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新聞論文精品多篇

新聞論文精品多篇

新聞論文範文字 篇一

畢業論文題目:探析情感類電視談話節目的發展及趨勢

快速發展的社會使得人們時常處於轉型期的十字路口,該往左走,還是往右走,人們茫然。人們的工作如此,生活情感也是如此。情感類談話電視節目的出現恰恰滿足了人們對情感的訴求,是公衆強烈精神需求的產物。需求決定存在。從國內第一檔電視情感談話節目的出現到現在十幾年的時間裏,情感談話類電視節目不斷涌現,有不少人稱之爲“遍地開花”。然而這中間,一些節目起起落落、銷聲匿跡,又有一些節目脫胎換骨、推陳出新。本文試圖從情感類談話電視節目的跌宕起伏分析其發展變化的趨勢及當今的走向。

一、情感類談話節目的開辦興起階段:20世紀90年代末

自1936年第一個電視節目正式播出以來,七十多年的時間,電視逐漸形成產業並迅速發展。今天,電視已經成爲大衆傳媒的中堅力量,成爲人類生活極爲重要的一個部分。 1954年美國NBC推出《今夜》欄目,開創了電視談話類節目的先河。上世紀90年代初,電視談話類節目開始登上我國電視熒屏,以中央電視臺3月開播的《實話實說》爲代表,一時間如雨後春筍,電視談話類節目被各地市電視臺紛紛效仿。繼《實話實說》之後的幾年,各地方衛視頻道、地方臺也紛紛辦起了自己的談話欄目。7月17日湖南經視的《真情對對碰》的開播被媒體視爲國內第一檔電視情感傾談節目。《真情對對碰》其中的《真情大復活》板塊:展現了戀人、家庭、朋友間的情感故事。節目以現場進行時方式表達人物故事和情感,故事真摯、情感動人、現場感強。,湖南衛視開辦的《真情》的前身就是經視的《真情對對碰》。《真情》以其新穎的視角、清新的形式和濃郁的人文關懷創下當年收視率新高,並且曾經在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播放。《真情》的成功“使得該類節目成爲其他電視臺競相模仿的對象。此後,風格各異、類型不同的情感類節目紛紛亮相,引發了一股情感熱潮”。

二、情感談話類節目的蓬勃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末至、

一時間,打開電視機,幾乎每個頻道都有一檔或幾檔這樣的節目。有媒體文章稱:在情感類訪談節目達到井噴時,全國同類節目多達上百個。從萌芽到日漸成熟興盛遍佈熒屏,各式各樣的情感談話類節目,聚攏了相當一批粉絲,引起受衆前所未有的關注,幾乎每檔情感類談話節目都是當地電視臺的收視大戶。如央視每晚深夜播出的《心理訪談》在CCTV12已經成爲收視率僅次於電視劇的欄目;上海生活時尚頻道的《心靈花園》開播之後收視率曾高達,穩居每晚9點檔上海電視頻道收視率的第一,稱雄同時段收視率;陝西臺的《家庭問題》開播後相當長時期收視率處於頻道的前列等等……情感類談話節目進入蓬勃發展的輝煌時期。

