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覺醒年代觀看心得【精品多篇】

覺醒年代觀看心得【精品多篇】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一

覺醒時代播出後,引起了大批人民的愛國情懷,在觀看幾集之後感慨頗深。每個人成長是一個不斷去選擇的過程,從高中畢業到大學,每個人都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主角之一陳獨秀,他的出場給人一股正派的愛國情懷。

在那個年代,一頭茂密的黑髮,已經成爲了越來越奢侈的個人裝飾,剛剛脫離了全男統一披着常常辮子的時代,而披頭散髮在當時給人一股落魄的感覺。但無論如何,擁有如此發之人,足以讓當時的觀衆相信,一定是有着獨特頭腦之人。果不其然,我們的英雄陳獨秀果然意氣風發,他主導創辦了《青年雜誌》,這個雜誌的具體創辦情況在電視劇裏有詳細介紹。

整體的電視劇瀰漫着風趣輕鬆的感覺,那個年代,有太多的人物和文章演繹着太多的故事,許多任務,資料和畫面都被保存了下來,也有太多的複雜關係可供梳理安排。所以,作爲觀衆,你看到的不一定是最爲接近時代真實的那些,卻不妨礙他們是劇作者最想讓你看到的畫面,作者編劇別有用心,激發愛國情懷的同時還穿插者幽默的情懷。

有一天網上自己連看了四集,被裏面的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了,劇情剛開始看似有點拖沓,卻是爲後來更多人物的出場和故事情節做鋪墊,裏面的人物都在忙着大事業,平民的生活也有體現,雖然很少但在是以國風爲導向的作品也不足爲奇,電視劇裏,有很多合情合理的情節,給人一股引人深入的感覺,不知這種感覺是否只是自己。

陳獨秀《敬告青年》言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繪之萌動,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以遠大理想確立人生航向,青年正處於理想信念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樹立怎樣的理想,堅定怎樣的信念,確立怎樣的目標,選擇什麼樣的道路至關重要。青春的美麗,正是奮鬥之美麗,在新時代裏,青年們要依然集結唱響五四奮鬥之歌,用實際行動詮釋五四精神,讓青春散發出最耀眼的光芒,讓他當年的歲月,如鏡子般誡勉吾輩。

翻開《中國共產黨章程》,在總綱裏有這麼一句話,“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利益,沒有特殊的利益”。一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既是對中國共產黨人民誠摯承諾的初心回望,也是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高度概括。站在歷史起點,廣大黨員幹部都要向陳獨秀一般擁有者遠大虔誠和抱負。

劇中既有李大釗,陳獨秀等爲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出的歷史奉獻,也有周恩來,鄧中夏等青年革命者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實踐之舉,更有許多愛國進步青年爲國爲民做出的流血犧牲,這些共產黨早期革命領袖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鋒芒,有困境更有探索創新,他們這新舊陣容中的知識分子的思想觀念也在《覺醒時代》中形成交鋒,塑造了豐富多彩的時代任務形象。

《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二

青年與擔當

那是一個黑暗的時代,亦是一個光明的時代;那是一個死寂的時代,亦是一個生機的時代;滿分作文網那是一個屈辱的時代,亦是一個崛起的時代;那是一個昏睡的時代,亦是一個覺醒的時代……

《覺醒年代》講述了從1915年至1921年的事蹟。從新文化運動,到五四運動再到建立中國共產黨,漫長而艱鉅。它是無數革命志士,用血、用淚、用身體鑄就而成的。這部電視劇,鮮活形象地表現出了李大釗、陳獨秀、陳延年、陳喬年等革命先驅的壯烈事蹟。

什麼是擔當?常有人問。我說,擔當是接受一件自願或非自願的事情並把它做好,即是責任感的體現。看過這部電視劇的人都知道有一個名場面——滿身血跡的喬年、延年毅然決然地走向刑場,回望,在一臉污泥中,開出了似花般純潔的笑。我一直不理解,他們爲何能在如此年輕的年紀裏,如此不畏犧牲,如此大義凜然?也許,答案很高深,我現在並不能夠回答,但我可以確信的是,他們擁有高度的責任感,極強的擔當意識!正是這些,使他們擁有了憂國憂民的情懷,驅使他們爲美好的新生活拋頭顱,灑熱血!

