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彙報材料

糧食種植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介紹

江都區真武鎮真武糧食種植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介紹

糧食種植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介紹

真武村位於江蘇油田發源地——揚州市江都區真武鎮集鎮西部,佔地6.6平方公里,現有28個村民小組,農戶875戶。2678人,勞力1151人,耕地面積2766.58畝。自2013年創建以來,揚州市江都區真武鎮真武村通過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走出了一條集體自主經營、村民合作共贏的村級經濟發展道路。目前,合作社自主經營面積達1731.46畝。2016年實現總收入986.2萬元,保底分配總額爲81.97萬元,畝均分配650元;二次分紅總額爲7.75萬元,畝均分紅65元每股。村集體投入資金股20萬元,加上各類農機服務收入,僅合作社爲村集體創收60.7萬元。同時,2016年新建烘乾房項目,投入資金628萬元,實現收益106.83萬元。使得農民得實惠,集體增收益,村容村貌得改觀,把我村變得更加和諧、安定、良好的新局面,爲深化農村改革,創新農業經營機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合作社成立的背景、動因和發展歷程

(一)成立背景、動因

從真武村的實際情況來看,發展工業,土地政策不允許;搞養殖業,投入成本高;搞高效果蔬,市場飽和風險高;從國家的現實狀況來看,糧食在進口;從農村的現實狀況來看,都是老年化種田,沒有精力的農戶就把田流轉給種田大戶,田畝分佈不規則,價格低廉,最低的每畝350元,最高的每畝600元,無法達到農田增效,農民增收的效果。面對這樣的狀況,只能採取措施來加以改善,村兩委會研究決定,成立糧食種植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由村組幹部抓在手中進行集體經營,讓羣衆真正得到實惠,坐在家中拿錢。

(二)發展歷程

合作社成立於2009年8月,2013年12月變更登記爲現名,由村支部書記戴爾慶任理事長,首批選擇史莊組、友愛組、李莊組開展自主經營試點,農戶自願申請入股,簽訂入社協議,每畝以500斤粳稻乘以國家當年糧食指導價結合市場實際收購價格兌現農戶,國家補貼歸股民所有,單組單獨覈算。入社農戶88戶、土地288畝、折算爲288股,資金股投入25萬元、折算爲25股,集體自主經營稻麥生產。

2014年秋播前,入股農戶由88戶發展到385戶,自主經營面積由288畝發展到1124.7畝,資金股由25萬元發展到63萬元。

2015年秋播前,入股農戶由385戶發展到489戶,自主經營面積由1124.7畝發展到1380.76畝,資金股63萬元。

2016年秋播前,入股農戶由489戶發展到560戶,自主經營面積由1380.76畝發展到1731.46畝,資金股63萬元。合作社結合經營現狀和農民意願,將其中1020畝農戶流轉土地發包給4個大戶(華班安750畝、李長猛115畝、吳冬雲80畝以及周慶雲75畝)、一家農業龍頭企業經營,合作社初步形成了自主經營與發包經營相結合的生產經營方式、保底分紅與租金支付相結合的收益分配機制。

合作社的運行和治理機制

(一)股權結構

合作社入股方式分爲資金股和土地股,資金股一萬元折算爲一股,土地股一畝折算爲一股。目前出資成員有560戶,土地股合計1731.46畝、折算爲1731.46股;資金股合計63萬元、折算爲63股,其中:村集體投入資金20萬元、本村部分村民及村幹投入資金43萬元。

(二)組織結構

成員代表大會由44人組成,真武村18個組的代表參加會議,理事會有15人,其中:理事長1名、理事成員14名,理事成員均爲真武村村組幹部以及管理人員,股東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監事會有5人,股東代表大會選舉產生。

(三)決策機制

成員大會選舉或者作出決議,由本社成員表決權總數過半數通過;作出修改章程或者合併、分立、解散的決議由本社成員表決權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通過。理事會的、監事會選舉由股東代表大會成員投票表決,投票計算方式一人一票。

成員參與管理享有下列權利:

1、有權參加本社的股東會議,並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2、有權按入股份額享受本社的紅利分配;

3、有權對本社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對本社的資本運行情況進行民主監督;

4、有權對本社工作人員違法亂紀行爲向上級反映或舉報。       

(四)財務管理

合作社的財務使用徵東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軟件,爲每一個成員建立成員賬戶,每一小組裝訂成一冊。配備專職財務會計,每一個賬目獨立覈算,獨立建賬,設置成員明細賬,由專人記載成員出資額,登記成員的公積金份額和財政扶持資金份額,成員專業合作社業務交易量額、盈餘返還、統一提供的生產資料服務等內容。完善利潤分配體系,讓每個成員逐步做到利益均沾,風險共擔。