三、情感類談話節目的低潮瓶頸階段:20至

情感類談話節目以其平民化的視角、大衆化的參與、真情的流露與溝通引起了許多受衆的情感共鳴,數領了熒屏若干年。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談話節目的增多,欄目要麼因題材枯竭而不得不停播,要麼其千篇 一律的主持人+觀衆+嘉賓的同類模式使得受衆逐漸產生“審美疲勞”。爲了吸引受衆,滿足一些受衆的獵奇心理 ,一些欄目熱衷於談論婚外情、不倫戀、畸形戀等離奇故事,欄目在內容、人物、情節等方面的真實性受到受衆的質疑,被指爲編造故事,以“真實”之名行“表演”之實。儘管許多媒體都矢口否認欄目造假,但受衆的質疑聲還是一片。另外就是節目的低俗化問題。節目以悲情、苦情、畸情、奇情型爲主,將這些人類非常態的的情感一味的宣泄,而本該唱主流的美好的情感卻成爲了點綴,情感類談話節目甚至被指爲很俗很暴力。在情感類節目陷入惡性循環的狀態下,針對情感類談話節目深度與真誠的缺失及導向上的把控, 年年底,繼對涉案劇、選秀節目、涉性節目、觀衆參與整容類欄目發出“禁令”後,廣電總局向全國各地方電視臺臺再次下發了一則“整改令”,禁止情感類節目低俗化。而這次“整改令”也是繼20“叫停”某衛視一檔後情感類節目後,對低俗情感類節目的又一次嚴打。嚴打之下,出於多種考慮,一些情感類談話節目逐漸消失。與節目井噴時多達上百個節目相比,9年後的這個階段,能被受衆叫得出名字,願意每天晚上定時定點收看的節目幾乎不超過10個了。情感類談話節目處於低潮、陷入瓶頸,大有收兵之勢。

四、情感類談話節目的突破及再度崛起階段:20至今

一方面是一些情感類談話節目因爲各種原因的衰退大範圍退出,一方面又是一些欄目的突破異軍突起及強檔推出。

曾經是引領了國內“觸摸華人情感世界”的首檔情感故事類談話電視欄目――湖南衛視《真情》,2008年停播後於年再次真情迴歸。2009年11月30日《真情》升級版――《8090》重回黃金檔,與受衆們見面。升級版《真情》―《8090》選擇了一個新的切入點,定位在中國第一檔關注80、90後青少年的情感問題,重點關注80、90後新一代年輕人的情感生活故事。

2009年,貴州衛視《人生》的登場則讓受衆再次感受到了幾年前久違的情感。伴隨着選材和節目設置的進一步昇華,貴州衛視這檔情感類談話節目獲得了來自全國的關注,熒屏上再度亮起了一盞“情感”的明燈。

201月,上海東方衛視播出的《幸福魔方》也是名動一時。

新聞學論文範文字 篇二

001 記者社會責任論

002 評“用事實說話”

003 當前經濟報道得與失

004 論報刊的市場化

005 談報紙的批評報道

006 試論新聞的真實性

007 論新聞的指導性

008 試論報紙的服務功能

009 輿論引導之我見

010 試論報刊的輿論監督

011 新聞傳播效果論

016 晚報與日報比較談

017 論當前我國新聞記者的素質

018 中外新聞思想之比較

019 論新聞客觀性

020 新聞傳播技術和新聞報道

047 簡評社會責任理論

052 報紙與網絡

053 新聞記者的調查研究

054 新聞採訪與一般調查研究異同論

055 記者的新聞敏感

056 試論記者的觀察

057 記者的道德修養

058 記者的知識結構

059 採訪心理學研究

060 試論記者工作的任務

061 採訪技術初探

062 略談採訪如何深化

063 記者的資料積累

064 名記者採寫經驗探討

065 略論新聞導語

066 新聞背景初探

067 新聞結構探討

068 新聞是用事實說話的藝術

069 略論人物通訊

070 工作通訊寫作與創新

071 淺談通訊中的情節和細節

072 試論人物通訊中的情節與細節

073 試論新聞特寫

074 調查報告的特點和寫作研究

075 信息與新聞寫作

076 試論新聞語言

077 略論通訊的特徵及表現手法

078 新聞報告方式演進分析

079 科技新聞與人文關懷

080 通訊寫作新樣式初探

081 批評性事件淺議

082 試論“倒金字塔”結構在當今新聞寫作中重要作用及改進思路

083對短新聞報道方式改革的一點思考

085 發揮欄目優勢――“短、精、快”寫述評新思路初探

088 對新聞背景的哲學思考及背景材料運用方式初探

089 試論訪談式報道之“觀點與材料結合”的獨特性

090 不同專業報道之背景材料運用原則比較談

094 訪談式專題報道發展前景及隱憂

096 評論寫作的情理與文采

097 談小言論的特點與寫作

098 報紙短評初探

105 試論新聞評論的歷史沿革

108近幾年報紙版面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新聞論文範文 篇三

【論文摘要】數字時代使新聞攝影產生了飛躍,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隱患。如何消除隱患、應對隱患,數字時代給新聞攝影帶來了哪些新的要求?文章作了如下闡述。