查閱那些革命青年的資料,他們有的才華橫溢,有的家境優越,有的新婚燕爾。有如此美好的生活,可算是幸福的一生了。可他們滿足當下的境況嗎?不。他們不肯也不會苟延殘喘地活着,他們是建設新時代的新力量,他們是無邊黑暗中緩緩升起的一輪朝陽。鏡頭轉向數年前的陳延年、陳喬年。他們家境仍然不錯,養活一家老小沒有問題。可他倆在哪?在上海碼頭。在幹嗎?在運輸水泥之類的貨物。餓了,啃口乾餅,隔着屏幕,都覺得一口咬下去牙就掉了。即使這樣,他們仍不肯接受來自父親的任何經濟支持。是什麼驅使着他們做到超人的自律、堅毅?剝開表層,其根本原因還是責任感。沒有責任感,他們也許正穿着錦綢,搖着小扇,不顧人疾苦地走去;他們也許正吃着山珍海味,還挑剔着口感不佳;他們也許弄花逗鳥比蟋蟀,做一些紈絝子弟都會做的事。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堅毅、勇敢、不怕苦難,不怕犧牲,悲天憫人,延年甚至還定下“六不”以此來約束自己!

正是這些青年,正是這種強烈的責任感,纔有了我們如今盛世的中國!

前段時間的北京冬奧會,中國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縱觀參賽及獲獎人員,“新生小將”佔了絕大部分。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被送去培訓。十幾小時的訓練,賽場的失意,教練的痛斥,無不猛烈地撞擊他們幼小的心靈。然而他們又咬了咬牙,將快要流出的眼淚趕緊拭了去,昂起頭,做好預備姿勢,繼續訓練。現在年輕人之間很流行“躺平”一詞,他們放棄不好嗎?何必遭這門子罪呢?我想他們的回報應是否定的,因爲參賽時,你代表的不僅僅是自己,更是一支團隊,國家,尤其是14億人民熱切的心!責任感促使他們承受住了正常人難以承受的訓練,造就了堅毅頑強的品格,真正做到了“更快,更高、更團結”的目標。

對照古今青年,不難發現,一切的豐功偉績,不過是責任感的層層鋪疊。故手捧赤子之心,心懷責任之火,以青年之名,留萬古芳名!

《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三

原來政治書上需要我們死記硬背的東西,曾經真的有一羣人把它當做畢生的理想和信念去奮鬥。在看《覺醒年代》前,我也知道他們很偉大,但如今我才真正明白,歷史書上的紙張太過單薄,寫不盡他們傳奇而偉大的一生。

袁世凱爲一己私慾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張勳“辮子軍”進京,溥儀和一衆清朝遺老妄想復辟,無知的民衆爭相搶奪假辮子。這一切都足以證明先輩們在探索過程中的艱難,但他們不畏艱難險阻,即使前方的路再艱難,他們也要義無反顧地走下去。陳延年和陳喬年兄弟倆就義是一個29歲,一個26歲,正是人生中最好的年華,他們在風雨和苦難中來,如陽光般耀眼,正如延喬路雖短,盡頭卻是繁華大道。

生逢亂世,即使人命如螻蟻,但仍有人心向光明。在那樣國土淪喪的背景下最終勝利,才更像是癡人說夢,原來,我們今天所習以爲常的一切並不是歷史進程的必然結果,當漢奸的想不到會有今天,而成爲英雄歷史的那些人,其實他們大約也是想不到的,直到現在我才真正明白原來堅定的信仰是這個意思,原來我一直知道他們偉大,卻依然低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毛澤東的出場,他從風雨中來,如陽光般耀眼,他看到了這些苦難,他記在了心中,而他也改變了這種現狀。