合作社的經營和服務活動

(一)業務範圍

合作社的經營範圍:糧食種植、烘乾、倉儲、收購、銷售、農機服務、植保服務以及農產品種植技術諮詢及信息服務。

(二)收入與盈利模式

2014年合作社糧食平均畝產達到1900斤,經營取得可喜收益,總額爲17.89萬元。年底召開股東大會,選舉產生了理財成員,並進行按股保底分配,在扣減20%公積金、提取20%公益金後按組覈算進行了二次分紅,土地股分紅總額爲4.93萬元,其中史莊組分紅爲204元每股,李莊組爲183元每股,友愛組爲133元每股,土地股平均每股二次分紅173元,資金股每股二次分紅173元。

2015年度合作社經營服務總收入爲285.62萬元,並在2016年2月完成2015年度合作社成員的保底分配和二次分紅,分配總額爲71.57萬元,畝均分配695元;二次分紅總額爲21.83萬元,其中最高爲光明組,分紅金額爲268元每股,最低爲姚莊組分紅金額爲161元每股,土地股平均每股二次分紅212元每股,資金股每股二次分紅爲212元每股。村集體投入的資金股加上各類農機服務收入,合計爲村集體創收43萬餘元。

2016年受惡劣天氣的影響,實現總收入986.2萬元,保底分配總額爲81.97萬元,畝均分配650元;二次分紅總額爲7.75萬元,土地股平均每股二次分紅65元每股。村集體投入的資金股加上各類農機服務收入,合計爲村集體創收60.7萬餘元。

合作社在創新發展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合作社在合作機制與組織管理方面的創新做法與經驗

首先,學法學條例,從思想上解決認識問題,弄清什麼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其次,組建程序:組織籌備、申請成立批覆、工商登記。第三,組建注意事項。一是在組織成員上要具有一定規模。二是要體現合作的農民性。三是要保持成員出資的平等性。四是要突出章程的獨立性。在目標考覈、責任崗位、民主管理、信息公開、財務監督方面制定了社員(代表)大會制度、理事會工作制度、監事會工作制度、社員管理聯繫制度、生產銷售管理制度、資產財務管理制度、社員盈餘分配製度、檔案管理制度、學習培訓制度、社務公開制度。由股東代表大會產生理事會和監事會,通過監事會來監督合作社資金來源去向。認真做好合作社民主管理,建立科學合理的生產管理機制和獎懲分明的負責人制,促進社員風險共擔、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增強社員凝聚力。

(二)合作社在生產管理方面的創新做法與經驗

隨着經營面積的不斷擴大,給生產帶來了諸多不利因素,尤其是糧食的晾曬問題,嚴重製約着生產的各個環節。籌建糧食烘乾設施成了合作社的頭等大事,在上級財政資金的大力支持下,經合作社成員大會研究決定,新建烘乾機房等配套設施。合作社在烘乾房項目上投資了628萬元,其中上級財政扶持資金170萬元,購建了容量爲1800噸的糧食烘乾設備。2016年受連續雨水惡劣天氣的影響,收割條件跟不上,導致了農田裏的糧食在還未收割的情況下就已經發芽,此時,烘乾房就派上了大的用場,糧食不需要在陽光下曝曬也能進行一系列機械化運作烘乾,大大節省了生產成本。另外,開展農機植保及米業合作社及時籌措入股資金,積極上爭農業項目,添置農業生產機械設備,加強農田、道路、節水渠等基礎設施,改善田容田貌,增加土地面積,有效提升了合作社生產能力和經營水平。

1、加大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土地流轉後合作社對田塊、溝、渠、路進行整合,小田變大田,土地面積增幅在10%左右,提高了種植效益,降低收割、耕作成本,最重要的是實現了一次性投入、長期受益。

2、充分發揮規模經營優勢

種子、肥料、農藥等生產資料批量購買,統一收割耕作,使每畝成本降低120-150元。肥料治蟲專家現場指導,提高了糧食產量,提升了糧食品質,克服了各家各戶個體生產的弊端,秸稈禁燒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3、加大機械投入力度

成立短短三年時間內合作社與村集體先後添置東方紅850旋耕機1臺、植保機4臺、擔架式彌霧機4臺、手扶拖拉機1臺、農用三卡2臺、雙排農座卡車2臺、全自動育秧機械1臺、碎土機1臺、插秧機6臺、收割機4臺,(其中由村集體出資購置插秧機6臺、育秧機1臺和收割機3臺),農業機械由村組幹部操作,統一調配,確保各項農田作業有效完成。