1.數字技術給新聞攝影帶來的隱患

科學是把雙刃劍。有人曾預言,數字技術的運用將會葬送新聞

攝影。這話雖嫌偏激,但有一定道理。

數字時代使新聞照片的真實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戰。過去,傳統攝影也可把攝影特技運用到新聞攝影中而造成新聞照片失真,但其操作方法複雜,需要具有專業水平的人才能完成,且經過處理後的照片效果差,加工痕跡明顯。而當今的電腦技術不僅能夠對照片進行改頭換面,甚至可以無中生有,使用PhotoShop這種功能強大的圖像編輯軟件,在一臺普通的電腦上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將新聞照片修改得面目全非且天衣無縫。

真實性是新聞攝影的基本屬性,也是新聞攝影的生命。攝影記者只有選擇拍攝角度的權利,沒有變動新聞真實的權利。

2003年海灣戰爭期間,有着25年從業經歷的《洛杉磯時報》攝影記者布賴恩。瓦爾斯基與3月30日向報社傳回一張英軍士兵和伊拉克平民的照片,該照片令圖片編輯激動不已,因爲畫面要素和構圖等顯示是一幅足以競爭普利策獎的作品。時報將它刊登在2003年4月1日頭版,但有細心讀者將照片放大到一定倍率後發現是合成照片,合成的照片將英軍士兵和伊拉克平民的距離拉近,目的是爲了改進構圖,增加視覺衝擊力。此事在世界新聞媒體引起震動。《洛杉磯時報》立即在其網站上刊登更正和道歉聲明,並作出了開除布賴恩。瓦爾斯基的決定。又如2004年7月14日,我國西安連續暴雨,地面嚴重積水,某報記者將拍攝到的照片用PhotoShop軟件中的“橡皮圖章”修改,結果原來沒膝深的水改成了齊腰深的水,“積水”也就變成了“洪災”。照片經美聯社採納發稿後被芬蘭讀者在報紙上發現了修改痕跡,芬蘭報紙編輯通知了美聯社,美聯社對照片仔細鑑定後確認其造假,從而將該照片刪除,同時通知用戶不要使用該照片,此事在我國新聞攝影界引起了很大反響,這說明新聞照片的真實性不容忽視,數碼相機拍攝的新聞照片中任何內容都不能被隨意修改。

利於電腦技術製作各種類型的假新聞照片,使得新聞攝影的真實性在數字時代變得十分脆弱,以往新聞照片的“眼見爲實”、“以圖爲證”的權威性和見證性受到了強烈衝擊。如果放任這種電腦技術的濫用,將會使新聞攝影失去存在的意義。這絕非危言聳聽。

2.如何消除和應對隱患

2.1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可從以下兩方面對所發表的新聞照片進行規範和把關:第一,不絕對排斥對新聞照片進行電腦處理,因爲數字技術在新聞攝影中的發展和應用已成必然,但運用數字技術對新聞照片作改動應制定一個底線----以不損害新聞的真實性爲前提,允許作者爲突出新聞主題,對照片的清晰度進行調整,對一些污點、劃痕等進行處理。第二,對那些違背了新聞真實性的照片,要加強加大懲處力度。

2.2對那些製造和假新聞照片者,要有相應的法律來進行制裁,使造假者不敢輕舉妄動。

2.3利用技術手段規範互聯網上的新聞照片。一方面可以運用類似於微軟瀏覽器中關於網站內容分級的軟件,對網上的新聞照片進行可信度分級。另一方面,還可以開發一種程序,對收到的已經過電腦處理的照片進行過濾和提示,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還原照片的本來面目。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隨着技術的進步,這是應該做得到的。

