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淺談企業戰略管理(通用多篇)

淺談企業戰略管理(通用多篇)

戰略管理心得 篇一

通過今年上半年的學習,我學習了《企業戰略管理》這一門課程,體會到這是企業的高層決策者根據企業的特點和對內外部環境的分析,確定企業的總體目標和發展方向,制定和實施企業發展總體謀劃的一個動態過程。它包括企業總體戰略和產品組合、商場競爭、技術創新以及企業文化、企業形象和人力資源、財務管理等等戰略,基本上涵蓋了企業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通過學習,使我能更好的培養全局觀念,對企業在生產和經營中進行戰略規劃,凡事預則立,避免走彎路。對現在全球發生金融危機,企業如何面對和發展很有價值。

只有認識企業戰略管理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地重視企業的戰略管理,有助於自已從瑣碎的日常事務中解脫出來,及時發現和解決那些有關企業生死存亡、前途命運的重大戰略問題;有助於用戰略眼光將企業經營活動的視野放在全方位的未來發展和廣闊的市場競爭中,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全球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危機越來越複雜和變化莫測,競爭異常激烈,不僅對大企業提出了挑戰,而且對衆多的中小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沒有規模、沒有品牌、沒有特色就很有可能被淘汰,而具備這些,不是一時一刻就能得到的,需要有戰略眼光。應該從現在開始,對企業進行戰略策劃,從而尋求出適合自己成長的最佳道路。

戰略決策從各種可行的戰略選擇中找到一個最佳的選擇。在這次金融危機中,企業必須在宏觀層次通過分析、預測、規劃、控制等手段,實現充分利用本企業的人、財、物等資源,以達到優化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作爲企業經營者,第一個應當考慮並着手解決問題,就是“先定必勝之計”,把主要精力放在企業帶有全局性的戰略問題上,進行戰略思考和謀劃,確立戰略目標,制定戰略規劃,實施戰略決策。

全球金融危機衝擊到中國每個企業,企業必須面對危機,對那些沒有戰略的企業來說,就象在險惡的氣候中飛行的飛機,始終在氣流中顛簸,在暴雨中穿行,最後很可能迷失方向。許多事實證明,如果對於將來沒有一個長期的明確的方向,對本企業的未來沒有一個適應市場的戰略規劃和發展方向,不管企業規模多大,地位多穩定,現有的情況有多麼好,都將在這場金融危機中失去其生存條件。美國百年老企業被淘汰就是一例。

通過本學期對企業戰略管理的學習,改變了過去那種只把管理看成是把本部門,本職工作的事情做好就好的觀念,更改變了自己認爲“管理”和我是毫不相關的思想。通過學習瞭解到企業戰略管理是企業的高層決策者根據企業的特點和對內外部環境的分析,確定企業的總體目標和發展方向,制定和實施企業發展總體謀略的一個動態過程。它包括企業總體戰略和產品組合,商場競爭,技術創新以及企業文化,企業形象和人力資源,財務管理等戰略,基本上涵蓋了企業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在工作中遇到問題能從企業戰略管理課程中學習的知識去加以領會和理解,有助於提高自己的管理知識和水平,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從而更好地服務於企業。有助於用戰略眼光將企業經營活動的視野放在全方位的未來發展和廣闊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戰略管理心得 篇二

1. 風險管理過程化

企業的風險管理是由降低和控制風險的一系列程序組成,其中包括:風險的識別與分解、風險管理目標的確定、風險管理方法的選擇、風險管理的實施與修正和風險管理結果評估。在COSO發佈的《COSO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一書中提到,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包含8個要素: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監控;8個構成要素同時也是有效的企業風險管理的判斷標準,如果這些構成要素存在且正常運行,那麼就可能沒有重大缺陷,而風險可能已經被控制在主體的風險容量之內。20xx年12月安然事件爆發,一時間,企業風險管理成爲了人們關注的焦點。自那以後美國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機構採用了風險管理機制,通過對風險的化解和縮小,降低風險管理難度,達到管理效果,尤其是在風險預警方面,採取審計、商業調查等措施加大了風險的預防力度。