而革命人士的愛情也令人動容,陳獨秀的夫人高君曼,北女師的高材生,她有文藝女青年的浪漫,也有着賢妻良母的溫柔。李大釗和趙仞蘭,“憨坨”和“姐”的絕美愛情,趙仞蘭不識字,是個地道的村姑,但她一直義 無反顧的支持他的憨坨。胡適是個深受西方文化薰陶的人,在新舊文化衝擊的時代,他和江東秀的婚姻多了幾分戲劇性,他們後來也算恩愛白頭到老。

還有人血饅頭,死刑犯被殺時周圍人是漠然的,人死後卻有一羣人衝上去,爭搶着要用饅頭蘸新鮮的人血。其實魯迅先生是寫過這個詩的,但當時感觸並不深,直到在劇中親眼所見才感到了驚恐與不適,如看客般冷漠的深情讓人毛骨悚然。賣孩子,嫁公雞,窮人家的孩子高燒卻沒錢醫治,救國迫在眉睫,卻找不到良策,共和國的探索艱險仍然歷歷在目。

他們的犧牲沒有白費,如今,太平盛世,如您所願。先生,泱泱華夏,代代出人才,中華兒女必將不辱使命,砥礪前行。

他們的精神跨越百年,彷彿又站在了我的眼前……

《覺醒年代》觀後感個人體會 篇四

近期,大型革命歷史劇《覺醒年代》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後引起了強大反響,讓觀衆第一次通過影視劇領略到一大批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大人物,爲了中國的命運和前途苦苦追尋探索,尋找正確的發展道路。

整部劇的劇情表現痛快淋漓酣暢,擺脫了長期以來影視劇中存在的拖沓、冗長、糾結等等毛病,讓觀衆覺得耳目一新,直抒心意。很久沒有看到如此表現手法的電視劇了。

觀衆拍手叫好,除了編導的功勞,當然離不開像於和偉、張桐、馬少驊等一撥老戲骨對劇中人物的刻畫。

由張桐扮演的李大釗和馬少驊扮演的蔡元培幾近完美,不但將兩位革命者的赤誠之心、大公無私展現的淋漓盡致,將他們生活中的人格魅力,禮節之周全也很好地展現給了觀衆,讓人覺得他們不僅偉大,能成大事,在小節禮儀方面做得也是至理至善,堪稱楷模。

而由於和偉老師扮演的陳獨秀則是棱角分明,對思想解放,開啓民智,指引道路上,陳獨秀堪稱領袖和楷模,但在處理繁縟細節,禮儀周全方面他的表現比起李大釗和蔡元培就顯得有些遜色了。這些在電視劇情節中都有很好的體現,由於和偉老師扮演的陳獨秀,對角色的把握和表演的都很到位,讓人感覺到陳獨秀就是這麼一個人物。

至於陳獨秀後來走向反面,由一個共產主義運動的發起者和領袖走向右傾機會主義投降道路,跟他個人的全面素質有無關係,只能由觀衆自己去體會,我們這裏不便於給出結論。

劇情在表現李大釗方面很好地表現了他的積極向上,讓人覺得李大釗不但思想進步解放,在爲學生交學費,爲路邊遇到的難民發燒孩子去醫院治病湊看病錢抵押行李慷慨解囊,還有回家後逗孩子玩,以下軍棋爲孩子講人生道理,尊稱妻子爲大姐,互恩互愛,相互關心照顧等生活中的小節方面也深深地吸引了觀衆。

張桐表演的李大釗,始終緊扣觀衆心靈,讓大家對李大釗這樣的革命領袖看不夠,愛不夠。有網友在留言中對張桐表演的李大釗給了很高的評價,說只有看到他的笑纔像是看到張桐自己。