3.數字時代對新聞攝影記者的新要求

過去對新聞照片的評價標準是:見報快就是好照片。數字時代,攝影技術已經不再是問題,那麼對新聞攝影的新要求則體現在新聞應該在更深內容層面上拓展。要求新聞攝影記者在更高層面以新的視角把握時代脈絡,在新聞選題、價值判斷和新聞深度等問題上下功夫。數字時代,對新聞攝影記者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要求。3.1對職業道德的要求

數字技術讓作者對影像的改變更容易了,這就對新聞攝影記者的道德修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攝影記者的職責決定了他是公衆輿論的代表,他要向社會負責,要遵循新聞規律、社會公德和法律法規,用真誠客觀的態度報道新聞,如果我們的新聞攝影記者堅持了道德規範,那麼新聞攝影的真實性就不會因數字攝影的產生而遭到懷疑。

3.2對獨創性和快速傳遞的要求

數字時代對新聞攝影產生的影響,將不僅僅停留在新聞照片的物理形態的改變和傳輸手段的先進。數字相機和互聯網將新聞攝影的時效推向了極致。隨着數字技術的發展,以前從事攝影之前那種較長時間的技術訓練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新聞攝影變得越來越強調如何獲得信息,如何在新聞現場選取獨家角度,如何迅速傳遞信息等。

3.3對數字化管理的要求

數字相機方便了攝影記者,但是比傳統底片更多的數字照片只能無序地保存在各種電子儲存盤上,沒有統一的管理標準。照片和文字信息分離,圖片雜亂保存在臨時目錄下,經常被丟失、刪除,這些缺乏管理的照片無法成爲媒體可以有效利用的資源。

新聞寫作論文 篇四

【關鍵詞】新聞評論 寫作 教學策略

一、實踐背景

2012年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試已落下帷幕。北京大學的考題“國家廣電總局頒佈通知,從2012年元月起,禁止在每集電視劇劇情播放過程中插播廣告。你認爲電視劇生產商和廣告公司會採取什麼辦法來應對?”復旦大學的考題“你如何看待方舟子和韓寒的論戰?”此類考題透露出高校對中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關注現實生活的要求。而近年來,新聞評論在大學聯考試題中也時有出現。如2009年的大學聯考江西卷以蔡銘超天價購買圓明園獸首,遼寧卷以明星代言等爲題。2011年大學聯考作文新課標卷“中國崛起的特點”更是要求考生寫評論文章。新聞評論的寫作,要求學生具備關注現實,體驗生活的習慣;具備獨立思考,深入探究的思維能力;具備邏輯嚴密,用語適當的表達能力。

然而目前的高中寫作教學,卻比較忽視對學生以上習慣和能力的培養,忽視新聞評論寫作的教學。首先,目前的作文題目和材料範圍較封閉,常常是名人名言、寓言故事或是難辨真假的哲學小品,這些材料重抽象思辨,卻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其次,學生寫作以應試爲目的,缺乏和讀者交流的目的,寫作照搬“三段論”、“新八股”。在缺乏寫作動機和思維訓練的情況下,寫作過程如同搭積木,做填空題,缺乏主動構建,深入探究。再者,寫作教學忽視文體特點,常常以“散文”這一稱呼混淆議論文體和記敘文體的邊界,缺乏對議論文體的系統教學。對教會學生如何使用“議論”這種表達方式,如何進行嚴密的推理和縝密的表達不夠重視。

因此,以新聞評論作爲高中寫作教學的新手段,既能適應當下立足實際、面向生活的命題新導向,又能作爲革除寫作教學中“閉門造車,生搬硬套”這一弊病的新嘗試,讓寫作教學“真實”起來。

二、實踐過程

在實踐中,我進行了多次新聞評論的寫作教學。在此,以“歸真堂上市事件”的新聞評論寫作教學爲例,展示教學過程。

(一)選題

首先,我選擇一個新聞事件作爲學生的寫作材料。時事新聞的涵蓋面很廣,在選擇材料時,我以“讓學生感興趣,符合學生的思維、認知水平,聯繫學生的生活體驗”爲標準。

選擇“歸真堂上市事件”作爲寫作材料,是因爲這一事件涉及到的虐熊行爲以及網友們對此事件的種種評論較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引起他們瞭解、探究的興趣。同時,學生對於企業爲了自身利益破壞自然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的話題不陌生,網友們聯名聲討、評價或支持某一事件的行爲如今也屢見不鮮,學生能夠理解這一事件的背景和內涵,並對之做出評論。再者,在生活中,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關係非常密切,網絡活動也頻頻發生,學生與這兩者或多或少都有交集,能夠結合自己的體驗進行表達。

