大一線教師“有標可循,有標可依”。在新課標的引領下,作爲一線教師需要積極轉變觀念,不固守舊經驗,積極主動應對新時代的新挑戰!

2022年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四

隨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正式頒佈,工作室的小夥伴們在李慶海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了新課標研讀活動。

我在認真學習了“課程理念”板塊,感悟最深的是“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徵的課程內容”。課標提出“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是課程修訂的重要理念,新課標提出結構化的課程內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課程內容選擇;課程內容組織;課程內容呈現。

在如今的“雙減”背景下,我們更應該注重課程教學內容的結構化,用課程內容的結構化來引領、推動教學改革。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在有限的時間裏講清楚最關鍵、最核心的概念、原理、基本方法,將知識結構轉變爲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讓學生能夠聞一知十,學會舉一反三。下面我以最近與任教班級的孩子們一起學習的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單元爲例,談談自己在進行單元整體備課,結構化組織教學時的感悟。

對於“面積”這以單元,我主要將思考點放在以下三點:第一,關於“面積”含義的理解;第二,關於“面積單位”的理解;第三,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的由來。

1、關於對“面積”含義的理解。

在與學生課前交流與上課中,我發現對於“面的大小”,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感知經驗。課堂上具體體現爲很多學生能通過舉例的方式用手勢表示出“面”的含義,能直觀判斷物體表面及平面圖形的“大”與“小”。但我也發現,如果讓學生試圖用語言描述“面”這樣一個抽象的數學概念是非常困難的。同時,“面積”和“周長”兩個概念學生很難區分,容易混淆,在實際應用時經常混淆,導致出錯。

2、關於“面積單位”的認識。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認識了一些常用的面積單位,其中最熟悉的是“平方米”(學生舉得最多的例子就是家裏住房面積有多大),但對這些面積單位的具體含義和實際大小還是比較模糊的。此外,教學中,我看到學生在認識了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後,對這三個單位進行結構化對比有利於學生直觀感悟三者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理解相互之間的進率也不存在認知上的困難。

3、關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對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學生並不陌生。與學生課外的交流中,我發現約三分之二的學生知道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並能熟練運用公式計算面積。但對“爲什麼長方形面積=長x寬”這個問題,知道的寥寥無幾。課堂教學中也印證了這一點,對於“爲什麼測量的是長度,算出來的卻是面積?”學生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也就是說在“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教學中,學生的“困感點”不在於“怎麼算”,而在於“爲什麼這樣算”。

一、整體把握學習內容

課程內容的結構化,通過主題整合的方式出現,體現了學習內容的整體性。“面積”單元主要核心點就是理解“面積”——面是累加而來的。因此在第一節課接觸面積時,就應當把“認識面積”這一節課當作一節“種子課”來組織教學,通過鋪、擺等操作活動,感受“面”的累加。而當起始課上學生建立了面積的概念之後,就能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面積單位其實就是第一節課上,“鋪”的一個個“小面積”;認識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計算公式其實就來源於“小正方形”的鋪擺。

二、着重抓住學科本質

內容結構化通過學習主題的重組實現,四個領域下的主題不僅體現了內容的整體性,還反映了主題內學科本質的一致性。學科本質一致性以主題的核心概念爲統領,以一個或幾個核心概念貫穿整個主題,在不同學段表現的水平不同,但本質特徵具有一致性,指向的核心素養也具有一致性。“面積”單元的教學應當考慮面積這一核心概念的學科本質——即面的累加。在教學組織上,思考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通過“面積”與“周長”的結構性對比,充分藉助直觀操作理解“面積”的含義,通過身邊具體的事物感受“面積”,構建“面積”的知識結構,淡化語言表述。二是淡化面積單位形狀上的比較,把討論焦點從“爲什麼選擇正方形”轉化爲“爲什麼要構建標準”。積極引導學生體驗度量的標準是可以多樣化的,在標準多樣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感悟統一標準的必要性。因此,在探究選用“面積單位”時,我爲學生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素材,例如:正方形的餐巾紙、大小一致的五子棋棋子、田字格等,讓學生感受統一單位的必要性及在測量不同物體的表面面積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

三、重視知識本質銜接

數學知識有着其內在的邏輯結構,同一知識體系內的知識有着“螺旋上升”這一特點,在教學時應當重視知識本質間的銜接。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公式推導本質上是對於“鋪滿”的優化。因此,在教學第一課時“認識面積”時,利用面積單位進行“度量”面積大小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不鋪滿的情況——即只鋪一行和一列,爲後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推導做鋪墊。