4、服務農民,增加集體收入

村集體購買農業機械爲合作社服務的同時,利用空隙時間爲本村及周邊農戶提供農機服務,剩餘的非勞力參加合作社勞動的也得到人均3500元的年收入,村組幹部參加勞動,開收割機、插秧機、植保機也得到相應的收入,通過烘乾房建成後投入運營,農戶、其他家庭農場來烘乾,烘乾後由合作社直接替他們賣出,既節約了農戶和家庭農場的運輸成本,又使得合作社增加了部分收入。

5、強化責任,合作發展。

  採取“分塊包乾、責任到人、利益結合”的生產管理模式,強化管理責任感,調動工作積極性,杜絕了吃大鍋飯現象的發生。爲了強化生產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和責任心,合作社與管理員簽訂了管理協議書,明確產量目標,給予每畝90元管理費,超產部分管理人員與合作社4:6分配,減產部分管理人員與合作社3:7承擔。村組幹部參加農田生產與其他用工一樣,同勞同酬,將責任與權利相結合,勞動付出與收益報酬相結合,極大的調動了村組幹部生產管理的積極性。

合作社發展體會

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集體自主經營作爲農村經濟體制建設的一種創新,農業產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一種探索,已充分體現出其優越性和生命力。

一是有利於增加羣衆收入。通過三年的摸索,深深感受到促進百姓致富,農民以土地入股,實際上是讓大家吃下“定心丸”。合作經營後,使更多的勞動力從一家一戶分散的土地上解放出來,轉移到二產、三產上,這些勞動力除獲取土地收益外,又取得了上班工資性收入,羣衆稱之爲“雙進賬”。目前,全村勞動力90%就業(剩餘10%七八十歲老人在家,年邁無法工作和小孩正在上學),實現了人人有班上,個個有事做,人盡其用,形成了共同致富的良好局面。

二是有利於羣衆安居樂業。土地合作經營後,實現了勞動力有效轉移,農戶家庭收入明顯增加,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爲家庭和睦、鄰里間的團結奠定了基礎。現在60歲以上的老人得到保底分配和二次分紅外還參加合作社力所能及的勞動,得到了一定的收入,一年下來也能掙個三五千塊錢。減輕了子女的負擔,增進感情,使得農村社會更加安定、團結、和諧。

三是有利於農業規模經營。實行土地合作經營後,合作社按照農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對全社土地資源實行區域化佈局,統一管理,有力的推動了農業的規模經營。土地流轉入股後,對田塊進行整合,小田變大田,改變了過去小而散的田容田貌,並通過上爭項目的扶持,對溝、渠、路進行合理整治、合併,使農田生產面積有效增加,增幅達10%左右,而且通過集體一次性投入進行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農業生產長期受益。

四是有利於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市場農業就是競爭農業,農業要走向市場,靠一家一戶顯然是不行的。農業的規模經營,克服了各家各戶個體生產的弊端,秸稈燃燒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田間灌溉矛盾沒有了。合作社對每個生產環節嚴格把關,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標準,按照要求秸稈全部還田。農業生產的肥料、種子、農藥全部都按照區農技服務推廣中心要求指標,從正規單位、龍頭企業購買,肥料治蟲專家現場指導,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對糧食安全起到了決定性保證。

五是有利於村級組織發展壯大。合作社由村集體統一組織生產經營,村部提供部分農業機械,幹部參加勞動與老百姓同勞同酬,既增加了村集體收入,又提高了村組幹部的工資待遇。幹部與羣衆一起參加勞動,與羣衆打成一片,既溝通了思想、增進了感情,又改變了村組幹部的形象,在羣衆中樹立了很高的威信,使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真正落到了實處。

合作社創新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政策需求

(一)面臨的困難

農業的出路在於機械化,人工難找,工資高。我們合作社處於初級階段,受資金的短缺,發展慢。賣糧難(種糧的不如收糧的,收糧的不如販糧的)——有了託市,又不收……

1、目前合作社經營面積已達1731.46畝,小麥、水稻的種植需要一定量的機械化運作,而合作社所擁有的農機具數量有限,在農忙的時候供不應求,機械化跟不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糧食的產量。另外,通過土地整合,原有的水系、道路均已老化、破舊,亟需加大農田基礎設施投入。

2、合作社現有農機設備放在露天環境下,得不到保護,容易鏽蝕損壞甚至提前報廢,目前亟需上級財政的大力扶持,加大資金投入,新建好存放農機設備的機庫。

(二)政策需求

推動合作社創新發展,在資金和管理模式上都需要政府的大力關心支持和老百姓的理解,只有更專業化、權威化的管理才能使得合作社向更好更強發展。