在表現蔡元培與陳獨秀前期交往的細節中,我們也許能夠更好地看出他們的格局和差別。

蔡元培與陳獨秀雖是故交,但足足比陳獨秀大一輪年紀。作爲一名名望和資歷都很高的長者,蔡元培身爲北大校長,因賞識陳獨秀的才華,誠心聘請他擔任北大文科學長。

蔡元培第二次去找陳獨秀剛好碰到他喝醉酒在屋裏睡覺,汪孟鄒看到蔡元培來了欲叫醒陳獨秀,結果被蔡元培擋住,說讓他多休息一會。

進屋後陳獨秀嘴上說替蔡先生沏茶,蔡先生客氣讓陳獨秀喝,沒想到陳獨秀邊說話邊將爲先生倒的茶一口喝了個乾淨。

後來又進來幾個人邀請陳獨秀去一家報社,見蔡元培在這裏,邊問陳獨秀什麼時候去,陳說“現在就去”,這讓正在與陳獨秀談論他去北大任文科學長一事的蔡元培很是尷尬,陳獨秀也覺得有些尷尬,邊說“要不孑民兄一起去吧?”蔡元培說他就不去了,臨走時專門折回身走到陳獨秀跟前說“我這是第二次光顧茅廬了,誠心希望仲傅兄能夠擔任北大文科學長,仲傅一定考慮一下!”陳獨秀點了點頭。

還有一處,汪孟皺陪同陳獨秀走上一艘輪船,有位將軍正在練習太極,見陳獨秀過來,將軍很有禮貌地讓開道,而陳似乎什麼也沒有看見,徑直走了過去。汪孟皺提醒陳說將軍很有名氣,應該感謝人家。陳卻說“我從來不跟什麼軍人莽夫打交道。”

後來,兩位中國夫婦因爲沒有購買船票被洋人毆打,將軍上前進行了制止並替他們補了船票,陳獨秀這才覺得這位將軍不簡單,併爲自己之前的行爲向將軍進行道歉。將軍很大度地說“沒什麼”。

我們可以將陳獨秀理解爲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但他的舉止有時卻讓人覺得有點不怎麼舒服。他再怎麼“桀驁不馴”,在對待像蔡元培這樣名望的先生登門造訪時,還是應該尊重,有所收斂纔好。換做李大釗肯定不會是這個樣子的。

覺醒年代觀影觀後感心得1200字 篇五

通過觀看《覺醒年代》,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國民之覺醒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文化名流羣英薈萃。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學校長後,他致力於北大多層次的文化建設,這裏匯聚了諸如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等一批文化名流,也匯聚了諸如趙世炎、鄧中夏、郭心剛等無數熱血青年。當然,也不乏像辜鴻銘、黃侃、劉師培等保守派人物。新舊文化陣營的碰撞和交鋒,使北京大學校風驟然發生變化,處處呈現出一派百家爭鳴、欣欣向榮的態勢。

第二是文化社團應運而生。陳獨秀一生追求真理,到任北大後,他毅然發起了新文化運動。在他的倡導下,各地的青年文化團體相繼成立。起初,北京大學成立了紅樓讀書社和互助社,毛澤東在長沙成立了新民學會,周恩來在天津成立了覺悟社,這些社團秉承反省、持久、奮鬥、活潑、創造、批判和互助的理念,爲廣大愛國青年提供了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後期,李大釗成立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亢慕義齋書屋,毛澤東也隨之成立了旅京湖南各界研究會以及平民通訊社,爲傳播新文化運動及馬克思主義作出積極貢獻。

第三是新生期刊異軍突起。伴隨着各種社團的誕生,各種傳播新文化運動的刊物也相繼問世。從章士釗早起的《甲寅》到李大釗主編的《晨鐘報》;從誕生於上海的《青年雜誌》到落戶北京的《新青年》,這些期刊一期一個模樣出現在世人面前。隨即,陳獨秀又創辦了《每週評論》,他主編的兩個刊物就像黑夜裏的明燈,爲愛國青年指明瞭前進方向,而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和周恩來主編的《天津學生聯合會報》一南一北,與北京的《新青年》等刊遙相呼應,形成了南北一體的格局。