而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一課時,可以嘗試從學生對於“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認知起點出發,積極引導學生溝通面積度量的一般方法(數格子)與公式計算之間的聯繫,回到思維原點並逐步從“計數”過渡到“計算”,實現方法的優化,從而深入理解公式的內涵。

將知識結構轉變爲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我們任重而道遠。因此,我們應當從基礎的課程教學開始,引導學生像數學家們一樣去感知知識間的遷移性與一致性,從而建構不同單元甚至是不同階段知識本身的內在結構。

國小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五

史教授對新課標的解讀讓我醍醐灌頂,讓我更加認識到數學的思想方法的滲透,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國小階段是這麼的重要。新增加的尺規作圖作爲教師覺得教學難度增大,然而聽了解讀方覺得放在國小,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聯繫實際,培養幾何意識是這麼必要。在教學代數計算時,我們原來往往重視豎式的表達,覺得豎式中的算理非常重要,殊不知橫式比豎式更重要,橫式才體現算理,豎式是算法,讓我猛然驚醒。像這樣啓迪在整個講座中非常多,特別感謝教育局爲我們提供這次培訓的機會,讓我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業務能力,在今後的培訓和教學實踐中,我會悉心研讀新課標,對照新課標,整改自己的教學實踐,讓自己提升,讓學生受益。

國小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六

4月21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6門學科的課程標準。當天就算沒有成爲熱搜第一,也刷爆了朋友圈,新修訂的數學義務課程標準讓我們感受到與2001、2011版明顯不同,聆聽史寧中教授解讀,引發對後續教師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有效落實修訂後課標精神諸多思考。其中史教授提到了教學不僅要有結果性目標,還要關注過程性目標,需要學生參與其中。對此非常認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活生生的人,面對每一個學生,教師需要思考教學實施中每個環節學習目標是什麼,讓學生經歷怎樣的學習活動,如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給予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數學的活動經驗,因爲有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可以更利於學生直覺的培養,學好數學。

在講座中,我們還需要關注史教授提出的新的話題或者說是之前被我們忽略的數學思想,如代數推理、抽象結構、加法模型、尺規作圖、數的表達、幾何直觀等。講座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這些核心概念、核心詞史教授也只是概要性的描述和解讀,課標修訂再具化、專家講解再細緻,能否真正落地實現,還在於每一位一線教師的理解與認同,平日常態教學開展。所以,今天的講座爲一線教師進一步闡釋了課標修訂的意義與價值,課標的變化之處和教學建議,明確指出教師教學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加強一體化設置,促進學段銜接,提升課程科學性和系統性。課標的學習爲教師今後教學指明方向,但因爲修訂後的課標有較大的變化和要求,對教師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絕非一、兩次講座就能實現教學的改變。修訂後的課標必然會帶來新一輪課堂教學改革,身爲教師,不可能置之度外,而是需要順勢而爲,積極投入其中,有所爲。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必須與時俱進,我們,師者,更需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爲學生未來的發展助力。

國小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七

今天我通過李勤工作室發送的視頻,學習了史寧中教授爲大家解讀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具體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課標修訂背景與要點;二、核心素養理解與表達;三、內容變化與教學建議。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我們的生活不斷改變,教育步伐也從未停滯。從2001年頒佈的《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到2011年頒佈的義務教育各課程標準,再到2022年的新課程標準,堅持了正確的改革方向,體現了先進的教育理念,爲基礎教育質量提高作出了積極貢獻。隨着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我們教育更應該要明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優化學校育人藍圖,在教育過程中堅持與時俱進的思想,聚焦核心素養,反映時代特徵,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接班人。

通過學習,我更加明確了要堅持育人導向。數學教育承載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素質教育功能,數學作爲基礎類學科作用重要,它的應用可滲透到現代社會的各個方面,對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意義重大。而數學素養在其中極爲重要,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應該特別要注意素養的形成,即在潛移默化中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針對國小階段孩子的特點,我們國小階段更應該在教學實際中側重於與經驗的感悟等。

本次學習,讓我充分認識在以後教育教學工作中,更應該吃透課標,提高專業素養,爲培養國家所需的新時代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2年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八