2. 風險管理源頭化

對於風險管理範圍來講,一方面要分業務、分部門、分層次管理風險;另一方面也需要將各個層次的風險加以彙總,站在全局的高度來定義和管理,從戰略決策的源頭對風險進行管控。以日本企業爲例,日本的幾家大型政府控股企業均設有“情報參事室”,專門收集企業外部環境信息以及變化情況,包括:宏觀經濟、地域政治、自然環境、人文社會等諸多方面。在彙總信息的基礎之上,綜合分析個因素之間的關係以及組合之後對戰略實施產生的影響,爲企業戰略制定提出參照意見,以確保戰略方向的正確和風險最攜。

3. 風險管理全員化

企業風險管理不僅僅是高層領導和管理人員的責任,而是涉及企業內部所有人員,從CEO到每一位普通員工。只有全體員工樹立了風險管理意識,全員參與風險管理,才能取得最終的效果。例如豐田實行的“全面質量管理”中就根據每一位員工的工作內容,將質量指標和對應的失敗風險分解,變成每一位員工的日常管理內容,每一個人都清楚自己的工作內容和不按照要求的方法操作會帶來的各種質量風險。通過員工自行管理,品質人員集中管理,管理層監督執行的方式到達全面管理質量的提升。而松下電子,建立了完善的產品檔案,爲每一件產品和產品上的組件都進行了編號,並將相關的生產信息和操作人員信息輸入OEM系統備案。在松下,一個螺絲釘或是一個焊接頭都能根據編號在OEM系統裏找到生產的時間、操作人員姓名、以及當時的質檢結果。這樣,企業的品質便和每一個人聯繫了起來,質量風險也得到了很好的管控。

4. 風險管理成本化

風險管理並不是要消除全部風險或是不惜一切代價來降低風險,而是儘量使得風險縮小到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在風險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合理調配投入的資源與產出的結果。美國通用電氣的工程師們在實施SIX SIGMA 管理的過程中發現,風險管理也同樣存在着邊際效益遞減的規律:當管理風險的投入達到某一臨界點的時候,再追加的投入所產生的管理效果將會逐漸縮小,最終造成資源的浪費。所以在風險管理的過程中依然要遵循的經濟規律而並非一味加大投入。GE的前任CEO在談到通用風險管理的時候說到:“我們都清楚不可能管理所有的風險,我只要求我的經理們在他們能控制的部分做到最好。”

戰略管理心得 篇三

提出“什麼是戰略”,卻回答什麼是“競爭戰略”,這也是值得商榷的問題。近三四十年以來,“企業戰略”的內涵已經發生很大變化。目前,人們約定俗成中的“企業戰略”,有時是指“競爭戰略”,有時是對企業各種戰略的統稱。當人們用“企業戰略”統稱企業各種戰略的時候,雖然包括“競爭戰略”,但不侷限於“競爭戰略”;除了“競爭戰略”,還包括“營銷戰略”、“品牌戰略”、“技術戰略”、“人才戰略”、“出口戰略”、“合作戰略”、“發展戰略”等等。企業的每一種戰略,都有自己的角度、價值、內容和形式。企業只有加強對各種戰略的研究,才能全面提高運營水平,提高綜合競爭力。幫助人們搞清楚“什麼是競爭戰略”對企業發展是有利的,而如果使人們繼續認爲“競爭戰略”就是“企業戰略”,對企業發展則是不利的。

邁克爾·波特是“競爭戰略之父”,完全有資格大講特講“競爭戰略”,也完全有資格在“戰略”的第一種引申義下大講特講“競爭戰略”。不過,他似乎應該多少顧及一下“企業戰略”的內涵變化,在大講特講“競爭戰略”的時候,順便提醒一下人們:企業不僅面臨競爭戰略問題,也面臨其它戰略問題。我們對其他人不會有這樣苛求,對邁克爾·波特則不然,因爲他對人們的影響力太大了。他要是既在競爭戰略方面給人們以更多啓示,也告誡人們把其它戰略重視起來,影響力還會更大。

