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 篇一

我懵懵懂懂的進入了國中,《道德與法治》告訴了我怎樣度過中學時代。中學時代是人生髮展的一個新階段,爲我們一生奠定重要的基礎;中學時代見證着一個人從少年到青年的生命進階,爲我們的人生長卷打上更加豐富而厚實的底色。通過學習我明白了,面對中學生活,我們應把握機遇,從點滴做起。我還明白了,少年有夢,不應止於心動更要付諸行動,不懈的追夢圓夢,才能改變生活,改變我們自己。努力是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橋樑。

進入國中,我們也進入了青春期,《道德與法治》告訴我青春是生命旅途中一個嶄新的起點,是人生畫卷中最華美的篇章。我們應該用汗水書寫難忘的故事,用淚水記錄成長的悲歡,用創造見證生命的喜悅。

中國正大步走向法治時代,我們需要積極適應法治時代的要求。我們應該認真學習更多法律知識,自覺增強法律意識,在學法中懂法。要學會依法辦事,養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習慣,學會應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讓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

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中,我收穫了更多成長的喜悅,我更樂於學習這門學科。

道德與法治教師隨筆 篇二

開學有兩個月了,孩子的常規還是不是很好,我分析下原因:孩子們都長大了,比較活潑好動,也有自己的主見了,什麼事情都想着親子嘗試一下,有什麼問題當然也要嘰嘰喳喳的一起探討,這一系列的原因導致班級的常規停滯不前,在幼兒園讓孩子們養成一個好習慣是重中之重,所以我們必須透徹的瞭解孩子們的心理。讓他們做的更好。

我們兩位老師要一步一步的認真的謹慎的來培養孩子的常規,只有做好了這個工作,孩子們各方面的能力纔有提高的可能,於是我們兩位老師又重新開始對我班的孩子進行常規方面的培養。在一次教育活動開始之前,我要求孩子們要上課了,要用很神氣的樣子坐在位子上準備上課。可是這時候,有的孩子已經坐的很神氣了,有的孩子還是在一起講話,影響整體的課堂效果。這時候我馬上表揚了坐的很神氣的那個小朋友林林,我說:“小朋友們,你們看AMY多神氣啊,她可是一個愛學習的小朋友,我們小朋友都要跟她學習啊,這樣纔有

機會做小班長,值日生呀!”這時候在講話的DAN馬上坐的很筆直,看到他這樣,我馬上表揚他,說:“大家看,Dan也坐神氣了!”不一會兒,所有的小朋友都坐神氣了。

原來,孩子是喜歡老師多鼓勵表揚他們的,所以作爲老師的我們也要隨時抓住孩子在生活中的閃光點,隨時給予他們鼓勵與表揚。覺得自己也是很棒的,讓我們的教育出來的孩子都充滿自信,勇敢面對以後的生活。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 篇三

剛步入中學的我們,接觸了一門新學科——《道德與法治》。《道德與法治》的學習有利於促進我們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有利於我們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作爲青少年的我們就像一棵樹,不能長歪,一旦長歪就很難扶起。只有認真學習《道德與法治》,我們明辨是非的能力、自我防範的意識和能力纔會不斷增強,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纔會不受或少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我們自身的權利和利益才得以實現和維護。

通過一年的學習,我認識到了我國是一個法治的國家,那什麼是法治呢?法治是依法對國家和社會事務進行治理,強調依法治國,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要服從法律,遵守法律,依法辦事。法治非常重要,它助推中國夢的實現,是實現政治清明、社會公平、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同時我也明白了道德與法治的關係:在法治時代,並不否認道德的重要性。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於人們增強遵法守法的意識和自覺性,有助於社會主義國家法治文化環境的形成。

作爲青少年的我們,不僅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受益者,我們更應該成爲參與者和推動者,同時也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理想,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 篇四

4月8日,在釘釘羣參加了沙河市道德與法治培訓,受益匪淺:

一、對一個單元整體的把握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首先要清楚整個單元的內容,包括分幾個課時教學,每個課時的內容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

2.清楚單元整體的教學目標是什麼,大目標又可以分成哪些子目標,每個目標具體在哪一課時落實。

3.分析整個單元的重難點在哪裏,結合平時的教學經驗,如何突破這些難點,解決這些重點,儘可能地減少錯誤。

二、着眼點要“遠”、切入點要“準”是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必備功課。首先,通熟教材整個體系和單元教材體系,把握整個體系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和單元體系要達成的階段性目標,理清了每個階段應該幹什麼,可以幹什麼。其次,根據預設的階段性目標展開小任務式的分配,理清每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形成階梯型的塊狀教學設計。最後,精化每一個課時教學設計。