第四是學生及工人運動風起雲涌。1919年5月4日,北京13所高校的學生走上街頭,舉行大規模的反帝反封建遊行,他們高呼“外爭主權,內懲國賊”的口號,反對《巴黎和約》的簽訂,史稱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爆發後,周恩來在天津,張聞天在南京,毛澤東在湖南,陳潭秋在湖北,他們領導學生髮起了聲勢浩大的愛國運動。不僅如此,各地的勞工也迅速行動起來,紛紛上街遊行,全國多地出現了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的“三罷”現象,尤以上海最爲突出。在全國人民強大的呼聲面前,北洋政府被迫免去了曹汝霖、陸宗輿和章宗祥的職務,並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第五是中國共產黨組織如火如荼。1920年7月,俄共代表分別在北京和上海會見了李大釗和陳獨秀。同年8月,陳獨秀率先在上海創立了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組織。10-11月,李大釗在北京、毛澤東在湖南分別建立了中共北京小組和中共湖南小組。與此同時,遠在法國的陳延年也完成了從無政府主義者到共產主義者的轉變。周恩來抵達法國後,隨即成爲中共旅法小組的成員。之後,董必武等人在武漢、王盡美等人在濟南、陳公博等人在廣州、周佛海等人在日本也相繼成立了中共小組。從此,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中國國民之覺醒,絕不是幾個知識分子的覺醒,而是整個無產階級的覺醒。無產階級的覺醒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紀元,併爲苦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和光明!

《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六

如果我有一部時光機……

一百年前的5月4日,滿腔熱血的中國青年走上街頭,通過示威、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幹?”那個年代,青年們智性勃發,血脈賁張,爲濟世救民,不惜捨身取義,慷慨赴難。愛國志士們用實際行動,演繹了最“燃”的青春,展現了最熱血的擔當!

站在一百年後的今天,沐浴着新時代的溫暖陽光,我想,如果能夠擁有一部時光機該多好,這樣就可以乘着時光機去穿越時光隧道,去穿過山河大海,去告訴那個年代的中國青年們,如今,山河無恙,歲月靜好,盛世如你所願。

如果擁有一部時光機,我要去追尋百年前的陳獨秀先生,告訴他一個世紀後,“德先生”和“賽先生”已不囿於一句口號,且早已深入人心。1915年,陳獨秀主撰的《新青年》創刊。《新青年》以科學與民主思想驚醒了長期被束縛在封建桎梏中的一代青年,因而成爲新文化運動的陣地,點燃了至今不滅的思想解放火炬。1919年5月,陳獨秀髮出了“要有相當規模的示威運動”,非人民“站起來直接解決問題不可”等口號,他在《每週評論》上連續3期出版了《山東問題》專號,詳細報道了北京學生愛國運動,順勢推動了全國運動的發展。期間,他還接連發表了多篇文章,提出“強力擁護公理”、“平民征服政府”等鮮明有力的口號,以及“直接行動,根本改造”的目標,爲運動指明瞭方向。一代宗師,仲甫先生,科學民主,二旗高擎,青年人視其爲精神導師,毛澤東贊其爲“五四運動的總司令”。“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100年後的今天,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面對實現百年夙願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當代青年責無旁貸,亦任重道遠。

如果擁有一部時光機,我要去追尋百年前的李大釗先生,去告訴這位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經過百年的傳承發展,馬克思主義已經在中國落地、生根、發芽,且正在以其獨特的姿態茁壯成長。1919年5月1日,李大釗幫助《晨報》副刊出版了“勞動節紀念專號”,這是在中國報紙上第一次紀念世界無產階級的節日。在“五四”前夕,李大釗的文章第一次把“直接行動”公開提出來,爲即將來臨的“五四”革命風暴發出了戰鬥訊號。在這期間,李大釗等爲了更好地指導學生運動和以工人爲主力的羣衆鬥爭,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並印成傳單散發。李大釗也因此成爲五四運動的直接指導者和參與者。李大釗曾這樣寄語中國青年:以中立不倚之精神,肩茲砥柱中流之責任……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在即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2週年、紀念五四運動102週年之際,願當代青年都能仰望星空,秉承先輩愛國之精神奮勇前行,並激勵自己:祖國須強大,吾輩當自強。

如果擁有一部時光機,我要去追尋更多的爲了人民英勇抗爭的五四先驅們,告訴他們,“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要不負人民重託,無愧歷史選擇,奮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爲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鬥中變爲現實。”

“我是中國青年,我是祖國忠誠的兒女,百年傳承,今日到我,激盪未來,壯志在我,青春萬歲,強國有我”,當我們吹響新時代的青春號角,當我們喊出新時代的青春口號,百年前的前輩們,你們能否聽得到?