(二)創設寫作情境

這裏的寫作情境,一是指寫作的任務情境,二是指寫作的內容情境。

創設寫作的任務情境是要求學生視自己爲新聞評論人,對新聞材料進行評論。作爲一個新聞評論人,學生要理解自己角色的內涵,這一內涵包括以下幾方面:

1.大膽置評。學生要克服對評論的恐懼感,所謂評論,就是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後用自己的知識和材料支持這個想法。寫出來了,就是邁開了第一步,只有寫下來,才能獲得他人的肯定,建立寫作的信心。

2.進行負責的寫作。評論是公開的,面對讀者的,因此要有寫作責任感,要注意觀點的合理性,論據的真實性和論證的邏輯性,不能信口開河,隨性而至。

3.要有讀者意識。新聞評論的寫作目的是要把自己的觀點告訴讀者,把讀者不知道的信息傳達給讀者,因此,要選擇有價值的觀點和新穎的信息,並利用各種論證方法和手段,努力說服讀者。

創設寫作的內容情境,是利用新聞報道、新聞視頻和其他相關資料引導學生進入事件情境之中,激發他們的情感體驗和思維活動。在進行“歸真堂上市事件”的評論寫作之前,我先用網上的照片和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一張“歸真堂你沒膽嗎?爲什麼要用我的膽上市”的圖片立刻聚集了學生的目光。接着,我播放了環保人士抗議歸真堂上市的視頻,不少同學在看視頻的時候議論紛紛,憤怒、同情、懷疑等情緒溢於言表,激發了學生寫作的情感動機。

(三)明確新聞評論寫作的基本要求

新聞評論是較爲自由的寫作,但作爲一種寫作類型,有基本的寫作要求:

1.明確文體。新聞評論屬於議論文體,它要求寫作者對新聞事件進行是非對錯的判斷,因此學生在寫作時不宜用它宣泄情感,抒寫個人化的情緒、情感體驗。

2.要充分了解新聞背景。在展示話題之後,我將網上對“歸真堂上市事件”的報道整理出來,展示給學生。展示的資料中包括了事件的起因和發展過程,還包括了歸真堂企業、亞洲動物保護基金等環保人士和政府有關人員三方的態度。我藉此提示學生,對新聞背景的瞭解要全面,才能對新聞做出較爲客觀、公正的評價。在動筆之前,我要求學生再次到報刊雜誌、網絡上收集與新聞材料有關的背景資料,深入瞭解新聞內容。這些信息可以幫助學生打開思路,調動已有的知識體系,選擇自己最有感觸的寫作角度。