.科學評價企業,應付危機機遇 篇四

企業對外界環境做好分析是很重要的工作,其主要目的是爲了將企業的控制能力和適應能力互相結合起來,以此將企業當前面J臨的形式進行準確地分析,讓企業弄清自身所處的機會和威脅,在掌握這些情況後,企業就能制定好針對性的應付手段,並跟隨社會市場經濟形式的變化作出對應的調整,以儘早實現企業發展目標。只有在企業對外部機會與威脅做出正確的判斷後,才能使得自己制定的發展計劃符合實際需要。

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企業領導階層的工作不僅僅是對獲得的經濟利益進行劃分,更主要的是對企業最近一段時間的發展進行評價,積極樹立起良好的評價體系,指導企業朝着更大的空間發展。

如豐田汽車此次出現質量問題,作爲通用汽車公司最大股東的美國政府,爲了挽救本國汽車工業,藉此機會打壓競爭對手豐田也無可厚非。然而此時的豐田公司由於低估了外部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對自己面臨的處境沒有正確的評價,雖然進行了召回,但讓人詬病的危機公關管理,被美國政府和

媒體抓住了把柄,豐田公司曾因爲對外部環境的成功預測而輝煌,也因爲對外部環境的錯誤估計而遭受重創,充分說明外部環境分析對企業的戰略意義。

什麼是戰略管理 篇五

經過一個學期戰略管理課程的學習,我獲益良多。現在總結一下我通過課堂對戰略管理課程內容的認識。

首先我認識到了什麼是戰略。戰略一詞來源於軍事,古稱“韜略”,指對戰爭全局的籌劃和謀略。在中國,戰略一詞歷史久遠,“戰”指戰爭,略指“謀略”。《孫子兵法》被認爲是中國最早對戰爭進行全局籌劃的著作。現在,“戰略”一詞被引申至政治和經濟領域,其涵義演變爲泛指統領性的、全局性的、左右勝敗的謀略、方案和對策。由此而來的戰略概念就是指組織爲了實現長期的生存和發展,在綜合分析組織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基礎上做出的一系列帶有全局性和長遠性的謀劃。通俗的說,戰略就是做正確的事(戰術:正確地做事)。戰略的特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歸納。首先,戰略必須從組織全局的角度出發,確定組織發展的遠景目標和行動綱領,具有全局性;第二,戰略的着眼點是組織的未來,是爲了謀求組織的長遠發展和長遠利益,具有長遠性;第三,由於戰略是一種概括性和指導性的規定,是組織行動的綱領,因此具有綱領性;第四,戰略的建立必須是建立在對內外環境客觀分析的基礎上,即戰略具有客觀性;第五,戰略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在競爭中戰勝對手,贏得市場和顧客,這也就是戰略的競爭性;最後,戰略着眼於未來,但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必然導致戰略方案帶有一定的風險,這也就是戰略的風險性。

華爲總裁任正非曾說,一個民族需要涉取世界性的精髓才能繁榮昌盛,一個企業需要有世界性的戰略眼光才能奮發圖強。那麼,戰略爲什麼如此重要呢。這就談到了戰略的作用。首先戰略可以爲企業的發展指明方向。企業經營戰略是企業及其所有企業員工的行動綱領。企業如果沒有戰略,就好像沒有舵的輪船,在大海中失去了方向。很多企業爲什麼做不大、做不強、做不久?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很多時候都是戰略出了問題。對企業而言,沒有戰略,或是戰略不科學與不合理,都會導致盲目擴張、競爭乏力、執行不力、成長無後勁等諸多問題的出現。

另外,戰略可以提高企業的預見性,克服短期行爲。古人講,“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這說明了籌劃未來的重要性。而戰略就是一種遠見,戰略體現了公司對客觀世界未來演變趨勢的總體看法,是管理者在對內外部環境綜合判斷分析的基礎上所作出的對公司未來有重大影響的相關決策,一個優秀的戰略能夠反應出管理團隊是否具有超凡的遠見卓識。蘭德公司的研究結論表明,85%倒閉的大企業是由管理者的重大決策失誤造成的。而戰略就是決策,就是決定應該去做什麼。戰略性錯誤是不能犯的,一個戰略性錯誤可能導致整個企業全軍覆沒,整個人生一敗塗地。由此看來,戰略是企業經營管理成敗的關鍵。