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七

近日,一部名爲《覺醒年代》的電視劇在網上熱播,多次登上熱搜,引起熱烈討論。我觀看之後,百感交集。

《覺醒年代》主要講述的是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期間種種事件,紛亂繁雜,各色人等,上下求索,爲了尋求一條救國之路反覆探尋的故事。以陳獨秀和李大釗經歷爲主線,穿插毛澤東、魯迅、蔡元培、胡適、錢玄同等大批社會各界人士的各種思想和不同行動,深刻說明了中國共產黨的創立是人民的選擇,是歷史的選擇。

這部劇立意深刻,但表現接地氣,劇中人物不僅表現出對理想的追求,也有對生活對現實的熱情,歷史中偉大的革命人物和錯誤的反動派的人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符號,而是複雜的有其個性的人。如陳獨秀從開始的放蕩不羈,對社會對國家的悲觀到逐漸投身於新文化,立志開啓民智而創辦《新青年》,再到最終接受馬列思想,與李大釗“南陳北李”相約創黨,最終成功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我感受到了那個年代的先賢們爲探尋一條救國之道經歷的種種思想變遷。也通過辜鴻銘、黃侃等滿清遺老對新文化運動的抵制,是有其緣由,有其道理。而蔡元培從前期對革命的熱情,後期卻在412清黨運動中站在了人民和歷史的對立面。

看劇時,彈幕最多的一句話是“太難了”。是啊,太難了。即使是今天,回過頭去看那段歷史,依然覺得救亡圖存是如此之難。深刻的黑暗籠罩在整個華夏大地之上,所有的人都覺得被黑暗壓的喘不過氣,都在尋求可能的光明,但光明究竟在何處,卻是誰也答不上來。

有志之士,都看出來國家積弱,需要變革,卻找不到變革的方向。以辜鴻銘爲首的老派文化人還帶着辮子,支持復辟,卻兩度失敗。陳獨秀的兒子陳延年和陳喬年覺得無政府主義更好,但僅僅在學校試行之後就慘遭失敗。而在美國留學回來的胡適看來,資產階級改良,照搬美國的政治制度是中國的出路,而早期的陳獨秀和李大釗也同意如此,但現實給了他們一個耳光。巴黎和會中的屈辱表明帝國主義陣營絕不會允許中國建立一個獨立、富強的資產階級共和國。

直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人類歷史上唯一以理念而非地理種族文化命名的國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了,也爲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

就彷彿溺水的人遇到了救生艇,飢餓的人遇到可口的食物,陳獨秀和李大釗彷彿抓住了救命的稻草,立刻就被共產主義的理想和設計深深的吸引。他們認識到只有馬克思主義、只有共產主義纔可以拯救中國。一條全新的,未曾設想過的道路就此展開,而中國人民也迎來了真正的救星。這就是歷史的選擇,必然的選擇。

1921年陳獨秀在上海,李大釗在北京,“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成立了早期的黨小組,毛澤東也在湖南成立黨組織。電視劇到此結束了,但歷史上黨的機構的設立只不過是長征路上的第一步,經歷過的無數艱辛,相比後來的發展,卻又如此的微不足道。劇中人物最令人動容的就是,多少年輕的革命志士犧牲之時不過二三十歲,其中陳獨秀送別二子去法國留學的鏡頭,穿插了二人犧牲時的畫面,1927年和1928年,延年喬年犧牲在國民黨反動派的手中,二人寧死不屈,瞭解了當時國家社會的情況,我才深刻的理解爲何那些革命烈士寧願死也不願出賣黨。

時值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恰如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所書:“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爲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今日的幸福生活就是《覺醒年代》的續集,今日的國富民強來源就是先輩的流血犧牲,我輩當繼承先輩的革命精神,爲國家爲人民做出自己的貢獻,讓這盛世如他們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