這次講座主要跟大家分享四方面內容——課程修訂的重要性、課程方案主要內容、課程標準四大突破、新教學與新評價的建構。

3歲看大,7歲看老,18歲前看一輩子的素養

先來說課程方案和標準修訂的重要性。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高度,明確提出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問題。

課程修訂就是爲落實立德樹人描繪育人藍圖。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18歲前看一輩子的素養。教育目的就是想得到的美麗、課程標準是看得到的風景、教學目標就是走得到的景點。人是需要一步一步“樹”起來的。

課程修訂就是爲落實國家意志謀劃課程總綱。

落實中央新精神、適應教育發展新需要、迎接時代新挑戰,這是理想課程;落實到課程方案上,需要有省級課程實施辦法,進一步落實課程標準、編制教材,我們叫正式課程;學校層面,需要制訂課程規劃方案、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指向課程標準的評價,這是理解與實操課程;最後,在體驗課程會考覈育人結果。

圖片

培養目標共654個字,改了至少57稿

接下來講課程方案的主要內容。

方案共分5個部分,培養目標、基本原則、課程設置、課程標準編制與教材編寫、課程實施。

此次的方案完善了培養目標,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方面,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時代新人培養的具體要求。

培養目標現在共654個字,在制訂時,曾經嘗試過用不同的思路(5種)來表述,改了至少57稿。充分體現黨和國家對時代新人提出的新要求、新提法,代表國家層面爲國中畢業生畫像,也是目前最大的共識。

基本原則上,針對義務教育特點,聚焦課程育人本質,從方向、對象、目標、實施機制和育人方式五個方面,明確了課程建設的基本遵循——

堅持全面發展,育人爲本

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

聚焦核心素養,面向未來

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

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

新的課程方案和標準從課程類別、科目設置、時間安排明確課程設置要求——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突出國家課程主體地位

國中設物理、化學、生物學分科課程和科學綜合課程,供地方、學校選擇

藝術包括一至二年級設置唱遊·音樂、造型·美術;三至七年級以音樂、美術爲主,融入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相關內容;八至九年級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等,由學生至少選擇兩項

首次兼顧“六三”“五四”兩種學制

同時也優化了課程設置,減少了一些科目,比如整合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思想品德爲“道德與法治”,九年一體化設計;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起始年級提前至一年級;倡導跨學科研究性學習;勞動、信息科技獨立設置;專題教育滲透,不獨立設課;推進課程治理:不規定課時時長,保證課時、整合實施,打通與“330後”的關係,因地制宜、激發活力。

課程標準編制與教材編寫

在課程標準編制與教材編寫上,對課程標準編制建議: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加強思想性,

堅持核心素養導向,體現育人爲本。凝練課程核心素養;探索用大概念、項目或任務組織課程內容;各門課程用不少於10%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拓展內容供選學;強化實踐;建立超越知識點目標的學業質量標準等

注重學段銜接與科目分工,加強課程一體化設計

適應“六三”“五四”兩種學制安排上的需求

課程方案對教材編寫也提出了要求——

體現思想性、科學性、適宜性與時代性

吸收學習科學的最新成果,強化內容間的內在聯繫

增強吸引力,用小故事說明大道理,用生動案例闡釋抽象概念

加強情境創設和問題設計,引導學習方式變革

關注學生認知發展特點,強化教材學段銜接

充分利用新技術的優勢,探索數字化教材的建設

按“六三”學制、“五四”學制分別編寫教材

在課程實施方面細化了實施要求,按照五個基本環節提出要求:

明確省級制定課程實施辦法、學校編制課程實施方案

深化教學改革:素養導向、學科實踐、綜合學習、因材施教

改進考試評價:觀念、方法、質量

強化專業支持:培訓、教研、科研

健全實施機制:明確國家、地方、學校職責,強化監測與督導

課程標準有四大突破

此次的課程標準有四大突破——核心素養、學業質量、內容結構化、育人方式。

突破之一:課程核心素養

課程核心素養是該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指該課程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獨特貢獻,是學生通過該課程學習之後而逐步養成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核心素養具有整體性、情境性、反思性。

突破之二:學業質量

學業質量是學生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後的學業成就綜合表現;學業質量標準則是以核心素養爲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表現的總體刻畫;是所有過程評價、結果評價與考試命題的依據。