新聞論文 篇五

要遵循畫面切換的規律,即遵循視覺匹配中的軸線規律,連接好上、下鏡頭的剪接點,呈現出蒙太奇節奏。以縣級電視新聞中最常見的經驗性深度報道爲例來說明,這種新聞的長度多在3min左右,需要運用的切換規律較多。其中,以筆者剪輯的《科技爲先導——祥雲工業跨越發展》爲例,此新聞爲長消息,時長204s,內容涉及“十二五以來”“年處理1.0×105t低品位氧化鋅礦的電鋅冶煉新技術和產業化示範”“低品位氧化鋅礦生產電鋅冶煉關鍵技術研究”和“鉛鋅冶煉廠廢水零排放工藝裝置研發和應用示範”等多項運用高新技術改造重點產業的關鍵技術,且採訪了2位新聞當事人。在此新聞中,如果不注意鏡頭組接,則必將造成畫面混亂。在充分理解稿件和熟悉視頻鏡頭後,從工業園區的遠景開始,運用軸線規律,將鏡頭切換至飛龍公區,展示飛龍公司正在運用的多項新技術;以動、靜畫面切換的方式,過渡到水的綜合循環利用,引出第一位採訪對象,進行同期聲剪輯,在處理同期聲過長的問題時,切換進水處理車間的不同生產場景,這樣既豐富了畫面,又遵循了蒙太奇原則,確保了新聞應有的節奏;通過軸線切換,畫面再次回到飛龍公司的全景,通過配合稿件和遵循動接靜的畫面剪輯原則,引入中天銻業公司的企業文化、生產場景,通過一個個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反映出祥雲工業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詮釋引用新技術給祥雲工業帶來的變化,再順理成章地引出中天公司的業績,引入第二位採訪對象,以畫龍點睛的同期聲採訪與由北向南的移動鏡頭相結合的方式結束整條新聞。此外,還應把握好新聞的長度。後期編輯時,電視新聞的長度主要依據新聞的內容確定。新聞過長會令人生厭,而過短則會讓人難以瞭解新聞內容。因此,應根據新聞要表達的內容確定鏡頭的長度。對於比較重大的會議新聞,比如兩會報道,其內容嚴肅、氣氛莊重,政治性強,抽象的理論多,因此,新聞節奏應沉穩、舒緩,遠近景宜遠不宜近,鏡頭宜長不宜短,推、拉、搖、移的速度應緩慢、有節奏;當播報文藝表演新聞時,應活潑、歡快,鏡頭宜短不宜長,可多用近景和特寫,拍攝角度也應多變。

電視是聲音與畫面的結合,因此,要處理好聲音與畫面的關係。在電視新聞節目中,運用“聲畫合一”最多的是同期聲,即將聲音與畫面同時錄進一條新聞中。它能有效地增強氣氛,使觀衆的視聽一致。因此,編輯在處理同期聲時,要考慮是否必須採用同期聲。要想在較短的新聞中運用好同期聲,就要避免拖沓、冗長的講話,並刪去廢話、廢鏡頭。同時,要做到聲畫對位,即將蒙太奇的組接技巧運用到聲音與畫面的關係中,使聲音和畫面保持完整、連貫。只有這樣,才能具有采用單純聲音或單純畫面無法產生的效果,使畫面和聲音的表現力得到新的拓展。以筆者多年的編輯經驗看,同期聲越短越好,最好控制在20s以內,且必須選擇最能說明新聞事實的臺詞。在特殊情況下,同期聲也不應超過40s。此時,還需要加入一些場景鏡頭,以改善同期聲的節奏,使其與整段新聞相融合。

字幕是電視圖像、聲音的補充和延伸,可獨立表情達意,能夠使電視畫面更加豐富、完美,在電視節目的製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字幕的製作並不是直接嵌入字幕,字幕的顏色、字體、擺放位置和出入屏方式等細節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字幕製作得當,則會爲新聞增添許多色彩。以我縣目前正在播出的《黨的羣衆路線》爲例,除應用了同期聲字幕外,還加入了標題、標榜字幕等。這些字幕採用紅、黃、白、藍等多種顏色,且字幕採用了不同的字體大小、停留時間,給觀衆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覺感受,從而提高了此新聞的感染力。

4結束語

新聞寫作論文 篇六

一、運用“學生本位”教育模式,突破新聞寫作教學的瓶頸

目前新聞寫作學科多數高校使用的教材,都以理論爲主體編著的。教師在教授新聞寫作理論時,很容易成爲一言堂,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這和“學生本位”的教學模式完全背道而馳,因爲新聞寫作能力是新聞專業學生和新聞工作者應具備的基本能力。新聞寫作這門課程要求學生掌握新聞寫作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並能夠靈活運用到採訪和寫作中。但教師容易忽略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重理論而輕實踐,使學生只記住了理論而沒有提高寫作能力,也就無法培養出實用型的新聞人才。