而後我學習到了戰略的層次,即一個完整的企業戰略可以分爲三個層次:公司總戰略、事業部戰略和職能戰略。第一層也就是公司總戰略層面,這決定和揭示企業的願景、使命和目標,確定企業重大方針與計劃、企業經營業務類型和企業組織類型、企業應對用戶、職工和社會的貢獻。總體戰略強調“做正確的事情”。該層次戰略注重全局性和長遠性,代表了企業的發展方向。第二個層面就是是事業部戰略,也稱爲分公司戰略/業務層戰略/競爭戰略。事業部作爲戰略經營單位,在公司內其產品和服務有別於其他部分的一個單位。事業部戰略是在公司總體戰略指導下,各個戰略事業單位制定的部門戰略,主要研究的是事業部產品和服務在市場上的競爭問題。它是決定如何在選定的經營領域與競爭者競爭的戰略。

它所回答的是“在我們的每一項事業裏應當如何進行競爭”這一問題。具體該層面戰略有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或者一體化戰略等等。第三個層面的戰略是職能戰略:又稱職能部門戰略,是爲了貫徹、實施和支持總體戰略與事業部戰略而在企業特定的職能管理領域制定的戰略。職能戰略考慮如何有效組合企業內部資源來實現總體戰略和業務單元戰略。它所回答的是“我們應該怎麼支撐總體戰略和事業層戰略”。它更注重企業內部主要職能部門的短期戰略計劃,以使職能部門的管理人員能夠清楚地認識到本職能部門在實施企業總體戰略和業務單元戰略中的責任與要求。該戰略將思考如何提升企業的運作效能以使企業獲得較佳的效率、品質、創新和顧客迴應方面的能力。由於該戰略直接處理諸如生產、市場、服務等最爲一線的事物,因此,該戰略更強調“如何將一件事情做正確”。職能戰略一般可分爲市場營銷戰略、人力資源戰略、財務戰略、生產戰略、研發戰略等。

我們可以看到公司總體戰略、事業部戰略與職能戰略一起構成了企業戰略體系。在一個企業內部,企業戰略的各個層次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配合的。企業每一層次的戰略都構成下一層次的戰略環境,同時,低一級的戰略又爲上一級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保障和支持。所以,一個企業要想實現其總體戰略目標,必須把三個層次的戰略結合起來。

1965年,安索夫出版了第一本有關戰略的著作《企業戰略》,成爲現代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研究起點。企業戰略管理是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爲了企業長期的生存與發展,在充分分析企業內外部環境的基礎上,確定和選擇達到目標的有效戰略,並將戰略付諸實施、控制和評價的一個動態管理過程。“戰略管理”的基本過程有四個環節:戰略分析、戰略制定、戰略實施、戰略評價/控制。戰略管理過程的四個環節是相互聯繫、循環反覆、不斷完善的一個過程。在課程當中我們主要學習了戰略分析和戰略制定的過程。

戰略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戰略分析,是指對影響企業現在和未來生存和發展的一些關鍵因素進行分析,進行戰略分析的目的是通過企業外部環境和企業內部環境分析,找到企業發展的外部機遇和威脅、企業內部的優勢和劣勢,貫徹揚長避短、提高競爭優勢的思路。通過研究外部環境,可以確定公司可能選擇做什麼;通過研究內部環境,可以確定公司能做什麼;要想在激烈競爭的格局下取得成功,公司必須積累自己獨到的資源和能力,而這又必須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公司能做什麼和要做什麼的契合會促進公司發展戰略意圖、追求戰略使命以及形成戰略。

外部環境分析又包括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分析。宏觀環境分析的目的是要確定宏觀環境中影響行業和企業的關鍵因素,預測這些關鍵因素未來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企業影響的程度和性質、機遇與威脅。微觀環境分析即是對行業/產業及競爭環境分析的分析。主要是分析行業競爭結構的五種因素的變化,分析出產業的盈利性和產業的吸引力,在此基礎上確認企業所面臨的直接競爭機會與威脅。實踐中主要採用波特(M。E。Porter)的“五種力量模型”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戶的競爭環境。五種力量模型將大量不同的因素彙集在一個簡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個行業的基本競爭態勢。五種力量模型確定了競爭的五種主要來源,即供應商和購買者的議價能力,潛在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以及最後一點,來自目前在同一行業的公司間的競爭。一種可行戰略的提出首先應該包括確認並評價這五種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業和公司的不同而變化。