突破之三:課程內容結構化

對課程內容的傳統理解兩種:學科知識和活動經驗,都在倡導結構化,結果都不理想。現在需要尋找第三條路——作爲課程內容的學習經驗及其結構化。

泰勒說,學習經驗既不是一門課程所要傳授的內容,也不是教師展開的活動,而是“學習者與使他起反應的環境中的外部條件之間的相互作用”。

學習經驗結構化有兩條路徑三種策略。兩條路徑是指橫向結構化與縱向結構化。

三種策略包括橫向結構化,組織者是真實活動,如跨學科主題學習、科學課程中的“水火箭”的製作等;縱向結構化-自下而上,組織者是已有的知識與技能,(多空格)如國小數學,從先整數後學小數、分數;縱向結構化-自上而下,組織者是已學過的學科基本概念與原理,如先學“能的形式”再學什麼(再學什麼?)。

具體拿國中地理來說,2011年版的地理課程結構,將地球與地圖部分分爲世界地理、中國地理,下面再細分,基本上屬於學科知識的結構;2022年新的地理課程內容結構,不僅涉及學什麼內容,還涉及怎樣學、爲什麼學,這就是學習經驗結構化的範例。

突破之四:學科實踐

2001年版課標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攻破了“一言堂”,但暴露出兩大問題:虛探究(快閃探究)與假探究(程式探究)。

此次提出的學科實踐,就是學習“像”學科專家一樣思考與行動,即在教學情境中,運用某學科的概念、思想與工具,整合心理過程與操控技能,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的一套典型做法,如語文實踐、數學實踐、創意實踐等。

從育人的高度看,學科的知識需要用學科的方法去學習,才能發現學科的觀念、思維與價值。

學科核心素養,即用學科方法學習學科知識,試想,我們可否用語文的方式培育“運動能力”?可否用體育的方式培育“人地協調觀”?

學科實踐也是育人方式變革的新進展——

語文:從語文綜合學習、語文探究到語文實踐

科學:從科學探究到科學實踐

歷史:從歷史探究到史料實證

地理:從地理探究到地理實踐

技術:項目學習、工程實踐

藝術:創意實踐

思想政治:辨析/議題教學、社會參與

新教學與新評價的建構

新課程需要“新”的教學與評價。

教案是關鍵環節,教案不改,課堂不變;課堂未變,課程難新,也倒逼新教學模型必須是素養本位的“大”單元教學。

如何理解大單元中的“大”?

首先是目標階位高,如,解決真實情境問題,以產品/作品爲導向;教學單位大,需要教師將多個課時合在一起來思考、操作;課程建設顯,將目標、情境、知識點、課時、學習活動、教師指導、作業、展示、評估整合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微課程;單元組織者,每個單元都有一個組織者作爲“骨架”統攝所有學習活動。

再來說評價。

新評價有三條變革路徑:紙筆考試仍是選拔性考試的主要方式,表現評價是素養導向評價改革着力點,過程數據是評價與技術融合新方向。

在此過程中,我們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

紙筆考試要重建試題屬性,教師應明確在什麼情境下,運用哪一類知識,解決什麼問題,雙向細目表已完成使命,將退出歷史舞臺。

我們也可以參考2021的PISA數學素養測評實踐模型——

表現評價有三種類型:構答反應、作品、行爲表現,考驗學生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解決高分低能問題。

過程數據即e-評價,藉助新技術,5G、雲儲存、AI等,變數據爲證據,解決有分無德、有習無慣等品格問題的評價。

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謝謝大家!

2022年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九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調整了學段劃分,國小階段將以往的1-3年級爲第一學段、4-6年級爲第二學段改爲一二年級劃爲一段、三四年級劃爲一段、五六年級劃爲一段。

學段目標在知識技能方面難度有所下降,把一些知識的學習轉移到了國中,但是在問題解決方面的難度大幅度提升,並且鼓勵探索與發現,用數學的語言分析和思考生活中現實問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一、在感悟探索中理解知識

在2022年的新課標裏,非常強調的一點是“理解”和“感悟”,這個和傳統課堂教育的“記套路”、“題海戰術”都是格格不入的,需要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靈活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下面例子裏講解了教授一位數乘以兩位數的乘法是如何通過一位數的乘法和乘法分配律或者對應爲直觀的面積是如何推導出來的。

例8感悟從未知到已知的轉化

學校圖書館爲學生購買圖書,其中數學繪本毎本14元。如果買12本,需要付多少元?