三、進行單元整體設計的開始每一位老師都應讀懂教材,讀懂目標。在理解整個教材的編排體系的背景下,細讀單元教學目標,然後把目標細化分解,細化到新授課、練習課、整理與複習課的分目標以及各目標之間的聯繫與遞進關係。目標解讀充分了,接下來便可以考慮用什麼樣的載體來開展教學,讓孩子能以積極的狀態投入到學習當中。

四、平時備課的時候,我喜歡先從網絡中找相關的內容來結合書中單元教學目標進行分析,這樣會對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有一個比較精準的把握。瞭解完一個單元大致脈絡,然後再對這部分內容在國小階段的來龍去脈也作一個大致的梳理,像我現在是從國小三年級教到六年級,對於前面的學習活動過程和研究方法都基本瞭解,那就重點關注一下具體實施研究方案的步驟,這樣對這個課題整體把握也會有幫助。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這是對單元進行整體設計的關鍵。

五、對一個新的單元課題進行設計時,我們一般按這樣的步驟走: 

1.先把這一單元的課題內容都看一遍,自已定一個教學目標。 

2.看看自己還有哪方面沒有考慮周全。(這樣對提高自己把握課題的能力小有幫助!) 

3.定好課時。每一課時具體幹什麼,要了然於心。

 4.把書上提到的相關內容都梳理一遍。看看哪些環節需要補充進去,哪些需要強化訓練。在瞭解單元整體目標後展開教學,我認爲首先要讀懂每個課題的意圖。其次把握整個體系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和單元體系要達成的階段性目標,將單元目標細分成課時目標,分析出重、難點。最後精心設計每個課時,尤其是突破重難點的環節要精心設計。在備課組活動時也可以集體討論,單元中的易錯知識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環節。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 篇五

一、教師要樹立人格威信

1、老師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建立起專業威信。要懂得教什麼、懂得怎麼教,懂得如何高效地教。這樣才能讓人有信服力,讓孩子尊重,讓孩子信服。

2、做一個善於發現、表揚學生優點的老師。

在皮格馬利翁的故事中,我們知道了在本質上,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所以,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對孩子的評價,應該自己斟酌。這樣說了,就能讓他改掉以前的壞毛病嗎?我有沒有其他的更好的方法來糾正他?

3、讓自己更有耐心。對於孩子的壞毛病,要充分認識到壞毛病的頑固恢復現象,要反覆抓,抓反覆。察覺到不對就應該糾正,而不是抱着一勞永逸的天真想法。

4、採用“說服”的方式對待孩子,應該用“名片效應”拉近孩子們的距離。“你們怎麼搞的”只會把自己推向孩子的反面,讓孩子心理距離更遠。然後用“門檻效應”“得寸進尺”,讓孩子一步一步完成小目標,強化後達到需求。用“南風效應”潤物無聲,避免劈頭蓋臉的懲罰,讓孩子保留自尊心。最後避免超限效應,“點到爲止”,避免長篇大論惹人厭煩,講清規則即可。

5、如果真的要懲罰孩子,應該選擇在一個相同的情境中進行。吃飯時候罵孩子上學做的不好的事只會讓人覺得反感,應該在有空檔時,或者在他欺負人的時候進行教育。

6、懲罰時還需要注意方式,要儘量讓孩子喜歡的目標不要達成。在喜歡講話時,老師、父母的責罵,只會讓他罵的更兇,助長了行爲的強度。在喜歡游泳時,朝着河裏追只會讓他達成“去河裏游泳”的願望,應該從河邊往岸上趕。

人格威信是從教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的,應該從小事做起。

二、在教學中,要把握一些關鍵問題

《道德與法治》不是簡單的一堂課,它是知識的總和,教導學生如何生活,但又在此之上拔高,更進一步的培養孩子的人格素養,形成真正的道德。因此,需要重視的問題如下:

1、我們不能把課程上成語文課、科學課、美術課、手工課、習慣課。我們在教課的時候,應該爲孩子的三觀奠定基礎,使用的方法、材料、解讀必須落在“德”上。

2、教學設計的“主題性”。

低段每冊都有一個相對集中的教育主題,每個學期都有一個學期教學目標。在此我們可以知道我們這門課的定位是什麼。根據這個教學目標,我們可以知道:課程標準;孩子道德發展的轉光,生活的現實情況,需要解決什麼。從孩子的成長中,需要完成什麼任務。

3、學習方式的探究性。一年級學習的主要方式是感受體驗型。二年級到的學習的方式由體驗型變爲了探究型。如在二年級的辨析式環節中,不是列出情況判斷對錯,而是應該考慮各種情況進行判斷。

4、辨析問題的開放性。我們在判斷問題時,往往應該思考問題爲什麼會變成這樣,從各個角度進行分析,而不是單純地判斷對錯。

5、範例的示範性。在課文中的例子,如果要進行替換,需要想想是不是問題被替換掉了,或者教學的思路被替換掉了。

6、教學設計的選擇性。

7、教學過程中的“實在性”。在課堂上,最重要的不是讓孩子講正確的話,而是講真是真誠的話。

三、對自己教學課程的反思。

我再上《我是一張紙》時,教學目標是:爲什麼要節約用紙。推論步驟爲:紙用途廣,紙來之不易,紙歷史悠久,從而推斷出,應該節約用紙。

但實際上,有用纔是資源,這是功利性的邏輯。如果對我們有用作爲該不該珍惜的評判標準,那麼即使是美,也是爲了我們生活的裝飾品。那些純粹爲了好玩、純粹的奇妙,就會消失掉。

思維是有習慣性的,如果用經濟學原理去解釋紙的來之不易才能珍惜,那麼久不是純粹的德行。文化把歷史換成了數學概念,對人文方面的感知就少了。德育,不是知識的堆砌、技術的難易、功利性的判斷。

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從“節約用紙”到“我是一張紙”的概念性轉換。

正確的做法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應該是“共在”的世界觀——我與世界息息相關。紙對我們是“陪伴”,是“朋友”,而不是“工具”和“資源”。

紙有着豐富的樣子,與我們時刻相伴。我們用什麼樣的態度、情緒去與紙思考、互動,他們也會變成相應的樣子。例:紙經過加工後,變成了一朵花。他是我們息息相關的心情之花。藝術能讓紙變成“藝術的紙”,快樂能讓紙變成“快樂的紙”。

紙是生命的轉化,是智慧的結晶。從樹到樹葉,再到紙,大樹的生命力轉化到了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少用一張紙,就是挽救了一分樹的生命。

同時,紙也是先人的智慧結晶。紙是中國人的驕傲,他是我們對世界的貢獻。在我們手裏的紙,穿越過悠悠歲月,從發明第一張紙的祖先手裏,傳到了我們的手裏。“悠久的歷史”中,流淌的是智慧、是文化。

總而言之,我們這門《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以孩子的德育爲主的課程。在教學中,應該對如何培養孩子的德育做出貢獻,而不是簡簡單單的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

在我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盡量修行自己的品德,讓自己的行動潛移默化的影響身邊的孩子,同時,在備課中也儘量以純粹的道德進行考慮,而不是用功利性等錯誤的思想指引孩子。

道德與法治教師隨筆 篇六

下班後,在門囗等待已久的家長,隨着保安人員把大門敞開,教師到家長手中接送卡收齊,孩子們安安全全的讓家長接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就是在這種情景下結來了自己緊張而忙碌的一天。

一天沒見到孩的家長,心裏總覺得對孩子說些什麼,總想把積攢了一天的思念之情,告訴親愛的小寶寶。你看,一見面又是親又是抱的,小寶寶們也像一隻只歡快的小鳥盡情的歡笑。有的孩子還跟父母撒嬌,要這要那,我發現有的孩子一見到父母便拽着買口香糖、水果凍等之類的小食品,甚至讓爺爺奶奶買玩具,買蹦蹦牀等。

每位家長也豪不各嗇地滿足孩子這樣那樣的要求,而孩子的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也就是在這種情形下慢慢的養成了。有的家長則不這麼認爲,應對孩子的種。種要求,他們不是一味迎合和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是主動與孩子交流,以幼兒園的一日活動爲中心,邊走邊談並引導孩子回憶老師所教的新知識。家長透過與孩子談話,不僅僅能夠鍛鍊孩子的記憶力和語言表達潛力,並能夠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遊戲狀況,對幼兒進行了潛移默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