2004年,清華大學李希光教授的《新聞採訪與寫作教程》被列爲部級精品課程。李希光認爲好的新聞教育應該是:教學永遠爲新技術和新知識敞開大門;通過師生間的交流傳播知識;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最好的關係狀態;學生和教師共同探討問題;教師激勵學生提出問題,引導他們理解和認識新聞報道的複雜性和觀點的多樣性;教師幫助學生髮現宣傳、意見、事實三者是有區別的。①李教授的這些理念在新聞寫作教學中具有適用性,對於新聞寫作課程的教學具有啓迪作用。

二、運用好“學生本位”教育模式,在新聞寫作教學中處理好三大關係

學生不能很好的吸收課堂知識,甚至不願意聽課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爲課程內容不能引發學生興趣。怎樣使學生對課程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就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去求知,讓學生想聽要聽想參與學習中去。推行“學生本位”的理念要處理好三大關係:

1、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

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美國心理學家羅克斯認爲,“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係,依賴於一種和諧安詳的課堂氣氛。”②師生關係是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爲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務進行交往而產生的關係。尊師愛生,民主平等的和諧師生關係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也是現代教育強調的一個重要思想。和諧的師生關係往往從破除教師權威開始,特別是像新聞寫作課程,只要新聞作品反映了客觀現實,承擔了媒體應該承擔的責任就是好的新聞作品。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權威自居,搞“一言堂”,不許學生提出異議,現在的90後學生有自己的個性和想法,面對這樣的教師,他們往往反感,也不會因爲老師的“權威”而產生崇敬感。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抱着互相學習、平等互敬的態度面對學生反而會贏得學生的尊敬,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2、處理好教學中指導與教導的關係

在新聞理論教學中,處理好指導與教導的關係至關重要。真正把握好總體指導,具體教導的原則。大學的學習是自主的學習、興趣的學習。課上教師將學生領進門,學生課下的學習也很重要,但這並不意味着教師對學生的課下學習沒有引導的責任。學生課下的學習往往以課本爲主,由於理解能力和知識系統程度等方面原因,很多學生對於教材的編排思路,知識的重點和難點等不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和理解,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梳理教材,分析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劉明華、張徵著的《21世紀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新聞寫作教程》爲例,其上編新聞部分爲總論,介紹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基本方法、基本要求、角度、跳筆、語言等帶有普 [本文由WWw。提供,專業寫作畢業論文和教育教育職稱論文,歡迎光臨]遍性的內容;中編和下編則分別系統地介紹了消息和通訊的寫作。此外,教材對網絡新聞也給予了較多關注。在具體理論部分,以人物通訊爲例,教材主要介紹了人物通訊的定義、我國人物通訊發展軌跡、人物通訊報道對象以及人物通訊的寫作要求,需要強調的是寫作要求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和難點。這樣通過橫向與縱向的結合,點與面的結合就使學生清楚了教材的編排思路和重點難點,甚至能夠複述出教材主要內容和重點內容。破除了教材理解上的難度,學生便有了學習興趣。

3、處理好教與學的互動關係

“教”與“學”的有機結合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核心。“教”、“學”本就相輔相成,有機結合才能實現教學相長。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顧自己,不顧學生是否理解是否能接受,只爲追求教學進度,單純地認爲教師職責只是“教”,學生職責只是“學”,爲教而教,是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的。真正好的教學是“教”與“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多拋出一些有引導性的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大膽創新,敢於突破窠臼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要拋出一些具體的案例,讓學生動手去做,比如以新聞寫作教學中的導語的寫作爲例,給出以下材料讓學生進行導語寫作的練習。

“一個上海青年,他是位個體戶,他名叫程鏗,今年5月10日,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請這位青年爲總工程師,這位青年一無學歷、二無職稱。”③

一般說來,學生在寫作中會出現很多種組合形式。如:

(1)以時間開頭:今年5月10日,一位上海個體戶青年程鏗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請爲總工程師。儘管他一無學歷、二無職稱。

(2)以人物開頭:上海青年個體戶主程鏗,雖然一無學歷、二無文憑,今年5月10日卻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請爲總工程師。