[說明]在知道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感悟從未知到已知的轉化。

重點是理解從一位數乘法到兩位數乘法算理和算法的遷移。學生已知14X10的計算方法和14X2的計算方法,探索14X12的計算方法。可以引導學生將12分解成(10+2),然後利用橫式體現算理,14X12=14X(10+2)=14X10+14X2,就可以把未知轉化爲已知;在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乘法運算豎式,從算理過渡到算法。在這樣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此外,可以引導學生藉助面積表述運算的道理,培養幾何直觀。

同樣的結果是可以根據不同的推理路徑得到的。我們既可以把14x12看成是14x(10+2),去括號後展開獲得,也可以看成是一個長、寬分別是14和12的長方形面積被分割爲14x10的長方形和14x2的長方形。把代數抽象和幾何表示相結合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原理。這個過程就是感悟探索的過程,正是這種過程加強了學生理解使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例9感悟分數單位

比較1/2和1/3的大小。

[說明]把兩個同樣大小的圓分別平均分成2份和3份,通過比較各自1份面積大小的方法,引導學生直觀理解分數的大小。然後,進一步把這兩個圓都平均分成6份,通過“1/2=3/6,1/3=2/6,3/6>2/6,所以1/2>1/3”,幫助學生理解分數單位之間的關係,知道只有在相同單位下才能比較分數的大小。這個法則與整數比較大小的法則是一致的。

這裏面有一個基礎的法則:同單位的數量才能相加,否則不能相加。而理解爲了找到1/2與1/3同單位的量,才進行“通分”。將單位都統一到1/6這個相同單位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加法運算。展示這個過程也可以通過圖形化的把圓分成6個等分的扇形來幫助理解。這些法則的理解能幫助孩子在今後的實際運用中知道一些分析問題的基礎。

二、在實際運用中提升能力

新課標更注重於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例如估算和測量。長度單位不再是作業裏做單位互化題才能遇到的,而是可以在身邊意識到的。

例51身體上的尺子

引導學生髮現自己身體上的長度單位,經歷用身體上的長度單位測量物體的過程,直觀理解度量的意義。

附錄

還應瞭解非標準測量單位,能根據實際需求選擇或創造合適的單位,能進行合理估測,應從長度測量的學習開始,通過主題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在具體測量活動中加深對度量思想的體會。

此主題活動可作如下設計。

(1)發現身體上的“長度”

帶領學生,探索發現藏在自己身體上的“長度”,如拳頭一週的長度、手腕一週的長度、手掌長、腳掌長、頭長、一作長、一步長、一廢長、身高等。

指導小組分工合作,先估一估身體上這些“長度”有多長,然後選擇米、釐米等合適的單位,動手測量並記錄數據。通過比較估計與測量得到的數據,加深對米、釐米等長度單位的感受,豐富測量的經驗;通過比較自己身體上這些“長度”之間的關係,發現身體上“長度”的奧祕,如自己的一度長大約等於身高。

(2)用身體上的尺子測量

用身體上的尺子作爲測量工具,開展實際的測量活動。如用自己的步長作單位,測量教室、走廊的長度,甚至可以測量從家到學校的距離。

杭州採荷三小的黃校在一次講座中曾與我們分享採三垃圾分類中的數學——“杭州市每天大約產生多少生活垃圾”。學生在課前通過小調研明確了研究方案,清楚了自己家中一天的垃圾量情況。在課堂上,通過班級家庭垃圾統計圖、年級垃圾統計圖計算出平均每人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數量。接着通過小區-行政區-杭州市一步步推理計算得出杭州市一天的生活垃圾約13000噸。

還有一題比較有意思的開放性題目,要求測量或估算一幢大樓的高度。這個時候不同的方案就體現了學生對知識運用的能力。你可以測量一層樓的高度,再做乘法乘以樓層數。也可以用氣壓計測量樓頂的氣壓,根據樓頂樓底的氣壓差來估算樓頂的高度。或者可以利用太陽光照射大樓留下的影子長,同時測量自己的高度和自己的影子的長度,根據相似比算出大樓的高度。或者藉助水平儀和角度測量器,在兩個距離大樓不同距離的位置測量樓頂的仰角,再借助三角幾何去計算。在設計和操作這些測量和估算的同時,我們的知識得到了拓展,在這些過程中,我們感性認識得到了提高,而且會衍生出許多需要改進提高的問題,這時候又可以挑戰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些運用已知知識的能力,會對學生將來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幫助。回到這些日常的國小數學教學,這些能力都是通過這樣的思考和動手培養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