內部環境分析就是對企業資源、能力及核心競爭力分析。從與競爭對手的比較中,分析企業的競爭優勢,從競爭優勢的價值性、獨特性,延展性及其難以模仿和取代性來判斷其核心競爭力,從核心競爭力與行業特點的匹配判斷企業是否需要建立新的核心競爭力或者進入相關行業。分析方法:主要是根據對企業價值鏈進行分析,確定哪些資源和能力才能增加價值。內部分析中關於核心競爭力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觀點。核心競爭力被認爲是企業最重要的超額利潤源泉,即企業長期積累形成的、獨特的資源及其不可模仿和難以替代的競爭力。

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不是一成不變的,某個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可能最終被競爭對手所成功模仿,並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成爲行業內的一種基本技能。因此,企業應該以動態的觀點看待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隨時對自身的能力與外界(如競爭對手和行業水平)進行比較和評估,並不斷對優勢進行加強,以保持持久的核心競爭能力。

課堂中王老師非常重視戰略制定這部分內容,也就是關於企業願景和使命(Vision & Mission)、戰略目標、戰略選擇。

首先來看願景。一詞的起源:願景(Vision)這個概念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出現在現代管理的思想中,管理大師加里?胡佛在他的著作《願景》解釋說,願景是人的一種意願的表達,它概括了企業的未來目標、使命及核心價值,是一種企業爲之奮鬥的心願和遠景。企業願景(或稱企業遠景)是對未來的一種憧憬和期望,是企業努力經營想要達到的長期目標;是企業發展的藍圖,體現企業永恆的追求。企業願景要解決一個問題即“我們要成爲什麼?”反映了管理者對企業與業務的期望,描繪了未來向何處去,旨在爲企業未來定位,它是引導企業前進的“燈塔”。一個清晰的、精心構建的願景爲組織未來發展提供一幅前進藍圖,願景就像燈塔一樣,始終爲企業指明前進的方向;激動人心的戰略願景能夠創造激情,激勵和激發員工,讓所有的員工知道每天都在忙什麼,爲什麼而忙,熱情從哪裏來,讓人被認可,覺得在做了不起的事情,而不是隻知道每天做細微末節的具體的事。

願景的具體要求有以下幾方面。首先願景要大氣。戰略願景要宏大、有氣魄,通常需要10—30年才能實現。這樣,願景才能成爲一面旗幟。因此,願景要超越現有經營能力和經營環境的更高層面,要深入思考,要有遠見卓識。其次戰略願景要生動、要鏗鏘有力,要能夠給人們描繪一個清晰動人的圖景,要能夠激發感染力和想象力,要有目標感和成就感。成功的願景表述大都具有這樣的特點。其三願景要生動簡潔、清晰明瞭,易於記憶、傳播、交流;避免陳詞濫調和空洞乏味。

戰略制定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使命。使命又稱爲宗旨、綱領、目的或任務等,使命表達了“我們要做什麼,我們的事業(業務、任務)是什麼”,它反映了一個組織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或價值。企業使命是一個企業的市場經營中的總定位。

願景與使命有很大的區別。願景可以通俗理解爲發展方向,主要回答:“我們想要成爲什麼,我們想要到哪裏去”,勾畫了企業的未來藍圖,指明企業的未來方向,對企業實現長期發展與定位意義深遠。使命,可以通俗理解爲經營範圍,就是回答“企業的業務(任務)是什麼?”。使命使企業關注核心業務。使命爲企業建立了統一的精神和追求,可以煥起所有員工崇高的使命感,是引導和激發全體員工持之以恆、爲企業不斷實現新的發展和超越而努力奮鬥的動力之源;使命使企業關注核心業務,找到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目的意義。使命的陳述要求是清楚、簡明,立意深刻,滿足組織的可持續發展競爭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