(3)以人物的定語開頭:一位一無學歷、二無文憑的上海青年個體戶主程鏗,今年5月10日卻被北京一家研究所聘請爲總工程師。

(4)以用人單位開頭:北京一家研究所今年5月10日聘請一位一無學歷、二無文憑的上海青年個體戶主程鏗爲

--------- 總工程師。

針對以上導語,充分調動學生,讓學生髮表意見,究竟哪種導語更具有可讀性和新聞性,教師加以總結,不一定要有最終結論,這樣能夠引起學生注意,掌握幾種導語的寫法。

三、運用好“學生本位”教育模式,建立以實踐爲主體的教學機制

1、讓學生在新聞寫作實踐中去體會理論

新聞寫作是一門理論豐富的課程,但它也是一門需要將理論應用到具體實踐中的課程,而新聞寫作的實踐無非就是撰寫新聞作品。要提高新聞寫作能力,除了鼓勵學生到媒體實習,切身感受媒體氛圍和日常運作,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學生的日常學習。以人物通訊寫作爲例,人物通訊是以通訊的形式報道具有新聞價值的人物,反映其行爲、事蹟和生活,再現其精神境界、人生軌跡和生存狀態,從而達到教育啓迪或監督批判、警示社會的目的。基於人物通訊的這些特點,需要學生深入瞭解具有新聞價值、具有故事性和可報道性的某一人物。很顯然,僅憑學生自己的能力很難找到符合要求的人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採訪一些有故事的人物,例如當地養老院的老人或退休的老兵,聽他們講自己的故事。或者教師利用自己的人脈邀請有豐富人生經歷的人爲學生做演講,並實時提問,這樣既能夠使學生感受到真正的採訪氛圍,又能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作品,一舉兩得。

再比如,學生如果要採訪一個在養老院工作的人員,可以去養老院做一週的義工,體驗工作人員的辛勞與酸甜苦辣,那麼學生在採訪和寫作的時候就會有方向感,也就能集中地把握主題。

2、讓學生在經典新聞作品閱讀和點評中去感知理論

閱讀經典新聞作品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寫作能力,閱讀各種社會學和自然科學的書籍可以增加學生的閱歷。“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對於各種類型的新聞作品有了一定的閱讀量後自然能夠積累豐富的背景知識與專業寫作知識,從模仿中開始,在創新中昇華。這樣學生在將來的新聞工作中才會“下筆如有神”。曾經有一個已經參加工作五年的學生說,他讀作品的時候無論文學的還是新聞的還是其他書籍,他都要做筆記,記經典的詞彙,經典的手法,還寫讀後感。後來他在寫新聞的時候經常能夠信手拈來,就得益於他平時的積累。有總結的閱讀,有意識的閱讀會構築一個人博大的精神世界。

3、讓學生在新聞作品的考覈中去昇華理論

教師應該認識到評價新聞寫作課程教學成果的最終標準還是學生的新聞寫作能力,而不是教材中的理論。所以在課程的考覈中,教師大可不必通過一紙試卷評價學生的學習。而是適當增加實踐在考覈中的比例,例如綜合學生的課堂表現以及歷次新聞作品的好壞最終給學生一個公正合理的評價。這樣也可以避免學生在考試前瘋狂記憶理論知識而不重視平常的寫作能力培養的現象。

4、讓學生在創新中培養寫作能力

新聞學論文範文字 篇七

新聞學專業論文提綱(二)

新聞學論文範文字 篇八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何堅持新聞的黨性原則

2、如何從根本上保證新聞真實

3、試論新聞敏感與新聞工作責任感的關係

4、漫談記者修養的現實意義

5、採訪對象訪前心理分析

6、深入採訪中如何抓特點

7、淺談新聞導語寫作

8、重視新聞背景的交待

9、消息中的現場描寫

10、典型報導――輿論的風向標

11、短新聞是信息時代的主角

12、穆青人物通訊特色研究

13、淺談工作通訊的指導性

14、新聞標題特色研究

15、現場短新聞的現場感

16、新聞評論的社會作用

17、無產階級新聞評論的特點

18、短評的特點和寫作

19、淺說中國廣播事業的發展及影響

20、國際廣播和國際電視對當今全球的影響

21、著名女記者節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奧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